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沁园春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沁园春霾范文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而创设有趣的情境,一方面能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开头,我以一首具有讽刺意味的《沁园春霾》引入,学生由于学过《沁园春雪》,如今再读这首,觉得好玩搞笑,同时对北京的环境污染多多少少有所耳闻。大家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再来根据材料设计问题,谈环境污染现象。所以创设好的情境,围绕情境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情境是为问题服务的,问题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根据情境设计的问题能引出所学的知识,为教学起铺垫和导入作用,让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问题的设计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的问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要学的知识展开,让问题引导学生学。本课的重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教学片断二中,我选择了一个热点话题:浙江企业家悬赏20万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我设计四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其问题内容都是谈解决污染的措施,只是角度不同,让同学们学会即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也学会换位思考,来寻求解决污染的方法。由此可见,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贴近生活,设计问题,产生共鸣

德育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把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动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浙江企业家悬赏20万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学生对环境污染也是愤恨的,可能对局长也是抱怨的。学生在情感上是反对环境污染的,但是愤恨抱怨没有用,只有改变才行。那么如果你是局长你会怎么办?让学生换位思考找出解决之道。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能空泛,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思想要表达。

四、恰当定位,设计问题,难易适中

沁园春霾范文2

叹华年易老,年华易去,无可奈何,好景抛人。

流水薄烟,清寒重酒,圆魄偏偏不再临。

往昔尽,想如梭日月,似箭光阴。

也思壮志凌云,引长剑倚天把示君。

见霜锋如雪,名曰宇宙;挥将四海,驰骋天濒。

执笔无言,回头忽醒,原是故梦未曾新。

只空诉,琐屑小城事,几误吾身。

——词寄《沁园春》

一首歪词填罢,如词中所言只诉些“误了吾身”的琐屑事,仅作日记,别无我意。

八月十四,西元2012年9月29日,冷风萧瑟,小雨初歇,我背着重重的书包、拎着电脑无精打采的向公交站点走去。

本来我已经准备考研,未料双节(中秋和国庆)赶到了一起,如若只有一样,那么我定然推脱而去,可两者归一,不可不回,况且从四平到梨树家又离得这般近,也许我不愿回家除却正业,也有些东西希望逃避。

本来应该一直无精打采下去,站点里却遇见了故人。但见那人身穿风衣,手提着行李箱,也正要回家。这人正是我的故友。想来我们相识很早,大抵初中时候就应该认识了,只不过那时候未通名姓,我只知道她是我同学的亲戚。到得后来,来到同一所大学,她又成了我的学姐。此番,已经在吉大读研的她回来顺道看看老师同学,然后取道回家,竟在此偶遇。她先发现我,热情的打招呼。我穿着好几天没洗过的衣服的狼狈不堪的应承了几句。随后我们一起上车,车上闲谈,尽唠些别后事,交流些陈词滥调的考研经验。说也真怪,越是陈词滥调越是在本应该谈话却无话可谈的节骨眼上,最最能够派上用场。我是健谈的,但是不知怎的最近我狂躁的不安,不愿意狠人多说话,也经常迁怒别人。这次倒是聊得较为欢畅。

由于修路,车慢慢的绕道而行,走至小胡同,堵得一塌糊涂。我们不由得都有些着急,看着和走路差不多的车速,真是急死了要回家的人。她要先去探望她生病的姥姥,我们就在公交车的终点做了别。别时,我也学着颇不熟练的寒暄了几句。剩下了路我又要孤独的在荒芜的旅程中过去了,原因仍然是修路。本来这条路修了很多遍,常修常新,常新却又要常修。也许是为了喜迎十,也许是为了搞好形象工程,还也许其中若干个潜得已经明了的规则也说不定。总之是大大的不利出行了。从四平到梨树本来坐车也就几十分钟,这回从学校到车站就有了那几十分钟,至于剩下的路又有多少个几十分钟谁也说不定。

