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产业范文1
去年1O月,美国Solar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的一纸“双反”调查申请,将我国的光伏产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光伏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开始映入公众视线。
先是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接着又挨了美国“双反”的大棒,产品80%出口欧美的我国光伏业遭遇重挫,纷纷进入调整的阵痛期。
梦魇并未结束。今年5月17日,经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认为我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249.96%。有消息称,欧盟也将于6月底启动对进口中国的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
至此,这个贴着新能源标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年少轻狂后,开始步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
粗略估算,我国光伏产业从真正兴起也只有五年时间,5年里一个行业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超的地步,发展的速度之快着实让人震惊。
近几年,除了太阳能光热企业纷纷上马光伏项目,连做毛巾等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企业也不断介入,以期攫取新能源产业的一桶金。
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预计今年产能过剩将上升到惊人的22GW。
出口的受阻,过剩的压力,让这个只有5、6岁的产业像一个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而挨打的孩子,孤独无助。
其实,光伏行业发展到今天,出现诸多问题并怪不得别人,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山东省商务厅的一份调查报告为该省的光伏产业做了深刻剖析,也点在了全国光伏产业的相同要害之处。
报告分析认为,该省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哑铃型,市场在外,原料在外。其中,90%的市场在外,以欧洲市场为主,美国市场大约在10%。近年来,欧洲主要市场下调光伏发电补贴,令需求增长放缓,光伏组件价格降幅达四成,是对光伏企业利润造成重创的主要原因。
而美国的“双反”,无疑又给身受重创的光伏行业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这样一个两头受制于人的哑铃型产业,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得不让人深思。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期也发出预警,提出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做财经新闻十余年,笔者已经看多了跟风上马的产业现象,多数从业者也都领教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魔力”,但跟风仍在进行。
光伏的跟风更是盲目的,没有建立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角度,不仅要靠政府补贴来发展,成本更是传统发电成本的数倍。
最近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上传出消息,到2015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发电成本将下降到0.8元一度。即使到了2015年我们达到这个成本,仍然是目前民用电价的1.5倍左右。
光伏产业范文2
《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告称,我国化石能源储备本世纪末将全面告急,石油资源将在本世纪30年代耗尽。同时,按照当前世界耗能每年5%的增加速度估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也将在百年后枯竭。人类要想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找新的可再生绿色能源。
现在,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太阳能上。这不仅因为它免费洁净、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它占地球总能量的99%,资源极其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地球上人类一年的能源总需求约为4.363×1020焦耳,而太阳每年通过大气向地球输送的能量高达3×1024焦耳,仅需其中的万分之一就能满足人类需求。
在我国,太阳能在我们三分之二的国土上,年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约等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这相当于280倍中国的煤炭总储量(中国煤炭的总储量约为6000亿吨),完全可以满足我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毫无疑问,在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一系列绿色能源中,太阳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发展的可靠保证。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成为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国际上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8.4万吨,自给率达到50%;太阳能电池产量21GW,同比增长100%,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量3.5GW,同比增长400%。2012年这些数字依然持续上升。
这期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一度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今年6月4日,欧盟宣布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8月7日起这一数字将上升为47.6%。这对已处于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无疑又是致命的一击。中国光伏产业要想破冰,出路何在?
