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旅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旅行范文1
一家人在丽江:
“我毕业了。”当把这句话在家里高声说出的时候,得到妈妈亲切的抚摸和爸爸语重心长的说教。“毕业了,一家人一同去丽江吧!”最后一次在父母面前撒娇,顾不了那么多,软磨硬泡地把家人带到了丽江。或者这个时候心情复杂,然而有家人陪伴,又有在丽江的安逸旅程包围,毕业心情的梳理也会变得简单起来吧!
两个人忆丽江:
看到的美丽风景希望和恋人分享,不要“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牵起身边人的手就向丽江进发。古城时间属于一个人,但同样的,也是默契的两个人把恬淡时光涂鸦的浪漫小城。古城花伞下的两个人,手牵手缓步向前的男孩女孩……这样的毕业之旅在未来的某一天记起时也是会令嘴角上扬的吧!
一个人的丽江:
毕业复杂矛盾的心情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加以释放,丽江提供这样奢侈的时间,同时古城小巷的悠然寂静让你烦乱的思绪找到平和的出口。只有自己一个人和丽江的淡然时光,不是孤独而是不被打扰的宁静。
一群人之于丽江:
毕业旅行范文2
这一周转眼就过去了,事件过的真快。但是坐下来想想,这一周收获颇丰。 3月1号,到jxsd旅行社报道,因为之前已经和H经理谈好了,我将在三月初号到4月中旬在sd旅行社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的学生,我早就希望自己能够在旅游实践中去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提高自己
的专业技能。以前拿到导游证后,由于课程紧张没能及时到旅行社去实习,只是周末偶尔在周末带下学生团短程游,这并未能是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真正的发挥。现在,我终于进入了一家正规的旅行社实习。
jxsd旅行社,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 150万元人民币。是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由江西省旅游局核准,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内旅行社。经营江西境内的各大精品线路,开通了多条国内旅游线路,目前云南游线路做的很好。是一家不错的旅行社。
到了公司,H总就简单给我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和目前旅行社主要经营的几条线路的情况,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导游去带团。因为公司现在要带的团还不是很多,H总就要求我先熟悉几条线路的情况,并准备这些线路的导游词,等真正带团时又准备,不至于“临时抱佛脚”。这一周除了每天到公司报道,在公司了解一些旅游操作流程,看旅游宣传册了解报价外,最主要的就是背导游词。以前考导游证时记的导游词现在都很难想起来了,所以基本上江西各大景点的导游词都要重新背过。
其实,带好一个旅游团,光靠熟练的导游词讲解是不够的。导游员还要在服务细节、娱乐项目、应变能力等许多的方面努力。我想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现在认真的背导游词吧。在今后的每一天都要加油努力!
第二周(3月8日至15日)
这一周跟上一周相比,我在公司做的事渐渐的多了起来。印象最深的事周二带了第一个团。周一的早上九点到了公司,所有的计调都到了公司,一边吃着早点一边整理着文件,一派忙碌的景象。公司没有为我提供办公区域,没事的时候就在外面的会议室里自己看导游词,随时听从老
的调遣。这之前大多数的调遣都是帮公司给一些客户送送发票、火车票或者飞机票。快到中午了,正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被老总给叫住了,让我到火车站去接几个客人到宾馆。谁让自己是菜鸟呢,听从老总的吩咐道车站接客人呗。
虽然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但注意的要点老总都交代好了,按部就班的去做,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下午两点我已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刚松完一口气就听到肚子的咕咕叫声了。午休时间是没有了,赶紧找个地儿填饱肚子就赶回公司了。正准备去向老总汇报一下刚才的事,还没走进办公室就见老总开门叫我,巧了。我还没想他汇报几句,就被他给打断了,其实这些小事你做好了老总说你应该这样,做的不好就是你的责任。他直接问我关于庐山的导游词背的怎么样了,我觉得还可以就如实答复了。他就说“好,明天有个到石门涧的团准备让你去带,怎么样?”这不是突然袭击吗?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到石门涧的团没带过,但我自己去过,加之前一个周的准备,我想自己是可以的,就答
应下来了。接下来老总就说了一些鼓励了之类的话就让我去计调那里拿计划。
带团之前接计划是很烦的事,但是必不可少而且不能马虎。团队客人名单、公司介绍信、意见单、签单、导游旗、备用金并需和计调核实清楚,令外自己还要带好导游证、话筒等设备。接完计划都到下午六点多了,而且好要和司机联系,提前跟游客打电话通知集合时间地点,所有的事做完就到了七点多。
一天下来,身体已经有些疲惫了,但是要回去还必须得挤公交。为了第二天的团能带的更好,晚上还要好好准备一下,设想一下明天可能发生的事的解决方案。准备的差不多了就是期望自己能够睡个好觉。
星期二早上六点就起床了,洗漱完毕,检查自己要带的东西没有错漏后,就赶着去和约定好的集合地点。旅行社要求我们导游要在约定时间前十五分钟到达集合地点,联系司机提前几分钟到。到了集合地点,客人也就陆陆续续的来了,核对客人,等客人到齐后已经有些超过了约定出发时间,一切就绪后旅游车开动,这是第一次带成人团,难免有些激动。这是一个有37人的散客拼团,都是南昌人,由于客人之间很多不认识,他们在车上也比较安静。我按照准备好介绍内容向客人做了介绍后, 发现很多客人都很困就建议大家休息,大家也都应承了。一路山虽没有欢歌笑语,但是还是很顺利的。路上和司机师傅的交谈中使我学到了不少避免麻烦的方法,我都乐了。到了景区,带着37个男女老少游客心里还真有些没底,一紧张还经常忘记导游词,幸好这些游客都没什么心思听讲解都忙着拍照去了,所以也没什么麻烦。一日游很快就过去了,下午三点多就得集合返回,由于提前特别向客人强调了集合时间,因此很顺利的都做到了回程的车上。今天的客人基本都爬了十分陡峭的铁船峰,所以都特别的累,没一会大部分人都在车上呼呼大睡了,一车人又安静的回到了出发地,致完欢送词就和大家告别了。一天的行程结束了,虽然累,但心里特高兴,毕竟第一个团顺利的带下来了。回家睡个好觉,第二天到旅行社报账。
这个周接下的几天没什么事了,不过我却没闲着,第一次带团使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正好总结了下,不懂得自己到网上论坛上查也向社里的老导游咨询了下。总之这周收获很多,现在都有点期待带下一个团了。
第三周(3月16日至23日)
人一旦投入工作,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旅行社的半个多月我深有体会。起初到旅行社感觉工作很是枯燥,做了几天后,就感觉很多的事都是在不断的重复,其实只要用心去做,每次都会有所不同。
在第一周的时候背导游词就像是背书一样,只是将书面上的知识记到脑海里,记起来也很是枯燥的。自从带了第一个团之后,我才知道平铺直抒像背书一样的讲导游词对游客来说简直是吃力不讨好,游客出去玩就是全开心的,你所讲的东西必须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行。所谓导游词大全上的导游词太书面化,不加工润色的讲出来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我不仅记熟书上的导游词,还花了很久的时间到旅游论坛上找相关的趣味导游词。平时没事的时候我还看看《读者》、或是《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记些小故事、看些野史。有时间我还会将景点的讲解融入到故事里,我想这样游客会更有兴趣的。
除了要学会景点的讲解外,在车上的娱乐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可以带的团基本上都是一日游的团,这样的团在车上来去基本上要将近四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在游客行程之内的,作为导游我觉得有义务让游客整个行程中都能获得快乐。在车上基本是娱乐活动,比如唱歌、做小游戏、讲故事,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带动游客主动的参与, 导游首先要有会点什么。如果自己都不会,就很难要求游客很好的配合了。
我是个五音不全的人,唱歌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唱出来老跑调,我基本上不会当着众人唱歌的,所以我就搜集了一些笑话、谜语和小故事之类的小节目。我想自己现在比一周之前掌握的东西更多了。
