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审计

高校审计范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都较之以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的运行模式在高校管理中逐步渗透。这虽然提高高校管理的自主性,但是随着财务自利的增加,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开始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痛心的高校财务腐败问题。

《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5日第1版专门对北京高校的财务问题进行报道。在2004年一年中北京市有4所高校出现财务问题。“2004年,4所高校违规收费189万元,其中,两所高校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学生重修重考费130万元。二是财务管理松弛。4所高校在账外私存私放,涉及资金人民币600万元、外币1.6万美元。至审计发现时,已支出人民币445万元、外币1.3万美元,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和日常办公或业务支出。三是部分教育事业费归还了基本建设贷款。四是投资损失较大。2004年年末,4所高校累计对外投资2158万元,其中有68万元已经形成损失;参与证券投资的2000万元中,有1800万元逾期未能收回,存在风险。”①这一问题是非常典型的问题。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类似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怎样才能合理的规避这些问题,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进而促进高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充分发挥其教育本质,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和笔者自身的研究及实践,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因为高校财务管理中产生的经济腐败问题,要从技术层面、理念和监督机制建设等几个角度入手。

从技术层面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无论是学校从管理还是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管理都不能保持以往的封闭状态,不得不进入公开、透明、民主的状态。基于这一点,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化成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建设必然途径。就爱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而言,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操作,几乎所有高校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是财务软件的使用只是实现了硬件操作的信息化和会计操作机各种财务程序的信息化。但是在财务公开中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信息化固然便利了财务管理及相关操作,但是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其操作程序对其他人员而言并不熟悉。这体现在在具体的报账过程中存在很多因为程序和手续差错导致报账困难。这就导致一些本应用于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很明显,一方面加强了具体的财务审计和管理,但是又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约束住领导层的账务报销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公开各种程序和手续。其次,建设信息化通道,通过信息化途径解决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再次,彻底摆脱“等级”意识,实现审计的平等和公开。

高校的资金来源有自筹资金和政府拨放资金。对于隶属政府部门的高校而言,其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政府部门都有严格的监督。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定期的外部监督和检查基本发现不了高校财务问题。那么在外部检查和监督没有问题的高校财务管理又是如何出现财务问题呢?很明显,这意味着校内财务审计制度存在不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校内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是针对外部审计而言的,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有着一定分歧。但是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由于高校财务有着严格的外部监督机制,这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一直以评价和监督作为重点。但是基于内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定位在通过高校内部设计提高高校的效率,帮助高校实现其发展目标。从这一定义来讲,以往的以监督和评价为主的内部审计明显不能满足其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哥哥环节内部审计的加强,尽力避免在财务运转过程中的腐败行为的产生。换言之,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但是在强化其审计职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其监督职能。

在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对象方面,不仅要对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伸审计,在流出资金的方面尤其要注重对自筹资金的审计。一般而言,政府拨放资金是有着详细统一的数据流程,但是自筹资金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最易出问题的地方。对流出资金而言,具体的常规的流出都是固定的内部审计是作为辅助使用的。但是对一些非常常规的资金流出,比如学校建设等,存在很多可利用空隙,这就需要在内部财务审计过程中给予特别的重视。换言之,内部审计是必须的,是程序性进行的,但是在针对的不同的对象上要有程度的选择。财务审计是为了资金的更好利用,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将资金滞留。

参考文献:

[1]李贤增.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学术,2007(1).

[2]袁安.高等学校基建项目财务审计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0(24).

[3]梁小琴.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几点建议[J].当代经济,2011(08).

[4]冉茂盛,曹梦菲,薛友丽.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高校企业集团财务审计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8期.