反倾销案出现以来,在人们还在就贸易保护、贸易壁垒争执不休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唐群委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发展机遇。他告诉本刊记者,光伏产品一般指的是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的硅太阳能电池,尽管其光电转换效率很高,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硅进行提纯,不仅工艺复杂、高耗能,而且还会产生大量废液废渣,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欧盟国家的光伏产品价格很高,而我国光伏电池价格相对较低,这样我们的产品就会对当地产品造成冲击,加之欧盟各国注重环境保护,所以综合各种原因,他们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
在唐群委看来,欧盟的反倾销将会让硅太阳能电池的生存面临严重考验,寻找一个能够替代它的新型太阳能电池非常有必要,而他最看好的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这是一种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而成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全称为“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与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这种电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用吸附染料的纳米多孔二氧化钛半导体膜作为光阳极,用镀铂的导电玻璃作为对电极,再选用适当的氧化还原电解质,就能制成一个简单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当阳光照射到电池上,就能发电了。
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批量生产的成本大约在5~10元/峰瓦左右,而普通硅太阳能电池则在20~40元/峰瓦左右。相比之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经济优势更明显,更适合批量生产,用来满足城市居民以及广大农村的需要,特别是对解决我国近7000万边远地区的人口用电问题更有实际意义。
从战略角度看,我国是能源大国,电力的短缺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但无论是核电还是火电,所使用的燃料不仅有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若要兼顾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发利用太阳能是最佳选择。但面对欧盟、美国的反倾销,硅太阳能电池的生存举步维艰,这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充满了无限可能。
唐群委说:“效率高、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清洁无污染等特点,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成为目前业界公认的最具商业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之一。但是,与硅太阳能电池高达30%的光电转化效率相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逊色了不少。如果不能实现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这将会成为限制其发展的致命硬伤。”
国际上有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1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Gratzel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首次以纳米多孔二氧化钛为半导体阳极,钌络合物为敏化染料,I-/I3-为氧化还原电解质,铂为对电极,开发出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样机,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关注。1997年,该课题组又率先使该电池的转化效率达到了11%。2011年,他们又将这一数字刷新为12%。此后,为了追求更高的转换效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打破这个记录。
唐群委告诉记者,我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以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教授以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鹏研究员为代表,在液体电解质、准固态电解质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光电转化效率在6%~9%之间,离国际最高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缩短这个差距正是唐群委实验室的科研目标。
2004年,唐群委首次接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观察和思考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从1997年至今的16年间,人们一直没法突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12%的转化记录,怎样才能突破这个技术壁垒。
2012年8月,唐群委加盟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开始全身心投入相关研究。他带领学生将曾经的设想和构思付诸实际研究,证实了一个又一个想法的可行性。
首先,他们针对我国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与国际最高水平的差距,大胆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光阳极材料,用它组装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0.2%,这很可能是目前国内的最高纪录。但唐群委认为,这个数字仅仅只是逼近,但没有达到或超过国际最高纪录,还有进一步优化上升的空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上升空间,才激发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挑战欲望。
