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价值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1
【关键词】经营管理理念 创新 价值取向21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企业管理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同时,我国又加入了WTO,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企业管理仅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远远不够了。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经营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战略规划能力。面对外国跨国公司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找准跨国经营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战略创新,这是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重要战略要素。为此,我们要在经营的战略观念上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要求,提高国际化竞争水平。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4.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也是企业制度间的竞争。企业制度先进与否,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一些先锋跨国经营企业无一例外地对原有企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即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造,实现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对企业产权关系实行了全面的重组和建设,这是其跨国经营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制度保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为企业更快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平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调整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些企业的高速增长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1.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
2.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注重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的一致性,在注重和追求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获取企业自身的最大利益,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路子。虽然企业的目的是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但也要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要以社会伦理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以民族责任感审视企业行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企业经营者人人自律,企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等社会团体也要发挥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力宣传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形成示范效应。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2
[关键词]加拿大 职业学院 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陈亚鸿(1969- ),男,江苏高邮人,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A104009)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94-02
加拿大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大学和学院两个系统,这里的“学院”是指独立设置并纳入高等教育序列的职业学院。加拿大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在大学的基础上衍生的,既体现了大学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一般特点和主要特色,又有不同于大学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一、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的主要特色
1.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省级政府不直接干预。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国家。1867年制定的《不列颠北美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不享有教育的管辖权,教育管理权在省级政府,由此奠定了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框架和法律基础。虽然加拿大所有学院的独立法人资格都是从省级政府获得的,省级政府是学院的直接管理者,但省级政府也不直接干预学院的内部管理,各学院人事、财务、招生、教学等具体行政事务均由学院自行决定和实施。因此,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和规章制度,同一省份、不同学院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
2.政府主要通过提供教育经费参与学院管理。加拿大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主动承担的责任。联邦政府发展高职教育主要通过提供教育经费来参与。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开始大规模资助中学后教育,但由于对宪法的遵守和政党政治的敏感性,联邦政府不能直接向各学院拨款,而是采用税收转移支付等形式把资助经费转移给各省政府,再由省政府分配给各学院。省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助是学院的主要经费渠道,其中联邦资助占了各省高等教育日常经费的60%左右,虽然联邦政府是学院经费的主要贡献者,却不拥有高职教育政策制定的直接权力。
省级政府对学院的管理侧重于宏观调控和环境营造:一是拨款资助,各学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各省教育拨款,省级政府管理学院的意志又主要通过提供与政府目标相一致的拨款来实现。二是制定法律,省级政府不仅制定本省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目标和中长期规划,还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制度,规范和约束学院的办学行为。三是加强协调,政府设立众多协调机构,协调各省以及大学、学院、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四是营造环境,政府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关注招生的平等性和不歧视性,鼓励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公民接受高职教育。
3.学院实行自治管理,拥有较大的办学自。加拿大所有学院都是独立法人,根据章程实行自治。一般情况下,学院都拥有自己选举的董事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有完全的自。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学院的日常事务通常有两个核心机构管理,一是行政事务核心机构,是由社区参与、政府任命的管理委员会,主管包括人事、财务在内的行政事务,院长由该委员会聘任;二是学术事务核心机构,是学院学术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由各院系代表组成,职能包括专业和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授予学位、职称聘任等。学校聘请律师与法律顾问,依靠法律解决办学中难以避免的各种利益冲突。
二、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1.省政府对学院控制程度相对较高。相比大学,学院受政府政策的约束较大。1967年,加拿大颁布《成人职业训练法》,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政府趋向于稳定地控制职业教育。虽然大多数学院拥有专业设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完全自,但有些学院在院长任命、董事会成员选拔、专业和课程开发、教授任免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要受到省政府的严格控制。大学由专业学会评估排名,而学院则直接接受省政府的评估。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控制较严,学院的师资、实验室、实训资源主要用于学生职业训练,不允许用于科学研究,除非得到省教育部的批准。
2.学院与大学的界限非常明显。加拿大大学和学院是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两个系统,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承担的职能等方面有明确的区别。大学本科学制为3~4年,学院学制为2~3年;大学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学术的研究,学院侧重于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学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学院主要培养专科应用人才,为学生提供直接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主要授予文凭和证书,一般不授予学位。
3.学院的办学体制灵活多样。加拿大学院办学体制比大学更具多样性,其办学体制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读学院后可以继续申请读大学,学院的课程和学分能得到大学的认可,有1/3~1/2的学生读完学院课程后,会转入大学继续学习。第二类是应用技术学院,它与大学之间缺少学分互认的机制,就读学生不是为了升大学,而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第三类在魁北克省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而是要先上相当于学院的机构叫CEGEP。CEGEP分两类:一类是pre-university program,相当于大学的预科,学满两年后才能申请进入魁北克省的大学学习;另一类是technical program,属于应用技术类,学习三年后可以拿到文凭或证书直接工作,也可继续申请读大学。第四类是学院不是一个教学实体,而是省教育部的一个专门部门,其职责是为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人提供培训帮助。
4.不鼓励学院办学水平之间的差距。加拿大地广人稀,学院往往是根据人口增长导致高等教育需求增长来设置的。政府鼓励就近就便入学,鼓励学院之间“扁平化”发展,在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对学院的财政投入上,遵循“均衡和公平”原则,不同地区、不同学院之间,甚至与大学之间人均拨款标准差别较小,或者没有差别,以此保证社会运转系统不因高校的差距产生大的波动。
