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农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农产品范文1
由于国外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深入人心,每年的消费增长均在20%以上,全球的绿色农产品消费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美国、日韩、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绿色农产品营销表现注重渠道建设、强调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及构建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等特点。因此对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其所生产出来的绿色农产品可以非常迅速地从批发商的手中出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又通过其销售网络,迅速销售给客户,销售过程非常的迅速快捷。以下来具体分析国外农产品营销的特点:
1.1分散经营却注重渠道建设的日韩模式日本、韩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都采取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由于日本和韩国都存在农户较少,经营性耕地有限,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农业资源稀缺的特点,韩日两国的农户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规模自然也相对较小。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必然使得绿色农产品营销走向了大流通小生产、分散经营却重渠道建设的独有的日韩模式。也正是如此,日韩模式才形成了企业、政府、消费者的三位一体的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渠道建设体系。日韩的这种渠道构建体系,不仅有非常发达的市场体系,同时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使得日韩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非常大。日韩的这种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仅作为渠道集散地,同时也是绿色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中心。日韩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非常广,依托其在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优越性,以及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优势,能够非常迅速快捷的将绿色农产品向向周边城市进行配送,同时利用这种发达的批发市场网络,绿色农产品产地可实现优化布局,不受地理上距离远近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集散地功能,还成了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主导着绿色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的运转。
1.2强调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美国模式由于美国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较早,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农产品就已经在美国整个农业规模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政府对健康高度重视,严格限制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其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化学物质。在美国政府的眼中,只有做到了农业安全,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美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主要看重水果、蔬菜以及有较高附加值的农作物,而对于普通的农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绿色的发展相对缓慢。美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各种添加剂,以及激素等可能影响农产品绿色性质的任何物品。美国政府构建了比较健全的绿色农产品的认证体系,并且严格实施。美国的绿色认证不仅仅反应在生产上,而是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都在绿色认证的监管之下,每个环节都有很严格的规范,都要按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标准进行绿色认证。只有通过绿色认证的绿色农产品才真正的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并且为了保证认证的独立和中立性,认证的机构也是由有资质的非利益第三方进行的。
1.3具有完善高效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欧盟模式欧盟很早就关注研究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因而其物流配送体系也比较完善,基本实现了“资源—生态—社会”良性循环,并且建立了适应欧盟环保要求的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由于政府积极实行资源循环与再利用,并对绿色农产品的物流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符合欧盟环保的相应政策,提高了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半径,真正形成了绿色农产品从包装运输、仓储货运、流通加工一系列环节的绿色规范。欧盟政府还对影响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交通要道、仓储设施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改造,更多的实现其高效流通的服务功能,提高效率,优化布局。欧盟78.5%的绿色农产品是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而通过销地批发商的仅占20%左右。渠道环节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流通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为配合降低物流成本,欧盟还专门设有众多的绿色农产品配送组织,如技术咨询公司、加工分类配送中心、仓储中心、运输公司,依靠这些组织,切实提高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相应的成本,真正建立起了欧盟高效快捷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2中国推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障碍与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绿色农业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无论是绿色农业生态基地建设、还是各种绿色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都陆续得以完善和实施,具备了较好的生产基础,但在绿色农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总而言之,中国目前对于绿色消费和绿色农产品的推广较少,大众认知度较低,绿色农产品的专业人才较少,并存在着绿色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
2.1绿色营销观念滞后由于中国绿色营销理念发展较国外迟缓,中国很多农户和农业企业对于绿色和环保的概念意识薄弱,对现代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度不够,还没有从传统的“产量牌”到现代的“环保牌”的绿色思想转变。农业生产还停留在过去增产量的过程中,还在用激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没有利用现代化的绿色营销理念,在质量安全及消费者的信赖的基础上,提升品质,树立品牌,提升价格,农业生产仍然较多的关注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而对质量安全、绿色环保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足够重视。然而,作为市场终端的客户却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加大。由此绿色环保要素将成为继成本、质量、服务后新的农产品竞争优势要素。中国的相当一部分经营企业也还没有形成绿色营销观念,对绿色农产品的理论知之甚少,只注重眼前利益,也没有对绿色农产品进行特别的营销策划,没有通过绿色包装、绿色产品的连锁经营以及绿色果蔬的渠道管理等一些列的营销计划来建立绿色农产品营销品牌,提高自身绿色农产品信誉。
