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京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京剧

现代京剧范文1

关键词:京剧脸谱;时尚文化;创新设计

脸谱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脸谱中图案形状的结合,颜色的对比,色块之间的搭配等等,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中国脸谱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历史的脸谱结合现代设计呈现出了的新发展趋势。

1 中国脸谱之溯源

关于京剧脸谱的历史研究,要追溯到远古是期待象形文字。早在氏族社会,人们会在身上彩绘,使身体符合大自然的颜色,一方面是为了装饰自己;另一方面是防御野兽的伪装,有利于在自然竞争中生存。早期的仿生面具为兽头,后来逐渐地发展并根据社会特点演变为傩舞面具、马勺彩绘,直到目前的戏剧脸谱,也在随着时代元素的渗入而不断地创新。凡事物都有演进的过程,都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京剧脸谱随着艺术表演的不断创新也发生着演变。因此,脸谱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性,就是由于时代背景下不同塑造。

从脸谱的着色上来看,以黑色和白色为主,一些较为艳丽的彩色主要是用于调节脸谱的明度。绘画上来讲,在黑白着色上以明丽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为给人以醒目抢眼的感觉,而且可以使图案更为明确。当然在脸谱的设计上,不同的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宋代时脸谱的基本图案类型为洁面和花面,元代杂剧的脸谱设计较为简单,明代的戏曲脸谱更为精细一些,主要在于表演角色的分工细致,而在脸谱的设计上也更为精细。进入到清代,主要是乾隆年间,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起来,京剧也在各地兴起,而且曲目多样化,那么在脸谱的设计上就更为丰富,所表达的含义也更为有深意。那么,脸谱的色彩也不再是单调的黑白颜色,而是五彩缤纷,在京剧表演中脸谱的内容更为灵活多变。此时,京剧脸谱已经逐渐成型并规律化。

2 京剧脸谱的现代文化内涵

(1)京剧脸谱中的美术文化内涵。从美术的角度而言,京剧脸谱就是图案设计,谱式上包括有很多种,诸如整脸、瓦脸(花三块、老三块)、六分脸、元宝脸、花碎脸、花十字门脸以及和尚脸、太监脸,还包括象形脸、歪脸等等,脸谱的颜色则为多种搭配,都具有京剧角色的代表意义。诸如,代表忠义的红色,代表奸诈的白色,代表刚愎自用的油白色,代表耿直而诚挚的黑色,同时黑色又表示公正而铁面无私。其他的颜色,绿色表示暴躁,蓝色表示骁勇,黄色则为工于心计,紫色代表稳健、静穆,金色是威武庄严的象征。通过京剧脸谱的颜色,就可以了解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根据京剧人物的性格不同,品质不同,对脸谱进行相应地着色,多种颜色以及谱式的组合,使京剧脸谱更富于内涵。

(2)京剧脸谱中的民间文化内涵。民间艺术设计中常用的颜彩较为鲜明,且有明艳之感,“红要鲜。绿要娇,白要净”,浓烈的颜色对比正体现出民间朴实的生活方式和回归原始本能的特点。京剧艺术本来自民间,脸谱的色彩搭配以黑色和白色为主,根据角色需要配以艳丽的颜色,赋予脸谱以丰富的内涵。

(3)京剧脸谱中的色彩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颜色的运用以及图案的搭配上都要从脸谱的纹样、线条以及传统图案的变化上,融入时代的特征不断地探索。一些色彩的艺术性可以从民间艺术中挖掘,运用于京剧脸谱的设计中。特别是强烈的对比色和明快的饱和色,与传统色彩的搭配,就会设计出更多的人物脸谱。

古人善于运用色彩,在于色彩之为艺术创作的关键,以获得“以色传神、以色写意、以色抒情、以色夺人”的色彩搭配效果。与西方的色彩学有所不同,中国民间在色彩的运用上,是建立在五色观,即木、火、土、金、水配以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之上,用于意象表达,足以凸显了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民间色彩的运用上,更具有民间艺术的特征,即将色彩使用的主观性呈现出来。例如,红色是民间色彩,特别是喜庆的日子,民间都喜欢用红色来着色。这一色彩使用习惯演戏到京剧中,在京剧脸谱的设计上,也将红色作为主色调,用于刻画正面人物。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用红色调为主的脸谱。绿色多为草莽英雄脸谱的主要色调,代表刚勇猛烈的性格。来自于民间的色彩艺术必然会与传统的道德意识相辅相成,所以,色彩的主观象征意义上也被纳入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和价值观念,使得京剧脸谱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被寄予了褒贬的内涵。

