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抒情诗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抒情诗朗诵

抒情诗朗诵范文1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作品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

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二、现代诗朗诵审美特征

从朗诵诗文本来说,抒情性和音乐性是它的基本属性。抒情性是就诗的内容来说的,音乐性是指诗的外在形式。诗歌只有从表达情感和安排组织字词的声音两方面出发,做到声情和谐、情声并茂,才能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然而在多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受众需求也越来越高,朗诵诗经过舞台、影视和网络艺术的包装、排练、演出、传播,又具有表演性和视听性审美特征。

本人在舞台上进行诗朗诵正是在多媒体时代,融合音乐、舞台、灯光等多种元素,从而使得这样的一种诗朗诵的样式不仅有抒情情、音乐性、表演性,还有视听性等审美特征。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抒情情。

诗歌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朗诵诗以直接抒情居多,但也有间接抒情的情况。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如在这篇诗朗诵中,“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的没有言语”一句,我是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用虚实结合的声音、充分运用“内在语”、“情景再现”等表达技巧,来抒发感情,抒发出一种寂寞难耐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比如“它是我忠诚的伴侣,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一句,是间接抒情,用“蛇”作为一种思念的象征,我在表达时,要换一种情境,改变一种语境,间接地表达对姑娘的思念之情。

2.音乐性

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性,在阴阳上去之间,在平平仄仄里,展现音乐之美。诗的音乐性表现为外在的音乐性和内在的音乐性。外在的音乐性,“主要指诗歌语言外在的格律、音韵、节奏、押韵等形式因素所构成的韵律”,即语音层面的韵律和节奏;内在的音乐性,“主要指读者从语音形式的韵律体验中上升到对诗歌内在情感和表现对象的理解、领悟,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旋律感”,即语义或句式所呈现出来的心灵律动和情感节奏。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诗产生抑扬顿挫、往复回旋、轻重起伏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便于人们吟诵和歌咏。比如,在表现这篇作品时,我会注重一个节奏的变化。“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表达较平实,“冰冷的没有言语”,表达时语气稍重。“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用一种真诚的圆润的声音去表达。“梦”字突出一种音律美。“千万啊莫要悚惧”,这一句,我的字音拉长,轻重交接,表现出一种节奏感。

3.视听性

朗诵是通过听觉和视觉作用于广大受众的,受众在对语音、语义、情调、背景音乐的听的感受和对场景、表情、动作、形体、姿势的看的感受中,综合接受朗诵诗的艺术内涵。因此,朗诵诗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语言艺术。另外,朗诵艺术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是独具特色融合表演艺术的一种艺术样式,因而也就必然具备着表演艺术的可视性和可听性特征。在舞台上,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也为了让朗诵本身多一些视听性,我也设计了一些肢体语言,作为辅助表达,比如,伸出手臂,凝望远方,仿佛在向远处的姑娘发出信号,诉说爱意。再如,“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一句,我用手捂住心口,用真诚的眼神传达感情,以求共鸣。同时,诗朗诵融入了配乐,让诗朗诵更有意境,意味悠长。

抒情诗朗诵范文2

2017小学生教师节广播稿篇【1】

a: 同学们

b: 老师们

a、b(合)大家好!

a: 殷小之声红领巾广播站正式开播了!

b:我是本期主播 xx

a:我是主播 xx

a、 b(合)在此,我们代表红领巾广播站的全体成员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b:同学们,我们的红领巾广播站刚刚开播,欢迎老师、同学们积极投稿。

a:我们有校园新闻栏目,及时报道校园里的新鲜事物;有你说、我说、大家说栏目,讲述同学们成长中开心、烦恼的事情;有知识百宝箱栏目,为同学们介绍有趣的科技、文化等知识;还有音乐之声栏目,让你对同学的祝福撒满每个角落。

b: 你想给老师、同学点歌,那就赶快加盟校园广播站,参与方式:请与广播站彭老师联系。

a:同学们,一年一度,春风秋雨,我们又将迎来第26个教师节。 此时此刻,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些什么?

