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体制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框架内,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是构造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均离不开利率手段的调节。自改革以来,货币当局根据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的变化曾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时至今日,我国的利率仍是受官方严格控制的利率,说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改革取向是利率市场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以及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
(一)市场利率化的特征
1.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所谓动态,从时间上看,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作为一个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一是利率市场化有范围之分,即某种利率市场化和全部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利率市场化有程度之分,如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和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从前者过渡到后者也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利率市场化有阶段之分,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
2.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相匹配。我国经济运行还处于转型期,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项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相匹配,而并非立即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控制。在还不具备完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应该建立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并辅之以市场利率的利率体系,并在条件逐步成熟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浮动利率的范围和幅度,直到把利率完全放开,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与市场主体的利率约束具有兼容性。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在其运行中便利率能够约束货币交易双方的行为。如果缺乏这种约束力,利率市场化与市场主体的利率约束就不具有兼容性,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就难以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资金需求的偏好是凭借利率的高低在买卖关系中体现的,买卖契约一旦达成,对信贷关系双方的约束力立即生效,贷者根据契约收取利息,借者则必须偿付利息,并且相应承担违约责任。这种兼容性所体现的利益和责任关系是建立灵敏的利率机制和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市场利率机制的兼容性特征,要求建立健全市场利率法规体系,硬化利率约束,使利率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有某种程度管制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利率管制化与利率自由化之间的一种状态,不能将利率市场化理解为无需任何政府管制,只凭市场自由调节的一种极端状态,利率市场化同样要求货币当局某种程度的管理。
(二)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的差异
利率自由化是不受货币当局管制、完全由市场调节利率水平的一种极端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利率自由化只是一种非现实性的、理想化的状态,它的基础是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在当今中,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来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利率自由化浪潮,只不过是对利率管制不当的一种叛逆,并不意味着政府或货币政策当局完全失去对利率的控制。因此,世界各国在放松利率管制的进程中,都非常谨慎地加以对待。
由于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都是对原有利率管制体制的一种变革,因此,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1.相同之处。一是两者都涉及到对利率原有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的改革问题;二是两者都强调货币当局要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让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不同之点。一是利率“自由”是相对于利率的“管制”而言,它强调解除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波动完全处于一种放任状态;而市场利率化是相对于利率的“管制”程度来说的,它偏重于强调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方面的基础作用,但并不排斥货币当局对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管制。二是利率市场化通常包含在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中,它与一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相适应,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之时,也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日;而利率自由化是在市场经济甚为发达的国家中进行的,其起点是市场机制在一国的绝大部分领域已经发挥着基础作用。三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往往起步于新兴市场国家,起点相对较低;而利率自由化是在市场机制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的,起点相对较高。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两种:(l)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放松及至取消对各种利率的管制。(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各种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前者称为激进方式,后者所谓渐进方式。
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缩短新旧体制的过渡时间,有利于市场利率的尽快形成;二是可以将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在短期内全面推向市场,其融资活动以市场利率进行,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再贷款率或再贴现率)水平,其他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三是可以避免由于各方面改革步调不协调、政策效力相互冲突造成的福利损失,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开的和公平的资金市场。不利方面:一是在短期内将利率管制放开,容易激发利率震荡,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国家经济运行的非均衡状态长期存在,且金融监管处于较低水平,如解除利率管制,各种市场或非市场因素便会资金正常运行,加大资金缺口或过剩,促使利率大幅攀升或下跌。二是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后,利率波动随行就市,增加了金融资产风险,结果导致非理性投机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加剧利率的波幅。三是利率上升会引起的投资减少,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可能引起经济衰退;反之,可能造成经济过热。四是利率的剧烈波动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可能导致众多企业破产,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很大的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式,有利的一面是:一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不易造成对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同时,由于并不需要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较大变动,对现时经济运行态势不会产生太大冲击。二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利于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且通过逐步缩小放松管制后出现的利率差额,使管制利率渐渐向市场利率接近。三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能使“地下”利率公开化,中央银行以此调整基准利率,缩小利率调整的幅度,增加利率调整的频率,资金供求的利率弹性便会不断改善,利率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能得到较好发挥。四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能够为金融市场化成分的积累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保证,使资金供求适时纳入市场机制运作。不利的一面:一是利率管制的放松直至取消需要较长时间,显然,这会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从而使新旧体制转换的摩擦增大;二是由于不同种类和不同期限的利率不同时放开,容易加剧利率水平、期限、种类与结构之间的矛盾;三是不同金融机构的利率不同时放开,会产生不公平竞争,从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应选择渐进方式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宜,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是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这与它们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另外还得益于金融市场比较成熟,货币当局监管力量较强,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所以,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国是一个发展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现实选择。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利因素及难点
