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说明文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1
为什么穷国多位于热带
卢国斌
中学地理课上,我曾问过老师:“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降水比温带充沛,植物繁茂,有些在温带只能收获一季的作物,在热带甚至能收获三季。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什么热带地区大多数都是穷国呢?”
戴维・S・兰德斯给出了三个答案:
首先,炎热带来的不适大于寒冷。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通过生火和狩猎获得动物毛皮取暖,这使得他们即使在温带寒冷的冬季也能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
热则是另一番情景。人体肌肉活动的能量的3/4以热能体现出来。人体必须释放多余的热,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脏器和大脑被高温烧坏。排汗是最重要的散热方式。而热带普遍闷热潮湿,进一步减少了出汗的降温效果。
所以,在热带地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必须不时地停下来休息散热。人类更发展出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即中午不活动。
一名孟加拉外交官访问温带地区时深有感触:“我看到,在印度和其他热带国家,几乎所有体力劳动者和机关工作者的工作节奏都很慢,稍一用力或用脑就会感到四肢乏力,需要休息很长时间。而温带,工作节奏非常快,人们充满活力,很少休息。”
其次,高温环境,特别是全年炎热,大大加快了害虫及寄生虫、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热带国家常年肆虐的血吸虫、疟疾、锥虫病等,使当地人的健康和经济水平长期受到影响。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降水往往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且多为暴雨。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降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每年每季都相差悬殊。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时速25毫米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爪哇的降雨更为急迫,全年1/4的降水时速为60毫米。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丛林和雨林杂生,种植颇为不易:这些物种多样的宝库滋养着各种生物,却偏偏不利于人类及农作物的生存。
大自然就是以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把天使的福音变成了文明的诅咒。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文章第六段举孟加拉外交官访问温带地区时深有感触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说明文;选材分析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因此,初中生学习说明文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初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初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初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初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说明文;说明方法;对象;语言
一、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写作指导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对阅读说明文都各有要求,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试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一般从以下方面来考查:(1)试题要求学生能够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让学生能够体味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更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初中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情的进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介绍,因此,为了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文语言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老师和学生一般对于这样一类的文体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以及上课比赛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和比赛课是不选择说明文的,因此,老师对于说明文的研究就比较少,课堂教学就没有能够精打细磨,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流程的实践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就忽视说明文教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要围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来认真对待说明文教学。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例如《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将说明对象放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还有极少数说明对象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有的在文章开头几段揭示什么对象的特征;有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有哪些
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必须让学生能够找出对所学习的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在学生初学说明文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让学生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中考试题中往往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只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选择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来规范化地答题以及了解答题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题规范的格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本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打比方”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般考查的题型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4
说明文的作用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认识,它的客观性特别强。所以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答案大都能从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关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常常是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感知,可知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文的阅读是知识和能力的大汇集,是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快速地识别、捕捉和利用文章的重要信息,对我们作答,寻找正确答案,提高答题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中考说明文答题的有效性,就应该掌握如何快速捕捉说明文的重要信息的方法,下面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 要明确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纵观历年中考说明文的考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是事理、事物、现象,或是某种技术。
(2) 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理清说明思路和说明的顺序。
(5) 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 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7) 根据文中现象或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8)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二、了解了所考内容后,阅读就有了目的性、有针对性,可特别关注捕捉文段中以下的一些信息:
(1)中心句。文段中的中心句常用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心句常常是文段的首括句。
(2)小结句。在文段结尾概括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标志性词语有“总之”、“所以”、“因此”、“一句话”等。阅读时这是捕捉的重点,要留心。
(3)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考题中常会出现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
(4)表示衔接的词语。标志性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
(5)过渡句。标志性的词语有:“不仅……而且”、“……同时……”、“……更……”、“……另一方面……”等等。
(6)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和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7)设问句。常常提示了下文内容。
(8)下定义的句子和作诠释的句子。文章常常会在这方面设置问题。
三、说明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时,除了要重视和捕捉以上八个方面的信息,还需在阅读时运用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学会用笔对有用、重要的信息进行批画和圈点。
所谓“批”,就是对文中出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即阅读时发现有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就在旁边批注。为了不影响文面,只需用一个字来替代标出。如“打比方”批注为“打”、“分类别”批注为“分”。简批后,在完成考题时能很快找到答案。
所谓“画”,就是对重要句子勾画。如中心句、过渡句、总括句、设问句、下定义、作诠释等语句,这些句子能帮助分析说明顺序。
