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励志成长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1
摘 要 国家治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治理,股民作为股市中的投资主体是政府的治理对象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股市中的政府干预,来看政府如何借助现代治理技术、政策工具来管理股市,从而实现股民治理理性化,进而希望能对理性国家的成长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中国股市 股民治理 理性国家
中国股市是公认的“政策市”,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政府的政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股市政策是影响股市的运作、运行节奏乃至运行秩序的一个重大因素。股市政策是政府干预股市的手段之一,体现了政府对股市运行和发展方向的基本态度。政府利用股市政策对股市进行调节,其初衷是想让股市运行的更合理、更平稳,结果却加剧了股市的波动,甚至引起市场运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这个过程至少可以反映两点,一是政府对股市的干预行为,而是股民(投资者)对政府干预(股市政策)的反应。
一、中国股市中的政府干预
1.政府:股市中的干预主体
理论上,政府在股市中的功能主要是指导和改进市场机制,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而目标首先是保护投资者,要避免其因受误导、操纵或欺诈所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市场创造。在股市发育不完全,投资者不成熟的国家,政府有义务创造和维护有利的投资环境,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但实际上,由于中国股市的建立之初肩负着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股市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超常规发展的,这种赶超战略导致政府代替市场,对股市运行干预很多,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政府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具有所有者应有的利益诉求。政府作为国有产权所有者,又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利,国家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利益会运用其行政资源对企业实施干预。其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也是股市的管理者,对国有企业上市、股票发行等等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许多本该由市场自己做的事情都被政府代劳。政府成为股市中的干预主体。
2.股民:中国股市中投资者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欧美成熟的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我国的投资者群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些投资者缺乏理性的投资理念,主要是噪声交易者 ;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依然不高,即使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常常表现出不理性的一面。我国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度自信”倾向、“羊群行为”倾向、“政策依赖”倾向和交易频率高。中国股市是一个在经济体制转轨事情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市场,市场所以存的经济体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因此,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市场中,制度因素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制度的调整与演进容易引起股市政策发生重大的方向性变化,引起市场运行的巨大震荡。投资者行为相对来说是被动的,投资者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是对于其所处投资环境的理性判断的结果,是一种在金融环境中进化的产物,虽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异化”。
3.股市政策:政府干预股市的工具
股市政策是指旨在影响股市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或其组合,包括了变更交易制度、高层表态、调整监管力度、直接调节入市股票与资金及税收政策中对于股票市场的部分,甚或有时包括有针对性的利率调整。我国股市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内生的动态不一致性:政府既有推进股市成长和股指上扬的内在要求和利益动机,也即发展的动机;又担心股市的波动给经济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即稳定的动机。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后果:由于政府的政策目标是双重的,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那么即使一项政策出台的目标是稳定股市,而且政府也事先有将股价波动的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的承诺。但是,当大多数股票的大多数持有者相信政府的承诺,并且对这个承诺也做出了理性的、稳定的价格预期时,那么政府的稳定目标在此看来已经是囊中之物了。此时,政府就会将目光转向另一个目标:发展。政府的具体目标就变成了加快股市发展以实现为国有企业融入更多资金。虽然长期来看发展与稳定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然而短期内发展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是难以兼顾的,当政府追求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股市不稳定。这种动态的股市政策的内在不一致性导致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股市的剧烈波动。
4.治理:股市政策对股民的影响
对于“治理”,各国学者对作为―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其中一种讲道: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这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的引导 。
