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恩与奶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恩与奶牛范文1
《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近年来选编进入苏教版教材。小说风格清新自然,结构精巧,寓意深远。小说以悬念贯穿,安恩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并不富有。她牵着一头上好的牛来到集市,吸引了众多的看客,但是她安详平静,拒绝了所有诱人的条件,坚决不卖她的奶牛,因为她只是带着奶牛来到这里和它的同类相处,不想让它太孤独。小说情节的展开紧紧围绕着“安恩的奶牛到底卖还是不卖”这一悬念展开,当安恩终于说出缘由时,读者恍然大悟,深受震撼,小说也戛然而止。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小说的悬念设计特征,拎出了课堂教学的主线“安恩的奶牛到底卖不卖呢”。围绕这个问题,对文本进行阅读,在由浅入深的阅读中解读主人公安恩。作者对于安恩的描写非常出采,不动声色,于细微处见工夫,是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极佳例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大家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能说说你和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相处中的趣事吗?
二、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也是一个人和动物相处的故事,安恩和她的奶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阅读过程中,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安恩的奶牛到底卖不卖?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小说的第一至二小节,说说你的看法。
(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文本阅读远比漫无目的的阅读有效得多。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才能真正深入文本。以悬念为主线的小说,悬念本身就是最好的问题,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
生:我觉得她的奶牛是卖的,因为,她来到的地方说明了这一点,牲易市场,这就是一个卖牲口的地方。
师:很好,阅读非常仔细。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和理由?
生:我也认为她的奶牛是卖的,因为她的奶牛是一头上好的奶牛,美丽健壮,非常吸引买家。
师:很好,请你把那段关于奶牛的描写给我们读一读。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认为她的奶牛是不卖的啊?
生:我认为她的奶牛是不卖的。因为,安恩来到集市,腼腆羞涩,一声不吭,一点都不像个做生意的,而且,她是站在市场的一个角落上,如果想卖的话,应该站在显眼的地方才对。
师:观察非常仔细。我也有这个疑惑。好像要卖,又好像不卖。那么,大家能说说对安恩的第一印象吗?
生1:我觉得她是一个乡下的老农妇,并不富有,穿着也不时髦,有点土气,但是,她很爱干净,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生2:我还觉得她生活是蛮讲究的。从她的鞋子的后跟都磨掉了,但是,擦得锃亮,还擦了油可以看出来。
师:太好了,观察细致入微啊。我说说我的观点,她是一个虽然不富有,但是过得很有尊严的一个乡间农妇。
生1:我还觉得她很勤快,在集市上的这个时间里也没闲着,手里不停地织着毛衣。
生2:我觉得她很喜欢音乐,在嘈杂的环境里还能凝神听着远处飘过来的音乐声。
师:谈得太仔细了,我觉得,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情感很丰富的人,热爱美好事物的人。
生:我还觉得她喜欢热闹。周围嘈杂喧闹的环境让她很享受。
师:是的,也许她平时生活在乡下,僻静安详,来到集市里就会喜欢这个热闹的场景。
(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借助悬念的解答引出主人公形象的分析。学生对于安恩形象的分析其实已经涉及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对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教师也参与到课堂讨论,其实,是借助教师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分析水平,在关键处,拔高一下,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师:下面让那个我们继续这个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第3至倒数第二小节的内容,说说,安恩的奶牛到底卖不卖?
生:我觉得她的奶牛是不卖的。因为她一连拒绝了好多人。
师:拒绝了几个,大家能再仔细看看吗?他们是什么人?
生:一个是精明的商人,因为他锱铢必较。一个是血迹斑驳的屠夫,一个是死皮赖脸要买的人,还有一个是出高价的人。
师:很好,大家能再比较下他们被安恩拒绝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个人很精明,对牛很挑剔地看,但是他比较有礼貌,安恩拒绝的也很礼貌。
师:很好,安恩拒绝他似乎还有点过意不去,但是还是很坚决的,那个人只能惶恐地走了。那么第二个人呢?
