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农业

高等农业范文1

1.师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26人,专任教师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学位,57.3%具有高级职务,23.9%具有正高职称;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2010年,埃格顿大学共招生10001人,其中纳库鲁校区1966人,主校区恩杰罗校区8035人。同年,埃格顿大学共有教职员工2165人,其中1-4级(中级以上职称)818人,5-10级(中级职称)610人,11-18级(讲师以上)737人。埃格顿大学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数值偏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有培训教师的学院,参加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也在师资、管理人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农业大学自1994年起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包括学生、学术、师资的交流。师资力量差异也为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藏书规模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总馆馆藏书籍总数是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书籍总数的18.2倍。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大多数书籍由英美国家作者编写并出版,价格昂贵,还有一部分是由美国援助机构(USAID)等国外机构捐赠。书籍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自然科学居多。也有肯尼亚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亚作者编写的书籍,价格相对较低,但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

中国农业院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基础阶段需修习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课程。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共4分(思想政治理论类14学分,英语类12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军事体育类7学分),专业基础课16.5学分,专业核心课16学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18学分,拓展教育26学分。英语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语言,因此肯尼亚高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完成4学年8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6-10门课,每门课约3个学分,一学期修满18-25学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课程为例,第一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既要掌握数理化等理科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为主,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如田间实习、农场管理等。第三、四学年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但逐渐设立论文写作等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目。

南京农业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省地理条件差异大,动物类型多样,课程设置无法体现某一地区的特色。

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动物科学系开设的骆驼生产、马管理、养蜂、养蚕等课程与肯尼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而且分科细致,对于动物生产的知识细化到到奶牛、生猪、山羊等具体的动物。

4.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业评价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学期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实验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很多科目最终成绩包括平时10%,实验30%,期末考试60%。埃格顿大学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实习、平时小测验、论文等。该校的主要专业实践性强,因此学业评价不仅遵守形成性评价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实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践课、实验课考核占总分的比例有所提高。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不拘一格,以平时表现、实习、论文、笔试等评价方式督促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笔试题型差异大

南京农业大学各学科的及格线均为60分。《埃格顿大学校规》第27条“学生事务”规定“一名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期内超过两周未注册或未上课,则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请,则取消其学籍。”从制度上来看,该校对于具备参加考试资格的学生的要求尚属严格。该校规定,除了医学学位和文凭外,其他学士学位和文凭的考核总分为100分,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的即算合格。学校对于取得医学学位和文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过考试,低于50分的考生需重修该课程,而对于核心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修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如果有一门低于40分,则该学生作留级处理。南京农业大学各专业期末考试一般由主观题和客观题构成。例如,2014年“猪禽生产学”期末笔试分为猪生产学和禽生产学两部分,各占50分。猪生产学包括选择20分,判断10分,简答10分,问答10分。禽生产学包括名词解释15分,填空5分,简答15分,问答10分。由此可见,此份试卷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主观题占70%。埃格顿大学各院系专业每一门科目的期末考试都只有主观题,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学”期末笔试为例,在2小时内学生要完成5题名词解释,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4道画图解释名词题,3道讨论题。为防止教师对学生有偏向,答卷上严禁书写学生姓名,仅有学号。两校的专业课主客观题所占总分比例差异较大,且合格线相差20分,但对于两校学生来说要在2小时内完成各自的期末笔试题并符合正确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二、结语

高等农业范文2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 加拿大农业教育 中加农业科技合作 农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48-04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依靠科技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加拿大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加拿大在农业科技上具有很强的实力,特别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粮食生产、食品质量和安全、奶牛以及一些农产品加工领域。加拿大农业的成功经验,已经并将继续帮助中国改善环境和生态,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同时,通过中加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也有力地促进中加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两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合作为双边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通过探讨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形式,借鉴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以期探索高等农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促进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一、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办学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加合作领域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中加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是在有利的环境下展开的,其主要表现是中加高等教育合作广泛,中加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贸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加农业科技合作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经验,值得中国农业高校借鉴学习。

