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区贫困儿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1
一现况及存在问题:
(一)监护管理问题。
1、认识不深,教育方法落后。监护人不管是母亲、父亲或祖辈,大都浅薄地认为监护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他们大都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相对落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造成部份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由于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2、素质不够,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留守儿童中由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9.8%,他们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使得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强度低下。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问题。
1、缺乏自主,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家长及监护人的正确督促和引导,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缺乏亲情,感情空虚。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缺乏管教,习惯不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表现出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说谎,在家骗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导致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
5、缺乏自律,生活紊乱。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又难以给他们很好的照顾,部份留守和流动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长期不洗头、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常换洗衣服,有的经常不吃早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伴产生的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2、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摆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3、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妻儿居住条件等因素构成了留守儿童现象产生。
4、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工作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2、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往家里打电话或写信,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文化素质与子女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无助于孩子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落实措施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为切入点,抓好落实。
(一)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协调,成立了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问题。各县区妇联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和集中座谈等方式,就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着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市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
(三)建服务站,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教育、保护等权利,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成长记录袋,规定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沟通,保持长期联系,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综合管理网络。
(四)开展活动,解决留守儿童需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送家庭教育知识等活动。并为留守儿童确定帮扶教师,制定帮扶工作制度,帮扶教师在校期间,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亲或母亲。同时畅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渠道,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留守学生进行两次以上家访,发现问题及时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共同研究处理。此外,帮扶教师每学期都向在外务工家长邮寄学生思想、学习情况信息反馈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2
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时,你是否会想到地些在贫困山区的儿童?当你回到家里吃着可口的饭菜时,你是否又会想到那些在贫困山区的儿童正在干什么?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该相互帮助,让所有的失学儿童都可以坐在教室里读书,为此,我提出了以下倡议:
1.那些贫困儿童没有书读,所以我们可以捐书。比如你现在读五年级,就可以把四年级的书捐给贫困儿童。
2.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哪像我们现在可以经常吃汉堡、喝可乐。他们和我们一样,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力所能及地捐出一些钱,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3.放假的时候还可以把一些贫困儿童接到家里来,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3
为儿童募捐活动策划书【1】
主题:奉献爱心、伸出援手、送出温暖、传承美德、温暖智残儿童。
策划人:xx
策划书制作时间:xx
活动背景:
扶贫济困,用行动构建和谐社会:解囊相助,让爱心传承中华美德。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展开当代小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关爱,我们特展开义务捐献活动,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送给需要它们的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志愿者精神。在此,我们向全班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为他们送去一缕缕阳光,一滴滴甘露。金钱有价,爱心无价,事实无情,人间有情。我们热情期待你们的参与,请用悠悠爱心,点燃他们希望的曙光;请用点点甘露,滋润他们弱小,受伤的心灵。在20XX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能尽我们一份薄力,给智残儿童送去温暖!
活动意义:
