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新闻报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写新闻报道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1

本报小记者九小四四班傅晶峰

临川晚报九小小记者站成立了,小记者知识讲座。

本报讯:昨天下午,本报在临川九小教学大楼三楼四(一)班举行小记者成立揭牌,由晚报总编宣布小记者蜕皮成立了和九小谢校长授订讲话。并且小记者部主任——胥志勇对五十多名小记者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讲如何写新闻报道和怎样做好一名小记者。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2

在德国,我们或许应该停止过多讨论媒体自由而是实实在在地实行它。据说过多恭维会惯坏圣人。对圣人来说真实的同样可以适用于基本权利。在仪式化的吹捧中,这些权利变得模糊不清,失去自我了。虽然如此,法律把报刊自由看做值得大声嚷嚷的基本人权。它也像我们在联邦宪法纪念日等特殊场合挂起来的闪耀的锡箔纸,正如德国家庭在12月24日装饰圣诞节一样。节日季节过去后,我们就把那些装饰扔掉了。

在日常的立法例行程序中,报刊自由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比如德国联邦刑事局(BKA)的法律,大量储存私人数据和有关电信监督的法律。记者的电话被窃听、电话号码被储存、记者的电脑被搜查好像根本就没有秘密保护,没有报刊秘密这回事。如果国家在没有法院授权的情况下通过搜查电脑和电话记录发现所有这些东西,刑事诉讼法中保证的证人拒绝做证的权利有什么用?

一段时间以来令人伤心的事实是,当国家带着闪亮的绿灯过来,换句话说通过宣称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时,报刊自由被迫靠边。法律制订者已经习惯于很少考虑报刊自由。我自己在怀疑新闻界是否已经习惯于自己瞧不起自己。新闻界自己对报刊自由的威胁是否比立法机构更大?我相信如此。在这个国家,新闻界的最大危险来自新闻界内部,来自媒体本身,来自蔑视新闻报道的新闻界。媒体所有者和出版商通过真实的或是假装的经济措施让新闻媒体跪地求饶,媒体大亨则把新闻报道置于商业和广告市场的圣坛。

或许是因为我出生于雷根斯堡(Ragengourg)的经历,在这个时候让我想到托恩和塔克西斯帝国(Thum und Taxis)阿尔伯特殿下曾经说过的话。在谈到帝国财产的时候,他描述说财产太多了根本无法通过吃喝赌来挥霍掉,人们能做的只能是让它无效。有时候我就想这也适用于德国大报的思想和经济资产。

新闻报道的未来

新闻报道的未来看起来会是什么样的?任何想谈论未来的人都需要知道过去。我开始提到我们的祖先菲利普・雅各布・西本费弗尔,因为他位于伟大记者的链条的开端。魏玛共和国时代的西本费弗尔们被称为库尔特・图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和卡尔・冯・奥辛斯基(carlyon Osmetzsky),在联邦共和国时期,他们被称为亨利・南恩(Henri Nannen)和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 Augstein)(《明镜周刊》创始人)甚至阿克塞尔-施普林格(AxeI Springer)(出版商)。即使存在差异和对比,他们都意识到新闻报道除了赚钱外还有其他使命。

我常常提到新闻界这些伟大的名字,因为他们不仅代表了新闻界的过去,而且代表了它的未来。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新闻学院的年轻同行不仅认识到跨界新闻报道是如何工作的,不仅学会如何写作、快速和高效地出产报道,而且学会欣赏和学习用来模仿的新闻界典范,了解那些伟大的记者,他们为什么伟大,如何成长为这样的记者。为什么?不仅因为他们记者职业水平高超,他们是智慧和精干的出版商,而且因为他们拥有的特定态度。

态度,这个词已经不时髦了。它意味着为你信仰的东西辩护,在短命的时尚潮流面前不屈服,在不切实际的利润期待和资产负债表面前不屈服。我相信如果报纸和媒体企业的新闻报道一面是健康的,那么,从长远看,其经济面也应该是健康的。今天,记者的适当态度包括考虑在和其他人合作的情况下,如何制作“创造性的”节省。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清楚报刊需要什么,才能在新闻和媒体市场做出的裁减面前捍卫自己的自由。

