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母之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范文1

母爱似水,

父母之爱

真爱永远。

是谁——

供我读书,

供我上学,

为我治病,

为我洗衣,

是那——

深沉的父爱,

无私的母爱。

是谁的手——

牵着我过马路,

为了给我炒菜,

而被滚烫的油溅到,

为了哄儿时的我,

而整天抱起我,

是那——

永恒的父爱,

伟大的母爱。

为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

不改为——

父母之爱范文2

在微信推送上看到这样一道选择题:有几个孩子,他们各有特长,如果让你以喜欢的程度排列,你会怎么排?

A男生,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在省级重点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借此题目,我在部分家长群体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除了第三位男生让家长比较头疼,其他几位都很受欢迎,甚至觉得自家孩子能这么优秀该多好。

来认识一下这五个孩子吧。第一位是卢刚,留美博士。因为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被同窗好友获得,卢刚开枪射杀了与此相关的3位教授和副校长以及同窗,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当场开枪自尽。强烈而压抑的情绪,不堪重压,无法平衡,最终采取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和他人。第二位是马加爵,大学期间由于打牌发生口角,杀害同寝室的同学。第三位是韩寒,日后在文学和赛车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第四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是全校教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最后选择跳楼自杀。

除了韩寒,其他三个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好孩子,可还是发生了各种悲剧。当然这几个只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成绩优秀的孩子都这样,也并不是所有有问题的家庭教育都会出现如此极端的结果,但这样的个案在生活中不少。判断一个孩子优秀与否,有很多维度,但现实中更多的家长更喜欢以成绩论英雄。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对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一味地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忙着给孩子补习功课,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完成。甚至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比较,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的孩子不想上学了,我该怎么说服他?”“我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或者小说,我要怎么纠正他?”“我的孩子已经跟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了,我要如何阻止他?”……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只是表象,强制去让孩子改变不如试着去了解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读懂孩子内心的需要,修复亲子关系,保持畅通渠道,进而改变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的思维模式从对与错的评判性思维向探求性思维转变:孩子背后的需求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要如何应对?评判性思维向探求性思维转变,是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与接纳、肯定与鼓励、尊重与信任、无条件的爱。下面我们来逐一进行解读。

一、被理解与接纳的需求

理解与接纳,心理学上叫共情、同理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我见过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在放学路上看到一只在晒太阳的小猫咪,禁不住对妈妈说:“妈妈,这个猫咪好可爱啊!”妈妈却马上回应孩子:“今天作业这么多,还不赶紧回家写作业!”妈妈的这种反应就不是同理心,没有接纳和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想法,而是命令和指责。孩子会感觉很焦虑,甚至反感。长此以往,性格会变得冷漠、孤僻,不喜欢交际,喜欢将事情埋在心里。

心理学中有个“南风效应”,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非常用力地吹,企图把衣服吹跑,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暖和了,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就是“南风效应”。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关注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接纳?孩子跟你分享他看到了可爱的猫咪的时候,妈妈只需要简单地回应:“妈妈也看到了,真可爱呀!”重复了孩子话语中的跟情感有关的词“可爱”,孩子会因为被妈妈了解和认可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二、被肯定与鼓励的需求

我在心理咨询室接触过很多来访的家长,他们只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优点。家长对问题和消极面关注过多使得孩子可能朝着问题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进行过一个实验。从学校选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然后将一份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告诉教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一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小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已成为班上的佼佼者。事实上名单中的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心理暗示”在发挥作用。这个实验衍生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期望效应:当你赋予自己或他人期望时,这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会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从孩子两三岁开始,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把他当天表现得比较好的地方说出来,如自己穿衣服、帮大人做家务、整理玩具、与小伙伴分享等,称之为“好行为日记”,并将此作为一项睡前功课坚持了下来。这种成本很低的教育方式无需耳提面命,只需用心关注一下孩子每天的言行,孩子就会朝着你所肯定的、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肯定和鼓励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与欣赏,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

三、被尊重与信任的需求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超限效应”,源于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一大笔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孩子犯错时父母会再三批评,使孩子从内疚到不耐烦乃至反感,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尊重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不能揪住不放。家长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会让孩子更加沮丧。因此,家长应该尊重、接纳孩子,被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才能建立自尊并尊重别人;感觉不到尊重的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获得无条件的爱的需求