2.2绿色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中国的绿色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主动性和刚需。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偏理性消费人群只占有极少一部分,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的有效性严重不足。由于绿色农产品所带来的安全、生态、健康等优势要素在短期内无法被消费者所认知,并且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特征多数是隐蔽性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无法预估,在短期内也无法认同绿色农产品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外,绿色农产品还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其安全评估标准与体系在中国也并未建立起来,市场缺乏消费者可以信赖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能激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热潮,无法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
2.3绿色农产品营销专业人才较少从事绿色农产品营销的人才大多是农户本身,通常是生产兼销售,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销知识培训,很少有人按照营销理念对绿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并对其进行整合营销。多数人只追求当前利益,不能针对绿色农产品的安全、生态、健康等特点进行营销策划,还没有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没有将绿色理念打通到“策划—生产—销售”的全环节。此外大多数的优秀人才不愿意深入农村,不愿意创新农业,使得愿意献身农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稀少,也对绿色农产品的营销形成了障碍。
2.4绿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随着国家对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的加大,国家也采取一定的手段建立了一定的绿色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并制定了相关的绿色认证制度,但绿色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仍普遍存在。由于缺乏信任和沟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也不能对市场上的信息的真伪性进行有效辨别,在缺乏精准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情况下,在无法获得大量消费者数据,导致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农产品扎堆上市,产品过剩;同时,消费者也很难获取充分信息来区分是否为绿色农产品,甚至很多生产者并没有真正按照绿色的标准来生产绿色农产品,导致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质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同时也损害了“绿色产品”这一品牌的形象和信誉。
3绿色农产品创新营销的思路
根据新形势下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特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分析了目前中国推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障碍与问题的基础上,就目前市场环境和形势下的中国绿色农产品营销提出如下创新思路。
3.1发挥产地效应降低流通成本由于农产品对区位要素的要求较高,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等区位优势,建立地方以及国家级的绿色农产品示范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规模效应,将绿色理念贯穿其中,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绿色要素植入。同时发挥产地效应,根据区位优势建立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示范产业园,健全园区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真正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专业化。
3.2创新营销理念打造绿色品牌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仅是在销售环节,应该加强绿色营销理念在绿色农产品各环节的植入。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绿色农产品在物流上的运输储存,都应该将绿色的营销理念、措施、方案进行整合,建立起自有的绿色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农产品营销企业更应创新营销理念,将绿色营销植入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既是农产品营销企业管理水平的参照物,又是衡量其绿色营销执行效果的重要标志,绿色营销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品牌内涵和品牌价值的打造。
3.3改变管理模式创新营销主体绿色农产品营销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和管理模式。营销可以通过众包的形式来调动下游企业的积极性,从而调动起每个营销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创新营销主体,使得营销主体多元化,并积极开拓绿色农产品联盟和协会,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和销售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指导农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将绿色联盟体系和相关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在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使用方式的同时,帮助解决绿色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的融资、贷款等方面的问题。
绿色农产品范文2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通州区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得天独厚。自20世纪90年代,通州区在城郊型农业基础上积极开展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探索。现今,通州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蓬勃兴旺,前景向好,不仅有一定规模的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传统种植,还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重点突出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通州农业一直着力实施设施化、标准化、特色区域化农产品生产,重点推进了优质蔬菜规模化发展、食用菌产业提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和畜禽健康养殖等工程。蔬菜面积一直稳定在1.2万公顷,其中设施农业0.5万多公顷,蔬菜年总产量达80万吨;生猪、家禽及其他畜牧产量稳定增长,年出栏生猪稳定在45万头,禽肉600万只,禽蛋生产1.5万吨,奶牛存栏1.2万头,生鲜乳产量5.5万吨;高效生态渔业得到大力发展,新建改建12个规模水产养殖基地。在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全区以推进“三品一标”工作为重点,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目前,全区已有87个基地的176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3个基地的17个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5个基地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已覆盖全区97%以上的农产品。创建了“西集好农夫”大樱桃、“金娃娃”鲜猪肉、“永旺”山药等50多个农产品名优品牌。
