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雪养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雪养生范文1
一、《黄帝内经》论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论述了依据四时气候变化调摄精神、起居与食饮的方法。认为一年四季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与冬三月各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因而万物有生长敛藏的特点。人和万事万物一样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其每时每刻都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因此,顺应四时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使之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是实现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与四时养生重点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四季天气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等诸多气候的变化。这一切,无疑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显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
情志
在养生时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所云:“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气血
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易趋向于体表,故皮肤腠理舒张,开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体内,表现为皮肤腠理致密,少汗多尿等。
脏腑
《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因此,我们在养生时就要求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发病
不仅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同一疾病,也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轻重之别。一些慢性宿疾,往往也会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时发作或加剧,如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就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则好发于冬季等。
脉象
春季阳气生长,脉象与之相合,表现为圆活滑动;夏季阳气盛长,脉象则方正盛大;秋季阴气始生,气主敛降,脉象则轻虚似浮;冬季阴气大盛,脉象则深沉内伏。
为此,四时养生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春季重在养肝
我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敏感,而肝气宜解不宜结。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即要注意疏肝理气,调养七情、五志,回避六邪气以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
夏季重在养心
夏季起于立夏,止于立秋。“暑易伤气”、“暑易伤心”。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
秋季重在养肺
秋风劲急,万物色变,肃杀之气容易使人悲愁伤感。因此,秋季养生首先就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减弱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主管呼吸功能的肺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病变。因此,秋季养生重点在肺。调养时多作腹式呼吸,并配合打太极拳。
冬季重在养肾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易伤肾阳。因此,严冬养生重在养肾。除了适当采用补肾食养以外,冬天应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的功效。同时,因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底涌泉穴为其主穴,因此冬夜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于养肾。
大雪在今年公历12月7日。大雪后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旺盛,可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抵御寒气,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大雪虽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不可太过或乱补,否则会影响健康。最好以温补为宜,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重点保暖部位是“头、胸、脚”。
大雪饮食调养
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的食物,做到“少而精”。宜食温补食物,如枸杞、萝卜、胡萝卜、海参、山药、核桃、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橙子等。
以下推荐一些大雪的食疗方:
萝卜牛腱煲
原料:胡萝卜50克,白萝卜100克,牛腱300克,蜜枣30克,杏仁15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牛腱焯水,切块。白萝卜和胡萝卜切块。炒锅上火,加适量清水,放入牛腱,大火煮开,再加入其他的材料及酱油和盐,转小火煲3小时即可。
作用:益气养胃,强筋健骨。
栗子猪肉汤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猪肉250克,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作:先将猪肉切小块,入锅稍炒片刻后倒入砂锅,放入栗肉,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炖,熟烂后加精盐、酱油调味即成。
作用:补脾肺、益肾气。
四、冬至养生经
冬至在今年公历12月22日。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的时刻,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含活泼生机,有助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御寒抗病,为来年春阳之生打下坚实基础。
冬至饮食调养
冬至以固肾、健脾为重点,进补以下食物:如白菜、豆腐、萝卜、枸杞、山药、核桃、莲子、羊肉、猪肉、鸡肉、鸽肉、牛肉、海带、虾、木耳、金橘、橙子、龙眼肉、牛奶等。
以下推荐一些冬至的食疗方:
猪肾粥
原料:猪肾10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细葱、精盐适量。
制作:先将猪肾剖开,去掉内膜,洗净后切细丁,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熟;等猪肾熟烂粥将熟时,加入葱、姜、精盐,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作用:补肾、强腰、固涩。
清汤羊腿肉
原料:羊腿肉1000克,白萝卜块200克,黄油50克,葱、姜、清水、精盐、蒜、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羊腿肉洗净、切块,放入沸水中汆3分钟取出。另加适量水后放入羊肉块,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白萝卜块、葱、姜、黄油,烧至酥烂。调味后即可。