1.中加高等教育合作广泛

从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上了解到,目前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各类留学人员累计分别为美国20余万人、加拿大3.5万人、澳大利亚2.5万人、新西兰近2万人,到加拿大留学的人数仅次于美国Ⅲ。根据加拿大大学及学院联合会(AUCC)的统计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间,有394项加拿大高等院校与中国(包括香港)高等院校之间的行政和教学人员互相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召开会议、本科硕士学生交流、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合作上,加拿大始终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据加拿大大学及学院联合会对全国91个专业学院所做的调查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加拿大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到2004年,加拿大专科以上学院注册的全日制中国留学生约1.5万人,占总数的23%m。从1994年至2009年,中国经国家教育部、省和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中加合作各类项目达140个,覆盖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加方统计,2005年加拿大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2.91亿加元,其中中国对加出口3.99亿加元,从加进口8.92亿加元。2007年,加拿大对中国的农业出口增加了33%,达9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农产品及海鲜的五大供应国之一。加拿大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业出口国,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双方贸易的潜力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贸易的扩大更会促进双方农业科技交流的加深。

3.中加农业科技合作有良好历史传统

加拿大是一个农业强国,在农业科技上具有很强的实力,特别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粮食生产、食品质量和安全、牛奶生产等方面都是世界上的强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也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自1970年10月13日中加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起,中加两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特别是1983年10月以来,中国农业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双方共开展了28个农业项目,总金额超过1.17亿加元(约合7亿人民币)”。2000年以来已完成的中加农业发展项目有11个,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1个。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项目主要目标是在通过建立技术推广和直接的技术引进、示范以及可持续农业管理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在放牧管理和保护性耕作方面,促进内蒙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各投人350万加元,I期任务已完成。中加农业发展项目历来强调对加拿大技术、经验的借鉴和转化,以服务于中国农业发展,服务于中国的农民。

4.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的借鉴与学习

加拿大的农业教育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中小学学校教育,专科文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和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另外,还有一些非正式的拓展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农民与科学研究人员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小学农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们对复杂的现代农业有一定的认识。高中之后的大专及以上教育和拓展教育活动是加拿大农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

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主要依托各种公立机构,农业专业存在于综合大学或专门的农业大学中。加拿大的农业专业和以农业为主的大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改革与调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农业教育中的“拓展”项目,即在加拿大农业科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业代表服务机制,使农业大学的教学和实践密切结合。所谓“农业代表”即农学院毕业生,成为农民与农学院之间的最直接的桥梁。农业代表不仅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而且把这些问题向农业科学家反映。同时,农业代表还时常帮助科研人员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实验。加拿大还改造部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其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场所,使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高等农业范文3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36-02

一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增加,但由于各种原因,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好转中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着城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而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以及乡镇企业近几年不景气的形势,致使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人才市场需求不旺。①目前庞大的就业队伍,使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显得十分严峻。总体来说,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渠道增多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一样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落实工作。就业方式主要有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两种。正规就业方式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报酬,能长期连续就业,是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式。而非正规就业方式则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属于短期的、阶段性的就业。目前国家应鼓励就业渠道多样化,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2012年起,网店经营、家教和自由职业等都被列入正规就业范围。

2.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依旧失衡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人固守大城市、开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仍然非常显著,就业地区不平衡的局面依然严重。另外,性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在校期间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男女性别比例大约是九比一,虽然女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工作搜寻强度都高于男生,但女生的就业率低于男生,失业持续时间高于男生。

二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束缚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等传统观念促使大学生跻身公务员的“独木桥”。相反,由于政策、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大学生到基层去的社会氛围还不强烈,基层就业的局面尚未完全打开,渠道尚不畅通。高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例如,只有部分高校开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并及时将相关数据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反馈给一线教师,以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可见,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将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符合用人单位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岗位要求。

2.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制约了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在沿用传统模式,以粗放的招聘会和单调的政策指导课来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信息不对称、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手段单一,信息不足或信息短缺等问题在高校表现仍然突出。高校部分专业设置忽视社会需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育部的常规统计数据中可发现,高校文科专业的就业率与高校内部专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就业率很低的专业没有及时缩招或调整,反而存在继续扩招的现象。这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不能吻合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3.受精英教育的影响,许多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期望值过高,与时代要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理想工作”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意向,但毕业时对于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喜欢干什么等问题尚不明确,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因此加剧了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期望。他们的就业观念:一是瞄准国有企业;二是不愿到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工作,扎堆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三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干苦、脏、累的工作。受上述观念的羁绊,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受挫,由于自设门槛,失去了许多工作锻炼的机会。