为了让每一个智残儿童医院的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个孩子有衣服穿,有玩具玩,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开展此次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增强我们对智残儿童的了解,同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活动目的:
激发当代小学生的爱心,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智残儿童。同时也给有爱心的同学一个平台,让他们传递爱心。
活动方式:
公益活动,义务捐赠。
地点:四二班教室
时间:六一前
活动方案:
1. 通知四二班活动的时间、地点由班主任负责。
2. 捐赠物品有个别家长负责。
3.主持人有冯成红和蔺升担任。
4. 捐赠者签字和捐赠的物品清单记录由家长负责安排。
结束后工作:
1. 装捐赠品的袋子有班主任负责负责。
2. 当天结束后的物品分类送往致残儿童医院负责发放。
总负责人:xx
为儿童募捐活动策划书【2】一, 活动背景
尽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在贫困问题中,贫困儿童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在贫困山区的儿童中,有许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温饱问题。这些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餐厅,因为没有食堂,只能靠着教室的墙根吃饭。而且食物种类单一,直接导致他们营养不良。其次是就医问题。很多贫困儿童的身体抵抗力偏弱,一旦遇上恶性疾病,生命安全难以保证。最后是关于上学问题。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希望小学的建立,已经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儿童的上学问题,但在偏远地区,还是有许多贫困儿童辍学,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而且贫困山区的教学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总的来说,贫困儿童仍然是大学生应该关注的群体。
二, 活动意义
大学生可以算是即将进入社会最年轻的一代,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步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尽力为解决社会性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募捐活动有助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时刻牢记社会责任,立志高远,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同时,通过此次募捐活动,希望能够筹集一定的物资,并捐助到相应贫困地区,切实解决贫困山区儿童的一些问题。
三, 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9月24—9月26日(路展1天,募捐2天) 活动地点:绿叶步行街,各食堂门口
四, 活动对象
主办方: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学术部 (此次活动可考虑与生活部,志愿者部合办)
参与者:上海某某全体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大学生
五, 活动内容
(一) 活动前期宣传:
1 飞信,微信,以及qq等平台宣传。
2 人人网:公管主页发表宣传信息,进行转发。 3 海报:张贴于海报栏。
4 路展:发传单以及现场宣传。
(二)活动前期准备
1 募捐箱的准备(建议自己制作,用纸箱以及红纸)。
2 路展场地申请以及桌子使用申请。
3 采购纪念品以及明信片。
4 准备马克笔,爱心贴纸以及签名横幅若干。
5 制作KT板以及传单。
6 联系新传相关人员准备单反在路展现场进行拍照。
7 联系相关慈善部门,将募捐所得交予慈善部门。
(三) 活动具体流程
1, 现场布置
活动前一小时进行路展现场布置。摆放好桌椅,做好KT板的布置,将相关物品摆放合理,便于参与者使用。 2, 活动开展
路展人员在摊位前进行宣传,并且积极宣传并发放明信片让参与者现场写下对贫困儿童的祝福,以及使用募捐箱装爱心人士的善款。同时,照相人员认真记录下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的画面。
路展以后,相关部门人员抱着募捐箱在校内奔走呼吁募捐,可向相关部门借取玩偶装,便于募捐。
(四) 活动后期
1将募捐所得善款交予志愿者部,再由他们捐给相关单位,应用于贫困儿童身上,并且做好后期跟踪反馈工作。
2 学术部部员整理照片,将照片寄给贫困山区儿童。 3 负责活动总结的学术部部员做好总结工作。
六, 活动预期
活动参与人员对于贫困地区儿童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且对于关注贫困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同学积极参与支教贫困山区,募捐到一定数目善款以及物品。募捐所得及时送到贫困儿童手中。
七、注意事项:
1、摆摊时应有序,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并应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况。
2、若天气原因不能举办路演,则推迟一天举办。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4
关键词:贫困山区;地域文化;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地域化
近年来,由于地理、人文以及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山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与城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差距逐年拉大。虽然近年来山区小学的硬件资源在不断改善,但优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是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桎梏。由于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如果一味照搬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进行追赶,肯定不符合当地学校现实条件,也与山区小学教师现有的素质水平不相吻合,劳民伤财,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呢?需要结合贫困山区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
一、贫困山区地域文化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地域文化环境影响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想、道德规范以及职业的价值取向,是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自身成长经历促成教育理想。经调查发现,我国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多来源于当地或附近地区,自身在山区的艰难成长经历促成了这些教师迫切希望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山,改变世代深居大山的困苦生活的教育理想,对当地的文化、地理持一种抛弃的态度。
贫困山区生活方式弱化小学教师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也走入了山区村民的家中,从电视中山区村民了解到了先进的大城市,很多村民鼓起勇气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谋生,贫困山区村镇实际在住人口大量减少,村镇面貌萧条,人文气息薄弱,生活不便,山区教师内心会产生深深的孤独感与凄凉感。
贫困山区民风民俗降低教师的职业价值感。贫困山区村民最迫切希望改变的是目前的经济状况,注重眼前利益,对子女一生的长远发展没有认识,出现了很多家长在农忙时节让孩子在家地里帮忙干活而不去上课的现象。山区村民特有的固执,让许多教师热情的劝说无果而终,由此很多教师感觉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威信,否认个人职业的价值。
(二)地域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
