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乞丐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乞丐故事

乞丐故事范文1

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公司上市同样如此。作为与社会具有广泛联系的公共行为,公司上市应当在满足公司融资、发展需要的同时回报投资者的支持。公司发展和实现投资者利润并提升公司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这是证券制度的原始起因、存在价值和发展动力。而事实和现状远不如此,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圈钱,用以实现部分控股股东的不法利益。并不考虑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更不考虑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可以说,中国公司上市和证券交易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成长整个过程充满畸形细胞,未曾健康,一身病态。

纯洁上市动机是我们必须补上的一课,而补课的主体并不局限于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公司上市和证券交易的监管机构,以及公司上市、证券监管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

公司上市及证券交易都应当有法律上的依据,法律就好比上市公司运营及证券交易的轨道。基于我国上市和证券交易,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法律尚不健全,现行法律不尽合理,加之监管严重缺位,法律精神无法充分体现,投资者利益当然也得不到保障。

在这个尚不成熟的制度氛围里诞生、成长的公司如何适应境外上市和交易环境?境外上市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遵守法律,特别是程序法。

乞丐故事范文2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生于公元1528年,山东蓬莱人。其祖上因功被朝廷特封为世袭登州卫(山东蓬莱县)指挥佥事。其父戚景通为人正直、治军严明,精通武略。戚继光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稍大一些就开始随父习武,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持不辍。同时,学文写字、阅读兵书。

1546年,年仅17岁的戚继光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1550年,他在山东武举乡试后,进京会试,被兵部“纪录将才”,当为“国士”。

1553年夏,戚继光升为署部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海防第三营二十五卫所。

1555年,戚继光由于治军有方,被明政府任命为参将,调到闹倭寇最严重的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上任才十几天,以斋藤为首的800多名倭寇就在龙山所登陆,一路烧杀抢掠,肆无忌惮,直向商贸重镇高家楼进逼。戚继光闻讯,带兵迎敌。明军怯战,纷纷后退。眼看倭寇冲杀过来,戚继光纵身跳到一块大石上,居高临下,张弓搭箭,只听“嗖嗖嗖”三声,三个张牙舞爪的倭酋应声倒地,随后戚继光飞身上马,大喊一声身先士卒杀向敌阵。众倭立时乱作一团,慌忙溃逃,明军小胜。

1556年,戚继光痛感明军军纪涣散,素质太差,决心募兵,新组军队。他在浙江义乌和永康两县精选3 000人,进行严格训练。戚继光亲自带兵练拳术、剑术并练弓箭、练破敌阵式,一切从实战出发,着重提高士兵的实战本领。

1561年春,倭寇纠集上万人分乘数百艘大船又一次大举进犯浙江。十几艘倭船在象山、奉化登岸,窜至海宁。继而,以健如郎为首的倭寇进犯台州。倭酋健如郎指挥众倭寇列成“一字阵”迎战明军。戚继光亲临阵前指挥,命火器队齐射,瞬间击毙倭寇多人。健如郎见势不好,马上挥刀变换阵形,妄图顽抗。两军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初试锋芒,大显神威,只见一个个双行纵队的独立小队向倭寇人多处冲杀,长短武器运用自如,攻防进退配合默契,真个锐不可挡。慌乱中倭酋健如郎被戚继光一剑刺死,群龙无首,倭寇顿时崩溃。