5.把企业纳入高职教育大系统。学院与企业的联系紧密,企业是高职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不仅参与学院内部管理和重大决策,有的学院还与企业雇主签订合作培养合同,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者提供学院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实践部分则在企业进行。
6.建立学院与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的联系通道。学院大多寻求与大学的合作、交流,寻求与高中阶段的融通,特别是注重学院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大学互认学分,这有利于高中生毕业后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和选择,以及专科学生毕业后到大学继续深造,有利于满足公民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愿望。
三、加拿大学院管理体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
1.参与性和职业性。加拿大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是通过建立相对“雷同”的大学体系和相对多样化的学院体系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设立一大批公立学院,现在学院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与大学平分天下。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调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参与程度及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贡献率。加拿大学院在短短半个世纪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学院的职业性。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还是学院自身的微观管理,在模式设计上都极力保持与大学不同的分工和层次,坚持把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办学特色,充分体现满足国际竞争和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的功能。
2.人本性和多元性。加拿大高等教育特殊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各省举办学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规格学院体系的建立,不仅适应了社会分工精细化和经济发展专业化的需求,而且适应了“塔身”和“塔基”人群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和满足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要求,减少了失业率,增加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素质公民的发展机会,解决了重要的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多元化是其立国之本,实际上也是其立教之本。加拿大疆域辽阔,以省为主的分权管理体制有利于各省根据省情,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更好地体现和适应地区性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3.自主性和法制性。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学院的限制性调控,主要是履行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责任,目的是提高学院的参与性和职业性。宽松性调控主要保证和赋予省级政府和学院发展高职教育的职责及权利,不仅调动各省政府的积极性,保护了多元化,也使学院增强了自主性,增加了自由度,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制度化是加拿大高职教育经过蓬勃发展,学院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为了确保有序运行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制度化的理念是依法治校,具体表现为学院各类事务的法制化管理。制度化增加了学院发展的自律性,使自主、自由、自律共同成为学院发展的活力源泉。
4.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是强调政府在学院举办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投入在学院发展的作用。加拿大高度发达的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客观上符合教育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特性。二是理清和综合了学院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系统考虑学院与政府、大学、企业、基础教育、国际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各自的责权利,使各组成要素融合成一个承担责任、享受权利、分配利益,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运行的有机整体。三是在内部管理上充分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的作用,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实现学院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内部管理上剥离了一些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保证了教育经费的集中使用度。四是营造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环境。加拿大高职教育虽然只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但就业的公平性、发展的公平性、评价的公平性并不会让公民觉得接受的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
四、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启示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国家、地方、学校、产业、企业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和职能,控制各种类型高校发展的数量和速度,防止教育类型和教育结构的失衡。保证高职教育经费的公平性投入,解决投入不足、投入标准不一和投入体制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起点和资源条件的差异,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高职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构筑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本科教育的“立交桥”,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接轨的机制,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高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实现高职院校办学自。《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后,高职院校获得了办学自的法律地位,但尚未表现出法人实体所应有的作为,政府也没有把学院当作独立的法人实体,两者角色定位模糊,体制成本较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自源于政府和学院两个层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变具体管理为宏观调控,履行好规划、投入、调控职能,构建外部管理体制,学院的职责主要是构建内部管理体制,保障人、财、物、权力、利益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对流,实现特色发展、多元发展、自主发展。落实办学自,关键是政府和学院恪守各自的分工。
3.分组管理不同类型高校,合理控制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孕育的技术和文化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基础。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从宏观上应分组管理,分类指导。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和发展的需求为主要使命,鼓励错位发展、深度发展、均衡发展,不宜过于加大院校之间的层次差距,况且当前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管理理念、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等内部要素竞争导致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行业特点、经费投入、生源分配、资源整合等外部要素的公平性不够引起的。否则,既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4.把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普遍存在脱离行业、企业和市场办学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学科化倾向、就业难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把行业、企业边缘于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忽视或无力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应当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的大体系,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资源利用、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5.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对中专学校管理模式的沿袭和对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模仿痕迹较重,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建立能够迅速对接行业、企业和市场的灵活快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调配和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避免人财物的闲置和资源的分裂。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争取和充分利用更多的办学自,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创新内部机构设置,改变行政化的机构设置模式,调整职能,推行“二级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尽快剥离教育功能之外的职能,实现社会化供给。依法治校,发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力等各种权力在学院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格兰・琼斯,潘乃容校.加拿大高等教育:不同体系与不同视角:扩展版[M].林荣日,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翠玲.论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范文曜,刘承波.大学制度建设:加拿大、美国高教考察与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6).
