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乖宝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乖宝宝范文1
――一个苦恼的妈妈
很多妈妈发现,家里原来那个“乖宝宝”病愈之后却变得像个小魔鬼似的难以“管教”。难道细菌和病毒不仅会“侵犯”孩子的身体,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吗?
生病期间,你的态度决定他病后的行为
孩子生病期间,由于身体遭受病痛困扰,脾气会变得有些暴躁,再加上他的行为受到限制,心理上容易产生烦闷、孤独的情绪,表达和要求也就变得很直接。对此,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十分重要。因为你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病后的表现。
如果孩子生病,家长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对孩子事事百依百顺,会在无形中助长孩子的任性。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为他们更看重孩子的健康,希望孩子能配合医生的治疗,尽早康复,所以往往放松了对病中孩子的行为约束。
可能孩子任性和不听话的“苗头”在患病期间已经有所表露,只是父母没有注意到罢了。在一次次的包容和放松中,孩子的坏脾气一点点地滋长起来,慢慢地,原来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就变成了病后不服管的“小恶魔”。
改变需要时间
有许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期间是百般的娇宠和纵容,等孩子病愈之后发现其行为已难以管教,又立即变得严厉起来,这样做是非常残忍、也是不合适的。不要迫不及待地与刚刚病愈后的孩子立即“短兵相接”,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妨再“纵容”一段时间,让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时间的延续,等他身体情况完全康复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约束和管教,孩子在心理上才有充分的准备。
关爱不是百分百的满足
对生病孩子的关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要求,则要坚决地拒绝。当然,考虑到孩子身体此时正遭受着疾病,在拒绝的同时,要尽量给他其他方面的补偿;比如,当孩子向你提出,他想要吃冰淇淋,你可以不答应他,但同时许诺他如果能好好配合护士阿姨的治疗,病好之后,就可以吃,或是去公园里玩等等。
不恼也不怒,4方法让孩子平稳度过病期
1、 树立一个好榜样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大无穷。在孩子身体虚弱的时候,妈妈不妨为他寻求好的榜样,鼓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如通过讲英雄的故事、看动画片等教育实例,来激励孩子要勇敢,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多表扬鼓励
对于病中孩子的好行为,家长应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因为你的肯定、赞扬、和适当的口头许诺奖励,将让孩子更乐意按照你的话去做。
3、 别吝啬拥抱
对疾病中的孩子来说,除了大人的细心照料以外,肢体接触也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请你尽量多抱抱病中的孩子。因为妈妈的抚摸对于他来说,是胜过良药千万。
4、 别让患病的孩子太孤单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病情,为他选择一些愉悦身心的游戏,比如,听故事和音乐、玩玩具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的病期生活变得丰富一些。
来自儿科医生郭志平教授的建议:
乖宝宝范文2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此病又叫克汀病、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先天缺陷所致。患此病的宝宝在母亲怀孕期间就表现为胎动减少;在新生儿和婴儿期,身体长度较正常儿童矮小20%左右;经常便秘、嗜睡、吸吮能力差、表情呆滞。这类宝宝很少哭,甚至饥饿时、排尿前后都不哭,就算哭,也是嘶哑声直。在幼儿和儿童期,患病宝宝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呆滞、智力低下、安静少动、怕冷,身高较同龄儿矮小,说话、坐、站、走都落后于同龄儿。如果在宝宝出生后1个月以内确诊并得到正规治疗,那么其体格和智能发育一般不会受到影响。