此役,戚继光所创新军旗开得胜,威名远扬,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戚家军”。

1562年,戚继光因军功和才干升任总兵官,都督福建、浙江两地军务。

武艺精湛

戚继光不仅计谋过人,还有着一身非常扎实的功夫。

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盾牌之技艺,戚继光无所不精,然而,他更重视拳法。他认为,拳法虽似与实战关系不大,但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拳“为武艺之源”,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因而他从最简单、最枯燥的一拳一腿练起,着眼于一招一式,最忌好高骛远。据史载,他练拳时“身法便,手法利,脚法轻,腿法腾”,达到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微妙莫测、窈焉冥焉”的高超境界。戚继光并不满足于继承家传,而是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禀赋、气质,吸取各家精华,在拳术方面他借鉴宋太祖的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以及温家的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等。同时,他融合了各派招法,如嘉靖年间在山东著称一时,各具特色的李半天之腿法、鹰爪王之拿法、千跌张之跌法、张伯敬之打法。戚继光为改进一拳法,特地走一百多里的山路到深山中拜一高僧为师,研习拳术。最终,戚继光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广采博收,创造了一套完整实用的拳法。他融手、肘、膝、胯、腿法兼用一身,铸跌、打、摔、拿、踢五大技击法于一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戚家拳”。

戚继光不仅拳术精通,对枪法和棍法也颇有研究。他的枪法是祖传的,在当时已负盛名。但戚继光并未满足,仍力求在枪法上有新的突破。他求教名家唐顺之,经唐指点,对所练枪法作了改进,使之更加完善。他被公认为是第一流的。抗倭明将俞大猷精棍法,在军中很有名气,戚继光就抽空向他学习。由于基本功踏实,进步很快,后来军营举行比赛,最后由戚继光同俞大猷比试棍法,出乎意料,戚继光竟胜了老师俞大猷。由于戚继光资质好,先后学会了少林风魔棍法、青风棍法、杨氏棍法、巴弓拳棍法等等,使枪棍之术更加精湛。

戚继光不仅精通中国武术,且不排斥域外搏击术。在与倭寇的屡屡交手中,他发现倭寇使用的倭刀,颇具实战价值。

当时倭寇使用从汉代传到日本的“首大刀”加以了改进后(即日本刀)作为主要武器。这种“倭刀”刀身修长,刃薄如纸,锐利无比,挥动起来十分称手,着力击刺,确有穿坚断韧之锋。戚继光指出:“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跃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逆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为两断。”

在一次作战中,戚继光获得了一本《日本古刀谱》,其中有一段日本长刀的“习法”,他“又从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谱。这种刀法合中日两国刀法的精华,自成一体,再配上仿制的日本长刀,威力无比。另外,为破日本的长刀,戚继光将民间一种晒衣用的“竹杈”,用作兵器,专破日本长刀。因“竹杈”长杈多,可将敌拒在六七步之外,敌人怕竹杈七杈八刺地刺伤眼目,不敢逼近。如敌人举刀劈来,可用“竹杈”迎头架住。敌刀砍上“竹杈”节时,其刀即嵌陷在“竹杈”中,一时钳住出不来,杈头尖利,乘势直刺过去,敌人定当惨败。后来戚家军广泛采用此法,大破倭刀,取得重大胜利。

武学渊深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中,写下了武术论著《纪效新书》。在廖若晨星的我国武术史料中,这本专著十分珍贵。当我们细读其《操令篇》、《谕兵篇》、《牌宪篇》、《长兵篇》、《短兵篇》时,总是被其论说的科学性所折服。特别是在《拳经捷要篇》中,对武术的基础、风格、速度;对手、眼、身、法、步、劲的协调;对跌、打、摔、拿、踢的技法;对猛与柔、上与下、胆与艺的关系这些独到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经捷要》关于拳术的内练有专门阐述。

“夫拳术以意行气,动诸关节,舒经络、活血脉、展骨骼、体乎阴阳之理,合乎运行之术,合户谓之火,辟户谓之水,一合一辟谓之变,故拳术之开合伸缩易象,变形起伏纵横,皆以阴阳动静致乎中和之气,术中动作姿势,转换相接,泯没棱痕,如珠之走玉盘,曲伸吸避,清灵活泼,始练气以固体,继集神以为用。拳贵柔绵而忌硬带,幻化无穷,比圆润含虚,绵中裹刚,舒伸有节,出入有法,动静之间,有转换虚实,一合一辟即生变化,化形纵横,势势相关,节节相应。