注释:

高校审计范文2

1998年以来,全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高校的师生人数、教学科研条件、基建投资等不断创出历史纪录。目前我国高校多数是国有高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在部分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财务纪律松弛、违规违纪甚至等现象有增加趋势,给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带来消极的影响,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也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纷纷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严厉查处,并建立长效机制。

总体思路是,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领导和指导。省级审计机关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报纸、网络、电视、电话、等)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特别是深入各个高校实地全面考查、调研。由省级国家审计机关结合审计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高校审计计划,组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形成三种审计共同参与的“审计主体”,依法审计。严格财经纪律,形成审计意见,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一、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

(一)审计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专门内审机构,但只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个人,更缺少专业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员从财务部门“轮岗”或“转业”到审计部门;少数高校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人员,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同,有的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把一些没有审计专业知识、审计工作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岗位;有的高校甚至把审计部门作为安置闲人的地方,随便安置1至2个工作人员应付上级部门或文件要求。

(三)审计监督不到位,工作滞后

由于机构不健全及缺乏专业人员等原因,当前高校内审工作主要内容往往限于预算、决算项目的常规性、强制性审计工作。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审计无法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高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致使高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即使发现问题,可能再也无法弄清楚或予以纠正,此时的审计监督作用自然打了不小的折扣。特别是目前各高校几乎都在搞的以“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美术馆、研究所”为主体的新校区建设,金额巨大,更是几亿几十亿的资金在运作。如某省属高校学生宿舍在2005年4月建设中施工单位和当地群众发生冲突。根据协议,冲突给施工单位造成的损失由学校负责,但是施工单位没有及时将当时的情况报学校,而学校有关方面也没有及时处理,使工程在2006年竣工结算审计时才发现施工单位有多报误报现象,但是由于时间太长,现场早已不复存在,事实已无法再搞清楚了。又如,由于市场材料价格瞬息万变,如果不对签证的材料价格进行实时事中审计监督,事后也无法再进行核实,只能听凭施工单位的摆布。还有,因为工程前期审计监督缺失,造成工程概预算失真,导致投资失控,发生工程预付款超支而无法追回的事件,都给学校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四)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高校审计发展的思路创新

(一)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

1.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加大审计工作部署。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

2.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例如:设置财务预决算、学生收费、教职工工资福利、基建项目等违规、违法受理电话或电子邮箱,让包括师生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审计。

(二)改革现行审计主体

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强制性职能,破除部门利益阻碍。国家审计机关能从宏观角度、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审计规划、计划,对审计出来的问题,作出的审计决定有法定执行权。注册会计师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三者共同作为一个审计主体开展审计工作,能改变应审而未审、审计过程中审计重点发生的变化,审计决定难于落实的局面。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工作要求,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选择资信高、专业素质高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库。异地交叉审计、实行动态管理。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业绩记录数据库、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与业绩决定续聘与否。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引进政治思想合格、专业素质较高、工作作风优良的人才,充实到高校审计队伍。加快改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以“学校一家人,审计老好人”的思想。力争杜绝“干完财务干审计”的用人机制,从财务工作部门退休或轮岗或其他原因,不能再到审计部门工作,避免财务人员发生问题较长时间不能发现。一个人做财务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又在高校审计部门几年,财务档案就面临存与销的事实。应不断从大学毕业生、社会优秀人才中选拔、调配适合的审计人才。同时,对高校审计人员要强化业务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业务水平始终保持能胜任审计工作。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四)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

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审计工作不同于财务会计工作,在相当一部分实际工作过程之中,要实际调查审计对象的大量信息,为此审计业务经费保障十分必要。有的高校为躲避、弱化审计,在安排审计经费时少之又少,全年审计部门经费只有几千元。不如本校一部分职能部门经费的“一次招待费”之多,严重制约审计工作的全面、扎实、有效的开展,审计质量难于保证,更难于提高。为此,要保障审计经费随审计业务增多而增加,使审计工作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财务会计“电算化”十分普及的背景下,审计工作要具有现代化的审计工具,购置有效的审计软件、开发与高校实际情况相应的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数据处理信息化”。特别是高校近十年来大幅度扩招,高校的日常业务、基建工程、科研工作等急剧膨胀,有现代化、信息化审计工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提高审计质量、效率、效益,提升审计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