有了带团的经历,有团的时候老总也会想起我的。机会总是给准备好了的人。星期三上午就接到了老板的通知,让我星期四再带一个到石门涧的团。接计划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团是一个服装门店的员工团。这样的团和按拼团有些不同,这样的团有他们自己的负责人,通知起来很方便,但带起来确非易事。上了车,除了致欢迎词外,我还通过自己之前准备的一些小节目调动车内的氛围,没想到开始就遇到了麻烦,有客人说先要导游唱首歌,不然都不参与还要找我麻烦,而且全车人都跟着起哄,我之前准备的东西都必须在我唱歌后才能进行。这可把我给搞懵了,这车客人还真叼,我硬着头皮唱了几句,大家估计受不了也就不再纠缠了。之后勉强做了几个小节目休息了会儿就到了景区,在景区的讲解由于我学会了把握时机和增加了讲解的趣味性,所以在景区进行的还蛮好。这次带的团比第一次带团更让人累。这周就带了这个团,不过也有很多东西要消化的。
第四周(3月24至31)
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和现实是有巨大的差距的。经过这一个月的实习,让我接触了很多的在学校里是无法遇到的事,也就是这些事让我真切的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做一个导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导游就很难了。导游的工作就是直接和客人面对面的接触,直接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客人参加旅游团去旅游,主要的目的都是通过旅游区放松心情获得快乐,满足好奇的心理。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对人对事的态度不一。要想做好导游工作,你就必须学会协调和安抚,因为你不可能一一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有些人的要求你是无法满足的或者根本就不能接受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导游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服务技巧。
这个周连续带了两个团,这两个团都是散客团,这样的团本来就比较好带,加之我之前积累的经验。因此带起来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其间也难免有不少小问题。一些客人时间观念不强,在早晨出发的时候就耽误了行程,对这样的游客你也不能去直接指责,而且还要安抚其他的游客,这样的事处理起来就很有技巧性。遇到这样的事我总是会以一个笑话去化解尴尬而且对迟到的人也是提醒,客人很好面子,你给他面子他也会配合你的工作。一日游的行程紧而且就餐条件又较差, 为了防止客人抱怨,我通常都会在车上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
散客团基本上都是由几个小团体组成,这些小团体的组成主要有家庭成员组成、单位同事、亲戚朋友等几种形式。其实我们只用关注这些小团体中的具有领头作用的一个人就行,这些小团体基本上是以领导、老人或者小孩子为中心的。搞定了这些中心人物,也就算是和这些小团体搞好了关系。个小团体有时又可以相互牵制,所以整体来说带起来并不难。
我认为导游服务中存在着细节体现温情,有时候我们的一声亲切称呼、及时的援手、及时的提醒都能换来客人会心的一笑。这一笑不仅是客人对你的肯定也会是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的动力。
第五周(4月1日至7日)
实习就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熟悉工作环境并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说在实习期间想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给你提供了实习机会,老板就认为这是对你最大的恩赐了,其他的都自己去解决吧。在盛大旅行社出团费每天五十,交通、通信费用自理,其实所有旅行社对待实习生都差不多。虽说是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付出这么多起码自己的基本生活应该能够解决吧,少的可怜的出团费是没法满足需要的。要想有点收入的话就得在游客身上动脑筋了。
开始带团的时候都是一心一意的想带好这个团,千万别出什么麻烦就行,都没想到做推销拿回扣的事。慢慢的掌握了带团的技巧后,发现自己不管把游客带的如何好,你不去主动争取,游客是不会掏腰包的,更别想旅行社会奖励你。我想只要为游客提供了足够好的服务,主动去争取多挣些钱是没错的,毕竟导游也要生存。其实南昌这边旅游的人出门旅游都将自己的口袋捂得很紧,在景区购物的人很少。有时还没提要进店购物的事,有的人就说他们是不会去购物的,在他们眼里带他们购物好像导游会卖了他们似的。
其实景点购物是在旅游行程之中的,游客知道会去购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所有的客人都进店,让更多的人掏腰包。良好的景点讲解,是游客开心的娱乐项目都是基础,加之多样的推销技巧才能使客人有所改变。但你也不要奢望他们会买很多,即使他们买了也会在回程的路上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有的甚至对我说“导游,这次拿了很多吧”。听后哭笑不得。
带着些一日游的团想挣得多点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带一个团会让你连出团费都垫出去,有时也会挣得多点暗暗窃喜。总是不管怎样,在带团的过程中能让你真正感到酸甜苦乐。
第六周(4月8日至15日)
哈…,大松一口气。因为现在我已经回到了自己温馨的寝室,明天不用再上班了,突然感觉在学校里真幸福。虽然实习只是短短的一个半月的时间,但是却让我真切的知道了什么是酸甜苦辣。
旅行社对我这个实习生要求是很严格的,从实习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必须按时上班,迟到了就会被骂,扣工资是没有的事,因为实习期没有工资。开始在社里除了去熟悉业务跑跑腿外没有什么事,但是公司却要求你到点才能下班,如果有事要加班,老板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自己是来实习学经验的,就没什么抱怨了。为了能够尽快的去带团,我也是非常的努力,背导游词、积累一些娱乐项目、查找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这都让我睡眠时间大大的减少了。不过这一切都为自己把握机会做足了准备,老总常说“机会只会给准备好了的人”。
毕业旅行范文3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毕业旅行范文4
关键词:能源效率;要素冗余;影响因素;DEA
一、引言
近年来,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同时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迅猛增加。工业部门的节能对全国的节能将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减缓能源消耗,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多少的问题。在研究中国能源效率问题上,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全国或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上,对于地区间分行业能源效率差异及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问题。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两广地区的工业行业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力求找出地区间工业行业效率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建立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并进行计量检验。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非参数估计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展开研究。DEA是一种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过程,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其目的就是构建出一条非参数的包络前沿线,有效点位于生产前沿上,无效点处于前沿的下方。此外,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投入要素,因此将采用CRS假设下基于投入法的DEA模型。
(二)数据处理