作用: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滑蛋虾仁
原料:虾仁300克,鸡蛋3只,精盐、葱、姜、料酒、湿淀粉、高汤、花生油各适量。
大雪养生范文2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至3000毫升。
四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五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宜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七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
大雪养生“十防”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对老人来说最重要。建议骨质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门。
二防中风: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三防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四防消化道溃疡: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五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六防煤气中毒:利用煤气洗澡或用煤炉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七防虚脱:长时间用热水洗澡,很容易发生虚脱而晕倒。此时应让虚脱者平卧,并口服温盐水。
八防晨练病:天气寒冷时一些人坚持早锻炼,因身体未适应露天环境,很容易发生心慌、胸闷或低血糖反应。
九防烫伤:用热水袋给老人或婴儿取暖,因他们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
大雪养生范文3
永安深山跑来洋鸵鸟
日益增多的看客既来看“鸟”,也来看“人”。人们来到这里看“鸟”是因为这里饲养的“鸟”不是一般的“大鸟”,而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澳洲鸵鸟;来到这里看人是因为在这里饲养澳洲鸵鸟的人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三位平均年龄只有27岁,分别来自当地小陶镇坚村和江苏常熟,以及武汉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其中一位还是女性。
笔者闻讯来到那个山凹里时看到,挨着山坡的平房边上,金属废弃物围起了约1000多平方米的空地,篱笆墙内,一只只颇似笨鹅的黑色鸵鸟正悠闲地漫步,有的则把脖子伸出篱笆墙的圆孔去觅食。
一声口哨响过之后,一些躲在鸟舍里的鸵鸟也纷纷奔了出来,它们的主人――三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端来脸盆,有着拎着装有玉米叶子的水桶。一见玉米叶子,鸵鸟们便围了过来,争着吞食。
《财富故事会》演绎新故事
三位大学生怎么会来到这深山里养鸵鸟呢?今年27岁的坚村人陈跃洲,大学毕业后他带着女朋友姚琼来到了福建漳州的一家食品企业打工,这时,他们又认识了来自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杨建华。
2007年1月26日,陈跃洲和杨建华都被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栏目的一档节目《最后12只鸵鸟》迷住了。该节目讲述了广东省五华县的汤湖热矿泥山的主人吴炯声为了吸引游客,买来300只鸵鸟供游客来观赏和照相,然而,一场大雪使得吴炯声那批鸵鸟相继死亡,最后只有剩下12只。经对比发现,死了的288只鸵鸟无一例外全是两个脚趾,而12只活下来的鸵鸟全是三个脚趾。吴炯声跑到广州的一家动物研究所去一打听,结果人家告诉他,那种三个脚趾的鸵鸟其实是一种名叫鸸鹋的动物。鸸鹋又叫澳洲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擅长奔跑,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同样经历那场气温突变,鸸鹋用事实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3位大学生看完了电视之后,又上网搜索,原来,鸸鹋浑身是宝,其核心部分鸸鹋油是做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的最佳原料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鸸鹋的肉质鲜嫩,风味独特,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是红色肉类中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一种食品;鸸鹋皮质柔韧,弹性好,是高档的皮革制品原料,其皮在国际市场每张可售500-800美元;鸸鹋蛋壳不仅是优质的工艺品,而且其萃取的蛋壳精粉是上等的男性保健品的原料;鸸鹋蛋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鸸鹋油更是被誉为“液体黄金”,被医学界认为是目前发现物质中最适合人体吸收的一种纯天然的营养物质。根据最新研究,鹂鹋与人类皮肤的油脂有极为相似的脂肪酸组成,故而也被人们誉为天然的“消炎药”。鸸鹋油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成分,集保温、修复、防皱、防晒、美白去斑等功能为一体。欧美国家已将鹂鹋产业的开发称为“鸸鹋工业”。
发现了鸸鹋的经济价值,三个年轻人按捺不住创业的激动心情,他们决定辞去每月2000多元的工作,跟着陈跃洲来到永安小陶镇坚村养鸵鸟。
铁心创业赢各方支持
2007年9月,陈跃洲和他的女朋友姚琼回到了他的故乡坚村。
陈跃洲的父亲陈家亨对于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辞了工作,要回老家养鸵鸟的决定,起初想不通。为了赢得父亲和家人的支持,陈跃洲与姚琼一起把鹂鹋的市场前景等分析给陈家亨听,陈家亨听了之后总是半信半疑,但看到儿子信心十足,还是转变了态度。
陈家亨不仅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经常抽空来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外,帮忙开荒,建筑场棚,挖地种菜,特地种了4亩鸸鹋的食物玉米草和黑麦草等。
2008年2月,杨建华也全身心投入了养殖场。
他们在距离当地小陶集镇6公里的一个山凹里建起了养殖场,紧挨着山坡处建起了两幢小平房,一幢住人,一幢住鸟。这就是3位年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平台。目前这个鸸鹋养殖场已经投资60余万元,他们还申请注册了“通洲珍禽养殖有限公司”。
3位大学生来到深山养鸵鸟不仅得到了他们的家长和亲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供电部门的支持,从用地审批到技术扶持,小陶镇土地所、农业服务中心和永安供电局等部门单位都十分重视。
大雪养生范文4
祖国医学在几千年前就注意到,进食的规律足以对生命健康起到非常大的影响。隋唐名医、一代药王孙思邈活了至少120岁,他在《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中医有句话叫“饮食自倍,胃肠乃伤”。暴饮暴食。则脾胃受伤,这是“三因致病学说”之一大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化水谷、运利水湿、化生精微,胃主腐热水谷。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食物不消化则成食积,水饮不化则留而为饮,痰湿内生,则可变生百病。
此外,大病初愈的人一定要注意饮食节制,这也是养生祛病之道。
过则伤其正
金代医家张从正提出:“五味贵和,不可偏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在《素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是说过食高脂食物易生疾病。还有“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些是按五行分类,分别论述了饮食滋味偏嗜的具体危害。
