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1

一、 热闹合作,没有实效

【案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顿时都是嗡嗡的声音。

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个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充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则把这个时候当成玩的绝佳时机……几分钟以后,教室安静下来。接着,就由组长或组员起来发表见解。可被叫到的学生都是说我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没叫到的学生则是唉声叹气,或在说着什么,根本就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反思】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的。但本例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闹,但背后更多的是放任和随意。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两个特征:其一,“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合作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了这种需要后,再开展合作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师在教学时,随机地让学生进行合作,认为这就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那效果就可想而知。其二,“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才能呈现各不相同的个性,欣赏到各种不同个性的精彩,达到思维的沟通、视界的互相融合。

二、 倡导自主,忽略“引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狐狸和乌鸦》最后一自然段后,投影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画面。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

生: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

生: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听,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师:有道理,还会想些什么呢?

……

反思】初看最后一个学生的发言,好像展现了一代新人明朗的性格、乐观豁达的情怀;可细细品味,这是地地道道的自欺欺人,散发着浓厚的阿Q式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想象缺乏文本的支撑,已经和文本的内涵不在同一个平面了,甚至是歪曲。到这时,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加以“引领”,那将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者的方向偏颇,将会导致学生对文体价值取向的离散、做人准则的异化,导致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处于“零生成状态”。

三、 注重探究,排斥他法

【案例】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就有教者这么问:“埃及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文,思考一下。”学生思来思去,在交流时根本说不出什么。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2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就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 “异”,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有两种,一是相同教材,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构”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建构”,而不是 “结构”,因为“结构”是指具体的课堂形式,而“建构”则是指按照某种操作方法来达到某种目标,我们讨论“同课异构”一般是从“建构”的角度上来进行的。“建构什么”、“怎么建构”是研究“同课异构”的核心。“建构什么”指向的是教学内容和目标,“怎么建构”指向的是教学过程和方法。 因此,“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同时,要求参与者听课后集体进行会诊式分析研讨,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和别人,扬长避短、各取所需,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的好处

上学期,我校就开展了同课异构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三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各自构思,在不同的班级分别执教,为我们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提供了研究的平台。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随后,我又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再次接触到了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国培2班的近60个同学都对《珍珠鸟》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并推举了两个老师来进行执教,课后又分组展开了大讨论,深刻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自己进步。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第一,给我们参与研究的教师提供了交流借鉴的机会,学会扬长避短,更好地因材施教。比如在《珍珠鸟》这次教学研讨中,河北的陈老师善于运用自己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而四川的何老师则把知识的运用放在了首位,从感悟到运用,逐层深入;我却是围绕一个主问题,设计了一个问题群,抓住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来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信赖”,但我的设计仅仅停留在了读、悟的基础上,未像何老师那样具体落实到写作方法的指导上,与她相比,我还差了一个台阶。通过多位教师同上一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取得进步,教师之间就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不足,在同课异构中,老师们就会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我们把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出来.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相互的听课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学习.在互相的听课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如何更好地处理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可以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我想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在以后的备课、上课中我们将会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

第二、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个体备课基础上“同课异构”的研究,要求教师独立钻研教材,依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与班级学生的现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后注重“二次”备课,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观察、比较,及时作好反思与重建,并由同组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通过这种不断修曲为直的纵向比较,我们就把着眼重点放到了对教材的研究与使用上,力求探究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努力体会“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比如在《珍珠鸟》的研讨活动中,我就意识到了我的设计所存在的不足,那就是缺乏知识运用的有效性指导,没有把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它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去改进和完善。

第三、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每一个人,对同一样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老师们也不例外,他们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这时,老师们就会选择最适合自己风格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已达到相同的效果。两次“同课异构”活动,虽然都是同一个内容,但参加者都作了认真准备,尝试着一种突破教案的备课模式,上课时都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后教师自发地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例对比、整理教师们的不同认识,再次复备,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一)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

(二)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

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三)关注后进群体,引导人人参与

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三、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时,我采取了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阅读提示”: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始帮助小伙子的?2)他又是怎样帮助他的?3)画出描写老人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要相同,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组际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素质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是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语言的形式,缺乏语言的实际操练,使英语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下降。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单一的语言文学教学转向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英语教学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 O后的新形势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和动态的、 开放的教学观 ,并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穿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总原则。

一、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目的观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使英语不断得到普及和深化 ,从一般的知识传递 ,已发展成为人类高度文明、全球化发展的第一信息载体。因而传统的应试教学(oriented2 examination)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第一 ,学习语言不只是认识和理解语言 ,而是要掌握语言的精髓:言语的能力 ,即语言素质的内核和灵魂英语语言学习者首先要将英语语言转化为语言内容生成同步的言语形式 ― ― ― 把学习者内心的喜、怒、悲、 哀、 乐等情绪和情感的外化能力和人的理想、希望、 追求等思想表达能力进行转化 ,使英语学习成为英语学习者个人所拥有的鲜活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到言语能力的根本转化。