对于报刊自由,或许我们应该少说多做。这主要是出版商和编辑。我明确提到了两者。出版商和编辑都必须在工作中显示出来报刊自由是什么,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向立法者做出廉价的祈求。比攻击《西塞罗》办公室更糟的,比储存数据和警察搜索网上材料更糟糕的,是记者自我设定的心理紧身衣以及编辑部主任执行的自我措施。报刊自由不是挤干编辑部的自由,也不是用兼职人员办公室替代自己的自由,就好像暂时维持呼叫中心的运作。报刊自由不是公司掠夺者的自由而是负责任的记者和出版商的自由。资产剥夺者将吞噬一切,甚至报刊自由。有时候他们甚至伪装成仁慈的慈善家。记者的工作不能简单地被包出去给公共关系部、游说团支持的广告公司和自由职业作家组成的写作公司。但现在发生的情况恰恰就是这样。我们面对真正的危险是德国记者自1945年以来第一次变得琐碎化,因为赚取利润的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贬低为最低档次的公分母。因为有经验的能干的记者越来越多地被多媒体生产助手、厉害的“三脚猫”但没有一样专长的人所替代。今天的记者职业将变成报纸和网站的多功能点缀。这样的点缀技术员不是真正的民主文化人士,人们争取的报刊自由权利并非为保护这些人的。

自由是报刊的保证,也就是记者、出版商、媒体企业的保证。如果这个特权被理解为没有责任的自由的话,如果媒体企业只是把自己看做像其他任何企业一样关心创造利润的话,报刊自由就不能使用了。如果报刊经理相信印刷品的生产和保鲜膜生产没有区别的话,那他就错了。法律没有专门为保鲜膜生产者设定基本权利,但有理由确保报刊自由的基本权利:这是民主起作用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个基本原则在任何方式上得不到尊重,这个基本权利就失掉了其存在价值,那样的话,报纸将真的没有希望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忙着写报纸的讣告了,“1603年诞生于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市,卒于2020年。我们应该用适当的纪念堂来纪念报纸。”这些致悼词者不是在谈论编辑部的合并或者失业的编辑,也不是在谈论业务外包,而是在考虑互联网。自从美国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在2004年出版了《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后,媒体会议上关于互联网的小组讨论听起来就像为报纸的葬礼做准备一样。

首先,这样的思想有点过早,考虑到迈耶教授只是预测2043年是日报的死亡。其次,梅耶的预测可能最终像他的同事弗朗西斯・福山(Francls Fukuyama)1992年在东方阵营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崩溃后宣称的“历史的终结”的预言一样,历史拒绝服从。

但是,这种加速报纸死亡的愿望确实存在(梅耶诊断出来的死亡)。最近在德国,大卫・蒙哥马利(DavidMontgomery)试图把新闻报道赶出《柏林日报》,让这家报纸成为用户界面,刊登越来越少需要花钱的东西(比如好文章)越来越多能赚钱的东西(比如广告和产品推介)。正如我已经讨论过的,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美国模式,记者变得可有可无,通讯员数量裁减,编辑部被拆开,原来报社人员写的文章被通讯社写的东西替代,或者被用更便宜的价格从别处买来的东西替代。报纸总编辑

变成了总经理,思想被精神错乱所替代,节省了钱财但读者走掉了。这就像格林童话中的侏儒妖(the Eumpelstiltskin),因为贪婪和愚蠢,黄金变成了稻草。在《柏林日报》这件事上,我们或许希望这家报纸能因此好转起来。但我担心虽然蒙哥马利现在走了,但他的范例成为人们接受的东西。

只有思考和背景知识教育能帮助我们战胜“信息垃圾”

这不是未来成功的报纸的样子。日报必须改变自身,它愿意改变,绝不仅仅是因为已经变革的电台和电视台的竞争。报纸的内容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东西,但它仍然是报纸新闻报道,仍然非常多。文章必须是最初意义上的新闻、能够定位自我的文章。也还必须有分类、排序、评价互联网上的众多信息的文章和格式。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我相信许多报纸读者愿意做出贡献,许多读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看报纸的。正如我说的,只有反思和背景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战胜“信息垃圾”。这是报纸必须提供的东西,但这不能用已经慢慢堕落的新闻报道来获得。便宜的新闻注定要成为垃圾,不是让人阅读的。如果报纸建立在广告的丛林中,它就不再是报纸了,而是一张赠阅报纸,甚至不能吸引广告来维持其生存。

如果新闻报道不变成低劣的自我模仿,报纸免费为互联网提供其最重要的文章的情景就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从字面上说,这是一种自我背叛。当然,很快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转向简单的直接的可操作的按文章数目付钱的模式。那样,你将免费得到餐前点心,但主食就需要花钱了。点击购买,它不杀死任何人,但确实能让报纸更强大。

