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摄影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摄影基础

摄影基础范文1

关键词:摄影基础 教学 技术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68-02

从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之后的一百五六十年里,人们基本沿用以银盐等化学原料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技术。但是在20世纪末,这种传统的摄影技术受到了来自计算机领域的,足以威胁到它的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数码影像技术,它引发了一场摄影领域的划时代的革命。人类从19世纪初开始的摄影尝试在20世纪末发生了质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也更加完善。相比传统的银盐摄影系统,数码摄影系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今天,数码影像技术正以其高效率、高创造力、高精确力在邮电业、IT业、图片制作业、照相服务业、广告业以及印刷行业都基本取代了传统摄影技术。高效环保的数码影像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当摄影不再神秘,当摄影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科技的发展使得以往高深的技术被许多自动化所替代,当高度自动化的相机只需摄影者按下快门也能获得一张照片时,高校摄影基础教学也势必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1 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摄影术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公诸于世时,就已经表明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这两个支撑点并不完全同步,甚至也不完全同轨,但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摄影得到了发展。

2 摄影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摄影随着科技的进步快速发展,尤其是数码成像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摄影这一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2.1 教学目的

摄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在今天,摄影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摄影基础课程是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它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和曝光艺术、摄影构图技巧、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2.2 教学要求

通过摄影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对摄影不长的历史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解在摄影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摄影流派,以及各大流派的代表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相机及附件的原理、构造和使用。通过拍摄指导让学生提高对摄影构图概念的认知和对构图方法的运用,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学会安排取舍和协调被摄物中各种元素的关系,使用构图技巧提升照片美感。

3 摄影基础课程学时数与教材的选用

3.1 学时数的确定

摄影基础教学在高校一般针对两类学生,一类是以艺术设计为主的专业学习摄影的学生,另一类是包括文理工科选修摄影的各类学生。对于高校通识教育开设的摄影课程来说,学时可以设定在30左右比较合适,其中理论部分约占7成,实际操作部分约占3成比较合适。对于专业学习摄影来说,30学时明显不够,应该保证60学时以上,其中理论部分约占6成,操作部分约占4成比较合适。

由于摄影基础课程的特殊性,理论与操作很多时候是夹杂在一起的,如果强行的将整个课程中分为部分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时必然是极度不科学的作法。如,在拍摄中,拍摄者的眼、脑、手是合一的,这点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非常相似,摄影者需要处理曝光、确定景深范围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取景、构图等艺术层面上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出实验步奏,如相机的操作、曝光模式的操作等多项实验。如果每次单元实验单单是解决某项技术上的问题,又或者是单单练习构图取景,这是把摄影兼具技术与艺术的特性割裂开来。正确有效的作法是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经过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曝光评估、构图取景、确定景深等几方面的兼顾,从而在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上都获得提高。

3.2 摄影教材的选用

摄影基础范文2

关键词: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构图;教学方法

0 引言

对于摄影专业,《摄影基础》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照相机使用的技法,艺术基础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做支撑,通过作品的艺术美感体现出来,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技术和艺术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津沽学院摄影专业招生计划以文化课学生为主,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基础,美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构图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在强调摄影技术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构图的能力。因此以《摄影基础》课程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侧重通过加强学生构图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构图方面的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摄影技术需掌握扎实,使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为今后广告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学生《摄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摄影基础》作为摄影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摄影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构图在摄影作品中的整体效果体现和表情达意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在进行《摄影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的表达意图和需要而选择相应的构图方式。通过与学生谈话,观察他们的拍摄过程以及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不能够合理的组织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缺乏美感;缺乏耐心,拍摄前不能够对被摄体反复观察、推敲;学生在拍摄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意图时而不能运用适当的构图方式。

2 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第一,针对学生生源的现状,合理分配课时。针对学生生源现状对授课的课时比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技术基础理论讲解占30%,主要包括照相机的构造及应用、镜头的性能与种类等内容,艺术基础理论讲解占40%,主要包括摄影图片造型、摄影构图等内容,摄影基础训练占30%。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构图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讲解。无论是表达思想、目的还是意图,都必须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和演示。为此笔者在保证所有学生照相机的使用方面都掌握扎实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在讲授理论基础构图时,由于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在详细讲解的同时,每一种构图方式还配了图片进行分析,增加了名作赏析,详细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构图方式,并针对课上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程的后期,每一次课留20分钟来分析学生拍摄的作品。

