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资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资风险管理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1

短期融资券;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F8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26-02

一、前言

短期融资券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是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其首次推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乱集资、乱提高利率、乱拆借的三乱现象,于是央行停止了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审批工作,到2005年5月,央行颁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才得以重启。重启后,首批5家企业的7只短期融资券109亿元的发行量被一扫而空,而后续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也受到了同样的追捧,短期融资券无疑已成为了企业融资的新宠,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虽然目前信用评级机构对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均为A―1(最高信用评级),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融资券的风险低,如2006年福喜事件的发生就给迅速扩张的短期融资券敲响了警钟。因此,对短期融资券风险防范的分析研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短期融资券的风险

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伴随着显著或潜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风险,就是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核心风险就是发行人的信用风险。产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违规成本低,与企业财务状况紧密相连的风险提示处于空白阶段。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当债务提取突然增加,有可能迫使机构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使流动性风险按其分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一是银行自销自买短期融资券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兑付风险的产生。二是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即承诺风险。

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除了有可能受到再融资或再投资的影响之外,还面临着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短期融资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变现为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对其投资收益的影响;二是对发行者而言,则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对其再投资、再融资的影响。

4.评级风险

评级风险是指信用评级服务专业机构对评级对象不公正的信用评级,而隐藏了潜在的有可能造成的信用缺失、市场混乱无序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一是评级缺乏时效,短期融资券发行时的评级容易终身化。二是评级手段滞后,没有体现短期融资券的特殊性。三是评级标准不统一,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尚没有相关统一指标,给评级公司开展短期融资券项目信用评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是监管主体缺位,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未涉及对评级机构如何进行监管。

三、我国短期融资券风险管理的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发展短期融资券的过程中,必须完善其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规范信用评级市场

信用级别是投资者评判短期融资券风险最主要的指标,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其采用的评级制度的合理性及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大都成为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的基石。因此,要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监管部门就必须规范信用评级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评级机构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具体措施包括,一,统一规范评级制度,解决我国信用等级与国际的接轨问题,明确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差异。二,充分体现短期融资券评级的市场化,监管部门应下力气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评级体系,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整顿信用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水平。三,我国信用评级应坚持自主创新为根本,同时将国际先进的评级技术和合理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与我国来信用经济建设相联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保证我国自身对信用评级业的主动权提高我国国内信用评级水平。四,培养高水准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五,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评级机构等其他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央行对其在发行短期融资券方面的监督处罚权,并把处罚具体化,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评级公司的监管,在短期融资券的评级工作中可采用类似股票发行中采用的准入制度,严格要求只有符合资质要求的评级公司才可以开展此项业务。

2.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制度化的监管合作框架是确保短期融资券市场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政府对各方的制度监管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规范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对发行主体的监控;建立对发行主体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细化主承销商负责制;扩大机构投资者群体,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券等级;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

3.提高发行主体的质量

短期融资券的品质是由发行主体的信誉、实力所决定的。为了提高发行主体的实力,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外,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现金管理制度,才能发行高品质的短期融资券,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4.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应加强发行企业信息批露方面的处罚力度,对照《信息批露规程》把企业违反信息批露规定应受到的处罚具体化;其次,和专业的商业诚信机构充分合作,协调建立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以避免不充分尽职调查,达到信息的公开、透明;第三,在定价和配售过程中充分贯彻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充分沟通,严格遵守定价不等式,提升信息的透明度。

[1]时文朝.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金陶岚.对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年第2期.