以1997~2008年广东和广西主要的工业行业的GDP作为产出要素,以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要素来进行能源效率分析。(工业行业分类如下:煤炭采选业包括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及它们相关的制造业;电力工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冶金工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业。GDP以各行业工业增加值表示,资本存量由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劳动力用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能源消费量用折合后的标准煤消耗量表示。
根据年鉴中对工业行业的定义和分类,我们选取了工业行业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中年鉴中行业工业增加值均以当年价格按生产法计算得来。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和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均值指标中,广东省工业行业增加值是广西地区的近10倍,资本存量是广西地区的近3/4,劳动力是广西地区的近8倍,能源消费是广西地区的近3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两地区能源效率得分分析
根据DEAP2.1软件包可以计算得到广东广西工业行业1997~2008年的能源效率得分,见表2和表3。
通过表2和表3可以看出,广东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广西得分最高的为电力工业和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两省区能源效率得分最低的行业均为煤炭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广东得分最低的两个行业能源效率均在0.5以下,远低于总体得分0.766。广西得分最低的两个行业能源效率都在0.6左右,与总体得分0.832比较接近。此外,广东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平均得分比广西低0.066,就该指标而言,广西略胜一筹。与前文的表1得出的结论不相一致,说明投入要素、产出之间的比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广东工业能源效率的优势行业比较突出,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和化学工业能源效率均在0.960以上,均位于前沿曲线上,而其他行业得分则均低于平均值,效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相差0.632。广西只有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能源效率得分在0.990以上,但与广东不同的是,广西其他几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平均得分均比较接近行业总的平均水平,行业最大差距为0.412,比广东少了0.22。
从时间上看,广西各年的能源效率得分均高于广东的得分。2005年两地区能源效率得分相差最大,为0.274;2007年相差最小,为0.003。
为了比较两地区的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如图1和图2。可以看出,广东除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能源效率得分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较大波动及煤炭采选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外,其他五个行业1997~2008年的效率水平基本持平。这说明广东工业化水平已经趋于稳定状态,能源效率提升空间并不大。虽然煤炭采选业在1997~2004年有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广东煤炭资源有限,其能源效率仍不能与电力工业这种高技术、高效率的行业相比。广东拥有大量的纺织厂,但是其纺织业的能源效率并不高,比较几种投入要素可以发现,主要是劳动力投入过多,这也证实了纺织业在广东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而广西除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各年均保持较高的能源效率,其他五个行业只有在2006年和2007年能源效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其余各年份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能源效率变化情况。根据图2显示,主要的转折点还有2002年和2005年。1997~2002年,化学工业、煤炭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效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02~2005年,除上述三个行业以外,冶金工业的能源效率也有一个明显提升,平均提高了0.6。而2006年和2007年煤炭采选业、纺织业和冶金工业的能源效率有明显下降,2007年的能源效率值均低于考察期的平均值;相反,其他五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在2007和2008年都达到了1.000。也就是说,广西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是在不断提高的,但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金属和煤炭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改进却没有那么明显,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跟广西的地形地貌有关。广西是一个岩溶洞地区,煤炭和金属资源可能较少。相比广东而言,广西能源效率较高的还有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其原因可能是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其各地特产及“真龙”卷烟的生产销售给广西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基于要素冗余的效率得分
由于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能源效率平均值都没有达到100%。因此,在投入要素的分配上仍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以求得到更大的产出回报。因此,我们利用DEA计算得出1997~2008年合理的要素分配情况。
从表4的Slack值可以看出,投入要素2和投入要素3在多数行业都存在要素配置的无效率。两省区的纯技术效率为1的行业相同,都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因此产出需要改进的行业均为其他五个行业,但是两地区产出需增加的数值明显不同,如在纯技术效率相近的冶金行业,广东需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为59.73亿元,而广西则为17.64亿元。由该数值可以看出,广东是广西的3倍多,这也体现出广东的工业经济发展程度要远远高于广西。在劳动力方面,广东只有煤炭采选业人员配置浪费大,其余行业均不存在人员冗余,这说明其他各行业劳动力未饱和,这与每年民工打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多的省份是相一致的。而在广西,能源效率不接近前沿水平的各个行业在劳动力和能源消费两个投入要素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冗余。从绝对数上看,存在最大冗余的为非金属矿物业,但是从比例来看,与广东相同,仍是煤炭采选业的冗余度最大。因此,对于两地区来说,都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来调整好煤炭采选业的投入程度,争取提高能源效率。
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设定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者相结合的数据,这种具有三维(个体、时间、指标)信息的数据结构成为面板数据。因为本文研究中影响因素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是存在差距的且仅对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要使用变截距模型中的固定效应模型。