我之前看过一个调查,在满分10分的情况下,妈妈和孩子相互打分。基本上所有孩子都不假思索地给妈妈打了满分,而妈妈们则打出了5~8分不等的分数。在父母的眼中,没有完美的孩子,但在孩子的眼中,每一对父母都是完美的。

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成绩优秀。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孩子心里会怀疑、压抑。父母的高标准,会使孩子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父母之爱范文3

奋斗小学 五年级6班:刘琨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是有一件事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每当想起就不禁落下泪来。

记得六岁的那天晚上,爸爸正在看电视,妈妈正在擦地。我在屋里跑来跑去,刚刚擦过的地面还是湿的,我一不小心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啊!”我痛地哭出了声。爸爸把手中的遥控器一扔,马上跑来把我扶起,着急地问:“怎么了?”我用手指了指先着地的胳膊,勉强地说:“疼!”爸爸一听,背起我就往外跑,妈妈紧随其后。要下雨了,奶奶追上我们要给爸爸一把伞。没想到,爸爸匆匆地下了楼梯,喊道:“妈,不用。”爸爸跑下楼,看到已经下毛毛雨了,就脱下外衣,披在了我身上。他就背着我,在去医院的路上狂奔。我已经六十多斤了。爸爸跑的很吃力。我对爸爸说:“爸爸,让我下来吧,我自己走。” 可爸爸却说:“乖孩子,别动。” 我在他的背上听到了那一声声急促的呼吸。啊!医院,你离我家不是挺近的吗?今天怎么那么远呀!

终于到了医院,妈妈又气也不喘的给我挂了急诊。爸爸拿来了体温计给我量体温,可我并不烧。父母把我领到了医生面前,医生一手抓住我受伤的胳膊让我活动。可是,我的胳膊稍稍动一下就很疼,好像有千万根针在扎。妈妈急切地问医生:“怎么样医生?她怎么了?……” 医生说:“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妈妈那紧锁的眉头这才舒展开了。

夜深了,我突然又感到胳膊疼,而且比上次更疼。我耐不住疼痛叫醒了爸爸妈妈。我感到身体很凉。爸爸又给我量了体温,天那!39度。爸爸妈妈一边给我擦酒精,一边流泪,我知道这时候他们比我更痛苦。随着疼痛,我渐渐睡着了……

父母之爱范文4

2、鲁迅先生: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3、斯宾塞:粗糙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者都能采用的。最不开化的野人和最笨的农夫都会想到用打几下和骂几句作为惩罚。兽类都能用这个办法来管教,从一个母狗用吠声和假咬去制止一个要求过分的小狗,就可以看得出来。

4、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5、英国17世纪大教育家洛克在其享誉3XX年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也鲜明地指出: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改变。

6、美国幼儿教育家麦恩说:当孩子流泪——并非是由于害怕惩罚,而是悔悟的时候,就不该去责罚他了。 丹麦童话家安徒生曾断言:80%的罪犯来自那些缺少怜悯心的家庭!

7、《苏氏家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8、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

9、德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0、民间俗语: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1、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12、马卡连柯说得好: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

13、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最富于模仿的生物,人是借助于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

父母之爱范文5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极其关注的。但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理念,培养的方式不同,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不同的人,就像小树,如何剪枝培育,将会决定它能否成为栋梁之材。

在人生的舞台上,父母这个角色有些特别,虽然我们一辈子都是孩子的父亲母亲,但真正能够让我们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也不过是十多年的光阴而已。1岁开始早教,3岁入幼儿园,7岁读小学,孩子在外面的时间可能比待在家里还长。父母内心会有一个倒计时:第一,我要在孩子16岁前,教会他们人生的功课;第二,孩子长大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我更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但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独生子女父母出于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事事包办,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既想自立又不够自信,既内疚又有依赖心理,对社会充满恐惧。同时,还有一些父母对独生子女依恋心理较重,孩子到了要独立的时期,父母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通过各种方法阻止孩子离开自己,以致孩子终生不能“断奶”,成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本期要讲的就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的家长带来启示:你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

父爱倒计时:

孩子,我只陪你到16岁

文 林语泉

遇到贼时喊不喊?

