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自清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自清作品范文1
但就普通高校来说,还有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还有着相当的完善进步空间。文章就这些问题给出可取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减轻贫困学生压力、提高资助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与2005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
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2005年8月,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2009年,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金额大,!约为4.7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资助金额4.15亿元,占资助总额的1.44%(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发放金额7.03亿元,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发放金额15.92亿元,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发放金额14.33亿元,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减免金额8.11亿元,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借款金额3.51亿元,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资助金额5.44亿元,占资助总额1.57%(其他资助项目,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2009年,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与2008年的304.13亿元相比,增加了65.52亿元,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增幅也达18.21%,比2008年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这比2008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增幅为115.24%.
2014年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受益学生比2013年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实施四个助学项目,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资助效果明显,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着。
(二) 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在贫困生认定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更多地通过有偿,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
益活动等方式,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 比如,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简化贷款程序,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
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专栏,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朱自清作品范文2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着。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现着散文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散文结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自己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与“随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概括地讲,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可以说主要表现在他精妙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精妙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思上,集中体现在“文眼”的安设和线索的贯穿上。正如高尔基说:“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一)“文眼”的设置
所谓“文眼”,就是指作者经过艺术性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比如:《春》这篇散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进行了充分的赞美。作品率先写了对春天的盼望,紧接着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分别细致地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图,最后,作者从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描写。作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粉饰却是最具功力。
(二)线索的运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们都会看到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关联起来并服务于主旨的线索,以此达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二、严谨缜密的结构设计
朱自清散文严谨的结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构思上,我们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结构严密性同时还表现在它的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特点。
(一)服务性
作为形式美的因素,结构是为表现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旨思想服务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为核心,对所有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对它们进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机地组织安排,来表现父亲舐犊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线索脉络,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继写“描春”再现春天的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颂春”照应开头,很好地服务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情感表达的层层推进,采用了谨严有致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整体性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关联的材料,却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大小景点,不论是赏玩、还是遐想,还是凭吊,都表达了对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感伤。《罗马》一文,则是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开来。如这类记游的散文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还富有变化的美。他往往从主题表达的需要出发,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如:同样是怀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与《给亡妇》,它们的结构就不同。《冬天》这篇散文,作者用怀念亡妇时的温馨和甜蜜,掩饰着内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而《给亡妇》,怀念则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心的怀念和哀思为主线,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由上观之,朱自清先生严谨缜密的散文结构,不仅体现在精妙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为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结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清富.现代文学纵横谈[M].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朱自清作品范文3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真 善 美
在我国文学界,朱自清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从一开始的写诗到后期的文学创作,他的散文在文学界有很好的声誉,他的散文以真实地表达感情和优美的句子为主要风格,在我国的文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郁达夫对朱自清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曾经说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诗的韵味。可以说,他的文章之美是仅次于冰心的,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真”的艺术风格
1.情感真实。朱自清的散文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使感情真挚,才能够打动人,不然,是不能够打动任何人的,比如,在《背影》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通过写跟自己的父亲在月台的场景,又仿佛听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叮嘱。
2.思想真实。朱自清的文章大部分写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很少涉及哲理性的东西,虽然是寥寥几笔,却能让读者看到他真诚的灵魂。像《择偶记》、《冬天》、《儿女》等,这些都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都是朱自清和亲人之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像《别》也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这些散文,无论在写法上,还是在表现格调上,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比较欢快一些,或者比较低沉一些,或者比较朴实一些,或者比较幽默化,但不管怎样,都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
3.内容真实。像《择偶记》这篇文章,是叙述作者四次找对象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当时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作者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找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医学不够发达,因此第一位和第三位小姐在患上肺痨后都相继死去。经过作者的一番描述,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些了解,这正是作者“真”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二.“善”的艺术风格
1.关注女性。首先是关注女性的命运。朱自清的散文《阿河》是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文章,阿河是一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她性格单纯、率直、活泼可爱,主动地跟着别的妇女学习,比较贤惠,作者对她特别喜爱,也希望她能够超越自我。可是在封建社会中,她是结婚的人了,并且阿河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阿河希望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能够跟别的妇女学习新事物,然而阿河的这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中没能够实现。最后,阿河没能够学习到新事物,没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是非常喜爱阿河的,希望她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没能够帮阿河实现她的愿望。最终,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为阿河祈祷,祝福阿河。作者是非常欣赏阿河的,希望她能够不断进步,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也只能是对女性的命运“关注”罢了!
