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生态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1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1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处于国家战略的高位,强调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态发展模式,为东营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2016年,东营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652万公顷、增长7.2%,总产为169.91万吨、增长16.6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水稻种植面积为约2.3万公顷、莲藕为4800公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2家,经营面积8933.3公顷,年营业收入达到12.4亿元。市级标准农业园区达到169家,园区化率达到48%以上。
2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1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明显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气候条件。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随着海陆空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区位优势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2.1.2土地资源丰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黄河冲击而成的新陆地,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冲击年均造地约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滩涂资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会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成土母质条件,全市盐碱地与某些特定区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经常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即使现状是耕地也不稳定,这种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2.1.3发展时期优势
东营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发展中有着相当的时期优势。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能够迅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规划,激发地区的发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国际交流不断加深,可以适时把握更多的机遇,通过项目专题合作和吸引外资、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区发展。
2.2劣势分析
2.2.1淡水资源不足
东营地区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近年来,作为重要客水来源的黄河来水持续减少加之断流频繁,不能满足三角洲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资源贫乏;东营南部农业区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导致海水向内陆地区入侵,引起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2.2.2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多为新生陆地,固结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盐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不适当开发很容易破坏原生植被,导致土地、土壤次生盐碱化、湿地系统遭受破坏,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大面积的土地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2.2.3农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从增长模式方面,尽管东营市农业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消耗和粗放式经营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传统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从产业结构层级来看,东营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仍较薄弱,产业加工链短,且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水平偏低。从农业科技来看,东营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3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做好区域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立足东营市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供给侧改革成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统筹资源,科学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多点开花,以点带面,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格局,从而提高东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创新
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开发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投入,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打造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现解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3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应适度增加该地区的调水量,提高调水和蓄水能力。鼓励大、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重点农业区域,在水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农村供水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环境恶化,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6]
3.4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区域性推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现。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的同时,在当前的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广高效农业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引领地区发展,并在探索发展的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整体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汉英,赵千钧,高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环境学报,2003,18(4):459-466.