21-三体综合征 即唐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因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先天愚型。患儿平时不哭不闹,成长中发育迟缓,常张口伸舌,肌肉张力低,步态笨拙。患儿有着相似的面貌和头形,表现为扁头平脸、头颅前后径短、鼻梁低、口颌小、耳朵小、耳垂小或缺如、通贯掌纹。孕妇可遵医嘱到正规医院做唐氏筛查,或直接前往具有最终确诊资格的市妇幼保健院做脐带血化验,就完全可以避免唐氏患儿的出生。
脑性瘫痪 一部分脑瘫儿童早期即表现出安静、动作少;有的患儿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下肢强直呈交叉状,自发活动少;还有一部分脑性瘫痪儿童早期由于肌肉张力过低,也表现为活动少,患儿会出现智力和运动能力的发育落后。如果宝宝早期活动少而且四肢僵硬或四肢过于松软无力,应尽快到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大部分有运动障碍的宝宝如果能在6月龄以前被发现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是可以避免发展为完全瘫痪的。
智力低下或发育迟滞 这类宝宝在婴儿期表现得异常安静,且各方面的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宝宝。正常宝宝饿的时候会哭,尿湿的时候也会哭。如果宝宝哭得很少,睡眠很多,对外界刺激显得很淡漠,往往是早期发育迟滞的表现,以后会有智力低下的可能。
自闭症 也称儿童孤独症。一部分自闭症宝宝在婴幼儿期表现得异常安静,不哭不闹,儿童期表现为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小朋友一块玩。这些宝宝一般有以下特点:很难与他人对视,喜欢自娱自乐,对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安静地自己反复玩耍,家长会觉得宝宝很乖。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有效的方法可以治愈自闭症,只能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行为干预来改善。
耳聋 重度聋患儿在学语前无法感知外界语声的刺激,亦不能感知自己发出的声音,因此成为聋哑儿。此类儿童常常表现为对声音无反应,发音少,给人一种很安静、很乖的感觉。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对声音没反应,应该尽早带宝宝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一般在宝宝学语前进行聋儿康复最合适,如配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口语教育等,可以降低成为聋哑儿的几率。
乖宝宝范文3
招术1――小勺一次送下
由于新生儿对药味的反应不大,所以给新生宝宝喂药会比较容易。家长可先用手固定新生宝宝的头和手,然后用小勺将药液放在舌根部,让其自然咽下。喂药后10分钟要注意观察宝宝,以防其因药物刺激胃部而发生呕吐。
招术2――奶瓶缓缓吸吮
给2~6个月的宝宝喂药时,可在吃奶前用奶瓶喂,将调好的药液装入奶瓶中让孩子吸吮。在喂药过程中如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喂药。还要注意不能将药物和乳汁混在一起让宝宝服用,以免发生凝结反应,降低药物疗效。
招术3――空奶嘴“混淆视听”
给人工喂养的婴儿喂药前先将药物放在小勺内,用5毫升温水溶解。先把空奶嘴放入婴儿的口中,当婴儿吸吮奶嘴时,即将溶好的药液倒入空奶嘴中,婴儿便会随吸奶动作自然地将药物咽下,不易漏出。
招术4――滴管“滴少成多”
给婴幼儿喂药可用滴管。先将宝宝抱起,半卧于喂药父母的怀中,头部抬高,颈部垫以手帕或毛巾。将药液与少许白糖混合,然后用滴管吸入后放在孩子嘴角边,慢慢将药液滴入口中。服完后,将宝宝抱起轻轻拍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避免呕吐。需注意,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不能用滴管喂药,因为可能会引起窒息。如果宝宝不愿意吃药,可采用吸吮妈妈手指尖的方法喂药:把量好剂量的药物放入药匙中,抱起宝宝,药匙放在较近距离。妈妈的手指洗干净后浸蘸药液并让宝宝吸吮,连续数次直至宝宝把全部药量吸完为止。
招术5――捏住下巴巧灌药
给1~2岁的宝宝喂药,往往会遭到抗拒。此时可让宝宝躺下,或抱在大人的怀里,头偏向一侧,用左手捏住其下巴,使嘴张开,右手将喂药的勺尖紧贴颊黏膜与臼齿间把药缓缓倒入,待宝宝将药完全咽下后,再松开左手,抽出小勺。喂药后,再喂以适量的温开水,以冲洗残留于口中及附在食管壁上的药物,可以消除口腔内遗留的苦味,并可避免食管黏膜受损。
招术6――加糖改善口味
