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主题挖掘

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不同之处在于:命题作文已经把题目给出来了,只要根据题目来选材、组织材料、表现出你写作的中心即可。而材料作文在看完材料后先要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写作主题的要求,提取材料中有用的素材,从而确定写作主题和题目。学生稍有不注意,在整个分析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偏差,就直接导致作文分数上不去了。

1、材料作文要弄清材料所表达的主题,审清题目

1.1、材料作文的主题挖掘不能受表层文字影响

中学生作文多是以记叙为主,在文章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性格,以表达出你写作的主要目的。无论给出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能认真阅读挖掘材料背后的内容,不能受表面的文字影响。如果是写人的作文,不能仅仅落入在人物的外貌、衣着上,要从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来写,让人物的形象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显得丰满真实。尤其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挖掘出的主题要和中学生实际相符,要具有教育意义或是启发意义的。这样的作文往往能吸引读者眼球,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1.2、从“小处”入手,让小故事反映大道理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为了将作文写的更吸引人,往往喜欢选择一些“大”的方面来写,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中学生受到年龄、阅历、人生经历的限制,想写出“大”的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每天身边都会有很多事情发生,假如抓住身边发生的小事,通过对小事的描述反映大的道理,不仅会让作文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还能避免无话可说的现象发生。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发现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主题来提取写作素材。比如写作“伟大”这个主题,如果以身边小事反映人物品格高尚、伟大不也是很好的思路吗?不一定非要选择伟人的事例来写,因为我们知道的伟人事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

1.3、围绕材料的内容,发挥创新思维选材,不落入俗套

几乎所有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习惯,同样水平或同学选择材料的两篇作文的分数,绝对是不一样。批改作文是第一次读到选材比较好的作文,老师自然会很高兴,给出的分数高是理所当然的。当连续不断出现同样素材的作文时,你再想取得高分可能就难了。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选材思维,能帮助学生作文亮起来,吸引老师的眼球。

2、材料作文的写法指导

2.1、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主题,围绕材料的主题确定写作的主题。要能在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比如在一则关于“需要”的材料中,要能积极发挥联想和想象提取关键词。可以想下人成长需要什么,于是可以联想到“成长”、“合作” 、“奋斗”等词。植物成长需要什么,可以联想到“刚光”、“水分”、“环境”等词。这样写作思路就更宽广了,挑选自己能驾驭的关键词,加上身边的素材完善,就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了。

2.2、确定写作的文体是作文成功的一部分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发现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是近似于议论文的文体。这是学生在写作前没有明确写作方向导致的,假如在动笔前就确定好文体,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以“需要”为例,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用很多的文字来写需要的,像议论文是因为文中有很多文字都是议论性的。但有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只能算是近似议论文。这样的文章是中学生写作中出现最多的,这样的作文是不会有好的得分的。

初中生的作文应当以记叙为主,通过简单的故事反映大的主题。宰表达方式上采用记叙为主,加以适当点明写作中心的议论,以突显出文章的主题。

2.3、要精选素材,是成功作文的必要因素

生活中有哪些事件可以作文素材的,进行筛选,选择与主题最符合,也最能驾驭的材料来写。材料要具有真实性,这样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要注意避免太陈旧的材料,有些同学喜欢用别人用过的材料,要知道一味地模仿别人是很难提高的。

很多学生和老师抱怨素材太少,原因是学生的阅历太少,难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只要用心发现总能找到需要素材,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善于发现素材的敏感的心。

3、如何让作文“亮”起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让作文吸引人,也就是“亮”起来,是作文可以得到高分的前提条件。如何让作文“亮”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3.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让文章的主题及时呈现出来

比如事例结束后及时的议论,可以把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让读者明白你选择的事例想表达什么主题。夹叙夹议也好,先叙述后议论也行,只要能将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就能把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

3.2、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字更优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让文字更具有灵性。同时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用比喻句等修辞手法,激励学生用修辞让文字更优美,是得到高分的前提。

3.3、不同写作方式能灵活掌握,能轻松应对不同类型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2

一、紧扣教材的思想性,不断提高学生对观察生活的认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刚起步的中学生,如何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学生的心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初中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大,容易受社会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对现实生活流露出冷漠、失望、不满足的情态,总感觉读书无望,生活渺茫。初中作为确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解决“作文先做人”的前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积累生活只能是一句空话。于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教书育人的高度,紧扣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地启迪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根据范文的写作特色,不断提出观察生活的具体要求

