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职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职硕士范文1
论文致谢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在职硕士毕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程的学习、论文的选题及最终定稿都倾注了导师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导师表示最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同日寸感谢******管理学院,感谢所有的授课和指导老师,对我在学业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正是你们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使我在思想上和学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最后感谢在这两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关心我的同学以及给我的论文提供许多宝贵素材的朋友们。有了这么多人的帮助,使我顺利的完成了我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这些人的帮助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在毕业之际衷心的祝愿你们生活美满、前程似锦!
在职硕士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对策,提出以下看法。
一、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至今已有四年,各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核心,但由于教育部、国务院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并没有明文规定,只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时基本套用统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特征是:课程设置较规范,课程门数和学分要求与统招研究生基本一样;课程口径较宽泛,有些培养单位甚至按一级学科来设置学位基础课程;研究生课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课程比例也较高。但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时间还不长,基础较弱,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体系缺乏针对性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不少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现象。有的院校完全套用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出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统招研究生在培养方面应有的差异性;有的院校研究生课程中不少课程内容甚至与本科课程的重点有重复;部分专业课和基础课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对有些必要的内容还存在遗漏的问题;加强教育技术的课程开设也不够。
2.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有些培养单位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而是视师资情况而定,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课,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没有师资被取消,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也有部分培养单位视学生在校脱产学习时间而定,脱产学习时间长开设课程就多,存在因时设课现象。此外,在课程设置时不考虑专业和学科的结构体系。课程建设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3.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权力在各培养单位,这种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利用自己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培养各有特色的人才。但由于各培养单位学科专业水平、师资条件、对专业理解不同及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认识有区别等因素,出现了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大相径庭的情况,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缺乏基本的共性。如何在追求各自的课程特色与重点的同时,保持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的一定共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4.课程体系缺乏先进性反映在课程内容的滞后、陈旧、重复。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开设不够,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1.设置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要适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实际的需要;既要有公共的加深基础理论的课程,还要有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课程。要从课程开设的种类与分布、课时、学分、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设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必修的学位课,学位课中含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不仅仅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更应侧重应用。除了学位课以外,还应设置一些与现代要求相适应的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培养方案应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有一定可选择的弹性空间,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2.设置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显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为高等学校教师的创新提供保证。据此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内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是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本领域的重要期刊、重要学术会议、本学科领域学术权威代表性文献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
二是专业课程内容应该涉及本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是本学科领域较新的知识和近期的研究成果;四是相关学科及教育教学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五是适应学科交叉、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设置课程体系要突出实用性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脱产学习的时间有限,应从实际出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应有侧重,应扩充优质课程资源,培养一种能够指导教育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教学框架。