3 京剧脸谱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关于京剧脸谱的设计,在许多的家庭日用品中就有所体现。随着京剧脸谱的艺术元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脸谱艺术融入大众的审美取向,并形成社会时尚元素被用于日用品图案的设计上。中国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传统文化设计日显重要,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中渗透着古朴的情感。随着商品包装,京剧脸谱作为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将中国的美学呈现于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也由物化转向精神层次,而脸谱作为文化载体,为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品牌之路。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京剧脸谱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化的设计,已经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艺术表达。也就是说,京剧脸谱已经不再拘泥于戏曲之用,而是融入了社会元素,逐渐向社会实用性发展。在生活中,京剧设计痕迹无处不在,并设计为装饰品,丰富了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各种装饰品,诸如京剧脸谱挂饰、十字绣、墙壁纸,以及手镯、项链、发饰以及中国结上,都运用了中国脸谱元素。现在的中国卡通造型上,也运用脸谱设计,呈现出中国文化特色。

经济社会的发展,脸谱艺术逐渐渗入到商品设计中,并使其商业价值扩大化,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入市场的脸谱装饰品越来越多,设计丰富且质量上乘,其规格不一、色彩丰富,强烈的观赏性不仅使人们的心情愉悦,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以视觉享受。

4 总结

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京剧融合了传统艺术和地方戏曲,在艺术表达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中国的戏曲人物造型中,戏剧脸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堪为是中国古典戏剧有的艺术表达形式。脸谱作为戏曲的传统元素,要传承下去,就要符合时代特点。对于京剧脸谱的研究,就有必要融入现代文化创意,推进京剧脸谱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2] 张永和,钮骠,周传家,奏华生.打开京剧之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 程宇宁.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03).

[4] 栗晓枢,王秀峰.京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4).

现代京剧范文2

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的艺术贡献和文化品格

《白娘子・爱情四季》是以传统京剧《白蛇传》为基础,经尤继舜发展而成的。

京剧《白蛇传》是在传奇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传说的有益成分,经京剧艺术家王瑶卿创腔设计创编而成,自1952年10月首演于北京以来,不断深入人心,已成为京剧经典传统剧目,并被不同流派的京剧艺术家继承发展,出现了很多版本,但故事情节和主要唱腔还是基本遵从于原版艺术构思的。

近年来该剧也不断被改编上演。如2008年8月国家大剧院创演的大型视觉京剧《新白蛇传》,运用现代音乐剧的结构与节奏,通过与多媒体影像、中国古典舞、杂技、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形成了“音乐剧京剧”(musical opera)这一崭新戏剧样式,极具艺术感染力。

而2009年3月6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首演的多媒体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则向人们呈现了另一场京剧艺术的视听盛筵。该剧结合了京剧、交响乐、多媒体影像动画、现代剧场科技等多种元素,意欲创出一部符合于21世纪的、能全面展现中国美学和当代音乐表演形式的新京剧。该剧未演先热,在业界及普通观众心里产生了极大反响,引发了人们的讨论热情。作为一个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笔者同样深有感触。

从历史的角度看《白娘子・爱情四季》的推陈出新

《白娘子・爱情四季》的演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京剧历史沿革的深入思考,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传统音乐的

现代化问题,还涉及到新的舞台艺术甚至科学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问题。

京剧发展史上有过三次。一是以谭鑫培等为代表的京剧生行唱腔艺术的成熟,二是以梅兰芳等为代表的旦角唱腔艺术的成熟,三是以“时装戏”、“样板戏”等新的表演方式为代表的京剧现代戏的成熟。(刘云燕著《现代京剧“样板戏”旦角唱腔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次时,不仅注意了京剧在音乐审美方面的音响开化,还注意了京剧表演样式的革新,注意了京剧表演的听觉和视觉双重审美需求。“样板戏”不仅在唱腔上进行了“现代化”的革新,还加入了交响乐队伴奏,丰富和衬托了唱腔的艺术综合美。这三次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京剧虽然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唱腔韵味和板式模式,但在表演的外在元素上却始终处于不断出新的状况,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欣赏者痴迷于此。