第二,培养学生的摄前意识。根据认知心理学,人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要让摄影拍摄前的这项行动成为有意识的行为,最终表达方式的随意性就会变小。在摄影之前,首先要确定拍摄的目的然后再去追踪目标。课堂上列举了像解海龙、杨延康等一批著名摄影家的典型事例,讲述他们在拍摄《希望工程》、《藏传佛教》系列纪实摄影从前期的选题到图片的拍摄到后期产生的社会价值都作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摄前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拍摄前的目的性促使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必须对被摄对象加以选择和取舍,才能找到最佳的表达对象,采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增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要求他们拍摄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位公正廉洁,克己奉公而传统的领导:一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等等。[1]

第三,要求学生课下多看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些艺术类的书籍及作品,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伦理道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的学习,同时要求他们在摄影时以适当的构图方式加以体现,将对文化的理解迁移到以后的摄影作品中,从而达到文化物化于作品,作品体现文化的效果。

第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能力。摄影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拍出好的作品是要付出努力的,比如袁毅平老师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单幅作品《东方红》足以说明,因此要想拍出好的作品需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断尝试以新的手法来阐释图像的能力。例如拍摄一个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的拍摄来反映物和景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或者文化内涵;从不同角度拍摄秋景;以不同侧面去拍摄牛犊吃奶的过程,这样的拍摄就需要学生有仔细观察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忍耐性,小孩子在游乐园一天的生活场景,从不同侧面拍摄到的镜头其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人和景物在不同时段所体现出来的表情、姿态、意象等均可从不同的方面来诠释它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物化在他们身上的文化内涵;登山拍秋景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一天中最佳光线的等待需要有耐心,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配合才能拍出绚丽的秋景;小牛吃奶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耐心等待才能拍到最佳的镜头,在拍摄之前先给学生们讲了摄影史上伟大的摄影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并看了他的作品,学生们对于耐心等待、瞬间的抓取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2]

3 效果的验证

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上方法的强化训练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构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程结束之后,笔者和学生将这个学期的作品精心设计并装订成册,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满意度的测评中得知,学生的作品在构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很满意,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10多件作品在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这些成果的获得是对训练结果的一种肯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鼓舞了学生们的信心,增强了创作的激情。

4 对研究的反思

这次津沽学院《摄影基础》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学生在构图能力方面有了提高。然而,反思整个过程,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很好的个性化指导,而自学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作品跟接受个性化指导的学生差异较大。这些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其他的研究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昌福,刘克勒.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J].数码前沿,2004(1):27-28.

摄影基础范文3

关键词: 非艺术类专业 摄影基础 兴趣 改革 素质教育

一、非艺术类专业开设摄影课程的教学情况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专业中,很多学校开设了《摄影基础》课程,如与工民建相关的专业,旅游服务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课时少,有的作为选修课,处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边缘课程的位置。为了上好该课,一些任课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材选用、课程目标及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轻重、实践场地硬件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有以下几种趋势。

1.摄影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偏重新方法新技术。

有专业教师认为,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与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数码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应该着力进行摄影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改革,教材中应及时提供最新的学科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项目。如:图像处理、影像编辑、数码照片修饰等,并及时补充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从而使社会需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接轨。

2.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偏重于实践。

有专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传统摄影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摄影基础》以往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调整课时的分配;坚持以传统摄影知识为基础,以数码摄影操作技术为学习重点,将数码摄影实践部分的课程比例加重,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创新需要。

3.教学实践设备与实践平台建设偏重于加大专业设施的投入。

有的摄影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只有保证摄影硬件设备更新与发展才能保证学生摄影实践能力与摄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加强学校摄影与摄像、多媒体、广告等实验室资源建设,拓展学生自主实验的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他们认为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的实践平台建设只有通过加大学校的专业硬件建设,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相对独立的操作平台,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4.师资的建设偏重于专业性,对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不够。

