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艺术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艺术常识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1

一、通过宣传,让学生认识汉字的魅力、书法的魅力,明确写好字的益处

信息化的今天,书法具有电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显示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精神面貌。其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性情和精神。继承传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漂亮,富有欣赏性,是我们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增强书法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查清学生的书写现状,明确当前应试教育中卷面清秀的重要性,让那些字迹歪斜、书写潦草难看、笔划不清的同学认识到自己要加强书写的重要性,更让那些对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的笔画、笔顺全然不知,书写毫无美感可言的学生增强练字的紧迫感。

我们语文老师大多不是什么书法家,但是我们可以在督促学生同时,也督促自己在这方面奋进。这不也是陶冶情操、增加自己个人修养的好机会吗?所以,书法教学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二、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中贯彻实施

为了很好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理念,我特地设计了专用练字活页作业纸,来督促学生学习规范书写,在书写中培养坚强的毅力,从而在点滴的进步中树立挑战未来的自信。

为了将学生的练字进行到底,先是设计练字的活页作业纸。十六开的作业纸上设计成了三个栏目,三组方格。第一个栏目,积累基础知识;第二个栏目,积累名人名言;第三个栏目,抄写优美语段。理想很丰满,想一举三得:巩固课堂知识,积累作文素材,还练了字。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觉得内容多,每天都收发,学生累,老师也累,渐渐松懈疲沓了。况且学生为了完成知识的积累就忘掉了写字的规范,老师在检查练字的时候,也带着检查课上所学在这作业纸上体现了没有,这样就渐渐淡化了练字的功能,甚至觉得作业纸上的方格也成了影响发挥的一个局限。

经进一步的探索,又对活页作业纸进行了改进:将其设计成上下两部分,每一部分的格子在100字左右,题为《每日百字专用练字纸》,并在下面印上提醒他们认真规范书写的提示“平心静气,稳健运笔,结构匀称,点画清晰”。两天一收,工作量减半。字不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是个负担,老师在检查的时候就看字,内容不做要求。这样学生在练字时,就容易做到心无旁骛,有了写字、练字、书法学习的状态。两天一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两天来的字做个比较,即使有的学生忘了写,两天并作一天来写、来练,也总比不写不练的好吧。这样我们从高一开始坚持,一直到高三,学生的写字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有的并没有多大的长进,但从书写规范、从字迹清楚的角度来看,的确有很大的进步。我想,语文试卷有个卷面清楚的底子,对我们学生的整个语文成绩,乃至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在贯彻实施书法练字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保障书法练字的持续进行

一项简单或者单一的工作在持续一段时间,过了保鲜期之后,学生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应付和懈怠情绪。为了让这项活动得以贯彻执行,还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洗脑”,以加强意志品质培养。让学生明白:第一,练字不仅能让他们写好字,而且还能通过练字,逐渐养成专注的精神。任何成功都需要专注。第二,练字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写好一个字,需要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一丝不苟、有始有终了。自然,持之以恒的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第三,在练字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及时反馈、及时鼓励表扬写字好的同学。一般采用在课上用投影仪展示,或者在门外的宣传栏上张贴的方式,让那些写得好的同学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羡慕,增加他们自信的力量。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2

关键词:教学艺术性;尝试;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16-01

排一出好戏,上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就上课而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学质量是有很大作用的。近年来,我们府谷县前石畔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在新课改活动中,积极开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把我们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教师要不断“积淀”,扩大视野,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支柱

厚积而薄发。一个想教好语文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忍有余,增强课堂应变能力。因而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读书使教学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我们的教学实际包含两个过程: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图方便,到“教参”中“牵羊”,学生得到的只是搬来的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现在,尤其多媒体更为我们教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师更应从中吸取营养,设计教案,并应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知识积累是教师一生的任务,所谓“给一杯水,需一桶水”之意,就是强调教师不断学生更新。看到影视中的吟诗,那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间的真情流露,那音韵的铿锵之声,顿然醒悟:这不进了佳境么?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一身为镜,把学生引入有趣的语文世界。