新时期审美的多元化使京剧渐失市场,京剧的听众群已退缩在老年群体之内。尽管京剧“申遗”的成功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本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京剧需要更为开阔的发展思维空间,但究竟如何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大众引到京剧的欣赏队伍中来,仍是一个重大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笔者以为,《白娘子・爱情四季》从《白蛇传》的历史发展中吸取了成功经验。其一,京剧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的“综合美”呈现,被该剧所强调。京剧就是将曲词、唱腔、舞美和表演熔铸为一体,来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用以提高和充实审美情趣的(霍松林、申士尧:《中国古代戏曲名著欣赏辞典-前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其他艺术工作者与戏曲工作者紧密结合、协调探索,一直是京剧推陈出新的外在动因。继承、借鉴这一历史传统,正是《白娘子・爱情四季》的特色之一。

它的具体做法之一,是注重音乐结构的重新整合,将原剧以曲牌联缀为主的唱腔结构模式改为以西方交响乐四乐章的结构形式,并为加强戏剧性效果引入了西方“音乐剧场”的形式,将原剧整合为“春、夏、秋、冬”四场。在这四场中,还特地选用了有代表性的场景作为表现内容,如“春日邂逅”、“洞房红烛”、“水漫金山”和“断桥残雪”,以分别构成四季的音乐、故事和色彩主体,使原有故事在基础情节上得以提炼和丰富。另外,还有序曲和尾声作为音乐和情节的补充,以体现完整的作品主题。这样的重新整合与改编,使剧情更加集中、主题更加明确,利于原剧戏剧思想的表现。

具体做法之二,是引入多媒体视觉艺术来延伸舞美的空间,扩大新时期对视觉欣赏的需求,丰富舞台表演的效果。该剧的视觉编创打破了界域的羁绊,呈现出音乐、戏曲、工程多方合作的格局,使视觉艺术的制作不再是单纯的“画配音”的辅助成分,而是在表现白娘子恋情发展的主旨之下,同样寻找“独立”的表现角度和艺术语言,具有视觉艺术的特有“色调”。比如,序曲的色调以海蓝为基调,突出展现看似平静中所暗藏的生命气息;“春”以嫩绿为基调,展现爱情勃发的生机;“夏”以火红为基调,展现爱情的蓬勃力量;“秋”是以灰蓝为基调,展现天昏地暗的战斗场景;“冬”以黑白为基调,展现孤苦伶仃的凄惨境遇,尾声则以雪白为基调,暗示爱情悲剧的残冷。

另外,在每一部分中,多媒体的变化丰富有时甚至是变幻莫测、骇人心魄,充分展现了它在渲染气氛、烘托音乐方面的突出作用。如“秋”为突出“水漫金山”的戏剧力量,将滚滚江水幻变为巨大海浪,甚至将全剧场都化为战斗的氛围,并运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将人物战斗的姿态影射到浪花之上,突出了虚实互动的艺术手法。

具体做法之三,是多维视角的引用。《白娘子・爱情四季》在创作上综合运用了多维视角的方法,共同创造了综合艺术之美。首先,它在创作元素上将戏曲唱腔融入到现代手法创作的交响乐之中,扩展了音乐的调性、结构、音响空间;其次,将舞台分割为多维,垂挂纱幔、乐队分列、道具变化等方法将原本固定的舞台变换成不同的艺术板块,令观众在欣赏时有多画面视觉效果;其三,将舞台拓展为全场,飘飞而至的白娘子、四面波浪的江面以及春野染绿的全场等都将观众的视角和思维延展为多维的方式。这些多维视角的运用,在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为作品所意欲展现的综合美贴上了时代的艺术标签。这种变革是以历史为鉴、以艺术为本的,因此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并无突兀之感。

由上可见,《白娘子・爱情四季》从历史发展中汲取了创新的灵感和具体方法,在结合现代科技艺术语言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种变革并非完全摆脱原剧的蓝本,也并非单纯为迎合时尚,更没有一味地追求西方艺术语言和编演程式,而是集多元艺术手法于一体的综合美创作。