唐群委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至今已有9年。他告诉记者,光阳极的研究对提高电池转化效率至关重要,他们实验室对此十分关注。同时,他们还关注双面投射技术。“一般的太阳能电池采用的是单面投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激发的电子密度也比较低,光电转化效率自然不高。”唐群委说,“如果通过分光设计,将一束太阳光分为两束,由双面同时入射,两面的太阳光互相补偿,就能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染料激发电子的速度,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基于这种构想,唐群委及其团队率先采用双面投射技术将聚苯胺对电极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由6%提高到了8.2%,并极大地降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目前,他们已将这一成果投稿给Nature子刊,文稿正在进一步修改中。唐群委还告诉记者,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正是得益于双面透光技术的应用,因此,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应用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很可能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9年间,为了突破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效率的技术难点,唐群委还做了很多相关研究,这其中包括新型导电凝胶电解质的开发。
2004年,唐群委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超吸水材料的三维网络机结构和独特吸附性,将苯胺、吡咯等导电聚合物单体吸附于三维网络内,原位聚合形成了互穿结构的导电水凝胶材料。随后,他又进一步改良这种材料的性质,使其能够牢固吸附I-/I3-电解质,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凝胶电解质的活性,克服了液体电解质容易泄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这是唐群委最为满意的成果之一,2012年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几年,国家对光伏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在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资助的金额每年都在增加。于是,难免有人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产生“它的效率真能高于12%,还是说只是炒作的噱头”的质疑。
唐群委告诉记者,理论上,这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能达到29%,完全能与硅太阳能电池媲美。但为什么一直不能突破国际最高值,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光阳极使用的二氧化钛膜、电解质溶液以及对电极使用的材料等,目前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都被克服,相信这种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将会有质的飞跃。这正是唐群委以及众多太阳能电池研究人员励志要解决的难题。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将面临一段漫长的考验。唐群委认为,如果要大面积应用,转化效率至少要达到5%。如此一来面临的就不仅是技术挑战,还有工艺上的挑战。他说:“10.2%的效率是在实验室里实现的,而实际应用的面积比这个大几十甚至几百倍。在小面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制备出致密、均匀的二氧化钛膜,但面积扩大,膜产生缺陷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以目前的技术,要实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应用难度较大。”
唐群委表示,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优化电池的性能,争取把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到11%,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该电池的应用,必须通过中试考验,面积比实验室大很多。所以课题组还将开展大面积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如果能够使其效率达到5%~7%,课题组就将与相关单位探讨产业化合作。
狄更斯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全球众多实力非凡的科研机构都盯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块“蛋糕”,竞争必然惨烈。唐群委要想突破保持了16年的最高记录,抢占这块高地,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超高挑战,还要与众多竞争者展开一场殊死较量。这似乎有点儿“糟糕”。
光伏产业范文3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眼下,国内光伏产业似乎就正在面临这样的考验。来自媒体的一些报道说,我国光伏产业接连遭受美欧“双反”调查,海外市场严重受阻,现有产能明显过剩,企业负债急剧增加,资金链条紧绷,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太阳能光伏产业原本被认为是人类摆脱化石能源危机,实现绿色增长的朝阳产业而备受追捧。早在2007年5月,欧洲议会就通过了一项正式宣言,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并提高能效,提出到2020年将能效提高20%的具体指标。与此相应,随着欧盟低碳战略的推进,不仅使其在光伏领域形成技术研发、原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也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欧盟约占据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70%,仅去年就达到上百亿美元的规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同样也将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对新能源企业给予贷款担保,其光伏装机容量仅次于欧盟,占据全球总量的1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及时抓住欧美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在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方面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
然而,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眼下却正在面临严峻考验。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曾被奥巴马称之为创造绿色能源就业典范的加州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索林德拉公司因经营不善,一年前已宣布破产。随后,以德国一家公司为首的欧美光伏企业相继在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点燃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战火。由于美欧接连爆发债务危机,政府对光伏市场的补贴政策大幅削减。去年11月,德国经济部就提议将2012年的新增光伏发电安装量限制在1GW,以协助控制政府对光伏发电的高昂补贴。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欧美光伏市场容量急剧萎缩,产能过剩矛盾凸现。欧美少数企业接连挑起贸易战的直接目的,显然是要拒中国企业于国际市场之外,如能借此使中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助其独步天下,应是他们期待的结果。面对残酷的市场博弈,国内光伏产业要想把握生机,寻求出路,既要有针锋相对大胆博弈的气魄,也要有努力实现双赢的诚意;既要力争最好的结果,还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切皆应以保存产业实力为目的。
