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范文1

【关键词】安阳 景观 园林

一、安阳园林的发展史

河南在北宋之前作为汉文化的中心地区,其园林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河南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河南因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等特点,集众多园林形式于一身,这些园林形制在发展过程中与河南的气候、环境、民居等特色相结合,集中体现了河南传统园林的地域特点以及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河南传统园林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整体发展面貌和过程,同时着重分析若干典型园林,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探讨河南园林的景象及特征,利用文献资料与考古、图像相结合,进行互证分析,由此探讨河南园林发展变革的脉络与原因,阐明其中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确定其独特的价值,揭示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安阳市地处东经113°37′至114°58′、北纬35°12′和36°22′之间,位于我国河南省的北部,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面积7413平方公里。安阳是河南省最北部城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文化的故乡。目前,安阳正朝着环境优雅,适宜居住的现代花园城市目标迈进。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是决定城市功能完善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整个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安阳地区的古代园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在殷商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古代园林,许多都是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及开创性的重要地位。“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位于安阳市西北的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建都于此,营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繁盛的都城-大邑商,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灿烂夺目的殷墟文化。

二、安阳园林的特点

安阳市木本园林植物区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在科、属、种不同水平上对安阳市木本园林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 1.安阳市木本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共有56科,131属,350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0属,23种,被子植物50科、121属、32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9科、119属、323种。单子叶植物1科、2属、4种。 2.安阳市木本园林植物的优势科为蔷薇科、木犀科、松科、柏科、豆科、榆科、杨柳科、槭树科、木兰科、忍冬科等。 3.安阳木本园林植物类型主要属于温带成分,亚热带分布类型较少,由此说明安阳木本园林植物区系是温带区系的特征,属于华北植物区系,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处在温带的南缘,仍有一些亚热带和热带的成分。如殷末周初略具雏形的且分布范围极为广泛的贵族园林――沙丘苑台,虽然只是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但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历史上第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大内御苑”――曹魏时期的铜雀园;规模宏大的,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的北齐仙都苑等等,皆出现在安阳地区。 安阳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等特点,集众多园林类型于一身,如殷商时期的贵族园林、春秋战国时期的台苑园林、汉代的村落桑林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及佛寺园林、隋唐时期的寺观园林、北宋时期的廨署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等等,没有一个地区能像安阳地区一样具有如此长久的园林史,其园林经历了与中国古代园林相似的渊源、生成、发展至全熟的过程。 但由于安阳地区的古代园林实例仅有明清时期的部分园林遗存,目前对安阳地区古代园林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园林发展变迁及造园,树名木是珍稀的自然资源,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了解其生长现状和保护情况,在安阳地区进行了这次调查。调查方法采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初步确定了该地区古树的范围,记录了树木年龄和树体大小。安阳市木本园林植物中,从国外和我国南方引进的种类较多,这些外来的种类虽然丰富了本地园林物种,但在本区的生长状况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

三、安阳园林的代表分水苑

安阳分水苑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安阳园林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然而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安阳城市园林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即城市总体绿量偏少,致使北方城市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高温、干燥、阳光反射量大,风沙粉尘严重等,不能得到有效地缓解。

四、结论

国家级园林城市评选会上,安阳市凭借城市自身的良好的园林资源,入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名录。安阳市已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以河渠、国道防护林带为屏障,乔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城中村建设模式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2010.

[2]潘盼.郑州市城区雨水的绿地利用措施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2010.

[3]申淑兰.安阳地区古代园林探研[D]. 河南农业大学,2010.

[4]王保民.安阳市现代城镇体系的构建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2010.