朱凡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广州西关,在国内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移民加拿大,1994年回国创业。多年的生活阅历告诉他,生存技能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立身之本。

每次带着妻子张晓红和小儿子朱承恩逛街,朱凡都会让他们走在马路外侧,而自己走在马路内侧。一次小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这样,朱凡告诉他:“这是对你们的保护,因为马路内侧总比外侧危险。爸爸是大人,大人保护小孩是应该的。”接着延伸教育儿子:“我们是男人,男子汉就应该保护女人和孩子,等你长大了,也要这样对待你的妻子和孩子。”儿子仰起小脸:“爸爸,我懂了。”

因为工作关系,朱凡夫妇经常去香港。在繁华的香港街头,朱凡会指着醒目的建筑标志告诉孩子:“万一和爸妈走散了,你就往回走,来到这个地方,爸妈肯定会在这儿等你。”孩子们记住了爸爸的话,结果一次在铜锣湾,二女儿朱嘉宝和父母走散了,她来到时代广场门口等爸爸妈妈,果然没过多久,爸妈就出现了。朱凡通过这些告诉孩子们:心中有目标,人就不会迷失方向。

大女儿朱嘉盈上小学六年级时,一次放学回家告诉朱凡,最近常有社会小青年来学校门口打劫,她不知该怎么办。朱凡告诉她:“如果他们只是想要你口袋里的零花钱,把钱给他们就是。”接着他讲了自己的一次经历:那天在闹市区,他看见几个小偷趁人多混杂,向一个正打手机的女子下手。见小偷人多势众,朱凡急中生智,假装就是这里的住户,夸张地向天大叫了几声,声音惊动了行人,那女子发觉挎包拉链被拉开,顿时警觉起来。女子身边的小偷不得不撤离,小偷的同伙们则盯着朱凡,朱凡不理不睬,继续大叫,小偷的同伙们见状只得散去。

朱凡通过这件事告诉孩子们,遇到危险时要冷静,要机智面对。尤其是孩子没能力保护自己的安全,最好不要惊动犯罪分子。朱凡不赞成孩子去殊死搏斗牺牲自己,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学会先保护好自己。

得益于爸爸的教育,大女儿朱嘉盈学会了“智斗歹徒”。那天她与一女同学出校门不远,被几个一脸痞相的小青年拦住了,女同学当场就吓得哭了起来,朱嘉盈却机智地向迎面走来的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中年妇女喊道:“阿姨,您来接燕子啦,她正在校门口等您呢。”小青年见她们来了熟人,知道无法得逞,只得散去,朱嘉盈和女同学转危为安。

2011年底,广东佛山发生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孩童小悦悦被车压过,18个冷漠路人不理不睬,最后是一位拾荒的中年妇女救起了孩子。学校发动大家就这件事展开讨论,朱承恩回来问朱凡:“爸爸,如果我放学路上也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朱凡没有直接回答儿子,而是讲了这么一件事:那天他下班回家,经过东风西路的人行天桥时,见一个老人躺在桥面上,他脸朝天,双眼紧闭,看衣着打扮不大像流浪汉。朱凡不敢去碰他,远远观察着,正值下班高峰,来来往往的行人似乎对这人毫无影响。见此情景,朱凡掏出手机拨打110报警,几分钟后,警察赶了过来,原来这人喝醉了,已醉得不省人事。警察根据这人手机里的号码,叫来其家人将他领回了家。

朱凡告诉儿子:“我没有经受过专业的急救训练,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拿起电话打110报警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儿子向朱凡竖起了大拇指:“老爸,你真聪明,你让我明白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伸出援手!”

