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间真情的古诗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1

一、经典美文,培养人文精神

(一)走近亲人,感悟浓浓亲情

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一缕阳光,一泓清泉。在浓浓亲情的呵护中,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由第一声响亮的啼哭,长成英俊的少年,妙龄的少女,生命之花在亲情的浇灌下出落得如此娇艳。引导学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亲情,体验平凡生活中的亲情。享受亲情,珍惜亲情,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感。

(二)走近社会,感受人间真情

在现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世界,有人惊呼人性的泯灭,良知的沦陷。方寸之地,大千世界,一个个小小的真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人间还是好人多,人间处处有真情。播种爱,便收获爱。为了让这个真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扎下根,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音像画面,向学生充分展示一个充满真情的社会。

(三)走近自然,培养完美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亲睦自然,在大自然中领略无限美感,这样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完美人格。

二、优秀古诗,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素质和陶冶性情。因此,我认为古诗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和深邃的意境把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灵活选用最佳导入方法。上课伊始,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宿新市徐公店》可采用赛诗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所了解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引入新课。《望庐山瀑布》可采用看录像导入的方法,学生在看了有关庐山的录像后,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朗读古诗,品味诗意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三)画演古诗,交流创意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画,抑或是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品味好诗句,便常常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三、诗乐一体,升华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畔、黄鹤楼下,学生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的情景。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然而诗仙李白仍伫立江边,遥遥凝望。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2

眼界,不是井底之蛙。井底的那只青蛙,它看到的天空只有那么一点点,就认为天空很小很小,认为自己看到了整片天空。它不努力地跳上去,怎么知道天空的广大,怎么知道天空的浩瀚?那白白的云朵嵌在广阔的天空中,呈现好一幅无边无际的优美的画!我渐渐长大,知道了人的胸怀应该和天空一样宽阔,要学的东西永远学不完,当然要背的古诗永远也背不完。你做得好,别人可能比你做的更好!

眼界,随着我的成长而一圈圈变大。从书上我知道了,有很多事我还不知道,有很多迷我们还解不开;从课本上我知道了,要学的东西永无止境,人生就是一条铺满书的路,看你捡不捡起来读;从电视上我知道了,还有很多贫穷人家的小朋友没有学上,还有很多地方遭遇着旱灾、洪水、霜冻的自然灾害……把心变得更大一点,让知识去把它填充,让智慧去把它填满!

眼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它使我充满博学;它使我的成长更加多姿多彩,像七彩的颜料扑出;它使我和同学聊天的话题更多,更深,更广;它使我被别人感动,也学会感动;它使我知道一个能够耐心平静地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会给他很多惊喜;他使我时刻想去帮助别人;它使我更加宽容身边的一切,包容身边的一切;它使我学会用坚强武装自己,即使含着泪花,含着悲伤,也要带着坚强去面对每一秒,每一个人……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3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一)抚慰学生心灵、陶冶个人情操

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让学生能够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古诗词本身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好像音乐一样,控制学生的性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的心里能够得到一份慰藉与舒适。通过古诗词的诵读,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配合教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文学的殿堂中体会到古文的美。除此之外,现如今的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通过诵读古诗词,能够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一次作文书写中,一位学生在描写春天时使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文艺斐然、意境悠长。此外,在语文教学课上进行古诗词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从观念入手,打破传统思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艺术就是思想观念的结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以最小的语言负载最大化的情感内容。中国的古诗词不仅仅是语言的精品,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的底蕴。学生在进行诵读时,能够将这些优秀的诗篇当作是自身文化的基础,让自己充满文化的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杜绝为了背诵而背诵的作法,准确地抓住古诗词的精髓,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应及时将“读书明理、明报国之理”的精髓告诉给学生。尤其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要让学生在诵读时体现出那种诗人高洁品质和英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古诗的精华,让学生能够带着非常丰厚的感情投入到诵读之中,从而在心底里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思想精华举不胜举,教师在教学时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为了分析技巧而进行教学,教师必须着力于学生们的整体感知,发挥诗词的育人功能,利用精炼而富有深意的文化语言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二)从方法入手,突出吟诵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意识

古诗词诵读最重要的就是吟诵的方法,中国的古诗词没有朗读,只有诵读。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隔墙为妙玉“朗读”诗词,这一点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只有利用饱含深情的“吟诵”才能够真正地将诗声与诗情传到远处的栊翠庵当中。诵读古诗词,方法最为重要,在吟诵时教师要强调韵律的重要性,让节奏感鲜明,体现出跌宕起伏的感觉。