[4]陈亚鸿,沈新华,汤潜之.以合伙企业机制运作专业社团模式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12(1).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3
关键词 老年慢性肺心病 丹红注射液 疗效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为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部循环阻力增加,右心负担加重而导致右心室肥厚,最终引起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于感染,加重右心负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属中医学“肺胀”重症或“喘证”范畴,以由虚而派生的痰、瘀为病理基础,血瘀贯穿于疾病始终。基于此,我院自2006年9月~2007年10月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因感染加重而出现右心功能不全,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60~87岁,平均77岁;病程3~19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60~82岁,平均778岁;病程3~18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5% GS 250ml+丹红注射液10ml×3支,静滴,每天1次,疗程10~15天。
对照组:采用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吸氧、化痰、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西医综合治疗措施。
疗效判断标准:①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呼吸道感染已控制,症状和异常体征基本消失,血白细胞及其分类基本正常,胸正位片无片状阴影;②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而未到1级,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症状和异常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症状和异常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心功能改善不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及各项检查无明显变化。
结 果
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无效病例处理:两组无效病例共11例,均采取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吸引痰液、局部注入有效抗生素,除对照组1例,女性,82岁,经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液细菌培养出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10例均获好转。
讨 论
本组10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其中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近期治愈37例,显效及好转11例,总有效率96%;而对照组近期治愈26例,显效及好转15例,总有效率82%,具有统计学意义。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提高老年肺心病好转率的可能原因是下列因素。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属中医学“肺胀”重症或“喘证”范畴。以由虚而派生的痰、瘀为病理基础,感受外邪为其急性诱发因素,导致痰浊壅肺,瘀血阻滞。故其病理机制本虚标实,而血瘀贯穿于疾病始终,它可与其他病邪互为因果,互结为患,使病情加重。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肺心病是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及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大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水肿、紫绀等为主要特征。由于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下,血浆黏度增加,血流缓慢,加重了肺循环阻碍和肺动脉高压;缺氧使受热血管的活性物质增多,局部缩血管/扩血管物质比例失调,肺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缺氧使醛固酮增加,肾小动脉收缩,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致使肺动脉压升高;缺氧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肌肉兴奋收缩耦联效应增强,使肺血管收缩,以上这些因素均导致肺动脉压升高,而肺动脉高压是导致及加重肺心病的必备条件。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4
【关键词】和谐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可操作性
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一是在社会结构要素方面的协调,二是在社会意识方面的趋同性或同一性。社会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只要存在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的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那么,在人们的行动中就能够产生共同的方向,一个社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与社会秩序。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高,就是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规范体系能够得到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他们在行动上会采取协调的行动。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容性和一致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就稳定。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共同意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观念、理念,它以一个观念或观念群(几个相关的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否具有凝聚力,是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的标志。
和谐价值观念正是社会转型所需要的观念
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在意识形态中斗争哲学、斗争观念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斗争哲学是指导战争与夺取政权所需要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政权,依然将斗争哲学作为指导。从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上来讲,正是划分出一部分对立的阶级,使阶级斗争有了标靶。对少数敌对阶级的警惕与斗争,可以保持与之相对立的群体内部的整合与凝聚力。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转型,经济建设终于成为大势,这时就要放弃斗争哲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
从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各种要素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因为社会结构是由各个子系统、各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就存在各个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社会结构内部的关系协调,才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合理的要素结构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达到最佳。具有和谐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大于不和谐的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和谐社会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从局部的、团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而要从社会结构整体的目标、利益和效果出发。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从社会结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综合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谐的观念比稳定的观念具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本质上的特征,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高质量的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弹性的、稳定的社会。我们以和谐价值观念作为判别事物的标准来看,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和谐的结构性因素,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拉大,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负作用加大,等等,这些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社会转型需要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需要和谐价值观念的指导。