(二)变量和数据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经验,结合两地区工业行业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不妨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能源价格、劳动力、固定投资。其中,工业化水平以各行业每年的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进行测算。能源价格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表示,均以上年为100来计算。人力资本选取各行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固定投资状况以各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进行计算。由于各个指标数据的单位不同,为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本文将相关数据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
基于两地区工业行业的12年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工业化水平对两地区行业1和行业6,对广西的行业3、行业5、行业7和行业8都有影响。不同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广东的行业1产生负面影响,对广西则是正面影响,这与前面分析的两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是一致的。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发展的重点亦不同,广东工业化已步入正轨,重点发展中高技术产业,而广西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因此煤炭采选业这样的低技术行业此时受工业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并且工业化推动了该行业的效率提升,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煤炭采选业的能源效率上升约0.81%。这一点在低技术行业中的纺织业也有体现,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该行业效率就上升约0.41%。而行业6化学工业是属于中高技术行业,由表5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在广东对该行业产生的是正面影响,而在广西是负面影响,这也与两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关。广西工业化程度低,高技术行业的效率提升被低技术的提升抵消,最终在高技术行业的效率为负的影响,这一点在机械行业也有体现。
2. 能源价格提高对两地区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学工业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源价格每提高1%,对广东两行业的能源效率分别有约0.66%和0.80%的提高;对广西两行业的能源效率分别有约4.60%和1.09%的提高。对广西的冶金工业也有正向影响,能源价格每提高1%,该行业的能源效率就提高约0.96%。这说明,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改革已初见成效,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已逐渐放开,部分能源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两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不同及能源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对广西的能源效率影响程度较大。
3. 劳动力对两地区工业行业的影响的主要特点是,对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如广东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以及广西的冶金工业有正面影响,劳动力每增加1%,两地区两行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约为0.17%和0.09%。可能是由于效率较高的行业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因此劳动力的增加对其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对于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如广东的煤炭采选业、纺织业以及广西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都有负面的影响,劳动力每增加1%,对它们能源效率分别降低0.40%、0.30%、0.11%。原因可能是这三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增加投入要素劳动力,就会使能源效率变得更低。而劳动力对广西的能源效率较高的化学工业也产生了负向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化学工业在广西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虽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能源效率提高较快,但目前在该领域并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
4. 固定投资对广东的煤炭采选业、纺织业和广西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工业都是负向影响,固定投资每增加1%,其能源效率就分别下降约0.56%、0.39%、0.39%和0.18%。而对广东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都有正向影响,固定投资每增加1%,其能源效率分别上升约0.10%、0.05%和0.09%。这与前文分析的能源效率也有关系,能源效率高的行业投资越多越有利于产出,能源效率就会提高,能源效率低的行业则反之。固定投资对广东的行业影响明显多于广西,这可能与两地区的经济能力有关,广东整体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广西,在重点发展的行业进行投资的力度比广西大,因此带来的能源效率影响也较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在能源效率方面:第一,广东地区的能源效率略低于广西地区的能源效率;第二,广东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在考察的12年间较广西的稳定;第三,广东的能源效率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表现得较明显,中高技术行业的能源效率较高,低技术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并且两者差距较大。
其次,投入产出的Slack值表明:广东在劳动力和能源消耗量的投入方面冗余比广西要少得多,表现出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要素冗余较少,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要素冗余较多。
最后,利用变动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所考察的四个影响因素对两地区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广东的煤炭采选业有负向影响,对广西的部分低技术行业有正面影响,对广西的部分高技术行业有负面影响。能源价格对原材料价格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影响较大,能源价格上升能提高行业能源效率。劳动力和固定资本的投入在广东和广西基本都表现在对能源效率高的行业有正面影响,对能源效率低的行业有负面影响。
(二)政策建议
首先,广东工业化虽已步入正轨,能源效率已趋于稳定,且中高技术行业的效率高于低技术行业,但仍有提升的空间,相关部门应该明确工业经济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中高技术行业,突破瓶颈,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及时找出低技术行业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广西的工业化刚起步,多数行业能源效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一些高技术行业仍然受到限制,所以重点应该在保持低技术行业的能源高效率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由低技术行业向高技术行业的转移。