要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客观分析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和难点,以便积极稳妥而又不失时机地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有利因素分析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管制的扭曲程度较轻,实际利率为正。实践显示,我国的实际利率水平多数年份为正值,这说明,我国的名义利率已经随着物价指数的波动而变动。
第二,市场的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近年来,非国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已大大削弱,市场竞争格局业已形成。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业更是要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市场竞争程度更高,这有利于利率传导和制约机制的形成。
第三,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不断出新。一是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二是国债利率依据物价上涨指数、债券利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确定。三是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探索,如理顺金融资产之间的利率关系,加强利率监管和健全利率管理法规等。
第四,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管制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近几年来,中央银行根据宏观运行状况的变化,多次调整了利率水平和结构,对稳定币值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1994年,我国在金融、财政、税收、外汇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承担了原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加快了国有专业银行的市场运作步伐。财政体制的改革,割断了财政向银行透支的纽带。新税制的实施,强化了税收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外汇体制改革促使汇率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有效工具。尽管此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遭遇国内和国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而出现下滑,但我国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仍保持良好态势,这无疑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创造了较宽松的外部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难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制约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它们是:
第一,国企改革滞后,制约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起伏不稳,变数很大,我国加入WID后,更有面临经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因受市场变化而引起利率的波动,可能难以做出符合理性的举措,这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就会受挫。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流向国有企业,这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具有市场化的经营行为,而且需要一个优良的金融业与此相匹配。事实上,目前国有银行的运作状况还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因为其经营机制没有实现向市场运作的转变,从而不可能有效地把利率信号通过市场机制传导给企业,利率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第三,金融市场不成熟,制约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要在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但我国金融市场现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受到金融市场的制约。
第四,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率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市场运作的法则,而且要求利率的变动对个人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产生正常影响。遗憾的是,我国现阶段居民储蓄率偏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密切关系。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和步骤安排
根据前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方式选择的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国有商业银行 运营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经融机构的融资利率不再受到国家宏观调控,而是由市场决定。具体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及利率管理等内容。从短期看,利率市场化有将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但就长远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制订符合当今利率制度,对于提高金融融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利率市场化不断重视。目前,为了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国家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深入改革。由于利率涉及到市场中的每一个运营个体,所以,其机制改革将会对它们造成严重影响。国有银行作为我国的重要金融机构,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国有银行提供发展机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营效率低下。在全世界众多银行中,我国的的国有银行在运营规模上,均排在前面,但在运营效率方面,排名相当靠后。分析原因,则是由于利率管制缺低下所致。利率管制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应给予提高,才能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下面就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所面临的给予进行分析。
首先,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进而提高市场竞争了,提高运行效率。再次,能够激发管理人员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以市场调节为导向,提高银行运营水平。再次,利率市场化涉及范围广泛,覆盖全世界所有金融机体,所以,给国有商业银行扩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市场中的中小型企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会受到冲击,从而加快了它们加快改革的步伐。
(二)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利率市场化由于涉及范围广泛,并且具有长期性,所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带来严重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利率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我国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对人民币利率采取压制的措施,以免对国有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当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完全由市场调节,所以,便会出现上升的趋势,从而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另外,利率升高之后,伴随出现的将会是贷款利率上升,投资风险增加,在短时间内,对原有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其二,利率市场化之后,便会出现频繁的波动现象,进而增加经营风险。
2、对原先的主导业务产生严重影响
利率市场化之后,为了争取利润,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大,使得代存款利差缩小,这无形中减少了利润收入。另外,由于利率已经市场化,已由市场完全主导,所以企业资金将会流向市场,不再经过银行储存,就能实现增值。此外,居民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也将大量资金投放市场,不再银行储存,因为通过市场场可以得到更多收入。所以,当利率市场化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将会面临着巨大冲击。
3、对原先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冲击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水平都由国家政策调控,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时,只需要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操作,就能有效控制运营风险。但当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方式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4、对员工素质带来严重挑战
