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1
关键词:原子结构 雅集版 人教版 高中化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05-02
2001年香港开始施行新教材课程改革与发展,同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制了配套的高中化学教材,雅集版的《现代化学》是香港高中化学学科普及最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内地高中化学的新课程实施于2004年,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选修》,为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的基础,人教版《化学选修3》是内地普遍使用的教材。本文针对香港雅集版和内地人教版相关章节中的“原子结构”内容进行了比较,从内容组织、栏目设置、图表成分、课后习题等方面[1]分析了两地教材各自的编写特点,为两地的课程教材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雅集版与人教版“原子结构”的比较
1.1 内容组织的比较
雅集版“原子结构”这一章,围绕“元素与原子的结构”这一主题,将微观的物质世界与宏观的可视世界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教版教材内容突出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在“原子结构”的内容上,利用立体的原子结构模型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将宏观物质作为载体,侧重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和领悟。
课本的内容和组织会影响读者的理解[2]。雅集版从对元素的认识开始,介绍了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符号,然后利用宇宙各个星体做例,引出了原子及原子结构等相关理论知识,属于“兴趣激发式”。人教版将知识点的安排沿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开门见山的从原子的诞生入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从元素的性质介绍到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属于“思维逻辑式”。从两地教材对内容的组织上看,不难发现,雅集版的“兴趣激发式”以科普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安排上也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体现了香港课程编制上“STS”的教学取向;人教版的“思维逻辑式”目标明显,结构突出,比较重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思考模式的养成,但其知识的拓展性和实效性有一定的局限。
1.2 栏目设置的比较
两种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非常丰富的栏目,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且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雅集版的“试想想”栏目以设问的方式为课程内容做了铺垫,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引起同学对“原子结构”的注意;“概念检查站”对化学学习中一些常见的错误概念进行强调和校正,并用判断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如“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g(×);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的数值,没有单位,所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生活中的化学”栏目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了解化学对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习锦囊”的内容是教材中需要强调的知识点,以一个栏目的形式设计,不仅补充了课程中的重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重要词汇”栏目总结了本课内容的重要词汇,并且用中英两语进行标注,双语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进度”栏目对学习进度问题的回答,反思自身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认知结构做出界定。
比较2种版本的教材也有几个栏目的设置是很相似的。如雅集版的“知多一点点”和人教版的“资料卡片”栏目,均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扩充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雅集版的“历史点滴”和人教版的“科学史话”栏目均在课程内容之间插入,提供化学概念的发展史实,让学生体会化学家为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使命感和科学情操;2种版本的教材均对“原子结构”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雅集版将各知识点按课程安排进行编排,精要的总括课文的重点,避免缺漏,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人教版的“归纳与整理”利用章节分配的形式引导学生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完善整合内容,帮助学生重温课文要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图标成分的比较
图表成分分为插图成分和图表成分。插图的类型可以分为4种:实验现象和实验装置类、生产生活科技类、理论模型分裂和归纳类、人物类[3]。表格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数据类、实验记录和活动探究类、归纳整理和习题类。
雅集版的教材无论在插图上或是表格上的数量上均超过人教版,一方面由于雅集版的内容较为具体且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雅集版对图表成分的重视。插图不仅可以缩减学生的认知时间[4],使信息变得简单明了,诸如“原子结构模型”之类的插图还可以使得抽象变得具体化。雅集版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利用的是宇宙天体的模型类比原子结构示意图(P9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将原子结构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而表格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如雅集版教材(P108)“首二十种元素的电子排布”的列出,相对于单纯的文字叙述电子排布规律,列表比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且学生科自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两地教材的插图类型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科技类与理论、模型、分类和归纳类。生产生活科技类的插图与人的现实生活最为贴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自然。理论、模型、分类和归纳类在此章出现的次数尤为频繁。“原子结构”这一章主要内容为抽象立体的微观世界,通过模型的运用和表征,使抽象变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中的认知目标。两地教材的表格主要集中在数据类和归纳整理类,这些表格给学生留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知识和技能在问题的探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1.4 课后习题的比较
雅集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分为四个部分:例题,课堂练习,概念图和单元练习。例题和课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概念图自20世纪60年代开发以来,是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形式[5]。概念图需要学生补充概念,目的在于由概念的引入使学生学会清晰的判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培养其自学能力,体现了香港的教育理念。单元练习是综合考察,题目的延伸能力很强,以联系生活和生产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情操。
人教版教材的习题主要包括两类,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这两类习题的背景选材都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程度以及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6]。
比较两地教材单元习题的类型可知,选择题是两地教材仍然偏爱的习题类型;雅集版的填空题占了很大的比例,侧重了学生对抽象的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的强化;推断题和计算题在两种版本教材中均有出现,但所占的成分比较小,培养了学生科研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雅集版的题量比人教版的大,方便教师的筛选。
2 结论