有教师认为加强高职院校摄影师资队伍建设,就应该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性的,不分国界、肤色和语言。因此要不断提高摄影教师的素质,应使教师全方位了解世界摄影的尖端知识、技巧和方法。要更新理念并灵活运用先进思想,渗透于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实现我国摄影教育与世界摄影教育的接轨。应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培训,参与国际教育论坛、学术研讨班,并以此为任课教师主要知识更新的手段。

综上所述,国内高职院校的非艺术类摄影基础课程改革中存在套用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情况,这样的课程改革后,在非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课时少、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学,一般采用专业摄影教育的经验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缺乏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合适,这类学生艺术素质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通过较少的课时很难学到专业的技术,同时因为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经验式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科学的素质化的摄影教育目的。

我校在现有非艺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较差,学时短,使用的教材与时代脱节,实践器材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等诸多问题,组织摄影专任教师及人文素质、公共艺术教育等相关教师进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结合南通职业大学和其他高职院校实际,精心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有关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组织交流并用成熟的经验、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通过研究国外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资料,我们发现,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在国外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通识教育部分都引入了摄影基础课程。欧洲的重点大学大都设有与摄影相关的基础课程。摄影文化在其常规国民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在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类课程安排上很注重人文内容的讲授。他们通过俱乐部制等方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性、现代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教学的改进措施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低下的基本状况,以及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应试教育大背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非艺术类《摄影基础》应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摄影器材与技术逐渐普及,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入手,改变仅以学习器材使用和基础理论及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现状,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及摄影技术和摄影内容的社会性、艺术性,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并能完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性、艺术性的课程作业。课程改革应该着重研究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材实用性与适用性。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制具有高职特色的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教材。可以组织摄影教师自编,教材的编写应在素质教育框架的基础上,以鉴赏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

教材应难易度适中,既便于教师在较少的课程时间内达到通识性的课程目标,又保证有一定的延伸性知识,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

2.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建设应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学习基本知识点外,还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更多的摄影艺术欣赏、鉴赏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将实践的作业尽量安排到课余的活动课程中去。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在课后安排模拟性练习,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己完成的作业,并组织合作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点评以鼓励教育为主,以此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的相互评判及教师的审美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甚至终生学习的目的。

3.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实践器材配置与作业交互平台建设。

按课程难易要求对器材需求分类,逐步完善硬件投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整合优化摄影硬件设备资源。针对硬件配置的淘汰周期短的特点,可以多用学生的手机、自动相机训练构图、色彩、光线等基本课题。采用逐步完善的办法,根据每年的淘汰率,不断增加先进的基础设备。同时,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利用合作企业的专业摄影设备,对一些专业的灯光或器材,分组分批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实践训练,缓解学校在该课程硬件投资上的压力。

4.建设以继续教育为抓手,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的师资队伍。

以继续教育为抓手,加大双师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由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社会锻炼实习,亦可聘请摄影专家或商业摄影师来学校任课。鼓励专职教师承接社会性摄影课题,或在授课之余参与商业拍摄,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避免教师的专业技术与时展脱节。

通过美育、人文素质及公共艺术等多方位的艺术讲座、艺术培训等手段,开阔教师的视野,增长摄影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横向关联。摄影基础课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师来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样重要,需要教师从各个层次丰富知识,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与摄影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中除讲授最基本的名词与基本的技能外,将时间多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由兴趣学习法引入模拟学习法,再介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最后至项目学习法等诸多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终生学习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将非艺术类专业的摄影基础教育办出特色,应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兼顾个性发展,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非艺术类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素质的学习与技术基础的学习完美融合,使学生产生兴趣,打好知识基础,通过动手实践、结合专业、自我设计、服务企业等方式使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从而培养出有一定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洲.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4).

[2]唐劲松.高职院校“摄影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3).

[3]殷强.浅谈国外摄影教育借鉴与创新.中国摄影教育网,2011-06-01.