人生处处充满管理学

孩子们升入小学三年级后,朱凡夫妇每周都会给他们发零花钱。发给孩子的还有一个记录本,孩子们要在记录本上写下零花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夫妇俩每周都会检查。

记录本一般只坚持一年,有这一年的管理和监督,三个孩子学会了做钱的主人,并在这个过程锻炼了诚实的品格。老大朱嘉盈读五年级那年,朱凡住院切除胆结石,出院后想起这两周好像没给孩子零花钱,于是他一次性补了8元,并向孩子道歉。晚上老大将钱退给了他:“爸爸,您在住院前已经给啦,因为当时您说担心自己会忘记,所以就提前给了。”朱凡感动不已。

自我管理,还包括人际关系和情感。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大朱嘉盈让朱凡夫妇最为省心,她似乎天生就有做领导的才能,无论是在国内上学,还是在高一后远赴加拿大读书,她身边始终簇拥着一群同龄男男女女。

老二朱嘉宝则属于“困难户”,她天性善良却没有知心朋友。记得小学毕业时,她伤感地告诉朱凡夫妇:小学6年,她是班上公认的老好人,因成绩好,在老师安排下,班上十多名差生几乎都和她同桌过。朱凡夫妇教育她要懂得拒绝,还要懂得和人交心,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上的知己,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朱嘉宝尝试改变自己,2011年下半年,14岁的她上完初二后去加拿大读书,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与当地白人家庭的孩子交朋友,勇敢地去别人家做客。在收获知己的同时,她的人际关系也大为改善。

老三朱承恩属于宅男,且有几分清高,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男同学邀请他去看《灰太狼》之类的电影,他不屑一顾。这样制造的结果是,在学校里他是独行侠。时间一长,他感到“鸭梨山大”。朱凡夫妇对症下药:既然小儿子和同学交往有困难,那就先让他学会和邻居们来往。于是,他们把儿子赶下楼,要求他每周至少去和邻居们玩一次。开始朱承恩不情愿,但渐渐却在与邻居打扑克、下象棋及聊天中得到了快乐,后来竟主动去和他们玩了。由此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大为改善,有了铁哥们儿和朋友。

随着三个宝贝儿女一天天长大,朱凡夫妇最担心他们处理不好情感问题。老大朱嘉盈身材高挑,长得漂亮伶俐,且能歌善舞,早在她小学六年级时,就有小男生追到家里来。他知道,对孩子这些问题,与其堵还不如主动疏导。他不说大道理,而是向孩子们讲起自己年轻时在恋爱上经受的挫折,也谈起当初如何与孩子们的母亲一见钟情,他甚至这样告诉孩子:“爸爸现在也有条件去找小三,但爸爸能不能去那样做?当然不能!因为爸爸得对你们和妈妈负责,也得对自己负责!”

妻子张晓红也是知识分子,她从另一方面与孩子们沟通:坦诚地与孩子们谈性,谈男人与女人身体和生理,告诉他们过早逾越男女界线的伤害。

事情说清楚了,最严重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有时夫妇俩甚至与孩子们聊天,问他们心目中将来寻找另一半的标准,对两个女儿,朱凡会问她们:“你们将来想要找的那个他,是不是像爸爸一样帅、顾家?”对于儿子,则调侃他:“小伙子你这么帅,将来找的女朋友肯定要像章子怡那样漂亮才可以,对不对?”父亲的调侃让三个孩子开心不已!

有爱的人才有未来

每年圣诞节,朱凡都会在平安夜晚上等孩子们睡着了,偷偷把礼物放进大袜子里,挂在孩子床边。可以想象,孩子们早晨醒来后看到礼物,一定会欢呼雀跃!在大女儿朱嘉盈和二女儿朱嘉宝上寄宿中学后,朱凡还会特意拜托老师把装着礼物的袜子悄悄放到孩子床边,这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每月,朱凡夫妇至少要带孩子们去一趟公司,让他们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来之不易,所以人应该学会感恩。”

爱的种子悄悄在三个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老师对老大朱嘉盈的评价,最让朱凡夫妇自豪的是这一句:“你的孩子不仅对人谦和,而且心地特别善良”。老二朱嘉宝学习成绩在班上不是最拔尖的,却最愿意帮助同学辅导功课。老三朱承恩呢,有时回到家,嘴里念叨的居然是:“学校里那个做清洁的阿姨有段时间没来了,她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家里出什么事了?”这些微小的细节,让朱凡夫妇倍感温暖、欣慰。

爱,总是与梦想相伴。朱凡和张晓红喜欢与三个孩子一起看周星驰的电影,一家人都很喜欢周星驰的名言:“人,如果没有梦想,与咸鱼没什么区别。”朱凡甚至在家里挂了一条咸鱼笔袋,将这句话写在上面,以激励孩子们时常要有梦想。老大朱嘉盈的梦想是当画家,老二朱嘉宝做梦都想进哈佛大学,儿子朱承恩呢?每当有人问起,他会骄傲地说:“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国家元首!”