“拳术中动作起势,应以静观变,神清魄定,固守虚无,气沉体固,动似测静,虚以引真,是以先发制人之法。行拳之动静虚实,知机应变,岂可妄动轻施,习拳亦审慎。”

戚继光在书中又指出,“养生家云:睡不厌缩,觉不厌伸,故拳术中基于伸缩开合为锻炼身手,合乎养生之术。拳法之为用,须知伸缩无常,开合无迹,微妙莫测,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拳法伸缩开合之余,还应以静默守虚,以意行气,化形转换依据于神,集神养心,心意俱合,元气自生,精神自然焕发,体魄自然坚固。调息养气以运行,姿势为筑基之本,以意为先,应在演练中注意。”

最后,戚继光在末尾写道:“拳贵势势来历,即动作中大小曲折都有原委,然又不得露出一种形象,使敌窥其虚实,所谓窈窈溟溟也。抱神以静,术中要义在稳固桩步,呼吸定息行之以意,存气固神,气固神凝,而后势定,势定而后运行,运行而后关节清灵,关节清灵而后奇正生,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拳有形势,各有定例,不可为法之所源。形势各异,其理皆一;变化万千而理一贯。故拳术贵不在多,务求精微,使形势为神气所趋,动作大小由之,长短宜之,化分虚实,配合阴阳,动静出入应顾,有率然之势,随心所欲,得其自然,势势应留意,处处有曲折。故谈拳不仅以应变对敌为拳术之本,更应深谙拳理,调息养气,造就强壮体魄。”

戚继光的武学研究,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使战争年代的格斗搏击之术和平时的健身强体之术融为一体,并得到发展。

乞丐故事范文3

关键词:汽车;离合器;作用;故障分析;处理措施

1离合器的作用

1.1离合器是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之间存在着滑动摩擦的现象,使发动机与传动系逐渐结合,使离合器传出的扭矩由零逐渐增大,从而使汽车的驱动力也逐渐增大,保证汽车的平稳起步。

1.2随时切断发动机与传动系统的联系,便于发动机启动和变速器换挡。

1.3限制传递的扭矩,防止发动机过载,对发动机和传动系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汽车所采用的离合器都是摩擦式离合器。它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维修方便。它是由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和压紧装置、分离机构和操纵机构五个部分组合而成。其工作过程为:

2.1接合过程

离合器接合状态时,弹簧将压盘飞轮及从动盘相互压紧。发动机转矩经过飞轮及压盘通过摩擦面的摩擦力矩传至从动盘,再经由从动轴向传动系统输出。

2.2分离过程

踩下踏板时,拉杆拉动分离叉向外段有侧移动,使其在进一步压缩压紧弹簧的同时,解除对压盘的压力,于是离合器的主动、从动部分处于分离状态,而中断对动力的传递。

2.3重新接合过程

当需要恢复动力传递时,缓慢地抬起离合器踏板,压盘便在压紧弹簧作用下逐步压紧从动盘。压盘所传递的扭矩逐渐增大,当所能传递的扭矩足以克服汽车开始起步的阻力时候,从动盘开始旋转,汽车开始移动但仍低轮的转速。随着速差逐渐减少,直到转速相等,滑膜现消失.离合器完全结合为止,接合过程结束。

3离合器故障分析

为客户提供的某前驱发动机用离合器总成,在进行整车可靠性道路试验中,在2500km左右多次出现严重的打滑、烧蚀失效问题,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传递扭矩不足,试验车辆不能正常工作行驶。

3.1离合器盖总成的故障现象

(1)分离指异常磨损严重,呈双层磨痕,已呈现蓝色;

(2)分离指非工作接触面有划痕;

(3)压盘工作面有一定程度磨损、烧伤现象。

3.2离合器从动盘总成的故障现象

(1)磨擦片磨损严重,与压盘接触的一面已磨到铆钉;

(2)摩擦片严重烧蚀、呈糊焦状;