二、教师要适应学生心理,用爱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自己发现了真知,他们会很欣慰,会有成就感。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要“放”,下放“探究”权;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常希望获得教师的重视与肯定。教师眼里有学生,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区别一下是什么“眼光”。有些教师借班上课,课堂学习气氛也很热烈。那是什么诀窍呢?——靠交流。所谓交流指的就是师生心灵的沟通。还有人说,我怎么做不到呢?其实,当你有丰厚的积储,当你带着激情和爱心去上课,你就会自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学生对你的亲近关系,这样他们才更乐意你的“导”,才能积极同你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知,教学是师生的合作,双方必须达成默契。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有力的内在动力。语文本身内含的诱发兴趣的因素很多,诵读一段优美的文字,仅其蕴含的审美力量便可打动人心。教师读语文要有发现的眼光,要能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进入情境,就无法让学生领悟文音质动人之处。

此外,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我们总不能让学生自读自得,这样,学生的思维潜能就没法释放出来,因为他们缺乏自学实践和思维的必备条件。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必然僵化或退化。我们的学生太需要“自食其力”了,教师在鼓励他们“跳起来摘果子”的同时,还不要忘了启发、点拨、归纳,给学生以新的垫脚石。

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步入语文的优美之境

我们认为教师要强化“用方法”、“教方法”的意识。不要一提“方法”就想到“花招”。花拳秀腿我们不赞成。要切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要进行反复地方法训练,而不是要他们简单地模仿。比如我们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口语能力差、思维水平低,设计提问就需要由浅入深,做点铺垫,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否则,欲速则不达,有损学生的学习趣味。方法应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学法,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不教”,突出主体训练。举个例子,要求学生朗读,先要范读,自己感受行文起伏迭宕的情感并感染学生,然后迁移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学生才能读好文章。不然,开始就让学生读,学生看不到门径,是走不进文章里去的。再者,教师“表演”,学生“旁观”,不去告诉学生怎么做,缺乏学法指导,教师很卖力,学生依然学不来,岂不白费劲!教师要让学生进入角色,就应该为他们设计一条自我训练的流程,实施、应用具体的学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贯穿 书法常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07-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在键盘取代传统纸笔几乎成为趋势的当今社会,儿童还需要传统的书法练习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作为中国启蒙教育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最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也是学生最先体会书法教学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对粉笔字的依托最为重要)。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结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书法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完成各学科的书面书写作业,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可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法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练眼、练手、练笔、练字、练心。这其中,练眼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审美的眼光。练手,训练学生的稳定性和运笔的准确度。练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的能力。练心,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操和学识修养。把写好字衡量学生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利用书法知识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呢?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鼓励,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在教学中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树立榜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并且以此为奋斗目标。我国历代书法家如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等在学习时都有刻苦练字的动人事故,不妨常常讲给学生们听听,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启发,教育。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欢学习的,持久性就好,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力量,写字是很单调的,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以命令强迫的形式要求学生把字写好,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或整天指责批评学生书写差,久而久之,学生推动信心,并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我肯定写不好。因而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采用鼓励,表扬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练习本上批改画红圈、红圈多了批优秀,你真棒,写得真好,加油等激励性语言。有时间在全班展览学生的写字本,表扬某某学生有进步或者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挑选出来贴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总之,采取多种形式表扬、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全班就会出现相互学习的生动局面。