理性化治理中个人是最基本的考虑单位,政府的行为派生于个人的利益。“博弈规则是由参与的人的策略互动内生的,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是可自我实施的” 。由于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影响股市并形成规律,而这种规律性逐渐被投资者掌握,股民了解到政策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并逐渐产生对政策的依赖,继而强化形成一种循环并强化了“政策市”特征。我国的投资者时刻处于对政策的追逐、判断、规避或者说是谋取政策套利空间的状态之中,人们的投资理念由于频繁的政策干预而完全扭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股市在频繁跌波动过程中,股民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了,随着股市波动正常化,股民也开始由盲目冲动变得更加理性。一位老股民说,他从98年就开始炒股,此间也经历过涨涨跌跌,6月份的暴跌使他一下子损失了近五六万元,可以说是他炒股以来跌的最惨的一次。他分析说,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牛市,甚至认为只要入市,保赚不赔,一些新股民纷纷拿出存款来买股票,不考虑到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在利益引诱下盲目地投资股票,而忽视了国家政策影响,包括他自己,也忽视了国家正在调整的政策,从这次以后,他开始对国家政策有所关注,因为国家政策调整很可能引起股市的大幅波动。
股民治理理性化,一方面指政府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理性化,另一方面指在政府的引导下股民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政策市”中的股民的这种理性的确是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但是由于“政策市”本身不是中国股市非理性的产物,真正实现股民治理理性化需要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
二、对理性国家成长的启示
1.关于理性国家
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是理性的代表,是“有到大的的个人自由地联合起来”,并且“国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国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存在。通过对欧洲国家形成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马克斯•韦伯提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国家理性化过程。他对“现代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在一定区域的人类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本区域之内――这个“区域”属于特征之一一要求(卓有成效地)自己垄断合法的有形的暴力”。同时,他提出理性国家的三重含义:一是国家在与其他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中取得了相对自主的地位,成为能动的主体;二是国家具有了“计算能力”,把“成本一收益”作为了行为的首要原则;三是国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韦伯认为理性的国家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这成为国家有效地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后盾;二是理性的法律,即强调程序的法律;三是政治与行政的分工,出现了专业化的官员队伍和职业政治家,而且政治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四是“持续不断而且有始有终”的经济政策;五是依靠合法性的统治,即依靠相信合法的章程和通过合理制订的规则的统治。要实现这五个特征,理性化的国家形成过程包括四个层次:外部关系的理性化;内部结构与组织的理性化;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以及信仰体系的合理性。外部关系涉及的是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国家的行为要受这些关系塑造,但是国家也要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国家内部结构是不断分化的,组织程度和程序性也在不断提高,韦伯尤其强调的是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政党的作用。行为方式包括了国家为实现既定目的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它们深受个人判断的影响,带有更大的灵活性。信仰体系的合理性体现为对外、对内的说服和解释能力。这四个层次的理性化相互间以及每个层次合理性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现代国家转型的每一个突破都是对这些矛盾的暂时性协调。
2.启示
从韦伯对理性国家的分析,结合中国股市中政府对股民的治理现状,对于理性国家的成长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外部关系理性化,要求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即在治理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主要是矫正市场失灵来维护市场机制运行,其基本职能定位是促进市场机制完善并弥补市场局限,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表现为:促进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消除市场发展阻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整治不规范活动;应对非市场因素,避免股市危机等。
其二,行为方式理性化,要求规范政府的政策行为。首先,政策制定要遵循审慎性原则,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政策实施应有利于“规范市场”的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政策效率的提高,不能因为政策的原因而加剧股市的震荡,导致政策风险;政策一经确定,就应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其次,政策制定要注重科学化和透明化,即在政策的制定上应更注重专家的意见,从而是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同时也要注意听取股民的声音,政府的政策应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引导投资者理易作为工作重点。最后,要注重政策调控的间接性,一是政策调控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二是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实施调控行为。
总之,对政府来说,过多运用政策,会使投资者无所适从,另外也极大损伤了政府的自身的形象。通过对中国股市中政府干预行为的分析,不难看出:实现中国股市中股民治理的理性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毕竟现今的这种“股民理性”是股民在与政府的政策博弈中“顺风而动”的表现;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仍不够理性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而过分干预。理性国家的成长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做转型的推动者而不是阻滞者。
参考文献
[1]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性化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日]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陈宇峰,彭金涛.走出非理性的股市繁荣.董事会.2007(7):38-39.
[4]樊红敏.传统中国政治结构与现代国家转型――韦伯的制度主义分析.求索.2006(1):66-67,229.
[5]王永平,孟卫东,杨秀苔.非理易行为、股价波动与中国股市.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0):143-146.