4.考试或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明确考试目的不是为了检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教师掌握基础理论及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也不是为了修满学分而获得学位,更重要的是检测他们如何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发展的前景,以及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要通过考核促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研究生的考试,避免单纯考试观点。
三、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几年来我们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实际培养中存在重学位论文,轻课程学习的倾向。课程体系建设暂时落后于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零乱、内容陈旧等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是必须强化课程是关系培养质量关键环节的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具体到课程设置实践中,在加大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的同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明确课程在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目的、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及质量监控等事项并落实于实际培养工作中,使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纳入一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轨道。
其次,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培养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课程专家组,成员由高等教育专家和各专业学科领域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构成,由专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在这个学科的研究经验,提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5)92-95.
[2]李海生.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简析[J].中国研究生,2005,(2)24-25.
在职硕士范文3
想象一下在100年以前,当音乐还仅仅在厅堂中才能被上演,那时候聆听音乐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种具有仪式意味的活动,热爱某一位作曲家的人群在固定的时间里聚集在一起,带着近乎朝觐的心情盼望着第一声乐音的奏响。想象一下每一次的演奏在历史的时空中都成为了惟一,因为没有记录听觉的手段,演奏随着时间的流走而消失,每一次演奏便构成一次时间上的永恒。
1729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来到这个世界上,据说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世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在整整100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名叫门德尔松的人才真正让这部宏伟的作品放出灿烂的光芒。对于那次演奏,我们已经无法通过任何资料确切知道当时的情景了,我们求助于想象和对历史的理解,把那几个小时赋予“划时代”的意义。又过了将近100年,1928年,指挥家加德纳出生在英国,在他60岁的时候,他对于《马太受难曲》的一次诠释被DG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并且很快被公认为是这部作品的最佳演绎之一。于是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马太受难》的演奏是1988年的,这一时刻成了固定不变而且可以不断重复的,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我们只要放上唱片,1988年的那次演奏便原封不动地呈现,1988年是凝固的。然而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1729,1829和1988这几个时间中,恰恰是1988最容易被一般的聆听者忽略,它失去了音乐在时间维度上延展的意义。我们可以把1729年的演奏称作历史伟大的一刻,但如果被问及1988年的演奏是什么,我们会回答:“那是一张唱片。”
在机械复制时代,音乐――我指的是仅存在于演奏当下的音乐――实际上被取消了历时性意义,时间被压缩成薄薄的CD,然后被包装卖出;还有一点是,人类聆听音乐的方式,已经不用是众人聚集厅堂,同时分享同一时段的感受,而更多地是变成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不同时段,任意获取对不同作品演绎――音乐再不是流动性的,它被凝固成物质,然后放置于一排排的CD架中。
于是在复制时代言说音乐,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一种迷茫:究竟我们在说的是音乐自身在时间上如何延展,还是在言说一种物质在空间上的精致程度。
特别有代表性的比如《企鹅唱片指南》,三双世界上最细腻的耳朵以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判断着每一盘音乐大菜在选材、下料、烹饪和火候方面手法的高下,“味觉”本身退隐到了后面。沿着这样的思路走,音乐本身被它的物质载体取代了,关注点发生了错位,“版本”凌驾于一切而存在,成了一部作品唯一的资源。几乎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对唱片――记录作品演奏时刻的载体――的品鉴都陷入一种言说的位移状态,如同面对展览室中的油画,我们不断在评价着用色如何复杂,笔法如何美妙,甚至画框如何精致,却忽略了色彩和线条自身呈现的意义,以及作品究竟何以诞生和打动人心。
可以看出,《经典唱片》的编著者正是做出了一种努力,力求打破言谈的模式,把唱片――这种物质的物质性悬搁起来,而还原音乐以最朴实和原初的状态。当然,既然围绕着唱片而谈,作者不可能规避版本的比较,但是,与所有介绍唱片类书籍不同的是,《经典唱片》中选择版本是用来为言说音乐本身服务的。围绕一张CD,书中叙述了“演奏”的产生: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作品的诞生,作品的接受,演奏者、指挥、乐团、唱片公司的详尽而有趣的介绍等等……所有构成“演奏”这一特殊时段的背景都在这里汇聚。“评鉴”退居其次,“倾听”和“理解”的主题才能够被真正烘托出来。也许是在无意之间,编著者做了一件与“复制”相反的动作,他们把物质还原成了艺术本来面目,并且提示出了音乐在时间上的流动性――如同加德纳的《马太受难曲》,它其实包含的是1729年至今的人类文明历程,它决不是一块孤立的和偶然的横截面,简单标记上1988年的某一天。
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得以区别于同类书籍语言的平板和程式化,展现一种叙事的魅力:介绍贝多芬三首钢琴奏鸣曲唱片的一章是这样开头的:
“请注意这个时代:1789年7月4日,巴黎民众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揭开了序幕;1972年,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歌德在魏玛领导公爵剧院,发表光学研究的文章;海顿的声誉正如日中天,莫扎特则已经躺在维也纳墓地的一个无名的墓穴里。而在这一年的11月,一个快22岁的有志青年作曲家、钢琴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从莱茵河的波恩跋涉五百英里、乘驿车要走上一个星期的路程,来到维也纳。他开始还颇为困顿,用笔记本记下一笔笔开支,其中一笔记的是他花了25个格罗申给‘自己和海顿买一杯咖啡’。”
在职硕士范文4
岁月的长河,匆匆而逝的光阴,多少寂寞呈几番黯然的绽放。惊醒的落叶,没有方向的漂泊,不知何处是终点。
窗外,暗夜里的陨星,散发着针茫般的死光,旋照着颓废的大地。而我,则静静的伫立在这片朦胧的景象中,抬头仰望着那场亘古不变的永恒,然后于一首不断重复的时光禁歌里,再次跌入寂寞的怀抱。
其实很寂寞,只是不想说。习惯了一个人散步,一个人走,纵使四周人潮汹涌,也仅仅是一个人的天空而已。
看云淡风轻,望长空飞雁。总喜欢这样静静的仰望着天空,不论是明媚的春日还是沉沉的秋天。都说一个人的天空很蓝,蓝的有点忧郁,也许,我所享受的,也仅仅是那一抹蓝色的忧郁罢了。
独自行走于醉人的月色下,体会着清风的律动,那模糊的旋律,好似正在演奏着一曲梦幻般的风月,不胜的伤感而又优美。驻足疑望,那柔柔的晚风轻轻的吹,吹过那城市的罅隙,吹过那茂密的森林,同时也吹散了这场多情而孤独的青春。
恋上了寂寞,习惯用文字去抚慰所有的伤痕,总想在文字里找寻过去的种种,但又害怕想起,害怕那些曾经的点滴会成为我今日孤独的见证,所以,我便在“学会遗忘”与“继续记忆”的分界线上,不断的徘徊,最终迷失了自己,亦彷徨了明天。