1.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是否加强对各项支出的管理和超预算支出的控制,有无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是否正确计算各类结余,并按规定进行分配;资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乱设、出借、转让银行账户,现金和支票管理是否规范,融资活动是否按有关规定办理,有无账外账和“小金库”;是否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按《会计法》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规范地进行会计核算,年度决算、财务报告及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合法。有无账外账、“小金库”等。

2.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经营性资产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有无账外账和“小金库”;是否按规定对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设备安装等项目进行招投标,设备工程项目结(决)算是否依法审计;本部门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

3.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计划外工程项目,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提高建设标准的问题;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严重超预算和延误工期或竣工后长期不能交付使用等问题;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预算经费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损失浪费问题。基建工程结(决)算是否依法审计;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有无账外账和“小金库”。

4.对校办产业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是否按照《公司法》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对校办产业进行管理;校办产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盈亏状况如何,利润分配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及时足额纳税;是否按协议或合同及时、足额向学校上交有关费用和利润,收入分配是否合规合理;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有无无偿占用学校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现象;各项合同、协议等是否合法合规,执行情况如何,有无损害学校权益的问题;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

5.对其他部门或机构行政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经费使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创收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创收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的财经政策,创收收入是否按规定上缴,大额开支及经济分配原则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各项收入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有无乱收费,使用不合法收据,拖欠、截留、隐瞒收入以及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问题;预算执行情况如何,各类资产的管理是否安全、完整,有无丢失、挪用、损坏、擅自处理等问题,购置和外单位捐赠的财物是否按规定由学校统一验收入账;本部门收支与分配是否定期向本部门教职工公布。

(六)实行审计报告送交和公开制度

将审计报告送交高校主要负责人和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高校内部公开,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通过公开审计报告,不仅可以加大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同时对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治理商业贿赂、规范高校基建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审计范文3

关键词:高等院校;固定资产;审计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Z201151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6日

一、高校固定资产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众多高校纷纷通过贷款或者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固定资产规模在高校资产总规模中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固定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物质保障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学校规模和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可以从购入、使用、报废整个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其次,通过审计,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促进学校加强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爱护和使用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益,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而这些资产的数量较大,管理职责分布在不同的部门。由于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模式普遍是账物分管分类归口的管理模式,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如科研设备由科研处负责管理,实验设备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图书期刊资料由图书馆负责管理等。固定资产分别由多部门进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管理过程松散。另一方面,浪费现象严重,许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后就更新新设备。例如,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许多电脑使用时间不长或者出现故障,就会被淘汰,当成购置新设备的理由。

三、高校固定资产审计的措施

对高等院校进行固定资产审计,可以依据《审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管理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产的使用效益,才能为学校管理层进行决策停工真实可靠的信息。

(一)高校固定资产增加环节的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加分为外购和自建两种形式,从以往的审计经验来看,固定资产的增加环节一向是舞弊的高发环节,固定资产数额较大,如果期初固定资产入账时出现错误,则会影响后续的计量,在多个会计期间出现数据错误。高校固定资产增加环节舞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虚增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通过将与固定资产购置无关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入账;二是减少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安装费、运输费等记入当期费用,不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入账。

针对固定资产增加环节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高校在构建固定资产时,首先要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填写请购单,每张请购单必须由对这类支出预算负责的学校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采购,需要进行特别授权审批。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初步审查,主要目标是审查资产购置计划中是否存在重复购买的现象,大额资产的购置是否由学校管理层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批准。主要目标是核实购置计划的合理性。学校采购部门根据经过批准的采购单发出订购单,询价后确定最佳供应商,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询价人员应当与确定供应商的人员职责分离。对于大额的、重要的采购项目,应采用竞价方式确定供应商。资产购置完成后,要实地验收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员需要比较所收资产与资产购置计划上的要求是否相符,规格型号是否一致,盘点资产数量,并检查是否有损坏现象。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可以选择“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方法。所谓顺查法,又称正查法,是指按会计核算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按顺序核对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一种检查方法。顺查法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高校核算全过程,漏查的可能性较小。逆查法又称“倒查法”,与顺查法的顺序正好相反,是指按照会计业务核算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即从审查分析会计报表或发现线索的那部分总账科目入手,逆向地审查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再审查核对有关账簿和凭证。逆查法可以较快速度地抓住重点,将问题查深查透。