[6]孙昌群.中国股市政府干预的效果分析.济南金融.2003(7):36-37.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2
一、X线机课程的结构和特点
X线机课程的特点是电路繁杂。课程包括球管结构、工频X线机的高压部件、工频X线机的低压部件、机械辅助装置、工频X线机的基本电路等内容。尤其X线机电路包括X线机电源电路、X线管灯丝加热变压器初级电路、高压变压器初级电路、高压变压器次级及管电路测量电路、X线管安全保护电路等许多电路,更能体现该课程的特点。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如果采用说教的教学模式,与实际工作的设备联系不起来,学习起来常常有畏难情绪,兴趣不高,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经过多次的探索和尝试,在X线机课程中应用故障实例教学法,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二、故障实例教学法在X线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故障实例教学法的特点
故障实例教学法,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具体设备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设备的故障实例进行分析、改进和维护,来达到专业的技能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实际故障实例的分析上,学生发现与以后的工作有密切关系,就会特别感兴趣,实现了“学习中应用、应用中学习”的教育理念,而且故障实例会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既能学会知识“点”,又能弥补知识“面”,从而得到全面提升。
2.实施的过程
(1)精选故障实例――要恰当
选择实例,以该课程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故障为原则。由于学生通过理论或网络学习,对所学医学器械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这类仪器容易出现什么故障,这样的典型例子可以“以一当十”,并尽可能添加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筹划――要有谋
有谋是指教师要精心筹划,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个具体故障实例“如何运用,怎样引入,如何引入,怎样与知识有机衔接”等问题精心设计,要对原理知识与故障实例之间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方矢。
(3)实例运用――要贴“心”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将精心选取故障实例呈现在课堂,是故障实例的一种具体运用过程。要处理好故障实例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所讲的故障实例一定要紧紧围绕相关知识,切不可偏离主题,离“心”而去,即做到贴“心。
三、故障实例教学法在X线机课程中的应用举例
下面所举故障实例教学案例,是X线机电源电路(如图1所示),是X线机课程中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电路,该部分电路常见故障,所要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课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该部分电路故障并排除。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选择该电路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X线机各部分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的目的。该部分内容的“核心”,是理解X线机的电源电路的作用――将外电源引入到控制台内部,能够适应电源电压的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可调,并为其他各部分电路提供电源。
电源电路的组成包括电源接触器、熔断器、自耦变压器、电源开关和电源电压调节器等组成。这些组件及其常见故障,学生们在学习《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时已经学过,如果只结合对应的电路来学习,就显得比较“直白”而没有吸引力,当然也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达不到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X线机控制台作为教学载体,明确此次课的学习内容和目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其实,当学生看到X线机控制台的时候已经很感兴趣了。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这样:
首先,老师和同学可以一起学习电源电路图,各组件的作用和常见故障,先对理论知识有了大概了解。此时,可以利用设备演示正常情况,使学生有感观认识。
其次,结合X线机控制台的常见故障学习。先举出一个典型故障事例:按下“通”按钮,听不到电源接触器吸合的声,电源电压表无指数,指示灯不亮,是什么故障?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电路,分析判断出现此故障的原因。通过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具体分析中。接下来,老师举出其他事例:按下“通”按钮,听到电源接触器吸和声,电源电压表指示正常,指示灯亮。但松开通按钮电源接触器失电,电压表无指示,指示灯不亮。同学们按上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找出原因并解决。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3
【关键词】成人;腹股沟疝;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手术
腹股沟疝作为临床常见多发性外科疾病之一,与前列腺、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关,不及时诊治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关系到生命安全健康[1]。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此病症的临床基础手术,为进一步提高此术式的临床疗效,本文将对124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行开放式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疝修补手术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124例腹股沟疝成人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32:30,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1.25±2.14)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32:30,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1.25±2.14)岁;病情分型:Ⅰ型41例,Ⅱ型47例,Ⅲ型36例;病灶分布:单侧疝73例,双侧疝51例;病症分型:腹股沟直疝47例,斜疝45例,复发疝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型、病灶分布、病症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显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岁;行B超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腹股沟疝分型的诊断标准;均在认真阅读治疗知情同意书情况下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年龄及检查结果不符合成年人腹股沟疝诊断标准;精神异常、机体重要功能障碍及本研究相关手术使用药物禁忌症者[2]。