由于利率市场化,使得国有银行必须按照市场特征进行业务经营,并对利率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准确预测,才能保证在竞争中获利。所以,国有银行应加大这方面人才培养,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中降低运营风险。但现在,国有国有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缺乏,已有的员工都不具备长远的市场眼光,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不堪一击。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重视央行的引导作用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央行发挥自身货币领导者的作用。虽然利率市场化,但并不是说利率完全被市场所控制,知识倾向市场而已,所以央行应对一部分利率进行控制,并制订相应的基准利率,对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利率指导,进而保持合理的利率体系。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执行央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也应更具市场资金流转情况,灵活调整利率水平。
(二)完善运营机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方式上,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方式,将运营重点主要放在巩固市场份额及人际关系上,从而局限了运营范围,限制了发展思路。在利率市场化推挤过程中,应重新塑造运营观念,将运营效率、市场概念及信誉放在首要位置;还要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并将工作重点放到降低市场运营风险方面。另外,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在开展存贷款工作时,应注意市场的作用,将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建立营销责任制。
(三)建立完善的定价体系
当利率市场化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范围也发生变化,主要覆盖了资产、负债及其它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在定价时,需要各个部门做好协作及沟通,才能制订合理的价格,从而减小由于定价不合理所造成的风险。首先,在定价时,需要考虑总体战略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同行的运营情况,才能制订基准利率。其次,总行在基准利率制订时,需要考虑到利率浮动权限,也就是说需要考虑打到各个分行的运营水平及发展状况。再次,分行在价格制订时,需要考虑到顾客带来的风险及资金的筹集及运营成本,再制订价格。
(四)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由于利率市场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相应提高,所以应将风险关注范围给予扩大,不仅要关注信用风险,还要注重利率风险。所以,应建立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对利率的预测力度,并利用一些动态方法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化及全球化,利率市场化也是必然趋势。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即具有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应提高内部运营机制,全面分析市场变化因素,降低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3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减轻中央银行对各个商业银行利率的控制力度,将利率的具体决定权转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利率,而中央银行则利用对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制定和调整,形成相应的资金利率,以间接形式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映的一种机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全面性的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1996年开始,通过放开相同行业之间的拆借市场利率来实现,基本推进方式是逐步扩大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形式为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明显居于城市之前,放松速度与力度,都超过城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在1998年10月,由40%上升至50%,而同一时期普通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仅有10%。从1999年到2004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浮动区间逐渐扩大,在2004年1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已上升至基准利率的2倍,而同一时期,城市信用社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只有1.7倍[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在2004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贷款利率方面的上限管理,只保留城乡信用社2.3倍贷款利率上限的管理。我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5月,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给予其依据贷款原价、定价进行自主定价的权利,在存款利率上,实行与商业银行一致的基准利率上限管理。而在此之后,农村的理论市场化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偏向于为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如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等。
二、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市场与客户
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在利差收益上的稳定性,加剧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场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依据特色化经营与差异化定位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农村金融机构应坚持对“三农”、“中小”和“地方”的服务方向,以农村地区为基础,不断向城镇地区拓展延伸。以“三农”和“中小”客户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在客户竞争上与大中型银行进行错位发展,依据自身特征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2]。
(二)改进经营理念与方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相应的贷款差逐渐减少,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要改变以扩大规模来增加收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市场经营理念,改进相应的经营方式。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实现“做大做强”与“做优做精”之间的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对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注。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改善和优化相应的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对基层营业机构转变的督促工作。
(三)调整创新金融业务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贷款利差的缩小,对长期依赖贷款利差收益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极大的经营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升级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业务种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构与收益结构趋向于多元化。改变业务结构的单一性,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创新等途径,改善银行发展现状。
(四)提升定价与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完善有关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利率变化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建立存款、贷款的定价机制,通过对以往信贷数据的加工处理,建立合适的风险定价模型。改变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定价,提升相应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3]。
(五)提高经营队伍素质
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利率风险意识方面,普遍比较淡薄,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需要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健全、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薪资待遇,从整体上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5
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内涵及发展现状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
(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内涵
利率市场化指利率的多少交由市场决定,具体指利率根据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浮动,市场以自身利率为基准,参考其他各类型金融交易,自主决定利率的大小。同时利率市场化虽然基本由市场自身决定,但仍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配。当市场利率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出现不均衡现象时,国家可通过调整央行基准利率,调节市场业务等渠道引导市场,最终实现市场利率的均衡。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微观基础,企业极易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导致流动资金供给不足,因而企业应多了解利率市场化政策并加以利用,实现企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政策现状