(3)另一摩擦片已完全烧毁,仅剩下波形片。

3.3设计方面的原因分析

(1)后备系数β设计校核。当d/D=0.69≥0.6时,可得摩擦面有效作用半径

其中

D为从动盘外径,

d为从动盘内径。

则压紧力最小时离合器所能传递的最大摩擦转矩为

Mcmax=FeRcZfη10-3=116.53N・m

其中

Fe为离合器压盘的压紧力;

Rc为摩擦面有效作用半径;

Z为离合器摩擦面数;

f为压盘对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取f=0.3;

η为传动效率,取η=0.9。

已知发动机输出的最大转矩Memax=88N・m,根据《膜片弹簧与碟形弹簧离合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后备系数计算公式可得

Β=Memax/%Mcmax=116.53/85=1.37

轿车推荐后备系数为1.20~1.75,可知后备系数符合设计要求。

(2)滑磨功的设计校核。根据《膜片弹簧与碟形弹簧离合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关于滑磨功的计算公式

(3)汽车起步压盘温升的设计校核。根据《膜片弹簧与碟形弹簧离合器的设计与制造》标准,压盘起步温升为

其中,

γ为传给所校核压盘的热量比例,单片式取γ=0.5;

W为滑磨功;

m为所校核压盘的质量;

c为压盘材料的比热容。

由计算结果可知,压盘起步温升Δt=3.3℃,小于每次起步时许用温升[Δt]=10℃,符合设计要求。

3.4结构设计分析

3.4.1整车分离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对故障件及试验车离合分离系统进行了拆检和分析,最终确认故障问题主要原因,为整车离合分离系统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离合器分离指受到离合机构施加的预载荷过大,导致压紧力损失,离合器实际后备系数不充分,从而导致离合器动力不足和打滑,最终造成温升过高而引起烧蚀故障。具体分析如下:

汽车分离系统装配结构设计原理示意图见图1所示,整车设计的分离系统结构为“常接触式”机械拉索形式,即无论发动机工作与否,分离指始终与分离轴承相互常接触,同时分离指会受到分离机构施加一定大小的预载荷,且预载荷大小无液压装置控制,可控性差。

在汽车正常行驶时,离合器及飞轮随着离合次数的累积,在相互滑磨作用下,使得磨损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分离指不断往外翘起,往后顶起分离轴承,在操纵机构作用下,踏板将不断往上升,从而分离指受到分离机构所施予的预载荷不断增大,离合器压紧力损失随之不断增大,这可能将会导致压紧力不足,离合器实际后备系数达不到设计要求。

经测量试验车的预载荷大小,可知分离摆臂给予分离指预载荷大小为

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试验车的离合器实际后备系数β1偏低,不能满足轿车推荐的后备系数(1.20~1.75)设计要求。

根据QC/T27-2004《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试验方法》可知,对离合器分离指预加载荷应≤100N,而试验车分离机构施予的预载荷FN=171.5N,已经≥100N,这将会使分离指因预载过大而将压盘微微杠起,导致压紧力不足,从而造成离合器出现打滑、烧蚀故障。

3.4.2分离系统限位结构设计分析

离合器分离指非工作面有明显划痕,这是由于整车分离系统限位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分离行程过大,导致分离指向发动机曲轴方向运动位移过量,从而造成分离指在实现分离功用时与从动盘干涉所致。

3.4.3离合器结构设计分析

经分析,离合器盖总成采用单支承环结构,盖子强度较差,在“热车”状态下,盖子挠度可能会加大,易导致升程不充分;匹配的从动盘总成为整体波形片结构,长期受热后由于刚度不足,而产生疲劳变形,从而不能更好的保证摩擦片的端面跳动。

由以上整车分离系统结构设计分析可知,整车分离系统结构为“常接触式”机械拉索结构,在此工作模式下,分离轴承与分离指将长期接触滑磨,产生高温,从而使离合器盖总成易产生挠度变形,升程不充分问题;从动盘总成整体波形片受热疲劳变形,端面跳动增大,最终具有造成离合器打滑、烧蚀、分离不清、起步抖动等故障的风险。