有的药物特别苦,如黄连素、心律平等,此时可在小勺内放些糖,一岁以上小儿可放些蜂蜜,然后放入药物,倒入口中后用糖水迅速送服。中药汤剂的量较多,可用小火浓缩至30~50毫升,并可适当加些调味剂。有些中药不溶于水,如琥珀屑,可用蜂蜜或芝麻糊调和后服用。需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如苦味健胃药)不能加糖,在小儿消化不良的情况下也不要随意加糖。所以药物加糖服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招术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措施,如让孩子了解患病的痛苦,使他们产生厌病感,同时让他们知道药物可以帮助解除病痛,从而愿意接受治疗。对愿意服药的孩子要给予表扬和鼓励。父母在喂药时一定要温柔,用亲切的话语解除孩子对药物的恐惧,决不能用惩罚的方法强迫孩子服药。
招术8――研成细末助吞服
喂片剂类药物时,先将片剂碾碎,捣成散粉状,取适量粉末倒在小勺上,并在药粉上撒少许糖粉,用以遮盖药粉的味道。让宝宝张开小嘴后,将药粉直接送入口中。取装有适量温开水的奶瓶给宝宝吮吸,以利于宝宝将药粉咽下。也可以给宝宝吃一块小饼干,以减少药物在嘴里留下的苦味。
当然,有些药如控释、缓释片不可碾碎弄破服用。此外,多酶片也不宜碾碎服用,以免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
宝宝服药“三个不能”
药物不能与牛奶同服;
乖宝宝范文4
软抱怨的3个关键词:
1 缓解情绪:直白而伤人的抱怨多半会让负面情绪上升,而软抱怨则是给对方一个情绪上的缓冲,从而增加了双方好好沟通的机会。把“我要你怎样”变成“我真希望怎样”,将自己放到较低的位置,更易引起对方的关注。
2 沟通顺畅:爱抱怨的人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审视对方,放大自己所受的委屈,最终导致冷战或热吵。软抱怨要求你站在双方的立场做考量,尤其当你以对方的立场来做开场白时,男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你说话。
3 达到目的:虽然抱怨的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但男人向来吃软不吃硬,你越想摆平他,他越反抗。而软抱怨不是冲动之余的气话,而是给他下一个软套子,让他钻得舒服还心甘情愿。
软抱怨法则1:不做攻击,说自己的需要
抱怨事件簿:李方是个游戏迷,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几分钟空档也要玩两把植物大战僵尸。下班回家后,他更是坐在电脑前不动了,就连上洗手间也是争分夺秒一路小跑。刘燕为此恼怒万分,常跟他抱怨“整天对着电脑,你跟它过去吧”“再不下线,我就要砸电脑了”。刚开始李方收敛了一点,减少了玩电脑的时间。可刘燕希望他将游戏全删掉,李方不肯,刘燕轻蔑地说了一句:“以你这点出息,也只能在家玩玩电脑了。”这下彻底惹火了李方:“你跟电脑较什么劲?我都呆在家里了'你还想怎样,你再说我就找人喝酒去。”刘燕一听,气得领着孩子回了娘家。等了一个星期,也没见李方来接她娘俩。回到家里一看,厨房里攒了―地的快餐盒子,李方仍然坐在电脑前……
专家分析:指责的态度最容易激起对方的怒火。原本男人心里清楚自己做得有点过分,暗地里也可能有些愧疚,但是,一旦被指责,反而心安理得起来:反正不被你看妩我就不必改变了。其实你只是想得到他的关心,希望他能匀出一些时间享受家庭幸福时光,但为此攻击他的能力和人品,自然不能达到目的。
软抱怨有招:
软抱怨就是将你的需要变成沟通重点,而淡化他那些让你满腔怒火的事,从而让他主动考虑你的需要,而不是立刻防范你是否要他放弃自己喜欢的事。
“老公,我和妞妞好想你陪我们去散步,你不玩电脑的时候,能陪我们去吗?”
“妞妞的同学小玉常去科技馆玩,哪天我们也带妞妞去吧,听说能学到不少知识。”
“我们家附近开了一家不错的健身馆,我们每周抽两天去练练,你运动量实在有点少。”
软抱怨法则2:就事论事,别说太离谱的话
抱怨事件簿:陈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小蔓一开口抱怨,就停不了。只不过是忘了买一对七号电池回来,就招来好一顿抱怨:“你太不让人省心了,什么事都做不好,成心跟我对着干。”说到气头上,小蔓免不了又翻出旧账,就连恋爱时陈明约会迟到的事也扯出来数落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陈明就没爱过她,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他就是个不值得信任的男人,早知道如此,就不该结这个婚。陈明连连道歉,小蔓还是不依不饶。现在,陈明干脆什么也不做,反正做越多错越多。自然,小蔓的抱怨就更多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原来多会疼人的男人,现在变得这么冷漠了。
专家分析:最容易激起男人反感的抱怨就是,芝麻大小的事被无限放大。因此不要在他办错事时抱怨,而应该在他表现好的时候用亲吻和拥抱来鼓励他,具体告诉他哪方面做得不错,这样他做事就叉苞责任心。
软抱怨有招:
因一点小事就被定罪,男人会被吓跑。因此,只有就事论事并且努力寻找解决之道,才能让他接受你的下一次差遣。当你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他时,他也才会更认真地对待你交待的每一件事。
“说好我们一起去挑沙发的,结果你忘了,那明天你有时间吗?”