二、重视笔画,加强练习

在学生入校开始写字之前,我们应该把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放在首位,在学生开始书写之前,此教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让学生边看边坐姿挂图边背儿歌:“头正肩平挺起胸,眼离书本一尺元,胸离桌边一拳间。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来挺笔,离笔尖、三公分,笔身轻轻靠,前三指,带笔走,后两指,要稳定,执笔要领记心间。”在开始让学生写字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训练,经常纠正,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执笔方法,并养成习惯,其次,要在正确坐姿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笔画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关键是基本笔画,为使学生对笔画训练感兴趣,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使他们学而不厌,可把常用笔画和运笔要领编成儿歌或让学生亲自体会。如:写点轻落笔,由轻到重,再回笔。横:横画要向左上方略微倾斜,角度大约为5度。竖:“直竖”美于“斜竖”。在教横、竖时,可请两位学生到台前通过站的姿势让学生体会。折和弯。“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钩和提笔画书法是一致的,写时都要顿笔写出小而尖的钩,只有方向不同,于是可以教给学生一句儿歌:左钩右提小而尖帮助记忆。撇和捺:“撇像柳叶捺像虫,”柳叶的弯和下端的尖就是撇的特点,小虫子爬行是,头部上翘如同捺的起笔,身子倾斜部分如同捺的中间部分,尾部如同捺的收笔,通过学生感受并编成儿歌:“横斜竖直有精神,撇像柳叶捺像虫,左钩右提小而尖,短点长点均饱满,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在学生认识笔画的基础上,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写字练习,学生在练习写字时,应先认真观察字的结构,掌握笔顺规则,写后对照进行检查,纠正不足之处,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做到“意在笔尖,笔居心后。”其次,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并会占格,充分利用字帖进行书写练习。

三、重视示范,抓好基础

字写课上要进行具体化的书写指导,所谓具体化,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字的组合规律。做到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直观、才有效,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他们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个特点,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笔画形态特点,抓住笔画书写中的重难点,反复演示、示范、指导、讲解,让学生感性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提高理解的正确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合实际的,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从而体会汉字的美。我觉得,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两点:①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协同作用,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书写要领,边讲解边示范,能使老师的讲解得到验证,使示范获得阐释,相得益彰。②在田字格中示范。这样,一方面便于老师在田字格中准确笔画的位置,写字的大小,把字写得匀称、美观,也有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的书写特点。

四、重视教法,抓住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一部分学生在写字时,常常写一笔看一眼,写一画看一画,甚至写了这笔找不到下一笔,把一个字拆得七零八落,感觉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够用,作业拖拉,同时长了,对学习慢慢产生了反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应该从整体出发,把一个字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看部分,看清字的每一笔的形态变化,笔画与笔画之间应该怎样组合,整个字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把握字的整体性基础上的仔细观察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然后带领学生书空。经如:横和竖和变化,在上下结构的字中,横长竖短,在左右结构的字中横短竖长,在教“校”字时,先以谜语激趣:“木字旁,六字头,撇捺交叉写在六下头”,学生猜出谜底后,把“校”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揣摩,通过学生反复比较并交流发言,引导学生说出木字旁横要短竖要长,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让学生总结写字方法。

五、重视训练,面向全体

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言的,并非是针对部分有书法专长的学生来说的,如果不重视训练,长此下去只能酿成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写字水平也会千差万差。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又要保证写字的指导时间,光识记不练不行,光练不指导也不行,要在指导下练习,练习中指导,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写字练习,在重视写字教学的前提下,课的安排应具有灵活性,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必须加强,低年级每节语文课最好拿出10到15分钟时间指导写字。其次,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写字教育的绝好时机,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模仿,书空、书写,写完后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写字水平就可以逐步提高。

六、严格要求,养成习惯

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了,人是习惯的奴隶。”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在写字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写字习惯比写好字要重要得多。叶圣陶老前辈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方法,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爱护并正确使用文具,注意书写卫生等。比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写字不认真,写字不是多画就是少画,错字连篇,别字成串,形近字,多音字混用,成为典型的“小马虎”,针对这部分同学,我想了一个办法,哪一个狠的错误最典型,就让他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他找出和他犯一样错误的同学并和他们一同讨论错在什么地方,并在相应的格子中写2-3个正确的规范字。采用这种方式来让他们引起重视,并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真写字,不随便写一个字,要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在小学中低段,写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正确的书写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快速识字,提高阅读量是我们今天教学的一种趋势。但是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也应得到重视,我们应该站在传承祖国文化的高度和语文教育的角度来重视写字问题。因为写字教学承载着诸多育人功能,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4

关键词:“问题链”;初中数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立飞,任教于浙江省东阳市南溪初中。

“问题链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一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构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为有效。那么,如何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呢?