1.3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手术:做好术前硬膜外麻醉等工作,行精索游离和疝囊处理后将腹内斜肌、横肌及腹横筋膜结构和腹股沟韧带行间断缝合强化并固定腹股沟的后壁管。研究组行开放式张力疝修补术:做好术前硬膜外麻醉等工作,行斜切口分离疝囊,行高位结扎,将10cm×6cm聚丙烯平片置入精索后方,裁剪平片使其缺口供精索通过,线缝合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并强化固定腹股沟的后壁管。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各项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值;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各项指标平均值
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值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各项指标平均值(x±s,n=62)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
(ml) 切口长度(cm) 疼痛时间(h) 下床时间
(h) 住院时间
(d)
研究组 26.39±9.21 15.47±7.15 4.24±0.45 2.41±0.55 14.21±4.12 4.10±2.13
对照组 32.51±9.62* 24.75±8.12* 9.72±0.71* 6.14±1.10* 21.58±4.28* 11.45±2.39*
注:与研究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与对照组的30.65%,比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n=62]
组别 疼痛 阴囊水肿 切口脂肪液化 切口感染 尿潴留 疝复发 合计
研究组 1(1.61) 2(3.23) 1(1.61) 1(1.61) 2(3.23) 1(1.61) 8(12.90)
对照组 5(8.06) 3(4.84) 2(1.61) 3(3.23) 4(6.45) 2(2.321) 19(30.65)#
注:与研究组比较,#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腹壁内强度下降,腹内压升高导致腹壁为抑制腹压而出现失衡现象,严重会危及患者生命,手术是当下此病症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4]。传统疝修补术其治疗基础主要是加强修补腹股沟患者的管后壁,但由于此术式创伤面积较大,患者恢复速度缓慢,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较高,目前已被其他术式逐渐代替治疗。同时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0%(8/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5%(19/6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张力疝修补术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等安可靠特性,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项有效可行方案。其中研究组中出现的感染、尿潴留、水肿等现象,有相关报道显示无张力修补术存在排异、不易与组织相容、易感染等缺陷,本研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的是新型有机材料作为术中填充物,可有效降低术中排异反应,组织相容性等不良问题,但具体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具有重要实验价值。
综上所述,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可帮助患者身体术后快速恢复至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治疗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言联.前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研究,2012,2(22):211-212.
[2]李勋,王崇树,经下腹横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32-34.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4
成功是个稀缺资源。青年时期,作为一名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有三个人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先说唐骏,唐骏过去总是称自己是一个“真诚”和“有勇气”的人,“打工皇帝”是他找到的概念,是能激发渴望成功者的特别炫的标签。“我的成功你可以复制”,更是令人血脉贲张的口号。他的成功哲学是,“会做人、会做事、会作秀是升迁捷径”“第一,我有机遇,也很勤奋。第二,我会做人。”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成功4+1”的理论―1代表性格,其他四个分别代表:勤奋、激情、机遇和智慧。
面对学历涉嫌造假危机,唐骏沉默多日后如是说:“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靠花言巧语。”唐骏的“成功观”让人疑惑,若每个想成功的人都去“蒙别人”,那么谁来做心甘情愿的“被蒙者”?
究其本源,唐骏的成功哲学其实就是工具论哲学,消灭个性,把自己训练成企业所需要的螺丝钉。而他的三做原则“做人做事作秀”,充满心机与计谋,更是张扬着投机主义的激情。以设计为先导的人生职业规划,无忠诚与诚实,炫耀的是泥鳅式的生存升迁技巧。可以说,这是另一种裸的职场厚黑学。
然而,凭良心讲,唐骏宣扬的勤奋的工作方法、各种沟通技巧和敬业的工作态度,绝对是成功最好的法宝,也是可以复制的成功方法。
再说陈安之,作为传授“成功学”大师的典型代表,他通过一种理念的推广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他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畅销海内外,27岁就成为亿万富翁!陈安之是当今国际上继卡耐基之后的第四代励志成功学大师,也是世界华人中惟一一位国际级励志成功学大师。安之机构很提倡员工的“疯子”精神,他们能半夜两点依旧在公司打推销电话,劝老板们买他们的培训服务,理由是“如果你们的员工都像我们一样是疯子,那么你不是早就发达了么?”陈安之带给我们的是绝对的自信和永远的努力。
除了传授成功者,还有有名的反成功者,这个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老罗了。
老罗将励志书市场称为“成功学骗子们”的专属领地,并且这样总结如今大行其道的励志观:“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以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的人‘只要没有成功,就是不努力’。”
为了抨击成功学,老罗写了《我的奋斗》来反对成功学,这个伟大的反成功学斗士,自传却被冠以“励志书”的名头。新书面市时,腰封上写着罗永浩自撰的宣传语――“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励志书从未如此诚恳。”老罗说,我并不反对《我的奋斗》成为一本励志书:“还有什么书比教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更励志?”