“没关系,下次我记得发条短信提醒你。”
“上次你办的那件事做得真让我放心,这次也不会让我失望吧。”
软抱怨法则3:有情绪?勇敢说出来
抱怨事件簿:亚珠的性子比较急,她不光抱怨,还常动真格的。她和李新有约定,大笔的花销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支出。这次李新公司有一些优惠活动,于是他没跟亚珠打招呼就买了一台IPHONE4。亚珠得知后很生气:“我上个月想换手机,你没同意,这回你倒不声不响换了,不砸了它,我难解气。”本来有点不安的李新以为亚珠说的只是气话,心想干脆让亚珠拿去用了,谁想亚珠竟然真把IPHONE4摔了,还不解恨地踩了两脚。李新当场就懵了。他一气之下,第二天竟然又买回来一台,这下轮到亚珠傻了眼。
专家分析:男人对噪音和烦心的事较敏感,但你的平稳温和能让他安静下来。如果你被他激怒,并且立即以暴制暴,事态只能往严重的方向发展,甚至引发一次恶战。
软抱怨有招:
心里的不满说出来比做出来要聪明。说出来,能让他了解因为他的过失你所受到的伤害;而做出来,则会令事态升级。
“我很想砸了它,可是,因为你喜欢,我就忍了,但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你让我很伤心,我现在想单独呆一会儿。”
“你这么做,我真是受不了。”
软抱怨法则4:慢慢诱导比抱怨更有效
抱怨事件簿:因为刚升职,陈列几乎将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相对地,照顾家庭的时间少了许多,这让独自照顾宝宝的林莉非常生气。“你眼里全是工作,什么时候把我和孩子放心上了?”“你就会找借口不按时回家。”“孩子你也有份,凭什么就让我一个人照顾?”这些抱怨让忙碌的陈列很郁闷,为什么自己辛苦工作,回家还得跟犯人似地受到审问与质疑。为了逃避林莉的抱怨,陈列有时加完班,宁愿跟同事们去酒吧,也不想回家,以免跟林莉发生冲突。
专家分析:有的男人本来就不懂得如何表达,如果他又缺少情趣,还是个工作狂,抱怨会让他觉得受挫。与其指责他,不如亲力亲为调教他,提高他的情商,让他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夫妻相处的艺术。
软抱怨有招:
把他预设成你的伙伴和助手,你离不开他的帮助与陪伴,并且理解他的繁忙。不要过于急躁,让他在你的带领之下,慢慢变成爱家好男人。
“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如果你想办法早点回来,我一定很开心。”
“老公,这周上演的大片很不错,我们去看吧。”
“下周三我要外出,你能负责照顾一下孩子吗?”
TIPS:常备这些“软抱怨”,你也可以把男人调教得更好!
