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安全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安全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安全教育 翻转课堂 模式探讨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全面发展更是离不开安全这一根本前提。实施安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所接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大多在生产、管理第一线,使其在工作之初成为了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特殊群体。

随着对高职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笔者发现了由于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导致很多知识点无法展开教学,学生无法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新问题。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先学后教,将知识的普及传授迁移到了课外,课堂学习则用于更深层次的重点强化学习,进而加强教学效果实现个性化学习。针对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现对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展开探讨。

1高职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

根据从兄弟院校了解到的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大纲基本上包括公共安全和职业安全两大部分。涉及有交通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实习实训安全、体育活动安全、网络安全、饮食卫生与常见病防治、日常生活安全、旅游安全、求职安全、自然灾害应对、遵纪守法和意外事故紧急救助、参与职业活动安全等多项内容。但是,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知识点多、课时有限,上课学生人数多,学校大多采用讲座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对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关注度不够,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预防和应对能力差,但又不屑于Π踩课程的重视和对教材的学习,更不用说自学。这样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安全教育的需求,达到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的。

因此,结合当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将安全知识的普及传授迁移到课外,让安全教育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综合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体现安全知识个性化学习,实现安全发展,值得探讨。

2翻转课堂应用于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翻转课堂的实施条件――移动设备

随着网络的发达,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这种新型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使用,师生即可在网络平台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和多样性,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2.2翻转课堂的必备教学资源――微视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技术和手段,是翻转课堂的必备教学资源,具有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占用内存小,便于上传和下载,播放方便等特点。还具有可以重复播放、随时暂停、随意测试等特点,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全教育教学实时的需求。

2_3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上网能力

翻转课堂的实施依赖于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己成为生活和学习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利用网络交友、娱乐、阅读、购物,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他们网上操作能力娴熟,对新鲜事物接受反映快。且大多学生具备查找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的能力。

以上,为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高职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3.1课程基本信息

以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实习实训安全”教学部分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如下:(1)授课内容:实习实训安全;(2)学生来源:冶金专业二年级学生;(3)课程难点:校外实习的风险隐患识别与自我安全管理重点。

3.2课程模式设计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课程模式设计如表1所示。

基于上述模式:

(1)高职学生有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两种,校外实习涉及到生活安全与工作安全两大内容。教师在课前可将这两部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如交通安全部分的标志识别、生产区域内的交通安全特殊规定、注意事项;冶金行业高温、高危作业特点及行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危害、易发生的安全事故特点等),然后设置相应测试题。

(2)课中,首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和测试情况反馈,教师着重讲解相应重点安全知识(如冶金行业高温、中毒、高坠等事故的预防,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烫伤等现场急救常识)。其次,结合学校针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安全管理规定、安全要求及学生个人的安全职责等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巩固讲解和强调。最后,布置综合案例(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过的安全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可分组或自行完成)。要求学生既要能分析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又要能够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安全风险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3)课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重新观看视频以强化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

3.3教学对比分析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2

(一)不断膨胀的网民群体与相对滞后的教育机制并存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12月止,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2013年北京、广东、上海等省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65%,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2013年的网民达到了17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7.9%,全国排名第22,是整个西部地区网民规模和普及率最高的省份。在广西的49所高校中,在校大学生网民有数十万人之多,以校园网和社交网为平台的网络触角深入到校园的各个地方,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宿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相应的教育机制和平台却没有建立起来。不断膨胀的网民群体与相对滞后的教育机制并存,已经成为当下高校网络安全的主要特征。

(二)无处不在的网络触角与监管控制的乏力始终存在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加智能、更加便捷工具的使用,互联网升级3G网络、4G网络的出现,互联网的触角已经覆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有人生动地形容网络化趋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人类社会将被一网打尽。微信、微博、手机网络、社交网站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微时代”已经来临。截至2013年12月止,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全国2000万大学生都是手机网民,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开发已经实现了互联网个人化。目前的高校是以校园网为主要阵地的网络集群,而在校园网之外,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提供的3G、4G网络,也深受大学生喜爱。而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校园网主要在选课、学费缴纳、学分查询等方面。对大学生喜爱的电影下载、网页浏览、社交平台、游戏等,校园网的网速较慢,而且管制较多。加之智能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时尚,手机上网涉及个人隐私和权限设置,这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监控管理很难实现,这两种情况决定了校园网络监控的乏力。