[5]杜甲宝.郑州市高校校园绿地植物多样性与美景度评价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2009

[6]雷晓伟. 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7]郝美彬. 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8]苏婕. 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9]郑涛. 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0]何允.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河南文化范文2

论文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河南民俗文化,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1]

2.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河南民俗文化,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三、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挖掘、突出中原文化内涵的河南民俗旅游

中原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

(二)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发展民俗旅游要突出河南的“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满足他们的“求奇、求异、求乐、求和”的心理要求。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再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游客进入园区就进入了宋代都城“汴梁”,展现出清明时节宋都繁华的民间景象;还有《大宋*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有七百多演员参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3]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利益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这样可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民俗文化,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及部门、行业、所有制相分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我民族的根脉。

(四)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1.以河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横向整合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

祖根文化游中国。联合淮阳太昊陵,新郑轩辕故里和安阳内黄二帝陵,建设祖根文化旅游区,形成常年活动的文化载体;策划大型文化活动,使祖根文化活动与节事旅游活动相结合.各地的姓氏文化节和恳亲联谊活动要通过策划提高文化档次,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共享相应的常规活动载体.重点开发太昊陵和太昊文化园,黄帝故里旅游区,二帝陵园旅游区等。

武术文化游。 联合登封少林和焦作温县打造“武术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提升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武文化资源的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术的层次,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展时间长短不等的武文化健身游;建设武术博物馆或武术文化苑,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

中原庙会文化游。河南各县每年的庙会数量少者百余,多者盈千。如林州,年会231次,温县243次,滑县249次,新密450次,禹州609次等,无论从规模或从数量上看,这在全国都是非常惊人的。

以郑州商城民俗庙会、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桐柏县盘古庙会、登封中岳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主,组建全省庙会共同举办的中原庙会文化游。

例如:2009年河南省108县联手成功举办了 “春满中原”庙会大联动暨牛年商都民俗庙会,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帷幕,全省有千台庙会迎新春。 “春满中原”活动以郑州商都民俗庙会、浚县庙会、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著名民间庙会为龙头,全省庙会大联动,形成春节民俗文化的大看点。

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全部在河南:孟姜女和范杞梁在杞县;牛郎、织女在南阳、鲁山;白娘子、许仙在鹤壁和博爱青天河;梁山伯、祝英台在汝南,这些地方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塑造民间传说民俗游览地,串联在一起做大宣传,共同搞好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

还有中原民间美食文化游;茶文化游;中原杂技之乡游;中原古街古镇游;民间艺术文化游等等。

2.纵向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河南民俗文化,突出一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带动其他民俗项目,形成综合民俗旅游实力,拉长旅游时间,做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年四季都有看头,避免出现过去民俗旅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现象。

(五)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4]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尽早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横向、纵向整合民俗旅游资源,盘活河南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河南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河南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六)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河南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一些知名的民俗节事向国内外推广、宣传,扩大河南民俗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河南民俗旅游的品牌。例如正月十三的宝丰马街书会、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浚县古庙会等等。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心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大学报,2007,24.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M]. 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河南文化范文3