1 他总是晚归-“老公,你能比昨天更早一点回来吗?我等你回来看我刚下载的新电影。”
2 他不爱做菜-“你去年做的那道鱼汤真美味,今晚我想再尝一次。”
3 他不愿意陪你逛街-“我想给你买个钱包,然后,咱们顺便逛逛别的。”
4 他太抠门-“你的皮鞋该换一双了,别让公司同事见了笑话。”
5 他很少给你打电话-“总是我给你打电话,如果你忙完了打一个给我,我会很开心。”
乖宝宝范文5
慢慢吃,一次只能咬一口
丽丽抱着一个大苹果使劲啃了一口,可还没嚼就把苹果吐到了桌子上。吐完后,她再啃一口,又吐出来。不一会儿手里的苹果就只剩下果核了,而丽丽面前的桌子上却堆了一大堆果肉。丽丽不理会大人的话,又把小手伸向另一个苹果……
专家支招:在宝宝已经学会啃咬、咀嚼吞咽后,父母要逐渐培养宝宝咬一口吃一口的好习惯。当宝宝咬了一口水果后,父母要等宝宝把嘴里的水果吃完、咽下后,再让宝宝咬第二口。待宝宝懂得一口一口吃后,父母就可以考虑给宝宝一个苹果让他自己抱着吃了。
宝宝捣乱?笑声是个大魔咒
珂珂吃饭时,忽然用小勺在奶奶碗里舀了一勺饭,放进了面前的水杯里。爷爷见了“哈哈”大笑。珂珂一看爷爷笑,裂开小嘴也笑了,拿着小勺又在奶奶碗里舀了一勺饭,放进水杯……不一会儿就把桌布弄得一团糟。
专家支招:宝宝也会察言观色,对大人的关注和反应非常敏感。宝宝吃饭时,往往会弄得满头满脸,样子滑稽,并且不时会制造一些小混乱。如果大人对这些混乱不加制止,反而“哈哈”大笑,宝宝就会以为大人在鼓励他,就会把刚才的场景再重演一次。所以,用餐时,大人一定不能把宝宝出现的任何状况都当成一次娱乐,一笑置之,而要将其看做一个教育、鼓励宝宝学习和发展的最好时机,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冷处理,控制餐桌上的混乱局面
每次吃饭,小小家都好像打仗一样。小小在餐桌上挥勺动筷,把饭菜当武器,扔得满天飞。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他,你说我劝,这个叫“吃一口”,那个喊“别扔筷子”。可小小依然故我,充耳不闻。
专家支招:小孩也怕被“冷冻”。当他在餐桌上玩得热火朝天时,大人再去“参战”,只会让他更兴奋。遇到这种局面“失控”的情况时,大人不妨放下筷子,一言不发地看着他,让他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冷度”,他就会觉得紧张无趣,进而慢慢安静下来。
小手抓小勺,学习使用餐具
妈妈给默默喂饭时,他的两只小手一会儿抓抓玩具,一会儿又伸进饭碗里抓一把米饭,妈妈怎么呵斥都没有用。奶奶拿了一块饼干放到他手里,他随手就扔得大老远。
专家支招:在喂宝宝吃饭时,大人可以让宝宝两只手都拿着餐具。这样做能让宝宝把手里拿着的餐具和吃饭这件事联系起来,从而慢慢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同时,还可以避免宝宝的小手闲得无聊,到处乱抓。
坐近点儿,和宝宝一起用餐
乖宝宝范文6
这档收视不俗的电视鉴宝节目,最“惹眼”的是精心设计的“砸宝”环节:持宝人事先会和栏目组签订一份“生死协议”,据此协议,在专家鉴定结果公布之前,主持人王刚会询问持宝人是否退出,如果不退出,在所持宝贝被鉴定为假文物的情况下,王刚便会举起手中的紫金锤,将“赝品”砸碎。
砸,还是不砸?
这不是《天下收藏》第一次被口水淹没,节目从2007年诞生开始伴随的最大争议便是“砸”这一招牌动作。
韩勇称,《天下收藏》的节目立意就是“去伪存真”,把经鉴定是赝品的藏品砸碎,是“去伪存真”在电视镜头语言上最直观的表现方式。这个创意最早由王刚提出。
节目头两年的收视率,使栏目组愈发确认了创意的可行——每到快要砸的时候,栏目的分钟收视率便会上升。但从第三年开始,砸的环节,分钟收视率也没有多大变化了。
一砸六年,“砸”对于《天下收藏》而言,已经从最初的亮点变为鸡肋。“早就砸烦了,但是真想不出来别的更直观简单的替代方式。”
在古玉鉴赏家张慧看来,节目中的“砸”纯粹是为了博眼球。“砸碎的那些也是很好的仿古工艺品,本身也有文化艺术价值,节目中给出鉴定结果就可以了,何必要砸?这种暴力行为本身就不适合在公共的媒体进行传播。”
即使在《天下收藏》栏目内部,对要不要“砸”也有不同声音。出身景德镇陶瓷世家的胡智勇就反对在栏目中砸赝品。“这一砸是博了眼球,但是老百姓会认为那些仿古瓷不值钱所以才砸的,这其实有点误导,那些也是很精致、价格不菲的工艺品。从2007年节目播出到现在,带传统纹样的仿古瓷器价格一落千丈,这个市场给砸没了啊。”景德镇很多手艺人从事仿古瓷的生产,“我参加节目鉴定出来的高仿瓷器,在电视上就被砸了,老家人是要骂我的啊”。
韩勇不以为然:“现在仿古瓷价格低了是因为市场饱和了,而且我们针对的不是制作者,针对的是市场中售假的现象。”
真真假假多少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曝料,《天下收藏》所砸“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再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被砸。“这样当然不会砸错!”