从社会结构的微观视角看,社会结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正是这些稳定关系使得个人与群体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集合体起着作用。社会与个人不是相互对立的抽象两极,社会不过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在实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正如彼得・布劳所说的:“人们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影响他们的社会关系。”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人具体扮演的角色来确认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石,它们形成了特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人是社会主体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社会,才能把握社会的真实本质。和谐社会在本质上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最佳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与性质,和谐体现的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关系性质。从和谐价值观念看,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偏颇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大量的越轨性致富、失范型致富,使人际关系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磨损,社会关系处于扭曲的状态。当前,十分需要有和谐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和谐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较大通约性的观念
在社会结构已经产生较大分化的情况下,要有一个具有共识的价值理念非常的困难,要注意当前社会成员思想状况中两个维度的问题。
第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分化,新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出现,不仅仅是职业阶层的新生,也必然产生适合每个阶层的价值理念。在新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因需要与利益的不同,在对待社会事物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理念与逻辑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甚至亚群体的文化规范。例如,同是私营企业主的个体,在互动中会汇集成较为一致性的观念、看法,形成趋同的心理状态,即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中包含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利润至高无上”等,也有一些互动中的规范,如“做生意要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职业的道德操守。与之相似的是,其他的阶层,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干部阶层等,基于某些方面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而产生对某类事物一致性的看法。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失业者阶层,所持的价值观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对形势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因此,我们社会中自然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等多种价值与思潮夹杂并存,都有相当部分的群体认同。
第二是在思想觉悟或道德境界上的层次性。在市场社会中不仅社会阶层产生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化,使不同的阶层拥有某种倾向性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思想觉悟层面,这种分化也相当大。今天,在道德层面,社会成员中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丑恶的差距比计划经济时期拉得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建构核心价值观念时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多元价值观念与梯度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这一事实,要寻找一个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的价值理念,而和谐价值观念正是对社会各个阶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一个价值观念。和谐并不是一个具有人类最终理想价值的观念,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还有距离。和谐也不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一个价值观念,套用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说法,和谐价值观念只是一个中层的、中性的价值观念。但在和谐价值观念的背后,具有很大的理论包容性,例如,和谐价值观念与以人为本、道德利他性等价值观念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价值观念,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严密性、思想上的先进性、价值上的合理性,更在于它能否在应然的价值判断与实然的事实判断之间有一种沟通和吻合,并能够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与接受。而和谐恰恰能够在人类最终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和谐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念
在实践的层面上,宣传和谐价值观念将会更加有成效。因为,和谐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一致的愿望和追求。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5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制度特征和内涵的统称,其核心在于组织内所形成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形成,有自身的动态性和固定性并重、长期性和短期性并存的矛盾特征。从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来看,企业文化的形成根源于部分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和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三大方面。
企业家精神是源头
在人类每一步迈进中,生产力的提升是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而生产力的提升,其根源在于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都是技术进步促进制度进步和观念进步,同时,技术进步和观念的变化反过来又释放了社会的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决定精神;但是,制度和观念作为社会进步的软载体,亦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发展意识,乃至行为观念,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世界顶级企业的文化形成过程中,都有企业创业人的影子,就像高尔文之与摩托罗拉,山姆・沃尔顿之与沃尔玛,正是企业创始人的质朴的商业信念造就了企业的发展,在日后的发展中,企业的商业信念与社会环境、竞争态势不断融合,成就百年大业。
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中国企业家精神普及和不断膨胀有着极大的关系。数据表明,当前,中国人的创业意识和热情比美国和欧洲要高得多,全社会的重商观念盛行。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确实存在很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对财富的热情和风险意识大大提高,正是有如此的观念转变,才会促使中国的民营经济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社会文化是河床
为什么德国的管理水平远逊于美国,而它的精密制造水平全球第一?为什么印度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远逊于德国,而它的软件设计水平全球第一?为什么仅有的几千万犹太人,能获得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文化的影响对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很多时候,社会文化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提升的痼疾,在很多时候,文化也成为企业构建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源。德国的保守、刻板、对质量的热诚成为德国精密制造在全球独领的基础,印度的逻辑分析习惯使得印度成为全球的软件设计基地,犹太人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使得犹太人成为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
