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要热爱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对业务进行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
2、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教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2)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风,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老师讲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一课,并通过认真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认真思考、理解、考察,与别人讨论,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研究的热情,扩充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老师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从心里接受了这门课程,愿意将自己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六个大问题,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途径、策略,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虽然不是很多内容,但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对这六大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小学老师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而且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得必有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必要了。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特点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作为老师一定要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客观地实施教育方针,深入探讨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人。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统一的,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可分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要帮助学生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要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有助于生产劳动,要有助于医疗,要有助于各方面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
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达到心理健康呢?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心理机能是否平衡,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相适应,意志是否坚定。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观点都被淘汰了。因此,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以这几方面判断中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应该懂得的。
在今天社会,青少年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存在轻重之分的,由心理异常,到心理缺陷,到心理障碍,到心理变态,最后发展为心理疾病。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本来属于他们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宫、辅导班去了,有些有兴趣的还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苦了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自杀了,曾口头说过要自杀的也不少,这一股势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我想这些不仅是因为压力大造成的,还因为是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如果不注意,将会对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惟有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遵从一定的原则的,不是随便地进行的,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教学化、医学化、科研化的倾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4、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保密性很强、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心理老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关系到学生的隐私、名誉、人身等问题要严格给予保密。
5、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基础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作为老师,一定明确这些原则,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
第二,加强老师学习,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老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老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老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老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85-02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老师,本人在《心理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职业学校中有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和个人经历都比普通中学学生复杂得多,单亲家庭的比例很高,年龄差异也较大,有的同学已经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有的同学经历了多次转学,而且同学们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当然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中考失败,被普高淘汰的经历。甚至有不少是被家长放弃了的孩子。其实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注和认可。帮助他们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回学习的动力,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走好以后的人生路,是每一位职校老师的责任。而如何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切实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心理困扰,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更是值得心理老师们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形式必须是灵活多变的,决不能拘于一格。
我曾经承担了某班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个班的同学很让我头疼,整个班级学风差,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上课睡觉的、出神的很多。课堂的参与性特别差。而且不少学生还带有不好的社会习气,比如抽烟、喝酒、网游、打架,甚至有的还和老师对着干。所以我最开始很不喜欢这个班,觉得问题学生太多了,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刚上课,准备讲解“情绪”这一章,一位从来不听课的同学突然大声提议,希望我不要讲书上的内容,而是随便聊聊。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同意了,不过我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上台来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班沉默了几分钟后,这名同学第一个上台讲了自己的一段痛苦的经历,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上台讲。有好几个同学都哭了。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青春期情感、对友谊的困惑、自卑心理,甚至有一名同学讲到了她初中两次自杀的经历。我当时非常震惊,这些孩子的问题比我想象的还普遍、复杂和严重。原来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段童年的创伤或家庭问题或青春期问题,而这些孩子在出现问题时,没有人给予他们帮助,所以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让我觉得很痛心。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我把课本的内容暂时放在一边,而是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把主要的问题归纳为几大类。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我每次上课就针对一类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且主要采取讨论,而后老师总结的方式。当然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同学,我会在课后单独多次与之沟通和交流。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而且都反映确实得到了帮助。这次尝试让我感触颇多,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背了几个心理学概念,也不在于学生记了多少笔记,懂得了多少理论。而是确实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困惑,自我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能更好的应对以后的生活。而后,我上课尽量注重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且还会根据上课同学们的反应和要求以及一些突发事件临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较活跃的班级,更多采用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辩论、游戏等形式;而较安静的班级,我会采取写的方式,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求文笔优美,只要求真情实感,且没有对错的评判。其实同学们的投入经常会让我感动。再根据同学们的所写所感结合教材针对性分类讲解。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教学形式,一定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特别强调保密原则。而且在全班自由发言时,我会提醒大家适度自我暴露,以免造成再次伤害。
二、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多面性,适时予以引导。
有一个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男孩子,上课总是爱讲话,也不听课,我多次批评他都没有改进,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仿佛对他来说什么都不重要。我一时也没有想到好办法。但有一天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他居然在下面回答了,而且答得不错。我很自然的表扬了他,并请他站起来再大声地给全班同学讲一遍,我再次表扬了他。没想到他表现出从没有过的腼腆和害羞,整个脸一直到耳根都红了,我突然觉得其实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可爱的一面的。后来这节课他都很安静,并且第一次交作业了,在作业后面我给他写了一段长长的批语,告诉他我发现的不同的他,比如有调皮捣蛋的一面,也有安静腼腆的一面等,希望他重新认识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当作业本发下去时,我特意观察了他的表情,有一点点惊讶还有一点点得意。也许是他没有想到老师会给他这样的差生如此的反馈和肯定,当然在后来的课上,他进步了很多。我想作为一名心理老师,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每个学生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面,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教师只有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才会展露出更多不同的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既往的学习生活中批评听得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习惯听批评,不习惯听表扬。而他们内心又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被人关注。所以我们应该采用积极关注的态度,尽量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选择地突出其积极方面,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哪怕是一个行动,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都可能让我们找到切入点去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有机会去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三、在教学过程中,不回避敏感问题,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指导。