从艺术的角度看《白娘子・爱情四季》的多元复合

作为《白娘子・爱情四季》艺术总监的“上音”前院长杨立青曾说,该剧的创演就是希望找到能表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当代艺术语言。具体表现为“在京胡的领导下,在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呈现载体的基础上,结合交响乐、京剧与电子音乐交织,并通过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延展表演与观赏空间”。

中国现代戏曲始终在寻求新的定位模式,它在艺术手法上的明显特点是,采用多种风格和样式以提高艺术质量和作品的观赏性。(高义龙、李晓著《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为解决艺术创新的难题,《白娘子・爱情四季》也遵循这一既成经验,将多种艺术进行了复合,创造了戏曲的综合美。

该剧虽综合了中西艺术表现手法,但以中国艺术元素为主,以西方艺术元素为辅。其多元艺术复合首先表现为,挖掘了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蓄美。如在序曲中,音乐在交响乐队的轻细描绘中,多媒体以静态的蓝色为背景表现出生机待发的意境。这时的音乐旋律明晰、线条清楚,是典型的京剧板式中的西皮基调,而多媒体影像也似国画式的写意手法。当等待中的京胡以熟悉的旋律和韵味清丽出现时,音乐即展现为多层风景。这其中的西方交响不仅仅是背景衬托,民乐京胡也不仅仅是主旋律,多媒体影像更不仅仅是布景和点缀,它们在多元中进行了基于京韵的复合,并紧紧抓住了中国音乐的“韵”这一元素。这“韵”是含蓄的,又是具象的、饱满的、留有余地的,充分显示了中国艺术语言的文化品格。

再如“冬”中的“断桥残雪”。这时的旦角唱腔成为旋律的主体,交响乐队以饱满的织体、变幻的调性等西方近现代音乐手法,为唱腔做着各种“角度”的艺术描摹,而多媒体视觉艺术则以淡静的飘雪和素雅的纱幔为元素,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凄冷。其中,还特地悬下一块没有影像的纱幔,代表了艺术构思中的无尽“余地”。由此可见,主创者所意欲的对中国艺术元素的“韵味”挖掘,展现了中国艺术语言的含蓄美,而这种含蓄,又是和具体的场景和情绪相联系的,是具象并留有余地的。

不过,西方艺术元素在作品里还是占了相当的分量和篇幅,如现代科技媒体影像技术、西方现代技法的交响乐手法、电子音乐、数字媒体语言等。虽然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交响乐是处于京胡引领之下的衬托情况,却也有着独立的艺术构思。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响乐是全新创作的,它并非“样板戏”时代的伴奏,而是独立的主题和展开,在很多情况下引导着全剧音乐的发展,在场景转换时还有着“间奏曲”的作用。多媒体板块涉及的技术很多,其中数字媒体和影像技术结合电子音乐将音乐空间扩展、延伸,将视觉空间放大、变延。而这些西方艺术元素都是服务于京剧表现的,如在西皮的基调下将“西湖”一场中的唱腔衬托得更加爽朗、明快,将“断桥”一场中的唱腔衬托得富有戏剧性,共同展现了剧情的起伏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而“冬”中交响乐部分丰富的色彩变幻,正是为展现白娘子复杂悲愤的心情而做的戏剧性铺垫。

同时,《白娘子・爱情四季》的多元艺术元素的复合,在不同场景中手法也是不一的,展现出绚烂多彩的艺术风格。如在“春”的绿色生机中,唱腔旋律清新流畅,交响乐织体单纯、干练,多元艺术融汇成富有生命精神的现代京剧唱段。在“夏”的火红热情中,欢庆的锣鼓和欢悦的唱腔和着交响乐奔放的节奏、变幻的调性,将喜庆的氛围托盘而出,融汇成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豁达情绪。在“秋”的灰淡色调中,民族打击乐、西洋铜管乐合着排山倒海的多媒体影像,将战争的巨大气势烘托尽显,融汇成富有大写意风格的泼辣战场。而在“冬”的黑白色调中,独语的白娘子在断桥边低吟浅唱,声低而情切;交响乐巨大的声浪虽掩盖着她悲愤的思想起伏,但多媒体素淡的手法、留白的无语都似乎表达着白娘子心若止水的表面和凄冷的内心,多元艺术融汇成“复调”化的艺术宏思。