中国的社会文化,根源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以“无为”为核心的道家文化,以“善”为核心的佛家文化,尤其以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为大。社会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性观、时间观和空间观。在企业管理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本质上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当然,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还在于当前社会经济、物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巨大的历史机遇,很多企业一夜暴富,很多人一夜成名,在本质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短期利益、物质导向在当前的社会中无以复加,加之网络、信息社会的来临,对企业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断下降,企业与员工的“心灵契约”保险度不断下滑。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价值观一致的群体,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竞争能力。因此,在目前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如何因势利导,塑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企业日常行为是关键
企业的性质、制度和成长成为企业管理的三个基本命题,成长是企业的目标,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根本性质,制度是提升效率,实现企业性质和目标的根本手段。企业能够持续成长,取决于三个方面:资源、制度流程和价值观念。因此,企业文化也成为依附于上述三个基本命题中的第四个管理命题。文化的形成,切不可形而上学,不是简单的宣传口号和墙壁上的标语,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行为,它与价值观念、制度、流程乃至组织构架都息息相关。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企业文化的形成,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点滴积累,非一朝一夕可成。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抽刀断水,而是因势利导的原因。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沃尔玛的核心价值观有一条是“服务顾客”,中国也有很多企业也将“服务顾客”作为核心价值观;但是,中国还很少有企业像沃尔玛一样,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孜孜不倦地渗透这条理念。比如,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有员工行为手册;但是,只有在沃尔玛的员工行为手册中,才如此旗帜鲜明地将“顾客才是真正的老板、保证满意、日落原则、盛情服务、天天平价”写入员工手册。人有人格,企业有企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沃尔玛文化的成功,正是通过制度、行为的不断渗透,不断强化,不断重复,对制度的恪守,对价值观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成为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文化。
如果说管理源于细节,那么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源于细节。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认为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是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企业关键事件、特殊时刻对文化形成的具有重要性,殊不知,关键事件、英雄人物仅仅是企业文化显性化、符号化的表现方式,其根源还在于在大量细枝末节中形成评价标准,再通过众多的日常行为凝结成影响长远的价值观念。
文化如水,生生不息
企业价值观念范文6
一、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比不可少。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以“2+1”、 “2.5+0.5”或者“订单式”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同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是相一致的,高职教育更加契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时间活动围绕社会为中心展开,从活动的准备、策划、开展、反馈等环节都紧扣“社会”这个主题。
(二)、实践性。顾名思义,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它是形成认识、深化认识、检验认识的途径,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组织性。组织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进行的。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行组队,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的。
(四)、专业性。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更好的将社会调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凸显了其专业性。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某系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开展了“关于重庆市道路绿化状况”的社会调研。
二、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智体课堂教育的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尤其是其实践观为指导的,在调研过程中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些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传播,将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并理解价值观念。
(二)、社会实践强化了实践价值观念。“人类生活可以说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通过实践创造价值、享用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中体现的主客体关系是价值的本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下基层、下农村、下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生产活动,通过自己所听所闻所见了解生产活动全过程,在学生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受用关系,让学生切实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客观世界,产生自己的“作品”,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三)、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学生总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里面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个基层集体中其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使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实践,集体分工使他们的劳动事半功倍,在此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彰显,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大大的提升,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升华。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引导学生认识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意义和实效性,客观上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价值观。学习价值论是孔子总结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为后世留下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瑰宝。根据孔子论述“学习不仅具有使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修善品德的个人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政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价值”[1]。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立足社会,结合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学生学习、调研获取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实现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用知识的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将其专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调研万元增收工程中养猪的前景和不足,为农民养猪及特色产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三、重视社会实践中价值观念的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共同理想为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先进价值观念。“历史上,各个国家,各个社会都强调价值教育的主导性,这是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
(二)、社会实践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要首先满足集体的利益和需要,以集体利益的满足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集体原则中,所谓集体利益,指的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由全体劳动人民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