生:第二个人,安恩比较讨厌他,因为他是一个血迹斑驳的屠夫,安恩对他有点不屑。
师:很好,他抓住了不屑这个词,安恩为什么对他不屑啊?
生:因为他是个屠夫,杀牛的,血迹斑驳,还有,他用藤杖敲牛角,这让安恩很讨厌。
师:观察很仔细,对于这样一个举止粗鲁的屠夫,不尊重自己的牛,用宰杀的眼光打量自己的牛,安恩很讨厌,也很不屑。那么第三个人呢?
生:他是很想买这个牛的,死皮赖脸,但是,安恩还是拒绝了。
师:很好,说明安恩是不想卖牛,但是,是不是他们给的条件不够好啊?
生:不是,还有第四个人,他的价格高的诱人,但是安恩还是拒绝了。
师:通过这四个人,我们可以知道,安恩真的是不想卖牛。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安恩的了解有没有更深入一点呢?
生1:我觉得,安恩对她的牛很好,牛跟她很有感情,别人对她的牛不尊重她都不能容忍。
生2:我还觉得安恩对人很有礼貌,拒绝别人,她自己也会过意不去,还想给别人一点安慰。
师:对,我也有这个感觉。用一个恰当的词,叫善解人意。她善待自己的牛,也不想让别人不安。但是,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带着牛来到集市呢?
(小说描写的精细之处就在于细节,同样是买家,同样的拒绝,但是作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和安恩的不同态度,同中有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出这些细节,才能真正领悟小说的精妙,安恩的形象也进一步丰满起来。)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安恩的解释,读完了说说你的感触。
生1:安恩是为了她的牛不寂寞才来到集市上的,说明了安恩很善良,对牛很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就应该这样。
生2:安恩把牛看成了自己的家人,善待尊重,关心的细致入微。
师:理解得很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一样,不仅有物质的养育,牛长得非常健壮,而且还有精神的关注,牛在乡下很寂寞,需要同类相处。她把牛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小说寓意的理解作者本来就没有设定边框,教师不必拘泥教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尝试做个性化阅读理解,教师参与讨论,也是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提高。)
【教后感】
安恩与奶牛范文2
【关键词】提问艺术;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计就不可忽视。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提问“无新意”“难度太大”“零散无章”等弊病,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提问艺术,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提问应讲究趣味性,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新颖有趣,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于漪老师教《孔乙已》时“孔乙已姓甚名谁”提问的启发,我在教《明天不封阳台》时,一开头就提问“作者改变主意不封阳台,是为了享受更充足的阳光吗?”学生很感兴趣,从而积极钻研文本,进而了解了文章主题。这一提问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讲究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传统的“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文章主人公是谁?”等问题相比更具趣味性。
可见,提问要新颖有趣,当然也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紧扣教学目的,否则故弄玄虚就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提问要有分散性,培养学生思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因人提问,让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积极思考。提问也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情况,若问题过难过大,学生无从回答,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把大问题分散,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样的分散性提问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我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关于祥子遭遇的原因这个大问题,我拆成几个小问题,1.祥子拉车时的环境怎样?2.祥子在此环境中拉车有何反应?3.既然痛苦,为何祥子还要拉车?4.坐车人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本文的主题,“祥子的遭遇不仅是因为自然的无情,最根本的是因为社会的冷酷无情。”像这样提问有分散性,有利于学生在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有整体性,锻炼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锻炼,教师应精心研课,全面把握文章,通过系列化的大问题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感知课文。现在考问文意概括的题型较常见,教学中我就以此为契机,从主要内容、写法、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整体设问,也常常根据具体的文章,寻找突破口,精设三四个问题。
例如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时就从文题入手,提了一系列问题,如1.本文写了安恩和奶牛的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个怎样的安恩,从哪里可看出来。(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正侧面描写),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两者关系如何?(正面写两者关系,侧面衬托安恩)3.题为《安恩和奶牛》,主要人物是安恩,写环境、买牛人有何作用?4.文章最后我们明白了安恩和奶牛来集市的目的,这突出了怎样的主题?结尾情节安排有何特点?这样的系列问题具有整体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常见提问方式的无味,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提问应有发散性,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提问应有发散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能力,提问时要重视已学知识点的迁徙,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巩固已知。
例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这样提问“皇帝听了小孩的真话后,游行大典回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续段尾。”这样给予学生新的思维情境,运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想象和创造,拓展了学生思维。
五、提问后应有明确性,提高学生思维。
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但提问后应有明确性,防止学生的发言不着边际,对错不分。现如今,我们在听公开课时常听到类似“很好”、你真棒”的教师评价,从激励学生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但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答案及自己答题的优缺点。所以,老师一定要及时明确答案,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回答错误或不全面则指出不足,并激励学生。