【摘 要】曲艺艺术的形成直接受到当地区域的文化土壤养育,河南坠子作为河南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唱腔特色受到了河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本文用文化生态学知识,从河南文化生态、群众基础、地理区域等几大方面,阐释文化生态对于河南坠子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河南坠子;群众基础;唱腔流派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52-01一、河南文化生态环境为河南坠子发展奠定基础(一)地理位置优越和文化氛围浓厚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和以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和曲艺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河南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地理位置的集中,方便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河南坠子这一曲艺在吸收借鉴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并借助便利的交通与文化的交流传播发展。(二)戏曲曲艺种类繁多与独特的方言河南地区作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双重发展,市民阶层繁荣,带动了戏曲与曲艺文化的发展。使得河南成为了中华戏曲文化与曲艺文化的大省。全国有近三百余种曲艺,但河南就有百种之多,河南郑州老坟岗、开封大相国寺,是整个河南地区曲艺的集中地。河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是中国最大的方言,流行广泛。河南方言作为河南文化的一种,在河南戏曲与曲艺中被大量地使用,而作为河南曲艺的代表――河南坠子正是用河南语音演唱、以河南方言为语言基础的曲艺形式。同时,河南地区众多的曲艺形式,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人群的演唱中融入到河南坠子中,形成了河南坠子不同的唱腔艺术。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河南坠子发展提供保障(一)河南人的性格使得其喜爱河南坠子河南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南长时间成为了中国文化、政治与军事的重心,造就了河南人豪爽狭义的性格。同时河南是农业大省,小农思想、市民阶层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使得河南人喜爱热闹,主要表现就是庙会多,且大量出现戏曲与曲艺的演出。河南人的性格也决定着河南人对于曲艺的喜爱、追棒,乃至入魔状态,出现了“听坠子,拆被子”的谚语。(二)其他曲艺艺人的加入使得河南坠子更为丰富河南坠子是在借鉴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还包括山东大鼓、瞎子腔、大弦戏、小弦戏、四股弦、梨花大鼓、京东大鼓和西河大鼓等众多曲艺形式。在借鉴唱腔的同时,河南坠子也相应借鉴了不同曲种的剧目,如:《老来难》《罗成算卦》和《黛玉葬花》等,使得河南坠子有了丰富的剧目资源。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形成河南坠子唱腔流派河南坠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艺术流派,其中包括东路坠子、西路坠子、北路坠子、乔派坠子和赵派坠子。西路坠子流行于开封和郑州一带,语言与文化环境大体一致,都是旧时的文化中心,因此西路坠子使用脚梆击节,以中州音韵为念唱的标准语音,演唱注重字正腔圆。东路坠子流行于商丘、周口一带,同山东和安徽相连,吸收了道情渔鼓和山东大鼓,因此唱腔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北路坠子流行于长垣和清丰一带,当地戏曲文化繁荣,且临近山东,吸收了大弦戏和山东大鼓等艺术形式,因此唱腔豪迈、音调丰富。乔派坠子是以乔清秀、乔利元为代表的坠子流派,主要活动地区为天津,吸收了大量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和天津快板等艺术形式,唱腔具有很浓的京味,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雅俗共赏的剧目。赵派坠子是以赵铮为代表的坠子流派,赵铮是集演唱、创作、编导、教学的坠子艺人,赵派坠子的出现完全得力于赵铮对于其他坠子流派的吸收与借鉴,因此其唱腔丰富多彩,表演细腻。参考文献:[1]韩萱.文化生态环境对天津曲艺音乐沿变的影响[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2]冯光枉.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2).[3]王俊霞.河南坠子唱腔特点与演唱风格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作者简介:马 龙,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本科学历,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河南文化范文4

关键词: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河南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SKL-2016-85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一、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一)基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视角下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但全省资本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文化创意企业占文化创意企业总量的近7成,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普遍偏小,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文化产业在规模、资本总额等方面发展较快。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中企业增长数量看,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为50,051户,同比增长了15.6%;2014年文化产业的子行业文化艺术业1,539户,同比增长了69.30%;2015年为2,718户,同比增长了79.50%。从资本总额增长看,2013年全省实有文化创意产业资本总额1084.03亿元,同比增长18.8%;2014年文化产业的子行业文化艺术业资本总额68.26亿元,同比增长150.90%;2015年文化艺术业资本总额122.66亿元,同比增长了69.70%;另一方面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增长潜力。截至2015年6月底,河南省实有小微企业共有68.5万户,占全省企业实有数量的90.6%,但由于受到河南省文化产业初级阶段及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的约束,2014~2015年新增小微企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小微企业数量仅占到河南省商事改革后小微企业总数的1%。文化、娱乐业中的小微企业在各行业中的相对优势系数低于0.5,处于发展弱势。因此,无论是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本需求角度,还是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和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角度,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扩大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特别是满足小微文化企业成长中较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将是河南省文化金融供给的主题。