(1)信贷市场利率“双轨”制。信贷市场利率的“双轨”制体现在银行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二者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民间借贷利率大多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甚至在4倍或5倍以上,两者之间差距明显。“双轨”制还体现在银行利率与其理财产品收益之间。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远高于其存贷款利率,“双轨”化特征明显,最终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调。之所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主要原因是信贷市场利率已经出现了多种选择和多种诉求,只有把握正确的原则,并认识到信贷市场中利率的变化情况,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政策科学合理。
(2)利率调控机制建设不完善。目前,虽然利率市场化政策已施行了一段时间,但其调控机制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体制改革。调控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中央银行利率框架的完善工作,探索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方式。其次在于完善利率市场化的传导机制,沟通金融市场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加强其对利率的引导作用,使得传导机制在金融市场内部更加通畅有序。最后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最终完善调控机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虽然利率市场化政策已经达到了实施的契机,但是从目前的利率调控机制来看还不够成熟,利用现有的管控机制难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控制。因此,利率调控机制建设成为主要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政策得到有效实行。
二、利率市场化政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增强企业议价能力,提高融资灵活性
利率市场化政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发展的平台,有助于企业与银行间的友好互助。由于企业和银行间地位近乎平等,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可以实现货比三家,根据自身利益自主选择资金的来源和机构,同时凭借自身发展前景和信誉与银行进行磋商,极大程度地增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而且利率市场化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更加重视,直接影响企业进行贷款时的利率和年限问题。经营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能够享受更为优质的融资服务和极低的借贷利率。对于新兴起的前景良好的企业的融资机会也会有所增加,企业的融资灵活性大大提高。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政策实行之后,要想提高整体效益,就要不断提高企业议价能力,并不断提高融资灵活性,最终达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目的。
(二)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行为更为规范
利率市场化政策执行后,中央银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规定,利率随供需双方和市场波动决定。在此种情况下,利润好的企业获得贷款和融资的利率一般较低,而且其承受能力较强,可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企业发展,而效益差的企业要承受高额利率,筹集资金困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明显,优胜劣汰机制更加残酷。而且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更注重资产的保护,落实银行债务,对于企业的借贷行为要求更加规范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债、废债事件的发生。同时银行果断采取强制手段惩治问题严重区域,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更为严格。在利率市场化政策实行之后,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增多,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了增强,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益更加理想,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严峻的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要求企业只有在规范的管理手段下,才能提高整体发展效益,进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企业信用要求提升,面临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政策施行之后,企业信用变得更加重要,其直接决定了企业从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企业信用的好坏不仅影响贷款的难易程度,还决定着贷款利率的高低,因而对企业的信用要求有所提升。信用良好的企业贷款额度大,利率低;而信用差的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同时,利率风险也随着产生,这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其具体指当企业融资或投资后,利率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企业以高息融资后,利率根据市场变化下调。企业则遭受了利率风险,企业收益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企业的信用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不断提升,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现实的影响。因此,企业只有认清利率市场化政策的要点及影响,并把握利率市场化政策要点,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有力支持。
三、企业利用利率市场化政策策略
(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合理利用外来融资
利率市场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来源,降低了融资借贷成本,增强了议价能力,提高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利率市场化政策带来的优势,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资金管理,合理地利用外来融资。首先,企业要确定良好的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观念,合理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确定企业原有资金和负债资金量,控制好资金的合理化使用,保证收支平衡。其次,企业应定额化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实施生产任务,节约资金,防止生产过剩现象的发生。再次,企业要及时清理拖欠款项和仓库积压货物,保障资金的流动性。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使资金的运营管理章程化、制度化,加快资金流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利用资金优势和议价优势,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有着现实的影响。只有根据企业融资的现实需求,并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措施和外资利用政策,才能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支出,达到提高企业发展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并合理利用外资,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银行间合作,争取各方面支持
企业在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过程中,应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以便更好地顺应市场潮流。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银行参与,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有权利参与企业的改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积极加强与银行联系,协调双方关系,制定改制方案时参考银行意见,允许其参与企业资产评估,取得双方之间的信任,提高信用度。这些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利于企业和银行双方,银行找到了可信赖的借贷合作伙伴,而企业享有了利率更低、额度更大的贷款。在获得银行支持的同时,企业应注重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利率市场化政策。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的利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企业在银行中的融资成本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加强对银行政策的了解,并深入了解银行在利率方面的实际掌控能力,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所以,加强银行间协作,寻求多方帮助,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益的关键。
(三)多渠道融资,提升企业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政策下,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但融资风险也相应提升。因此,企业应利用期待来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企业可以选择进行股票融资方式,既不支付股息又不需返回股金,融资方式较适合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还可通过债务重组融资,发展势头良好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使亏损企业盈利,扩大自身规模。这些渠道均是利率市场化政策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利率的浮动范围较大,对企业的融资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此局面下,企业只有学会多渠道融资,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多渠道融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提高发展质量。
四、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