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糖尿病中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糖尿病中药

糖尿病中药范文1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中药治疗;妊娠结局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GDM

XU Wen-juan,ZENG Wei-nan,QIANG Chun-fang.Putuo Hospital Attached to Shang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GDM. Methods We analyzed 150 cases with abnormal blood glucose level in pregnanc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B and C. The treatment regimen was group A with dietary control and physical exercis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roup B with dietary control and physical exercises.Group C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mong each group,blood glucose level and maternal-fetal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part of controlling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asphyxia of neonates,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group C(P>0.05).In the part of decreasing maternal-fetal complications,the rate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group B and group C(P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Pregnancy outcorne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发病率为1%~14%,中国目前发生率为1.31%~3.75%,近年逐渐上升。GDM对母儿危害较大,是目前产科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可通过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等,如治疗后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就应该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口服降糖药因对胎儿有影响不能使用。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1-4]。因此利用中药治疗GDM有了可能,我们采用中药结合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行系统产前检查的孕24~28周的孕妇1896例,常规进行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及OGTT试验,妊娠期血糖异常者150例,发生率为7.91%(150/1896),其中糖耐量受损者97例,发生率为5.12%(97/1896),妊娠期糖尿病(GDM)者63例,发生率为3.32%(63/1896)。将150例血糖异常者随机分3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饮食运动加中药方剂疗法;B组采用饮食运动疗法;C组采用单纯中药方剂疗法。3组孕妇年龄、身高、孕前体重指数、孕产次、孕周及治疗前糖基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2。

1.2 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 被检孕妇于妊娠 24~28周进行50 g糖筛查试验,按我国第二界糖尿病学会提倡的方法,1 h静脉血糖≥ 7.8 mmol/L为阳性。阳性者作糖耐量试验 (OGTT),OGTT 两次达到或超过下列水平:1993年董志光等报道了我国孕妇OGTT试验研究的结果,制定了系列异常参考值。目前我国75 g OGTT血糖标准为空腹5.6 mmol/L、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3 h 6.7 mmol/L[5]。四项中符合两项,诊断为GDM,符合一项诊断为GIGT。

1.3 孕妇有关体重计算方法 ①理想标准体重(DBW)=身高(cm)-105(或100,当身高>165 cm时),正常变异范围为10%,>10%为超重,>20%为肥胖;②体重指数(BMI)=孕前体重(kg)÷身高(m2),18~24为正常;>24为超重;>25为肥胖。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方剂治疗 知母12 g,葛根15 g,麦冬9 g,黄芩15 g,杜仲12 g。水煎后,口服1次/d,共服用15 d为一个疗程。

1.4.2 饮食疗法 热能摄入7500~9200 kJ/d,妊娠早期热能供给基本不变,妊中期每月增加800 kJ;主食325~400 g,含碳水化合物200~250 g;妊娠前半期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5 g,后半期每月增加25 g/d;妊娠全过程体重增加控制在10~12 kg,妊娠7个月后,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 kg。

1.4.3 运动治疗 1~2次/d,20 min/次户外散步。

1.5 治疗效果评价 经治疗2周进行评估,若能达到以下标准为治疗有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5.1 孕妇体重增长及胎儿生长情况 孕后期孕妇体重增长以每周0.3~0.5 kg为宜,宫高增长和B超所测胎儿双顶径增长范围,在妊娠图中第50百分位为宜。

1.5.2 血糖控制情况 以能达到空腹血糖

1.6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P

2 结果

2.1 在研究中有31例孕妇未接受任何治疗(包括孕36周以后确诊未治疗的及产后确诊的)列为D组。4组孕妇疗效比较: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糖基血红蛋白)前3组差异不明显,D组孕妇孕晚期体重指数明显高于他组,与不治疗有关,见表3。

2.2 4组孕妇中妊娠并发症、剖宫产率的比较,A组的并发症、剖宫产率低于其他3组,其中D组最高,B、C两组差异不明显,见表4。

2.3 4组孕妇早产、巨大儿发生率、平均出生体重和胎粪污染等的比较 A组的早产儿、巨大儿、胎粪污染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B、C两组差异不明显,D组最高。但新生儿窒息4组无差异,见表5。