3.4.4分离轴承结构设计分析

汽车分离轴承按功用形式特点,可分为常接触式和非常接触式。常接触式分离轴承,是在整车离合机构系统设计需要保持分离轴承与分离指常接触的结构形式下使用的,其结构设计较复杂,具有耐高温、耐磨性好的特点;非常接触式分离轴承适用于间断式的工作模式,当分离轴承不工作时,分离轴承与分离指之间保有一定大小的轴向自由间隙,其结构设计较简单,高温高速滑磨下容易磨损失效。

经拆检发现,整车分离系统为常接触非间断式机械拉索结构,在这种匹配形式下,将会使分离轴承长期与分离指相互接触,在高温滑磨条件下造成分离轴承、分离指磨损、烧蚀,从而失效,分离指烧蚀故障现象。

4制造工艺方面的成因分析

4.1离合器故障件检测分析

将盖总成放在试验机上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压紧力符合设计要求,但总成零部件已经退火,升程基本没有了,所测数值也没有了参考价值。由于从动盘总成要么成焦糊状,要么仅剩下波形钢片,因此,不能进行检测了。

为了更确切地对离合器本身问题进行排查,需要现场对离合器总成的装配制造工艺进行评审和检查,并随机抽取了40套新离合器盖总成及从动盘总成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4.2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匹配分析

按已校核好的尺寸链匹配设计图,对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进行实物拆检,发现离合器分离轴承工作端面到变速器前端面的实际轴向尺寸,比设计尺寸短2.5mm。经计算,分离轴承实际能给予的退让量为4.5mm。而按设计要求,离合器需要分离轴承给予的退让量为6mm,因此,不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退让量不足,在摩擦片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分离指后顶,与分离轴承相互压制,预载荷增大,造成压紧力严重损失,从而导致离合器出现打滑、烧蚀故障,甚至出现离合器及分离轴承前后抱死现象。由上分析可知,由于变速器分离轴承支撑处的制造加工问题,造成退让量不足,将会对离合器的正常工作使用造成极大的故障隐患。

5离合器改进处理措施

经过综合考虑匹配的动力性、成本及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并结合离合器的性能及结构特点,作出了以下改进方案:

5.1改进优化离合踏板操纵机构,通过结构改进设计,将目前的“常接触式”结构的分离系统,更改设计成“非常接触式”的结构形式,保证在离合拉索安装好后,离合器分离轴承与分离指之间有1.6~2.5mm的轴向自由间隙,并制定定期调整规范。

5.2优化离合踏板限位装置,控制好离合器踏板行程,最终保证离合器分离行程具有6.7~7.2mm。

5.3在保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对离合器盖总成及从动盘总成结构进行改进设计:离合器盖总成采用双支承环结构;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采用分体波形片结构。

5.4严格控制变速器的制造加工工艺,按产品设计要求进行整改,确保变速器总成尺寸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6结语

离合器在车辆的应用上不可或缺。在对待车辆离合器问题上,保养为主,行车时时注意,尽量保证离合器使用寿命,即使是易损件,也是可以长时间使用,避免更换造成的麻烦和浪费。

乞丐故事范文4

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 河北 唐山 063210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能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运输行业的发展。航运是跨地区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航运过程中,桥式卸船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大型设备之一。本文将就桥式卸船机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处理措施展开论述,其中对小车与轨道接头碰撞的故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桥式卸船机;轨道接头;碰撞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铁矿石、煤炭、石油等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日渐突出,资源分布与资源需求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就促使跨地区运输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卸船机是大型的接卸设备,其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资源的运输,因此保障卸船机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资源需求方、资源出售方、资源运输方等各个企业所关注的话题。