老罗的励志与众不同,他的简历这样写着:高中辍学,曾经摆地摊、开羊肉串店、买卖药材……现在,他是“牛博网”的创始人、英语培训机构的校长。对于“励志”二字,罗永浩却很不以为然:“它本来是个比较美好的词,但是现在人说起励志,就是教人怎么出名、怎么发财。”而他所理解的励志,“不是要告诉读者怎么成功,而是希望他们明白按照自己的方式个性地活。”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5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的。在他的观点中,心理科学应有三个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既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积极心理学包含了积极观、幸福观和预防观三个层面,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环境,同时注重提升内心世界的主观幸福感,关注自我潜能的发掘,通过自身力量来预防、干预和治疗出现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2]。简单的说,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治理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看重教会学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强调把有情绪困扰、适应困难、行为失常的个体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却忽视了其普适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三个方向:为自我感到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问题较严重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启动危机干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3]。貌似完美的教育体系,结果却不尽人意。结果是多数学生大脑接受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负面情绪情感的排解方法,他们不知道也没能意识到应该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3]。人的心理活动本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一个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表现出了空泛和抽象,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上未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层面升华了其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的着力点是研究每一个普通人既有的积极力量。
当今社会的心理学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而心理学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肩负了新的使命。其中,心理健康老师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更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开展教育工作。
三、怎样合理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艺术生中开展教育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个性化明显、思想活跃、感性多于理性、对单一的理论授课多有抵触心理。所以,传统的讲座式教育对他们来说教育效果欠佳。但是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理论的基础。除了借助各种媒介,如:校园广播、宣传栏、海报展板、QQ、博客、微博、微信、网络等,多渠道,多层面地展开宣传教育,强化校园文化氛围之外,利用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展开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观看外国偶像励志电影《歌舞青春》或《发胶》等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我分析主人公实现梦想、取得成功的心理特质,或者展开心理剧的表演,让学生自导自演、自我学习,最后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哪些是积极心理、积极情绪,明白积极的心理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观看纪录片《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或《艺术人生――舞蹈家杨丽萍专访》等,开展有效的引导式教育;对音乐学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励志作品赏析或音乐界名人的励志成长故事展开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生动地领悟到从希望、乐观、勇敢、善良、真诚、快乐、幸福、爱等积极层面去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主动调控自己。
教育是关注人的潜能和优势,同时也应该是快乐的。总之,对高校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他们的特点,让理论知识以艺术专业形式展现,潜移默化地让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心理、积极情绪等理论知识被学生吸收和消化。
励志成长故事范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帮抚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伴你同行”学生发展性辅导工作室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帮抚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7日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了解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心理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选取的调查对象不仅包括贫困生,也包括非贫困生。调查对象为淮河学院2014级学生,共计973人,根据资料的完整性,确定有效对象为938人。其中,有201人是贫困生,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占到20.66个百分点。(表1)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国内通用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在开始调查之前,心理咨询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指导语,并严格依照指导语进行作答。自评表的调查共有9个评定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测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状r。
按照研究惯例,我们把心理测试者得分总分大于200分,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定义为心理存在问题。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42人,比例为总人数的4.32%;其中贫困生13人,在测试结果显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占30.95%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表2)
从上述检测结果看出,该测试中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这4个因子贫困生要高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均分;相比较于非贫困生,贫困生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高于非贫困生,特别是人际关敏感、忧郁和偏执三个因子明显超出。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按照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来划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分别为6.47%和3.76%,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明显偏高,两者之间的差距大约有一倍。(表3)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特征
高校贫困生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棘手。具体说来,贫困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敏感心理。自卑感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强烈的自尊感在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或者是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作为学校生活的唯一性不再继续,大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看重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济基础的差距造成的同学间的反差便会更加明显。而这种反差往往极大刺激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从而产生一些极端的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理。也正因为如此,贫困生会将自己封闭到自己的小圈子内,不参加或少参加学校中的社交活动,这样的恶性循环便导致了贫困生的严重不自信和社交能力的极度匮乏。