所谓“圈点”,就是对文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圈记、点示。阅读时,发现文中出现限制修饰性词语、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连接性词语时就要进行圈点。圈点可增强记忆,引人注目,方便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解决问题。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5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科学性强,准确精密,如我们在说明文中常常遇到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起准确表达作用的数字,它们都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在平实中表现出准确之美。这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是会重视的,我在这就不展开了。
另一方面,不少说明文的语言变枯燥为有味,浅显生动,很少使用晦涩艰深的专门术语,而是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新颖别致的词汇加以说明,同时适当地运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比拟等修辞和说明方法,说得生动而形象,让人产生一种美感,说明文中的语言美比比皆是,比如《说“屏” 》等文章也运用得特别形象、可爱。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目的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欣赏,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二、艺术手法美
说明文要把说明对象说明清楚,主要是靠运用说明方法来实现的。但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桥之美》一文:“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作者在此既运用了环境描写,巧妙地突出了桥所在的背景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惟妙惟肖地说明了桥的形象及具有生命感的特点。
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为此我们在分析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作者采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是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对说明文结构加以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美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思路就十分的清晰,层次也十分的分明。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的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条理也非常的清楚;第四部分是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通俗易懂,构思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品尝赏析,这样就必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结构美。
四、感情美
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事理说清楚,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充满着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请看茅以升的《这个石拱桥》,全文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为中国石拱桥在世界上占有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从题目中就可看出,作者在石拱桥前面特意加了“中国”一词加以限制,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的石拱桥情有独衷。再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来骄傲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接着在例举赵州桥之后,用议论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然后在具体声明卢沟桥的特征之后,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赞语,自豪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之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解放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
说明文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说明文 审美教育 切入点
说明文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大处说,所有的文字作品(不论它是文学体裁还是实用文体),都是人类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实质,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或者线条色彩等媒介表达人类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思想)和情感,其创作的过程,于作者,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思想情感体验。于读者,也是一次审美教育的过程。因为文章的解读,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在思想情感上的一次审美对话。从小处说,说明文的功能虽然主要是较为客观地介绍事物(或者事理)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种看起来理性味十足甚至感觉枯燥的介绍,也凝聚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蕴含了诸多审美教育的要素。比如《苏州园林》,作者通过亲切地介绍,我们不仅了解了别具一格的苏州园林的结构图式,了解了作者对这种园林文化的由衷的肯定,同时还辅之以想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苏州园林的图画,感受园林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赞美之情。这,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审美教育的过程。
关于说明文的美的形态,说法很多,但都不外两个方面,表现在内容上的内在美,以及表现在形式上的外在美。如有人提出说明文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前三者是内在的,后者则是外在的;再如有人提出说明文的“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结构美”、“说明过程和方法的动态美”,前四者主要是内容的,后两者是外在的……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说明文美的存在。但是,这种探究,一定不要忽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否则很容易张冠李戴。比如说说明文具有“意境美”,笔者就觉得有些牵强,因为意境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所描述的形象与所表达的情感的水融,这种美能够扩张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够激发读者的再创造,使所表达的内容韵味悠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说明文毕竟是一种以介绍事物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者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知识为主体的实用性很强的文章样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其美的形态主要是理性的“科学”。虽然它在介绍事物特征时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并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但这种形象和情感的融合,远远达不到艺术创作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它更直白,更简明,因此,不能把文学作品的美,硬生生地套用在说明文上。
关注到了说明文的这些功能和特点,本着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的原则,笔者以为,说明文的美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态:“科学美”和“人文美”。
“科学美”是说明文美的主要形态,无论是平实的说明文还是文艺性的说明文,科学,是说明文美的灵魂。这种美一方面表现为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或者事理的科学知识的客观、真实、准确,如《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构造特征的科学把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分与总,总与分,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知识系统。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说明形式的条理性和准确性上:如结构,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层次严密;如说明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纵与横,条理清楚;如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简明、准确,能肯定的一锤定音或定义或数字或例子,不能肯定的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诸如“几乎”“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的词语,求真求实,不让人产生歧义。
“人文美”一方面表现为说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认知价值(说明对象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更为明显),如《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说明的对象都是人类的杰作,烙印上了创造者的思想印迹,事物的特征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人文美”另一方面表现为作者在说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倾向,如《松鼠》一类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虽然是大自然的杰作,有着自然科学的美,但被写进文章,毕竟还是通过了作者思想的洗礼,被附着上了人类的精神色彩(特别是那些文艺性的说明文),我们从作者那充满情趣和亲切的介绍里,能够领会到作者对于松鼠的喜爱,至于像《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样的说明文,感彩就更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