对比两地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原子结构”这一章,雅集版教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并且以多元化的习题方式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但是对学生的考察,偏重于标准化的填空题,缺少思维性的计算题。建议加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在试题的编排上注意主客观试题的平衡;人教版教材知识体系完备,重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概念的应用价,但是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静态理论较多,概念的呈现跳跃性较大,缺少对原子结构的详细阐述,却突出了原子结构中“原子轨道”及“电负性”方面的知识,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难度较大。建议首先弄清原子结构,再讲元素周期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纵观两地教材,感受颇深的就是雅集版教材在编写上引入大量的图片、恰到好处的类比案例,将“原子结构”中很多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这点是值得人教版学习和借鉴的;“原子结构”中人教版教材案例还是重在为传授知识与技能服务,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融合性略显单薄,缺乏对知识空间性的描述,偏于死板化、模式化,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建议增设一些学科交叉和化学与社会栏目,将学科性与综合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综合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叶静怡,倪姗姗,钱扬义,等.化学教育,2009(6):15-21.
[2] Mayer R E,Steinhoff K,Bower G,Mars R.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43(1):31-43.
[3] 孙夕礼.化学教育,2005,26(7):16.
[4] 李辉.大学化学.2004,19(6):51-61.
[5] 朱学庆.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1-34.
[6] 夏伟富.化学20002B[M].香港:麦美伦出版有限公司,2003:182-213.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高中地理 教学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技术,它可以替代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高中教学改革的需求。新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个智能平台,融入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能够有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掌握不透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有的老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这项技术,就发挥不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有的老师就直接把一张图摆在白板上,讲什么时候气体从哪向哪运动。由于不够形象、具体,有的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能死记硬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将图片改成动画,呈现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画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部分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效果。
(二)教师过度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应用到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工具虽好,但也要用之有度。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分配好使用教学工具的时间,过度的使用其中一种功能,减少了其他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学生就不能理解这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后题也不会做,教师讲解和学生的后续学习难度加大。
(三)向学生灌输大量地理知识
地理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的科目,要求学生能够动手画图,通过图形,理解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通过课本和黑板传授知识,有时为了课堂需求,还要提早在黑板上画图。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后,课件里除了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课外延伸的知识,这样让同学能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时间教授知识。但是大量的课堂内容在课件中,都只是一闪而过,教师不能一一讲解这些内容,学生只是当看个热闹,不可能记在脑中。教师没有结合教学目标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真正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使得学生的课后学习任务加重。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
交互式电子白板这项新技术在教学中逐渐普及,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情况,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使用这项新技术,因此必须要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方面的技术培训。学校应该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讲解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帮助每位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板块地形时,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形象的展示每个版块的活动方向以及活动程度,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板块的移动,理解的更加透彻。但是,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教师,往往因为不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以至于在课堂中出现纰漏,或者使得课堂思路出现混乱,这些都不利于课堂的开展与进行。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根据学生的反应程度和教学目的有效的调整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首先,用各地的天空图片做情境导入。其次在视频里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在白板上展现部分能量传递图,让学生积极参与,将能量传递图补充完整。最后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其中的受热过程,并总结出课堂的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简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教学目标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自己讲的尽兴,要与学生随时互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的重点、难点。任何课堂教学,唯有具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老师在使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充分结合课程和学生自身状况。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可以先用一个表格列举历史上的人地关系,鼓励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其次再展示现在的一些人地关系,大量的使用动画和图片,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最后用动画的方式总结出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才能使得课堂效率最大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其中一N形式,我们在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的同时要尽快的解决问题,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希玉,孙志胜.多媒体助力体育课生态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4).