(二)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环节的审计。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上还是将事业用固定资产和经营用固定资产集中核算,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者折旧计提不足,也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这样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会计信息不实。

高校固定资产应每期计提折旧,可以按照直线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进行折旧的计提,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进行随意变更。同时,高校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对固定资产逐步进行检查,是否存在技术陈旧、损坏、闲置等现象,查看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账面价值低于市价的情况,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当检查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重点检查高校是否制定有完善健全的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度,对昂贵精密的实验设备是否有专人保管,对于容易发生事故的实验仪器,是否有专业的操作规章制度。其次,应当检查学校是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资产进行保养、维修。

(三)高校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审计。高校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出租、出售、报废、投资后转出、捐赠等。高校固定资产在处置时容易产生舞弊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形:隐瞒报废收入,固定资产在报废时,通常会有一定的残值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可能会被隐瞒。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失以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掩盖,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将非正常损失作为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来处理,可以掩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投资或出售时故意压低高校资产的价值,通过签订“阴阳合同”,在一份合同里,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同时在另一份合同里要求对方返还差价。

注册会计师在对高校固定资产减少进行审计时,应当注意检查固定资产申请报废的文件和管理领导的批复情况,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是否入账,并应当注意,被清理的固定资产是正常的报废还是非正常的损失,如果是非正常损失,是否追究过失人的责任,是否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对于固定资产在出售或投资时故意压低资产价值的情况,应当留意在处置资产时是否请外部专家进行了评估,出售大额资产时,是否采用拍卖方式。并应当检查进行相关交易的负责人、经办人与对方有无利益相关关系,有无产生舞弊的迹象。

(四)检查高校内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在高校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从意识上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学校相关领导全面负责,由资产使用者对固定资产直接负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范围,避免推脱责任的情况发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愈加成熟,可以将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将资产名称、型号、数量、使用部门、直接责任人等信息登录在网上,便于主管领导和全校师生了解学校资产情况。这样,可以增加资产管理的透明度,避免损害学校资产的情况发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固定资产等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3.

[2]叶艳.固定资产审计对策研究[J].审计,2011.8.

[3]张翔飞.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审计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高校审计范文4

我国高校内部职能部门较多,除以院系命名的教学单位外,行政管理部门也掌握着高校资源的分配,部分高校还拥有具有企业性质的下属单位,这就决定了高校绩效审计必须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我国高校对资金的控制与管理采用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依据高校部门承担的工作分项给予预算,对一个部门的评价必须依据其各项职能及给予的预算资金分析结果,这就更加剧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复杂性。为厘清高校部门绩效评价的思路,我们对高校部门及部门承担的职能资金预算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为三个维度,确定基本评价思路,以探讨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即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出结果既定,评价投入资源的合理性,最低成本法;以投入资源为导向的,投入成本既定,评价目标完成的程度,目标评价法;投入与产出相互配比的,评价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投入产出分析法。