三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针对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希望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提供参考。

1.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

高校可通过开展团队拓展、朋辈辅导以及就业一对一咨询等方法,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职业指导个性化是指职业指导工作在解决普遍学生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个性特征的职业咨询、服务和指导问题,从而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2.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另外,高校还可成立专家库,邀请具有社会实战经验的专家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的专业化提供社会基础,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职业能力可分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个模块。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在大二、大三开设《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课程。

3.继续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

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前了解就业形势,结合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自身特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减少毕业后适应工作、社会的时间。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已聘请一些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使学生得到专业、优质和满意的职业指导。

4.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是目前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的关键,它要求大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来重点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准备。

注 释

①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6):65~67

参考文献

[1]邓宏宝.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与方略[J].成人教育,2009(7):28

[2]徐德斌.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个性化创新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9(2):94

高等农业范文4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直接为三农发展培养人才的组织,选择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农业院校在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现,是高等农业院校顺应时展和增强自身竟争力的客观要求。创业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今后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

一、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善于发现机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推动事业发展的人。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业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研以及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开创事业的能力和意识的,乐于献身农业,能够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这些创业型人才是面向“三农”,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类型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掌握信息和捕捉机遇的创业型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科技型人才。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即科技型创业人才。科技型人才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研发新科技成果,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生产经营实践。

2.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经营管理型人才是地方中小型企业振兴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

3.信息服务型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服务型人才,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种信息的充分交流,促进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的融合。

4.教育型人才。农村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教育型人才开拓和经营农村教育将大有可为。面向农村建立多层次教育,举办成人的各类学习班和培训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并降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难度,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内外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美国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始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大类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增强和提高大学生这四类能力素质。其中美国“赠地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赠地学院实施农业和技术教育,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技能教育,特别要针对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正是赠地学院的开办,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经济这一新的办学理念,增加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新职能。

2.德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大学中实施。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教学目标、教学实践都以应用性为导向,培养创业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模式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设置多项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职业工作实践学期和职业实习等。

3.日本高校高度重视创业人才培养。日本政府积极支持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把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基本国策,以创造性科技立国为竞争优势。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参与创业活动,促进产学研联合,推进新技术的转移和应用。

(二)国内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中国农业大学采用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平台由通用性学科或专业知识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普适性能力。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特色设置的,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科研项目、实验实习、研究论文、毕业论文等。这种模式从课程设置和知识内容来看,已经弱化了专业的局限,重视了个人的通用能力发展,同时实现分流培养,体现了社会分工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2.南京农业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特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包括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专业特长则是为宽口径的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体现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建立既能够宽口径地构建人才知识结构、又能够有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为支撑,以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为保障,实行基本素质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华南农业大学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训练三部分构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应用性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高等农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一)坚持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

高等农业院校要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服务,以具其有的农业科技优势为基础,整合专业和教学资源,高质量地培养创业型人才。同时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信息服务人才、教育人才,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开发。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选择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农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优化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同美国创业教育发展成熟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创业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创业实践环节如何开展都是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育。基础素质是通过对企业运营全过程的了解,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创业意识和产生创业的想法。能力拓展是通过系统的模拟和训练,将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实践教育是创业能力的具体运用,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到企业实习基地工作和聆听成功企业家的讲座等,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创业活动有效结合。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创业能力是主线,贯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始终。

(三)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形成以校内为主、校外结合的多专业多层次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在帮助学生对创业进行模拟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其创业能力。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创业师资的培养,对创业教师进行各种专门的培训,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兼职教学。鼓励创业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选拔教师到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者到企业相关岗位积累创业经验。通过案例示范教学以及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思想碰撞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同质性弊端,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采取开放式师资培养,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组建一支包括创业教师、农业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

(四)创设良好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高等农业范文5

关键词:农业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90-03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谈起,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就整体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农业院校由于自身专业所限,在校园文化发展方面单一、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第二,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一些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