[2]杨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探讨[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2(10):9-11.
[3]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57-964.
[4]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撑因素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7-10.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2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突破以新银麦啤酒为代表的综合带动型企业,以欢乐家、美华、六姐妹煎饼、边家干煸肉丝为代表的加工转化型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在果品主产区已建设300余处果品交易市场,大型气调库1座、大中型冷藏库86座,鲜果贮藏量达到了4.4亿斤,与果品相关的加工配套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常年从事农产品运输的车辆3000多辆,直接带来经济总量10亿元以上。农产品营销队伍1.5万人,年销售果品30亿斤以上。蒙阴果品畅销国内外,特别是蒙阴蜜桃占了江浙沪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蒙阴已成为周边地区的果品购销集散地。
(三)品牌基地建设有了新的提升把品牌注册、推介、认证作为重点进行推进,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合作社等注册商标,突出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加强农产品品牌推介,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展示、展销会,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努力宣传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县已获认证有机食品共有34种,绿色食品72种,地理标志4个。
二、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蒙阴县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均无霜期196天,正常年份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土壤为沙壤土,磷钾含量高,通透性能好,各项生态气候因子均适宜农产品生长发育需要,被国家列为落叶果树发展重点区域。二是区位优势明显。蒙阴县享有国家对中西部扶持的优惠政策,在发展区位上地处南北方的结合部,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三是生态环境良好。蒙阴县生态绿化覆盖率高,水网密布,自然环境好。经过多年来的山区综合开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俱佳地。四是便利的交通条件。京沪高速、沂蒙公路、兖石公路穿过蒙阴境内,县乡道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工程全覆盖,建立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不利因素:一是组织化水平偏低,技术力量不足。合作社规模小,力量弱,组织结构松散,运作不够规范;县乡村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没有形成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严重制约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四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农意识及农业经营理念的缺乏影响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三、对蒙阴县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一)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体,以资源循环与高效集约利用、农业功能全面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投融资、信息化服务创新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效益驱动的思路,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发展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循环、智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城按照“核心区—示范带动区—辐射带动区”三个层面,规划建设“一城、三区、五园”,“一城”就是在核心区内建设高效生态科技城,“三区”:即在县城高速公路以南蒙阴街道大田庄等5个村规划为核心区;蒙阴街道鲁山流域,野店镇毛坪流域,旧寨乡杏大、高都镇古道沟、岱崮镇井旺庄等生态农业园区为示范带动区,全县农业乡村为辐射带动区。五园:即循环农业产业园,林果种苗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物流园,有机农产品产业园。对核心区“五园”进行重点打造、综合开发。核心区按照“一城、五园”的空间及功能定位,重点建设“一个平台、三个支撑体系、六个特色产业”,即:农业高端服务平台(生态科技城),金融、科技、信息三个支撑体系,循环农业、林果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有机农产品、生态旅游六个特色产业。同时配套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而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全产业链开发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农业科技城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农业“生态谷”、企业研发总部基地、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基地、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低碳社区等。
(三)保护生态、注重绿色,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园区在发展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持可持续发展,推行农药减量控制技术,利用物理的、生物的防控措施,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做到无污染、低残留,确保农产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3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属河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旱作农业类型区,是国家贫困县之一。全县总土地面积24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为22.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89.7%;耕地面积有0.88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6%,并且有50%以上是旱岗地。长期以来,耕地数量少质量差,限制着农业规模发展,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成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非常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农业站结合山区特点,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深入农村养殖专业户进行了集雨种草圈养畜禽高效农业模式及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以集径蓄水旱作农业技术、旱岗地种植优质饲草生物技术、畜禽圈养技术为主的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农户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为解决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集径蓄水旱作农业技术