现在方便食品泛滥,已经成了公认的“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多数为高盐或辛辣刺激食品。辛味五脏归于肺,“肺主皮毛”,“肺朝百脉”,所以过食则变病百生。大家都知道,高盐饮食易患心脑血管病。所以,很多心肾类疾病都要求少盐或无盐饮食。
贪凉饮冷易成“阴暑”
饮食的寒温适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食物要温度适宜。进食过烫、过凉的食物都对人的健康有不良影响。常吃过热食物,食管及咽喉癌的发病率增高。另一方面,“寒饮食入胃”可令人咳。贪凉饮冷易成“阴暑”,“阴暑”即“胃肠型感冒”一类的外感热病。年轻女性贪食生冷,月经期更易患病。
中医认为,食物本身具有寒、热、温、凉、平等性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虚寒体质的人应该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而热性体质的人或患有偏热性疾病的人则正好相反。
调节饮食祛疾患
严格来说,调节饮食祛疾患是用食物调节身体状态来对抗疾病,即所谓的食疗。正如《素问》中所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疗十去其九。果肉骨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很久以前中医所说的“毒”是泛指药物,认为药物皆有偏性,治病就是以偏纠偏。有人说某食物、某水果吃了对某病有好处。其实,并不是每个患者吃了都适合,有时会出现反效果。就是因为同一个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情况,有时治疗方法会完全相反,中医叫同病异治。所以,某一食物、水果的营养与益处都是相对的。我们在前人的经验与理论基础上。有区别地将食物用于调养身体、调理疾病才会收到效果。而且不是今天吃适宜、明天吃适宜,就等于吃它永远适宜。因为身体状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应该“无使过之”。其实,这些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很简单的道理。如“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雪养生范文5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1]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4]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二
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献给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诗》里有这样的诗句:“一棵树长得高出自己。”一棵树长得超出其他树木,在树林中很容易看到这种情景,但是一棵树超出其他树木很容易,却不可能高出它自身。人却不同,人可以高出他自己。一个矮个子的人,可以在人们心目中很高大。反之,一个高个子的人也可能很矮小,因为人有精神和灵魂,人高出自身的部分就是精神和灵魂的部分,是更人性的部分。一个真正高大的人不是因其外形,而是因其精神与灵魂的深厚与博大。
面对功利主义、专业崇拜以及网络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侵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近些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也日渐凸显出大学生价值观的严重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人文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目的,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原则;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强调精神超越物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核心任务是把以人为本、突出个性、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基本目标,激发大学生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大学语文就应该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拓宽和提升他们的人文视野,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学不仅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还应是文明的摇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陶冶。大学教师的教育也不只是用一桶水灌满一碗水,更是点燃学生探索真理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激情之火。在各类教育中,知识传授无疑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但若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其中人文教育更难也更重要。因为人文教育要让学生领悟什么是真理,如何追寻真理;领悟什么是生命及其价值,如何尊重和爱惜生命: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人文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需要潜移默化和精神的领悟才可达到,所以要比其他教育的难度更大。落实到大学语文教育,其目的就不只是灌输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心智的开发与灵魂的启迪。大学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教出了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塑造了学生什么样的人格。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热情,激起学生的生命热情,燃起学生拼搏的火焰。
正如任何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一样,一个人也是由这两种实力组成:硬实力是他的专业知识,软实力是他的人文素养,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这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较好地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只有三部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包含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了基础理论和专业教育。所以,提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非轻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重要性,而旨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具体到大学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理解为“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化内涵本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抽掉人文精神,必然导致只强调语文工具而看不到使用语文工具的人。