例如:我教《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提问“小男孩的后妈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后妈像白雪公主的后妈般恶毒”、“这后妈灵魂丑恶,泯灭人性。”……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如果任其发展,教学场面会失控,这时我明确告诉学生“你们谈的大都是对后妈的评价,没注意“作用”二字,本文通过亲妈与后妈的对比,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后妈起了衬托亲妈形象的作用。”这样提问后的明确观点,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应切住问题答题,不应走弯道,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应讲究艺术的,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教学时常有预设外的生成,对此教师要灵活应对,巧妙提问,就会让生成之花开得更美。
【参考文献】
安恩与奶牛范文3
主题阅读主要是针对同一主题或者内容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书籍阅读,优化整合知识,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初中语文主题阅读不同于传统的比较阅读,不是简单将文章在结构、语句、内容进行比较、对照,而是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通过阅读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阅读的系统总结和梳理,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深刻把握文章的重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长期的主题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初中生的思维,开阔初中生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方法探析
1.创建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提升学生阅读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创建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的方法,以单元主题为教学主线,在教学中重组教学内容,不是通过一课一课的教,而是通过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从而形成新的知?R体系。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众多的文章好比瓜,通过“以藤串瓜”确定单元导读、整体认知字词、读写联动、自主阅读、基础训练、总结分享等模块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将《背影》《卖白菜》《不上锁的门》等课文组成一个“父母之爱”的主题,通过“单元导读”,例如“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单元中我们将看到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广阔。”进行主题诠释教学,再通过自主阅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品主题,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教师的总结进行主题的深化教学。
2.培养学生批注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主题教学阅读中,通过精读指导,培养中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批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在阅读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通过对于“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进行批注画圈,时间的批注可以让学生理解“挖得坚忍不拔、不言放弃”。再通过对“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通过“满脸灰尘、布满血丝”批注,理解“他极度疲劳、拼尽全力”的感情。再通过衣着的刻画描写圈画“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体会“他不怕流血、不怕痛苦”的精神。再通过“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的父与子之间的对话批注,让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总而言之,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细节的批注刻画,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教师进行相关作品的解读指导
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通过教师的解读和引导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对于《安恩和奶牛》一课的解读,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在牲易场上,每个想买牛的人都首先问一句:多少钱?教师可以通过“多少钱”三个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为什么总是将动物当作物品?再次指引学生这样问的人只是为了拥有奶牛,给了钱,买下,就是自己的了。然后将作品升华个体生命价值与尊重生命的主题上。然后再通过“这头牛卖吗?”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这头牛卖吗”此句是对牛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这样问的人一定会将牛作为知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使得学生对于《安恩和奶牛》一课中“买牛人”与“卖牛人”之间的对话引导分析,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生命的价值与爱护动物上,升华主题,提升作品的立意。
安恩与奶牛范文4
成功的服饰细节描写,可以显示人物境遇经历。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反映作品主题和时代特色,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表明人物身份地位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戴“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的习俗,“旧”突出其经济贫穷,“旧毡帽”既是服饰又是借代。人物身份不言自明。
又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出场,“披着盖豆腐的布”,大雪纷飞的寒冬,为遮雪挡寒,只得一物多用,贫困多难的人物身份可想而知。
2.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约翰尼斯・延森《安恩和奶牛》)
这段服饰细节描写突出安恩并不富有,她的衣着陈旧(“老掉牙的旧衣服”、“乡下染缸”、“土味儿”、“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表现出她的节俭和朴实。处在这样境况下的一位老妇人是有可能卖出她的奶牛的,然而结果并不是这样。从衣着陈旧,“可是很干净”,可以看出她的自尊,这和故事中她安静从容的性格是合拍的。
3.突出人物精神面貌
服饰审美是一种整体的美。不但展现出外部形态的美,而且还展现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美,展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一些制服更是如此。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
(廖文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乳白色航天服”衬托出杨利伟饱满自信的精神面貌。
4.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人物的心理,有时表现在衣着上。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军大衣的细节。他刚要威风凛凛地恫吓狗的主人,决定严惩。忽然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他为自己的放肆而不安,“天这么热……帮我把大衣脱下来……”又得知狗不是将军家的,他说要法办狗的主人。巡警判断这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他又恐惧了。“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奥楚蔑洛夫的心里――恐惧紧张,就是通过一冷一热。一脱一穿“军大衣”表现出来的。