其一,政府、行业、企业应尽快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充分的反制准备,力争在一触即发的国际贸易战中掌握更多的筹码,遏制国外贸易保护倾向。由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各国企业利益交织,少数公司为了一己之利贸然启动反倾销诉讼,推动美欧对中国光伏产品设限,将会对光伏产业上下游发展造成极为有害的连锁反应,对复苏乏力的欧美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眼下,欧洲一些光伏企业已经看到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潜在后果,明确表态反对欧盟启动对华“双反”调查。他们担心欧盟一旦采取开征惩罚性关税措施,将会引发中国采取相同手段应对,这是我们突破贸易壁垒的有利条件。
其二,国内光伏企业应利用欧美国家宣称的自由市场政策,做好拓展海外投资和产能转移的准备,努力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最大诚意争取双赢。尽管整个欧洲2012年的光伏产业政策都转向削减补贴,但有报道说住宅类光伏项目仍保持着经济上的吸引力,而荷兰和比利时的净计量电价机制有望推高住宅光伏项目的需求,有可能成为未来欧洲光伏需求的主要动力。为此,有针对性地做好海外投资建厂部署,既可以为当地经济提供宝贵的资本和就业机会,也有助于规避惩罚性关税风险,易地保护来之不易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其三,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关键是把培育和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尽早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商务部数月前公布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反补贴税的初裁结果,虽然与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的申诉要求相去甚远,但这一裁决对欧盟可能具有示范效应,我们必须有所防范。此外,国外厂商提起“双反”诉讼主要是惧怕我国光伏企业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海外设厂也将会遭遇重重阻力。有鉴于此,着力培育国内市场,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光伏产业和服务体系,也就随之成为摆脱危机、争取主动的治本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光伏企业缺乏国内市场回旋空间,产品出口频频受阻,陷入生存困境实属无奈,而我们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又为光伏产业预留了未来的成长空间。以2010年数据为例,当年全球装机容量为17GW,我国仅为800兆瓦,产业潜在成长性不言而喻。眼下,光伏产业应在逆境中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整合产能、降低债务风险,在电池、组件制造等现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谋求全产业链上的竞争新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国内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分布式电力市场,尽快形成立足国内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引导光伏产业尽快摆脱危机阴影。 (责任编辑:
光伏产业范文4
2013年以来,一个原本陌生的天气名词闯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雾霾。这种异常天气频繁地徘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程度之严重、频率之高、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让公众明显感觉到城市空气质量呈加速下滑态势。
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清晰的警示:改变中国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以光伏应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来源。颗粒物来自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经过源解析技术,被识别出了4类有机成分:氧化型有机颗粒物,所占比例最大,为44%;油烟型有机物,占21%;氮富集有机物,占17%;还有烃类有机颗粒物,占18%。氧化型有机颗粒物主要成因是空气中氧化氮、氧化碳、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氧化作用,是碳基的传统化石能源的主要燃烧产物。氮富集有机物,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含氮废气,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化石能源或者衍生于化石能源的化工产品的相关联反应、加工过程。烃类有机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汽油和煤是代表产品。
此外,化石燃料及其衍生品也是当前工业的主要原料。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可见,化石能源以及以化石燃料为驱动的生产生活模式正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本质上是历经上亿年的复杂而漫长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将太阳能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的形式固化在地球上,这个理化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据美国地质局估计,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大约为8475亿吨。按当前的消费水平,最多也只能维持200年左右的时间。世界天然气储量大约为177万亿立方米。如果年开采量维持在2.3万亿立方米,则天然气将在80年内枯竭。就中国而言,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中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能被有效开发利用的数量明显不足。
对于人类来说,至少还有100年左右的时间去应对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可是,化石能源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工业化近200年来,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散去,导致气温发生灾难性的转变,继而对地球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