3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妊娠期分泌的众多激素均有抗胰岛素作用,此时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体内糖代谢平衡。如果孕妇的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功能降低,则可能发生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G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GDM对围生期主要影响有子痫前期、感染、羊水过多、产后出血、巨大儿、胎儿发育异常、死胎、新生儿低血糖等。国外文献认为[6]未治疗的GDM,母体并发症明显增加,且围生儿患病率主要与治疗早晚有关。

目前对GDM的处理主要是严格控制饮食,检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如通过饮食控制不满意,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以期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研究证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能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于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促使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纠正脂肪蛋白代谢紊乱。近年来,随着对GDM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妊娠期母体内胰岛素抵抗(IR)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中药治疗IR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围,妊娠期糖尿病患孕妇发病前大多禀赋不足,贪食甘美,或有劳欲过度,压力过大,肝郁化火等,其根本病机在于阴虚,治疗应以滋阴为主。本研究的中药: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治津伤口渴;知母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葛根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烦热消渴;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胎漏欲堕,胎动不安。

本文通过采用中药结合运动饮食治疗GDM患者,本资料研究表明,其治疗在减少GDM孕妇并发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剖宫产率、巨大胎儿、新生儿胎粪污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谢明智.中药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 (4) :318-320.

[2] 汪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4,22(7):1282-1283.

[3] 王立琴,张洁.芪黄胶囊合黄连素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胰岛素抵抗实验研究.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60-561.

[4] 周燕.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近况.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2-84.

[5]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Crowther CA, Hiller JE, Moss JR, et 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on pregnancy outcomes. N Eng J Med,2005,352:2477-2486.

糖尿病中药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糖尿病;运用

在临床医学上,糖尿是较为严重的疾病,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并且治愈较难,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和提高[1]。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糖尿病的防治方法,不断的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医药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运用的效果,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入到我社区的糖尿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60例糖尿病患者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38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观察组的30例糖尿病患者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39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岁。对照组的30例糖尿病患者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8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岁。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差异,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的30例糖尿病患者我们采用,黄芩 15g,生石膏15g,黄芪 5 g,山药 15 g,海浮石 5g,五味子 15 g,山茱萸5g,研磨成沫,冲服,每日3次,每次15g。对对照组的30例糖尿病患者我们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2]。在此基础上之上,对2组患者进行社区干预。一是,饮食干预,医护人员应该提醒患者用餐要有规律,并且不能够盲目的节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要限制具有高胆固醇的食物。蛋白质摄取所含热量应达到总热量的30左右[3]。二是,运动指导,医护人员还应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患者应该在每天餐后运动一个小时,并且每周要运动7次以上。运动的方式主要是进行有氧运动,像球类,跑步等。但是,应该注意,运动不能过度,以微热出汗为主。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水肿消失,血糖值恢复正常数值,并且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水肿消失一大部分,血糖值有所下降,肾功能也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无任何的变化[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以及社区干预进行治疗,显效19例,占该组临床数的63.3%,有效7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3.3%,无效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3.3%。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采用西药社区干预进行治疗,显效17,占该组临床数的56.7%,有效6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0%,无效7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3.3%。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糖尿病由于是慢性病进而需要长期的治疗,需要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因而导致病人的病情往往被耽误。所以社区的干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5]。我们采用中药进行糖尿病的治疗,黄芩、生石膏、黄芪、山药、五味子、海浮石、山茱萸等中药降低血糖的机理主要能够抑制肝脏糖元异生和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抗糖激素作用以及促进胰岛B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根据本次临床研究,上述中药均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另外,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的基础之上,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并且积极的配合锻炼。

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社区干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药联合社区干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7%.中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及社区干预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通过对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疗效达到良好效果,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义春,仝小林. 风疏雨润法治疗糖尿病便秘[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2(06):123-124.