[2]张文省.运用电子白板激活历史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4).
[3]赵刚.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8).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3
【关键词】模块英语 单元组成部分 课时组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6-02
引言
最新人教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各模块中的各个单元是以话题为中心,依据“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思路来编写的,含有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等组成部分。其中,Learning about Language这一部分里还分为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词汇)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语法)两个部分。而且所附的练习册(Workbook)里各单元有Listening, Talking,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ing Structures, Listening Task, Reading Task, Speaking Task, Writing Task, Project, Checking Yourself等部分的任务(练习题)相搭配,提供选择,作为课中或课后进行基础巩固、能力提高与知识拓展之用。该教材“在内容安排、编排体系、练习设计、以及提倡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1]。
各单元有如此之多的组成部分,为英语教师的课时授课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合理组合的空间。教师们在分课时授课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教学方法、理论依据、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联性、各班级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原有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考虑,进行课时优化组合,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一、常见的几种课时组合
理论上,依据新课标精神,各单元分四个授课课时即可完成。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一般需要七个课时左右。在许多有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模块英语的教学参考资料和经验介绍中,就了解到几种不同的单元组成部分的课时组合。
1.最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的教学参考书所附带的光盘[2]中,对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分课时组合作了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听说课 Warming 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第二课时阅读课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第三课时语法课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structures
第四课时语言学习课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第五课时综合语言练习课 Reading and listening; Speaking; Listening task
第六课时写作课 Reading and writing; Writing Task (选做)
第七课时综合评价练习课Reading task; Self?鄄evaluation, Summing up and self?鄄test/exercises
这种课时组合注重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联性,语言技能的学习、训练的专项性、归类性特强。但其缺点是:因课时需要,对各单元组成部分进行大幅度的前后调动,太不遵循教材的安排顺序,让学生(尤其是英语学科的后进生)感到忽前忽后,麻烦复杂没顺序,很不习惯、不适应,影响学习情绪,也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许多单元并不适合这种课时组合。比如,在必修一的Unit 3和选修八的Unit 4里, Reading这一部分与Using Language里Reading和Listening的内容是前后相连接的故事。当前面的Reading还没学习,总不能先学后面的Listening吧?
2.在前不久由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新课标教材培训班上,有位专家教师介绍了她的课时组合安排:
Period 1: Intensive reading
Period 2: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Ⅰ)
Period 3: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Ⅱ)
Period 4: Extensive reading ( WB )
Period 5: Using language
Period 6: Writing
Period 7: Assessment
这种课时组合可适用于大多数的单元教学,其中Learning about language( I )应该是词汇教学,Learning about language(Ⅱ) 应该是语法教学,最后一节Assessment包括单元复习、巩固、检测与评价。只是第一课时的Intensive reading里应该包含了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和Comprehending四个部分,容量显然很大,对于像我校这样生源质量差的农村完中的学生来说,很难接受、掌握。
3.在同一教材培训班上,一位资深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员从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出发,突出阅读,以体现“大量输入,适量输出”的教学思想,介绍了她的课时组合安排:
Period 1: 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阅读与理解)
(教学目的: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Period 2: Learning 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阅读与语言)
(教学目的:Reading for vocabulary)
Period 3: Learning 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阅读与文法)
(教学目的:Reading for grammar)
Period 4: Reading ( Using language ), Reading Task ( WB )(泛读与思考)
(教学目的:Reading for thinking)
Period 5: Listening, Talking, Listening Task
Period 6: Speaking, Writing, Speaking Task, Writing Task
Period 7: Revision and Assessment
这种课时组合突出了阅读理解方面的教学,要求学生加大思考力度,对语篇和语句加深理解,强化语言信息处理能力,教学中尽量实现“大量输入,适量输出”的教学目的。但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与英语知识的接受、运用能力差的多数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是不易实现的。