面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逐渐认识到应逐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1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在哥本哈根协议背景下的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15%左右。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年经济增长率超过约7%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中国在GDP的质量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毫无疑问,太阳能光发电(光伏)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理想的能源生产形式: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触手可及。
发展光伏应用,抢占新能源高地
短短12年,光伏在中国从无到有,由弱至强,从高峰又落入低谷,近来又有所恢复,缔造了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产能集中在民企;拥有自主品牌。纵览中国工业,无其他行业能出其右。光伏在中国造就了一个从业人数百万、产值3000亿的新产业。
现在,中国牢牢掌控了65%的光伏产能和60%的全球市场份额。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0%,已经形成了包括硅材料、光伏电池、逆变器等的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在2012年TOP10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大陆占据7家。但与此同时,光伏产业也在遭受来自欧美传统能源大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2年9月,欧盟启动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双反终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的合并双反关税为23.75%―254.66%。
近两年,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受阻,光伏产能出现过剩,光伏企业经营困难。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就在中国国内光伏市场。但是,目前制约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政策滞后,这体现在:并网难、审批难、补贴难。只要这三大障碍解除,过剩产能至少将被吸纳一半。
因此,光伏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政府通过规制引导,给新能源创造出一个畅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电网平台。只要电网放开并网的闸门,国家简化审批手续,给予适当的度电补贴,则产业得救,民众得福,国家得利。分布式屋顶系统发电量小,自发自用,不影响电网运行,市场大,恰是欧美鼓励发展的方向。只要政策到位,打通分布式并网的阻碍,国内产能立马就能被吸纳,供需关系可恢复平衡。
发展光伏应用,带动并扩大国内消费
在新能源中,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最被大家寄予希望的能源形式。除了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外,其获取的普适性特点将深刻改变传统的能源格局。化石矿藏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因此就有了富油国、贫油国,输出国、输入国的地理区别。产出国需要政府动用国家机器来保卫矿源,需要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输送通道的安全,需要依赖欧佩克等国际石油联盟来协调和控制原油价格。太阳能获得的普适性表现在太阳能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基本均匀的,虽然存在着年辐照量多少的差别,但决不会存在有无的差别。它将所有国家拉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使得大家公平地享用太阳能。传统能源的地缘因素完全被打破了。
相对于传统能源,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的突出特点是适合分布式/分散式开发。分布式是对应集中式发电站来说的,是指系统建在用户侧,所生产电力主要自用,多余上传,夜间从电网购电。其特点是容量小,电压等级低,接近负荷,接入配电网,对电网影响小,可以应用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民屋顶上。只要有阳光、有空地资源,闲置的屋顶、垃圾场、荒漠、盐碱地、滩涂,都可以利用起来做光伏电站。小到几千瓦,大到几兆瓦,没有规模的限制,没有资金的限制。原则上说,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有合法私有的没被遮挡的屋顶或者空地资源,就可以成为一个光伏电站的拥有者,就可能从电力消费者转变为电力生产者。
光伏产业范文5
这两天,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提起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申诉,让中国光伏企业彻夜难眠。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担心,如果此次美国“双反”诱发欧洲市场效仿,整个行业可能有灭顶之灾。
这不是危言耸听!由于欧债危机引起欧洲国家太阳能市场的萎缩,以及中国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产能扩容,光伏产业收益近几个月直线下滑。在美国上市的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等中国光伏龙头企业,今年以来亏损严重,股价下挫70%以上,无锡尚德目前股价只有2美元左右,而它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过85美元。更让人担忧的是,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眼下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GW-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才达到21GW,也就是说,即使全球都用中国的光伏电池,中国还是有1/3-1/2的产能要放空,工厂要关门。
光伏产业在短短1年多时间为什么会“一泻千里”?是本身抗风险能力如此之弱吗?为什么在几年前就开始担心产能过剩的呼喊中,中国各地光伏产业依然蜂拥而上,造成今日的窘境?一系列问题,拷问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之路,也是对中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反思。