践行梦想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朱凡夫妇很少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的做法是:带孩子们到农村去,到更艰苦的地方去。有一年,他们邀请一个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孩子来家里做客,这孩子知道电视机,却从没接触过电脑,当朱嘉盈三姐弟用电脑玩游戏时,他仿佛是在看稀奇!朱承恩要带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哥哥去少年宫玩,对方睁大了眼睛问:“啥叫少年宫?是古代的宫殿吗?”这一切,让朱家三姐弟震撼不已,与眼前这个远方的客人相比,他们是多么幸福!当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抱怨、恐惧甚至逃避?

朱凡起初向孩子们灌输“我只陪你们到16岁”这一理念时,曾遭到孩子们的一直反驳,认为老爸太悲观。年少的孩子们哪懂老爸的良苦用心?每年,朱凡都会要求孩子们写作文《假如父母已经离开了我》,假如父母已经离开了我,我们还有没有饭吃?我们还能不能得到现在这样深厚的爱?我们还能否继续上学?我们会不会误入歧途?孩子们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其实父母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教他们成长!

父爱倒计时,从生存技能、生活本领和生命素质三个方面培养孩子,让朱嘉盈三姐弟健康茁壮成长,他们阳光、真诚、善良,遇事有主见,做事有分寸,懂得宽容和感恩。老大朱嘉盈在国内上完高一、老二朱嘉宝在国内上完初二后,朱凡夫妇让他们远赴加拿大读书,因为孩子身上的良好品行与独立人格,让他们放心孩子们去远行!

孩子,我只陪你到16岁。其实,我们的爱永远与你同在!

父母“三包”:

85后小夫妻婚姻黯然收场

文 晓蓝

婚姻大事父母包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的杨晓晨和徐倩是一对校园情侣。出生于1985年的杨晓晨,父母皆为北京城建集团的普通职工。杨晓晨是三代单传,从一出生就是全家人的宝贝。徐倩的情况与杨晓晨差不多,她的父亲是北京盛宇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母亲是该公司后勤人员,夫妻俩35岁那年才有了这棵独苗儿,将之视为掌上明珠。

2007年6月,两人大学毕业。杨晓晨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进入赢飞科技公司担任会计,徐倩的父母则托亲戚为她在中坛体育用品公司安排了工作。工作稳定后,杨晓晨和徐倩分别拜见了对方的父母。

为了商量两个孩子的婚姻大事,两家人坐到了一起。杨晓晨的父母提出让他们结婚后住在自己家,徐倩的父母说,孩子们希望有自己的二人世界。杨晓晨父母面露难色:“房价这么高,家里积蓄不多。”徐倩的母亲说:“这样吧,我们两家可以一起凑钱给孩子们交首付,贷款由他们自己还。”杨晓晨的父母觉得这样也行,便点头同意了。随后,两家人开始讨论在哪里买房子。杨父对杨晓晨和徐倩说:“你们工作忙,我们帮你们看房就行了。”

2009年春节过后,杨晓晨的父母开始为儿子挑选婚房,一个月后,他们相中了东五环枫蓝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期房,房子总售价200多万,首付45万。杨晓晨和徐倩对这套房子也很满意。杨家父母交定金后,签了购房协议。随后,杨家拿出30万,徐家拿出15万付了首付款。

一年后,房子如期交付。经两家人协商,杨家负责装修婚房,徐家则负责置办家具和电器。2010年6月底,新房装修完工,两家人一起去看新房。杨晓晨的父母兴奋地介绍着:地板是趁建材城打折时买的,墙壁用的是新型环保涂料……可徐倩的母亲一边看,一边提意见:客厅吊顶太简陋,各个房间的色调也不协调。杨晓晨的父母听着,脸色阴沉下来。

回到家,杨晓晨的父亲气愤地说:“为了把房子装修好,我们两个老家伙每天腿都快跑断了,他们还挑这挑那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后,杨晓晨对徐倩说:“你妈也太挑剔了。”徐倩听到杨晓晨指责自己的母亲,生气地说:“你真不知好歹!她说这些,还不是为了咱俩。”