这样说了后,我仍然不反对赞助基金,现在正经历让人欢迎的上涨,给报纸施以援手。基金会当然能够提供一些资助,赞助报纸是对公共福利的真正赞助。《法兰克福汇报》赞助模式(几十年来《法兰克福汇报》的经济独立和编辑独立一直得到FAZIT基金会的支持)应该鼓励人们模仿学习。毕竟德国并不缺乏智慧的负责任的亿万富翁。

互联网,互联网,许多报人谈论它就好像它是匈人(Huns)的新入侵。1500年前的匈人不知道来自哪里,但所到之处皆成瓦砾(然后在100年后再次消失),互联网并不把任何东西变成瓦砾。这恰恰是历史上每次传播革命的教训:新媒介从来没有把旧媒介赶走,它们学会共存。互联网并不取代好编辑,也不会让好记者变得多余。相反,它让他们变得更加重要。

而且它将继续如此,比以前更厉害,权威地位来自作者,在质量上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个校训或许展现在汉堡新闻学院上,但它不能仅仅适用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它并不意味着读者和用户只能受到愚蠢的肤浅的新闻报道的折磨。在质量上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个句子要求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所有媒体的记者做出最大的努力获得最佳的作品。那么,新闻报道将有灿烂的未来。

让我们回到新时代黎明来临之时新闻界的形象,灰色的天空代表从晚上到白天的转变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转变的这个时刻确定新闻报道的位置,我们会非常高兴。当夜晚结束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在白天做令人激动的事情。

资讯

谁在控制网络世界

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十多亿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人们很少注意到,他们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从电脑的英特尔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从思科的路由器到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域名管理系统,互联网产业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基本上都由美国的公司主宰。

美国曾轻易将一国从互联网上“抹去”

目前,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有超过2/3的来自美国,网民人数达3亿多的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只占0.05%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域名与地址的监管便由美国掌控。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授意下,“iq”(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所有网址以“.jq”为后缀的网站全部从互联网蒸发,在互联网的地图中无法找到伊拉克的影子。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分歧,利比亚顶级域名“,ly”全面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

中国互联网企业利润大多被美国占有

目前,支撑全世界互联网运转的共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0台在美国。每天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有很多要先由美国人“过目”后才能去它该去的地方。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久前的《中国互联网外资控制调查报告》称,从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到博客、论坛,境外资本,特别是美国互联网资本几乎已控制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仅美国创投IDG参与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有10家,许多项目是中国互联网各个领域的领头羊,包括当当网、金蝶软件、携程网等。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3

大家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政务信息,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座同志中有许多优秀的信息员,但也可能有些同志为写政务信息而苦恼,如何写好政务信息呢,就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政务信息的特点

政务信息是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文稿,是有价值的、客观情况的反映,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务信息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宏观性。政务信息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的,这要求信息撰写人员变单位工作中心工作抓大问题,抓有碍全局的实际问题,抓政策性问题,抓重要的监管动态以及重大的社情民意。二是具有真实性。政务信息要求实事求是,不管是喜是忧,都必须如实报告,在数字上不允许大概加估计。信息编撰人员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文风,不做“假大空”的文章。不乱提过高的口号。语言要求准确、朴实、精练、明快、提神,避免客套话和空话。三是具有权威性。政务信息必须经过本级领导审查后方可报出,是具有严肃性的“官方消息”,是不能混淆视听的小道消息。政务信息还可以起到宣传、协调、交流和引导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政务信息的产出率、命中率

这是每位政务信息员所关注的,我个人觉得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勤”,怎样“勤”呢,那就是:文件堆里挖信息;翻阅材料筛信息;讲话稿中捡信息;领导口中理信息;联系上下摸信息;会议之中捕信息;参与活动追信息;重大事件抢信息;深入基层拾信息;关注新闻抓信息;掌握规律掏信息;情况反馈传信息;跟踪问效知信息;利用网络选信息。政务信息就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勤奋加刻苦,敏锐而深入,还会拓展出更多的渠道来,也一定会发现政务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是注重时效。信息就像山里的药材,适时是宝,过时是草。要勤写快报,准确性中求快,新中求活,实中求深,这些都是提高政务信息产出率的高招实招。同样一件事,你抢先一步,可能被录用,如果滞缓半拍,可能就一无所用。