4.有许多教案参考书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配套。这里选用“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必修2》[3]中的两种课时组合安排:
Unit 1 Cultural relics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The Second Period: Learning about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The Thi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grammar
The Four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Talking
The Fif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Six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 Unit revision: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and Assessment
Unit 5 Music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The Second Period: Learning about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The Thi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grammar
The Four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Extensive Reading
The Fif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Sixth Period: Using language: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 Unit revision: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and Assessment
这两种课时组合中的第四课时与第六课时不一样,使课时结构产生不一致。很显然,这是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多与少及其内在关联性进行组合的。
二、依情调整,自构组合
我校是农村完中,高中生源质量差(好成绩的学生都被招进城区中学了)。因此,英语学科教学上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前到后、循序渐进、顺势而行的一般认知规律,不使大面积的后进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烦乱、无序的感觉,课时容量和前后调整幅度都不宜太大。笔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较多单元采用如下的分课时组合:
Period 1: Warming up, Pre?鄄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 I )
Period 2: Comprehending ( Ⅱ ), Language points,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Period 3: Grammar: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eful structures
Period 4: Using language
Period 5: Listening, Talking, Listening Task ( WB )
Period 6: Reading Task, Speaking Task, Writing Task( WB)
Period 7: Revision (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 and Consolidation
第一课时容量大,就把Comprehending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在两个课时内完成,即Comprehending里的部分习题可布置为家庭作业,在第二课时检查。第二课时里的语言点部分也不必讲解、拓展太多,关键在于知识点的巩固。Workbook中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这一部分里的练习题可布置为各课时的家庭作业。这样的单元组成部分的课时组合就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同时,我的同事们也觉得这样的课时组合的课要好上些,很适合我校学生。
三、结语
总之,模块英语各单元组成部分的各种分课时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教学条件、教学进度等不同情况进行合理采用,进行调整,没有固定的结构,只要依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来进行就可以了。而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模块英语中有些单元组成部分是可视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删减的,不必面面俱到、全部完成。
参考文献:
[1]郑秋秋.人教版高中英语综合性课型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7):57.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4
一、读课文,学好物理的必要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规律复杂的高中物理,要想学生学好它,教师应该注重读课文指导。
(一)易混知识,要反复读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定义、定理、定则和定律都是几代人经过反复推敲和不断论证而形成的。其内容的表述十分精确,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清,前后颠倒更不可。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读课文时,必须严格按课本“咬文嚼字”地反复读。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就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就不能说成“一般物体”等。
(二)突破难点,要对比读
高中物理概念多,规律性强,有些内容前后又相似,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接受,常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如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描述电场强弱的电场强度及描述磁场强弱的磁感应强度,它们都是矢量,其方向均分别规定电场某点正电荷受力方向和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了区分它们就有必要将课本中前后内容对比起来读。特别是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都是课堂学习中的难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课本此部分前后内容对比读,还要加以手势动作绘声绘色地读。
(三)突出重点,要变调读