(二)自卑与自尊并存导致的偏执心理。由于心理上的自卑,高校贫困生往往会承受着难以言表的痛苦和压力。一方面他们无法在经济上与自己周围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会省吃俭用,而这些在别的同学看起来,会产生其“小气”的看法,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小气”,部分贫困生为了面子,会找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部分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会将资助金用来请客吃饭,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向身边的人借钱,甚至在还钱时产生纠纷。另外,高校贫困生由于自卑会导致自尊心过于强烈,当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过于偏执,进而采取―些极端的手段,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就是由自尊心太强而导致的偏执心理引发所致。
(三)外界过分关注导致的依赖心理。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愈发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并在经济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具备自觉性的高校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国家、学校对其的帮助和支持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而缺乏上进、感恩之心。同时,外界过分关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物质生活的贫困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引发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因素还包括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概括出来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匮乏,持续而强大的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到城市读书,生活的拮据是贫困生能够预料的,但其拮据程度往往超过了贫困生本人及其家人的预想。贫困家庭的长期拮据生活经历与城市的繁华生活将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压缩生活支出和争取资助支持成为贫困生的必然选择。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会使经济匮乏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经济压力的缓解往往伴随着非经济压力的发生。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使得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行为成为同学评议的焦点,其在校内的一举一动都会面临压力。贫困生勤工助学也会衍生出贫困生的无奈心理,勤工助学是以劳动付出为基础的,这种付出必然要占用贫困生学习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但如果勤工助学中断,贫困生的生活又会陷入困境,这种无奈心理也是经济压力的持续表现。
(二)贫困生的学习压力。相对非贫困生学而言,贫困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贫困生的学费来之不易,大部分的学费是在学校、社会的帮助下完成的,或者依靠借钱勉强凑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生希望对这些关爱报之以优秀的学习成绩;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贫困生的家乡就很贫困,其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尤其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另外,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的学习压力。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多数贫困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辅修、转专业、考研或出国留学,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在贫困生面前都大大减少。而如果想和非贫困生保持同样的竞争力,贫困生需要付出几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其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三)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贫困生因其自身基础教育薄弱,加之在校期间,很多贫困生疲于应对各种勤工助学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导致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无形中对其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首先,由于在学习上欠缺导致自身基础教育薄弱,进而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和艺术特长等)就会相对欠缺,这一点使得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是太强;其次,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方面的选择就会变得局限,甚至由于路费问题而放弃一些招聘机会或就业机会;再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还表现在因参与不足而衍生的发展制约上,贫困生由于自卑或就业技能上的不足,对于一些就业机会或培训持迟疑或自我否定的态度,从而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
(四)贫困生的环境压力
1、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压力。高校贫困生一般来源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这些家庭就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家庭方面就有着一定的自卑和封闭心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延续到贫困生身上,导致很多贫困生会孤僻或自我封闭。此外,很多贫困家庭供一名大学生读书基本上是举全家之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实属不易,这无形间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省吃用,才能够对得起家庭的付出。这种家庭压力,有些贫困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其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但很多贫困生难以有勇气突破这种生活的困顿,他们压制学习和娱乐的各种需要,长期如此使得很多消极思想不断萌生。
2、贫困生的学校环境压力。高校校园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对贫困生心理上、精抻上带来了直接而深层的影响。普通学生不用考虑的生计问题,却是贫困生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贫困生维持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接济自己的家庭,这种节衣缩食、为学费发愁的生活与那些家庭富裕同学物质条件丰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对比,这种对比之下,贫困生会感到巨大的落差,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如今的高校对学生评价普遍依据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强、兴趣爱好多的学生在高校里更受欢迎,但是贫困生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局限。首先,由于家庭原因,贫困生一般在爱好特长方面较为缺乏,这使得他们在参与校园活动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压力;其次,经济上的限制导致贫困生不得不放弃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再次,很多贫困生要花很多时间去勤工俭学,留给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因此,特长的缺乏、经济的拮据、时间的局限使得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校园参与压力。不能充分参与校园生活直接影响了与同学建立友谊、融入集体生活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而获得的资源与机会。
3、贫困生的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要与时俱进。高校贫困生因为交往意识薄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难以和集体生活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贫困生就会产生于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情绪,进而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经济和心理上的“双贫困”。就如阿玛蒂亚森所言,不能与他人交往,不但会直接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困苦,而且还会间接减少他获得源于社会交往的各种机会。