二、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确定高校部门绩效审计基本评价方法为最低成本法、目标评价法及投入产出分析法。(一)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获得某项结果或功能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作为评价值,并以此作为功能量化的标准。由此,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就转化为下式:价值系数(Vi)=最低费用(Fi)/现实费用(Ci)显然,根据上式,有下述判断标准: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与该结果的现实成本相吻合,功能价值较为理想。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的现实成本超过了为实现该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价值偏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费用或成本。当Vi>1时,表明为实现某项结果的现实成本低于为实现该项结果所愿意支付的最低费用,功能价值偏高。只要目标费用或成本不是过于保守,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二)目标评价法目标评价法,即在部门资源投入既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衡量部门完成既定目标和执行工作标准的情况。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由目标被实现的程度来体现,这种方法要求高校管理者首先根据目标管理原理和工作职责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然后将部门的完成的工作同预先设定的工作目标相比较,得出达到目标要求,超出目标要求及与目标有差距等结论。一般来说,工作目标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如果是多样的,在各项内容与目标相比较有了结论以后,还须将各项内容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结论。综合的方法可以是较主观的定性方式,也可以是各项得分加权平均的定量方法。目标评价法实施的难点在于工作目标的制定,一是很难说什么才是适中的目标,二是部门职能并不具有同等可量化的特征。(三)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我们简化投入与产出分析法,从投入———高校资源的输入及产出———高校资源的输出角度评价高校部门的绩效水平。高校对教学科研投入的资源很多,从广义上讲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高校的产出除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外,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科学研究成果也是高校重要的产出。同时考虑到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过程,投入和产出在时间上不具有配比性,即当年的投入,可能是若干年后,才会体现一定的成效,所以,对高校教学部门绩效评价,还应关注其教学过程指标。

三、高校部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

为厘清高校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我们对高校的内部职能部门进行大致的划分,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方法。(一)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学资源的分配及分配资源所产生的效果的管理与监督,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教学管理工作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与之有关的,保证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应从其数量、质量等内部属性进行分析,反映人力资源投入状况的指标具体包括: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物力资源主要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物资资源,是人才培养投入的物化形式,反映人才培养物力资源状况的指标多采用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教学实验及办公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额、生均教学微机、生均语音室座位数、生均图书资料册数;财力资源主要是指为人才培养是所进行的经费投入,包括:生均教学经费、生均仪器设备经费、生均图书资料费、生均校园文化及综合素质教育经费。高校系统最主要的产出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考虑到教学产出指标还涉及到一个“质”的问题,所以从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及教学成果产出指标三方面评价高校产出效果。在校生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合格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类比赛竞赛获奖率、学生辍学率、研究生人均科研成果数;毕业就业的教学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本届毕业生率、获学位率、获双学位率、考取研究生及出国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学成果的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年开设新课程率、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增长率、名师率、出版教材增长率、出版教材被其他学校采用率、国家级重点优势学科数、省级重点优势学科数、博硕士点个数、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二级学科博硕士授权比例。(二)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科研工作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及学校综合实力,除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外,提供科研成果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科研的投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财务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高校科研平台。高校为科学研究投入的人力资源包括高校所配备的科研团队、引进的科研人才及科研教辅人才;物资资源包括实验室用房面积、实验室建设、科研附属设施及研究数据库及图书资料等;财务资源包括科研平台运行费投入、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课题研究经费投入、科研组织和管理投入等。科研平台具体指高校为科研所提供的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全面衡量科研的财务资源投入,这里的科研平台运行费应当按照全成本量化。科学研究的产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投入与产出可以相互转化,如科研平台即可作为投入,也可作为产出指标,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科研成果。根据科学研究的特性将产出指标分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成果转化、成果获奖、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科研课题指标包括获资助课题项目增长率、师均在研课题项目数、师均获科研经费额;科研课题包括师均发表学术论文数、学术论文被引用率、文科师均出版著作数、理工科教师人均获批发明专利数;成果转化指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成果获奖指标指人均科研成果获奖数;研究平台指审计期间新增科研平台数及科研平台成果产出率;科研队伍指标指审计期间新增各类学术团体任职人数及新增科研团队数。(三)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方法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性质差异性较大,很难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行政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可以灵活选用最低成本法、目标分析法。行政部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校总体目标、部门职能的划分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总体目标及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模式的差异可能导致同一职能在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而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多项职能,亦可能在一个部门使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如:高校后勤管理处承担了物业管理、物业维修、绿化卫生、水电费收缴及管理、水电维修、班车运营、食堂运营、医疗保健等多项职能,根据高校不同的总体目标及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采用不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对后勤管理处工作进行评价,物业管理,如其结果既定-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可选择最低成本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价;而绿化卫生,可能给予了固定的预算资金,可选择目标评价法,评价使用资源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结论及建议