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教师应当建立起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只要引导的方向正确,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现。只要学生在诵读时真正地进入到诗词中,同诗中的人物、景色、场合等融为一体,就可以诵读出特定的感觉。古诗词是文化、语言的精华,言简意赅,但是意味深长,每一首诗就好像一幅画卷,能让学生享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自由的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场景,教师也可以从中引导,让学生如见其景、如见其人,最终实现情感的融合。

(三)从操作上入手,让学生自由诵读,充分发挥出自主性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将相似的古诗词归结到一起,共同进行讲解与诵读,这样的方式就是“相似块”的教学方式。例如,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春晓》、《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等;描写离别的古诗,《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样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进行更为标准的诵读,更好地将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4

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人文素养的底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曾几何时,墨香古卷的经典诗文逐渐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读物却得到孩子们的格外青睐,他们正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不可置否,现代新型人类接触媒体长大,电视、网络的文化传承冲击波太强大。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架设经典诗文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穿行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浪漫情怀里,让经典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滋润学生,去熏陶学生,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围绕语文教材,走进经典诗文。

引领学生漫步于经典诗文的世界,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在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寻觅着教材中经典诗文的身影。在教学时,我力争引经据点,旁征博引。经典诗文,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雨点点,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也引领着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诗文产生向往。

1.根据单元主题,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告诉孩子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分外喜爱。同一个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各有意境,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思乡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衬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发了喜爱之情;李贺的《马》展示了广阔的情怀;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还表达了哲理之思……”孩子们为月亮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而惊奇,更被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吸引。我让孩子们回家去收集有关“明月”的经典诗文。孩子们收集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捧来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月夜忆舍弟》,张若虚长长的《春江花月夜》,朗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于经典诗文,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饶有兴致地读着,背着,品味着……

2.根据课文体裁,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入选的课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寓言、文言文等都有,根据体裁,寻找相同体裁的经典作品,拓展阅读。学习了《瑞雪图》,我就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学了散文诗《春潮》《三月桃花水》,我又引导孩子们读读金波的散文诗《春的消息》,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学了《学弈》,读读《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体会“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温晴惬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烂漫活泼;领悟着文言文的简约精练……

3.根据作者,链接经典诗文。

学习了教材中的课文,再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写的其它作品。例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再找找杜甫的其它诗《春夜喜雨》《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来读一读,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高雅;品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愉悦……

二、开展各种活动,吟诵经典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知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经典诗文更离不开吟诵。我注重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吟诵经典诗文。

1.借助古诗考级,背诵经典诗文。

我校为促进学生的经典诗文的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词为基础,制定了经典古诗词考级手册,每级15首古诗词,共分八级,每学期过一级。因此,每学期我借助古诗词考级,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文。

2.利用经典诗文演唱视频,吟唱经典诗文。

许多的经典诗文加上配乐,节奏感、音韵感更强,学生更喜欢吟唱。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播放经典诗文吟唱的视频,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黄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也记下了经典诗文。

3.坚持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诗文。

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我设计了一块《每日一诵》,由学生按学号,轮流将自己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荐给大家。采用师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师生轮读以及个人诵读等方式在语文课上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我还让学生们把朗诵的精彩片段作为礼物带回去朗诵给父母听,激发孩子的吟诵热情。

4.保证午读时间,阅读经典诗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诗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同学家的图书架借阅相关的书籍。保证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确确实实地让孩子们静心阅读。午读时间快结束的三分钟,让孩子们交流读到的佳句美文,或摘抄一两句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或指导孩子们充满激情地诵读。

此外,对所诵诗文要温故而知新。我经常采用接龙背诵、限时背诵、根据图猜诗文等多种方法交流背诵的诗文,巩固背诵成果。

三、指导仿写,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名家笔下美妙的诗文,经典诗文中的灵性,通过吟诵,仿佛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在吟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模仿写。例如:学了《大地的话》,孩子们也仿写了歌颂大地的诗歌。

假如你是大树/我也要给你足够的养料/如果你嫌地方小/可以不断往上长/成为参天大树/为大自然送上一片绿纱。

――何择君

假如你是蝴蝶/请到我的胸膛上起舞/这里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舞姿/伴着美妙的旋律/献给大自然一段舞蹈。――林李斯佳