其一,这次“一泻千里”受累于光伏市场结构太不合理,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中国光伏企业数百家,八九成都是靠国际市场销售,特别是欧洲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记者采访了不少光伏产业企业负责人,一提起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政策补贴措施,他们眼睛放光,十分兴奋,觉得“那里到处是金矿”。但问及国内市场的开拓,他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政府,“政策不给力,电网不完善,补贴不充分,市场自然难以打开”。这似乎也有些偏颇,数年来,无论是行业龙头还是诸多中小企业,他们自己在深入研究太阳能产品在中国大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如何大规模推广应用上都乏善可陈。哪怕是最熟知的光伏玻璃幕墙,谈了这么多年,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几乎没怎么运用到新建楼宇和楼宇改建中去。试想,大家一头热地梦想到欧美淘金,又丝毫不顾及国外市场的波动风险,不潜心开拓国内市场,“一条腿走路,总会跌个大跟头”。
其二,一哄而上为何总控制不住。从根本上而言,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达,资本逐利的必然;另一方面,也与各地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性过热有关,这种现象,曾经在多个行业出现。但记者认为,光伏产业近年来产能过剩现象尤甚,其中还与国内外风投不断跟进有关,这让每个光伏公司都抱着到国外资本市场圈钱的动机。记者采访过几家民营和中小光伏企业,他们“言必及纳斯达克”,都想着“不管企业效益如何,到海外上市圈了钱再说”。正是这样,让中国光伏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泡沫破灭之时,必然波及更广,伤害更深。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被风投关注的高新技术行业都要警惕的。
《解放日报》
日本厂商推AMD平台Windows平板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来自日本的Dospara公司近日了一款Windows平板,搭载的是AMD处理器。售价为6.998万日元,合计5700元人民币。
光伏产业范文6
朝阳产业的现实迷局
从市场来看,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欧盟2011年9月份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我国占据超过50%的份额。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这一市场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一批不具备竞争力或贸然进入光伏领域的光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
对于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高额光伏终端补贴,许多中国企业以为掘到了无尽的宝库,一时各地对上马光伏生产线趋之若鹜,但定价权的旁落无疑埋下了价格跳水的隐患。事实证明,对所有的光伏企业来说,2011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债危机、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使得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破产的光伏企业更是多不胜数。此外,中国光伏企业还要面对美国政府的“双反”调查,过着心惊胆战的生活。
全球最权威的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MS Research关于光伏产业的最新季报显示,快速下跌的光伏组件价格将导致2011-2012年全球光伏行业收益萎缩。光伏组件的过度供给和剧烈的市场竞争已致使2011年组件价钱敏捷下滑。尽管组件出货量持续增加, 2011年收益仍削减了10%,2012年预计还会持续降落。我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处于中间环节,前端(核心技术)、后端(市场)在国外。内蒙古正是在这个中间环节的前端——光伏组件材料的生产环节。由于近两年以来国内光伏组件制造环节的恶性竞争,成本失控,价格过快下降。对于许多尚未形成规模的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造成生存压力。全球最大的10个光伏组件制造企业我国就占有8席。同门PK,产能过剩,我国光伏产业自酿困局(参看图1)。
行业洗牌 全产业链优势凸显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近年来,太阳能技术、产业和应用取得了全面进步。2010年,多晶硅实际产量45000吨,自给率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10年的50%;自2002年以来,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2010年产量 8.7GW,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连续四年产量世界第一,商业化晶体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19%,硅基薄膜电池商业化最高效率达到8%以上,生产设备也已经从过去的全部引进到现在70%的国产化率。2009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通过光伏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带动国内太阳能发电的商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2010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500MW,累计装机达到800MW,500kW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并网光伏系统开始商业化推广,光伏微网技术开发与国际基本同步。这些都为我国光伏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提供个政策和技术前提。
根据工信部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最低资本金比例、环境条件要求、项目每期规模、还原电耗等方面均有更为苛刻的要求,相对而言,一批多晶硅小企业不得不对即将出局的尴尬。从光伏产业界一度“拥硅得天下”,到多晶硅产业爆出产能严重过剩、遭遇金融危机价格惨跌,2011年多晶硅产业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逐步结束丛林混战局面。在这个行业,仅有少数的几家是大户,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其中多数都是瞅准了这几年光伏产业的火爆局面不惜重金进入这一领域的。这些企业的产能普遍在百吨规模左右,对照这次的准入条件,在规模和能耗上基本上都没法达到要求。如此一来,那些具备规模优势的一体化厂商更有可能在成本竞争中胜出。目前我国高质量的国产多晶硅依然短缺,所以“产能过剩”一说并不成立,多晶硅提纯环节仍有20%-30%的毛利润率。该次提升准入条件,令相关龙头企业直接受益。内蒙古引进的大型光伏生产企业获益更多。为了引导多晶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次《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在能耗、环保及生产投入方面提高了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