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学研究范文1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其实,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件档案,如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文件档案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文档能”超越时空”。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部是否认电子文档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 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文件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文件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文件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文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文件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文件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文件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文件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文件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文件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文件与纸制文件、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文件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文件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文件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文件,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文件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文档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中,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飘飘摇摇真的居无定所,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质,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4.有人认为,电子文件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文件已经构成对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文件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文档同纸质文档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文档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无法深刻认识电子文档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文档的发展。
三、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表现事例
档案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档案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生;就业能力;构建;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应对策略,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维护校园和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就业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Beved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以成熟劳动者的可利用率为依据,从而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后传到美国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1〕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视角更多围绕大学生就业展开。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2〕
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开发锻炼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198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大学生就业的10种核心能力,涉及三个方面: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需要拥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及能够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从雇主的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职业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3〕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和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2〕
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就业能力结构是由知识、技能、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应反映社会需要、企业要求和个体特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三部分:基础就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发展能力。
基础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准入条件,是大学生为了就业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业技术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就业的决定性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技能是大学学习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技能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它是大学生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源,主要包括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发展及职业规划能力等。
3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构建
根据上述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因素,参考有关同类型调查问卷,并征求就业指导老师、往届毕业生等有关人员意见,按照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代表性和相关性的原则,从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29个原始指标,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4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4.1 数据采集。根据上述构建的就业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采集数据,为指标赋值。根据样本构成向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档案学专业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还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向往届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寄送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评价体系中的29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分范围为1分~5分。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36%。
4.2 调查分析方法。利用SPSS17.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可以高度概括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的潜在因子的多元统计方法。基于因子分析的思想,采取信度分析、效度分析、适合因子分析判断、提取公因子、确定因子个数、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的方法,通过对指标内在结构的研究,找出影响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主因子,从而构建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4.3 统计分析结论。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9个评价指标分别属于4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3.465% ,可以充分代表29个指标的评价信息。这样,可得到一个新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综合指标体系
5 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
5.1 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培养
5.1.1 增强自我意识,重视自我就业能力提升。重视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大学生个人是任何外部因素和政策措施作用于其上的主体与内因,而高校和政府的措施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在校期间要关注就业形势,明确职业定位,按照档案职业岗位要求,认真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5.1.2 做好职业规划,逐步提升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大学阶段是职业准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客观分析职业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锻炼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1.3 积极参加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认识职业、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因此,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职业,拓展视野,锻炼就业能力,逐步缩小自身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关活动锻炼各种能力。
5.2 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5.2.1 明确培养目标,修改完善教学计划。积极推进创建名牌档案学专业建设工程,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一定工科基础知识”的专业特色,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专业建设上,要加强调研,专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只针对档案行业培养人才,又不能重文史轻应用。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特色鲜明的档案学专业教学计划,既要立足于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厚文史,又要注重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5.2.2 理清基本思路,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宽口径、厚基础,目的在于“增强适应性”。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合理配置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体系建设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接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胜任档案管理工作,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特色。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是长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积累,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开设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门课程,突出本校专业建设的特色。
5.2.3 建立实习基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首先,构建起一个以档案局(馆)、企业档案管理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实习基地网络。其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最后,构建三大体系:业务技能训练体系、创新能力提高体系、社会实践锻炼体系。通过实施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课程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安排少量课时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习,如,档案保护实验等。认识实习是指在一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对集中的时间,对档案管理的具体业务操作技能组织的专门实习,如,文书立卷、档案数字化实习等。毕业实习是指在基本学完专业主要课程以后,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在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的集中实习。
5.2.4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所授课程特点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课程实验法,通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的形式丰富教学形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转变办学理念。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最后,构建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适应时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5.2.5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提高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制定出符合档案管理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和行动计划。行动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它包括学习计划、社会活动计划、能力锻炼计划等。加强对档案学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实践活动。在做好群体职业规划指导的同时,加强个体职业规划的指导与服务。分阶段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对低年级着力培养适应能力、阅读、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培养分析研究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专业技能。要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提高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高校和学生共同的责任。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就业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4]。
注:本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课题编号:JYB2012101
参考文献:
[1]王德育,李月云.近5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11(1):84~88.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3]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J], 2007(11).