其次,广东和广西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有所不同,造成了对各个要素的需求不同。两地区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如广东经济发展得快,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能源供给;而广西经济发展总体而言落后于广东,在这些方面需求较少,投入过多则会造成浪费。因此,应该根据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重点,合理利用和配置相关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07).
[2]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9.
[3]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6.
[4]Jin-Li Hu,Shih-Chuan Wang.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Energy Policy,2006(34).
[5]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8).
[6]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08).
[7]张唯实.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7).
毕业旅行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律规避金融创新
俗谚云:“强龙不压地头蛇”,然而面对进入WTO的竞争与挑战,中国金融业尤其各商业银行并不由于自身丰富本土资源、服务网络优势而轻松几许。“狼来了”,怎么办?政府旨在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政策相继出台,诸如发行特种国债充实资本金,剥离不良信贷资产,股份制改组以及上市等等,但是如何缩短与外资银行之间创新差距的措施不多,因为行政手段在该问题上是束手无策的。本文与大量关于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结构等技术层面研究不同,尝试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规划一个新思路——法律规避型创新。
一、法律规避型金融创新的经济学与法学理论基础
“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一书中首先提出。熊彼特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的活动,“新组合”包涵以下内容:⑴引进新产品;⑵引用新技术;⑶开辟新市场;⑷控制原材料供应新来源;⑸实现企业的新组合。①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理解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发展的核心概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上述创新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引起广泛的重视,并首先应用于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发韧于70年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浪潮,促使传统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的概念应运而生,面对眼花缭乱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求金融创新原始动力,形成诸学派的创新诱因理论,而西尔柏(W·L·Silber)的约束诱导金融创新理论、希克斯(J·R·Hicks)和涅汉斯(J·Niehans)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戴维斯(S·Davies)和塞拉(R·Silla)的制度学派创新理论以及凯恩(E·J·Kane)的规避型创新理论影响较大。②
上述创新理论都不同程度触及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性,凯恩理论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寻求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会产生金融创新。政府管制是有形的手,规避则是无形的手,许多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等于隐形税收,阻碍金融业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管制。金融机构对各种规章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为需求增长会促进货币供给,扩大货币供给的过程可以采取许多“替代品”的形式完成,但是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不能按预定目标实施时,政府又会加强管制。同时,不同于传统工具的替代品又会为规避而不断生成,这样管制又将导致新一轮创新。管制与规避引起创新不断地交替过程,凯恩称之为“管制辩证法”(RegulationDialectic)。
法律学者对“法律规避”问题,基于不同的法系理念而持有不一致的态度,普通法系赋予规避者较大的自由空间,“非法律明文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因此英、美等国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相反,大陆法系仅在国际私法以及税法的避税问题上进行探讨,而且相当学者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法律欺诈,所谓“欺诈使一切归于无效”,对之持否定观点。在我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渐成共识下,法律规避问题似乎不合适宜,仅有朱苏力学者从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③,以及法律规避在社会转型阶段的制度创新作用的角度④给予肯定性的论证,笔者认为金融领域的法律规避型创新具有以下合理性:
(一)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对法律弊端的调适。任何法律不应以“良法”或“恶法”作以简单评价,因为法律利弊可视为一枚铜板的两面,所谓“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法律存在且不限于以下缺陷:⑴守成倾向,即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⑵法律规范框架中固有的刚性因素,法律具有地一致性与普遍性使解决个别案件面临困难;⑶规范的控制和约束的扩张性。⑤宽容对待法律规避创新是矫正法律自身负面影响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在发展变化客观环境中对稳定的法律制度的新解释或修正,使之在动与静、保守与变革、僵化与无常的彼此力量之间谋求和谐统一;法律规避型创新给予资质相异的个体在法律的原则性下进行不同回应,获取适己所需自由空间;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对法律控制的反作用,法律的约束限制愈大,个体进行法律规避创新的动机也愈强,总之法律不能尽善尽美的客观存在,是规避型创新存在的合理依据之一。(二)法律规避型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优化。凯恩理论认为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好似跷跷板做游戏的两方,它们不断彼此适应和作用。管制的理由不外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偏在等市场失灵,然而管制固化形成特定利益集团,也不可避免引致管制失灵,既限制竞争、减损效率和剥削消费者选择机会等,而规避监管则可以打破旧利益分配格局,从而抛弃原管制不合理部分,继承其合理成分,增添新内容产生新管制,再管制实质上是对原管制的否定之否定。该认识也适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监管内容强调合规性,即金融业务经营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在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业务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向风险性监管转变,即观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及其业务活动是否在合理风险范围之内,确认经营风险所在,并督促金融机构控制风险。风险性监管为金融机构实施规避型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将与之相适应的不断完善。