学习课本中的重点内容时,特别要指导学生将语速放慢,语气加重,声调提高,尾音拖长,就像吟诗一样。实践证明,富有节奏情感的语言阅读能激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材中重点物理知识。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课本3-5介绍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著名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我们在教学时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通过变调朗读,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图景感觉。
二、读插图,学好物理的必然环节
高中物理课本配置了很多紧扣教材内容的插图,它是物理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进行物理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插图的功能,重视对图的研读指导。可以说没有图就没有物理学。读插图指导的关键是锁定图中包含的物理信息,达到以图明理。
(一)观课本彩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开现行高中物理课本,每个模块,每章每节几乎都安排了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彩图。这些彩图清晰直观,传递着物理学发展的丰富信息。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彩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估量。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绪言部分的彩色插图,“二号”F型火箭发射神舟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超导磁悬浮列车风驰电掣;光彩夺目的激光束;秦山核电站全景等,这些彩图不仅展示我国当代最新科技成就,同时也将学生带进高科技的乐园,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二)识课本肖像图,树立科学献身精神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有40多幅科学家肖像图。在教学时我们通过肖像图认识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回顾物理发展史。让学生悟出任何一个理论的建立和定律的发现都充满着坎坷。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为平民;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而作出巨大的牺牲等。这些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怕权威,不慕利禄,不惜生命,这样的高尚品质能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立志从小献身科学。
(三)析课本示意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示意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将一个复杂抽象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变得直观明了。现行高中物理课本配发了大量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示意图。如受力分析图、光路图、电路图、电磁场图及贯穿物理教学始终的函数图象等,都为我们平时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辅助工具。如常见的函数图像就清楚地表达了事物的物理变化过程和规律。对于课本中出现较多的x-t、v-t、a-F、y-x、i-t、e-t、s-t图象等,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研究这些图线分别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学会从看坐标、观形状、把握点、找截距、明斜率、析面积、得规律等七个方面将物理图景“翻译”成物理变化规律。
三、读题目,是学好物理的必由之路
读题目指导是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有效做法。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当“采购员”的角色,负责给学生挑选典型的例题,如紧扣教学目标的、有多种解法的和易混易错的例题等,可以设置疑难障碍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
(一)静心读字句,诠释题意
拿到一道物理题不要急于如何解题,而是要先指导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将题默读一遍,做到逐字逐句研究,边读边想,包括题中标点符号。让学生找出题目的研究对象、己知条件和知识要点等,明白命题者意图,进而转述和诠释题意。
(二)构建情景图,解读过程
每一道物理题实际上都是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求解物理题往往不是简单地从已知推出未知,更重要的是要分清楚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题目和描述物理情景,借助题目中附图或题意作出物理过程图,标出每个状态对应的已知和未知物理量,寻找相应的物理规律。
(三)挖隐含条件,排除干扰
在物理题中,不难发现有如“光滑”、“刚好”、“匀速”、“轻杆(绳)”、“绝热”、“缓慢”、“平衡”等这些关键词语出现在题目中,它隐含着实质性的物理现象、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信息。命题者有意设置隐含条件,是为了考查学生读题目能力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目时应使学生联想到“刚好、恰好”这些字眼往往涉及临界问题;“匀速、静止、缓慢”往往告诉我们物体所处的状态;“轻杆(绳)、光滑、不计质量”等给出了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最大、最小”往往与求极值相联系。
(四)寻最佳方法,一题多解
读题目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当今的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取材源于课本,而联系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热点甚至是跨学科的内容进行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题目,指导他们说解题思路,说解题方法,说计算依据等,同时让他们讨论题目的立意、解法以及条件变化的规律等。这样阅读题目,看似解读一道题,实质上解决了一类题的问题。这样,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还缓和了学生惧怕学习物理心理压力,达到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5
对比教材: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初二下学期
PRENTICE HALL《Science Explorer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即: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科学探索者》
一、教材前言的对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动力,也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每套教材都有不同的方法,从章节的前言介绍就能清楚的体现这一点,我们以电学的一些知识为例,把三种教材的前言做简单对比:
浙教版的《科学》
19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Faraday)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从此,世界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电气时代。
旋转音量开关,为什么可以改变收音机的音量?教室里的灯是如何连接的?