“菜篮子”工程建设专业高效,特色发展
通州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以产业带、产业群、专业村、高效点为建设重点,又快又好发展,推进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新优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使通州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首都“菜篮子”商品主要供应地。
一是蔬菜规模化生产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宋庄、潞城、西集和县等乡镇为重要区域的优质蔬菜规模化生产区, 形成了以县镇徐官屯为核心的万亩生菜专业生产,年产生菜6万吨;以于家务果村为核心的万亩芹菜生产,年产优质芹菜 7 500吨;以及以永乐店镇大务村为核心的果菜专业生产区,以潞城镇八各庄为核心的叶菜生产区,以张家湾镇陆辛庄为核心的水生菜生产区。通过示范推广成熟的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培养重点生产基地和骨干农民,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生产能力,从而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二是食用菌产业生产区,建成了以永乐店、县和马驹桥等乡镇为区域的食用菌产业生产区,以发展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为主要特色,建设“一带两园三个中心”。一带是孔兴路食用菌产业带,包括孔庄、陈新庄等八个村;两个园区及食用菌主题公园和低碳型高效生产示范园;三个中心即菌种与配套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大宗菇和中高档类菌棒生产中心。仅永乐店镇2013年就已建成的林地棚室面积达到267公顷,年产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食用菌1.8万多吨。
三是水产养殖示范园产区,建成了以台湖、张家湾和西集等乡镇区域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产区,建立了观赏鱼、食用鱼良种繁育、科技试验示范和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水产品监、检测工作,加大水产养殖环节监测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2013年,通州区观赏鱼养殖水面约418公顷,年产量2.5亿尾,产值1亿元。已建成食用鱼养殖水面67公顷,年产鲤鱼、草鱼等2 655吨。
四是畜禽养殖示范生产区,建成了以潞城、西集、永乐店、宋庄和梨园等乡镇区域的畜禽健康养殖示范生产区,突出生态、效益理念、稳定发展养殖业,对原有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降低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保障首都人民肉、蛋、奶的有效供给。
五是设施农业集中生产区,建成了以永乐店、于家务、马驹桥、西集等区域的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工厂化育苗、蔬菜标准园、蔬菜出口加工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基地。利用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项目优势,推进集约化育苗程,培育引导育苗场进行市场化运营,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西集镇育苗场是连栋温室加日光温室,育苗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每年繁育各类优质种苗400万株,于家务的育苗场是半地下的日光温室,面积1500平方米,以繁育叶类蔬菜种苗为主,每年繁育芹菜、生菜、番茄、西兰花等种苗500万株。全区集约化育苗1000万株,除满足本地蔬菜生产需要外,还供应河北坝上地区蔬菜生产需要。
从农产品种植栽培的源头入手,绿色防控
通州区农委副主任朗德峰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种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从农产品的种植栽培技术入手,从根本上抓起。”首先,通州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集体组织为主,企业或合作社的专业标准和集约化的生产程度高,生产主体以质量求生存的要求更加迫切,技术资金投入多且手段相对完善,以技术提高生产品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菜篮子”工程的工厂化育苗基础工作扎实,机械化育苗程度高,病弱苗少,而采用机械化栽苗机栽植,不仅提高生产功效,还解决了人工栽苗弊端,栽苗质量好,苗纯苗壮作物自然生长得好。第三,设施农业改变了种植方式,利用夏季不能棚内生产的空当,注重对土壤和棚室进行消毒处理,以达到灭杀虫卵病菌之目的。如果一旦发生了病害,区镇农技推广部门的绿色生态防控措施首先被实施,即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达到降低病虫害暴发的几率。
通州区近年重点实施了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示范点建设工作, 在全区范围建立31个高产高效示范点,以市、区专家及农民“专家”为技术依托,结合生产实际制定高产高效技术方案,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示范点包括防虫网、遮阳网、黄板、生物农药以及优质种苗在内的多种物化补贴。在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聘请专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推广实施了10余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双网覆盖、黄(蓝)板诱杀、灯光诱杀、性诱剂、二氧化碳吊袋施肥、落蔓夹、防折环、膜下滴(暗)灌、重力滴灌、嫁接、生物农药以及精准施药等。通州区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从种植栽培技术入手,全程实行绿色防控,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举措。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追溯管理
首先,通州区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全面启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杜绝使用五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法行为。突出查处了在蔬菜用药中非法添加未登记农药的问题,积极推进农药经营者名录管理。突出查处违规使用抗菌药问题,规范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突出查处鱼苗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行为,并且注重防止反弹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建设。通州区针对乡镇是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最前沿阵地的现实,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仪器设备、有经费”目标落实到位。完善农业标准化基地长效监管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分级动态管理,扩大优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数量,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第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通过明确人员、建章立制、规范用药、开展自检自测等手段,构建生产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源头控制与保障能力。
绿色农产品范文3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7):89—90.
