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1
一、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
1.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
总结型教学结束技能是一种最常见的物理课堂结束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评议或文字、专业用语、图示、列表等形式归纳总结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物理框架结构水平。
2.悬念型教学结束技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尾声处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主体心理状态。这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比较型教学结束技能
初三物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大量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和基本原理。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混淆不清或因抽象而难以理解,以致在回答或解决问题时“模棱两可”“丢三落四”。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比较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具体做法
1.归纳要点,构建体系
在一堂物理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物理概念、公式或定律,中学阶段学生大多没能对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教师可以用高度精练的框架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各知识点的联系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比较异同,突出重点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课时运用比较法分析相关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核心,同时比较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展现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在宏观把握物理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最后时间,运用各种手段,如精辟的结语、公式串联和具有吸引力的板书,强调重点知识,突出重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易于较好掌握知识。
3.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物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通过精选或设计少量的典型题目,通过分析思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结课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把握知识拓展技巧,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拓展式的结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结束技能对物理课堂的作用
1.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并不能对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例如,“质量与密度”“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等概念,相关却略显抽象,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在阶段性学习过程进行之后,通过恰当的结课手段,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
2.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
掌握知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课堂结束就是一种“及时巩固和回忆”。一堂初三物理课中,往往涉及多个物理现象、公式或基本原理。课堂结束时,又正是学生思维疲倦的时候,也正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时间。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这样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关键,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3.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可利用最后一段时间采用有效手段和恰当方法,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例如,物体不同状态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和物体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等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难,学生却极易在具体题目中因分析不全面而出现错误。
4.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堂初三物理课所能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利用设疑启发、讨论探索或布置资料查阅、实践活动等,留下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向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参考文献:
[1]吕智.新课标下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效率;体育课堂;技能教学
在教学中由于没有解决好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问题,致使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天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生动的课,就是一堂有效率的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有切身体会。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有很多方面,我据自己的感受总结了以下几个途径。
1.在技能教学的教材中挖掘、提取能寓教于乐的因素,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下工夫找出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才能使学生对安排的内容感兴趣,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加入了速度游戏、教学比赛。同时,在练习中还注重提出一些技术要求,使技能教学与提高能力的教学能够同步进行。所以在安排单元教学计划时,应将这些快乐因素有目的地分配到每节课中。在教学中,游戏与教材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正迁移。两者相互促进,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2.精讲多练,抓住重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到一些年轻教师在授课时讲解用时过多。如推铅球的教学中,从预备姿势,到动作的各个细节,再到动作结束时的缓冲。面面俱到,讲解时间长,导致重点不突出,练习时间被挤占。如果我们找出它的重点所在,将动作要领编成口诀,有利于学生领悟出发力动作的顺序,如蹬地抬体,甩右肩伸臂推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动作概念,缩短了教师的讲解时间,使教师能够在充足的练习时间中发现学生共同存在的错误动作,并及时给予纠正。另外,在提出要求时也要分步骤地逐步涉及,即在达到近期目标后再涉及远期目标,循序渐进地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我认为在讲解中练习,在练习中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认真贯彻课堂常规,提高时间利用率。在高一新生入校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耐心地贯彻课堂常规。只有让学生习惯了执行课堂常规,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从上课时的集合整队,到课中分组轮换时的交换场地、领取器材、集体练习的统一性,再到下课时的收交器材、集合讲评,都应严格要求。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课堂常规的贯彻,避免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贯彻课堂常规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守纪律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个重要的养成习惯的内容,是一个人素质高的重要体现。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守纪律、听指挥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守纪律,讲公德,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有序,更加和谐。
体育课堂中,教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体魄的过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人的素质提高了,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好。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课堂常规得到有效贯彻,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4.认真备课,细化课前准备。备课时要根据班级人数、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精心设计队形变化方案。课前备齐所需器材,安排好所用场地,并详细制定场地规格。学生练习时的队形变化是依据教材教法的需要而安排的,合理的安排能避免不必要的调动队伍,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上课所需的器材,均要提前放在适宜的位置,数量也应按人数准备充分,避免用时不够,临时再取,耽误时间。场地布置要根据班级人数,男女生身体条件来安排。如进行篮球行进间投篮练习,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动作顺序,安排“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节奏画线,在场地上画一宽一窄两条线,由于男女生的生理特点及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所以男生和女生用线的宽度有所区别,男生用的要宽一些,女生用的要窄一些。只有做出区别对待,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男生吃不饱”和“女生吃不了”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3
关键词:情境问题;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48-002