人教版《物理》
你也许注意过,在电器修理部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路板……
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收音机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通上电就能煮熟米饭?为什么洗衣机通上电就能转动……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浙教翻译出版《科学探索者》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描述
设计报警电路
飞行员依靠仪器来了解飞机上所有部件的工作情况。这些仪器通过电路与各个部件相连。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电荷的一些知识,以及电荷与静电、电流的关系。我们还将学习电路的几种连接方式和安全用电常识。
本章的制作课题是,选择一个事件,如开关门窗等,设计一个电路,当这个事件发生时能自动报警。
课题目标(略)
三种教材的前言对比来看,浙教版的《科学》从科学史入手,以物理学中的重要人物法拉第引入电的教学,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可能不会带来很大的学习兴趣,不过每一次都会有学生故意语误说成“法拉利”,这个语误的确可以带来教学中的一个小,但是对于教学进程来说没有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后面虽然加上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但是显得比较突兀。
人教版《物理》直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电和电路的描述,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浙教版翻译的《科学探索者》中的前言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在前言中直接就让学生明白我们将学习哪些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做成什么样的课题,不仅能有效的吸引学生,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动手的欲望,这里就体现了和美国教育的不同,我国编写的教材中动手部分通常以学生实验的方式来展现,所以学生对学生实验虽然感兴趣,但是却并不会把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必修的技能。反观美国教材,在前言、正课、以及阅读中都把动手操作、设计实验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中图片的对比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套教材都采用了彩色印刷,穿插多幅图片的方式。
不同的是,在《科学》教材中的彩图,多是一些电路元件、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化等图片,而且几乎所有实物图中的导线都是虚假的,用鼠标绘制的。而且大多数图片较小,并不能很好的表现图片的含义。
《物理》教材中,只有3个元件照片以及2个生活照片是真实的外,其他所有图片都是手绘的。
《科学探索者》教材中,除了极个别微观的电子图片是手绘的,其余所有图片都是真实的照片。
图片的真伪可能并不被人们重视,甚至很多人可能觉得判定图片的真伪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手绘的图片是没有感情的,让学生对其没有兴趣,换句话说,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靠这些冷冰冰的图片是不可取的,学生们看到照片知道到底学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处,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才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
三、教材教学内容的对比
从教学内容上来分析,这几种教材的内容相近,都涵盖了电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但是在教学内容前后顺序上,三种教材是各不相同。
《科学》的教材从电路的组成部分入手,先学习各个组成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路符号,然后再依次对电流、电阻、电压进行讲解,最后引出电学的重要内容“欧姆定律”和“欧姆定律”在不同电路连接中的应用。表面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比较合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碰到一些新学的名词解释中暗含一些后面学习内容的情况。例如,第二节电流的测量一节中,在没有学习“导体”、“电子移动”等知识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导体”、“电荷”等字眼(教材119页下第二段中),对于一些热爱思考、喜欢刨根问底的同学是不好对其解释的。
《物理》一书中,从电荷入手,逐渐过渡到电荷移动,引出电流、电路,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一点,与《科学》编排相同的是,《物理》也把电路连接的问题放到最后,作为一章的总结性内容。虽然学习顺序上只是做了微调,但是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中的一些知识,如原子的具体结构、用验电器演示电子的移动、家庭电路等内容,在《科学》中是没有提及或者延后学习的;而《科学》中电阻的具体讲解和电压的认识与测量,又是《物理》教材中所不涉及的。
人教版电子课本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可视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创新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23-02
一 前言
数学是抽象的思维艺术,数学的抽象性意味着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提炼和简化,去除现象的外壳,抽出原理的骨架。这一特征使数学能越过人类认知范围的边界,去追求宇宙奥妙的真理。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抽象化,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以一个生活中可触可感的实例作为模型。例如二次函数以正方体表面积A=6x2作为起点,从可以拆成六个正方形的正方体表面,到6x2之间,便是一次高度抽象化的过程。另一方向是去抽象化,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可视化。
可视化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信息图形学,包括但不限于在科学或知识传播中,借助视觉手段的呈现和运用,让信息/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传播和控制。例如统计图表即是数据可视化广泛而重要的阵地。另一为人熟知的应用是在科学与工程学,如气象学、建筑学或生物学等复杂系统中,对物相、形态、性质,面、体、光源等方面的逼真渲染,或静态或包含动态时间成分。