一、设计“问题链”原则

1.“问题链”的设计应放在知识传授的“支撑点”上

课堂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超越这些“支撑点”,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链的设计要目的明确,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问题链的层次要分明,有广度,难度,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学到数学知识,更使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会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效。

2.“问题链”的设计应放在知识学习的“疑难点”上

现阶段针对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觉得都会,做做经常出错”这一现象,通过把学生的数学活动放在知识的“疑难点”上,通过问题链的针对性设计,使学生体验“疑难点”,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更准确地认识“疑难点”,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突破“疑难点”带来的数学学习上出现的瓶颈,从而掌握数学的内涵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问题链”的设计应放在知识理解的“模糊点”上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审题不仔细,概念不清晰,主观臆断等。因此,问题链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陷阱”设计,让学生在“跌倒”中成长。

4.“问题链”的设计应放在知识转化的“发散点”上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更易记忆,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迁移,通过恰当且适量的“一题多解”、“多题同解”等发散思维的训练,进行多角度的解题思路分析,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二、“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以浙教版八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次函数复习——一次函数中有关面积的计算的教学片段为例:

1.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析

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函数,对函数的理解还不深入,还不透彻,特别对于几何图形与坐标轴相结合的综合题,许多学生无从下手,尤其在点的坐标与相应线段的长度之间转化方面,认识不到位,抓不住问题的本质,经常出现错误。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选了一次函数中有关面积的计算这一专题为例。

对于一次函数y=- x-4,

问题1:你能画出该函数的图像吗?

教学目标:在复习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求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函数图像的画法的复习,并使

学生明确函数图像在解决函数类问题当中的重要性。

问题2:你能求出该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吗?

教学目标:从最简单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通过其面积的求解,为“问题链”中普通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解法的探讨做一铺垫: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在于找出相关的横向、纵向的线段。

问题3:你能求出原点到该直线的距离吗?

教学目标:该距离就是斜边上的高,为问题4的提出做铺垫

2.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问题4:你能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P,使BOP的面积是AOB面积的2倍?若能请求出点P的坐标,不能则说明理由。

教学目标: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关键在于根据分类的目的,找出分类的对象,不重复、不遗漏。

3.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转贴于

问题5:假设有一只蚂蚁Q在线段AB上爬行(不包括A、B),若Q的坐标为(x,y),设SAOQ的面积为S,试求S与x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6:你会画出S与x函数图像吗?

教学目标:问题5、6对函数学习中学生的易错点进行了一个综合,设置了如下“陷阱”:

(1)会求横向线段OA的长,但OA上的高QM的表示容易以为是y,实际上应该是-y;

(2)忽视了点Q在该直线上,y=- x-4,x与y之间要进行转化;

(3)作函数图像时,其图像是线段,应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其变量是S和x,,容易思维惯性误以为还是x和y。

问题7:直线y=- x+4与y轴交于点A,

与直线y= x+ 交于点B,且直线y= x+ 与x轴交于点C,请求出ABC的面积。

教学目标:ABC的位置与问题1有所不同,无法直接求解,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让学生思考图中有无与解决面积相关的横向或纵向线段,来考虑数学中常用的补形或分割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

补形:延长AB交x轴与点H,SABC=SACH -SBCH

分割:设AO与BC交于点Q,SABC=SACQ+SACQ

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在已有的解决面积知识基础上,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得到内化。

4.注重学习反思,提升自身能力

问题8:谈谈你在学习与一次函数面积相关的问题上的收获?

问题9:你还有什么困惑,需要得到教师或同学的帮助?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这种“以题代面”,设计出层次分明的“问题链”,避免了数学学习中的枯燥繁琐,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学会反思,对已完成的解决问题过程、思维过程进行再思考,从中领悟数学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效。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5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著作权 平衡 保护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融通越来越便捷,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正犹如城市的风景,逐渐被统一化、制式化。对待民族民间文化,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予以保护?如果对其予以保护,必然涉及成本问题,是否得不偿失?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应该意识到,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的一项“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至今还存在很多相对落后和封闭的区域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我们底蕴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文化领域,只有个性的才更鲜活,才更有价值,因此这一丰富的资源,正体现了我国文化上的“比较优势”。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利用上并不占优势,因为发明专利、商标、软件等知识产权主要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所以,我们就更应将目光投向自己占据比较优势的项目上,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即使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可能需要付出成本,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且利用得当,就能创造更为可观的价值。比如美国迪斯尼上映的中国元素的动画片《花木兰》《龟兔赛跑》《功夫熊猫》等,均选取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优秀题材,并获得了商业的成功。况且,就成本论成本,我们亦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得当,成本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利用将更加科学有序。因而,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时,对其保护制度的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此,本文将选取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就其著作权保护法律制度的相关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界定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概念及内涵