b:也许,您还在思考,明天的那堂课,怎样才能讲的透彻明白;

a:也许,您还在盘算,班里的计划,怎样才能订得全面周详。

b:也许,您什么都没有想,教书育人是你们的天职,埋头苦干早已是便饭家常。

a、b(合)亲爱的老师,我们没有厚礼献上,就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a: 有人把教师比做红烛,燃烧着自己,明亮了别人。

b: 也有人把教师比做明行灯,兢兢业业,指明着人生方向。

a、b(合)是啊!老师,是你们带领我们健康成长;是你们将我们从无知的昨天走向幸福的今天、灿烂的明天,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

a:同学们,在我们殷小每一个角落,处处都可以看见老师们正在呕心沥血,耐心教育,辛勤工作的身影。

b:在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我们创作了一首小诗献给我们亲们的老师们,并祝你们节日快乐!

下面请听小诗《老师,辛苦了》 (停顿2秒)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你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私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a: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9月10日教师节了,我们将以何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才更有意义呢?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想法,下面推荐几种充满尊师之情,又简单方便的祝贺方式,同学们不妨一试:

1、给老师发一封庆祝教师节的电子邮件;

2、给老师写一封表露自己感激之情的亲笔信;

3、自己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或悄悄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给她一个惊喜。

4、早上见到老师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5、给老师画一副铅笔画,再加上一行深情的问候或写首抒情诗。

6、当老师走进教室时,能看到黑板上写的祝教师节快乐的话。

7、送上一份自己决心改正缺点追求上进的日程表。

b:当然,尊敬老师并不指在教师节这天送上祝福,而应该在平时的每一天中都有所表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遵守班级纪律,做老师的小帮手,让老师少操心,这些都是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a: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相信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想对你的老师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感恩的心》,来表达大家此时的心声。伴随着这首歌结束我们本期殷小之声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见。

2017小学生教师节广播稿篇【2】

女:告别了炎炎的夏日,凉爽怡人的秋天向我们展开了笑颜;

男:告别了假期的安静与沉寂,美丽的校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女:九月对于学校、老师和我们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男:新学期的开始,带着新的希望,带着新的憧憬,我们踏入了收获的季节。

合:文萃小学校园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女: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我是二(2)班的

男:我是二(2)班的。今天的节目由我们两人主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本期的主要内容有:

女:新闻直通车

男:心心诗朗诵。

女: 跟大嘴巴说英语。

男: 好书推荐。

女:首先请关注本周新闻。

男:九月十号是教师节,文萃小学全体师生迎来了第28个教师节。

女:十号清晨,伴着朝阳,全体教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萃教师。

女:紧接着文萃的小花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为每一位教师献上了鲜花,表达了所有孩子对老师的一份感谢之情。

男:最后小朋友们献上了一首诗朗诵,上午的活动圆满结束。

女:我们对老师的爱不是仅用花朵就能表达的,下面请欣赏诗朗诵《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女:你献上一朵花,

男:我献上一朵花,

合: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献给亲爱的老师。

女: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

男: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

女: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男:您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女: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情;

男: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话。

女: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

男: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合: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女:接下来是跟大嘴巴学英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快乐用英语怎么说吗?

男:happy teachers day!

女:请跟我们一起说吧:happy teachers day!

男:下一个教师节,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祝福老师了。

甲:到了好书推荐的时间。本期为大家推荐的书是《小男生杜歌飞》

女:《小男生杜歌飞》描写了一个小男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生活故事以及心理威长故事。

男:这些故事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经历和遇到的事情,充满了真实而活泼的儿童生活情趣。

女:这本书里有许多闪光的细节,默默散发着女作家母爱般的情感光辉。

男:那就是:对童心的悉心爱护与尊重,对小孩子自由、顽皮、无拘无束天性的无声的呵护与鼓励。

女: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男: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衷心地祝愿:文萃小学校园广播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女:愿它能带走你所有的烦恼,为你带去成长的的欢乐。

抒情诗朗诵范文3

一、引导背诵,日积月累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

1.表演背诵同时进行。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2.分类背诵。

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诗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像“美丽芬芳、前程似锦”一章,他们背起“花”的诗:有《题》《海棠》《卜算子?咏梅》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一章,他们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咏》《无题》等;“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一章,他们背起“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居》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一章,他们背起了“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同学努力,插翅飞翔”一章,他们背起了《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