[3]尹航.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策略探讨[J].财政监督,2010.7.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股权融资;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70-02

一、股权融资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股权融资风险

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股权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增发新股和配股两种方式。

1.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其实是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投资者发售股票的行为,属于已上市公司对外增资扩股的一种方式。其优点在于限制条件较少,融资规模大并且发行价格较高,一般不受公司二级市场的价格限制,所以更能满足公司的融资要求。但在增发新股中,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上相应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存在着经理人员比普通投资者掌握更多的更真实的企业信息的这种现象,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可能就不理解公司的融资结构安排意图,从而使公司发行新股就会增加额外的成本。所以,上市公司的新股融资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就成为了一种风险较大、代价过高的融资方式。

2.配股。上市公司配股其实是指上市公司按照公司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的规定和相应的程序向原股东增发新股,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行为。其优点在于由于不涉及新老股东之间的平衡,且操作简单,审批快捷,因此成为了上市公司最为偏好的一种融资方式。但在配股中,由于中国的配股政策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的,作为政府代言人的证券监管机构,在中国并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实质上政府既是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审批者,又是股市的监管者,同时作为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还是公司配股的参与者,所以监管机构要做到完全独立在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特殊性,证券监管部门作为第一大股东,其具有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必然会与流通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导致的利益的相悖必然会给公司配股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股权融资风险管理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应从企业内部实际出发,尽可能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投资意图,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从而降低增发新股带来的风险,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达到更优。

2.需要强化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建立健全声誉机制和法律机制,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同时,还需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目前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使得同股同权无法实现,所以建立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是关键所在。

3.一方面可以建立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会计、审计市场和相关法律的支持。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强制性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雇佣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公司进行客观的汇集信息审核,使股东能够掌握一定的公司内部经营信息,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可以解决证券监管部门在进行配股时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以及众多信誉度高、水平高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都担负着监督公司经营者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专业评级机构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人士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对债券发行者进行评级,并向投资者提供建议,从而消除投资者与债权发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例如,美国著名的权威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就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信赖。

二、可转换债券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可转换债券风险

可转换债券是公司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同时,也是为充分吸收投资者而应用金融工程技术创造的一种衍生融资契约,兼具有股票、债券和期权性质的一种混合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兼具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双重特点,这比其他两种融资更具有灵活性。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投资者可选择享受债权带来的利息收益;在股市看好时,投资者可选择将其卖出获取差价或者转成股票,享受估价上涨的收益。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不够成熟,所以可转换债券融资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风险。

1.由发行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规范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一是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由于可转换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不足,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很好地将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动机与公司财务特征相结合,从而出现了只要符合条件就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现象,加之信息披露不够规范,促使上市公司出现了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情况。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直接会损失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符合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业务长远发展的目标,会给公司埋下更深的风险隐患。二是风险管理缺乏完整性。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对于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风险的披露存在着漏洞。首先,基于上市公司获取自身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对于许多重要风险,比如公司的国有股以及法人股全流通以后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公司没有进行基本的披露。其次,上市公司对于风险的重要程度及其影响范围披露也甚少。再次,上市公司对于风险管理的措施的披露也很欠缺。

2.由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非最优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可转债是一种债权向股权转换的投资者选择权,所以对于资本的结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核心目标就成为了债券转换为股权之后,要使公司的资本结构正好实现最优的结构。但是,在目前资本结构非最优的环境下,可转换债券必然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可转换债券风险管理

1.针对信息披露不规范引起的风险,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转换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八年的历史,尽管已经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出台在防范风险,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风险管理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然,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与大力监督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风险的管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一些做法,尽量对融资中的每一种风险进行定量、定性、辨别、评估和分级,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使财务报表和募集资金说明书中的风险披露的更为真实,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2.针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所带来的风险,最主要的就是要规范和完善资本结构市场。具体做法是要保证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与转换溢价定价较为合理,这样就可以在相应资产使用寿命到期之前,完成债权向股权的转换。这也同时优化了资本结构,从而就消除了公司资产结构所带来的风险。

三、认股权证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认股权证风险

认股权证一般是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赋予权证持有者在未来某个日期或者某段时期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购入约定份额股票的权利。