走进车站,原想买票坐车,不想遇上了高峰期,那售票口的长队让人望而生畏。我胆怯了,这么短程还用得着排队买票?于是直接走进了站,上了车。后闻之假期将近,检查破严,站内只许不买票上车,违者罚款。我提着包,问司机道:“那现在在站外哪里可以等车。”司机同志仿佛和别人闲谈竟没有搭理我,我心中有火,暗暗憋住,又问了一遍。前座的一个人不耐烦,撇着嘴道:“出去自己找!”我没有理那个人,继续问了第三遍,前座的人瞥了一眼不做声,司机同志似乎也听出了语气的差异,居然不再闲谈答了这个问题。

终于上了车,还未坐定,前座忽有人唤,举目一看,竟然是自己的高中同学,数年不见竟还能认得出彼此,略有些“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味道。我本想多去亲近一步,可一看自己和她相距有些远,再加上刚刚生了气,所以便只是寒暄客套一番。一路无话,心头虽涌起往昔事,热血汹涌,但想到而今又是一事无成,鹿撞顿弭。听闻昔日的同学已经工作,在医院还算不错,自己却还是有念不完的书放在前面,很是失色。快到家了,我提前说了站点,不想这趟车竟然忘了停车。我大怒而斥,列车员久经世故道:“是你说晚了!”本来还有火未吐,我听此言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呵斥数语,失却了昔日文人墨客把酒吟诗的相貌,换做了另一番穷凶极恶的嘴脸。司机此时倒是有素质,没有说什么,在途中另找了一辆车把我拉了回去。

是日,回到家中,物人皆是,只是不同了过去的无忧无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唯独我家的经最难念。家里还是死气沉沉,本就没有什么节日气氛还非让人回来,真是难为了我。我只好呆在家里,家里什么都没有变,于是我回家后的态度也没有变,觉睡得明显的多了。养了一天两夜,忒也难熬。终于煎熬不住,在十月一日,也便是今天的早晨,天色刚亮,便急匆匆的回了学校。归校途中拟作一律:

身边冷寂意飘零,梦里阴霾胜有晴。

始信高山流水逝,初觉夙孽心田凌。

未曾破碎风飘絮,不若浮尘雨打萍。

沁园春霾范文3

苏轼是主动要求调往密州的。其时,苏辙在齐州(州治在今济南)幕府任掌书记,苏轼希望任所与苏辙靠近。十一月,由海州赴密州途中,苏轼作《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下片云: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早在熙宁四年(1071),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苏轼深感在朝廷难以立足,乃自请外放,宋神宗亲命通判杭州。这首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回忆青年时代同苏辙一起赴汴京应试时显露的才学和抱负,表明自己有一套“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和用行舍藏的处世操守。如今,既不为当轴所重,只好收卷才学抱负,以酒浇愁,“优游卒岁”。“袖手何妨闲处看”,这里所发的政治牢骚,显然是针对变法派的。据说,后来神宗闻此词,不能平,乃贬苏轼黄州,且言:“教苏某闲处袖手,看朕与王安石治天下!”(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此虽小说家言,然亦可见其时苏轼的政治态度。这是编年苏词中的第一首长调,显著特色是议论入词,这种写法在当时词坛极为罕见。

杭州知州杨元素以梅花词寄苏轼,熙宁七年冬,苏轼和以《南乡子》一词: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词作以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酒宴衬托梅花的风流高格,以咏梅来追忆与杨元素共事期间的美好生活和深厚友谊。词中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和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令梅花的美逸绝伦和主宾的高情雅致融为一体,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咏物之作,当以不即不离为高妙,苏轼和作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特色。

初至密州,“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苏轼《超然台记》)熙宁八年(1075)正月元宵所作《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袒露出对杭州生活的怀念: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山城人老也”,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变化,心境完全不同。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的“火冷灯稀”,倍觉凄清。上元之夜,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苏子随意闲行,听到村社箫鼓不绝,见到农民祈求丰年,令这位刚到任的知州想到自己的责任。意之所及,笔亦随之,其时,密州连年蝗旱,“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含蓄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瑞雪兆丰年”的希望。

伤悼入词,始于苏轼。是年正月二十是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十周年忌日,苏轼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念。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旅居京师,不幸早亡归葬故里。“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全词的基调。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尘满面,鬓如霜”,仕途坎坷,转徙四方,十年的痛苦经历蕴含在六字之中。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生者添加着憔悴与衰老,这真是人生的悲剧。“纵使相逢应不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中相见,千种情思万种凄凉,却是无从言说,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这首以平常之语出之的悼亡之作,从词人肺腑间自然涌出而毫无矫饰,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成为宋代悼亡之作中最为杰出的词篇。