2 桥式卸船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改进

2.1 桥式卸船机介绍

桥式卸船机具有卸载快、工作效率高的特点,主要用于中、小港口卸船或发电厂码头船舶的卸矿作业。

卸船机运行范围受轨道限制,前大梁能完成仰俯动作,且门架下具有足够的空间,能使运输车辆安全通过。桥式卸船机的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三个动作机构的配合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起升下降机构、抓斗开合机构和小车行走运行机构。工作时,桥式卸船机的抓斗自船上抓矿石或其他散货,然后卸载到锥形料斗内,通过料斗出料口将货物送至码头上的输送机的皮带上,最后由输送机将货物运送至堆场。桥式卸船机的机型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能根据实际的任务需求对其进行单独设计。

2.2 桥式卸船机的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

桥式卸船机在工作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将影响货物的装卸进度,严重时可能对装卸货物的质量造成损害,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桥式卸船机的常见故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保障货物装卸任务的顺利完成。

2.2.1 一般故障表现及其处理

常见故障表现为:①钢丝绳摩擦船舱口,造成的磨损短线,开闭钢绳过松造成的钢绳跳槽,致使钢绳压扁。②起升、开闭钢绳跳动严重。③抓斗鄂板碰完。④抓斗撑杆,防护耳板弯曲。⑤抓斗目标错误。⑥抓斗闭合空中后自动张开,抓斗开裂以及其他故障。

针对以上各项故障,应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①钢丝绳磨损短线和钢绳压扁故障是由于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技术水平不高导致,针对这一情况,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及其整体素质。②钢绳跳动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提升速度过快,或起升、开闭钢绳过程中松紧程度不同导致,应在操作时先对钢绳进行调整,待其松紧程度一致后,再启动提升按键。③抓斗鄂板碰弯属于作业故障,且发生频率较高,这是由于下降速度过快或抓斗未对准舱口所致,此时应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操作。④抓头撑杆或防护耳板弯曲主要是卸载过程中钢绳下降速度过快,尤其是在清仓时,撑杆碰触船舱口容易造成故障的发生,采用分批清仓,船舱内上升时降低档速,可有效避免该故障的发生。⑤抓斗目标错误,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作业时,应使抓斗处于张开状态,并加强对所抓目标的观察。⑥常见的磨损处于自然故障,这是无法避免的,可加强对设备的检修,及时消除设备中的故障隐患,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造成重大的操作失误。

2.2.2 小车轨道故障及其处理

故障表现:桥式卸船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在小车轨道上进行高速的往复运动,若轨道出现接头不平的现象,则可能影响小车运行的平稳性,并且还可能对钢结构产生较大的冲击,严重时可能引发钢部件局部裂纹,从而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给企业和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损失。

故障原因:轨道接头不平主要是由于接头处的技术处理不达标。前桥需要来回浮动,与后桥轨道之间自然会存在接头,接头之间会存在接口间隙,且难以完全消除前后轨道在水平高度上的误差,而用硬质橡胶垫所做的缓冲,反而加剧了前后轨道的沉降错位,因此加剧了碰撞力度,造成剧烈的振动。

故障危害:小车在行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其运行轨道接头处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不仅直接作用给小车轮和桥箱梁,还能间接作用给前桥变幅轴轴承、滑轮、下车钢丝绳滚筒、支座及横梁等,缩短小车轮及前桥变幅轴轴承的使用寿命。滑轮和小车钢丝绳滚筒所受的冲击力是由钢丝绳传导产生的,并且当滑轮的支撑座及支座横梁所受冲击力度超过其承受范围时,可能导致支座和横梁开裂。除此之外,小车行走时与轨道接头的碰撞不仅会产生冲击力,还会形成一定的噪声,这对工作人员会造成严重的干扰,影响其注意力和判断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会发生错误操作,进而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小车与轨道接头处的碰撞故障必须消除,否则难以实现货物的安全运行。

故障处理:了解小车轨道故障的原因及其危害后,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消除故障。解决小车行走撞击轨道接头故障的关键是使车轮平稳过渡到轨道另一侧,若能避免车轮工作面撞击轨道接头端面,就可有效降低冲击振动。针对这一情况,可做如下改进,原有的轨道接头截去,换为设计加工的辅助轨道接头;接头部位原有的硬质橡胶垫换为钢板,以彻底解决硬质橡胶垫因挤压变形而造成的沉降,引起的轨道面不平的现象;辅助接头焊接完毕后,应进行测试,以确保小车过轨道接头时能平稳过渡。