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界定,首先涉及到什么是民族的问题,对此学界向来没有统一的认识。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以该定义为基础,我们认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是指通常情况下作者不明确,且没有固定化的有形载体,但有充分理由推断出自某社会共同体并世代流传的属于民族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

在世界立法例上,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所采用的称谓和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定义为“民间文学”,如较早在“跨国版权法”中保护民间文学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该组织认为,受版权法保护的民间文学包括:“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在这一定义中,民间文学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有的定义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如俄罗斯1993 年7 月的《版权法》,并且将这类作品的范围划得较为狭窄;还有称为“土著居民的艺术作品”、“通俗文学”、“俗文学”......而我国的著作权法将这部分作品的名称界定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事实上,考察立法目的,不论该类立法所采用的名称是什么,我们认为这都是对民间文化资源的界定,是对应于版权法上的作品的。版权法上的作品均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具有新颖性的思想表达方式,而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即为“现有知识”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如果说版权法的作品是“流”的话,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则为“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正是对“源”与“流”公平分配问题上的重新思考。这一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已为国际社会所重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2000 年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IGC)”,以讨论“产生于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传统知本文为2007~2008 年度云南省学习十七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之著作权保护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识(不论是否与遗传资源有关)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迄今为止,IGC 的调研成果之核心内容就是为传统知识(TK)和民间文艺(TCEs)。而本文所探讨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其内涵正与IGC 所提出之TCEs 所契合。

2.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外延

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一样,由于其目种实繁,其范围的界定至今也尚无具有公信力的标准,根据《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第二条的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2)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3)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这些形式不论是否已经固定在有形物上);(4)有形的表达形式等。

二 著作权保护的涵义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是作者基于对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等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的总称。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项内容。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不同于民法概念上的人身权。这种权利是与作者人身密不可分的。从人身权的起源看,18 世纪末,在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等人提出了作品是人格权、人身权的一种延伸权利的观点。可以说,人身权是人权观在著作权领域的体现。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是指能够给著作权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利。这种经济利益的实现,要依靠著作权人对作品使用才能获得。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的财产权是指著作权人通过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摄制或者改编、翻译、汇编等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1.著作权保护的目的

研究著作权保护目的的重要的法律依据即著作权立法,综观世界各国法律中著作权保护的目的,我们发现,不同国家有不同侧重。大陆法系国家著作权保护的首要目的是保护作者的权利,著作权甚至被称为作者权,例如德国《版权法》一开始便有保护作者人身权的条款,并规定人身权不得转让;而英美法系国家除了重视对作者权利的保护以外,对其他利益主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也同样看重。以美国为例,其《宪法》的著作权条款,从立法和司法方面考虑,授予作者著作权在美国被看成是服务于鼓励智力作品的创作,而最终使公众受益。从理论上说,至少公共利益优先。

我国《著作权法》开篇第一条明确指出,制定著作权之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学者将该立法目的分为两个层次,认为著作权保护的直接目的是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及相关权益,但终极目的却是为了有利于作品的创造和传播,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对于这样的理解目前已不为学界主流观点所认同,法条的文意解释并不能得出两个递进层次的立法目的关系,我们认为,著作权保护的目的在于协调和平衡两种法律所同等尊重的价值——作者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表明,作品著作权的原始归属一般是作者,除非法律有特殊的规定。事实上,“著作属于作者”是各国著作权法确认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保护作者利益,从理论上看,是著作权领域对人权的保护。作品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作者通过劳动获得了对作品的产权,由此获得法律的保护。根据洛克的观点,“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而生命、自由、财产等即为人权的必要组成。从实践上说,对作者权益的保护,能够转化为作者创作的动力,激励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这就转向了著作权保护的另一目的——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了达到该二元利益平衡的目的,《著作权法》设置了种种法律制度。首先,法律承认并保护作者对作品的专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是一种垄断性利益,但同时,为了使公众能够接触并使用该作品,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法律又对该垄断性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设置了诸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