房子装修好之后,双方确定2010年国庆节举行婚礼。婚礼过后,杨晓晨和徐倩一起去东南亚度蜜月,夫妻俩玩得开心极了,拍了许多照片在微博上秀。

婚后父母包家务

浪漫的蜜月旅行结束后,他们回归到平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两人都不会做饭,晚上只能在外面吃。吃了一段时间后,两人都吃腻了。为了表示对妻子的爱,杨晓晨决定学做饭。第二天,他就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菜谱,下班后到超市采购了一大堆食材和调料,回家后照着菜谱做起来。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两菜一汤终于上桌了:鱼香肉丝、番茄炒鸡蛋、猪肝粉丝汤。徐倩激动地大叫:“老公,你太伟大了!”杨晓晨夹了一筷子鱼香肉丝喂到徐倩嘴里:“味道怎样?”“好吃得不得了!”徐倩表情夸张地赞美道。两个人开心地吃起来……

一天,杨晓晨正在做菜,到儿子家附近办事的杨母顺路过来看儿子。她看到杨晓晨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便问:“徐倩呢?她怎么不做饭?”杨晓晨说:“她下班比我晚,我先回来就做了。”杨母摇摇头:“你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围着锅台转呢?”说着夺过杨晓晨手上的锅铲:“你去看电视,妈来做!”

徐倩回家后,看见婆婆在厨房里忙活,便跟她寒暄了几句,然后到客厅跟杨晓晨一起看电视。不一会儿,杨母喊:“徐倩,你来一下。”徐倩起身进了厨房。徐母说:“你快帮我剥几粒大蒜。”徐倩伸出手:“您看我这手,怎么剥呀?”杨母见徐倩长长的指甲上涂了粉红色指甲油,上面还沾了很多亮晶晶的东西。她皱着眉说:“你把指甲弄成这样,怎么做家务呀?”

临走时,杨母说:“你们以后不要做饭了,下班后回爸妈家去吃,吃完了再回来。”第二天,杨晓晨和徐倩下班后便直接到杨晓晨父母家吃饭。杨母早已做好了一大桌子菜。吃饭时,杨母一边往儿子碗里夹菜,一边说:“看你,才结婚几天就瘦成这样!”吃完饭,杨母起身收拾碗筷,杨晓晨和徐倩坐到沙发上看电视。杨晓晨的父亲看不下去了,他把杨晓晨叫到一边说:“别惯着你老婆,让她帮帮你妈。”徐倩说:“我不能洗碗,我的手对洗洁精过敏。”杨晓晨的母亲说:“过敏?过敏可以戴手套啊!”徐倩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戴上手套去洗碗。手套沾上洗洁精后滑溜溜的,徐倩一不小心把一撂盘子摔到了地上。正在收拾厨具的杨母埋怨道:“怎么这么不小心呢?这套餐具是朋友送的,很贵的!”婆婆的态度让徐倩很委屈。

杨晓晨的父母解决了他们吃饭的问题,徐倩的母亲也没闲着,每隔几天,她就会来女儿女婿家做大扫除。一天,徐倩的母亲洗衣服时,在杨晓晨的裤兜里发现了一张5000多元的手机发票。事后,徐母问女儿,“晓晨不是几个月前才换了手机吗?怎么又买了个新的?”徐倩说:“反正他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也懒得管。”徐母说:“傻瓜,他的钱不就是你的钱吗?”徐倩说:“我们AA呢……”徐母顿生疑惑。经追问,才知道女儿女婿的收入都是各自拿着。徐母数落女儿:“结婚前,我不是嘱咐过你,婚后一定要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吗?你怎么不听呢?不行,我得跟他说说!”在岳母的干预下,杨晓晨很不情愿地把工资卡交给了徐倩。

此后,徐母在给女儿女婿家做清洁时,会有意识地检查杨晓晨的东西,一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告诉女儿。杨晓晨觉得自己一点隐私都没有了,心里很别扭。

杨晓晨的母亲也总是对徐倩管这管那。有一次,她看见徐倩穿着一条新裙子,便问这条裙子花了多少钱,徐倩如实相告:“打完折2600多元。”徐母说:“打折后还这么贵呀?你也太不会过日子了!”以前,母亲数落徐倩时,杨晓晨还会帮徐倩说话,可现在想到岳母的所作所为,杨晓晨就不说什么了。受了婆婆数落的徐倩,心里本来就窝火,再看见杨晓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短命婚姻令人扼腕