(三)信息传播扩散的无序性与高校网络安全知识平台创建的滞后作为一种新工具,互联网承载着最大、最广的信息传输功能。按照舆论学的相关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失真的过程。有些信息在开始传播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而有些信息,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由于“沉默螺旋效应”的存在,使得虚假信息的危害性进一步升级。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间谍等,已经成为频频出现的问题。美国学者詹姆斯•博特(JamsPotter)在他的《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历着信息疲劳而浑然不觉。新闻娱乐化、信息碎片化,使人们失去了理解信息的语境,对信息的理解和思考变得浅易,而媒体也给受众造成假象———我们很富有知识。”而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往往容易使得学生深陷其中,尤其是网络游戏。大学生正处在各种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无主体网络社会,其原有需要加固的道德纪律和舆论、感情防线极易崩溃,传统道德基础将被逐步消解。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扩散的无序性、多样化,高校建立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平台,开设网络安全知识教育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提高防诈骗、侵害的能力很有必要。而目前,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平台的构建相对滞后。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网络犯罪、被网络侵害、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问题的产生。

二、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构建

(一)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的开发理念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是一个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知识、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培训、网络技术操作为一体的学习平台。构建这样的平台有利于将网络技术教育与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专业性的服务性载体。

(二)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的开发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需要有平台支撑,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支撑平台需要建设专门的网站,结合高校校园网建设普及的实际,可以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站,构建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平台,深入推广。打造全新独立的教育资源平台,借助校园网的基础地位,深入推进平台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将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教育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平台,可以在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增设安全教育栏目,也可以重新打造独立的教育板块,在进行计算机培训、开展安全教育等活动中,融入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的普及。

2.实现融合,道器相衡。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教育等课堂教育相融合,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增强鉴别、抵制不良信息、错误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学教育等不谋而合。通过打造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教育等融入其中,在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平台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电子课程,进行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在线评估是丰富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数据库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的着力点。

3.强化专业,凸显特色。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德育讲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利用平台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的素质和能力,打造专业化队伍。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资源平台,最终将成为高校德育讲师和技术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的平台。因此,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为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技能服务。德育讲师通过平台开展教育,要对平台的使用、管理和特点进行学习,通过平台开展教育与课堂教育完全不同,平台教育更加立体化、更加需要有鉴别意识和相应的操作能力,组织德育讲师进行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技术管理人员也是平台的直接管理者、维护者,技术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可以从网络操作、信息维护、数据库管理等方面进行,让学生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对网络系统的薄弱环节、“信息黑洞”等有确切的认知,从而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知。

(三)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资源平台的管理

1.对系统本身的维护与管理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网站建立起来后,对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必不可少。由于在校园系统的网络中,存在大量用户,各用户以不同的业务关系或其他关系相对独立地组成各局域网子系统,依靠其子系统的支撑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这种分布式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各子系统运行的独立性,从而相应提高了校园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但相对分散的处理方式使资源共享性和透明性受到抑制,各子系统外用户对非本部门的资源的利用较困难,同时由于教学行业工作特殊性限制,信息流量在局部范围内的突发传送相当频繁,将会导致某些信息通道的瓶颈,造成运行中断。除了资源的分散性和流量的不可预测性外,将来结构的多种化和分布式使网络整体维护工作相当困难。针对以上情况,网络管理系统应主要对网络资源的配置管理、过障管理、性能管理、记账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平台的维护管理,引入目前市场上流行最广的CISCOWORKS管理软件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配置、过障管理。

2.教育者对平台的运用和管理高校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学习平台的开发,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网站开发的最终落脚点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如何运用和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显得相当重要。

(1)借助平台优势,促进德育工作取得新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面对面的教学,但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成效往往不是很理想。通过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平台,将德育工作融入安全教育、网络知识教育中,借助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迅捷化、可视化、生动化等特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状。开发德育电子课本、视频与网络安全知识融合,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德育和网络安全教育新局面。

(2)开发手机客户端,实现网络安全教育立体化、全覆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网络超过了传统的电脑平台,尤其是3G、4G网络的升级,使得手机网民无处不在。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几乎成为全国各高校的普遍现象,借助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开发手机客户端链接,在微信上链接二维码,可以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全覆盖,将学生纳入网络安全教育平台中来,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全民化,深入校园、宿舍甚至学生的家庭。这样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安全;知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79-03

当前学校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严重危害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营养不良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基本得到控制,而伤害则已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某市按照学校类型分为普通小学、重点小学、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等6层,每层随机抽取2所学校,每所学校各年级按班级人数整群抽取100名左右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小学仅调查四~六年级学生。全市共调查12所学校4 6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4 5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0%。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20岁,其中10~18岁之间的占97.7%。在家庭情况中,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56.9%,母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47.6%,家庭年总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为37.3%。

1.2 方法 采用“学生伤害与安全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社会学资料、安全行为、安全知识和技能、其他4个方面共62道题目,题型均为选择题。所有问卷调查均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协助下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匿名自填,当场独立完成,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剔除无效问卷后,统一使用EpiData 3.0软件,采用双录入方式输入并校对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知识