可视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可追溯至数学的源头,传说阿基米德被害时,正在沙子上绘制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归根结底,便是一种视觉的呈现。数学意义上的点没有大小和尺寸,作图时的点乃是为了便于观察而加以刻画的结果。在两千多年几何学的传播和教学中,此种视觉呈现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提出,学习是生动活泼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时间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所包括的绘制统计图表便为可视化的手段之一。对于几何直观,新课标更加以着重强调,“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在代数部分,数形结合思想指导下以图像理解函数,是可视化的又一应用。
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可视化可以作为教学的有效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课堂可视化教学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二 化抽象为直观
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以介绍勾股定理逆定理以埃及人构造直角的故事为引。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和尼罗河泛滥后丈量土地曾广泛应用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命题与命题属于抽象逻辑推理的概念,对首次接触的同学们来说显得陌生,利用可视化,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直观起来。
实验:准备一段足够长的细棉线,刻度尺,厚纸板。请两位同学上台,在棉线1上标记长度为15cm、20cm、25cm的线段,结成闭合绳索。在棉线2上标记长度为24cm、10cm、26cm的线段,结成闭合绳索。请第三位同学上台在厚纸板上以大头针拉直固定两段绳索。同学们不难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都是唯一和固定的,都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如图1(a)所示。
解说:32+42=52与122+52=132都是整数勾股数的特例。但真命题逆命题是否总是真命题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演示:在棉线3上标记长度为10cm的四段线段,结成闭合绳索。以大头针拉直和固定,可得图1(b)所示形状。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为真的原命题二:如果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四边长a=b=c=d。它的逆命题是,提问,由同学答出:如果四边形四边长满足a=b=c=d,则四边形为正方形。这个逆命题成立吗?
(a) (b) (c)
图1 利用绳子实现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可视化
我们移动大头针的位置到A′、B′、C′、D′,a=b=c=d仍然维持不变,显然此时四边形不再是正方形,而是一个菱形。命题二的逆命题不成立。
利用简便易得的器材设计课堂数学实验,利用可视化技术,提高了同学的参与度,降低了知识抽象性。
三 构造空间观念
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的定义是“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利用多媒体工具和3D建模软件,可以动态地展示几何形体和复杂模型的三视图、投影图,让同学们直观地建立三维空间观念。例如免费3D软件Google SketchUp自带丰富模型库,导入飞机模型,利用快捷键可以方便地在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间切换,如图2所示。利用光源,各几何体在平面的投影也一目了然,如图3所示。空间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操作也可以方便地实现。
图2 飞机模型三视图
三视图和投影是学生们最初接触三维空间,利用3D软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可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从二维空间观到三维空间观的过渡。
四 直观化数据
七年级下统计学初步中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与直方图都是描述数据的方式。下面以直方图为例,介绍统计图中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
人教版课本一道练习题:利用截至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数据(数据略)。请根据不同分组方法,组距2、组距5、组距10,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4所示。
图4 组距2费尔兹奖得主直方图年龄分布
在课堂例题中已向学生们发放坐标纸,手动绘制直方图的方式使同学们熟悉了频数统计。此处结合选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来产生不同分组的频数统计。
演示:打开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A列输入年龄,B列输入组距2的分组28,30,…,40,C列输入组距5的分组25,30,35,40,D列输入组距10的分组20,30,40。选择数据—数据分析—直方图。以A列作为输入区域,分别以B、C、D列作为接收区域,生成直方图及频数统计,如图4所示。
电子表格软件生成直方图改变组距操作简便,较坐标纸作图省时省力。通过统计图表,一眼望去没有线索的数据展示出规律。例如菲尔兹奖得主的年龄在38岁左右达到高峰,这当然与费尔兹奖奖励年轻数学家,只颁发给不超过40岁的数学奖的规定有关。
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图表与对数据的阐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 总结
综合以上三个实例,本文总结了可视化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几个方面的应用。可视化沟通了抽象的数学思维与视觉直观的认知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流畅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掘和利用身边的素材与器材,无论是教具还是软件,古老的尺规还是前沿的计算机图形,都是可应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