1.由高财务杠杆性带来的高风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以认股权证来进行融资具有一定的筹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上市公司在发行认股权证时,都是将其与股票、债券等搭售发行,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增加股票、债券融资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但是认股权证的高财务杠杆性又决定了其融资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认股权证的高财务杠杆功能是指,投资者在购买权证时往往只需要缴付较低的权利金,就可控制比该权利金高出数倍的正股认购权。而且如果股市的行情与投资人的预期相反时,投资人则有权利选择不行使权证,此时他的最大损失也不过就是起初买入权证时所支付的并不太高的权利金。

2.由于取得资金时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将权利赋予投资者,这样就损失了资金获得的主动权,所以公司很难控制资金获取的时间,有可能在公司急需资金的时候不能以认股权证融资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此时如果公司通过增加普通股股利刺激认股权证持有人行使权利,则反而会提高公司自身的资金成本,这样就给公司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认股权证风险管理

1.由于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融资规模、融资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权衡利弊,来合理的利用高财务杠杆效应,及时的规避风险。而且我们还可以顺应市场的需要适时推出新的认股权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品种,而且也有利于公司在发行股票和转债之外再增加一个再融资渠道,将一次融资转化为多次融资,更好地协调上市公司战略与其资金需求的期限的一致性,使公司资本结构达到更优。

2.针对取得资金时间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于未来大盘走势的关注来有效的减少这种风险。认股权证的投资价值不仅与公司的业绩正相关,同时还需要考虑目前大盘的走势,如果大盘长期处于调整期,此时权证持有人就有可能放弃认购权利,这样就会使公司错过筹资的机会。所以,对于公司业绩的掌握以及对大盘走势的关注,都可以大大减少公司取得资金时间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刘伟华.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9.

[2]童盼.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基于股东――债权人冲突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3

一、企业的融资需求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性行为,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严重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就是融资难与融资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中小企业为了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扩大,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所以融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信用较差,经营风险较大,可以抵押的资产较少,导致中小企业可筹集的资金少,且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难很大。由此可见,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进一步对融资风险进行评价与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管理,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解决寻找新出路,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融资的风险管理,对每个融资项目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手段应对风险。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起步较晚,很多环节还处在摸索阶段,此外受固有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许多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企业规模、融资渠道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均不同,因此二者的融资成本、收益以及风险存在差异,故中小企业难以借鉴大型企业在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很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一些支持风险管理所必需的客观条件也不具备。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中小企业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找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不畅

拓宽融资渠道能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减少融资成本。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取得银行贷款,许多中小企业也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融集资金。但我国目前的政策法规对发行股票和债券存在许多限制,对发行主体有严格的规定,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直接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虽然除了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外,还有例如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等其他融资方式,但总而言之,这些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应用起来并不乐观。此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融资渠道不畅,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融资结构主要体现在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的比例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大多为负债性融资,导致企业必须对外支付更多的利息,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加大了企业的收益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许很多债权债务,包括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当企业的长期债务大于长期债权时,剩余的资金较于短期债务使得企业承担了更多的利息;当长期债务不足,长期债权需要用短期债务弥补时,由于长期债权的资产建设期长、回收期长,在建设期内,企业无法收回投资,加大了企业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三)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基础较薄弱且缺乏经验,导致其整体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对风险难以识别、难以评价、管理风险手段落后等方面。当前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以下三类:风险回避、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国内多数中小企业都采取风险回避与风险控制两种手段处理风险,常常忽视了风险转移,导致企业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四)决策制度不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是家族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管理者素质大多较低,管理不科学。这就导致管理者在进行各项决策时肆意而为,决策缺乏科学性。在融资过程中,管理者少有充分分析融资资金量、企业偿债能力及回收期等重要因素,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市场上融集资金。即便从金融市场之外融集资金,也难以维持企业的长期稳定盈利,并加大了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此外,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信用意识淡薄,导致企业承担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