[2] 石岩,田静,杨宇峰,高兴华,单忠艳,耿龙,高天舒,朱国茹,蔡昌盛,薄文斌.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中医诊疗标准[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0(03):178-179.

[3] 高彦彬,刘铜华,南征,甄仲,.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医诊疗标准[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2(06):134-135.

糖尿病中药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理;研究进展;脉痹;消渴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下肢的溃烂、截肢,严重情况下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报告根据目前中医治疗的临床现状,分析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并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原因、中医治疗的现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不断的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提供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推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详细见以下报道。

1糖尿病下肢血管的发病机理

目前,下肢血管病变为临床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细小动脉出现硬化性梗塞。该种说法是通过截肢患者系统性研究回顾发现,刘仁贵指出患者出现特异性的动脉硬化与周期性出现于微动脉中一种酸性schiff阳性物质密切相关[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更加的透彻。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可的结果是,该疾病是患者动脉硬化栓塞和周围的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左文仁报道指出,Ⅰ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概率为8.7%,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概率为23.5%[3]。如果糖尿病患者处于疾病的晚期,出现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患者的血液中糖原染色呈现阳性的将附着在血管内表皮的细胞上,而引起患者的基底外膜变厚,导致患者粥样硬化。进而引起患者下肢动脉循环受到阻碍,下肢的血管供血不足。

2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认识更加的清晰。在其临床治疗上,中医治疗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报道颇多。笔者将结合常见的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包括了:(1)内服药。①祛痰化瘀法。②益气活血法。(2)注射剂。①活血化瘀法。②益气养阴法(3)外用药。

2.1内服药

2.1.1祛痰化瘀法龚翠芬等人研究针对Ⅱ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用桂枝茯苓胶囊后,对患者的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调节作用[4]。该报道指出,试验组患者给予桂枝茯苓胶囊配合西洛他唑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只应用西药西洛他唑治疗方法。试验组用药详细:①桂枝茯苓胶囊。②企业名称: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05。④规格药品:每粒装0.31g。⑤1次3粒。⑥1日3次。⑦饭后服。而对照组用药详情:①西洛他唑。②企业名称:重庆康乐制药有限公司。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578。④产品规格:50mg×12片。⑤1次50mg。⑥1日2次。连续跟访2组患者2个月,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改善率高达94.2%,且患者体内的血栓素B2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6-酮-前列腺素F1α则明显的升高。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改善率仅有76.4%,而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不佳。存在明显差异,P<0.05。因此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上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吴媛认为该中药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内皮细胞的功能[5]。林琳报道指出[6],为了研究中药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给予化痰通络汤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应用酚妥拉明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动脉血管的内径以及患者的下肢血管的流速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差异显著存在,P<0.05。2.1.2益气活血法张建德研究指出,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前列地尔作为空白对照,而观察组采用祝氏降糖生脉方加味进行治疗[7]。连续用药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基本相似,不存在可见差异,P>0.05。但是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改善情况、降血脂指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而有关报道指出,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通脉消斑方法进行干预,在改善疾病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在改善血管斑块状况上效果不佳。李梅指出糖敏康颗粒对Ⅱ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炎症标记物CRP、sE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8]。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应用糖敏康颗粒进行治疗两个月,患者的的sE水平和CRP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复方丹参片有着益气活血功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的水平、血液流速等临床指标,相比西药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存在可见的差异,P<0.05。据临床普查可知,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用参氏通络胶囊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2.1.3其他孙鹃自拟的凉润通络汤,润而不滋腻,凉而不伤阴,通而不破血,以丹参注射液作为空白对照[9]。该药物可以活血通络,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流情况,保证患者的供血正常。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配合补肾活血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按时服用西洛他唑片。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治疗后的各个阶段的治疗评分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异,P<0.05。且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等不良状况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别显著存在,P<0.05。