2011年4月,徐倩怀孕了。就在夫妻俩犹豫着要不要留下孩子时,双方父母一起赶来。杨晓晨的父母说:“晓晨是三代单传,这孩子一定要留下。”徐倩的父母也说:“头胎不能流,对身体不好。趁年轻生了孩子,身体也恢复得快。”两家父母都表示,生了孩子后他们可以帮着带。

徐倩怀孕后,徐母觉得女儿每天跑到婆家吃饭再乘地铁回家太辛苦,便和女儿商量,准备住到女儿女婿家照顾女儿,徐倩高兴地答应了。几天后,徐母便拎着行李来到了女儿家。虽然岳母住在家里有诸多不便,但每天早晨起来就能吃到丰盛的早餐,下班回家有热乎乎的饭菜等着,家务活也不用自己动手,杨晓晨觉得也很不错。

徐倩怀孕7个月时,徐母患上了重感冒。她怕传染女儿,只得暂时回自己家。这一下,照顾徐倩的重担就落到了杨晓晨的肩上。此时的徐倩身子已经不方便了,穿脱鞋都要人帮忙。

母亲走后第二天晚上,杨晓晨帮徐倩打了洗脚水后,便去书房上网玩游戏。徐倩泡完脚后,自己无法用毛巾擦脚,便叫杨晓晨过来帮自己,可他一个劲地说:“等会儿。”徐倩等了好半天,杨晓晨都没来,她气得一下子把洗脚盆给踢翻了。听到动静,杨晓晨才跑过来,见满地都是水,便说:“你这是干什么啊?不就擦个脚吗?你要是擦不了,晾晾也会干的。”看丈夫对自己一点也不关心,徐倩又生气又委屈。

2012年1月底,徐倩生下了一个男孩。杨晓晨的父母高兴坏了,给孩子取乳名“宝宝”。出院后,他们把徐倩接到家里坐月子。

杨晓晨的父母白天带宝宝,照顾徐倩,非常劳累。晚上,他们便让宝宝跟杨晓晨和徐倩睡,这可难坏了他俩。因为徐倩没有奶水,他们每天半夜要给宝宝喂一次牛奶,还要给宝宝换尿布,有时一夜要起来三四次。夜里,两人睡得正香,都不愿起床,总是你捱我,我捱你,宝宝常因饿了或是尿湿了而难受得大哭……短短几天,两人就因为由谁起来给宝宝喂奶和换尿布的事争吵了好多次,杨母没办法,只得自己带宝宝睡。

2012年6月,杨晓晨母亲接到通知,杨晓晨远在广东的大舅病重住院了,杨母悲痛不已,杨父决定陪杨母一同到广东探视。于是,徐倩的父母将宝宝接到自己家中照顾。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宝宝接到徐倩父母家后第4天,徐倩的父亲因为劳累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为了照顾宝宝,徐倩只得向单位请了半个月事假。周末,徐倩去医院看望父亲,杨晓晨在家照顾宝宝。好不容易把宝宝哄睡着后,杨晓晨去书房玩起了电脑游戏。没想到宝宝翻身掉到了地板上,哇哇大哭。可杨晓晨戴着耳机,根本听不见。直到徐倩回家后,才看见宝宝趴在地上,满脸乌青,头上摔了一个大血包,嗓子已经哭哑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后的一天,徐倩在家做菜时,因为惦记着在网上淘宝,中途去了书房,等从书房里出来,厨房着火了……她大惊失色,慌乱中拨打了119。随后,杨晓晨也闻讯赶回家,当他得知发生火灾的缘由时,生气地责怪徐倩,竟然做一次菜都能发生火灾……在火警帮助下,家里的火被扑灭了,但小夫妻的战火却一直延续不断,两个人经常互相指责。

有一次争吵时,杨晓晨动手打了徐倩。第二天,徐倩就抱着儿子回了娘家。孩子在徐倩家中,杨家父母心里不踏实,他们催儿子去徐倩家把孩子先要回来再说。杨晓晨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便说:“你们放心吧,我一定把孩子要回来。”