3 结束语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能源需求不同,而资源分布与资源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就促使跨地区运输行业的发展。桥式卸船机作为跨地区运输行业内重要的装卸货物的设备之一,其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对于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人为及客观因素的存在,桥式卸船机的故障发生频率较高,影响了货物运输的顺利进行。了解故障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保障运输方、货主方等各方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简健志,魏小刚.桥式卸船机变频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S1):133-135.

[2]梁海涛.桥式卸船机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措施[J].工业设计,2011.

乞丐故事范文5

一、企业固定资产概念及加强意义

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持有和使用时间超过一年,资产价值超过一千元,且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原物质形态的资产。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单位资产合理利用率。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及流通等信息,全面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集中化管理与控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分布和应用情况,合理化分配和协调资产运作,避免和降低资产浪费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明确固定资产操作和应用规划,制定科学资产管理计划,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固定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顺得开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核算不及时且计价不够准确

我国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核算不及时和计价不准确现象。首先,有些企业固定资产调拨、转出、报废等流程较为复杂,需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固定资产处理可能存在不及时现象;其次,当前固定资产填报软件对资产信息要求较为全面,不但需要填写固定资产的金额、品牌、购入日期、型号,同时还需要填写其凭证号、照片等信息。然而由于一些企业前期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较为松散,一些固定资产在填报系统软件时出现严重的核对不实现象,造成资产管理难问题;最后,一些企业在接受捐赠或无偿使用固定资产时,并未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计价和入账处理,同时对于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存在增值价值时,也并未如实对其增值价值进行入账处理。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存在明显偏差。

(二)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应用,一些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仍然未能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操作相结合,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监督机制缺乏实效性仍较为严重。首先,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少必要参照和制定规范约束,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补助,盲目的大量购买单位不需用固定资产,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金,并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其次,购入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入账处理,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也不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和处置程序不够合理和规范,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最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不够准确和全面,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三)利用效率低且报废处置不规范

企业不能合理正常使用相关固定资产,相关资产利用率偏低,同时其报废处理也存在明显不规范现象。首先,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未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购置,极大的弱化了固定资产使用性,降低资产利用率;其次,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购入资产的更新速度和性能,比如大量购置电子产品,而使得一些电子产品尚未使用就被淘汰;最后,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报废处理时并未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审批处置办法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四)核算、预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虽然一些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但其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工作并未能够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同步,进而使得职责管理之间相脱节,造成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出现严重不相符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全部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对固定资产盘点则较为忽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会计人员管理责任意识

企业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当从根本上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及工作责任心。首先,应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能力培训;其次,全面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和付款等相关环节应分开管理,同时,固定资产采购和会计处理也应进行分离,明确不同岗位具体职责,不相容岗位不能同时由一人兼任;最后,全面贯彻并落实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度,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发现隐患或不对现象要及时进行整改,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机制;其次,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价值相符,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全面落实并有效实施;再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定期对固定资产处理进行审查,以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最后,制定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应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固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金的浪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处理时,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及账证相符。

(三)提高管理意识及有效利用率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其有效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浪费,应当与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相配合,两者之间应存在必要的相关性和相符性。首先,充分发挥当前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管理起到的重要作用,采购预算计划准确、采购物品性能适当,采购后及时进行核算处理,使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对购置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全面掌握并处理;其次,合理优化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化管理,进而有效减少企业所需运行成本的支出;最后,制定并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管理来提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效率,确保按章办事、按章行事,提高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及盘点办法

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通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物资及使用部门等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控制,必须要做到固定资产账、卡、实三方面内容相符,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至少每年需要盘点一次,并将盘点情况与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将国家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财务制度规定以及信息系统软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核算方法,对企业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进行入账处理,避免账外资产现象的发生。