[2]谢华兴.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7,(1):62—63.
[3]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17一119.
绿色农产品范文4
一、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西安近邻,商洛西部,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全县辖13个镇,120个村,共有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全县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气候宜人,为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县域内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木耳、核桃、板栗、菌类等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项目之一,作为“十二五”国民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来安排。截止2013年12月底,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40万亩,发展养殖专业村 5个,市级规模化养殖大场大7个,获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命名1个。经过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和辛勤努力,柞水的绿色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柞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大抓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我们牢牢把握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这条主线不放松。截止2013年底,全县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7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加贴83.7万枚,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2个,农产品历年抽检合格率均98%以上。
二、我县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中,企业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由于农产品对产地特殊环境的要求,再加上受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的制约,各企业不能集中化发展,呈现出了分布散的特点。另一点,相对于普通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太小。全县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9 家,其中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目前,我县只有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商洛其他县域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相比,不论在规模还是在销售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绿色农产品还存在品牌太多、知名度不高、市场建设滞后的现象。目前,绿色农产品企业只盲目追求产品多样化,而忽略了把主打产品做大做强的观念,各个农产品相关企业之间也未能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这就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扩张规模。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相对分散,企业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企业难以形成合力。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与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有些企业还过分依赖政府行为,如此等等,都是影响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旦市场建设搞不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也就随之而降。
3.目前,我县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加工龙头企业少,不能很好的带动绿色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截止2013年底,省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只有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家,市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也只有5家,本来龙头企业就少,再加上自身规模都不大,这就发挥不了带动作用。
三、整体打造商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充分发挥气候、土地和交通优势,千方百计构建以农副农副特产加工、花卉、林果为主的重点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实施对绿色农产品开发项目、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实施财政补贴。继续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财政支持。继续增加对绿色农产品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并给予财政贴息。
2.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政府重点要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首先,资本市场可以给龙头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其次,龙头企业上市能够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对业务拓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也有正面的帮助。
3.加大力度提升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我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还比较落后,品牌意识更是淡薄,导致农户和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要切实搞好柞水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逐步做好地标产品申报,不断把柞水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绿色农产品范文5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原因;影响;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绿色贸易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达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一个贴近生活,需要高质量的产业。中国是农业出口大国。许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在面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冲击的背景下,纷纷通过立法将绿色贸易壁垒加入到贸易保护政策体系中,以达到限制对国外进口和增加本国出口目的。因此近几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碰壁。为此,对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进行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1.我国遭遇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1.1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1.1.1 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
尽管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农业污染也日趋严重。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1.1.2 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
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1.1.3 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不发达。
我国现在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多数是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并且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掌握比较滞后的中小型企业。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也缺乏统一组织的机构来进行市场信息的集散,经常都只是某个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很长一段时间后,国内还有其他企业重蹈覆辙,再遭损失。
1.2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1.2.1 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
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
1.2.2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发达国家之所以不断抬高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原因是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而根本原因在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各国将TBT作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加以应用。
1.2.3 我国产品遭受国外市场歧视。
发达国家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制定一些针对我国出口的歧视性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2.1 农产品出口范围缩小,出口数量下降。