杨晓晨来到岳母家中,徐倩去医院照顾父亲了,岳母在家哄孩子睡觉。杨晓晨提出要把孩子接回去,岳母自然不肯,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杨晓晨急了,冲到床前伸手去抱儿子,岳母上前阻拦,他用力一推,岳母一下子跌倒在地,杨晓晨抱起儿子就走……经诊断,徐母右大腿摔骨折了。徐倩看见母亲痛苦的样子,更加恨透了杨晓晨。

这一下,两家彻底闹僵了,双方父母都要求他们离婚,杨晓晨和徐倩也觉得过不下去了。双方无法协商,到法院离婚,并要求财产分割和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庭审调解过程中,杨晓晨和徐倩坐在一边沉默不语,双方家长为争夺孙子的抚养权和房产问题争论不休……

编后话:

如今,许多“85后”正在享受父母的“三包”甚至“N包”:包求学、包工作、包结婚、包家务,包带孩子甚至包离婚……

父母之爱范文6

二老的婚姻是在战场上缔结的。战争胜利回国后,在父亲部队老首长的主持下,父亲和母亲结了婚。他们的蜜月还没有度完,部队便接到了调令:开赴北大荒,垦荒屯田。父亲和母亲相互鼓励、相互照顾着,和战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垦荒任务。之后,父亲和母亲先后复员回到了农村老家,成了地道的农民。母亲是上海人,复员后若想留在大都市是件很容易的事,可是为了父亲,母亲不顾亲人的阻拦和劝说,毅然决然地跟父亲来到了农村。当时,老家的生活条件很差,爷爷、奶奶领着叔叔、姑姑住在两间土房子里,根本没有父母的住处。他们只好离开老宅,在村外的小河沿上,搭了个窝棚。窝棚实在是太简易了,平时透风,雨天漏雨,冬季则冻得人瑟瑟发抖。寒冷的冬夜,父亲把仅有的一条破棉被盖在母亲身上,而自己则用塘中的苇絮做成的褥子御寒。为了能让母亲过得好一些,父亲织了片鱼网,经常下河捕鱼;母亲则在家里编苇席(炕席)。在父亲和母亲的操劳之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他们在村西盖起了三间砖房,并且生下了我的大哥。

听大哥讲,有一年生产队年底开表彰大会,父亲因劳动出色而被评为“优秀社员”,上台受奖时还戴上了大红花。走下台后,父亲便将胸前的红花摘下来,戴在了母亲的胸前!父亲当着父老乡亲的面对母亲说:“这份荣誉有你的一半,没有你的支持,我也不能抽出时间专心地干队里的活,也就评不上优秀社员。”母亲激动得脸红得像盛开的桃花。

我读小学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夏天晚上,母亲因食物中毒,肚子疼得翻来滚去。我们几个孩子见状吓得直哭,父亲大喝一声“都别哭”,便背起母亲向医院跑去。黑灯瞎火的,又全是土路,父亲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母亲嗖嗖地往前跑。等把母亲背到8里之外的医院里,借着急诊室的灯光,我们这才发现:父亲满脸是血――额头不知何时跌破了,手背也划出了血口子……治疗后,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听到大夫说“人没事”时,疲惫、焦急的父亲坐在医院的走廊里,一头睡了过去……

随着孩子们的陆续“飞”走,二老也进入了晚年。晚年的二老总是形影不离的,彼此之间都像是对方的影子。那种默契简直像事先约定好了一样。

父亲爱吸烟,母亲就在岗子上开垦出一小块荒地,年年春天都种上有名的“关东烟”;父亲爱吃咸鸭蛋,母亲就抽空养了几只鸭子,把鸭蛋攒起来,腌好;母亲喜欢花,父亲就从岗子上刨来马兰、芍药、月季、细粉莲、季草等,栽在小园里;母亲喜欢剪纸,父亲无论到哪儿只要发现硬纸片什么的,就带回家交给母亲……每每听村里的乡亲们讲起二老的这些“轶事”,我们都会惊喜地对二老喊:“爸、妈,你们的‘爱情指数’好高啊!”二老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们:“什么‘爱情指数’啊,我们哪懂什么爱情啊,就是他喜好这口儿,就给他弄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