三是体现特色。每个单位、单位每个科室承担的职能不同,信息的产生势必各有侧重。只有注重挖掘工作中的亮点,聚焦工作中的难点,采集领导关注的热点,信息工作才能“源头活水滚滚来”。

四是排好信息的结构。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政务信息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机关公文、新闻报道,要短小得多,简单得多。因为简单,反而不容易把握。政务信息在写法上要避免素材的堆积,一般采取直言表达,总分结构。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简朴。能省的则省,通篇给人以明晰、舒畅、一目了然的感觉。二是严谨,不能短而粗,虽短但“五脏俱全”。三是自然。长短详略,顺其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最后,还要为信息取一个好的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是善于投递。要根据信息层次不同,需求不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适合于哪一级信息刊物用的就报给哪一级,内外有别。各有侧重,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4

《黑龙江林业报》是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党委机关坚持弘扬森工精神,宣传森工变化,展示森工业绩,树立森工形象的专业性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林业专业性报纸。

根据笔者多年的报刊编辑经验,不难发现,通讯员的稿件正逐年减少,“稿荒”现象日趋明显。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和基层通讯员有关,由于通讯员数量的减少、真正起到作用的通讯员减少、原骨干通讯员的写稿减少、通讯员的培训活动减少等造成目前的状况。

结合《黑龙江林业报》五十多年的办刊经验,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让通讯员真正起到报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才能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一、通讯员队伍萎缩原因

究其原因还是通讯员积极性的挫失。当今新闻媒体改革是对记者实行考核制度,一些报刊杂志为了照顾记者,将通讯员具有极大新闻价值的稿件让路给记者,有些报刊编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占有通讯员的部分采写成果。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有些报刊编辑认为,利用社会上的“报料人”一样可以获得新闻事件,与通讯员的联络日渐疏远,加之激励机制的缺乏,让通讯员感觉到地位降低,对媒体失去信心,严重打击了通讯员的积极性,让通讯员不愿意再为报刊写稿、投稿。

二、意识到通讯员的重要性

这些年,《黑龙江林业报》通过连续改版、扩版,造成用稿量急骤增加,但编辑、记者却没有相应的大量增加,即使疲于奔命,也无法得到反映基层工作的好稿。林业报刊的特点就在于通讯员大多生活在基层一线,因在一线的生活、工作,更可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作用,是报刊伸向社会的触角,是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才能激起人忆群众精神文化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有了基础群众的参与,才会有了群众真正的声音,报刊才有了真正的群众基础。

三、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

通讯员队伍的建设,绝不仅限于收改稿件、发稿费,还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QQ、微信等方式,积极与通讯员互动,根据其年龄、文化结构,时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报刊提供优质稿件的同时,维系住报纸与读者、生活、信息来源的联系。

1.引导

由于基层通讯员本身的素质不一,对新闻实事的敏感度不高,这样就需要报刊编辑积极引导。比如要由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报道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报道转变,提示通讯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态建设的报道上,尤其是局党委提出“四大体系”建设、“五大产业”发展后,紧紧围绕“四大体系”、“五大产业”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和报道。这样通讯员才能提供在林业改革中如何“治危兴林,冲出低谷,重振雄风”,如何“二次创业,富民强企,振兴森工”,如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扩大开放”,如何“抓住机遇,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等优秀稿件。这些都是给通讯员一个明确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着全系统通讯员的思想,树立起新精神、新理念、新思维、新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的工作思路的不断拓展,真正起到在森工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去“宣传生态林业,传播绿色文明”。

2.培训

作为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对新闻培训有着强烈的积极性,特别珍惜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的机会,但他们也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恨不得今天参加培训,明天就可以写稿、后天就可以发表,因此培训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培训内容要做到精、细,分专题讲解,结合实际,让培训通讯员知道什么才是新闻、怎么去寻找新闻、如何写新闻。只有在提高通讯员的写作知识、业务经验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才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还可以达到提升通讯员的投稿热情的目的。《黑龙江林业报》积极组织各种学习交流,举办记者站会议、理论研讨会、摄影培训班、新闻培训班、组织通讯员进行异地采访等,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对报社的新闻工作者和基层的记者站通讯员进行岗位培训。每年的年初,报社都会进行各行业的总结性报道;每年的森工工作会议上,也能看到《黑龙江林业报》人员工作的身影;每次森工系统大的决策,《黑龙江林业报》人也都会打出一个个漂亮的报道战役。他们不但进行着全方面跟近,并就实施贯彻进行系列、深入的报道。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5