第二 ,英语全球化的宗旨在交际。所以 ,在训练学生听、 说、 读、 写、 译能力这一全方位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判断、推理、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并潜意默化地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问题化解与新知获得中 ,以收到思维创新、 心智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 ,转换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 ,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是教师为中心的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被视为语言知识的象征和教学的唯一主体。课程环境的转换,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在网络化全面发展的今天 ,知识变得多元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拥有者。所以,根据“ 任务型 ” ( task - based teaching mode)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和激励学习的主体―― 学生积极地探寻、 发现 ,开拓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使学生的语言智能和精神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英语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一)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 讲解者和导演。

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地组织 ,积极创造并丰富地设计和富有想象地导演各种语言活动 ,如 a .个体活动 ( individual activity) ; b . 对子活动 (pair work) ; c . 分排、 分组活动( row or team activity) ; d .小组活动 ( group work)等来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智能 ,这不但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还能增进师生友情 ,从而使英语教学得到艺术的升华和美的享受。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引导者 ,又是讲解者和示范者。

(二)教师是听众、 是帮助者、 是朋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当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把所学知识演示出来时 ,教师首先是一名好听众。同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和谐的民主氛围 ,帮助释放学生在学习中的焦虑感和紧张感 ,排解学习中的困难 ,减少学生的心理承受。

(三)教师是欣赏者、 激励者。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态度进行教学 ,挖掘学生潜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创新点和个性化特色应给予积极的赞扬和欣赏;对语言能力学习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表扬和鼓励 ,努力使教与学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并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愉快、 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锻炼。

(四)更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英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 不同个性的学生 ,优化教学材料、 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 ,博各教学流派之长 ,设计和创造各种语言语境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语言教学实践的主体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并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听、 说、 读、 写、 译等活动中去感受、 体验和品味英语语言 ,在这种渐进师首先必须要有坚实的业务基础、 扎实的基本功和牢固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能力 ,还要教会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及要教会他们准确、 得体地使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 ,英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知识 ,还要具有比较广泛的文化修养。如果教师对学生常感兴趣的学科、 技术、文化艺术、 历史地理以及各种新生事物等一无所知,就很难从各方面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所以 ,英语教师应广泛汲取新知识 ,吸收相关学科的新动态、 新成果 ,用最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和教育内容 ,用广博丰富的文化知识去感染学生 ,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去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三、结束语

总之,新的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教师角色。具体说来:

(一) 从知识的复制者到知识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把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视为“范本”或“蓝本”,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教材重点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材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步步亦趋的向导。”如此一来,教师就成了教材,参数或教案的复制者。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来看,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非“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利用这一资源。新的理念是把课程理解为“文本”,教师和学生可在于“文本”的互动中获得深层理解与广泛意义。这一认识不仅把课程内涵拓展到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的资源,而且进一步转变了教师对课程的静态“复制”观念。由此视角从新审视课堂教学,不仅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参与者和知识资源建构者,并意味着教师要把自身放在新课程开放、不确定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二)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某中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三)从知识的控制者到知识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教师把教学看成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因此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手段控制课堂情景中发生的一切,以至于各种课程资源都处于教师严格控制之下。每一堂课的目标和任务都是既定的,甚至连课堂教学的步骤及其实施方法都是前设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时时处处受教师“全景式”的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评判,学生可谓失去很多参与课堂、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把自己同学生的教育关系转化为管理和被管理、控制和服从的关系。

(四)从知识的独白者到知识的对话者

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与参与;体现了独断与专制,忘却了民主与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从而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

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双方所建构的‘文本’,实现着文化的传承,在协商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产生着新的‘文本’,影响着对方,进行着文化创新。”

如何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对话者的角色呢?首先有赖于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我―你”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也就是说,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这一切惟有教师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五)从知识的教学者到知识的研究者

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目标常常是知识性的)等问题,而失却的是对学生的发展状态的关照,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主流;心灵;流变;整合

中图分类号:C.40―014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在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理念占据了音乐教学教育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教育的方法手段,都以西方音乐“定于一尊”,而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这几年虽有改观,但在某些学校某些领域依然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之所以呈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西方音乐源于何处。大量的事实说明,西方音乐的基础起源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的音乐最发达。基督教中的赞美诗是西方音乐衍生和发展的载体。巴赫、贝多芬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都与基督教有关。赞美诗的大量创作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使西方音乐得到普及和推崇。基督教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象、意象和抽象的整合与共构的思维特色,反映在音乐上,则是浪漫而空灵、求知而重行、恢弘而玄奥,代表着西方人的生理条件、思想信仰、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由于宗教的支持,西方的音乐得以繁荣,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并很快取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文物证实,早在7千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相当丰富,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时代,民族音乐成为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在华夏这片礼仪之邦,56个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它有厚重的文化沉积,有着自身审美情节,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各民族民歌、民谣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本土文化传统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作精华。诚然,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但多元的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无以伦比的瑰宝,在世界音乐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在崛起,中国音乐更要崛起,这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并不拒绝外来的音乐文化,艺术无国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教育中,往往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教出来的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不知道,有些音乐硕士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教出来的一些学生数典忘祖,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怎么能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呢?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谈到他音乐创作时就说得很清楚:“这是由心灵深处而出来的,愿它也能到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贝多芬的这句话说出了音乐本质。艺术是心灵的语言,心灵感受是艺术的根本。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同的,就是因为它是心灵的语言,都在倾诉着源自心灵的感受信息。音乐同样不例外。那么从西方人“心灵深处而出来”的音乐,是否也能达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丝毫不否认西方音乐的艺术震感力,不过中国听众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它的并不多,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我所在的城市苏州,以评弹遐迩闻名,用吴侬软语唱出的评弹,苏州听众可以听得如痴如醉,而非吴侬语系的外地的听众就不一定如此了,这是地域文化不同使然。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但他不一定能唱好中国民歌,因为他很难准确理解民歌语言中内在的精神实质。同样道理,我们音乐的教学教育一味追求西方的一套,实际上很难能得音乐的精髓。譬如就拿声乐的教学来讲,语言是音乐的表意方式。字正腔圆本是歌者的基本主要追求,但汉语音节绝大部分是多音节,分字头字腹字尾,而这是我们的语言特点。也给发音的统一造成困难。欧洲发音的特点是单音节的,“阿”就是“阿”,“哎”就是“哎”。若用西洋欧洲声乐取代中国声乐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吐词含混,词难达意。中国学生不能很好地演绎中国歌曲,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这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金铁霖致力于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教学教育的新方法,借鉴西方音乐合理的活性元素,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达到了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果。