进口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特殊的一些标准,且经常变化,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对产品进入出口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降低产品竞争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外贸企业力量相对弱小,由于产品包装要求严格,劳动力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需要进行大量投资,绿色保障产品比传统的包装产品成本高,如果包装不过关就影响出口,从而加大了厂商产品供给的总成本,不具备价格优势。为了符合包装要求要多耗人力、物力,减少了利润。大大的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对策
3.1 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3.2 实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3.2.1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国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有效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2.2 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技术管理、过程产物内部循环利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化,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生产污染或产生量达到最小的程度,尽可能的在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对人的危害。
3.3 加强信息沟通,了解国际市场,增强贸易谈判
我国出口企业应要建立一套信息获取系统,保持信息的真实和及时性,防止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损失。政府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WTO机制,通过各种渠道,要求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取消对我国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
参考文献:
[1]王星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市场周刊,2006
[2]江虹.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策略:国际绿色营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
[3]陈曙光.绿色贸易壁垒的WTO法律根源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4]宫淑娜.对外贸易中警惕绿色包装壁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7):1011
作者简介:
绿色农产品范文6
关键词:云浮农业 绿色农产品 品牌建设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其特点是绿色环保,在生产培育过程中强调无污染、原生态,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益。不过绿色农产品的成本较高,市场售价也相对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看重,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提升,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当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地方品牌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了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优良的气候条件为云浮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起,云浮开始施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农产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云浮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产量65万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2个。其中,郁南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出现了新兴县龙圣茶叶食品有限公司、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罗定市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十二岭酒业有限公司和郁南县西江淀粉厂等一批绿色农产品知名企业,红茶(袈裟红)、绿茶(菩提绿)“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享誉省内外。地理条件的优厚加上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云浮市绿色农产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来看,其品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知名品牌不多,“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在广东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并没有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其次,品牌塑造和管理观念落后。表现在许多拥有优质农产品的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与保护,导致产品知名度低。再次,品牌管理混乱,市场存在“柠檬现象”:市场上品牌众多,但很多“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的品牌。有关市场调查显示市场上有1/3绿色农产品不合格,其实是许多不良商家在以劣质产品冒充绿色产品上市销售。
从宏观环境看,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毒胶囊”“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国内的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一旦某一品牌出现负面消息,就会直接导致销售量直线下降,且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这对于该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相关调查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38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21.7%。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622家,产品总数为16825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7.3%。
这两个现象提示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但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绿色农产品在逐渐进入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品牌是竞争的关键,地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品牌建设和管理,形成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但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应具备战略眼光,严控质量,规范管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 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利用大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地区产业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要,云浮属于广东山区,离珠三角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直接抢占珠三角大市场不太现实,各类绿色农产品都需要有影响力的大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将大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吸引过来,打开国内和邻近的东南亚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走大企业创名牌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模式。例如有机大米市场,目前国内的有机大米市场并没有形成粮油市场上“金龙鱼”、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统一”等具有统治力的大品牌,但类似的品牌正在市场孕育当中,对我们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可以结合政府、企业及农户的力量,对现有“亚灿米”“聚龙米”等品牌进行集中培育,使之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提高产品在珠三角的市场占有率,再结合云浮、罗定优越的生产条件,联合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建立大型有机米生产基地,进一步打开国内和东南亚市场。这样不仅避开了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形成规范管理和规模生产,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得更多的农户受益。
2 严格规范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形成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国内市场正处于特别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品牌特别敏感的时期,企业必须把目光放长远,坚决不要触碰食品安全、质量的“高压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严格把住产品质量关,一旦某一品牌产品在质量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到的不仅仅是该企业,甚至是整个云浮地区、整个广东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声誉。为了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即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将安全和质量问题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接纳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团体进入种植、生产基地了解并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企业应长期坚持公关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诚信经营、参与环保事业、积极回馈社会等活动都能帮助绿色农产品企业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