又如仿写《我们的手》,歌颂人间真情。

我们的手,是友谊/在朋友和朋友之间/传递着友爱/让我们的友情永远绵长。 ――陈琼钰

我们的手,是爱心/在我们与失学儿童之间/表达着真情/让失学儿童感到温暖。 ――林昱妮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孩子们与经典诗文逐渐相融的心灵,好似生机勃勃的春草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萌发了。我相信,经典诗文是具有魅力的!吟诵经典诗文,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里,走进了经典的世界,走进了经典的意境里!诵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徜徉在语文流彩的诗意里。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5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事实上,在学校里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学生们所接受并吟诵。因此,我们可借此“东风”,充分利用它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自由、和谐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在现行小学语文课文中来自古诗文的警言美句、典故等很多,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所以,在教学中应将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这些广博且经典的古诗文中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产生智慧碰撞,为他们理解和吸收精华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事实上,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所以,我们可组织学生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从而促进他们记忆力的提升和品悟能力的发展。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他们的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如,在食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在班级里贴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激励学生发愤图强、勤奋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学生精辟的读书方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样,不仅能实现了古典与现实的“穿越”,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当然,我们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时,要将之与诸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员全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古诗词诵读的热潮,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诸如,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的“经典诗文诵读节”让学生们大显身手,学校集中开展“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人间真情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 东汉中后期 《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一、游子思妇的生命感悟

“《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1]

(一)游子的孤寂、思乡之心。东汉中后期游宦盛行。身为异客寻求不到进身之阶,失意彷徨、无助孤寂,便怀人思乡以慰己心。如《东城高且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中写一位失意孤寂之客,登高望远,眼前的一切浸染忧伤,建功立业之心无人能识,苦闷无处宣泄,引起对家人的思念:“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渴望夫妻相守两情相悦,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如《去者日以疏》就抒发了这种感情。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久居异乡的诗人面对岁月流逝,世路艰辛,满地新坟旧墓,满眼枯松悲杨,不禁悲鸣哀愁。本想衣锦还乡却失意落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意落魄借思乡之情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二)思妇的惆怅、哀怨之情。与游子诗相对应的是思妇诗,写得深刻贴切,传神逼真。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独守空闺的妇人愁苦难耐,因相思而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念让人心力憔悴,不如努力加餐以养容颜,以待他日能以美的一面与君相会,更显其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游子思妇之诗表现的是离愁别绪的相思之情,贴切地再现了人间一种真情”。[2]《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的感伤是东汉末年社会的真实反映。漂泊在外、落魄无依的游子们借助对家人、友人、意中人的思念,转嫁这种失意、孤独之感。他们在落魄孤寂、迷惘无助之际,没有忘却人间的至性至情。

二、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

(一)汉末文人的失意与无奈。游子去家万里,最终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但往往以失意者居多。《西北有高楼》就抒发了这种失意心情。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首诗是一位彷徨中的失意人所作。政治上的失意,在意欲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这高楼是那样堂皇,似乎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诗人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壮志,但现实黑暗仕途坎坷,知音难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嗟伤的呢?

(二)人生价值的思索。《古诗十九首》写出了空有一身抱负的文士们的苦闷悲哀,彷徨失意。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失意,才有了诗文上的成就。有人在失意与彷徨之际,选择了自我放纵。如《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失意之际的放纵并不是诗人自甘堕落,而是深入骨髓的绝望无奈:苦苦追求的建功立业带给他们的只是对黑暗现实的深切体会,对短暂生命的蹉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与根深蒂固的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交汇冲突,带给士人更多的是苦闷、彷徨、失意与无助的低吟浅叹。

文士们在面对苦闷与失意时,并没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而是以坚忍与不屈、以另类的及时行乐对抗着生的苦闷。

三、理想破灭的及时行乐

(一)生命苦短的悲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相对比是如此渺小,正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诗人对自己的感伤和悲哀,激起了对生命本身的重视。时间带走生命与人生。“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累累坟墓与萧萧白杨更是加深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诗人们为短暂而痛苦的余生寻求慰藉和解脱之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且不管是否能乐,至少有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时行乐使痛苦短暂的人生获得一种暂时的放纵。

(二)生命慰藉的探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无望中暂作放纵之态,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迷惘,因为总有清醒之时。麻痹了肉身却麻痹不了内心。不管怎样,他们都在试图解决这种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使生命能延续下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愤于现实,以颓废放荡来作对抗,及时行乐成为逃避现实的口实。后世选择这一口实之人,只看到其表象而未达其真髓。因为人生不能一味沉溺放纵,应当在颓废中反思,在痛苦中觉醒。

人们在动荡和迷惘中没有放弃生命的延续,而是坚忍不屈地活着,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可以选择放纵或者暂时的慰藉,但内心要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这样才会自觉寻求生命的真谛,最终寻求到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人生境界。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的文士们处在动荡的年代,对生命的感触比在盛世更加深刻通透,弥漫着感伤情怀。其中有对功名的渴求,对及时行乐的无奈,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注,体现一种人的觉醒。诗歌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衰世的颓唐之音,但这种对人生的迷惘与痛苦的感受,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大胆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流露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士失意悲伤的反映,又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