2.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基本法律原则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符合下列原则:(1)思想与表达相区分原则,即著作权保护的对象限于通过一定载体表达出来的作品,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之类;(2)独创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作品应由作者独立创作,能够体现作者的精神劳动和智力判断,而非简单的摹写或材料的汇集;(3)平衡原则。如上所述,著作权法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平衡作者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应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制度设计

根据上述对著作权保护的论述,我们发现,现有的著作权制度在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保护上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著作权的一般主体是作者,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不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期限如何认定等,基于此,有必要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进行新的法律解释。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可能

正是由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种种困境,有学者提出,应该脱离著作权法,创制新的法律制度以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著作权保护的是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私权中的一个领域,利用现有成熟的版权制度进行保护具有可行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除此就没有其他的保护方式了,事实上,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法律的保护是多层次的,著作权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其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与其他权利相区别的关键在于,其保护对象为非物质性的信息,具有不同于物质财产的重要特点:①是一种精神财富,可以永久存续;②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③可以被有形载体固定并无限复制或重复使用;④可广泛传播;⑤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⑥不能用控制物质财产的方式控制。考察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正与信息的特征相契合,这就成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的前提条件。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信息还必须具有商业价值,能为民事权利主体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即为一种专有权、对世权。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对这类信息的权利能不能成为一种对世权、支配权。根据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该类作品虽然通常情况下作者不明,但却有充分理由推断出自某社会共同体,因而,如果将创作该类作品的社会共同体视为一个整体,该群体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就是群体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得侵害的,即其权利的效力可以对抗群体之外的一切人,为该群体所专有,是一种对世权。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只要是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创作成果,并通过一定载体所表达,不损及社会公共利益,就能为《著作权法》所保护。

(2)我国立法思路决定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可知,在立法的思路上,法律已经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但鉴于其特殊性,具体的保护办法又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予以规定。中国自20 世纪就一直组织进行相关的立法工作,国家版权局在其他部委的支持下于1996 年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第一稿,该稿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肯定。2002 年后,在1996 年基础上国家版权局又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第二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务院2007 年立法工作计划的意见〉和〈国务院2007 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及《2007 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要求,2007 年9 月,国家版权局成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起草工作小组。目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已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当中。

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著作权法》,是现代社会迄今创设的一种较好的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工具。只要稍微拓宽一点思路,将其用于平衡社会中的群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应该是可行且有效的。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不但可以利用原有的立法资源,节约立法成本,而且还可以借鉴著作权制度中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从这种意义上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又是必须的。

2.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体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主体的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就主体而言,一般具有不特定性。这种“不特定性”就造成了著作权保护的困难。仅就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建议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国家、民族和社区等。

第一,国家著作权人。笔者认为,将国家笼统地认定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体并不妥当。

首先根据TRIPS 的规定,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其核心价值在于界定人们因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直接将国家作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体,有公权与私权争利之嫌。另外,既然已经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应该是《著作权法》的下位法,其就应该遵循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一种私权保护方式。因此,学者提出,将国家视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这种具有浓厚国有制色彩的构想是需要审慎对待的。

其次,如果笼统地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确定为国家,虽然在实践中便于操作,而且可以突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主要作用——对抗由域外人士实施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营利,但却不给予其发源地人民任何回报的利用,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但应考虑到,不合理利用并不局限于域外人士,还可能包括本国的、创作群体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由国家统一行使权利的效率,可能不如由熟悉当地文化背景,与传统资源休戚相关的创作群体自行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的效率高。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亦不排除国家作为著作权人,我国著作权法对此也有规定。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来说,如作品的创作流传出自哪个具体民族或地区不能确定,或者尚有争议,可以由国家作为作品的著作权人。