(三)法律规避型创新提升银行业的经营竞争力。在我国旧体制下银行业务可以用存、贷、转予以简单概括,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证券、保险、信托等逐步构成对银行业的全面挑战,这也与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是相符的,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发展新业务,开辟新增长点,才能立于不败,其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突破旧框架束缚的法律规避性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中心,在经济利益内在驱动下,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以法律规避型创新的方式不断在更高层次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平衡。在此应强调,帐外经营,变相拆借资金等违规活动绝不是法律规避型创新,不突破法律秩序性要求是其底线,实现商业银行在法律框架下利润最大化追求是其内容。
二、美国银行业的法律规避型创新实践
美国银行业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过去四十余年的竞争中,进行了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体制等大规模创新,其中某些创新成果现在或将来会被我国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因此针对美国若干案例的剖析,可加深对法律规避型创新的认识与理解。
美国金融从自由走向全面管制是以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1933)为分水岭,尽管1864年《国民银行法》(TheNationalBankAct)以及1913年《联邦储备法》(TheFederalReserveAct)授予了联邦政府一定的监管职责,但截至20年代后期美国金融制度基本上是自由竞争而不受管制,因此不存在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动机与实践。1929年一直牛气冲天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并引出全球范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至1933年美国已有9000家银行破产,整个金融业瘫痪。检讨经验教训,人们普遍认为华尔街应对这场灾难负责,于是以《1933银行法》(TheBankActOf1933)为代表限制银行经营法律相继出台,到70年代构成全面监管法律体系,相应地法律规避型创新随之出现,形成金融自由化的浪潮,80年代后至今美国顺应潮流又放松监管,笔者在此仅从以下三方面对美国金融监管与规避型创新之间博奕进行择要分析:
(一)对利率限制的规避型创新。《1933银行法》授权美联储理事会对其会员银行利息率制定最高限,并规定商业银行不准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其后《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RegulationQ)进一步予以明确,1935年立法将Q条例扩大到非会员银行机构,1966年通过利率管制法进一步将该限制扩大到所有金融储蓄机构。⑥由于1933—1978年间利率较低,存款人的机会成本小,银行等存款机构仍保持较稳定资金来源。但70年代末名义利率大幅度上升,以致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存款大量流失,即“脱媒”(disintermediation)。同时一些投资银行设计了能提供安全和高收益的投资以及享有开支票便利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MarketMutualFunds,MMMFs),引发银行业危机,为了争取存款,存款机构创设种种规避管制的方法:例如商业银行通过银行持股公司大量发行商业票据(CommercialPaper,CP);商业银行发行具有固定期限和一定利率,并且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存款证(CertificateOfDeposit,CDs);储蓄机构开发一种创新工具——可转让支付命令(theNegotiableOrderofWithdraw,NOW)帐户以及类似的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存款机构在电话转帐服务基础上开办将活期帐户与储蓄帐户相结和的,针对个人的自动转帐帐户(AutomaticTransferServiceAccount,Ats)与针对工商企业的SweepAccount;此外与MMMFs性质类似并与其直接竞争的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MMDAs)等,大量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创新由量变积累到质变,1980年国会通过《对存款机构放宽管制与货币控制法》,从而开始分阶段取消Q条例对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限制,1986年3月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制解除。(二)对分业经营的规避型创新。基于大萧条是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投机而引起的认识,《1933银行法》第16、20、21和31条确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规定投资银行不再接受存款或设立收存款的分支机构,商业银行除可以进行政府债券投资以及用自有资金和盈余的10%购买等级较高股票和债券外,不能经营长期的证券投资,不得证券发行、包销、分销和经纪等业务,这些条款被单独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或称“格拉斯——斯蒂格尔墙”(Glass—SteggallWall)。⑦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银证分业经营进行反思,认识到其实质是由政府支持的金融服务业市场分割协议,而且金融自由化浪潮对银行业务发生地显著影响以及来自外国银行从事综合经营的挑战,促使美国金融业竞相采用创新手段规避管制,进行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的交叉经营,其内容即包括投资银行通过以上介绍的MMMFs进入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金融工具创新,也有银行持股公司形式的金融机构创新。银行持股公司是指这样一类公司,它们直接或间接拥有、控制一家或多家银行25%以上的投票权或控制该银行董事会选举并对银行经营决策施加决定性影响,根据《银行持股公司法》银行持股公司获准在其他行业设立与银行业务有“密切联系”的子公司,如财务公司、信用卡公司、证券信托公司等。虽然法律上持股公司拥有银行,但实际上持股公司是由银行建立,并受银行操纵的一种组织,仅为满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的设立“防火墙”(Firewall),规避法律的银行持股公司逐渐成为美国银行业主要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大银行都归属银行持股公司,格拉斯——斯蒂格尔墙摇摇欲坠,1999年国会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结束了1933年银行法和1956银行持股公司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
(三)规避银行业务地域限制的创新。1927年《麦克菲登法》(McfaddenAct)限制银行跨行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美国特色的单一银行制,其结果正如美国纽约克肯塞咨询公司金融分析家洛威尔·希莱思所说:“美国银行在全球金融巨人中只是侏儒,虽然我们有最大的金融经济,但我们只有最小的银行。”因此美国银行业为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多种金融创新,最有趣的是围绕自动柜员机(ATM)以及销售终端(POS)的法律争议,货币监理署和法院先后判定ATM和POS机不是《麦克菲登法》第36条下的分支机构。⑧于是银行业通过ATM的设立实质跨区域经营的分支机构,增强银行竞争力,也削弱了限制设立分支机构的法律效果,并且利用1956年、1966年《银行持股法》对银行的定义,设立多种经营形式的机构,例如非银行持股公司的分支机构、货款洽谈处、非银行的银行、国际银行业务分支机构、信用卡业务、对失败机构的跨行业兼并和存款人等打破跨行设立分支机构,80年代的立法尽管尚未明确解除跨州设立分支机构限制,但实际上有关规定在执行中已经放弃,1994法律取消关于跨州设立分支行的限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法律规避型创新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银行法律体系虽然刚刚建立,但迅速发展地经济现实以及WTO竞争环境作用,使某些法律规范形成制度障碍,压抑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正如上述理论与实践证明规避型创新必然会产生。但与各国商业银行内在驱动型创新不同,我国创新类型是政府指导,即在政府推动或引导下,商业银行规避银行法若干不适形成的金融创新,笔者在此对近期争议较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集团两种规避性创新进行深度分析:
㈠资产管理公司(AssetManagementCorporation,AMC),从1999年4月至今信达、长城、华融、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成立,对此金融界、法律界给予广泛的关注,尤其“债转股”政策争议较大,一些学者担忧这会成为国有企业的“免费午餐”。笔者认为AMC实际是在银行法律体系下商业银行债务重组手段的规避型创新,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据估计约25%,各别商业银行更高,在世界银行业中不良贷款比例排名居于前列,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但政策性和历史性的因素是主要的,因此政府有责任在加入WTO之前降低其不良贷款比例,以增强其竞争力,化解金融风险。债务重组是解决问题有效途径,然而债务重组方式除核销本金、豁免利息等债务减让之外,诸如债权转股化、资产清偿债务以及证券化等都与《商业银行法》规定第二条、第四十三条不符,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吸收公共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等企业法人”;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而AMC业务上属于金融企业,但无相应法律法规约束,可以自由接收、管理、处置国有银行划转不良贷款。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其可以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对债务人可以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综合服务,可以对确属资不抵债需要关闭的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外投资者出售债权和股权。这些债务重组手段和资本市场业务都是法律限制商业银行运作的,而AMC则综合运用,实现最大限度的回收资产,挽救损失。㈡金融集团,80年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初期,由于制度建设缺乏长期规划,“摸着石头过河”,以及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分配格局形成中的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利益冲动,形成金融混业经营,例如:银行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保险公司发行信用贷款,并设立证券营业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超范围回收存款,超比例发放贷款,办理银行业务;证券公司收取客户交易保证金,代办储蓄,变相吸收存款,渗透进入银行业务。1993年初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入证券、信托和房地产领域,一方面造成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虚假繁荣,另一方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因此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决定》规定银行业与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保险法》第六条、1998年《证券法》第六条进一步明确分业经营原则。1999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出台,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法律规定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国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竞争加剧,尤其是进入WTO后与“金融大鳄”抗衡现实,要求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呼吁高涨,尽管我国金融当局一再否认混业经营前景,但事实上政府始终默认规避分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的创新形式,例如以信托公司名义注册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列控制16个直属子公司,10个地区子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涉及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房地产、旅游以及贸易等全方位行业;光大集团北京总部和香港总部各自独立法人分别直接交叉控制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涉及各行业的上市以及非上市19家子公司,间接控股孙公司几十家之多;以保险公司名义注册平安保险公司全资拥有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又以61%比例控股平安证券公司。⑨目前金融集团这种创新形式在WTO的冲击下,又有新的发展,例如:二月份光大集团受让上海财政局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正与外资保险接洽成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已获中央银行批准,申报国务院的中信集团重组方案明确将成立三家附属公司,即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以及与保诚共同成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众多国有、私有企业已单独或联合控股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山东电力集团的产业资本已成功控股英大信托投资公司、鲁能金穗期货公司、蔚深证券,并且是湘财证券第一大股东与华厦银行第二大股东,这些都是证明金融集团作为分业经营法律限制的规避仍在一定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面对国际银行业同行的挑战,中国银行业必须“创新图存”,而创新内容除营销方式、服务手段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之外,法律规避创新也是商业银行的理性选择。
【作者简介】闫海,(1976-),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E-MAILsea.yan@
①[美]J·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p73
②杨卫红:商业银行监管比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pp206-209
③苏力: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化[J].中外法学,1993年(6).pp20—26
④苏力:再论法律规避[J].中外法学,1996(4).pp12—17
⑤[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pp402—406
⑥俞乔、邢小林、曲和磊: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p43
⑦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199
毕业旅行范文6
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钢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举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变动;钢铁行业影响;建议