一、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挥微写作优势

所谓微写作,即是指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精巧、结构灵活的文体,字数一般为200字以内,多见于微博上发表的微小说、微散文、微笑话、微剧本等网络作品。微写作的出现,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是可利用的有效的课外作文方法,教师可借助这一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微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创作。

以7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用心感受父母的爱,看看父母的哪些言行举止体现了对自己的爱,对于这种“爱”,学生又触发了怎样的感想,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想以及想说的话通过微信传达给父母。这种微写作方式不仅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亲密、更通畅,而且家长对微信的及时回复,还能激发学生将表达继续下去,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创作,以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受。微写作是学生对生活即时感悟的即兴表达,体现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通过自主表达以及与他人交流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作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拓展。

二、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拓宽写作渠道

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和教师的施教是远远不够的,父母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为了促进学生课外写作训练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还需要学校与家长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课外写作的训练。例如,日记和读书笔记就是一类很好的课外写作训练方法,家长可利用好这些方式,帮助并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写作训练。以7年级语文教材“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在作文时流露真感情,使作文表达更生动,教师可与家长事先沟通,让家长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有感而发,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例如,有家长为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带着学生到自己的单位,让孩子亲睹自己工作的整个过程,孩子回家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直以为挣钱很容易,因为每次需要用钱时爸爸都会给我,我常常编各种理由向爸爸要钱,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爸爸挣钱真的很不容易。看着爸爸顶着烈日工作,还要爬到那么高的施工架上,我真的很紧张,很担心,真希望爸爸下来跟我回家。但是,我不能,这是他的工作,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我好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为爸爸分担一份家庭责任!可见,创设真实的情境是使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抒真情的有效方式,家长应与学校相配合,使学生在课外有感而发,自觉创作。

三、扩大学生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这一特点来创设相关的情境,根据提供的作文题目来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领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发其联想,使其创作出优秀作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选择切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的文本,同时也应参考新课标的有关语文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如何写新闻报道范文6

张老师是我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认识的,他不是我的任课教师,那时候,他是校报的主编。一年级时,我担任外语系学生会的宣传干事,看到校报每一期的新闻版都会刊登一些校园新闻,心想自己也可以写呀。我高中时就有写新闻的经验,曾经在《湖南工人报》发表过新闻作品。于是,我就把外语系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写成短消息,投到校报设在教学主楼的投稿箱里。

记得是大一快结束时,正逢仲夏,天已经开始热了。那一天,我正在外语楼门前和几位同学一边乘凉,一边聊天。突然听到有同学喊一声:“谭旭东,校报的老师叫你有空去一趟。”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但想:一定是因为我给校报投了稿。第二天,我就去了化学楼,在五楼找到了校报编辑部。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位高高的有些偏胖的中年人,他略带皖北口音,很热情地招呼我进办公室,还端来水给我喝,说:“同学,请坐!你是来投稿的吧?”我说:“我是外语系的学生,听说你们要找我。”他笑着说:“哦,那你就是谭旭东同学吧?”我点了点头。他和蔼地说:“你的消息写得很好,以后多写写。把你身边的好人好事写出来,也多多留意一些校园新闻,给我们多投投稿。”过了大约半个月,校报就在一版刊登了我写的小消息,这个小文章还得到了系里领导的表扬。

那一次见面时间不长,但张老师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后,我常给校报写稿,而且每一次去校报编辑部,他都会认真指出一些问题,教我如何写新闻报道。到了大二时,校报记者团要改选了,张老师让我担任记者团主席,还每一个月给我们这些学生记者讲消息、现场新闻和人物通讯的写作知识,不到一个学期,我就对新闻由懵懂,到熟悉和热爱。大二时,我开始在校报发表几千字的人物通讯,同时也采写校园新闻投到外面的报刊,在《中国煤炭报》和《安徽日报》都发表了新闻,获得了煤炭系统优秀通讯员的称号。张老师常夸我有悟性,也勤奋,所以进步快。因为我新闻写作比较突出,张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写作苗子,就很用心地指导我,还聘我担任校报文艺副刊的编辑。