[4]马鑫祺.对我国摄影教育的新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

[5]李学杰.数字环境下《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摄影基础范文4

关键词:摄影;后期处理;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91-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的计算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人们根据实际的需要,针对性的开发了很多应用软件,如在摄影领域中,在拍摄工作完成后,通常需要对声音和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时就需要相应的后期处理软件。在摄影刚出现时,受到当时技术和设备上的限制,无法对影像等进行处理,导致拍摄到的声音和图像比较粗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拍摄的质量,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还能够添加一些特效等,得到一些无法拍摄到的画面和声音,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在摄影后期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

1 摄影后期处理分析

1.1 摄影后期处理的概念

在摄影技术出现的早期,只能拍摄一些黑白的图片,通过胶卷的形式来进行拍摄,由于现代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形成,也就没有任何后期处理工作,只能呈现出当时拍摄的画面,随着摄影相关设备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不但能够拍摄到静止的画面,而且能够拍摄动态的影像及声音,但是与人看到的实际画面相比,在质量上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提高播放屏幕的质量和拍摄设备的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画面的质量,如果使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对拍摄到的影像等进行处理,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摄影后期处理的最初概念,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拍摄设备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拍摄到的画面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后期处理工作的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的后期处理中,主要使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添加一些特殊的效果,或者通过模拟技术等,实现某些无法拍摄到的画面,尤其是在电影制作中,涉及的场景比较多,而一些科幻类的影片,显然无法进行实地的拍摄,只能布置一些临时的场景,需要较高的成本,如果计算机技术进行后期处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部分成本。

1.2 摄影后期处理的特点

现在的影像拍摄中,后期处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在电视、电影的拍摄中,很多场景的制作,甚至需要根据后期处理来进行,传统的后期处理中,需要根据拍摄的实际画面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而现在的很多电影制作,都是设计好场景后,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对能够实现的动作和画面等进行分析,然后在进行实际的拍摄。这样把拍摄到的人物等,直接加入到制作的场景中,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目前电影制作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摄影后期处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现很多无法拍摄到的画面,同时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效果,使得整个影响更加具有美感,让观众更加满意。此外摄影后期处理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降低摄影的成本,现在的摄影工作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实景拍摄和虚拟场景拍摄,在实际的摄影过程中,通常需要很多的场景,如果要进行实景拍摄,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因此虚拟场景是目前的主要拍摄方式,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虚拟场景的布置,仍然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后期处理中添加一定的虚拟场景,就可以节省这部分成本。

2 摄影后期处理的现状

2.1 我国摄影后期处理的情况

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起步较晚,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在摄影等领域中,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的火爆,摄影后期处理工作,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学习摄影后期处理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等知识,培养了大批摄影后期处理人才。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到教育体制等影响,我国培养的这些人才专业素质较低,由于摄影后期处理中,使用的软件更新速度很快,在高校的教学中,使用的大多是过时的软件,这些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不能够及时的适应这些新版本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期处理的效率,同时对影像等进行处理,属于艺术范畴的工作,要想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需要一定的审美观和发散思维。

2.2 我国摄影后期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摄影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得到的影像质量等,依然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经济实力的保障,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拍摄设备,因此在电视、电影的制作中,使用的拍摄设备几乎没有差距,而得到的画面的差距,显然是后期处理工作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摄影后期处理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就是处理软件的使用,现在的后期处理工作,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受到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软件都是外国的公司开发的,由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新很快,这些软件也会频繁的推出新版本,而我国显然无法使用到最新的处理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处理的效果。同时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以及设备相对落后,也是我国摄影后期处理中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国使用的处理软件虽然不是最新的,但是差异比较小,如果使用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弥补软件上存在的差距,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的这些工作人员,甚至很难全面的了解处理软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后期处理。

3 摄影后期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分析

3.1 使用先进的处理软件

要想最大程度上提高摄影后期处理的效果,必须使用最新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主要以软件的方式,而不同软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后期处理软件,各个公司根据不同的需要,针对性的开发了基于自身理解的处理软件,每个软件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选择时,应该根据需要处理的效果来进行。在选择好了处理软件后,应该注意软件的更新情况,由于软件在编写完成后,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软件公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新的版本,在修补存在Bug等问题的同时,还会添加一些新的功能,对于摄影的后期处理来说,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内,一种特殊的处理效果,会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能够及时的更新软件,就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现在的摄影后期处理中,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很多个人用户,在拍摄完影像后,也会选择使用一些软件进行后期处理,与电视、电影等制作相比,这些处理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基本的处理,无法添加复杂的场景特效,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的处理软件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对于摄影后期处理的重要性。