第三,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四,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抬头的趋势。

第五,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构成当中的重要群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进一步树立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为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截止到2011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达到2300余万人,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态势持续呈现、互联网与手机的灵活应用成为其获取信息重要来源的时代,一些宣扬腐朽享乐的低级思想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模式、主题、方法,增强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实效性,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

从本质上说,校园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或者说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2.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中包含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生文明守则、大学生行为规范等等。规范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和道理。既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更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激励作用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或大学精神,是全体师生经过长期努力和奋斗逐渐形成的。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学习生活中,并使大学的文化底蕴不断深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4.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塑造作用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正如“水的载歌载舞”,其塑造作用无可替代。

三、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硬环境建设,包括建筑的布局、校园风貌、文化娱乐设施、校徽、校旗、校服、思想教育的阵地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二是软环境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校风建设、教职工的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校规校纪、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学术氛围及价值观、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等;三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包括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

以“农”为特色的校园硬件环境,如校园内的楼房、道路、教室、实训基地、广场等都可以农业专家、农业术语命名;校园内的树木应挂牌标出树的名称、特性等;校园内还应增加能突出学校的发展史、对学校有特殊意义的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校园内花草的品种要多、养护水平要高,要体现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还有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园网、校办企业的产品等都应该在设计上突出学校的特色,向人们展示学校的发展及为社会作的贡献。

以“农”为特色的校园软环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农业院校对外形象。如针对农村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去农场就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其他例如青年志愿服务、国内外联合办学等工作的开展等。二是农业院校内部管理,就最基本的制度确立而言,针对教学、行政、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规章制度,如出台相关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表彰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等。

东北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在过去的65年里,学校根据时代特点,立足于社会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特色,加强当地农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为黑土地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优势和技术支持。这体现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

四、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校园外部环境的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建校65年来,构建了具有农类特色的校园环境。如进入校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马家花园”字样的巨石,向同学们传达了一种爱国精神;在主楼前的三环塑像,更是意义深远,第一层含义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第二层含义是:农业院校的广大师生面向农业、贴近农村、关注农民,充分体现了“三农”,体现了“农”的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在主楼和研究生楼之间有一个五谷园,每年春天在这里播下各种农作物,秋天在这里收获,里面竖立着石碾、石磨等,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农”的乐趣,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校园文化应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应体现时展的要求,突出农类院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以“勤奋、求实、奉献、创新”为校风,明确提出了“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的办学目标。

3.校园文化应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

高校的发展重在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每个重点高校不是所有学科都是它的强项,它有自己处于国家乃至全世界领先的某些学科领域。东北农业大学在农业、畜牧、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科研和研发等优势。现有71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上都是和“农”相关的领域,它突出了农业高校的特点。为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而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4.校园文化应体现农业大学的精神

早期农业大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给人留有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印象。虽然时代在发生变化,农业大学的生源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城市,但是农业大学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能变。对东北农业大学而言,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经过65年所积淀的深厚的东农文化底蕴,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的东农学子身上,这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5.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社会,全面与社会接轨,积极服务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校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的大发展形势已不容我们闭关自守,而是要面向社会。学校是社会中的团体,学生是社会中的成员,本来就与社会联系紧密。办大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的认可程度也是判定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东北农业大学每年都要在学生中开展以“送科技下乡”、“万名大学生心系万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并举行社会实践报告会。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广大本专科学生的足迹遍布龙江大地的67个市县及20余个国营农场,为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校园课外活动应丰富多彩,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人才是社会需求的主流,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工作重心必须有所改变,工作方法要进一步创新,校园课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原则。例如,借助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既要有思想性(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和知识性的(如专业知识竞赛),又要有娱乐性(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军训等)。

7.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晶核,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务、学工部门要担起重任,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比如学术讲座、交流、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校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渗透到这些制度当中。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既要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与要求,又要迎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渴求。校园文化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农业院校如何能做到不忘农本,又能够与时代接轨是摆在校园文化建设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更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幕鸿.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02-104.

[2] 彭倩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1):63-64.

[3] 江红.关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理性思考[J].商业经济,2009(10):122-123.