密州南二十里的常山,是苏轼经常涉足之所。熙宁八年十月,苏轼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会猎于铁沟,“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苏轼《祭常山回小猎》),描绘的就是这次打猎的场面。比较而言,《江城子・猎词》更为激动人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自“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纳贿,这种妥协政策,反而助长了辽和西夏统治者侵扰中原的气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苏轼关切西北防务的热情和效力疆场的雄心。苏轼以急骤跳动的格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描绘观众如堵、千骑飞驰的打猎场面。苏子自道此词“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以刚劲豪逸的清风,显示出词作中前所未有的纵横驰骋威武雄壮的场面,这在词史上是一大创新,苏词“豪放”一说,当发端此篇。

熙宁九年(1076)初春,苏轼染病密州,病起,作《一丛花》词,此词被陈廷焯称为“闲雅不趋时俗”(《云韶集》卷十二):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初春时节,大地春回,但病愈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故“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然而,“冰雪破妍”“东风有信”“桃杏争先”的清丽春景,令词人无比欣喜。对此,此词表现得深刻细腻,真切动人。这首词从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堪称随境抒怀“妥帖轻圆”(王昶《明词综》卷二),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的遣兴佳作。

正月十三日,苏轼送好友文安国还朝,作《满江红》词,上片云: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词贵婉曲,此词上片却痛快淋漓地畅叙别情,由眼前的留恋,说到异时的云山阻隔,杯酒相思,但读来并不感到平直乏味。原来作者自己恋友,却偏说上天留客;而上天留客之意,又由春暖飘雪推衍而出,写到双方的云泥异路,用“纡组绶”(指文安国回朝升职)“寻泉石”(指自己隐居意愿)表示,化抽象为形象,令此篇摇曳跌宕情致深婉,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早在熙宁八年(1074)底,苏轼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题名“超然台”。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排遣思念“故国”之情,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则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借诗酒以自娱,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三月,苏轼有《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之作。上片云: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东武,诸城别称。杨《古今词话》:“东坡自禁城出守东武,适值霖潦经月,黄河决流,漂溺巨野,及于彭城……东坡登城野宿,愈加督责,人意乃定,城不没者一板。不然,东武之人尽成鱼鳖矣。”一般认为,此词作于苏轼后来守徐州时,此据“东武”字样姑系年于此。苏轼“筑长堤十余里,以拒水势”,堤成,命妓歌之,乃有此曲。词作表现苏轼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也反映出苏轼“无事不可入词”的创作特点。陈廷焯评曰:“风雅疏狂,声流弦外。”(《云韶集》卷三)由此可观照风流太守亲民的一面。

是年中秋,苏轼于密州写下“中秋词”《水调歌头》。下片曰: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与月有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两地相隔,共同赏月,互致慰藉,离别这种人生憾事就得到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情味深厚,卷舒自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前话后集》卷三十九)。据说,后来宋神宗闻此词“高处不胜寒”之句,曰“‘苏轼终是爱君’,命量移汝州”(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对照上文所引神宗嗔怪苏轼之语,可以看出苏词的重大影响。

“猎余豪气勃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肺腑,密州三曲月经天。”(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 出猎词、悼亡词、中秋词这“密州三曲”摆脱了风花雪月的羁绊,跳出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而创作于密州的其他词作,也在多方面作了开拓。密州两年,是苏轼在曲子词创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首先,丰富了词体堂庑。苏轼不为传统习尚所囿,举凡送别、闲适、旅怀、咏物、悼亡、遣兴、政务、民生均可入词,达到了得心应手、无适不可的境地。其次,拓展了词作内容。苏轼对政治情怀的抒发,对人生波澜的思索,在内容上显然带有超越前人的开拓性。苏轼深层次地袒露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志趣,为充盈着花影粉香的词坛吹来一股刚劲豪逸的清风。末次,发展了词作表现技巧,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境界,以威武雄奇的大场面来鼓荡人心,这在词史上可说是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