3.2 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计算机技术可以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而摄影后期处理中,要想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除了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外,还需要注意硬件设备的情况,硬件作为软件的基础,是软件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软件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摄影后期处理时,通常需要添加大量的场景,计算机的工作量较大,如果硬件设备的性能得不到保障,那么软件执行的效率就要降低。在实际的摄影后期处理中,还会用到一些特殊的设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设备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这些设备只能进行一类效果的处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相比,处理的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在电影、电视等制作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保证摄影后期处理的效果,就必须使用先进的设备来进行处理。

4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在的摄影后期处理中,主要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利用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可以在原有影像的基础上,添加某些特殊的场景和效果,在实际的电视、电影制作中,几乎都要使用这些的方式来进行后期处理,随着人们对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摄影后期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提高我国的摄影后期处理水平,就必须对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保证了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后期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亮.数码照片的后期制作在摄影作品中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0(1):134-135.

摄影基础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 航空影像 数据处理 构架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46-02

随着摄影测量手段和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航空影像数据的获取周期越来越短,航空影像数据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对于海量遥感数据快速处理以达到实现快速响应机制,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这些影像数据,以及如何迅速的从影像数据中获取用户所需的基本信息(如概貌、土地的分类、土地利用情况、植被分布、水系的分布和变化,灾害区的范围等)是一个值得研究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建立遥感快速响应机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云计算模型处理的技术引入影像数据处理中,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海量影像数据的云处理模型。

1 云计算模型构架

云计算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大规模地连接到更加广泛的服务器甚至个人计算机,使这些计算机并行运行,各自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足可比拟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便携设备,经由因特网连接到云中。对用户端来说,云是一个独立的应用、设备或文件,云中的硬件是不可见的,如图1所示。

它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用户的请求被发送给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找出正确的资源并调用合适的系统服务。这些服务从云中划分必要的资源,加载相应的Web应用程序,创建或打开所要求的文件。Web应用启动后,系统的监测和计量功能会跟踪云资源的使用,确保资源分配和归属于合适的用户。

2 云计算处理模型的运行机制

基于云计算模型的影像数据处理模型是在传统的影像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模式,使用了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资源来完成整个数据处理中的大量的数字运算。其中包括任务的分发、云端处理以及处理完数据的集中和影像的镶嵌等操作。

2.1 云处理模型的体系结构

基于云计算模型的影像数据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云工作站负责管理和分发任务,云端处理服务器依据分发的任务,从云存储中取出影像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TCP/IP通信协议与服务器建立通讯。当对应的云端处理服务器(可以是大型的计算机业可以使微型的个人机)接收到任务时,通过调用系统的计算资源进行相应的处理服务,同时通过云端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可以实现一些软件资源的共享等。

2.2 云处理模型的工作流程

图3为基于云计算模型的影像数据处理系统的一般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任务表的创建与分发,云端系统的具体的处理过程以及数据成品的集中和影像的镶嵌。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资源来完成其中涉及到的巨大的运算要求。

3 基于云计算的航空影像处理模型

在这个模型系统中,主要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和专题信息的提取。在后期的制图过程中主要包括地图信息的符号化和综合。

3.1 预处理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还包括其他的预处理手段,如图4所示。遥感图像成图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图像本身的几何形状与其对应的地物形状往往是不一致的。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是指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考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遥感图像的变形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两大类。静态误差是在成像的过程中,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精致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变形误差。动态误差主要是成像过程中由于地球的旋转等因素所造成的图像变形误差。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主要包括图像的粗加工、精纠正,还包括重采样以及共线方程的纠正的。

由于航空影像成像过程的复杂性,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与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是不一致的。传感器输出的能量包含了太阳位置和角度条件、大气条件、地形影响和传感器本身的性能所引起的各种失真,这些失真不是地面目标本身的辐射,因此对图像的使用和理解会造成影响,必须加以校正或消除。辐射校正就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在影像数据制图中,数据的收集一般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的收集和其他非空间数据的收集,在充分收集历史和当前数据的基础上要对于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影像数据的几何处理和辐射校正。预处理的云处理模型已经在之前介绍过了。