持续而强大的压力使贫困生难以突破,这种压力除了使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产生差异,也挤压了贫困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空间,并最终生成了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压力循环。
四、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抚建议
家庭贫困是大学里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物质脱贫和心理脱贫,采取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缓解生存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物质脱贫,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根因,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抚,首先要解决其经济贫困的问题,帮助其物质脱贫。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使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
1、建立和完善贫困生帮扶体系。完善资助体系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对贫困生建立监督机制,实施跟踪管理;其次,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保证每一笔钱发到表现优异且最需要的贫困生手里;再次,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贫困生完成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最后,借助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渠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联系,积极开辟各类资助渠道,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以缓解补助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和捐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
2、切实落实勤工俭学政策。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使贫困生的相关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创造出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们,在维护贫困生尊严的同时帮助他们物质脱贫,使其感到自己不是在靠社会、他人才能够存活下去,而是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习解困,缓解贫困生学习压力。很多贫困生由于自身原因及客观局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危机,帮助受助学生聚焦学习、缓解压力,也是我们做好贫困生心理帮抚工作的重要环节。
1、建立贫困生学业困难数据库,完善受助后管理机制。以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为重点,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导师制,安排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贫困生导师由一名资深教师带几名学习贫困生,分析每一名贫困生的特点,一对一帮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定期对他们进行辅导,并依照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帮扶、学习小组“多对多”帮扶等活动,通过学长和同学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帮扶活动,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2、加强技能培养,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在基础教育环节英语口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不足,免费开设相关课程,使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弥补贫困生基础教育不足所带来的后遗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
(三)能力拓展,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就业能力指的是人们所拥有的找到工作的能力和把工作做好的能力。解决贫困生就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去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抓就业率。
1、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贫困生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根据不同贫困生的特点,构建一个就业指导体系,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高年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求职技巧,为贫困生开设就业咨询中心,及时解决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贫困生职业技能。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产学研教育面向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去进行校外实践、开展调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时间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而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3、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贫困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上为贫困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实践上需要培训贫困生在各个方面的动手能力,开展这种类型的比赛,鼓励大家去参加,让贫困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精神脱贫,缓解贫困生环境压力。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将贫困生精神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1、引导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在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和感恩奉献等教育。在每年奖助学金工作开始之前,院系都会集中宣讲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并且定期举办以爱国、诚信、感恩、勤俭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校园媒体,如校报、院级刊物、网站、微信平台等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故事,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发展。
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系统,收录贫困生心理健康信息,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尽力辅导,心理障碍一旦形成,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站、举办系列讲座活动、开通网络咨询平台、新媒体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及时地去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3、建立道德教育工程,促进贫困生自我转化。道德教育工程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这项工程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实施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做人最重要的部分。把诚信教育纳入资助工作之中,不仅仅对解决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现象以及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等问题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是高校的育人目标;第二,将励志教育纳入资助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渴望自理但又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去很好地引导贫困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提高个人综合实力;第三,建立贫困生爱心回馈制度。高校可制作《受助学生爱心回馈服务手册》,将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每学期参加的义务劳动记录在册,作为第二学年评定奖助学金的依据。贫困生应该立足现有的经济条件,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之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⒖嘉南祝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何金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