第二,社区著作权人。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归属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认定方式,即地区或民族,例如,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格萨尔王传》,谁都必须承认它是属于藏族的,同样,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白族戏剧吹吹腔、蒙古族萨满祭词......其民族归属是十分明了的。当然,还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除以民族外,还根据地理范围划分归属,如田林壮剧,流传于广西百色地区;马隘壮剧,流传于广西德保县马隘等地;富宁壮剧,源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而“社区”一词是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 Tonnies)提出的,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了界定,没有公认的定义。因此,笔者以“社区”概括之。本文所指社区,即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产生并流传的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群体。

(2)著作权集体管理。以社区作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主体,虽然易于界定,且能鼓励各民族或地区整理保护自由的民间资源,但社区人数众多,权利行使效力必然低下。根据美国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理论”,“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如果别人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他自己亦不会排除于此共同利益(集体产品)之外的,而且如果别人付出成本,自己可以“搭便车”,坐享其成,何乐不为!故大集团比起小集团来,不能更有效地组织起集体行动。因此,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领域,和主体的界定相伴,必须提出此类作品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办法。

我国《著作权法》第八条规定了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实践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如中国音乐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著作权人利益,并促进社会公众著作权意识的目的,其运作方式可以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具体说,应该成立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来代为行使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应权利,以切实保护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发源地(族群)的集体利益。非政府组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运作,代表民族民间文化发源地(族群)对非发源地或族群之外的人使用、利用该民族文化依法行使相应许可行为或收取合理费用,代表参与诉讼、仲裁等活动。其收取的费用用于该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整理人、记录人的著作权人地位。整理人、记录人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意义重大,但笔者认为,整理人、记录人不能成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本身的著作权主体,因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体性劳动的成果,只能由相应社区成为其著作权主体。至于整理人、记录人如果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付出了较大的创新性劳动,形成的则是基于民间文化之“源”的创作,是现行《著作权法》第九条所规定的“作品”,其自然启动现有版权机制进行保护,但已不是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如果整理人、记录人只是忠实记录或稍加整理,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付出,对他们的保护或资金支持,则不在著作权法考虑的范畴,而是大的文化保护法应该考虑的。

3.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方式和权利内容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方式。鉴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在某一群体存续,其内容持续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因此,为了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可以采取登记制度作为该类作品著作权的产生方式。我国国家版权局1994 年12 月颁布了《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通过作者自愿的登记行为,对其著作权进行形式上的确认,以进一步明确著作权的归属,在发生著作权纠纷时也可作为初步证据,从而最终达到维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该办法可作为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方式的法律依据,而这实际上是与该类作品的国际保护方式相协调的。国际上对于该类作品的保护也采取了诸如登记、认定等一系列制度,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中,专门制定了作品的申报制度,其中规定申报的作品需附有作品所有者个人或群体认可的文字、录音、录相或其他证明材料,无此等证明者不可申报。

采取登记制,一方面,可以明确作品的归属和具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权利主体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挖掘、整理工作,有利于国家对有重大价值的文学作品进行管理,尤其是涉外使用的管理。

(2)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内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从法律上建构文化领域“资源”和“创新”公平的分配机制,保障文化资源在被使用的情况下获得合理的报酬;另一方面,以著作权保护的方式,从精神和经济两方面激励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明确作品的范围和内容,以利于作品的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著作权保护的目的之一:“鼓励作品的创作”,就显然不适用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这就决定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范围和行使方式的特异性。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也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部分,就人身权来说,笔者认为其范围只应包括署名权、发表权和修改权,而不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因为要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就必须鼓励对作品的收集整理行为,以及在此之上的创新,而保护作品完整权显然与该类作品的保护方式相冲突;就财产权来说,笔者认为其行使的方式上不应包括许可使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应强调自由使用,只要注明作品的出处,尊重著作权人的精神利益,并支付相应费用,满足著作权人的财产利益即可使用。