3.2 中期操作

在传统的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中,主要包括影像数据的格式转化,图像的增强和均衡化、波段的融合、纠正等,文本资料的分类,地图信息的分析,同时在信息的提取中有监督法分类和非监督法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等操作。在基于云计算模型的遥感影像处理系统中,上述的操作方法不变,变化的是计算的模式。传统的处理模式是串行的处理,基于云计算的遥感影像处理模式主要是利用云端系统强大的计算资源实现影像的实时处理。在完成任务的分发后,相应的云端通过直接的相互通信,能够下载相应的处理模块所需的软件和模块,同时按照当前服务器的计算资源状况完成相应的处理和任务的分发等。

3.3 后期操作

后期的专题地图的制作中主要包括地图信息的综合,按照专题的信息决定地图信息的取舍,突出重点的专题,省略其他无关的要素,符号化的过程主要依据可视化和视觉美学等知识进行取舍,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任务仍然放到云端来完成。影像数据的处理一般包括格式转换、图像的增强、均衡化、波段的融合等,在影像数据的应用上主要有信息的提取、分类、专题图的制作等。

4 结论

云计算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具有深刻意义,不仅对互联网服务,而且对这IT业都是一次革命。将它应用在航空影像数据处理领域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作为航空影像数据处理专业领域,如何进行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的扩展与开放等是该领域长期的瓶颈,云计算的出现给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本文详细探讨了遥感云计算的系统构成和实现方法,并以一个具体的原型系统展现了航空影像云计算模式的用户界面、技术手段和运行流程。

参考文献

摄影基础范文6

关键字:摄像机的准备和维护;摄像机的调整;摄像的持机姿势和要领

1 摄像设备的准备和维护

在了解了摄像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我们在拍摄前首先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配件是否准备完备。

1.1 摄像机

摄像机目前对于很多家庭、学校、专业单位来说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由于其价格的昂贵,需要特别注意维护、保养,使用前要仔细的准备。

摄像机一般适宜的在5~35℃的常温下工作,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内,摄像机就能得到稳定的图像。平时也要存放在通风、干燥、清洁的地方保管。最好是准备一个专门存放摄像机设备的无尘柜。这种无尘柜既可以恒定温度和湿度,还能够做到无尘环境下保管摄像设备。这样就能避免摄像机受潮损坏,保持机器的清洁和稳定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2 电池

一般摄像机普遍采用蓄电池供电。根据摄像机存储介质的不同,电池耗电量的大小也不同。运用磁带存储拍摄的摄像机一般耗电量都比较大;运用存储卡存储拍摄的摄像机耗电量则比较小。所以根据电池容量、拍摄时长,存储介质掌握分寸,做到及时更换电池。长期保存不用的电池,应和摄像机一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存放在干燥、清洁、通风、恒温的无尘柜里。

1.3 磁带或存储卡

根据摄像机的不同,存储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存储已经慢慢取代了老式的磁带存储,数字存储比以往的磁带存储大大的增加了存储的空间。在后期导入编辑也更加省时省力,无须按照拍摄时长来采集,只要通过复制、剪切就能取得视频素材。大大的提高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存储卡的运用虽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没有即时更新设备的单位及院校,磁带存储还是广泛的运用着。存储卡和磁带的保存方式大致类似,都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长期不适用的磁带容易粘连,在使用前可以快速进带、倒带一次,把磁带拉开后再使用。存储卡在拍摄前,也要做到格式化后再拍摄,以免存储空间不足。

1.4 充电器

在长时间拍摄的情况下,充电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拍摄地点有电源插座,并且是固定机位拍摄的话,可以通过充电器直接连接摄像机,通过电源直接供电,可以省去了电池的使用环节。

1.5 三角架

三角架的使用以轻便、稳定、顺畅为重点。每个三角架在与摄像机架设的同时都有一块锲板,配合锲板一起使用。

1.6 外接话筒

一般在做采访的时候需要用到外接话筒。外接话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线话筒通过延长线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无线接收,无线话筒使用更加方便。