1.集雨水窖选置
土水窖选择具有5m以上土层,且土层厚实,无砂砾层和软土层的旱岗地进行规划建设;石水窖依托山场,服务围山转隔坡条田,选择易于爆破作业的山坡开挖垒砌成型。各种集雨水窖窖址的选择都要注意避开行洪沟道。
2.径流场面积
蓄水容量50m3的水窖所需集流场面积以600~1000m2为宜。
3.水窖主体及配套设施设计
3.1水窖主体设计
水窖形状建成瓦罐形,口小肚大,强度高,寿命长,既可多蓄水,又能防冻防蒸发防污染,还便于保护,窖口直径0.8~1m左右;窖口到蓄水面留1m深较细的瓶颈段;水窖的蓄水部分,深度为4.5m,直径由顶部逐渐增大,最大直径为4m,向下逐渐缩小,窖底直径3m,窖口到窖到窖底总深度为6m。
3.2 配套设施设计
沉淀池,宽1m,长1.5m,深1m。进水口要高于入窖口,并设过滤网。沉淀池距水窖口2~3m;实行节灌设计的要设置自流管阀,出水口应高于窖底10cm以上。
4.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时期,选择春秋季施工最好。窖体建设,窖挖好以后,首先把窖壁搞平整,并挖3个宽深各10cm的扣带,上中下分布均匀;在进水口下方建一个消力台,相应设置自流管阀;水泥防渗,将窖壁、窖底抹三层水泥防渗漏,水泥和沙子的配比比例为:第一层1:3,第二层第三层1:2,沙浆抹层总厚度3~4cm,第三层随抹随压光净面,最后再涮浆一次。
二、 旱岗地优质饲草栽培技术
1.选用适宜饲草品种
养殖以食草为主的畜禽,用作干草,选用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比较好;用作鲜草代替精料的,选用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菊苣、俄罗斯饲料菜等优质饲草作物品种为宜。
2.把好饲草种子关
购买饲草作物种子,最好到专门经营饲草种子的大公司爱购,这是我局多年引种的深切体会。一般地说,中食产业集团鲁梅克斯有限公司和中国种业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饲草种子具有纯度高、发芽率高、产草量大、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
3.保证播种质量
饲草种子较小,直播亩播种量以1~1.5kg为宜,育苗移栽亩用种量以100~150g为宜;播期,直播以8~9月份为宜,育苗移栽以3月底4月中旬为好;播种要求,因饲草种子太小,撒播种子时要掺细沙或处理过的谷物,保证苗匀,促苗壮,播种深度以2cm左右较好。
转贴于
4.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主要论述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育苗栽培技术。
4.1育秧及定植
3月底至4月中旬,利用塑料薄膜盖苗床育秧,播种,整平苗床后,浇足底墒水,待水全部渗完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过筛细土,在种子上面均匀地撒1.5cm厚的细土,当长出2片子叶后再覆细沙土0.5cm,掌握适宜苗龄,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移植大田;栽植密度以亩栽1.3万株左右为宜,株距10~12cm,行距50cm。
4.2水肥管理
幼苗定植时,随开沟随施入复合肥10kg,并顺沟集中浇水;缓苗后浇一次水;如果生产条件允许,每次刈割后结合浇水追施人类尿;最后一茬刈割后,要在封冻前顺茬覆盖腐熟有机肥,每亩3000kg为宜,条件允许时在封冻前浇冻水;翌年3月初清垄锄划,促其早返青。
4.3刈割
第一茬在植株高度达到50cm时进行刈割;之后间隔35天左右割一茬;留茬高度掌握在5cm为好。
三、圈养畜禽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圈养畜禽种类选择:一般要选择适应本地生态条件,当地加工企业常年收购,销路顺畅,饲养技术易学易会的食草畜禽种类。如奶牛、肉牛、羊、兔等。
2.突出抓好畜禽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防治是发展圈养畜禽的关键技术。所以,首先要求畜禽养殖专业户加强畜禽饲养技术落后学习,进行规范化科学饲养,提高对畜禽疫病的识别能力,以预防为主。其次,畜牧职能部门要把圈养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程,抓紧抓实畜禽疫病的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治工作,这是发展圈养畜禽的关键。
3.畜禽饲喂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4
吴纯在仪式上说,“建设三峡生态渔场,不仅是保护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更是继发展‘林下经济’之后,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又一助推库区移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开县县委、县政府举行两湖天然生态渔业建设启动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时机得当,影响深远,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符合开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是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户万元增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农委将认真关注开县渔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县渔业大发展。”
副县长夏郑峰代表开县人民政府与重庆市农投集团、开洲水资源公司、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签约并讲话。
据悉,此次签约的四个项目总额达1.05亿元,其中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建设重庆市三峡库区3700亩湿地渔业开县示范工程项目,天然水域牧场示范基地,打造优质商品鱼及鱼种供应基地;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在厚坝镇建立3000亩高效生态渔业基地;开洲水资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鲤鱼塘水库湖内发展天然生态渔业。
活动现场,领导和嘉宾邀请近百位围观群众参与放流鱼苗活动,10万尾鱼苗不到半小时就全部放流水中。据县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现场放流鱼种包括花鲢、白鲢、草鱼、胭脂鱼等,最小规格一两,最大规格可达半斤。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涉农部门的整合运行,重庆渔业工作受到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开县库淹落差形成了大面积河滩地,汉丰湖形成了20平方公里水面,是重庆非常好的商品生态渔业基地。从2008年起,县政府就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增加渔业、农综、扶贫等方面资金安排,同时市移民局也把它作为移民致富的重要工程,争取国家三峡办更多的支持。2009年,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会议纪要》,明确开县为重庆市5个商品鱼基地县之一。2010年,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要求进一步激活沉寂的水域,建立库区生态渔场,开县又被列为重庆市渔业建设重点县,更为开县渔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汉宇表示:目前,公司已与县政府签订了高效生态渔业基地建设协议,基地总体规划3500亩,现在已经投产500亩。基地全部建成以后,可实现年产商品鱼700万斤,带动2000户农民在本地就业,实现万元增收。曾汉宇说,“现与重庆市水产学校有合作,聘请淡水养殖工程师,全面现场指导公司养殖生产。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公司+业主+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致富,基地建成后将直接解决当地100―200闲置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2000户左右的农户种草,公司包回收。”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5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