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1
白居易的《李白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诗的中间两联,千百年来更为人们所传诵:“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首诗除对李白的诗予以极高评价外,还对李白坎坷不幸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读后令人欷歔不已。白居易指出的“但是诗人多薄命”,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一条规律。
其实,在唐代著名的诗人中,杜甫的遭遇更比李白凄惨。虽然李、杜二人在临去世前的两年,都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贫病交加,生活困顿,但是李白在被唐玄宗召为待诏翰林时,毕竟风光过两年。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之类的传说,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杜甫一生不得志,在长安求官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辛酸至极。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携妻带子四处逃难,历尽艰辛。当过的官也是从八九品的芝麻官。流寓西南成都时,如果不是老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在政治上经济上关照他,可能被活活饿死!“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就是他当时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杜甫活了58岁,李白活了62岁。与李白、杜甫相比,白居易当过京官,也外放当过地方官,握有实权,晚年又过着半隐半仕的优裕生活,所以他的寿命较高,活了74岁!
但是像白居易这样“善终”的诗人并不多。俗话说,案有琴书家必贫,我国古代诗人大部分都是在怀才不遇、历尽坎坷、穷困潦倒中度过一生的。李白就曾慨叹过:“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孟郊在《送淡公》一诗中说:“依诗为活计,自古多无肥。”杜荀鹤曾说:“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宋代诗人刘克庄则干脆指出诗人中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极少:“直从杜甫编排起,几个吟人作大官。”这可是真应了杜甫那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所概括的真理:“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宋朝诗人黄庭坚在《戏呈孔毅父》中,嘲讽自己“管城子无封侯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极其形象、深刻地写出自己的窘态。陆游在《贫甚戏作绝句》中说:“行遍天涯等断蓬,作诗博得一生穷。”从陆游的诗题和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做诗自我调侃时是多么无奈与凄凉,令人心酸!这不仅是陆游的自画像,还概括了历朝历代诗人的尴尬处境和可怜的地位。虽说诗穷而后工,但诗人当初写诗并不是为了“穷”,而是为了“达”。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从小即受到四书五经及诗教的熏陶,五六岁起就学对对子。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诗是言志抒情的得力工具,所以在写诗上格外下工夫。“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诗千改始心安”都是诗人苦吟的写照。写出好诗,才能声名远播,受人垂青。读书人的社会理想,就是在效命皇上匡扶社稷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即“事君”和“孝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外出仕或归隐两条路。进入仕途的路径,除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广泛交游,以自己的诗文提高知名度,或者“干谒”当朝豪门权贵,希望通过引荐,能获得一官半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典型的干谒诗,不过写得委婉曲折罢了。但是能晋升到最高权力机构中的诗人毕竟极少,大部分都怀才不遇,或落魄江湖,或归隐山林,或在默默无闻中死去。即使当了官,也会因为官正直清廉或敢于直言犯谏,经常遭受排斥打击,抑郁而终。这是封建社会的死穴,也是诗人的宿命,难以摆脱。能及时从勾心斗角的权力纷争中全身保命退出的,像白居易这样的极为罕见。
当然,也有极少数诗人乐天知命,豪迈豁达,敢于直面贫穷,高唱出“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贱其能奈我何”“自古贤士多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样的诗句,令人感动!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2
一、表达同情、怜悯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值得怜悯”。
如陈陶《陇西行》中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出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又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既表现出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中的诗句:“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二、表达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呈现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惹人喜爱、令人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诗人用“可怜”表达出对秋夜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表现“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
三、表达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
如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讽了统治阶级的浪费人才、不顾苍生。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破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一词增强了惋惜、遗憾的感情,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四、表达赞同、羡慕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羡”。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赏析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值诗人李白已经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仕途不顺,理想幻灭,与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该诗发端使用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般向读者因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流入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上句些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不是直言自伤,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骚头顾影、徒唤奈何的情态宛然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了“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极富夸张之能事。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六句,诗人以“须尽欢”、“空对月”、“且为乐”等劝人饮酒,这里“且为乐”不是苟且为乐的意思,而是尽情享受之意。这似乎是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现象而已,他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吗?不,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这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多么豪壮的诗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至此诗情由快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淤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视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此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此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的遭遇,他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说,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4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评析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写作手法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5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我拜读多遍,感悟非少,收获甚多。
有关“月”的诗词在古代颇多,单单李白就不下十首,然而《月下独酌》却独有一番风韵:一开篇,李白便直插主题地点出“独不可耐”而“邀明月”的心境。接着,他又将月与影子拟人化,点出了月与影子并不会饮酒,更现出了他的孤独。至此,仅仅到了诗的前奏部分,也接踵而至。李白此时开始放声高歌、尽情舞动,到达了似醉非醉的境界,与月与影子共同“交欢”。在诗的最后,作者李大诗人更是将这种情怀加以升华,令读者回味。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6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古诗词教学与现代诗歌一样,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个体。但古诗词因其语句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蕴深远,理解难度大而让有的学生望而生畏,因而了解作者生活、个性、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李白人生不如意的真实写照,读完他的诗,我们可以用一个“涩”字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我们必须了解李白这个少年天才诗人。正因为他少年学而有成,所以一心想像谢安、管仲、张良一样能够为国所用,成就大业。但也正因为他的他的天才身份,得罪了权贵,遭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所以,李白的诗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仍就充满幻想。
二、淡化分析,反复吟诵
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特定的意境美,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