1.7 常备的附件

采访灯:低照度情况下使用。(2)摄像机包或箱:防撞抗震,方便携带。(3)镜头盖:保护镜头,经常外出拍摄,可用细绳系在机身上。(4)背带:减轻长时间持机的疲劳。(5)锲板:连接三脚架必不可少的配件。(6)雨衣:雨雪天拍摄的情况下必不可少。

2 摄像机的调整

在正常的情况下摄像机开机时,首先检查寻像器显示是否标准、增益开关、光圈及快门的设置状态与位置。

1.打开摄像机开关,观察调节寻像器明暗对比,以便获得真实准确的视频画面,为之后的拍摄工作做好准备。

2.增益开关放在0dB档,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打开增益开关3dB、6dB,或者更多。如果一般情况下允许,尽量不要使用增益开关,在增益的使用下,视频画面的噪点也会增加,导致画质的下降。

3.光圈分为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在光线充足、对比不强烈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使用自动光圈。手动光圈可以根据拍摄意图,根据拍摄对象来自由调节。

4.快门的标准速度为:在正常的拍摄情况下为1/60秒。一般最高为:1/2000秒。加大一级快门速度,曝光就会衰减一级,与摄影同理。

5.滤色片一般分为(A、B、C、D)四档。

A档—3200K色温;

B档—4300K色温;

C档—5600K色温;

D档—6300K色温。

摄像机的色温片一般要求与环境的色温一致。

6.白平衡调节是为了保证摄像机获得精确的色彩还原。分别设有:手动调节白平衡和自动跟踪白平衡。手动调节白平衡时,用大焦距对着白色物体(宣纸最佳),向上拨动WHT BAL开关,再松开,显示OK,即能获得准备的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时,当摄像机移动,随着光线的变化,摄像机可以自动实时跟踪调节白平衡。使用起来比较便捷。

7.黑平衡的调节更加简单,只需要白平衡开关下拨就是黑平衡。调黑平衡时,镜头光圈自动关闭,寻线器显示“BLK:OP”字样,几秒钟后,再显示“BLK:OK”字样。黑平衡调节完毕。

8.音频信号检查机头话筒,打开摄像开关,机头话筒接二声道(CH2),指示表拨到二声道(CH2)、自动;检测外接话筒,将话筒按到一声道(CH1),打开摄像开关,打开话筒开关,指示表开关拨到一声道(CH1)、手动。

3 摄像的持机姿势和要领

一般情况下,专业摄像都是提倡利用三角架拍摄,这样可以确保拍摄画面的稳定清晰不抖动,但是手持拍摄仍然是电视拍摄中较为普遍的持机方法,手持拍摄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可以根据拍摄物体的变化而迅速作出反应,也可以适应各种地形环境。所以规范和正确的掌握持机姿势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摄像机和广播摄像机机身较大、较重,一般分为扛机拍摄和抱机拍摄,扛机拍摄时,可用立姿也可以用跪姿,双腿的受力点得到支撑,机身扛在肩上;抱机拍摄时,也可用立姿和跪姿,右手臂环抱机身,右手托着机底,负责开关、调焦、推拉等。

无论拍摄何种镜头,“稳定高于一切”因此要注意:(1)无论采用何种姿势拍摄,都要保持放松的状态,不能似站非站,似蹲非蹲的姿势。(2)无论何种姿势拍摄都要控制好呼吸,呼吸有度,平顺,注意屏气。(3)手持拍摄优先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广角镜头画面广阔,画面相对不易抖动。(4)控制好自己的重心,做到两腿稳定支撑,尽量降低自己的身体重心。(5)持机拍摄运动物体时,尽量做到上身平行扭曲、移动代替全身的运动。(6)走动拍摄时,要双膝弯曲、小步移位,减轻走动带来的震动。(7)定位拍摄,在没有三角架的情况下,可以依托桌椅,栏杆,墙壁,地面等依托物进行固定机器来稳定画面。(8)如果用三角架拍,身体要注意稍微离开机器避免呼吸声和心跳影响拍摄。

终上所述,在大学生摄像的学习上,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大量的实践拍摄和总结经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摄像技术,从而在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专业的摄像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启崇.实用电视摄像[J].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专业教材,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