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二、注重结合,增进理解

1.背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

自查自悟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自查自悟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校内查,亦可以在校外查,可以询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自主学习报告会”、“自查自悟一得交流会”、“自查自悟方法评比会”、“自查自悟资料展示会”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进阅览室、跑书店、听讲座,通过自查自悟获得了不少知识。朦胧式的理解有时还足以使他们在阐述意见时,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2.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组织学生多欣赏。我们经常利用中午、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文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内心视象,感受到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朦胧理解。

引导学生多评析。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朦胧理解。增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理解大量的诗文奠定了基础。

3.背诵与运用相结合。

抒情诗朗诵范文4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当松鼠已经等得掉光了牙齿,这时候也许就会有人为我们送来核桃。虽然我们每天都被一些平庸的散文和小说包围着,但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总还是在牵挂着诗歌。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现在,当我巡礼最近一年多来的儿童诗创作时,这两句唐诗不由得又涌上心头。

抒写中国

“抒写中国”,从来就是中国的儿童诗人们须臾不能忘怀的一个美丽而崇高的“主旋律”。读着这样的儿童诗,我们会相信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没有渺小的体裁,而只有渺小的作家。

高洪波近期发表了《在天文馆感受诗意》等组诗。抒写自豪的中国情感与中国襟怀,张扬人类思想中的浩然正气,也是高洪波近年来的儿童诗中的一个“主旋律”。诗人金波先生在读了这些诗歌之后,认为它们显示了诗歌所应该具有的一种“隐秘的力量”,那是激情的力量、想像的力量,同时也是思考的力量。“这些诗行蕴蓄着诗人心灵上敏锐的感受力,和跳脱的诗的表现力。”(《诗歌的力量――〈在天文馆感受诗意〉赏析》)

对于诗人们来说,“中国”绝对不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概念,也并非惟有“黄钟大吕”的风格才能表现这个宏大的主题。“抒写中国”也可以写得十分具体而细微:把三月穿在小村身上小村/便开始萌芽今天是语文第一堂课/麦田睁开眼睛很绿//小村三月/你看炊烟正在拄着一棵树爬山/草是新来的考试卷子/把三月的早晨考得满头是汗//先是一朵小野花交了卷子/后面的天迅速都蓝了……(冰岛《三月》)

如此清新和鲜活的形象与表现方式,不也可以呈现“抒写中国”的满腔热情吗?诗人说,给我一片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就是一片草原。这样的表现法则,或者说,这样的抒写才能,对于儿童诗人来说,尤其需要具备。毕竟,就篇幅而言,儿童诗是一种形制短小的体裁。也因此,较之一般的体裁,它为创作者们设置了更高的表现难度。

底层叙事

最近几年,在界里,有一个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文学话题,即底层叙事。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有时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贫穷、“三农问题”、国企改制以及社会分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平等以及苦难、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进入更多人所关注的视野,实际上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似乎可以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所谓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或介入底层现实,决不可仅仅理解为将底层和现实题材作为叙述对象,而应该在叙述过程中呈现出作家和诗人们的思想投射与独特发现。

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们的“底层关怀”和“底层叙事”,也不曾缺席。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具有这一类感情投入和思想投射的作品,明显增多,且大都具有一定的分量。就儿童诗来看,许多诗人写到了留守儿童、打工子弟小学、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生存问题、流浪儿童、卖花儿童等等;还有的诗人写到了对农业生态、农民生活、乡村变迁,尤其是越来越强大的现代物质文明对乡村传统观念的压迫与“话语霸权”等等。于是,我们在今天的儿童诗里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的景象,如张绍民的《打工子弟小学》《流浪儿童》、张菱儿的《差别》。

我们这个时代,在它盛世繁华的外表下,毫无疑问也会潜藏着一些隐痛、无奈甚至忧伤。许多乡村少年因为生活的驱使,过早地告别校园、告别童年和故乡,到远方的城市去寻找自己的前程。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其实还是一些孩子,还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所幸的是,我们的诗人在关注着他们。他们那孤独、单薄和无助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那些真诚的诗歌里,如曾学东的《燕子》、张泉的《栀子花般的笑意》、莫问天心的《公交车站卖艺的盲人》。