如此可见,《白娘子・爱情四季》虽杂陈了诸多眩目的艺术手法,但由于利用得法,丝毫不见杂乱,反而综合促成了全剧在现代手法中所展现出的中国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着意于含蓄美之上的多元复合,它们共同促成了全剧的综合艺术美。

从音乐的角度看《白娘子・爱情四季》的传统交响

《白娘子・爱情四季》音乐总监、“上音”副院长徐孟东表示,该剧是现代作品,音乐的灵魂是京胡,结构则借用西方歌剧及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采取了德国瓦格纳时代的“主导动机”概念――让每个角色都有一个专属的核心旋律,例如白娘子是mi la so三个音,许仙是la so do mi。法海、小青也有属于他们的“动机”,这些“动机”都是从京剧音乐中提炼而来。正是有了这一“核心”,才使这个大型作品有了统一的基础。

京剧交响化的手法并非该剧首创,但依据衬托京剧唱腔的旋律素材而进行的全新创作,则使其有别于“样板戏”乃至近年来所出现的交响乐伴奏的京剧。其中的结构手法、音乐发展技法以及新创音乐和原有唱腔旋律间的融合,值得一提。

该剧放弃了原剧曲牌联缀的创腔模式,选用西方交响乐四乐章结构外加序曲和尾声。在戏剧结构上则采用西方音乐剧场的结构模式,以“春日邂逅”、“洞房红烛”、“水漫金山”、“断桥残雪”为线索,展示了白素贞和许仙之间真切的恋情、白娘子与法海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凝聚剧情、渲染戏剧矛盾冲突,该剧弃用了原剧中“白许猜忌”、“勇盗仙草”等许多场景,而将音乐紧密地安排为爱与恨的关系之中。这使各部分音乐的展开有了空间,也使戏剧矛盾冲突的营造和展现有了足够余地。

除宏观结构的精心构思外,具体各部的结构也有着很好的设计。如序曲引子中的中国大鼓之后,就用京胡展现了“白娘子动机”――mi la sol,这一主题被反复变奏强调,并和乐队浓郁的色彩进行了对话,展现出剧中主要动机;经过乐队的连接后,小提琴在较高的音区出现“许仙动机”――la so do mi;随后音乐在一声霹雳中进入展开性乐句,白娘子和许仙的动机被化为乐队部分的材料而得以发展;最后在极高音区,小提琴再现了白娘子动机(许仙动机没有再现)。这种非典型的二部性结构,带有明显中国曲式结构手法中的渐变性原则,强调了无回归感,同时也照应了西方结构中的对比性原则,在对称结构的处理上可谓兼顾了中西音乐的特点。这种结构处理手法在该剧的其他各部均有体现,但作为大型结构的主体部分――“春、夏、秋、冬”,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手法,其中渐变原则是剧中的重要手法之一,体现了该剧在结构设计上的中国化思路。

在音乐上,如前所述,除采用了京剧化浓郁的特性动机这一手法外,还在各部分音乐的设计上体现了京剧韵味与西方交响的合理融合。如“春”的开头,先用京胡将清新的西皮主旋律全段展现出来,继而用乐队进行呼应和衬托;在这一段落之后,乐队进行了调性的转化,弦乐和管乐相继对这一变化进行“描绘”,使音乐很快进入较为高昂的情绪中,而弦乐“煽情”的许仙主题再次响起,逐渐引领出京胡奏出的白娘子动机,进而引出白娘子的唱段。这种处理音乐的手法是基于京剧音乐之上的多层音乐构思,突出了京剧的韵味和西方交响乐的巨大描绘性。在“秋”中,注意了铜管乐在戏剧性场景表达上的巨大优势,也注意了中国锣鼓乐在武戏场景音乐上的巨大衬托作用,突出了中西方音乐的交响化思维。而在“冬”中,音乐取法则为唱段伴奏的方式,但将交响乐队伴奏写得更为复调化、多层化,调性变换也超越了“伴奏”的角色,而更多具有了深化音乐的意味。另外,在各部分之间还安排了多以“白娘子动机”为主导的间奏曲以及各篇中的合唱,这些都起到了连接各场景音乐和衬托或旁白剧情的作用,体现了交响化的思维。

总之,在该剧音乐的设计上,杨立青、徐孟东、尹明五、张旭儒、陈强斌五位作曲家与唱腔设计尤继舜在突出京剧音乐韵味的基础上,更多新创了交响乐与京剧协奏的手法,拓展音乐的表现效果,是京剧现代化的有益尝试。