其实很寂寞,只是不想说,依赖上了黑夜的微笑,聆听着寂寞的倾述,最后,在于一首不断重复的音乐中,把自己埋葬在过去的时光里,留下空壳般的灵魂,继续生活在只有回忆的世界里,不断、轮回……
寂寞的人,渴望着相聚,但是又害怕相聚后的别离,所以,通常寂寞的人都喜欢独来独往。
寂寞的人,喜欢与文字为伍,因为寂寞的时候,陪伴着他们的除了文字还是文字。
寂寞的人,都喜欢听悲伤的音乐,不断的听,因为音乐中的旋律,就是他们感情的诠释。
寂寞的人,从来不会让别人知道他是寂寞的,因为寂寞的人喜欢把快乐带给别人,把悲伤留给自己。
在职硕士范文5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培养环节未突出专业学位特点,与学术学位区分度不高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区分不明显。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目前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太偏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太少。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这样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出专业学位课程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再次,在导师指导环节方面,绝大多数导师兼有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导师在指导两类研究生时能够自如地切换状态。但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并没有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并且,导师缺乏指导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观念。
(二)专业学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
首先,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培养导师都是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的,这些导师往往都是在学术领域研究颇深,而在实践上却是经验缺乏,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相应地指导。其次,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学位的培养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明确,专业认证及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社会行业组织和评价机构介入专业学位教学和评估的机制还未建立。因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我们学位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对专业学位培养规律研究不够
教育规律的研究能为教育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专业学位培养在实践上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关于专业学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缺乏对于专业学位培养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专业学位培养的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认识有待深入。
二、针对当前问题所提出的相关政策
要解决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应该在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制订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分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决定其培养过程应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远景目标来看,未来专业学位教育应体现与学术学位教育的明显区分,形成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两条互不交叉的培养轨道,而近期的培养制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入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应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如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提高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质量,一定要构建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三)深入研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创新培养,专业学位的教学内容要求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其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定期评估,对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术队伍的变化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要定期开展专门评估。再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进行区域互助,在区域范围建立区域专业学位教育协作机制,开展特定类别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
三、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专业学位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在认识到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专业学位的培养在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在职硕士范文6
曾经的承诺回音还留在耳旁,而记忆中的你我早已远走.
生命的可贵我知道,朋友的心我也知道.
原谅我的固执和任性,也许,这是我的选择,而我,必需为它负责.
离开是唯一的解脱,为你也为我.
在你们身上获得欢乐的我,却选择了忘记.
我知道自己封印不了那些一生欢乐.
与你们的相识虽然有笑有泪,可是我无怨也不悔.....
离别不需眼泪,让我们笑着说再见.....
让时间来证明无怨也不悔的友谊.....
我知道自己能给你们的只有声声对不起,我无法再尝试再说对不起的生活,在与你们从陌生人到朋友到好姐妹,你们给了我一生都无法尝试到的感动与快乐,我感谢你们所给我的,可我不能这样下去的.这样子,伤害对你们,只是更深的伤害.
TO心媛:
丫头,人世间有好多风风雨雨,悲欢离合,都必须自己去克服,没有人能够陪你闯过那些坎坷的岁月,学会坚强,不要轻易的流泪,看到你这个样子,我好难过,都是不值得的啊,别再这样子下去,我的媛媛,没有泪,快快乐乐的一生,希望你能这样子过....
TO小哀:
傻瓜,没有离别的岁月,怎么可能,若是象你这样的不坚强,你的眼泪总会流干,坚强吧,离开任何人,你都能好好生活,告诉我,你可以的.妹妹,姐姐真心希望你们能够幸福的,可那样的幸福我是不能够给你们的.别再难过,一辈子,都要好好的过.
TO紫依女孩:
傻姐姐,你总是说着让别人快乐,可是,你知道吗?你的快乐,才是我最大的快乐.你总是叫我傻丫头,听着这样的称呼,心里,暖烘烘的,这种感觉,无法言语.感觉到你的溺爱,也感觉到你的无奈...姐姐,还记得那个故事吗?这也许就是最美好的结局.
祝你们能够永远幸福!
爱永远都是难题
失去分寸太容易
谁都是凡人不够小心翼翼
有时候忘了珍惜
伤害来的太无意
有时爱太急需要空间呼吸
争吵愈狠痛愈深刻
然后不断自责
我们都忘了最初的快乐
拥抱越紧痛愈深刻
谁不会舍不得
现在我给的或许并不是你要的
如果分离是唯一的解脱最后的话我来说
如果永远你不必再难过遗憾让我来过
就算过去的回忆太脆弱连未来也没有我
爱着你仍是我的执着
让你哭泣对不起为了爱承受委屈
说过的承诺其实还没忘记
愈是在乎的关系愈是相处不容易
伤害了你我也失去勇气
争吵愈狠痛愈深刻然后不断自责
我们都忘了最初的快乐
拥抱越紧痛愈深刻
谁不会舍不得
现在我给的或许并不是你要的
如果分离是唯一的解脱最后的话我来说
如果永远你不必再难过遗憾让我来过
就算过去的回忆太脆弱连未来也没有我
爱着你仍是我的执着
走到感情关键时候却握不住你的手
还能有什么藉口让爱再回头
多少的爱说不出口
就让时间帮我说话我一个人拼命挣扎
总比两个人一起难过还好吧
如果分离是唯一的解脱最后的话我来说
如果永远你不必再难过遗憾让我来过
就算过去的回忆太脆弱连未来也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