高校审计范文5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策略

近年来,绩效审计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办公厅提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指标。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监管部门提供上述要求的目的在于从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查找缺乏有关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推动高校及高等教育监管部门逐步形成绩效管理机制。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尝试和新趋势。

一、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1.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审计人员在惯性的审计思路中容易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务信息分析和财政资金使用有无违法上,重点评价会计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却忽略了考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绩效和效果。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使审计人员在夯实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事项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的同时,又密切关注被审计人员在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专项投资、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经济责任,从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也使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绩效责任履行情况得到更为完整和全面的评价。

2.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优化审计结果

高校审计评价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易量化,难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将绩效审计思路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审计人员可逐步科学合理量化审计证据,提供更加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同时,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进行人事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决策时,也可以适当参考绩经过量化的审计结果。

3.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强化干部履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就是要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标与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相呼应。运用绩效审计思路,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重视,增强领导干部成本效益意识,从思想上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绩效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减少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避免有国资产的流失。

4.运用绩效审计思路提高治校水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于2012年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投入与产出的绝对评价得分与绩效评价得分不存在关联性,表明单纯依据传统的绝对评价方法难以对高校的投入与产出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有助于从客观实际角度剖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运行情况,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绩效审计中对效益及效率的考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高校经济责任中运用绩效审计思路的难点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大部分的高校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只有在基建专项资金中尝试以绩效审计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评价。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尝试将绩效审计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但在实践中绩效审计并未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制约绩效审计实施的原因以及高校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缺乏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评价经济责任的意识

一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高校管理层业绩时,并未将绩效情况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运行中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给绩效审计思路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推行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更强调的是对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综合信息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财会相关专业理论,而且还需要对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非财会专业学科知识也有所涉猎,但由于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对非财会专业学科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审计人员在运用绩效审计思路进行审计判断时,因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2.缺乏符合高校实际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学校任命或聘任的系、部、处、馆、所、工会、团委及校办企业等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由于各单位和部门负有的职责不同,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也不同,要制定统一的指标标准有难度。同时,高校绩效审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效益,而审计人员很难从客观角度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使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具有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难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绩效审计思路的运用。

高校审计范文6

虽然看起来审计部门参与到了基建工程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却没有把审计的职能体现出来,例如把已经更改不了的项目拿到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会导致有些问题不能纠正过来,一方面对学校也会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丧失了独立性,缺少监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解决事后审计所带来的局限性,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做法,把关口前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也就是要以投资项目为基础开展事前审计,以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事中设计,以项目决算和效益为核心的事后审计,要把三个阶段的审计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把审计监督、服务的效果完全的体现出来,加强每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的发现、预防风险,尽最大的可能提高投资效益。高校审计部门要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降低工程成本。

2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设计不合理、监督不严格,另外对基建工程的管理也不到位,对工程造价没有仔细的询价和验收,导致工程中埋藏着隐患,造成经济的损失。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做好审计工作,为了获得更多部门的支持,可以借助广播、报刊等方法宣传审计工作,向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国家的法规制度、重点强调审计的意义,推动各个部门积极的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只有领导和人员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理解、配合,严格的接受审计监督。

3审计制度不完善

有些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的进行不完善,审计的制度不够健全,例如对基建工程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权限没有清楚的说明,对审计工作的程序也没有严格的进行规范,审计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实施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核心就是完善的审计制度,规范的制度是对审计人员的规范性约束,同时也是对被审单位的规定,要依照完善的制度来约束财务、审计等部门的工作,清晰的划分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限;要针对每个环节都制定出合理的内控制度,包括合同、施工、验收、付款等,要把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做到有法可依。

4审计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基建工程的增多,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审计任务繁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建工程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但是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都比较低,甚至对基建工程的基本知识都不熟练。要健全内审机构,强化审计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四个方向着手:①组建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②对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③要经常开展基建、审计的专项会议,加强审计的交流和讨论;④审计人员要多学习新技术,全面的掌握审计技能。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