乞丐故事范文6

一、编剧表演――顾此失彼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编剧表演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在操作策略上顾此失彼。如有课前安排好的,是为演而演,课堂教学气氛虽能好一些,但有作假之嫌;也有课堂表演随意发挥而“故此失彼”。一位老师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学生没有进入意境的情况下,执意编剧表演――老师当母亲,学生当儿子,进行“母子”对话,结果对话游离于诗歌内容。仔细分析,问题出在“儿子”没有情感作铺垫。当然,我们不能责怪老师执教意图。可是,只顾表演效果,演而不读,学生的情感怎能不游离于诗词之外?二是老师不考虑诗词的文体风格,遇诗则演。教《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想象后表演老翁与老太太的对话;教《泊船瓜洲》,让学生表演王安石和亲人隔江对话……试想,如此表演效率能有多高?改进策略如下:

1.演训结合

古诗词教学中课堂表演和语言训练、语言积累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古典诗词积累。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设计的表演可谓匠心独运。于老师引导学生回去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扮演女儿(儿子),老师充当妈妈角色聆听学生的背诵,然后互换角色,老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互换表演得情趣盎然。尤其是老师扮演耳朵有点聋的奶奶(说听不清,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诗词的积累。可见,古诗词表演要富有情趣,犹如教学的剂,演训结合,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2.以演生情

古诗词编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演生情,意在让学生想象画面,体悟诗情。但必须在学生读懂诗词的意境之后,方能采用以演悟情之策略。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诗词的空白点,结合诗词的诵读,让学生演中悟情。如教学《游子吟》中的“密密缝”,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师生进行对话表演:要是你就是诗中的儿子,联系“意恐迟迟归”,想想慈母在儿子的“衣”中缝进了些什么。通过师生表演对话,学生进入了诗境,感受到了母爱之深。

二、以画配诗――过犹不及

古诗词配图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更直接形象地进入古诗的意境。笔者认为以画进入意境本是好方法,但教学中不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怪异现象:一是品味画的时间代替了学生对诗词的感悟时间;二是学生刚读了两遍有些老师就出示画,进行诗句意思的讲解,这样的“画”成了一种形式;三是不分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凡遇上古诗词都让学生动笔作画,就像叙事性古诗有这个必要吗?可想而知,这些做法过犹不及了。改进策略如下:

1.以画悟诗

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为让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采用了板画形式,利用图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枯”和“荣”的含义,把深奥的词语变得浅显易懂了。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画服务学生的学。

2.读诗成画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每一句诗都是美丽生动的画面,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儿剥莲蓬、大儿锄豆草、二儿编鸡笼、两老人交谈等诗中所描绘的农村秀丽画面及家园的和谐情景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的确,抓住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或引导学生想象,使诗的意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学生就能体悟诗情。

3.画诗激趣

古诗词教学完成后,可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适当举行“画诗”活动。读和画结合,用图画表达与诗相同的意境,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整合建构――轻重不分

古诗的整合教学为古典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把相似意境、相同主题的多首古诗融合,以主诗为龙头,课堂上情感容量、信息容量大大增加,给人一种丰实之感。但许多老师总试图引领孩子们在一节课时间里深入了解组诗的内涵,背离了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的初衷。如教学《赠汪伦》,同时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比较三首诗的时代、文体、风格的异同,挖掘诗人的表达手段。短短40分钟,把三首诗都作为教学重点,如此教学,学生对诗的感悟积累的效率是很低的。改进策略如下:

1.“精读一首,带读一组”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送别组诗》,主学《赠汪伦》,引导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值得我们借鉴。他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2.构建文化主题

孙双金老师的《走近李白》围绕的主题是:李白是仙。课堂上孙老师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了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是一种开放性教学。这种主题教学,往往是从抓课文“支点”开始的。何谓“支点”?就是能拎起整组诗词文本的切人点、着眼点、着力点。在主题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背景的内容,如低段可选择亲情、童趣等主题,高段可选择言志、哲理、闲适等主题。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