在这样的诗歌面前,我们没有必要去要求它在艺术上的纯粹与圆润。不,能够如此直面现实、关怀民生,呈现诗人的道义与良知,才是它最纯粹的质地。这些诗歌里有的地方或许稍嫌直白,有的在语言上锤炼不够,“诗味”有所欠缺,但这些缺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诗的素质。我们能拥有这样的作品,不能不为儿童诗感到自豪。在底层关怀的主题下,我们的儿童诗人毕竟也能够在场,而没有缺席。诗从生活中来。诗从对于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中来。只有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才能够养育出同样真实和鲜活的诗与诗人,这是一个永远的真理。

乡村忆念

加缪曾说:“对大地的想像过于着重于回忆,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么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其实,对于诗歌,我们所需要、所渴求的并不是太多,也并非多么奢侈。一片青草地,一点来自山谷的风声,就够了,就足以使心灵变得柔软,发出回声。

秋天一到/村外河滩上的芦苇/就忙着给我们写信//那些灰白色的小小信笺/落在树枝上/落在屋顶上/落在草垛上/落在行人的衣裳上//收到这样美丽的信/我们该怎么回呢(陶天真《抒情的乡村・芦花》)

读着这么单纯和朴素的诗歌,我想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诗歌命题:乡村忆念。我想到了大地、乡村、田园和种种淳朴的农业文明,所投射在一代代诗人心中的无限的光亮与温暖。

对于许多儿童诗人来说,思绪一旦回到童年的乡村,正如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们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列宁格勒一样,真可谓“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那些比膝盖更低的泥土,就如一道低低的门槛,横在我们的命运里;而我们的生命和诗意,也注定了会与大地、泥土连在一起,并且从泥土里获得向上或向下的力量。

也因此,对乡村生态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对逝去的乡村童年的追忆,也成为许多诗歌作者的一个沉重而永恒的主题。他们的诗歌里总是呈现着一种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土地道德”的情怀。像土家族诗人谭岷江的《山寨四月・农具和耕牛》,以及另一位同样是生在乡村的土家族诗人谭国文的《石头与村庄》,这样的诗,其实与风花雪月无关。它们具有一种纯粹和朴素的情感力量,足以唤醒那些多年来已经迷失在城市的大街上和楼群里的乡村之子的沉睡的灵魂,使更多的人明白,即使是在灰暗的生活中,毕竟还有一些我们所热爱的事物,是能够用我们的双手和心灵把它们保存下来的,因而,对乡土与生活的热爱也是可以做到始终不渝的。这是许多乡村孩子命运里与生俱来的、与泥土息息相关的生命的隐痛。

艺术本位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类着重于艺术本位的儿童诗。与那些世界一流的儿童诗人相比,我们的许多儿童诗的差距,或许并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也不表现在观念上,而是输在想像力上。

我们很多儿童诗作家和儿童诗作品缺少那么一种大风呼啸般的想像力,或者说,缺少那么一种纵横天地、若气流激荡一般的“天才气”。但近来也有几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儿童诗的一种充满想像力、充满“天才气”的面貌。

先看萧萍的《四重奏第931号:朋友们》。且看开头的一节:漂浮着的冰,/趴在浅湖妈妈的胸前熟睡。/它们都有着雪白的睡袍,/大眼睛安静的蓝,/爪子很淡很淡,/风吹过来有些微微发抖。/它们清澈的凝视,/用牙齿彼此轻咬,/哈出好多看不见的气。/在清晨的湖面上,/它们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亲一亲浅湖妈妈,/让最小个子的银鱼/缓缓地从身体穿行过去。/它们头挨着头,/想了很久,才害羞地/说出今天的第一句话――/嗨,我喜欢你!