2.2注射剂

2.2.1活血化瘀法研究结果显示[10],应用中医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明显的缓解由于下肢缺血而引起的局部疼痛,缩短了患者溃烂愈合的时间,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与单一的西药治疗差距明显,P<0.05。有关中医文献记载,采用丹参注射液作为空白对照,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包括了:①血糖。②血脂。③糖化血红蛋白。④血尿素氮。⑤血肌酐。⑥股动脉。⑦腘动脉。⑧血流速度等。相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存在可见差别,P<0.05。2.2.2益气养阴法研究指出,试验组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进程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以及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应用黄芪进行治疗后,可以明显的延长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时间。并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流动。王雁南观察参麦注射液合前列腺E1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改善情况,下肢各级动脉内径、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影响[11]。结果显示,应用参麦注射液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的状况,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保证了患者治疗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3外用药谢毅强提出以内服消渴痹通方、外洗温经

通络方治疗下肢血管病变[12]。结果显示,该中药方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调节患者的血液流速,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并维持周围组织的营养供给。有关研究指出可用温水治疗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应用外洗温经通脉的方法进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效率明显较大,存在可见差异,P<0.05。该种治疗方式在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出现下肢麻木、发凉的情况作用显著,还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肱压指数,在临床诊断患者病情改善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中药方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中医药外治法对于人体的刺激较小,防止患者由于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状况。另一方面中药的成本较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同时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可以提高人们治疗的满意度。但同时应该看到,糖尿病中医药治疗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付丽媛.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1,3(2):52-53.

[2]刘仁贵,赵纪春.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6):676-678.

糖尿病中药范文4

【关键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 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05-01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全球患病人数接近3亿,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高死亡率疾病[1]。现今的医疗手法没有办法完全治愈,只能控制、减慢其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现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取材、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做如下研究报告。

一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收集和筛选2013 年初到2014 年初我院治疗糖尿病极其并发症的1000张中药处方和60种已成功上市的中药处方。

2 方法 对1000张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处方分别进行中药药理活性成份数据统计和中药性质数据统计;对60种已成功上市的中药处方中应用的中药进行药物性质数据统计。

二 结果和分析

1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活性成份数据统计 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按药理活性成分可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分析其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的用药情况[3]。具体分析数据见表1-5。

三讨论

通过应用与分析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黄芪、丹参、山药、、茯苓、甘草、苍术、地黄、羊藿、枸杞子天花粉在处方中用量是比较大的,治疗中药物使用次数主次为:益气药滋阴清热活血化瘀药。由上述分析可见,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最终更好的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6]。

参考文献

[1]陈吉生,郑聪.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23:276-278.

[2]陈俊杰. 基于Meta分析法近20年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文献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黄桂红. 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进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03:207-209.

[4]赵进喜.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J]. 药品评价,2010,21:31-35.

糖尿病中药范文5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肾搪颗粒;洛汀新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的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死亡率较高[1],严重威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措施,阻止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2]。本院自2011年始,采用肾糖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4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入选者均有2型糖尿病病史,尿蛋白定量>150 mg/24 h,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依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各21例。其中西药组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8.6±1.37)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8.29±2.46)年。中药组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6.3±1.53)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8.51±2.13)年.两组患者自然资料经检验比较差异显著性特征(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洛汀新10 mg(片),1次/d,1片/次,口服。根据患者血压反应调整剂量,疗效不佳可加至20 mg/d。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盐酸贝那普利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14)。中药组采用肾糖颗粒治疗:肾糖颗粒:方剂由黄芪+水蛭粉组成,温水浸泡药物30 min,大火烧开,温火常规煎煮,过滤取汁,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2.33 g,1包/次,早晚服用。

1.3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查 ①血糖:开始用药前及治疗结束后,静脉采血,用血糖仪及血糖试纸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用强生血糖仪进行测定。血糖检测试纸: 血糖试纸产品批号:2926368,强生公司生产。②24 h尿蛋白定量、尿肌酐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24 h尿蛋白定量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血糖改善情况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尿蛋白阳性、阴性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糖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值均高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血糖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具有差异性,且中药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01±1.10、8.23±1.21、6.46±1.12)mmol/L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