在山区,精英人才甚至是一般的知识分子都较为少见,当地对于先进的文化知识引入量较少,缺乏成人职后继续学习的环境,山民普遍缺少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倾向,各类新知识在贫困山区传播速度较慢,教师圈外文化氛围较弱。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教师对于先进地区的新知识缺乏敏感性,也无法将时代性的知识融人教学,没有成为区域文化的开拓者。
由于山区地理原因,缺乏较为平坦的场地,大型文娱活动无法开展,山民于是喜欢在空闲时间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自娱。在文化传统上,山民没有阅读习惯,当代山区也没有图书集市,山民基本上不阅读书籍。受周围村民的影响,很多中老年教师也喜欢在课余时间闲聊,回家习惯看电视,部分青年教师则喜欢上网娱乐,而对除教参之外的专业知识书籍的阅读较少。
(三)学校生存文化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能力。这是将教育理想与教育知识进行转化的重要环节。
首先,贫困山区小学每所小学的教师数量较少,甚至相关科目难以配齐教师,同事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比较几乎不存在,学校也没有相关的竞争评价机制,教师没有能力发展的需求与压力;第二,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很多老师不备课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缺乏主动追求教学能力发展的意识与动力。第三,贫困山区教师课时超重是普遍现象,周课时量平均在20节左右,并且有的教师一个人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教师精力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无暇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第四,大量贫困山区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导致贫困山区教师内部的专业引领作用得不到发挥,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缺失,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阻塞。第五,当代打工浪潮冲击着贫困山区小学校园,很多山区儿童要么随父母外迁,要么想方设法去城镇就读,导致贫困山区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剧减,在校生中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行为频发,管理与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成效低,很多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要发生。在这种生存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困难重重。
二、影响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阻力
(一)贫困山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起点有限
当前我国山区小学教师学历整体较低,且在任教中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老师也大多来源于层级较低的地方院校,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有的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因就业困难被迫走进教育行业。师资的来源决定了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选择加工能力较弱,将教材知识视为正统知识,注重灌输,没有意识到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教学。
(二)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良好的地域人文环境
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正能量影响。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职业价值感,自认为生源质量差,成材率低,收入微薄,所以自我效能感低,成就感低,生活重心转移,要么追求副业,要么照顾家庭。山区小学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十年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受时代浪潮的影响,注重现实生活,追求较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且自认为专业知识过硬,不愿向年龄较长的教师学习,认为中老年教师已经落伍,不结合贫困山区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沉迷于教学的理想状态。
由于贫困山区公共文化资源欠缺,虽然有些地方有所谓“文化大院”,但图书资料稀少并且老旧,无人愿意前往。健康的文娱活动较少,尤其是大型的文体活动较少,教师与山民的联系较少,造成学校与当地地域文化割裂。山区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使得教师与山下城镇的直接交往次数减少,日常生活枯燥,精神文化缺失,与城镇文化也存在断裂带。山区小学本是山区文化传播的中心,如今却生存在文化夹缝之中。
(三)贫困山区小学校园文化氛围受地域文化特征传染较为冷清
校园是贫困山区教师的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贫困山区小学一所学校的教师数很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研氛围。迫于上级检查,学校才开展教研活动,无非是听课和评课,由于圈子太小,大家过于熟悉,老师们宁愿平时随意交流,也不愿意在专门的教研活动中探讨。缺乏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阻碍贫困山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原因。目前山区小学教师的评价多与资历、职称挂钩,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文化引领不足且有偏差
现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贫困山区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尤其不具有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示范性,形式化倾向明显,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示范课程,使得山区小学教师对于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借鉴应用。
三、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地域化发展的策略
(一)主动改善贫困山区地域人文环境
贫困山区小学是山区村镇文化的中心,是贫困山区文化过滤、加工、进化、更新的熔炉。当地政府和小学校长应从人文关怀人手,为教师营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比如,学校建立教师之家,供应茶叶与开水,购买教学参考类、教育理论类、文学类书籍置于其中,布置可以上网的电脑,若能提供WIFI当然最好,更能吸引教师前往。教师之家环境温馨,可以喝茶休憩,可以读书上网,让教师在休闲中学习。
其次,可以利用山区的条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陶冶和放松教师的身心,比如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踏青、野炊、短途旅游,教师们会对所在地产生自然的情感。另外,倡导教师走出校园,走人寻常山民家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与山民打成一片,既可以休闲同时又了解民间文化,更重要的是与山民的闲聊中可以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树立教师的地位与威信。
(二)主动适应当地文化,积极改造当地文化