档案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和档案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是界限模糊,经过长期的发展,两者已经形成了交叉影响的关系,发展成为了相邻的学科。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对对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两个学科领域中选出学术期刊以及其刊登出的文献,分析文献对学科进度产生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据此做出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分析对比来系统全面地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学科间相互影响力,最终得到研究结论,达到研究目的。
一、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影响现状
图书馆学、档案学一直以来都被学者们联系研究,界限模糊不清,因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逐渐形成了相邻学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文学的多元化使图书和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格式和一般风格、形式,想要忽视这样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不可能。所以它们的界限也逐渐明显,图书与档案被分离开来,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再也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充分了解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的共性和个性,观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才能使图书馆学与档案学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对方的优势,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不断适应时展和文学变革的步伐。
事实上,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全方面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影响的著作,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合和分离、共性与个性上,只能通过上述的客观联系来暗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所以说不论读者还是作者都在无意间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
许多学者在内容上对这两个学科做出了比较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图书馆学一般有“事业说”、“知识组织说”、“资源说”这三种观点。而“事业说”过于笼统,反而模糊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资源说”依然以图书馆为研究中心,认为图书馆的研究对象和本质都是信息资源体系。也因此“资源说”没有看到图书馆学的特性,只看到了图书馆学和其他信息类学科的共性,这就模糊了图书馆学和其他例如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而“知识组织说”以知识单元为基础,主张促进知识从无序性到组织性的转变。
再反观档案学的研究历程,观点W说主要有两种,一是“工作说”,和另外一种学说“规律说”不同,它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而“规律说”则认为档案现象和它的本质、规律是档案学的研究。虽然两种观点有很大的出入,但是不可否认,这两种学说都丰富了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它们将工作和内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了档案学的研究层次,拓展了研究范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们在选取研究文献的时候以学科的核心期刊为主,核心期刊具有使用率、发表率高,且发表文献对学科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特点。核心期刊能够反映学科最新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引领了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科学且全面,所以将核心期刊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十分有必要。
根据“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理论依据,本次研究选择了《中国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等期刊作为图书馆学的核心期刊,而《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中国档案》等则代表档案学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运用发展知识来源扩散相对指标的方法,分别计算揭示出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和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并预测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发展态势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趋势。
三、文献互相引用分析
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最好办法就是观察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相互引用的情况,通过引用文献量和被引用文献量可以清晰地发现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对彼此的相互影响到底有多深,而这些影响又存在哪个方面,涉及哪些领域。
首先,本文对档案学在图书馆学领域产生的影响做出了计算统计。在统计了近十年来以上所选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引用文献量之后,我们将其和引用档案学文献量进行比较,发现选取的五种图书馆核心学期刊总共引用了79548篇文献,而其中属于档案类的文献为318篇,占总比为0.4%。其中被引用量最高的是《图书情报知识》期刊,比例达到1.4%。所以可见《图书情报知识》对档案学的影响较大,与档案学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再反观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我们计算统计出选取的五种档案学期刊总引用文献量为29659,其中有406篇图书馆学文献,占总引用文献量的1.37 %左右,而其中《档案学研究》引用图书馆学文献比例高达2.01%。
通过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档案学引用图书馆学文献的数量要远比图书馆学文献引用档案学文献的数量要来的多,而档案学的最高引用率也要远低于图书馆学的最高引用率,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自然不如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来的深远。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被预见到,因为图书馆都是档案学的起源,档案学至今也依赖借鉴图书馆学而发展。