5.显示人物境遇经历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川端康成《父母的心》)
“衣衫褴褛”表明这个男人的穷困潦倒。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年老水手于勒的“衣衫褴褛”,显示他陷入困境的境遇。
6.推动情节发展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根据“(皇帝)爱新装――(皇帝让骗子)做新装――(皇帝)穿新装――(皇帝)展新装”等展开情节。文章一开始就写到皇帝嗜爱新装成癖,为骗子行骗埋下伏笔,骗子抓住人们的自私、虚伪的弱点成功行骗,由于皇帝的愚蠢以及大臣的愚弄,致使出现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游行的丑剧,最后不懂世故、无所顾忌的小孩一语道破“天机”,石破天惊。作者用“新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骗子的狡猾,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百姓的无知,人们都颠倒是非黑白,都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
7.通过服饰细节渲染气氛、暗示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特定的穿着,营造出特别的气氛,暖色调营造出喜庆氛围,冷色调营造出悲凉氛围,淡色以示轻松,深色以示凝重,黑色以示庄重。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特意“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巾帽”,而这套衣帽,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他的这身穿戴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他对将要失去的国土、对祖国语言的敬意。表达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8.反映文章主题和时代特点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冰心《小桔灯》)
安恩与奶牛范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导语 诵读 评价 结课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信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但是目前,不少语文课堂不再有滋有味,“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了。不像语文的语文课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有些像思想品德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动手做做涉及的一些实验,好像是科学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
一、导语要有情味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则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就像教师在课上放飞的一群“蜻蜓”,或是送过的一阵“微风”,不但能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诗意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情味,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再别康桥》这一首诗时,我采用了以诗解诗的导入法,引用了一些古人送别的佳句,并以此引入到对本诗的学习。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于是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种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
二、诵读要有滋味
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感受,引起情感的强烈流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安恩与奶牛》时,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安恩拒绝两位卖牛的语言描写。一句为:它是不卖的。第二句是:它不卖的。结合语境,我让学生试着朗读前两句。生一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读得较为平淡,基本一样)。生二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两句都读得很有感情)。生三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对比度很大)。然后我以三读为例,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安恩不同的反应的描写来分析安恩内心的情感变化。最后让学生试读,获得成功。
三、评价要有韵味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营造出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四、结课要有回味
课的结语很讲究语言的艺术,有的余音绕梁,意味深长,有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结语说得精彩往往会收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增添课堂的语文味。
例如:教《端午日》这篇课文时,在结语上我作了深入的探究,发现文中提出湘西人在端午节有“赶鸭子”的特殊风俗,于是我最后确定以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传统作为主题,写了这样两段结语,升华了全课的主旨。第一段是围绕文化的多样性:“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构成了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多样性,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安恩与奶牛范文6
一、自学感知,初步质疑
在以往阅读教学中,进入课堂后,学生读的机会不多,多是教师按照事先备课内容,逐点向学生讲授。如《安恩和奶牛》的阅读中,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安恩有怎样的特点等,都是通过教师讲授而让学生知道的,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不可否认,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学生被作为了接受知识的对象看待,故而其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容易被忽视。
应用五步教学法,提倡课前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目的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和任务展开自主学习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的了解和感知。如在上述的《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课前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障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尝试概括。这样,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中再以问题、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更利于学生深入阅读,获得体验。
在自主学习中,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读读课文,而要有具有的要求作为支撑。一般而言,七年级阶段的自主学习以解决生字词、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课文内容为主,过渡到级后,以课文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考虑所读课文的体裁,以小说为例,在自主阅读中以情节的梳理为主,而议论文则以寻找论点为主。在自主学习中,要求不宜过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任务,学生自学后要进行检查,给予相应的评价。