(二)基于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视角下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河南省2014~2015年工商统计实际分析,河南省小微企业超过60%年龄在5年以下,近20%的小微企业年龄在6~10年,河南大多数小微企业处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前期阶段,这一时期正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期。通过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河南省小微企业平均年龄4.3年,而文体娱乐业小微企业平均年龄仅3.9年,据此看出小微文化企业平均年龄低于小微企业平均年龄,处于弱势。初创危险期的小微文化企业初始投资少,经营现金流不稳定,很难从银行得到信用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自筹资金,较其他行业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从金融需求角度看,初创危险期的小微文化企业难以负担高额成本的负债筹资,资金需求以短、平、快的流动资金补充为主,渴望金融咨询服务;站在小微文化企业成长角度,关键是如何获得融资成本低、时间短、速度快、金额小的贷款来满足流动资金需求,顺利度过危险期;站在政府角度,对于如何帮助这一时期小微文化企业度过难关,需针对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政府主导下的信用担保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二、河南省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供给规模和渠道难以满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当前,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的资金以自有资金和经营积累的内源性融资为主。从直接融资渠道看:首先,在VC/PE等风险投资方面,2015年全省创业企业中,超九成为小微企业,引入VC/PE等风险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而文化业由于自身经营的不确定性、高风险等原因难以获得VC/PE等风险投资青睐;其次,资本市场方面,截至2015年河南省在新三板上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的中小企业仅有一家,且文化企业债券的发行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最后,文化产业股权基金方面,起步晚、发展缓,2015年9月才成立了第一只文化股权基金“河南中原文化股权投资基金”。从间接融资渠道看:河南省商业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以传统信贷为主,总体贷款规模小。2013~2015年银行业贷向小微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河南省全部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6.65%、28.12%、29.30%,平均不足三成,总体规模较小。小微文化企业由于无形资产评估难,可抵押、担保实物资产少,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完整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但在当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下,小微文化企业对从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期望仍然较高。从民间借贷融资渠道看:省内文化企业类的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建立,小额贷款惠及小微文化企业面窄,且源自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高。河南省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在中部六省中以316家位居第三位,但贷款余额却只有228.4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四位,处于劣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成为大多数小微文化企业在流动资金短缺时的一种主要融资渠道。根据上述分析,总体看河南小微文化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供给规模小,难以满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需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金融供给规模。

(二)金融产品及服务难以适应小微文化企业特点。首先,河南省各大商业银行在省级政策引导下,纷纷面向小微企业推出了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适合小微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仍有待创新;其次,很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实施效果有待检验。如:租金贷、“政银担”风险共担、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债、货、物、股、智”五权担保等金融产品及服务新模式,小微文化企业惠及效果尚难明确;再次,中原银行、郑州银行、工行河南分行、中行河南分行、建行河南省分行均推出了“循环贷”、“续贷宝”、“接着贷”、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等相同及近似金融产品,但是这些相同或近似的金融产品却缺乏统一的行业监管质量标准,小微文化企业受益有限;最后,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圈层的金融服务缺乏,难以满足文化企业行业跨度大,“小、弱、低、散”的特点,难以适应小微文化企业初创危险期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效果不明显。

(三)契合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相继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河南省内金融支持的政策文件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但总体来讲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微文化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制约融资来源;第二,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第三,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评估机构、标准、规范缺乏。小微文化企业的资产多以专利权、专有技术、特许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为主,在评估标准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权重难以准确划定,文化企业的资产评估问题已成为公认的难题。