高等农业范文6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后危机时代中国进入了快速的转化升级阶段,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社会的需求决定高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积极的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有效的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实践人才模式,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1高等农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1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重要一员,高等农业院校有效的进行自我定位,以及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培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同时,需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仅仅是我国人民生存的基本来源,更在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所以说农业高等院校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需要从农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环节进行调整,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厄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绝对和相对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大学生就业路径却随着危机的加深不断变窄。除外社会环境因素外,大学生自身实践素质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高校,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有效的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积极和有效的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实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可以强化和锻炼青年教师队伍。

1.3实现高校持续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的农业高等院校基本上以农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尴尬就是农业教学并不突出,根本原因就是培养的学生在实践能力环节明显不足。在高考人数不断下滑,以及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已经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和未来的成就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说加强农业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仅仅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为高校进入快车道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2高等农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2.1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在我国的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严重缺失,尤其是一些与农业生产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比如农学和动科仅仅进行理论的灌输对于学生的掌握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没有或者缺失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在教学中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关键就是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在学生的见习,以及实习环节采取一种自由选择的模式,虽然看似尊重学生的自由,但是因为没有正规的实践环节,没有可靠的实践场所,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高。

2.2校企合作力度不大

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化,目前农业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属于浅层次合作,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因为身份不明确,所以企业并没有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员工从而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很难学到真东西。而学校也没有将学生的实践企业作为有效的实践锻炼场所,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吸引企业进入学校,以及办校进厂的行动和决策,学校与企业积极的联系方面缺乏。高校与企业的共建比较薄弱,共建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开发教材,以及共同培训教师比较少。其中新产品开发中心,以及新思路创意大赛等路径更是基本没有。企业和农业高等院校应该是取长补短,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互补,但是在实际上没有做到。

2.3校企合作队伍建设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为在农业高等院校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师都培养成既懂科研,又可以带队伍的实践专家。但是目前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目标是培养全能型的教师,其实此种做法是比较片面的。对教师队伍来说传授理论的教师有必要涉猎一些实践的知识,但是全面塑造全能型的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需要个性化和专长化,所以说目前一些高校并没有能够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锻炼队伍。同时企业对于带师傅的培训也很不足,因为并不是每一位优秀的员工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师傅,所以高等农业院校需要有效的配合企业进行带员工的培训。因为企业的高水平员工的参与不足,造成了学校对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考核和督查流于形式。

2.4校企合作投入不足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还是学校的投入问题。因为目前在农业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一般还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境况,往往是院系、学科和企业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所以资源的共享不足,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并且一些基本项目重复建设。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缺乏全面和统一的管理,在管理上以学校为单位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在硬件投入方面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中资金投入比较少,造成合作中教学条件落后,实验水平跟不上,校企合作很难起到积极和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3高等农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

3.1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实践环节

从领导到学校基本员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仅仅确立本校与企业合作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在具体的执行中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实现系统化,整体优化,以及规范化。学校可以与企业采取共建形式,或者采取股份制合作,甚至于可以采取校所合作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可以在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同时,形成科研能力,以及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不仅仅需要做到合作中的互惠互利,还需要确保把学生实践工作搞好,真正落到实处。

3.2积极地探索多种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的校企合作基本上还是一种简单层次,或者说表面的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有效的实现各取所需,也就是帮助企业获得自己渴望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而学校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形成利润,积极的支持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共建和共同开发的模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是学校与其他的事业单位,甚至与个人的合作。合作可以是技术的输出,也可以是资金的输出,不管是何种模式,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有效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3.3有效培育校企合作人才

人才因素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积极和有效的造就一支优秀的带教队伍,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的促进队伍建设,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打造全能型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有效的培养企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的教学能力提高,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努力传授企业技术人员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形成一支企业高素质带教团队。优秀的校企合作人才可以为校企合作搭建良好的桥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3.4加大校企合作的投入

以学校整体为单位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充分发挥学校在技术、信息,以及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谈联合,谈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校企合作中有效的进行资金、设备等硬件的投入,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让校企合作有效的起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晨,郑峰,李平,等.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上一篇亲戚或余悲

下一篇混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