初中生幼稚粗心,灵感好奇,因此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万万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说教,而是要适度地、生动地提出具体要求加以落实。所谓适度,就是要注重实际,切忌用作家体验生活那套东西来苛求学生;所谓生动,就是讲究情趣,迎合学生口味。鉴于此,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引导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把握好观察内容。《秋天的还念》一文作者通过自己生病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以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个主题。好多作品都是通过寓理于事,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将德育渗透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想尽办法让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应用,这样写作就不会空洞而无味了。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3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宝典”、“临门一脚”之类的资料,陷入题海,复习得焦头烂额。然而据以往经验和事实来看,课本就是复习过程的本,舍弃课本无疑是舍本逐末。历届高考状元在谈及经验时,无不例外地谈到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陈振群也谈到,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而我想说,我们抓课本不仅是在抓基础,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这无疑给无暇阅读的高考学子们一个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机会,解决了许多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使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运用了《论语》《荆轲刺秦》《屈原列传》中的内容;2012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以陶渊明,李白的诗句、经历为例;2013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以鲁迅为引子,谈到了《师说》。仅以近三年来看,我们就发现,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对于课本内容入文,阅卷者皆不生厌,反有欣赏之意。

如何梳理课本呢?笔者采用三个步骤:首先,以题材为纲进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为内容,就将《沁园春・长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整理在一起。以“爱国”为话题,就将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范晔《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题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分别整理,现代文注重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的概括;文言文不仅注重这些,更要注重经典段落的背诵默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绝佳的素材。第三,我强调对经典篇目风格和结构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种以奇句开篇,内容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徐志摩的“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来纪念徐志摩,赞颂一种人生精神,两个细节,看似无关,又互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种以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表现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

二、立足实事,学会立意

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足见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们生活需求现状,在充实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说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此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的乞讨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乞讨排行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讨钱,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认为,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为难他们,这是对自尊心的剥夺。这一社会新闻,避免了国内外已成定论的重大新闻热点,有在我们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于它的评论和认识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导作文时立足身边实事,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的潜能,对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的结果。修改对写作的好处不一而足,对高三后期的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意义更是重大。教师单一批改的不足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会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4

一、走进生活捕捉精彩瞬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原生态”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宝贵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记下校园写真、趣味活动等精彩的瞬间。通过观察获得自身体验,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习作做准备,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

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一日一贴”的粘贴活动。就是把自己一天中观察到的精彩场面或者有趣情景以片段形式写下来并“粘贴”到自己的《采蜜集》上,为今后的习作生活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在《猜哑谜》的帖子中写到――轮到光辉队出题了,光辉队队长走到我们中间,将舌头伸出,又拿出一个弹簧,把弹簧缩短又拉长,拉长又缩短,这样反复了几次,表演结束了。我想:将舌头伸出,是不是能言善辩呢?那么,能言善辩的词语有:油嘴滑舌,口若悬河,巧舌如簧……嘿!不就是巧舌如簧吗?“巧舌如簧”的“如簧”又正好和弹簧意思接近,就是“巧舌如簧”。我“腾”地站起来:“是巧舌如簧,对吗?”队长说:“回答正确!”我们欢呼雀跃起来。这里的语言动作形象逼真,有力地刻画了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二、融入自然绽放生命异彩

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会无事可做,无话可写。如果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带着情感去观察生活,采集素材,那学生的作文将是有血有肉的。如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有圆有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热闹非凡的市景、丰收在望的田野、小巧玲珑的玩具……组织学生亲自去“干”:野炊、郊游……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让学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

三、借助例文提高写作技巧

在叙事的文章中,如果我们对事情的经过进行细节描写,就能使文章中心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没有了它,文章就会显得苍白、呆滞。

1.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 在叙事的文章中,我们要对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进行细节描写,从而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今天是星期日,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得这样早。我翻过身,细听着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在轻轻地舀水;“哧――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咔啦咔啦”,这是妈妈在拿碗筷。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妈妈您太辛苦啦!(选自《今天星期日》)

2.抓住事情过程进行细节描写 事情发生的过程,就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过程。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就能有细致的特写,就能表现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如:同学们静坐在教室内,等待老师的到来。教室里时而传来几声咳嗽声,时而传出班长的吼声:“不准讲话!”呵,真威严!几声轻快的脚步声,“啪!”班长回位了。“上课!”师生上课的见面话――互相打招呼,但很严肃。老师习惯地推了推眼镜,巡视了一会儿,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选自《难忘的一节课》)这样的细节描写既有全景的,也有细致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3.抓住生活细节进行细致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以小见大”地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如: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选自《我挨打了》)这段话来自生活,真实可信。