事实说明,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才是新时期音乐发展的正确道路。失去了传统的根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便会枯竭。在认同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同时,也要认同传统是根,民族文化是本,这是音乐教学教育中也应该坚持的重要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个重要理念呢?

首先,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要调整。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又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认识及态度。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教育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如果把民族音乐当着落后的、老土的东西,或是作为支离破碎的选修课程,对它采取虚无的、不重视的态度,那么民族音乐很难在音乐教学教育中有恰当的位置,即使有,也是处于点缀的境地。从大环境上看,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有超过传统文化的趋势。外来文化已构成了对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受到长期的威胁。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音乐也是一条由过去流向未来的河,它不应该断流,对民族音乐我们应该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音乐教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这是音乐教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理念不明确,中国音乐教学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其次,把握好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逻辑关系。从人类文化的流变和整合来看,文化的互相交融、兼收并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强调民族音乐,也不应忽视西方音乐的精华。西方音乐的确有丰富的技巧,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借鉴和利用。同时,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族音乐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过去一些曲目的保留,而要它选择和提炼,比如说,教学内容要改革,应以中国音乐为主。首先要把56个民族音乐学好,再言其他。西方音乐的艺术性,我们应科学分析、借鉴和利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的高等音乐教学不是对过去的保留,而是要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以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使之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结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把中国音乐传承、发扬。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共同的音乐规律,又要重视个性,即民族特色。掌握科学方法,突出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目标。

再次,要注意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素质修养。俗话说,写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对音乐教育也同样如此。单纯音乐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的音乐人才的。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是高等音乐教育的根基,根繁才能叶茂。从高等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恰恰是大的薄弱环节。对民族音乐的淡薄,也与我们对文化素质修养重视不够有关。在一些人眼里,民族音乐“土”,似乎没有多少文化可言。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定的音乐是一定的文化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至关重要。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内容:

(1)培养鲜明的个性意识。音乐教学最忌千人一面。每个人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应该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和自由个性。音乐要把音符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是精神产品的再现。任何对音乐的诠释,特别对民族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风格。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优于西方音乐。

(2)培养开拓进取的态度。民族音乐艺术是无止境的。音乐教育只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开拓进取的态度是超越技能的心理状态,旨在拓宽文化视野,不断超越自我,树立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动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还给学生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教育名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深有同感。我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争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

我不禁反思起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我们很多数学工作者总是不自觉地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当做自己的“翻录磁带”,让学生重复练习,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和自己的备课笔记一致,则一概不予肯定:考卷上有主观题时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怎么会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其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怎能不被扼杀呢?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把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

一、教师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结果,学生的鼻子由教师牵着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人以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参加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知识铺路搭桥,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在自主学习中灵活运用,使自己“学”的思路与教师“教”的思路接轨,从而达到师生思路产生“和谐共鸣”的效果。这样老师就可以变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知识、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航人”。学生也能够走出课堂,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型建设,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何时学生自学、何时提问学生、提问什么类型的学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等等,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走。教学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结果。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极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师“主宰”的角色,将“填鸭式”的课堂变为“合作交流”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在于: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向每位学生敞开胸怀,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的过程,课堂才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能享受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上课不再只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揉入多媒体课件,吸取现代科技

多媒体课件能将大量现实素材转化成数字信号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科研探索的海洋里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要力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需做到不抢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的应用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是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是事与愿违的。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的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若时间紧的话,可考虑采用片段式课件替代整课式课件

3、多媒体教学对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在对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业务知识学习,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学习,使在岗的教师人人都懂多媒体,人人都会用多媒体。其次,组织一些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专长的教师多制作一些课件,并组织教师进行观摩,构建课件库,为其他教师上课提供便利。这样,必然会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自觉性。再次,参加一些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可以对教师提一些具体的要求,使教师能自觉地投入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学习当中去。

四、改革评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