三、解决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的重要路径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搭建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改善信用环境,与银行征信体系对接。信用信息平台的搭建应围绕“三台一库”去构建。“三台”是指信用信息平台所属的三个子平台,主要包括征信服务子平台、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统借统贷子平台;一库是指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于当前小微文化企业的信息分布在工商、税务、水电、社保、行业协会等多头机构,信息的分散降低了信息的可用性和价值性,建立征信服务子平台,有利于集合小微企业信息,提高信息价值。征信服务子平台是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统借统贷子平台两个子平台的基础。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主要解决小微文化企业资产价值难以评估的难题,通过政府联合资产评估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小微文化企业建立价值评估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价值评估服务的同时,也有利于融资担保机构降低风险,助力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统借统贷平台是建立在前两个平台基础上的,由信用信息平台运作方与相关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平台从政策银行统一借入贷款,分散贷给平台上符合授信条件的小微文化企业,最后再由平台公司按期统一还贷。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集信用、价值评估、融资、数据库等于一体,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二)优化投融资主体,引导民间资本进行直投。由于初创期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不健全,小微文化企业很难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优化投融资主体,对于扩大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供给规模或渠道有着重要作用。第一,建设小微文化企业投资银行,通过直接投资拓宽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较大型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小微文化企业直投基金,对小微文化企业进行项目直投;第二,成立专门小额文化类贷款公司,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认识文化企业特点,鼓励资金贷向小微文化企业;第三,加大金融机构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成立民间资本参与的社区银行、小型股份制城镇银行等中小型民营银行,拓宽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第四,引导民间资本、VC\PE等风险投资基金对小微文化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或成立小微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当然,扩大金融供给规模的同时仍需强化监管,赋予地方政府对上述金融机构的一定监管权限,明确监管职责,使对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形成合力。

(三)建立小微文化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在传统的小微企业银行信贷模式中主要涉及银行、信用担保机构、企业三方。按照传统的信贷模式,在信用担保环节小微文化企业由于信用信息的缺失即会受阻,而这一环节政府的介入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因此,政府在吸收民间资本的基础上可以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设立小微文化企业担保公司,为小微文化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之后,政府借助于保险机构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大额担保款项进行再保险。如果部分小微文化企业到期无法还款,那么担保公司就可以从政府的保险库里获得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金额的大部分贷款损失补偿。因此,创新小微文化金融担保服务模式本质上就是要为小微文化企业担保设计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最终的风险损失由政府承担,以此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细则。当前,国家层面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不乏金融措施和手段。但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是政策文件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积极联合银行、工商、文化、税务、行业协会、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制定适合本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现状的金融支持细则,有针对性地丰富金融支持的措施和手段,形成完善的政策环境,促进小微文化企业迅速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11.

[2]2013-2015年河南省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3]2015年河南大众创业情况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6.1.

河南文化范文5

关键词: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

河南由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优势,因此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深入挖掘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河南要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加强旅游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旅游项目的精心设计。实行全省一盘棋,在注意突出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时,更注意互补互济,形成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成为旅游景区的形象标志,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要切忌盲目开发一拥而上,降低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

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河南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一位世界文化遗产评委曾告诉冯骥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一半在中国,冯骥才则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构成了中国口承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史上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流传于信阳一带的汉族民间长篇叙事诗《郭丁香》是汉民族的长篇叙事史诗,可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江布尔》相提并论。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挽救这些濒于灭绝的文化遗产,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豫西剪纸、淮阳泥泥狗为依托,打造民间文化艺术品牌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其制作采用纯手工刻版,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植物配方熬制,采用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发源于豫西南,承载诸多南北朝时期特色的灵宝剪纸是灵宝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灵宝剪纸分阳刻、阴刻、叠剪、单剪四种,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忠贞,《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巧手剪纸艺人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中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借此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周易学会会长助理理杜教授解释:《神异经》记载,说混沌是只黏糊糊、黑油油,既像狗又像人熊,有耳听不见、有眼看不见,给世界造成黑暗的野兽,这为淮阳“泥泥狗”的颜色、形象提供了根据。而《庄子》中那个类乎神话开天辟地的寓言故事,为泥泥狗为何下腹畅开提供了根据,可以肯定地说: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中华先民对中华大地“破混沌”“定乾坤”的记忆复制,小小的“泥泥狗”实际永远在向人们传递着“开天辟地”的信息。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如开封盘鼓、麒麟舞、锣戏,宝丰马街书会,安阳“曲沟抬阁”等,我们要大力抢救整理,挖掘开发,打造精品,创造出民间文化的品牌。