二、问题归纳,尝试解决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因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所影响,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较为零散的,如果课堂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整个课堂就会被问题所困难,难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五步教学法,第二步即问题归纳,这里的归纳一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二是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主导作用,结合目标而整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整理而更好地突出整个阅读活动的目标。
首先,对于学生遇到问题,若能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的,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自己无法解决时,要寻求同伴的帮助,共同解决。如《松树金龟子》的阅读中对金龟子特点的归纳。在如《奇妙的克隆》的“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的阅读,学生就提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问题却没有抓住所举事例、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进行。那么,在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时,就可归结为:(1)举了哪些克隆事例?(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导向作用,结合学生的质疑和自学情况,整理归纳问题。以《孔乙己》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形象,问题就应围绕孔乙己的生活展开,故而在归纳问题时紧紧围绕“站着喝酒”、“穿长衫”、“竭力争辩维护清白”、“偷窃”、穷得将要讨饭”等关键展开。如“孔乙己为何要‘站着喝酒’?”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核心目标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样才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合作探究,相互交流
归纳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后,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这里首先要注意,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是直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所以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偏离方向。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问“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课质疑的,但若脱离了文本,学生的答案也就会五花八门,故而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定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
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以《敬业与乐业》为例,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深入阅读,没有时间展开交流活动,很难理解作者是如何引用朱子的话做理论论据来解释什么是“敬”、什么叫“敬业”,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再谈“如何敬”的问题。二是要引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来对问题展开交流。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找不同原因,此时学生找到了木芙蓉的例子,那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而理解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渐变化所起的作用。
在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说,针对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交流,深入理解其内在意蕴。以《我的叔叔于勒》阅读中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探析,可引导学生从其对于勒的称呼、态度、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如随着于勒身份的变化,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分别使用了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等词汇,在阅读中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词汇,体会其含义,再交流其作用,深化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认知。
四、师生互动,反馈点拨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展开了探究活动,这是否就意味着教与学的关系达成了,是否就意味着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了。不然。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和同伴进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解决问题,就能通过交流活动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生成体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也容易忽视这一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后就戛然而止,学生并不清楚要得到什么结论。
在教学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受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就需加强师生互动,通过互动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以《我的叔叔于勒》中“盼”于勒的环节指导为例,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何要“盼”于勒,通过探究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是因为他们家生活十分拮据,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很多学生却不能从菲利普夫妇看重金钱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盼”于勒的心态,此时教师就应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当发现于勒根本没有发财时,他们才会“避”于勒。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文本语言交流并发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或补充,切勿以教师的讲解直接代替学生的理解。
五、深化创新,丰富体验
阅读重在理解和体验,因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而此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课后不仅要以练习来巩固,还要注重加强活动,以活动方式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课后安排学生对生活中的鲜花进行调查,探究其颜色,这就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在学生调查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丽,懂得保护自然。又如《敬业与乐业》的学习后展开主题辩论活动,通过活动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敬业”、“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