4.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期

笔者认为,《著作权法》所规定“作者终身加死后五十年”的保护期限不适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一,从理论上讲,如果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界定为作品的创作群体,根据目前著作权法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加死后五十年的计算方法,只要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群体一直存在,作品的保护期也就要一直延续下去,这实际上也就几乎等于无期限保护了;其二,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性来看,这类作品是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处于始终动态的发展中,其“创作的阶段性”难于认定,这也决定了该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应该是无限的。

四 小结

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考,我们认为该类作品符合现行著作权法对作品的定义,现行《著作权法》之立法目的、对作品保护的基本原则及保护的方式等均基本适用于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但针对该类作品的特殊性,法律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在现行《著作权法》的框架下来建构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模式,制定专门法作为著作权法的下位法来具体调整该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注 释

①郑成思.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况.cpo.cn.net/zscqb/lilun/t20020708_6772.htm

②管育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讨. iolaw.org.cn/showNews.asp?id=17767

③田胜立.中国著作权疑难问题精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69、308

④ baike.baidu.com/view/4229584.htm

⑤冯晓青.著作权之立法宗旨研究.台湾: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15)

⑥张玉敏.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知识产权研究(第十三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77~180

⑦韦之、凌桦.传统知识保护的思路[DB].cpo.cn.net/zscqb/lilun/t20020702_6427.htm

⑧〔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文学艺术常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术积累和教学应用的开端和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写作课程。语文是百科之母,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认知和理解以及表达的重要学科,而作文的形式则是语文学科的精华和最终教学培养的目的所在。

一、小学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科素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起源和实践活动的主要交流模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语文学科通过文字和语言结构的规划和研究,通过一些标准的文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文字、语法、阅读理解以及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正确运用,能够决定学生整体文科阅读、理解和表达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2.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提供重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基础文字、语法以及句段进行教学和训练,能够让学生对学科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学习途径上能够为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命题、内容以及学科论述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文化基础常识和应用标准。也是为什么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的缘由。基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要注重语文写作的培养和能力积累,来实现综合文学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基本功培养不足

教学实践的开端和基础是针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传授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单元的过程,让学生形成学科的学习基础和进步的能力,为学科之后的学习和进步做好铺垫。但是,目前的很多语文写作课堂中,没有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语法分析进行科学的讲解和传授。只是针对大纲的内容进行刻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用。没有课程知识点的真正意义做明确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可能在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文字和词汇,但是对于文字和词汇的属性和运用的方向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模糊。导致学生学无所用,语文基础课堂的意义完全丧失。

(二)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误差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学的应用以及文学艺术的升华。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来培养学生们优良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个人对语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文学修养。很多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对语文学科精华深入理解,不能够真正把学生带入文化意林的状态。而且,自身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有限,对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和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引导也操之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毕竟师资力量在我国教学领域是相对欠缺的,能够获得卓越综合素质的教学人员更是不易。因此,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引导教师群体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三)缺乏新鲜的“进步血液”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而不断拓展。很多学校以及学科的教学应用也已经逐渐上升了一个层次。纵观整体的语文作文教学领域,依然有很多陈旧、滞后的教学习惯和理念。对于一些传统课堂中遗留下来的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了语文作文教学的骨髓当中。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教学的固化和落后。很多教师虽然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的造诣。但是针对新时代的教学改良和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闭塞观念和思想滞后。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学过程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发和应用。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稳抓语文写作基本功

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针对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基础教学进行严格的制定和认真的引导。在针对语文写作上需要的文字以及语法的应用,做到,抓住重点、收集疑点、总结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把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充分解决。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总结。主要针对语文作文写作中的意向需求以及专业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详细的推敲和摸索。并且针对部分重点著名的应用范畴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总结。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综合的评定。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

语文写作教W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花房。在这所阳光灿烂的花房中,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内容和标准,总结自身的不足以及文化修养方面的欠缺。对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不断的进行提升和补充。首先,可以参加各种常识性教学论坛和文学讲座;其次,加大自身的阅读量,完善自身的文学底蕴和个人修养;再次,多多观摩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自身的领悟逐渐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最后,配合学校的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自身综合经验结合的人文主义写作教学。

(三)加大先进的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