四、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重视人类生存环境,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义务劳动……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得到充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也最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加学校文学社的两位同学通过订计划、借仪器,花了五个双休日进行走访、调查、收集资料,了解乡村环境变化。她们在《乡村环境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们观察了本镇的河流、土地。本镇的河流多少都受到了污染,动物死尸、塑料袋及水花生成了每条河的‘装饰’。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土壤板结严重。土法炼油成了水乡特色,自来水里有异味。什么时候才能还我们蓝天碧水啊?”学生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5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学生没有丰富的材料,写作时就只有胡编乱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联系生活,深入挖掘,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多彩,写作素材就越充足,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具体,具有真情实感。一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个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是不可能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有益的活动。二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1. 要学会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从生活中的小事深入挖掘材料,发现闪光点。2.要学会随时观察,即要时时刻刻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3.要学会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思考,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4.要学会动笔记录。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所产生的感受都记录下来。5.要学会亲身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引导他们多写生活中的事,以小见大,写出生活气息,写出真情实感。例如,我要求学生写自己在家做过的一次家务劳动,为了使文章真实可信,富有情趣,我让学生回家先亲自实践,到校后亲自指导。学生们写出了《第一次叠被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等作文,都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去直接观察、感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那些不可能亲自去观察、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使写作素材不断丰富。1.可以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充分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图书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做读书笔记、积累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所积累的材料。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4.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的习惯,多做读书笔记,多写心得体会等。

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勤于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头脑中有一个充实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自然,做生活的主人,不光要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用耳朵聆听生活中的种种声响,还要教他们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同时,开拓生活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丰富人生,了解社会。如何关注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呢?首先,从生活的小事观大节,“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果把小事放在大的背景中去透视,文章就会有深意。其次,“处处留心皆学问”。读报纸、看电视可积累写作素材。如广告语、影视台词、时事热点、流行时尚、时人新语……都值得我们去搜集整理,并学会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加以感悟和思考,既要把生活看成是提供素材的源泉,又要把生活看成获得人生营养、体会生活内涵的广阔天地,这样就一定能从中受到熏陶、启迪,产生宝贵的情感,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

以小见大的作文素材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作文;个性化;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没有材料可写。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一些,但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结果是内容简陋、思路狭窄。既不具体又显苍白,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从教学工作中去查找原因和解决问题。

一、丰富积累,为写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生活积蓄少,经验阅历少,所以需要充实生活,使其阅历增加,使积累丰富。

1、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维,多积累;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写作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课堂上,令学生最头痛的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很简单,就是无米下锅,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作文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密不可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鲜活流之不尽。”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中选择作文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我们熟视无睹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学校与家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开发区、优秀社区,访问英雄或劳动模范,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力。或者组织春游踏青,游览公园,观赏风景,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热爱之情。

2、阅读积累。《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光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只是一个形象或一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这就要靠分析思考来完成。有些事情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句能够记叙或者描述下来的,还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3、情感积累。积累小学生的情感除了充实生活这一途径外,还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寓意深刻的诗歌、优美隽逸的散文、感人肺腑的故事,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解感、审美感和理智感。

二、科学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1、命题指导。指导和训练小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要在命题上下功夫。小学作文命题应当努力做到小而切实,新而有趣。小而切实,是指命题的范围要小,角度要小,内容要实。要能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实例来反映某个主题,以小见大,以实见情。倘若命题面过大,就使学生难以把握主次,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现象;命题不实,就使学生难以思路集中,不知从何下笔。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不失时机地给予指点。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为抒写真情实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除了心理上压力。小而实、新而有趣的命题,有利于学生流露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好作文中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适当进行点拨,就会促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2、技巧指导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是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按两步进行指导。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第一步引导回忆,再现情景。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所写题材的当时的情景。如写主题班会、队日活动、文艺演出等,可先唤起记忆,再进行体味,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

第二步开拓思路,弄清主次。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3、讲评指导。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在作文批改时要注意对学生作文写作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保留与中心有关的材料,舍弃与之无关的内容并注明舍弃理由,让学生逐步明白。对于学生恰当的想象,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许。

总之,传统的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与训练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科学、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作文,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去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