一、引言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人才。然而,教育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改革策略。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解决实践问题。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自教育改革实践,体现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界定
教学需要情境,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2]
学习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将这两个阶段进行了颠倒,课前通过观看课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3]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情境问题为核心,围绕情境问题进行问题式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归纳起来,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前学生利用教师开发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和实践练习。
(二)以情境问题为核心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情境问题为核心,整个学习活动都围绕情境问题进行。课前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学习解决情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课上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练习,解决情境问题。
(三)实施翻转课堂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课前进行知识传授,课上进行知识内化。课前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围绕情境问题和利用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解决情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课上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情境问题。
(四)重视教学互动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课前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开发学习资源和辅导,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课上学生与学生以组内和组间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师通过监控和指导,与学生进行互动。
(五)理论和实践并重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展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应用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实践解决情境问题,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四、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简单易操作、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优化教学效果。一般将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准备阶段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设计情境问题、确定学习任务和开发学习资源。
1.设计情境问题。情境问题是真实的,是从真实世界中捕获的真实问题和这一问题的情境脉络,它存在或产生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4]设计情境问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设计情境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设计情境问题,必须保证教学内容蕴含在情境问题中,必须保证围绕情境问题进行的学习活动能实现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遇到了如下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捕获情境问题非常困难;由于不能全面客观了解学生,所以设计的情境问题不是偏易就是偏难。应用如下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扩大学生实践经验范围和帮助学生理解情境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2.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明确告诉学生要解决情境问题必须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避免学生迷茫。
3.开发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即与学习有关的资源,开发学习资源的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资源支持。教师依据学习任务开发学习资源,开发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指导书、视频教学资源、学习参考资源等。
在实践中遇到如下问题:由于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所以在开发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上的困难;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开发优质学习资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应用如下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认真编写学习指导书,重点开发复杂、难懂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资源,其它知识点和技能仅提供参考资源和学习指导。
(二)知识传授阶段
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利用教师开发的学习资源进行基于学习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教师是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利用情境问题、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辅导给学生提供帮助。
在实践中遇到如下问题:由于缺少教师指导和监督,所以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很难保证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应用如下策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制定奖惩机制、注重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制定评价机制等;利用移动终端通信手段实施实时辅导。
(三)知识内化阶段
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和监督者。首先进行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以内部讨论的方式,应用知识传授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解决情境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组间讨论,学习小组以组间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解决情境问题的最优可行方案;最后进行实践练习,依据最优可行方案进行实践练习。
在实践中遇到如下问题:讨论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要。应用如下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制定监控记录表,对学生讨论和实践过程进行监控记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展实践教学的空间,采用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练习。
(四)总结评价阶段
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讨论和实践练习情况,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的目的向学生提供反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难科学、客观、全面的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的解决策略是:制定课堂监控记录表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实时记录学习过程和实时进行过程评价。
五、总结
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情境问题为核心,围绕情境问题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上进行知识内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应用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情境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牡丹江地区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研究(146231583)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专项项目: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技术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2013JGZX0024)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2013JGZX0023)
参考文献:
[1]Brown.J.S,Collin.A,Duguid.P.Situated Con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 18(1):32-34
[2]刘孺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6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在其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认真备课,充分准备
一般一个星期只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如何高效率的利用这珍贵的课时,课前准备是关键。首先,必须熟悉各章节的知识点,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比如说,在上网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结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动手操作的意识不强,更有学生认为动手操作是在浪费时间,从而对学习信息技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在当今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而信息技术课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也像语文、数学和外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一样,是现代知识技能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信息知识技能的实际用途。比如:在学习Excel前,教师用现代统计工作必须用到的自动求和以及筛选、排序等为例子说明Excel系统的重要功能,再通过Excel自动算出全班同学考试的总分,自动按科按从高到低进行全班同学名次排列等演示,使学生正确理解学习Excel的现实目的。