2.关注社会。朱自清的散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多,涵盖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有抨击人口买卖这种制度的,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篇文章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丑恶的一面,作者感叹生命居然是有价格,可以买卖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时,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买卖人口现象进行了批判,阐明了腐朽的封建社会贩卖人口的制度是造成小女孩可怜命运的根源,这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人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三.“美”的艺术风格
1.美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美的韵味,虽然他的语言显得比较平淡和朴实无华,但是韵味丰富。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形容时间的流逝可以从水盆里和饭碗里过去,可以从身上跨过和从脚边飞去,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感慨时间的流逝,不禁会让人们想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一定要珍惜时间,但是作者能够做到的,只有“匆匆罢了”,作者的哀愁就像轻轻的烟和淡淡的雾,缓缓地升起和冲散,最后阐明了“时间只要流走便不会再回来”这个道理,作者运用比较朴素和淡然的语言,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慢慢逝去的无限感叹。
朱自清作品范文4
关键词:散文 描述 感悟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6
什么是散文语言?散文语言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内心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语言形式。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品味散文的语言,就要走进散文的语言世界,才能真正了解散文。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描述,还要认真评为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心感悟。
散文语言以散见长,但却“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就散文得取材而言可以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散文语言散中见长,清新自然。散文语言具有朴实、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它不刻意雕饰而缺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散文语言经过内心情感的陶冶锻炼,具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
(一)叠字叠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巧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色,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写出了雾的轻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细细品味朱自清散文,散文中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更上一层楼。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一组组叠词的巧妙运用,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妙笔生花的奇美功效。
(二)比喻:它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的裙”,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当我读到此句时,自己心中那种长期对荷叶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豁然冰释。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三、朴素又创新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中孕育了深厚的父子情深,多少年了,无人超越,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人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点。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早春晨曦,如夏日凉风,如晚秋山泉,如寒冬骄阳,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先生喜欢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为艺术风格,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的同时,感受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描写。因此散文的Z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诵,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才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广田:《〈朱自清选集〉序》[A]第2页,开明书店,1951。
[2] 廷敬理、徐行 编写 :《朱自清散文》(上、中、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1994年8月一版。
[3] 佘树森 : 《散文艺术创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6年8月一版。
朱自清作品范文5
关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当年(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脱;有的认为"在这愤满和纷乱的心绪中,他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却苦苦找不到答案";有的认为"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笔者则不以为然,朱先生在这里"幻想超脱而又难以超脱的现实",不是"当时的的严酷现实",而是在这种背景中无法推卸的"家"。因为,在之中,牺牲不足惜,作为爱国民主战士的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牺牲不起的是已有五个年幼子女的父亲和拥有娇妻的丈夫。正因为这,朱自清先生才"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推知,此时的朱自清不是在"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而是在考虑自己往"那(哪里)走",是革命为"国",还是远离革命保"家";他关心国事,忧虑国家,但在文中整体要表达而是忧"家"。
一、家:魂牵梦萦
朱自清出身于封建小官僚的家庭。作为长子,自小接受严格的家庭封建教育。家庭和养育他的古城扬州文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审美理想。在其早期散文中处处体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要求人格的毁灭,不要求悲剧性性格在美的毁灭中走向崇高,只要求善的肯定与高扬,在美与丑对立中走向平衡与和谐,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尽管写了很多悲剧性人物和情节,抒写自己的悲剧性情感,但总是表现出一种"中和"的文化精神。
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两次写到了他的家,家中妻和润儿入睡的宁静。看来他不只是如"墙外马路的静"那样用来反衬内心的不宁静,其潜在的用意在于暗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头一个"悄悄"出门,结尾一个"轻轻"进门,不光表现朱先生对家人的体贴,更表现朱先生并想以自己的"不宁静"来搅扰家庭的"宁静"。纵观全文,作家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现实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欲念中的内心的静,在月夜荷塘幽美景色感染下的心静与走出荷塘复又回到现实的不宁静,来表现文章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家,看似平静,事实上它并不宁静,它时时让朱自清先生牵挂。
二、国:忧思难忘
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超脱他的家,这是其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的。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在于: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不治这价值观的封建内容的局限,其优点却把人的眼光从自身、家庭的狭隘,引向了社会的广阔。受过传统教育的朱自清先生自有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他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体生命的无限,他也极力使孩子们团聚,并给他们以"基本力量",这自然课说是遵循着"修身"、"齐国"的准则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那么朱先生"修身"、"齐国"倒也无可厚非了。
朱自清先生在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理想中,虽然消极,但不沉沦,不忘社会,执着自己的人生,作品中流溢着对祖国与时代的忧患意识,对家人亲友与普通人群的博爱意识。
由于朱自清"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故徘徊于人世的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的空虚和迷惘,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与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必然会感受着时代的忧患和苦难。《生命的七毛钱》充溢着作家对那吃人耳朵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对象牲口一样被买卖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作家以亲睹一小女孩被以七毛钱出卖的人间惨剧为契机,展开人货交易情景的联想描写和对被出卖原因的深入肌理的分析,追索这女孩生命如此低贱的原因,继而对女孩未来命运和拮据进行推理猜测,有说服力地得出了七毛钱竞卖了女孩的"全部生命"的结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家正是以小女孩的不幸命运来表达对其旧社会的无比愤慨和对弱者的深切同情的,所表现的正是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伟大思想。
朱自清作品范文6
《春》简介
1、《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2、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