(二)以媒体为媒介,打造中原戏曲、歌舞、影视文化品牌

河南豫剧历史悠久,唱腔悠扬,慷慨激昂,许多剧目广为人知,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朝阳沟》等,不仅豫剧,河南还有越调、曲剧等众多剧种。这些年来,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更是让河南戏曲名扬海内外。此外,我们还排练了《风中少林》、《河洛风》、《大河秀典》等歌舞节目,拍摄了《少林寺传奇》等影视作品,在国内外也应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们要以此为起点,以媒体为媒介,多加创新、修改,打造中原戏曲、歌舞、影视文化品牌。

二、加快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有人说,河南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作为我们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开封龙亭和相国寺等都已得到开发,但更多的还没有开发出来,如夏都遗址、宋都遗址等。仅以开封为例,开封不仅有龙亭、相国寺、繁塔、铁塔等地上名胜古迹,而且地下还有北宋都城遗址和明代周王府遗址等,是著名的城摞城。在金明广场东部的地下,就埋藏着宋东京城外城西墙的遗址。开封城墙也是城墙摞城墙,这在全世界也不多见。开封曾经发现了“马道摞马道”的奇观。 1981年,在龙亭湖湖底发现了明代周王府的遗迹,开封供开发的还有著名的州桥。《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使州桥名扬天下,而“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的诗句,又使文人对州桥产生了几分向往、几分依恋。古州桥遗址就在开封自由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往南不远处,桥面距地表4.3米,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洞高6米,宽30米,可容纳近千人参观。如能在此建一座地下博物馆,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但这一切都还没有得到开发,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仅仅是开封就有这么多的文化古迹可以开发利用,整个河南省又该有多少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文化遗产呀!把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起来,更能彰显中原文化的悠久和灿烂,其效益和影响远远大于建几所仿古建筑。

三、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为中心,打造历史古都文化名牌

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宋朝,在长达3500年的岁月中,曾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都郑州都位于河南。这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我们要利用这种优势,打造历史古都文化名牌。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2006年,在40多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殷墟遗址以最高得票数入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殷墟进行评估后认为,殷墟的价值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媲美。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东周、魏、晋、后唐等先后在此建都,其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汉唐之际。“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是盛唐的洛阳;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搞得一时“洛阳纸贵”,那是魏晋的洛阳。如今,洛阳的龙门石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的牡丹也是名动天下,洛阳的白马寺依然香火旺盛。 但总觉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遗迹不是很多,还应该加强考古和挖掘。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期时代已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周。开封城的建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有七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特别是宋代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68年,成为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时称“汴京富丽天下无”。如今的开封城,除了那幢突兀的铁塔,已经找不到一丁点宋时的痕迹。那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的绝世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运河里的林立帆船,大相国寺前的技艺杂耍,也都成了遥远时空模糊的印象。但城内四处悬挂的诗书字画,栩栩如生的汴绣,浓郁的美食文化,明示着一脉相承的中原文化,依然靠着强大的文明惯性及坚韧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此外,开封地下历史遗址很多,已经探明的就有宋代宫殿遗址、宋城墙遗址、州桥遗址、明代周王府遗址等,开发的潜力很大。

四、联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在项目规划、经费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对河南的支持力度。

河南目前现有博物馆104个(2010年统计数据),全省在册文物点达到28168处。目前,全省已登记的各类文物点达到2816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馆藏文物140多万件。我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6项,居全国第一。我省的文物保护科技、科研水平等多项指标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文物精品景区,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成为河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一)开展古墓文化游

中原地区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陵寝之地,“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写照。的河南的地下文物属全国第一,著名的皇帝墓葬群有:淮阳的太昊陵、新乡的潞简王墓、巩义的北宋宋陵、三门峡的虢国墓、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密县的打虎亭汉墓、洛阳古墓博物馆。另外,河南的历代名人墓地也很多。如:张衡墓、关羽墓、白居易墓、二程墓、韩愈墓、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通过游览让游客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数千年墓葬文化的演绎变迁,游客通过游览期间,了解大量的文物、壁画、墓室的建筑风格及历史;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民情。