为了了解档案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区域,我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结果显示图书馆学对档案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档案分类法、史料研究、网络信息存储、文献、古籍保护和档案学理论等几个方面。
四、结语
通过研究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相互影响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情况,从而使我们的研究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之上,而能深入到产生影响力的的领域。在这样的联系和比较中,图书馆学和档案学能够看到各自的短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对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促进彼此发展,更好地服务文化繁荣事业。
参考文献:
档案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 档案管理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18-02
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是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实物等原始记录,能系统地反映艺术生产、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历史面貌和工作成果,也是进行艺术创作研究、艺术交流等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来源和保障。由于艺术类档案类别的多样性,比如雕塑、绘画、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等门类,特别是随着独立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应用研究,各类实践类教学档案也相应出现,远远未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程度。因此,规划化的艺术类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工作的内容
艺术类专业分支多,作业类型多、种类差异大,档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实物、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材料组合。独立学院艺术类的档案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物档案。实物档案包括在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模型等实物,具体分为:
1.教学相关文件档案,包括学科建设规划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文件资料。
2.教学相关工作档案,包括授课计划表、执行计划表、教学检查情况的记录、各类考试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保障等内容。
3. 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期末考试作业、期末考试成绩、毕业设计相关(报告书、图册、展板、实物模型)学生补考和重修相关资料等内容。
(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主要包括教学光盘、视频和教学成果放在校园网上共享。
1.教学光盘档案,包括期末考试作业光盘、毕业设计光盘等相关内容。
2.视频档案,主要指各类教学研讨会、管理工作会、教师教学过程等的工作记录。
3.校园网的档案,主要指将教学相关的文字材料变成电子案存档,比如,将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成果、毕业设计指导过程、教学课件、典型教案等制成数据库,放在校园网上,全院师生共享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工作的作用
1.衡量独立学院艺术类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独立学院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办学,其教学质量取决于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二级学院将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归档,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支撑力量。
2.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工作
艺术类教学档案记录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学院的重要依据。比如,全院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案,稳步推进整个教学秩序。同时,教学档案记录了专业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成绩分析表等材料,对今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实践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3.做好教学评估的“软件”工作
教育部教学评估主要是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教学条件、教风和学风等方面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分析。艺术类档案能如实的反应整个艺术类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因此,最真实、完整的艺术类档案是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重要条件。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特征、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艺术类档案以多种形式发挥文化服务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独立学院艺术类档案整理现代化的对策
1.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目前独立学院正处于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由于时间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校园基础建设,几乎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员,导致工作缺乏效率。因此,独立学院档案整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掌握运用必要的档案知识。艺术类档案是属于档案管理的一个分支,作为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通晓档案相关的知识,包括档案学知识、档案馆知识以及档案管理期限表的相关知识等。
第二,掌握艺术档案的性质、作用和内容。设立艺术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依据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艺术类档案特殊性及,了解本部门的艺术类档案,做好档案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和汇总,为艺术研究、艺术教学服务。