(五)政策法规不完备

目前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服务机构基本都是按照企业的行业和所有制性质而定,而非按照企业规模。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对中小企业没有统一规范,可能由于行业不同,就造成中小企业之间的适用政策法规和权利的不平等。此外,银行、信用社等信贷部门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信用差等原因对中小企业歧视,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当前政策法规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因不能发行股票、债券而错过发展机遇,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应推进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其次,应发展并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板。第三,应充分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债务融资等融资渠道。第四,应逐步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此外,企业还可以尝试员工持股等新型融资方式。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造成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以必须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应建立起全方位、多层、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价与担保体系,提高体系内担保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各机构选取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评估团,挑选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发展前景、贷款使用及归还情况等作为信用评价指标,把受评中小企业评出不同的信用等级,以此作为银行是否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融资结构不合理,这也是造成融资风险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个中小企业依据自身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确定科学的融资结构和适当的负债结构。也就是处理好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比例关系,还有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权益性融资过多,虽然融资风险较低,但成本太高;负债性融资过多,虽然债务利息能起到避税的作用,降低资本成本,但融资风险较高。因此,要合理确定各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及偿还期限等。

(四)提升经营者素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中小企业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风险,减少融资障碍。所以各中小企业自身必须切实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实力。首先,经营者必须学习融资与经营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企业应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最后,企业应加强自身信用管理,树立起良好的信用观念。

(五)完善国家政策与法规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融资成本 融资风险 多元化

一、引言

如今,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行业,其因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征而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从1997年至2012年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研究数据显示,地产开发资金来自于自筹资金的比例逐年增加,几近40%;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占比逐年降低;约40%的其他资金依靠地产信托等方式。

然而,由于融资规模大、时间长,在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或经济背景发生变化时,市场的震荡总会造成一批地产项目因资金链等问题不能如期施工或搁置。为保证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开发商有必要去思考并关注融资结构,而不是一味地只追求资金来源和开发利润。融资结构由融资成本和风险组成,是影响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融资成本和风险管理,以期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融资成本的分析

(一)理论基础

融资方式有多种,如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不同方式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不同,因此依据公司资本结构,融资成本构成计算市场价值的一部分。项目的平均资本成本可用于评价融资策略的合理性,最优化的资本结构可以使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从国内外对融资结构的理论阐述总结出的共性是:第一,各类资本成本大小不同,没有固定值,存在规律性差异,即:普通股成本最高,优先股成本次之,长期负债的成本最低。第二,债务融资具有税盾效应,当且仅当债务融资超过一定点时,财务困境成本和成本的增加才会抵消节税收益,因此应保持一定债务比例是有益的。

根据融资有序理论,融资时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债务融资优先,而后才权益融资。

(二)降低融资成本的措施

1、债务融资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是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脚步的加快,银行间的竞争促使借方尽量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吸引还贷能力强的客户,而贷方也面临资金的硬约束。因此地产开发的前提是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和信贷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为了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开发商需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如期还贷。当然,偿还的方式不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融资成本。许多建筑开发商会在整个项目完工之前就预售还未形成的房子。这种情况下,预售获得的收入才可以用来偿贷。

目前,我国地产开发的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项目抵押贷款、经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开发项目贷款。项目抵押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许多银行和企业多数采用这样的方式。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与一般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一样低,贷款期限较短,但是数额有限,难以满足开发商巨额资金的需求。开发项目贷款具有针对性和唯一性,数额有限,利率较低,还贷资金来源是建设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

总之,单一的采取项目抵押贷款或项目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融资成本低的要求。

2、 其他融资

地产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利用外资或房地产信托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开发项目做低融资成本的准备。“银行+信托+外资+上市”将是今后的多元化融资模式。这里着重提到信托中的两种方式:夹层融资信托和房地产投资信托。