(二)增加博物馆精品游

众多的历史文物精品大量保存在河南各地的博物馆,对于这部分文化资源历来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历史久远,加上游客的历史文物鉴赏水平有限,很多文物就束之高阁,默默地尘封在博物馆中。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央视的鉴宝节目不断掀起文物收藏的浪潮,很多市民百姓逐渐认识到文物的价值,纷纷加入到文物收藏的行列,同时这些节目也让更多的人对文物的价值和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加上博物馆不收费,我们可以开辟一些博物馆精品游,如:河南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人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古人留下的文化历史资源。

总之,利用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是我们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观点分析,河南省凭借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已形成的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我们紧紧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开发、保护、利用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河南旅游产品质量,突出河南旅游产品特色,使河南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成纪.中原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08-02-05.

[2]王保国.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N].光明日报,2008-02-05.

[3]魏新生. 开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

[4]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6.6

[5]何新年, 河南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 中州学刊 2004.1

[6]张春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12

[7]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

[8]杨宏恩 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9]《河南省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0]《中国旅游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1]《河南旅游大观》河南大学出版社

[12]《河南旅游地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河南文化范文6

关键词:文化会展;河南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74-02

一、文化会展业的概念和范畴

文化会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会展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广义上看,文化会展包括所有会展活动,从狭义上看,文化会展是指文化类的各种会议、展览和活动等[1]。由于文化会展行业近几年才得以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行业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对于文化会展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基于对文化会展的认知,本文认为文化会展业是指各类在特定区域与时段举办的,围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主题举办的由多人参与的会议、展览、节庆、比赛等活动。

二、文化会展业对于地区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拉动城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会展经济素来享有“城市面包”的美誉,不仅其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有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发展进程。文化展会场馆附近乃至整个市区的环境、酒店设施和服务水平都会因为活动的开展而提高[2]。因此, 文化会展业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会展业对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会展活动举办期间,大量的进出人流会提高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增加交通运输业的收入,尤其是一些较大型的有外商参展的展会,更会对该城市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为了文化会展的顺利举行,城市将有意识得关注对交通设施的完善和通行质量的提高。

(二)有利于增进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知名度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对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此弘扬本国文化,扩大对外影响。利用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已逐步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决策。文化会展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对于举办城市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科技交流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进了与其他地区的官方或民间的文化产业经济合作。通过发展文化会展业,可以加深城市与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促进各地方文化的相互交融。

(三)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文化会展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目前人们经济生活已逐渐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了文化会展的顺利举行,给参加展会的外地人士留下美好印象。会展城市也需要大力宣传精神文明,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素养,这就积极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与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与会人员的接触中,城市居民也可以了解到新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河南省文化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文化会展业基础环境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作用,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会展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武汉、西安等人流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分布于河南省周围,直线距离都在500公里上下。河南省会郑州市更是京广、陇海两条铁路主干道的交汇之地,京珠、连霍高速亦在此交会。1997年建成的新郑国际机场更是打开了河南通往世界的门户[3]。机场距郑州市区仅25公里,被国家民航局确定为全国区域性枢纽。铁路、公路、民航等各类交通运输环境的优势,是支撑河南举办国内外大型展会的有力条件。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汴洛组成的古都群和沿黄游览带更是国内外少有的文化名城集中地区。河南省拥有众多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例如少林寺、中岳庙、北宋皇陵等,仅是省会郑州市就有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4处[4]。市区居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之中,形成三点一线的黄金线路,且相距仅1小时车程[5]。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吸引广大文化会展商来此办展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的丰厚沃土。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会展业发展也取得了极大成效,大型会展的综合办展能力已基本齐备。伴随着2005年占地面积达68.6万平方米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崛起,一批档次较高的餐厅、酒店和物流中心等也相继建成,为河南省的文化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了基础。