第三,随着办公的现代化,许多档案采取以电子档的方式保存,注重档案管理者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形式多样的艺术类档案的科学整理
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分支多,教学形式多样,形成丰富的教学档案。全院上下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也不容忽视。在配备专业化的艺术档案室、艺术类档案柜的基础上,把艺术类档案的整理工作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期末教学课程考试作业若为文字类,如试卷、调查报告等,依然以文稿实物存档;其二,课程考试作业若为作品类,如绘画雕塑、陶艺、园林设计等,考虑到档案室的规划,以电子稿(照片)形式存档,节约空间;其三,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包括毕业设计报告书、实物作品、展板、图册、光盘等,我院将报告书存放于档案室,实物作品和展板以展览的形式展示在艺术学院展厅,供师生们参观、交流学习,图册由指导教师自己保存用于下一届毕业设计指导,光盘里面刻录着每个学生的报告书、图册、展板,实物等,同时,每年给学校图书馆选送一些优秀毕业设计报告书,这些不但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客观记录和真实,也利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我院表演课视频作业较大,采用节选代表性的优秀段落章节刻盘存档的方式,同时,在改变课程考试作业存档方式后,依然要在作品类作业中,以一定比例选取优秀作品以实物形式存档,建立了优秀作业收藏制。
3.重视实践类教学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艺术学院为例,结合我校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师生获奖作品以及参展参赛作品等进行科学化归档,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教师科研工作登记表,鼓励教师申请项目、、作品比赛、作品参展等。学生获奖作品方面,收集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方面档案,完成作品收集,同时学院给提供作品的教师和学生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
综上所述,艺术类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档案整理工作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独立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类档案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存档观念,提高艺术类档案工作者的艺术修养,实现艺术类档案管理的最优化,为教学管理和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伟.独立学院档案管理之我见[J].高等教育,2012
[2]齐爱年.关于独立学院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3
档案学研究范文6
学籍档案在高校档案种类中利用率较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高校学籍档案的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大。高校学籍档案产生的时间跨度大,从建校开始便有大量学籍档案产生,时间跨度几十年。(2)档案种类多。学籍档案贯穿于学校的招生、教学、毕业、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产生的学籍档案包括录取名册、入学登记表、学籍处理?Q定、学业成绩单、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信息登记表、毕业生就业派遣登记表、学位申请表等。(3)学历层次多样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历层次有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人教育等。不同学历层次产生的学籍档案类型有较大差异。(4)案卷数量多,平均每年产生的各类学籍档案有百余卷。
本文所选取的高校均属于211工程院校,处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前列。本文通过对73所大学的档案信息网站进行调查统计,了解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对高校档案信息网站的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高校档案信息网站基本情况、学籍档案内容建设情况、学籍档案远程查档服务建设情况、学籍档案在线查档情况。
(一)高校档案信息网站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73所高校中,按照检索结果不同,可分成三类。第一类,具有档案信息网站并且顺利登录网站的有24所,占比32.9%。除了有2所高校必须从该校主页―组织机构进入档案信息网站外,其余高校均可通过百度检索“xx大学档案馆”字样,检索到该校档案信息网站并顺利登录。进入网站的方便程度影响网站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校友来说,如果能够通过百度直接检索到该校档案信息网站,有利于提升网站的使用效果。第二类,虽然具有档案信息网站,但无法顺利登录网站的有30所,占比41.1%。其中有2所高校档案信息网站需提供校内用户名和密码才可以登录,导致校外人员无法顺利登录网站。校友是学籍档案的主要利用者,限制校外人员登录使得校友无法通过网络方式快速获得所要查阅的信息,不利于查阅工作的办理。第三类,剩下的19所高校没有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占比26%。
在具有档案信息网站并且顺利登录的24个网站中,有15所高校将本校档案信息网站的名称设置为“xx大学档案馆”,有2所高校设置为“xx大学档案信息网”,1所高校为“xx大学综合档案室”,1所高校为“xx大学档案管理中心”,余下5所高校分别与校史馆、博物馆共同设置网站名称。
(二)学籍档案内容建设情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有18所高校的档案信息网站有学籍档案的相关内容,并且内容均设置在服务指南或类似栏目中,涉及成绩单办理流程11次,学位学历认证流程6次,学历学位证补办流程3次,补充学籍档案材料流程2次。值得注意的是,在能看到网页浏览数量的6所高校中,学籍档案查阅流程比其他类别档案查阅流程的浏览数量高,这是高利用率导致的高关注度。
(三)学籍档案远程查档服务建设情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有3所高校的档案信息网站上提供了远程查档流程,其中中央财经大学档案馆具有远程查档流程,其不仅按照利用者的不同,分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两种不同的远程查档流程,还绘制了远程查档流程图,一目了然。
(四)学籍档案在线查档情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4所高校档案信息网站提供了在线查档的网上查询服务,有的高校可以让利用者在线查询到档号,利用者将档号提供给档案管理人员,便于快捷准确地办理查阅;有的高校可以让利用者在线查阅全文,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授权方能在线查阅全文。
二、从调查结果看我国高校档案工作和学籍档案工作现状
第一,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发展初期,“当前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通过调查可知,处于我国高校发展前列的211工程高校中,档案信息网站顺利登录的比例尚且较低。在所调查的73所211大学中,不具有档案信息网站和虽然有档案信息网站但是无法顺利登录的高校占半数以上,因此,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