2.2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 治疗后中药组24h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晚期肾脏损害与早期肾脏肥大、肾小球高滤过、细胞外基质(ECM)集聚有关[3]。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变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如若病情得不到控制,则可继发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基底膜增厚、肾间质单个细胞浸润及纤维化[4]。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可出血微量蛋白。尿蛋白定量正常值成人为20~80 mg/24 h,>150 mg/24 h,即为蛋白尿。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 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

肾糖颗粒汤方中包括黄芪和水蛭。黄芪性温、味甘,具有温脾胃、补益肾气、提升人体阳气、利水化湿等功效。黄芪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防止红细胞变形、改善肾血流灌注的作用,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起到保护作用;抑制血栓烷A2产生,促进血小板解聚,阻断入球小动脉收缩,改善肾脏微循环,使肾脏血流增加,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减少尿蛋白,从而有效防止肾脏损害[5]。水蛭破血,性寒、咸腥,破血瘀,利水道、通经脉。水蛭含水蛭素,属组胺样物质,具有抗血栓素样作用,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动脉斑块消退,降低动物血清中TC、TG[6]。

本研究中,中药组血糖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正常率高。综上所述,肾糖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控制患者血糖,改善肾功能,延长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辟疆,刁金囡.糖尿病肾病中西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03):189-194.

[2]Bruno G,Merletti F,Biggeri A,et a1.Progression to overt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the Casale MonferratoStudy[J].Diabetes Care,2003,26(7):2150.

[3]傅晓骏,熊荣兵.黄芪水蛭制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GF-β1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595-1597.

[4]刘灿辉,佐新香.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概况[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4,3(11):35-36.

糖尿病中药范文6

[关键词] 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辨证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012-04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XIAO Ran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Beijing 101101,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ategory of "xiao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a group of metabolic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and is a sort of metabolic disorder syndrome,and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for western medicine in current, and there is also some condition of depende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a long history,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were studied,throuth looking a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domestic thesis about diabetes,the articlesummarize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diabetes knowledg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elated analysis,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and related therapeutic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study of diabet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betes;Clinical research;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据统计,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近一亿人,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并且逐年增长,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西医对于糖尿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近年来我国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情况进行综述。

1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理解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名家应用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研究,我国最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尿病”的记载,有学者[1]认为这是关于糖尿病认识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对于消渴病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认为人过多的食用则“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并指出消渴病的直接病因是由于长期饮食不当所致。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描述消渴病“饮一斗,小便一斗。”《古今录验方》则对消渴病进行了细分,认为消渴病有3种,第1种“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第2种“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第3种“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者,数小便者,皆是肾消病也”。至唐朝孙思邈则进一步明确描述了消渴病的症状,认为体重减轻、尿甜、消瘦等是消渴病的典型症状。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即现代人称作“富贵病”,还认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控制饮食不可忽视[2]。随着医学理论的丰富以及后世医家对消渴病进行治疗时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现代中医认为消渴病包括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病症。为了规范中医术语,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疾病部分》明确规定消渴病专指糖尿病,避免了古今医学用语的混淆[1]。

2 中医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素体阴虚,复受燥热锁上,阴愈虚而燥愈甚,从而愈耗伤阴液,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糖尿病早期病变的主要特征[1]。《灵枢》有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提示情志失调是消渴的发病因素之一。《素问》中又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中医也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从而造成内热;或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再加上房劳过度、耗伤藏腑津液,导致肺胃肾等脏失濡润,进而阴阳失调,发为消渴[2]。清代名医张志聪认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为脾虚,其在《侣山堂类辨》中记载:“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同为清代名医的黄元御则指出,消渴的发生与肝脏失调也有密切关系,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而在《四圣心源》中进一步指出:“消渴病是厥阴之病也。”

现代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气化失常、气机失调是糖尿病患者的共有病变机制,并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康凌[3]认为,糖尿病的病机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两方面,在先天因素方面,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真气不足,而因真气不足造成气化失常、气机失调,进而导致身体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遗传病机;在后天因素方面,认为脾虚、肝郁以及精神等因素是糖尿病形成的基本病机。吴童[4]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关于消渴病的论述,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包括:①阴津亏耗,燥热偏盛;②五脏同病,脾肾为主;③气阴两虚,阴阳俱衰;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⑤君相失衡,心火炽炎;⑥津液失调,水津失布;⑦湿热互结,痰阻血瘀。