四、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1 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实践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反而越糊涂,往往讲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对于需要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分段教学。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教学、分段练习的方法,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让学生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内容,并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收集健康数据》中,笔者先演示行的几种插入与删除方法,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操作练习。使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介绍对数据进行排序的教学任务。
五、课后做好反思、总结
“静坐常思己过”,是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好方法,而课后反思总结,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对教学而言反思可以“生疑”,总结可以“解惑”,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得到宝贵经验教训,以作下次备课的借鉴,提高本人授课水平。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5
关键词:运动技术;案例分析;技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22-03
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技能,其中包含了教师教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学生学练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在讨论该教学技能时,首先涉及了理论层面某些概念的混淆,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法与学法,教学步骤与练习步骤等;其次涉及了教学实践层面运动技术教法与学法实施之间的混淆。本文通过实例与分析,探讨体育教师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的问题与技能发展建议。
一、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案例
地点:×××田径场
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教师:黄××
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
教学单元:第2次课,共5次课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男女混合班共50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中姿势;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
教学目标:
(1)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
(2)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4)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
主要教法:
(1)复习助跑练习(由慢到快)。(3分钟)
(2)复习滚动式原地起跳练习、滚动式助跑起跳练习。(3分钟)
(3)复习腾空步练习。(3分钟)
(4)学习空中动作:高处跳下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做空中动作。(21分钟)
(5)素质练习:蛙跳。(2分钟)
二、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研判与分析
(一)教法实施技能研判
该教师在教案中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学生、单元课次、授课时间等。从基础上,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安排了“教法”,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说明该教师基本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步骤、内容与方法,对于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理论层面与实践操作水平上的问题,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1.教法实施与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
运动技术教法安排与实施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体育课堂重要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为什么要安排与实施教法,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安排的教法是各异的。那么本课的教学问题是什么?从案例来看,要解决的教学重点问题是“空中腾空动作”,而这个教学问题是从何而来?从理论层面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就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应根据教材的性质、教材的重点、本课的课次、学生前期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首先,蹲踞式跳远教学内容来自于田径教材,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从单元教学角度来看,蹲踞式跳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的主要目的为:助跑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起跳技术的目的是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最后合成一个向前上方的速度,这个速度决定了跳跃的远度;而腾空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身体尽量前伸,以达到最大的远度;落地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一定的缓冲,防止身体受伤、防止身体后倒影响远度。因此,在几个环节中,起跳技术是蹲踞式跳远单元教学的重点。但这只是单元教学层面的重点,并不是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也有其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与单元教学重点可能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因为课次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尽相同。就本课次而言,属于单元教学共5课次中的第2次课,那么第2次课的重点是什么呢?这是必须考虑而且明确的问题,从单元教学角度考虑,第2次课应该安排“起跳技术”,即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技术。但问题是,“起跳技术”还是过于抽象,教师难以观察与评价,如无法仔细观察与评价学生是否采用滚动式起跳、最后一步是否快速起跳等细节,教师是无法运用肉眼观察和评判的。因此,必须转换角度,运用可观察指标来判断学生的“起跳技术”,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宜用“腾空步”的效果来判断“起跳技术”水平,其原因有二:一是“腾空步”的效果可以被教师观察;二是“腾空步”与起跳技术存在因果相关性,即如果学生腾空步做得很好,那么其起跳技术必然很完整。这样,我们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向了“腾空步”的效果,进一步追问与细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拟定为:“腾空时间与高度。”
根据该课堂教学重点,我们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把运动技能目标确定下来,即加上“条件”“程度”与“范围”:条件——“在踏跳板的协助下”;程度——“获得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范围——学生成功的比例达多少。把这几个内容集合起来,运动技能目标就是:使15%的学生获得腾空步“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70%的学生获得腾空步“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15%的学生初步体验腾空步的“腾空时间与高度”。
在寻找课堂教学重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安排合理的教法,即安排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运动技术教法与课堂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重点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意义。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问题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重难点来看,有几个不合理之处:一是“空中姿势”安排在第二次太早;二是重点——“空中姿势”与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不统一,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上,“难点”应该与“重点”相对应,“难点”是学生学习“重点”时比较困难的几个点。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目标来看,几个不合理之处表现在:(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太抽象,不够具体化。(2)运动参与目标“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没有相应的“游戏”教法支撑;(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很空洞,也没有相应的“合作学习”学法作为支撑。体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缺乏与“蹲踞式跳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的一致性。
3.教法(教与学法)安排合理性问题