教育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灵魂的事业,也就是要让人性趋于更完善,使人格趋于更完美,进而使人生更富有价值与意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物质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只有具有了精神的完满才是社会的人的最终确证。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分高下的情况下,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就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
三
根据前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即以经典文本为基础展开的知识讲解、情感启发、思想升华的素质教育活动。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要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5]高中语文通过中外文学优秀选篇的阅读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选文意义,掌握应有的知识点,并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不能再重复中学语文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诉求,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性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上面来,承担起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
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大学语文选用经典文本不能只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还应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选篇当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相较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选篇很少或没有,有的干脆就用“大学国文”作为大学语文。其实,在西方文学和文化中同样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精神。从《圣经》这部宗教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希伯来人在长期不懈的追求和无尽的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对未来的企盼。在中世纪文学中我们看到“作为有的存在物”的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真切地感受到在宗教压抑和生命渴望的矛盾冲突中人的复杂的情感心理活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有足够的外国经典文本,以拓宽与提升学生的人文视野。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241.
[2] 冯大建,迟宝东. 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 薛涌. 北大批判[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
[4] 蒋承勇. “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12-03-28.
[5] 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大雪养生范文6
一、足疗养生:
傅老大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疗以后多喝水,排毒。”
[解读] (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高天舒);人的双脚布满经络与穴位,足疗正是通过对双脚的经穴、脏器反射区进行按摩,从而调理脏腑,起到散风降温、理气和血的作用。并能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提高睡眠质量,消除疲劳,增强人体抵抗力。日常大家可采用泡脚的方式缓解疲劳,但由于足部的经穴繁杂。如需要按压,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在足疗按摩后的半小时内,的确应该多喝水并休息片刻,这样能够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
二、睡前四小时别吃东西:
傅老大说:“人睡觉的时候胃也要睡觉。”
[解读](辽宁省人民医院白华博士):晚上睡觉前吃东西,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扰乱胃肠道的正常休息。建议睡前4小时最好别吃东西,吃完晚饭后如果不打算再吃任何东西,就应刷牙漱口,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表示令天到此为止不再吃东西。
三、喝山楂水活血化瘀:
傅老大对警察说:“你呀,不让人说话,脾气太急,属于是气血两淤,你用山植熬点红糖水,喝了,活血化淤!”
[解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张艳):山撞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气血淤者可适量饮用山楂水。中医认为脾气暴躁源于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盛,但不排除有其他原因。因此,脾气暴躁,能否一井接肝病诊治仍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鸡蛋二水粥:
傅老大在剧中还提到了吃鸡蛋二米粥养胃。
[解读](洛阳市医学会营养学会主任委员王朝霞):二米粥即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大米和小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小米,中医认为其味甘成,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胃口不好。吃小米既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缓解陋吐的功效。另外,米粥中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有防止口角生疮的功能。鸡蛋富含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等,被称作“理想的营养库”,不少长寿老人的延年益寿经验之一就是每天必食一个鸡蛋。
米除湿气才养生 于静宇
周末去拜访武国忠医师,碰巧他正在用电饭锅做米饭。其独特的烹调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把米放到电饭锅里煮,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直至做好。也就是说,他是按照“煮、滤、蒸”三步骤操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呢?
武医师解释说,稻子生在水里,含有湿气。在南方,尤其是广州、香港一带,得脚气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为当地气候本来就多湿,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湿邪内外夹攻,下沉于足部吗?
我们现在做饭,往往是用电饭锅,把米和水按适当的比例配好,一股脑放到锅里,加热一直煮到米饭成形,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大型食堂用的锅炉则是用高温蒸气把米直接蒸熟。蒸气是大湿大热的。这样一来,反倒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而大米的利水功能又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武国忠医师把这种没去湿的米叫“生米”。
“脾苦湿”,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