小学教师要有专业发展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于贫困山区教学改革,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课程,努力将当地文化融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命运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贫困山区孩子,如若无法在城镇立足,仍然需要回到山区或在外打工,因此很多孩子及其家长认为打工较为实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结合地域文化,比如将当地生产知识融人教学中,使得学生进可以城市就业,退可以成为生产能手。另外,教师要改变走出大山的教育理想,教育学生学有所成建设家乡。
(三)引进城市先进文化
采用多种形式促进贫困山区与城市的文化交流。积极倡导城市小学与贫困山区小学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教师交流、共同教研等活动。比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和送课下乡,逐步将国家及省内外的优质教师教育和教学资源输送到广大贫困山区学校。
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研究基金,鼓励师范院校科研人员和贫困山区小学教联合申请,开展以改进贫困山区小学教学为主的教育研究或行动研究。
(四)扎实有效地推进贫困山区教师的全员培训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5
这个故事讲了在乡村,老师很少,因为一位老师的走,学生们就要停课几个月,因为一名老师生病休假,所以孩子们没有了老师,村长无奈找来一个辍学在家的中学生来暂时代课,一名名叫张慧科学生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又有病,欠下许多钱,为了能还清债务,他辍学去城里打工,代课的魏老师知道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在城里,魏老师辛辛苦苦找了三天,终于在好心的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的张慧科,他们回到了乡里……
其实,电影中的张慧科是很多现实生活中山村孩子的形象,原来的贫困山村儿童,大多数都因为家庭条件而辍学在外小小年龄打工;现在,大多数儿童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待,因而从返校园。
现在大家都很担心失学儿童的现生活象。其实现在在我们国家,失学儿童占的比例已经很小了,现在的国家政策对待贫困山区的儿童有优惠政策,在山区,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免费上学了!
现在,用那些“陈慧科”式的学生来和我们大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实在是自愧不如!他们为了挑起家庭的负担区外打工,而有些家长手里的掌上宝,吃好的,喝好的,却不知道再好的学习环境里去努力学习!真应该惭愧!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6
一、用爱心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教育的根源来自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贫困山区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环境差,加之多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为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以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苦与乐,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打开他们的內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喜爱、关注和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巨大的满足,进而激发上进的动力和信心。
当我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了学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就会信任我们,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我们,进而对我们所教的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课堂永远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因此只有我们把爱学生作为前提,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关注并转化学困生是基础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去转化他们。除了常规的办法之外,我们认为对于贫困山区学困生的转化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多与家长沟通,同时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告诉他们:求知是在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奠基,只要能够每天向前一小步,他们同样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贫困山区初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寄宿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跟学生相处时间充裕的优势,在数学学习上给予学困生更多辅导,并坚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对他们每天上交的作业,最好面对面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场指正。
(三)双休日对于贫困山区初中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和农活,尤其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学生周日返校以后,教师要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重点检查,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双休日学习。
学困生一旦实现了成功转化,他们的成绩提高幅度将远远大于优等生。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堂,才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三、用心创设适合贫困山区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关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贫困山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渠道有限,因此,我们在教学的知识背景创设中,若不能从山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只是死板的套用教材,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带来障碍。
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59页:“同底数幂的除法”这一节,教材中用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作为知识背景,但贫困山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怎么可能理解移动存储设备中有关“KB”和“MB”的概念呢?显然这样的知识背景不但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帮助,反而给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不妨将此背景创改为:邻居张大爷家今年种植的“陇富2号”小麦粒大饱满,喜获丰收,大约1.25×104粒小麦重一斤,你知道5×106粒这个品种的小麦重多少斤吗?小麦对于山区农村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知识背景他们一定能理解。诸如这样,从贴近生活的知识背景入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教学效果要明显的多。类似需要我们创改的知识背景,在初中全部6册数学课本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