这种“请托”说法不禁让人联想起不久前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闹得沸沸扬扬的献宝人“干爹门”。韩勇一口否定,“我们节目制作经费里就没有这笔找演员的支出。”
但他同时也承认,电视上出现的持宝人和真正的“宝物”所有者有时并非同一人。“特殊情况下,我们也会找人来代替真的持宝人。”韩勇所说的特殊情况主要是两类,一是藏品极有特点,让栏目组觉得难以割舍,而持宝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当众紧张甚至说不出话;二是持有者不愿意被人知道有这样一件藏品,比如东西是祖传给他的,家里兄弟姐妹多,害怕被家人知道后,牵扯到分配问题。他们通常都会委托栏目组,帮忙找人代替上电视。
韩勇强调这些替代者都是栏目组从自愿报名参与节目的人中找的,从没用过职业演员,双方愿意的情况下,签下协议就完了,“我们是在为大家找一个最好的组合把这个节目做得更好看”。
做了这么多期节目,韩勇统计过,从民间海选征集的藏品,经鉴定赝品率大概在97%以上。但呈现在《天下收藏》栏目中的赝品率是70%左右。“民间真东西那么少,那你们节目中哪来的那么多真东西呢?”面对记者的质疑,韩勇回复说,“有时需要在圈子里找藏家朋友,让他们带他们的真东西过来参加节目,同样也有人不愿意露面,那就托我们找一个人。”“你们会觉得在这当中有欺骗观众的成分吗?”韩勇沉默片刻说,“但是你为了做节目怎么办呢?”
“不识真焉能知假,我们总得让大家看到真品长什么样。”韩勇继续解释,“我们做的不是相亲类和求职类节目,我们做的是收藏节目,大家要辩论的是东西如何,而不是这个人怎么样,舞台上的持宝人只是代替这个东西来说话而己。”
至于那些以嘉宾身份出现的明星和超模,韩勇也坦承是为了节目收视率考虑所做的安排,他们对藏品头头是道的点评,则是栏目组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知识点,“明星并不全都喜爱收藏,他来上节目得让他说点靠谱的,那些知识点可不是我们编的,是历代鉴定专家们写的,这也算不上剧本”。
有网友指出,节目宣称赠送给持宝人的那块金牌,其实只是轮流给大家挂一下,最后都会收回去,韩勇坦言:“节目上金牌直径有10cm,那是道具,是为了舞台效果,做得比较显眼,要真给持宝人那么大的金牌,我们不赔死了?实际上最后发的是块直径2.5公分大约15克的24K金币。”娱乐节目被当成了“鉴定公司”
目前国内荧幕上共有20多档鉴宝节目,其中那些收视率高的基本都是围绕着“东西是真是假”、“值多少钱”来设计栏目内容。“目前国内做古玩收藏节目,很难跳出这个模式。”而这也是被资深电视人、“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澍所诟病的鉴宝节目怪现象:定位不清,做文化又要搞娱乐,最后就是“四不像”;过分商业化,几乎所有节目都把自己当作是“鉴定公司”。
为什么这些明明以娱乐为目的的电视节目,最后都成了“鉴定公司”?
这与目前国内没有针对民间文物的权威鉴定机构有关,官方的文物鉴定机构往往不对民间开放,不为民间服务。“很多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去电视节目做鉴定,多少有点迫于无奈,因为找不到其他更合适、更方便的鉴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