夹层融资信托介于股权与债务融资方式之间,其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如果采取固定利率,这会对股权人产生债务的优势。2005 年,福建联华信托推出的“联信·宝利”7 号通过信托持股并且在所有权上加以区分,成为我国首个夹层融资信托产品。夹层融资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满足短期的资金需求。同时,房地产投资信托通过发行股份或受益单位,对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组合,并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同时将出租不动产所产生的收入以派息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从而使投资人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中国标杆性地产——万科地产公司近年来融资行为不断变化:2003年年底,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万科发放2.602亿元的信托融资贷款;2008年9月发行59亿元公司债,数额为2007年该公司年度净资产的40%;2009年9月增发不超过112亿元A股股票,并且截止2010年年底,该公司已连续四年未进行股权再融资;2012年初,万科向华润深国投信托融资10亿元用于东莞紫台等项目开发。在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万科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寻找相对低的成本融资,维持资金链不会过于紧张而断裂,保持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融资风险分析

(一)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的关系

当融资风险表现为开发商因借款到期无法还本付息而增加的风险,这与融资成本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下,承担该风险的权益所有者和普通投资者需要相应不同的风险溢价来补偿,从而导致融资成本发生变动。如果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成本会相应下降;反之,相反。开发商需要寻求融资风险与成本相匹配的资本结构。

(二)风险管理

融资风险总体上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具体来说分为清偿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本文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宏微观方面的阐述。

1、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从项目选择到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提高警惕,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利用及时的财务指标和相应的指标对企业融资风险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警和预控,将风险管理的事后控制变为事前预控。如果条件应允,未来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引入地产融资风险管理领域,有助于预警机制的形成。

2、系统性风险管理

在需考虑融资项目的政治风险时,如果有国家或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多边机构等做担保方,并且进行风险投保,那么就可以降低损失。

在规避法律风险时,开发商在项目申报、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征求当地法律顾问的意见,使项目从一开始就尽可能符合东道国和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也可签署一系列相互保证协议。

为保证项目协议的顺利进行,地产公司可以引入信用提升机制防范信用风险。信用提升机制包括担保、有限担保、间接担保、暗示担保、银行信用证、抵押、保险、预定违约金、预留基金设置等。

对于汇率风险,可尝试通过汇率期权、掉期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同时,可以利用货币互换等方式规避利率风险。

3、非系统性风险管理

当借款方发生违约事件时,采用信用协议可以弥补贷款方的损失,包括取消贷款承诺,加速贷款的偿还等。项目融资中的信用协议同一般商业贷款的信用协议相比,在先决条件、附加要求和违约处理等几方面有所不同。此外,信用协议除基本承诺外,贷款方还会要求借款方做出有关资产担保的承诺。

对承建合同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完工的期限和交房标准。如果期限过短会造成承建商过于赶工所带来的质量劣势,或者承建商同意误工及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即引发了完工风险。

支付协议也称“账户瀑布”,资金从收入账户进入,然后依次进入经营账户、债务清偿账户、资本支出和其他准备金账户。具体的项目现金流流入与流出的条例也包含在协议中。因此,项目经营、清偿债务及其他准备金的资金充分留存后,公司才能从中提取资金。

4、加强多元化融资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种融资渠道,尝试引入民间资本,以期拓宽中小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

5、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应不断完善地产融资的相关法律,以助于优化融资环境。

四、结束语

寻找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相均衡和对称的资本结构是值得开发商团队去重视的,加强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大企业可拓宽新型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尝试引进民间资本融资,以期获得适合自己的低融资成本。再者,地产企业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利用财务等指标从各方面去预控融资风险,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剑学.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融资成本及风险分析[D].重庆大学,2006