张老师老家是安徽宿州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曾在部队担任医官,家学比较深。但他的人生并不很顺利。他高中毕业就进了煤矿,在掌子面上挖过煤,因为读了些书,有些文化,也会写作,就被抽调到矿上的中学做高中语文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他带毕业班的语文,自己也挑灯夜读,和学生一起复习备考,做起了大学梦。结果,他和三个学生一起考上了大学。那时候,他已做了父亲,拖家带口的,但在师母的支持下,他毅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后来,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做过老师,做过校长秘书,但在校报和学报主编的岗位上一干就干到了退休。张老师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发表过多篇研究刘基寓言的论文,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过一部研究专著,在国内寓言文学研究界也是一位知名人士。张老师的文学创作也相当了不起,他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和《诗歌报》上都发表过诗作,出版过诗集,在朦胧诗初期的大讨论中,写过诗学论文。他在新诗理论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后来他主编学报,也开设过新诗研究栏目,也算是他的一个新诗情结吧。

我在校报做学生记者和编辑时,张老师一面指导我写新闻,一面指导我和其他几位文学爱好者写新诗,经常和我谈文学,讲文学的感悟。有时候,他发表了作品,也会拿给我看看,并给我讲一讲他对诗歌、对艺术的理解。他时常在师母面前夸我,师母为人很亲和,待我如亲生儿子。她在附属小学做音乐老师,工作挺忙碌的,但她经常会做一桌好菜,请我到家里吃饭。

张老师家里,藏着很多书,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几乎都可以看到,因此,每一次到他家,我都会留连于好书之间,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张老师爱说这两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每一次,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在张老师的鼓励和督促下,我常泡图书馆,努力读书,认真写作,到了大三时,就公开发表了三百多篇各类作品,还有诗发表在《飞天》和《东海》杂志上。《中国煤炭报》和《淮北日报》都有专门的文章评介我的创作,这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

在创作和学术方面,张老师给我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心致志,耐得住寂寞。他在给我们这些热爱写作的记者讲课时,就告诉我们,要写好新闻,要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仔细收集材料和信息,态度要严谨。而且在大学里,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学什么,跟风模仿,永远不会有“自己”。张老师的话,对我来说启发良多。校园里的生活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平淡,但我却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并且把它们写进了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里。二是视野开阔,知识要广博。张老师自己是中文专业毕业,但做新闻,也从事摄影,他不但喜爱古典文学,还做新诗研究和创作,这和他的工作有关,当然更和他的视野有关,他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宽,因此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他不但出版过古典文学和新诗研究的著作,还出版过诗集、散文集,也出版过摄影理论著作。还是安徽省高校摄影学会的召集人。现在,他年届七十,还爱扛着摄像机,到各地去采风,去创作,对新鲜事物满怀热情,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包容心。

因为受到张老师的影响,我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也算是多面手。不但爱写新诗,作诗评,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也研究过出版文化,写过具有文学和传播学交叉视野的论著。后来,还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也算是以一点成绩报答了张老师对我的创作和学术的指导吧。

大学毕业后,虽然很少去见张老师,但也时常有电话联系。记得我毕业后在马鞍山的华东冶金学院外语系工作时,有一次张老师到南京开会,还买了一盏台灯送给我。后来,我来到北京深造、工作,他来北京,我们又聚了几次。去年,有人在报纸上写文诽谤我,他及时打来电话安慰我,让我不要理睬那些无良之人。我在煤师院读书时,组织过多次诗歌活动,背后都有张老师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在我的带动下,煤师院有了一个校园诗群,虽然这些诗友们有的后来不再从事文学工作,远离了诗歌,但他们和我一样一直记得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张老师给予的热情关怀。

今年,我从教也已有二十个年头了。从张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为师的品格,也有几个教育体会:第一,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犯了点错误,也不要和学生计较,而且学生有问题,老师也应该担负起责任来。现在有的老师喜欢挑学生的毛病,而不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对的。第二,做老师,一定要有真正的学术精神,要有高蹈的人格。现在全社会都在拷问师德,媒体上常有批评教育的声音,就是因为有一些老师做人有问题,不讲师德,甚至在学校里还有老师嫉妒学生,利用学生,伤害学生,玩弄学生。第三,做老师也好,还是做一般的人也好,一定要有勤奋刻苦、努力做事、踏实做人的精神。而张老师在这几方面,都是可以垂范的。

今年,张老师几次来电话,邀我去母校看看,做个讲座。因为忙忙碌碌的,上半年没有践诺,等到秋天,我一定要去母校,看看张老师,看看师母,看看曾给我美好回忆的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