3 中医对于糖尿病辨证分型的研究

历代以来,中医对与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认识。原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5]根据不同的临床见证将糖尿病分为3型:①气阴两虚型;②阴虚热盛型;③阴阳两虚型。此外,不少中医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分型,如王晖等[6]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其基本病机是气机失调,以此为依据将糖尿病分为“三期九型”:①早期,即气郁燥热期,包括肝郁燥热型、肺郁燥热型、脾郁燥热型;②中期,即气阴双亏期,临床包括脾虚型、肺虚性、肾虚型、心肾亏虚型、肝肾亏虚型;③后期,即阴阳两虚型。王相增[7]将不典型消渴病分为2型,即痰阻血虚和瘀血阻滞。李军等[8]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燥热伤肺、阴阳两虚、肾阴亏虚、胃燥伤津、脾胃气虚、瘀血内阻、肝气郁结、痰瘀互结、湿邪内盛等证。程汉桥等[9]认为,消渴病病因在脾,故将其分为脾虚湿租、脾虚气滞、肝郁脾虚、脾虚夹淤等症型。李珍[10]从古代治疗消渴病思路出发,认为消渴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及阴虚型等3型,并根据三消理论进行论治。汪剑[11]则根据六经辨证,将消渴病分为三阳消渴及三阴消渴。张延群[12]将消渴病分为阴虚火旺、燥热入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等5种症型。

4 中医对于糖尿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根据糖尿病的症型不同,现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4.1 从气血阴阳分型论治

①阴阳两虚型:李珍[10]治疗此症时多采用金贵肾气丸,方药组成:肉桂、生地、附子、山药、山茱萸等;倪青[13]治疗此症则多选用水陆二仙丹合金贵肾气丸治疗,方药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等。②气阴两虚型:李珍[10]采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五味子、生黄芪、麦冬、生地、丹参、葛根、苍术、玄参;倪青[13]常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效果良好,方药组成:生黄芪、太子参、黄精、生地黄、麦冬、玄参、五味子、天花粉、葛根、山萸肉、山药。③阴虚热盛型:李珍[10]治疗时采用一贯煎加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方药组成:生地、枸杞子、沙参、当归、麦冬、黄连、葛根、川楝子、丹参等;倪青[13]报道采用白虎汤合并增液汤、消渴方加减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方药组成:生地、生石膏、玄参、知母、麦冬、花粉、枳实、黄连、葛根。④肝肾阴虚证:陈大舜[14]、赵军[15]在上面3种症型的基础上提出肝肾阴虚证,治疗时均采用左归丸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山药、枸杞子、茯苓、炙甘草、山茱萸、牛膝、菟丝子。⑤湿热内蕴证:治疗时以清热利湿之法,陈大舜[14]、赵军[15]采用三仁汤治疗此症,效果明显,方药组成:薏苡仁、白蔻仁、杏仁、黄连、厚朴、通草、半夏、滑石、淡竹叶、花粉、生地。

4.2 从脏腑分型论治

①从肾论治:冯志海等[16]重视肾脏对消渴病的影响,对于脾肾阳虚、肾阴虚的病人采用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方治疗。②从脾胃论治:柴可夫等[17]采用运脾法治疗消渴病,如肝木乘脾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采用金贵肾气丸加减治疗,脾虚血瘀型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王生林等[18]采用自拟升清降浊运脾汤加减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89.91%,方药组成为葛根、党参、白术、萆Z、山药、大黄、红参、茯苓、炙甘草、白扁豆、天花粉等。③从肝论治:王芬等[19]从肝脏的角度对本病进行治疗,如肝肾阴亏型采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以滋补肝肾;肝阳上亢型采用平肝潜阳的思路对症治疗;肝郁气滞型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以疏肝解郁;肝阴不足伴肝火上扰型,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以清肝疏泄;孙贺营[20]认为,肝实证与肝虚证均可导致糖尿病,对于肝虚证,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贯煎加减、参附汤加减等进行治疗;对于肝实证,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逍遥散加减、大柴胡汤加减、四物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等治疗。④从多脏腑论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多数中医认为不能只治一脏,而应注意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如安淑华[21]治疗时多采用升清降浊、健脾固肾之法,并以此方法自创健脾固肾汤,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0.7%。