每个班我第一节课都会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心理学的了解。想通过这门课解决自己哪些方面的困惑?有一次我照例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突然一个男同学的声音响起:“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SM(待症)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整个班都安静了,都在等着我回答。这明显是一个试探性的问题甚至带点挑衅的意思,同学们都在看着这位新认识的心理老师会怎么回答这个敏感的问题,会怎么处理这个大胆的同学。我还是第一次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原本想说:“这位同学我们可以课后来探讨”,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样回答,同学们会对这位心理老师很失望吧!其实青春期性教育也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既然有同学提到了相关的问题,就说明他们很渴望了解。现在有不少渠道可以了解到“性”,但其中很多内容良莠不齐,与其让他们自己偷偷摸摸的去看,还不如老师大大方方的进行正确的引导。于是我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性的问题,大家步入青春期后对性充满了好奇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保持心理健康需要了解的一部分,我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讲解。”后来我专门安排了两节课来讲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确实会遇到很多敏感不好把握的问题,如性、恋爱、同性恋等,但这些问题不能靠回避,你越是回避,学生就越困惑。我觉得应该及时予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健康的,怎么样去处理相关的问题才与自己的年龄相匹配,才最利于自己的发展。如果心理老师在这些问题上都显得扭扭捏捏,神神秘秘,同学们就会更加无所适从。而且,你也会在同学们面前失去可依赖性和权威性。当然同学的具体问题不适于在全班讲解,而适合单独交流。
四、如果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个别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帮助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4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地理教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课程内容以人为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内容大量削减,增加了人地关系内容,削减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增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与人地相关的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地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人地关系的揭示和描述,还在于以人为本来理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不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发展状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此不惜打破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使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向高水平转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有些问题容易避免,而有些问题很难防止,一切人地关系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得以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要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既要揭示发展中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又要体现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地理课程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在内容改革的同时,形式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抽象的文字表述大量地被具体的案例以及读图、思考、练习等活动所取代。乡土地理既作为课程内容的独立组成部分,又作为各部分内容的案例形式。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各地还大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丰富和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所有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尝试,充实了地理课程特有的动脑、动手、动脚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但也应当看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否则会形成形式主义。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统筹过程
1.地理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各种统筹过程得以贯彻,统筹协调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外化行为。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几个统筹关系,在地理课程中都应得到体现。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统筹,即人地关系协调的两大部分之一。立足本国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的统筹。城乡统筹,也是地理区域之间的统筹。地理课程改革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关系,基本上有所涉及。但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统筹协调内容所占比重还较小,统筹上下工夫不够。
2.地理教学方式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几个统筹,也要求地理教学方式互相协调。例如,不但要增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的内容,还要通过人地协调的案例与理论内容互补。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一些地理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或收集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种种都要求地理教学中要统筹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等。这些统筹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1.围绕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地理科学则是从区域角度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人地关系不同,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也都各有特色。地理教学应当利用有限的区域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地理课程改革而言,区域地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教材在选择区域时,应当改变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为取舍标准的做法,改用区域的典型性为标准,选取代表不同人地关系的若干区域,包括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扬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的方法优势,认识不同的区域特色。要体现环境产生于区域发展中,要在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5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说白了,这就是说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你的行为就是什么样的,所谓相由心生。
过程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当我们面临痛苦,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痛苦不仅会产生和发展,也终将会消亡或转化,所以不要走极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一定要多实践,多去做,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毕业之后,面临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坚持住利用好这一点尤其重要。
意识不能决定物质,但是可以创造物质。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应用,就是体现在我们的梦想上,只有我们先有梦想这种意识,成功之后便有了相应的物质。
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6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管理水平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根据自己数年来的学校管理经历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谈几点拙见:
一、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所要的效益是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所有干部、教职工学生都是校长的管理对象,目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相信学生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学中倡导教师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能让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思维,具备创新能力和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人。
为此,学校领导、支部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以真诚的相互了解沟通师生的情感,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人格的精神培养人。
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本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具备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精神意识的教学观念。
力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精神,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
德育为首,树立全面育人观。
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是思想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及政治思想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为此,需抓好如下的一些工作:
坚持不懈地抓师德教育
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教师,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用奉献的人生观启迪教师,努力使教师成为为人师表、教育学生生动有效的教材。
树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只是干部和班主任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神圣职责。努力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互相结合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结合实际,联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