融资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融资现状;融资方式;风险管理

近年来,商业地产消费市场狂热趋缓、融资成本逐步提高,于双方面夹击了商业地产,使其面临严峻的融资链挑战。首先,商业地产本身已具有投资规模大、地产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投入资金巨大等不利的行业投资特点。其次,商业地产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来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商业地产融资的又一大软肋。因此,只有充分分析商业地产融资的框架和问题,才能改善融资环境,降低项目开发风险,促进该产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地产融资的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异常狂热的房地产消费市场于近期进入持续降温阶段,全国商业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疲软状态,加之商业地产信贷加紧政策及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对商业地产融资链的畅通造成了严重阻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的报告显示,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已达7100亿元,平均每家内资开发商的资金缺口达到1201万元,占当年年销售收入的24%。融资链面临的巨大压力让广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频频面临向偿付土地出让金、向银行偿付贷款利息的生存困境,隐藏着的房地产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大力量不容小觑。自2014年起,温州、宁波等地部分房地产企业已由于融资链出现问题导致倒闭,留下巨大的资金缺口。2014年4月,青岛君利豪地产大亨跑路,多楼盘停滞资金链断裂,欠贷至少12亿以上,涉及多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民间借贷公司与个体。2014年5月,中国百强房企光耀地产融资链断裂濒临破产,楼市拉响红色警报,共牵扯到27亿金融机构借款。每日层出不穷的报道足以证明房地产业融资链断裂现象已相当严重。倘若楼市成交持续低迷,资金缺口将增速扩大,影响将大范围波及政府财政、银行收支及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资产安全等,后果将不堪设想。而随着二三线房源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房地产融资链风险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商业地产融资链是否安全、稳定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商业地产融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如王家庭、张换兆(2005)在银行业借贷业务控制和利率提高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的背景下,探讨了商业地产融资的多元化方式,并对几种典型方式的经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孙翠兰(2005)分析与比较了目前我国存在的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企业上市、境外融资、投资基金和信托等主要的房地产融资方式运作的内在机理和宏观环境,并提出我国商业地产多元化融资在短期内应选择“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和“银行贷款+房地产投资基金”两种模式;李娇、向为民(2012)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经济波动对中国商业地产融资结构的影响及其区域化差异的情况。从目前对文献的梳理结果来看,国内对于商业地产融资问题研究的时间点多在2005-2009年,即商业地产市场逐步高涨的阶段,从内容上多数为理论上的探究。近几年商业地产市场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点,新增投资也逐年攀高,在这种新背景下,融资问题的研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地产融资存在的问题

1.项目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由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仅仅依靠银行信贷难以支撑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采取民间借贷作为融资方式。然而,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容易受到人、事的影响而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同时,单一地提高银行信贷限额并不能解决此问题,银行利率在政策影响下不断波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利率风险。

2.项目风险评估不足。在开发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缺乏相应的专家参与指导。这样的缺陷将导致对项目的资金、进度等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控,因而资金缺口及资金回收都变数较大,给融资带来困难。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及法制完善。现行对于商业地产企业的相关政策较为保守,尤其对商业地产的融资施加了各样的限制条件,例如对企业上市提出了附加条件等等,限制了商业地产的运营和发展。同时,对于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较为空白的阶段,导致企业难以诉诸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加大企业融资过程的实施难度。

三、拓展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的对策

1.拓宽商业地产融资渠道。企业可以进一步利用金融市场来进行融资,例如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等,使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2.科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企业提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增加举办教授座谈会、企业人员培训会的频率,邀请高校及专家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积极培养专业对口人才,为商业地产输送优秀人才,从根源上解决风险管理的缺失。此外,企业应设计适合该行业的风险指标管理体系,将指标数字化,对各个项目有统一的风险衡量标准,最终获得相应的风险评级,便于后续的风险管理过程。

3.在政策及法制上给予支持。在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上,增加和完善关于商业地产融资的内容,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打击虚假融资、诈骗等行为,使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在政策方面,放松管制,使其能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资金,增加其上市机会。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存在项目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项目风险评估不足、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及法制完善等问题。房地产融资所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凸显,而此类问题一旦大规模爆发就将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了缓解房企融资压力、优化融资结构及控制信贷风险,必须采取一定对策,拓宽商业地产融资渠道、科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政策及法制上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家庭,张换兆.房地产融资方式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5,06:47-53.

[2]孙翠兰.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J].金融论坛,2005,11:49-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