我国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钢铁行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同时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细化下,钢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1的现状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影响
虽然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增大,其中钢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签订的长期合约将面临比过去更加严峻的考验。汇率随时变化,不可预测,所以进出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规避体系。虽然对于签订短期钢铁贸易合同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对于6个月以上的长期合同就不能同日而语了,风险也很难控制。
我是一名来自钢铁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针对近年来我单位参与钢铁行业国际分工,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钢铁国际贸易,深刻感受到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的深远影响。2006年以来,我单位先后与印度钢铁公司签订了多项关于提供高炉喷煤备件的合同,合同金额达到500多万美元。由于是长期合同,印度钢铁公司又是分批付款,付款期限较长,本来在1美元比8点多元人民币基础上到现在的1美元比6点多元人民币的变化,可以说是损失惨重。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使钢铁行业遭受重创,到现在都没有缓解过来,致使现在整个钢铁行业极度低迷。
人民币汇率变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破坏了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人民币升值,若是连续的汇率升高,那么我国的通货紧缩就会压力更大,也削减了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利润。物价提高,势必影响到对钢材的需求,给我国钢材的内销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许多钢铁厂商不能赚取利润,不利于钢铁企业成长与发展,最终国民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影响的建议
2.1 减少我国以进口铁矿石为主的钢铁企业的采购数量。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我国大约有35%左右的铁矿石依赖于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占钢材成本的3545%。包括宝钢、武钢、马钢等企业。他们采购的铁矿石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大约是6:4。所以我国钢铁生产企业应该减少进口铁矿石的采购数量,积极开采挖掘我国的自有矿山,减少对国外进口铁矿石的依赖性。
2.2 降低我国从国外进口优质或特种钢材支付的美元以利于我国进口钢材。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钢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与美日等世界钢铁巨头相比,我国还缺乏世界顶尖级的钢铁超大型企业,尤其是在优质高价钢材生产和加工技术等方面较为薄弱。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我国的国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我国进口钢材。
2.3 钢铁行业要树立汇率风险预警意识,建立汇率风险管理的工作制度。国际金融环境风云诡谲、变幻莫测,国内的钢铁生产行业必须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及时洞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钢铁行业只有熟练掌握在国际贸易中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的规律才能对汇率变动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减少损失。建立汇率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风险管理管控的方法及应对方案才能更好地让钢铁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实惠。
2.4 钢铁行业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应当选择恰当的结算货币、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等,适当地分散交易风险。钢铁行业应该根据汇率变动的不稳定性和时间延滞性以及汇率变动的走向和国际经济大环境背景下选择更为恰当的结算货币、合同价格、结算方式等,合理地分散交易风险。例如,钢铁产品在出口过程中与外商订立合同时,若结算币种出现贬值趋势,即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与进口商共同分担汇率损失;若结算币种出现升值趋势,那么我国进口的钢铁企业可以要求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以增加进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和分散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发展的意义
3.1 人民币升值间接地提醒地方政府应对扶植的当地钢铁产业的生产思路进行转换并促进钢铁行业产品的内部结构调整。人民币升值后,地方政府对扶植当地钢铁生产企业的发展问题暴露的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盲目进行粗线条的地方经济建设并没有使钢铁行业得到很好地发展,反而让钢铁行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作为当地的地方政府应该从钢铁行业的特点、发展状况出发,积极加强钢铁企业技术革新和对自身优势的潜在挖掘,更好地引导当地钢铁企业尽快实现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抓住机遇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同时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或联合,向规模经济发展,加入到国际深层次分工的竞争队伍中,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3.2 人民币汇率变动可以使钢铁行业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人民币汇率变动可以让国内的钢铁行业看到新的转机,并加快向海外进军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空间带来的优势促进扩大多边贸易,参与全球化钢铁分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反应能力,又能够确立参与全球化钢铁行业的生产加工体系,还可以加快我国钢铁材料及备件的出口,增加创汇收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在世界钢铁行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不断的发展以及引领世界的钢铁潮流,必须十分重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应该建立中长期汇率变动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方案,必须从长远考虑中长期钢铁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我国钢铁行业可以采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个性化战略,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钢铁行业的海外贸易发展,开发和研制出适应时代变化的钢铁产业新产品,扩大多边贸易、赚取超额利润,同时带动本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让中国的钢铁行业继续屹立于世界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卢万青,陈建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