这首不短的儿童诗充分呈现了萧萍与常人不同的想像力,以及凭着敏感的直觉,于细微处去感受事物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捷克诗歌大师塞弗尔特有言:“诗可以不是思想性的,也可以不是艺术性的,但是它首先应该是‘诗’的。就是说,诗应该具有某种准确的直觉的成分,能触及人类情感最深奥的部位和他们生活中最微妙之处。”萧萍的这首诗可以为塞弗尔特这一“纯粹艺术本位”的观点做出例证。

在儿童诗坛上,与萧萍的儿童诗堪称“双璧”的,是另一位女性诗人王立春的作品。这两个人是一南一北的“双子星座”。她们的诗歌里都有着细腻和准确的直觉成分,都有极其丰沛和鲜活的想像力在纵横运行,也都有语言和表现上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与探索。《野小河》和《哑巴小路》,是王立春的代表性作品。

我要走了/小河//你贴着山脚玩耍吧/你缠着草坡撒欢吧/枕着小山望天/你亮晶晶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河沿上/这个整天缠着你的孩子了……

这是《野小河》的第一节。我们拿它和萧萍的“四重奏”第一节相比,就不难看出她们的异曲同工之美。她们仿佛在用各自的想像力和最细微体验互相“致敬”,不约而同地用一种来自女性诗人的直觉体验、想像力、才气和优美的文字,一起推动着中国儿童诗的帆篷,越过浅湖而进入一条新的航道。

读这首诗,使我感到流露在作者笔端的眷顾深情和悲悯情怀,以及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它也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才情和睿智的诗心。再如《哑巴小路》,其中所书写的童年体验、乡村记忆,许多人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是如何能够更准确、更逼真地呈现出这些体验与记忆,却是需要才气的。这也正是一位外国著名诗人说过的一句话:题材总是公平地摆在人人面前;主题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而如何表现则永远是一个秘密。

四代同堂

长期以来,中国儿童诗坛上,呈现着四代同堂的良好的创作生态。老一代的儿童诗人,如任溶溶、金波等,仍然宝刀未老,继续保持着饱满的创作激情和超凡的创造力,并且时有不俗的新作奉献出来。

且以任溶溶先生为例。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有新的贡献。我们先来看这首《书怎么读》:

爷爷读书,一本又一本,/有一些书,厚得像块砖。/我忍不住,问我爷爷说:/“书这么厚,怎么读得完?”/爷爷回答我说:/“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读……/很简单。”

这是一首饶有童趣和智慧的儿童诗,带着典型的任溶溶风格:单纯、幽默,凭借着字体的大小改变和诗行排列形式上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形象而好玩的游戏味道。任先生年逾八十,还具有如此丰沛的创造力与不俗的童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如他那首《夜里什么人不睡觉》,带着一定的“认知性”,这也是写给小孩子看的诗歌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职能。诗中告诉了小孩子一些不同身份的人所从事的不同工作的特点,同时也对这些在夜晚里工作的人们的奉献精神予以了默默的赞美。浅显而优美的诗句里蕴涵着一种老年人的从容不迫和机智幽默。

王忠范是属于中年一代的儿童诗人,其创作活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他继续抒写着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内蒙古草原和草原上的事物。他的儿童诗里融进了他对草原的深切的爱与知:草原上的草跟马一样/站着睡觉/只有广阔的夜/才能装下满地的梦(《花季草原・草原的草》)

同属中年一代诗人的王宜振,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攀登儿童诗艺术的新高峰。他近期写出了《悬浮的光芒》等组诗,这些纯粹的儿童诗,无论放在哪个民族或哪种文化背景之下,都不会失去它的光芒和亮度。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那批儿童文学作家,也在不断地奉献着自己的儿童诗新作。陶天真的一组《抒情的乡村》,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意象单纯而想像丰沛,就像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到的冬天里大雪中的小村庄,“干净得像个童话”。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这种带着呼呼的风声和飘舞的芦花般生动的诗歌了。

更为年轻的一代儿童诗人,包括一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年诗人”,在近期发表了出色作品的有:张晓楠、汤萍、冰岛、魏捷、向辉、邵思梦、张牧笛、阮梅等。

无所谓结局。也无所谓开始。除了那深隐在心灵底层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诗歌的敬重之意,有若不熄的火粒。所幸的是,在儿童诗领域里,我们的四代诗人,仍然在忠诚地、固执地、持续地,一点一点地拨燃那些活着的儿童诗的火粒。

诗歌不朽。儿童诗歌永在。

上一篇素数和合数

下一篇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