(二)河南省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差距

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展馆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其中以华东地区数量最多,占全国总量的36%。与河南同属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等城市,都相当重视文化会展业发展,举办了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而河南省由于基础设施较差,发展文化会展起步较晚,正面临着颇为严峻的竞争态势。

郑东新区的国际会展中心虽然已投入使用,但相比国内其他会展业发展良好的地区,无论从场馆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明显差距,无法适应规模性会展的办展要求。除了会展场馆,我省的展会辅助设施条件也相对薄弱。例如,省内一些宾馆的住宿环境不佳,设施老旧,不能适应会展经济的发展要求等,这也会在一定成对上制约文化会展业的发展。河南省目前没有举办过在国内享有知名度的文化会展,就连规模较大的也数量有限。其中少林武术节、开封菊展和洛阳牡丹花会等相对较有知名度的会展往往形式单一,为了办展而办展,没有深刻挖掘出该展会结合的文化内容精髓,从而造成展会影响力薄弱,效果不明显,缺乏特色。

四、河南省文化会展业发展策略

(一)对文化会展业的人才培养

文化会展人才是指从事与文化相关的会议与展览活动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营、管理等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创意设计人员。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虽然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从文化会展人才供应的角度来看,可供的初中级人才较为充裕,高端人才供应匮乏。而近几年河南文化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会展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得企业对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状态, 一般从业人员已日趋饱和。所以,河南文化会展业人才供求的主要矛盾是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且主要表现为人才供求上初中级人才供应充足与高端人才供应匮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目前,会展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力量稀缺、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具无法适应实务教学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在学科设置上不应陷入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过多重视理论讲解而忽视实务操作,而是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和角色演练等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文化会展业带动旅游

会展旅游是一种把会展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它通过会展活动的凝聚力和带动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借助旅游项目向参加会展的外地展商和观众推广当地文化。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七大古都有三个都地处河南。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闻名中外的武术圣地少林寺、五岳之一的嵩山等都是极具价值的旅游圣地。每年九朝古都洛阳举办的牡丹花会、七朝古都开封举办的花会,安阳的殷商文化节、卫辉市的林氏宗亲国际研讨会、温县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三门峡的黄河旅游节等已具有一定规模,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政府和商界应加大对会展旅游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对于会展产业的重视程度,继而完善对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道路和措施等长远规划。会展举办地区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举办以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展,形成以会展带旅游的模式,创造一些品牌型知名展会。

(三)文化会展业向绿色低碳型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会展能为参展嘉宾营造出声、光、电俱佳的产品呈现方式,提供更为优雅舒适的观展环境,但这一切却是以向外界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为代价的。会展场馆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相应服务设施。负责供热、供能系统的锅炉、空调等设备,不断向大气排放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的废气,对展馆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同时,在会展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未经适当处理或稍作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地下道,进而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会严重污染和破坏当地水体环境,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6]。会展筹备、举办和后期清场的过程中,同时也会产生各类噪声污染,如建馆期间的噪声、展会期间的交通、活动噪声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为了健康合理地发展文化会展,使文化会展业能获得长远利益,办展企业必须建立绿色会展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对会展环境的保护,秉持对会展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将会展的可持续消费与生态设计融为一体。政府应对“绿色会展”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构建一个包括经济效益衡量、含资源利用、废弃物减排、废弃物处置等指标的绿色会展企业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7]。建立政策法规行政支持体系,健全会展环境保护制度,依法对绿色会展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锋,邢树森.上海世博会文化会展活动的思考和建议[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徐静珍,高秀春,王丽霞.会展业对唐山文化名城建设的促进作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8).

[3] 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1).

[4] 张香荣.浅谈郑州会展旅游的发展[J].才智,2009(30).

[5] 郭琰.郑州会展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5(3).

上一篇杀虫剂广告

下一篇另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