2.1.1 基本情况 安全知识调查包括急救知识、煤气中毒知识等日常生活方面和放射性事故、海啸等灾害方面的知识共16道题。在日常生活安全知识方面,学生对触电防护、煤气中毒、溺水抢救等知识掌握较好,选择“知道”的分别达到24.8%,24.1%和20.9%;而对于脊柱跌伤搬运和心脏病抢救的知识则了解不多,选择“知道”的仅有14.1%和14.2%。在灾害知识方面,地震和洪水的逃生知识掌握较好,选择“知道”的分别达到20.2%和19.5%;而化学物中毒、化学毒物泄露、放射性事故的知晓率则较低,分别为10.8%,11.0%和14.4%。

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广播电视(39.9%)、报刊书籍(23.9%)和学校课堂(16.3%),68.3%的父亲和70.6%的母亲会经常主动告诉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有4.6%的学生认为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家长介绍。

2.1.2 不同学段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于化学毒物泄露、心脏病抢救和脊柱跌伤搬运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生其余各项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1.3 安全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赋值转换后定量分析,安全知识得分最低16分,最高64分,中位数为40分,均数为(39.84±10.36)分。将学生根据安全知识得分分为A,B组,安全知识得分

由表2可知,普通学校、父母不经常主动告知安全知识都是安全知识得分较高的不利因素,而女生、高年级、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总收入较高则是安全知识得分较高的有利因素,单项检验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安全技能 学生对触电防护、楼内失火逃生的技能掌握较好,正确回答率分别达到91.6%和88.0%;而在“是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一项,仅有29.2%的学生选择了“会”,该项技能掌握较差。

2.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安全技能得分比较 通过对各项安全技能的选项赋值转换,将学生对于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定量化,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安全技能得分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学生安全技能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学校类型、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安全知识得分不同的学生安全技能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2 安全技能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赋值转换后定量分析,安全技能得分最低9分,最高18分,中位数为14分,均数为(13.99±1.26)分。以学生安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以学校类型、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年收入、安全知识得分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自变量,找出对安全行为有影响的变量。α=0.05,β=0.10,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安全技能得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F值为34.970,α

由表4可知,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安全知识和父母文化程度;由标准回归系数可知,年级对学生安全技能得分的影响最大。

3 讨论

3.1 安全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青少年能否保障自身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安全知识得分在45分以上(相当于百分制的60分)的学生仅占29.7%。调查结果还显示, 在灾害逃生知识方面,学生自我报告对于地震、洪水知识知晓情况相对较好,而化学毒物泄露、放射性事故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安全常识方面,学生对于脊柱跌伤搬运和心脏病抢救的知识掌握较差,而对触电防护、煤气中毒防护等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好。

学生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不同于张瑾等[2]的调查结果(学生主要知识来源为书本),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不同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积累的各种知识在不断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学生并不满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学到的安全知识,因此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来获取安全知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安全知识积累有着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还显示, 当煤气中毒等情况出现时,女生往往能较好地处理;而在核武器防护等知识方面,男生知晓率较高。可能与男生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相关书籍或影像资料接触较多有关。

重点学校学生安全知识得分高于普通中学,可能与学校教育内容有关,但也不排除因为受到学生自身性格和素质差异等混杂因素影响,外向型或混合型性格的学生安全知识得分高于性格内向者。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安全知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青少年获得的大部分安全知识可能来自于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和家长对应试课程越来越重视,从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

从影响学生安全知识的因素来看,除学校类型、性别、年级等因素外,父母是否经常主动告诉安全知识、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总收入也被纳入回归模型,说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安全知识的掌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牛静萍等[3]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以及父母职业为医生、科技人员、教师的青少年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3.2 安全技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技能就是在可能有生命威胁的中运用各种技能和手段逃离危险,从而减少伤亡的方法[4]。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长期生活在较为稳定有序的校园里, 日常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在防火防盗、灾害逃生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9.2%的学生报告会使用灭火器,而完全不会的学生达到31.7%。青少年对触电防护和楼内失火逃生的技能掌握较好,正确回答率高于黄迎乒[4]对河南部分大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但仍有1.4%的学生在楼内失火时选择了跳楼,3.1%的学生在发现有人触电时选择了拉开触电者,如果这些学生真正遇到类似情况, 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可知,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学校类型都对学生的安全技能得分有着较大的影响。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较差,自我约束力薄弱,常有冒险或侥幸心理,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而安全教育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培养安全意识,更应教给学生发现险情、判断险情及安全逃生的技能。

4 参考文献

[1] 徐勇.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73-674.

[2] 张瑾,朱士新,谢云龙.昆山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49-950.