从教育学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通常所指的“教法”与“学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单独的“教法”与“学法”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必然在学。如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学生一定是在听讲,没有学生的听讲,教师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法也与教师息息相关,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参与,那么就会变成“放羊式”教学,因此,教法与学法是相对应的。从学理上分析,教法主要有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直观演示法、完整与分解法、游戏与竞赛法等,而学法应有观察法、练习法、提问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从本课呈现的“教法”来看,首先该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教法,说明该教案有一定的欠缺;其次,本课所呈现的“教法”主要呈现了学生学法中的“练习方法”,即把一些练习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逻辑的练习步骤;第三,学生的练习方法安排不够合理,主要的问题是:第2次课应以练习腾空步为主,不应过早进行空中姿势的练习。因为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是整个跳远技术的关键;第四,在安排学练法时,没有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按本课教学目标的提示,教法中应安排“游戏法”与“合作学习法”,但这“两个教法”却没有在之后的教法步骤中体现,进一步说明该课堂教学目标空洞乏力。
三、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发展建议
(一)在理论层面上提高“教法”认知水平
第一,厘清“教法”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即教法、学法、练习法与教学步骤、练习步骤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学方法可一分为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法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但教法与学法是体育教学过程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练习法是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具体细节,此处所言的练习法特指由身体直接参与的练习法,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根据以上思路,教学步骤应一分为二:教法步骤与学法步骤,所谓教法步骤就是按上课的流程,把教师的教法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有时并不是按时间序列进行排列的,排列的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清晰。而学法步骤主要由学生的学法与练法组合而成,通常我们用数个身体练习法排列起来构成练习步骤。
第二,用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教法”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思考,要把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即把教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评价等联系起来。结合体育课程角度分析,“目标引领内容”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它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思想,在落实到具体的某一节课上,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先有教材,再定目标,这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不冲突。从课堂教学逻辑关系分析,首先,教材分析表明的是该教材教学单元的技术环节、技术重难点等;其次,学情分析表明的是学生的前期学习基础与身体素质;因此,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制定某课教学重难点的两个基础条件;第三,根据课堂教学重难点确定运动技术教学目标,加之心理、社会适应、体能方面的要求,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第四,教法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论;第五,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度进行最后评判。
总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教学评价是检验“教法”实施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实效性
体育教师对于教材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不同的运动实践经验、教学经验造成的,有的教师善于思考,经常会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反思;而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马马虎虎,不同的教学态度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媒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教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加速学习与掌握教材,反之,学生学习与掌握教材就很缓慢,这是一个教学有效性问题,也是防止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搞好教学本职工作。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的实效性是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
课堂教学技能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1.引言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信息技术面临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成为重点。在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始状态的形势下,如何利用教学手段从教师和学生方面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2.1利用积极生动的课堂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上册第4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一缺点,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饼形或柱形统计图进行编辑、排序,把家里的月开支利用展示方法进行统计图的数据展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又不令学生感到乏味。
这样,教师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并在课堂教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下册作为教学案例,“万事起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不但要以兴趣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学习的出发点,同时还可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通过创造性实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课。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开始前,老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和问题,同时在课堂需要的地方适当加入一些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素养已是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其学习成绩,同时还要从学生角度发现和挖掘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信息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机构,如电视、报纸、互联网、书籍等渠道发现、收集信息培养信息获取能力。(2)将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3)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不同类别的信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并用简明的语言整理和组织出来的信息加工能力。(4)利用信息技术或媒体机构发现、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4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和明确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操作性极强,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任务的明确性。如对于Photoshop中一色彩、滤镜等软件的使用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里对一张老照片利用学到的蒙版、过滤等工具进行修复,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没有完成任务、对技能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在课堂任务明确和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完成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2.5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1)课堂总结对课堂知识起到巩固及系统性总结作用,既可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又可以是学生经过讨论后的结果,更可以是师生在课堂上经过交流得出的知识概括。(2)课堂总结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可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还可以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取得很好的衔接效果。例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信息技术》下册的第8单元中FLASH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运用图画工具制作小球图像,并运用课堂上教授的动画循环播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对所学的FLASH知识进行总结,又能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完成运动小球的动画制作,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堂总结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3.结语
信息技术一门新的初中课程,起步比其他学科都要晚,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摸索出教学经验。而且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自主性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合作策略[J].成才之路,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