4.3 从综合角度分型论治

糖尿病症型复杂多变,因此,临床治疗时,多数学者认为应从整体出发,注意协调各脏腑机能,综合治疗。如刘志群[22]采用以下分型方法治疗糖尿病,总有效率达96.73%。①胃火炽热型:采用玉女煎加减治疗;②肺热津伤型:采用消渴方加减治疗,以生津止渴,清热润肺;③肝胆湿热型: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④肝气郁结型:采用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郁金、白芍、茯神、元身、枳实、百合、川芎、苍术、合欢花、玫瑰花、八月札;⑤肾阴亏虚型: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⑥气阴两虚型:采用自拟益气养阴汤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黄芪、黄精、山药、花粉、生地、女贞子、玄参、旱莲草。⑦淤血阻滞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⑧阴阳两虚型:采用金贵肾气丸加减进行治疗。另外而查杰[23]认为,治疗糖尿病可以分成4种症型分别对治,即湿热型、燥热型、正虚型及阴阳衰虚型。①湿热型:法当清热利湿,方剂选择以甘露饮进行加减治疗;②燥热型:法当滋阴泄热,方剂选择应以大补阴丸、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③正虚型:法当扶正固表、养阴益气,方剂选择以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等为主,根据情况进行加减;④阴阳虚衰型:法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方剂选择多以二仙汤加减治疗。查杰[23]采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总有效率为85.07%。

5 小结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主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多采用胰岛素疗法或终身服用降糖药,但其缺陷明显,如TZDs具有水肿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同时还会增加骨折和心力衰竭的风险[2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上文可以发现,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气血阴阳变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历代医家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也各有千秋,既有从脏腑的角度辨证论治,也有从气血阴阳的角度处方开药,临床治疗灵活多变,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中医药讲究治“未病”,在今后应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中,值得医学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韩立民.糖尿病(消渴)中医辨证及相关诊治方法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1):146-148.

[2] 黄纯琪,项心怡.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9-60.

[3] 康凌.2型糖尿病的病机与防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129):110-112.

[4] 吴童.古代文献中消渴病的主要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77-579.

[5] 杨甲录.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5(4):76-77.

[6] 王晖,王健康.糖尿病辨证论治新识[J].中医杂志,1999, 40(8):507-508.

[7] 王相增.不典型消渴病分型及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0):89-90.

[8] 李军,王静海.现代中医糖尿病学的辨证理论初探[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5):58-61.

[9] 程汉桥,高蕊.浅谈糖尿病从脾辨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6):340-341.

[10] 李珍.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江西中医药,2007, 38(4):51-52.

[11] 汪剑.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31-32.

[12] 张延群.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规范化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25-27.

[13] 倪青.糖尿病的三大中医辨证分型[J].糖尿病新世界,2007,(7):30-31.

[14] 陈大舜.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694-695.

[15] 赵军.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060-1062.

[16] 冯志海,吕久省.消渴病从肾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04,23(5):24.

[17] 柴可夫,黄晓玲.运脾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367-369.

[18] 王生林,卢士耀.升清降浊运脾汤治疗糖尿病109例[J].河南中医,2004,24(10):33.

[19] 王芬,何华亮.调肝法论治糖尿病初探[J].陕西中医,2004,25(10):907-909.

[20] 孙贺营.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体会[J].中医杂志,2009, 50(6):501-502.

[21] 安淑华.从脾肾论治老年性糖尿病的机理及疗效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4(4):59-60.

[22] 刘志群.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6, 24(11):20-22.

[23] 查杰.分型论治糖尿病201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