[3] 牛静萍,李嵘,崔顺军.兰州市儿童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15-316.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4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引导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5

中学生对体育安全知识不大了解,学校也没专门的课程,中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强。学生往往在剧烈运动前,不愿做热身运动;认为穿着紧身牛仔裤上体育课是比较漂亮的或者帅的……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忽视,上体育课时拉伤、扭伤、骨折、猝死的事例也时常发生。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安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高度的重视。

体育课堂中保护学生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

学期开始请学生详细填写身体状况调查,让体育老师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如:心脏病、哮喘等。课后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照顾。

二、体育老师要认真备课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好课、备好场地、备好器材、备好队形),是上好体育课的首要条件。只有备好了课才会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的前提。

三、体育课服装穿着要考虑安全因素

穿着合适的服装、鞋,禁止穿有碍运动的服装、鞋。体育课必须穿着宽松合体,最好是运动服,不要穿皮鞋或塑料底的鞋,应该穿运动鞋。不要在口袋里带小刀、钥匙、校徽之类的尖锐物品,以防发生意外。

四、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运动

热身运动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运动系统的活力,为即将参加剧烈运动做好准备。热身运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人体的警觉性,不易发生意外损伤。热身运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五、减少或杜绝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学生的伤害

学校体育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实践中,部分学校未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有关场地、器材的规定,部分器材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极易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场地和器材都要进行定期细致的检查,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对场地的要求首先做到平整,无坑凸;全面加固室外体育器材,经检查需焊接、维修、重新埋栽的必须全面维护;凡是因质量问题已不能使用的坚决拆除,不留隐患。

六、加强课堂纪律、组织要严密、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

好的课堂纪律有助于造就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抑制意外事故的发生。安排合理的运动量以及合理的练习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要因材施教,男生女生的运动量以及练习方式也要区别对待。强调练习的规则,教师做好标准的示范。特别要强调做练习时需要保护与帮助的工作。教师亲自示范保护与帮助的动作,讲解保护与帮助的动作要点。一定要让每位学生掌握保护与帮助的要领。

七、传授体育安全知识,掌握急救和处理方法

要专门开设体育安全教育的课程,开张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各种安全知识。首先对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素材进行搜集,做成课件,在理论课的时候进行讲述和演示。通过理论学习,不但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而且了解了应急自救技巧和救人方法。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简单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要正确处理,让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遇事要做到冷静,不要慌。对一般的运动损伤,如轻度扭伤、擦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冷敷、清洗消毒等处理;再试严重的损伤的处理,对待严重的损伤包括重度扭伤、挫伤、脱臼、骨折、休克,除必要的现场的正确处理,必须马上通知学校,并送医院急救,使学生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体育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护理,把伤势降到最低限度。对于不能处理的安全问题,应该立即叫救护车,通知学校及家长。在等待过程中,千万别搬运身体。有些意外的死亡都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所导致的。

课堂安全知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如何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真正保障教学工作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开发小学安全管理体系资源的背景

小学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真正将安全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真正从课堂的角度为学生系统地讲授宏观安全方面的知识,却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多年来,在实践探索中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形成完善的安全教学体系。《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课件的成果,开辟了安全教育进课堂的操作实例,有效地支持了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层面的落实,有效地指导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推进,使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学习相关的安全教育知识。

二、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

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安全知识为载体的综合性课程,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家庭及公共场所,能够对自己及他人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入小学课堂是对安全教育的一项创新和探索,在保障效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讨。一是保障安全教学秩序。教学秩序安全是教学安全的基础,既是教学的常规工作,又是重要工作。及时做好教学计划、课程表的编制,对安全教学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小学学生实际,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三、建立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点

创新小学安全教育,探索寻找创新点,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安全教育任务,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1.依据小学学生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低级学生,幼儿园毕业刚进小学校门,对学校的生活充满渴望,对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对于安全知识了解得太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维持小学的正常秩序,维护小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安全保障。小学生刚进入学校,根据年级情况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引导的途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学习生活,并有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范围,这时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安全,按照学校《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汇编》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同时,加强学习安全知识,成为小学安全宣传员;同时,学生在青春期,同学间交往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要对学生的交友安全进行引导,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监控,将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好心理调试的指导,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迅速地适应初、高中后续的学习生活。

2.小学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充分利用了教学多媒体辅助手段,调动了声音、影像的刺激作用,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与安全知识进行无缝对接。

3.注重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层层深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让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体现的方式不同,以课堂的形式呈现的模式是一个创新。这种方式可以让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初具规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种做法从教学角度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在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阶段化、一体化和体验化的创新研究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1.安全教育课程化

学校通过教学计划的整体设置,确立了安全教育课开设的时间和进度,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融入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系列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呈现。

2.安全教育阶段化

根据小学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特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帮着学生对阶段的安全有清楚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安全教育循序渐进的阶段化。

3.安全教育体验化

创新开辟了安全课堂的主体教育渠道,其呈现方式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布置、勤检查”“抓落实”“促成效”,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安全工作的稳定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