从戏剧的角度看《白娘子・爱情四季》的聚散离合

杨立青在阐述“音乐剧场”概念和手法时,也谈及了作品在现代思维下同时还注意了对戏剧性结构力的控制。传统的《白蛇传》在戏剧结构的处理上非常严谨,但在《白娘子・爱情四季》中,创作者更注重了戏剧性效果铺陈转合的设计,展现了他们在传统剧目的开掘上所赋予自己的“聚散离合”的戏剧张力。

《白娘子・爱情四季》所展现的故事情节是蛇仙白素珍与书生许仙之间的曲折爱情。因此,故事的展开自然要从爱情着手。剧中有几对戏剧关系――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关系、白娘子与许仙的人仙不同属类的矛盾、白娘子与法海的矛盾、白许为争取爱情而做的正义斗争。这些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发展的。

在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关系上,该剧设计了西湖偶遇、雨中赠伞、两情相悦等场景。音乐上以白娘子主题音乐的开篇并变化衍展,清新地展现了白娘子被西湖自然的美景和人间两情相悦的亲情所吸引,从而萌生滞留人间的想法;接着,许仙纯朴的书生形象和憨厚老实的品格吸引了白娘子。于是借伞相约,爱情的发展进入轨道,加上青蛇的撮合,爱情水到渠成。“春”展现出两种清新的戏剧关系――白娘子与许仙、青蛇与白许,这两种关系是架构在浓郁的亲情之中的。音乐为之所做的铺垫,是以清新优美的主调旋律辅以不断转换色彩浓淡的乐队伴奏,将音乐发展与戏剧展开紧密相连。

在白娘子与许仙的人仙不同属类的矛盾上,该剧在“夏”的热烈气氛中予以了暗示。除了音乐所做的不同风格处理外,还在间奏曲的写作上着墨很多,其中白娘子的“仙乐”和许仙的“地乐”不仅在风格上略有区别,在调域上也稍有差异,这种矛盾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伏笔。

在白娘子与法海的矛盾上,该剧在“秋”的前半部分着力展现,音乐通过京胡和弦乐所营造的白娘子形象与铜管乐和打击乐所塑造的法海形象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法海势力强大和白娘子斗争的决心。

在白许为争取爱情而做的正义斗争上,“秋”的后部分着力进行了展示,音乐突出展示了代表法海形象的铜管乐和锣鼓乐的戏剧性力量,还通过电子音乐和音效的帮助制造了音乐的紧张性,突出作品在这一部分的,戏剧性张力被急剧放大,预示了白许爱情的悲剧结局。

在“冬”的“断桥残雪”中,作品着力于对白娘子的爱情理想与现实矛盾进行描写,对白许的“爱情宣言”进行了悲恸的放大,突出悲中更悲、痛中生恸,将作品的悲剧性戏剧张力发展到。音乐所做的发展是交响乐织体的复杂变奏和多调性转换的大量运用,并与唱腔、主奏京胡在“协奏”中将戏剧性张力推到极致,令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悲痛而心伤。

由此看来,作品严格按照悲剧艺术创作的规律,将剧中看似的偶然性因素(西湖偶遇、借伞叙情)聚合起来,巧妙地将平常人物的境遇渐渐隐伏下来,逐层发展、逐步聚拢。其中前两场主要着力展现的是“喜”,而后两场主要着力于“悲”的营造,两者巨大的反差造成悲剧的感染力量加倍积聚,形成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果,这种发展悲剧的方法,常能启发人们深深的沉思(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该剧在铺陈上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祛除了原剧中不利于戏剧性矛盾积聚的故事,着力于“喜”、“悲”对比情感的营造,由此造成戏剧张力的集中、明晰,从而使其迸发。而音乐在前两场所塑造的清新优美的氛围与后两场所展现的惨烈、悲愤、斗争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也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

现代京剧范文3

关键词 《马语者》 罗伯特・雷德福 悖谬

《马语者》是1998年美国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首次自导自演的佳作,罗伯特・雷德福以浪漫温馨的情调与缠绵悠长的镜头语言讲述着生活的甜蜜与忧伤,像是一首深沉而凄美的诗。

影片的开始即以流畅的剪辑描述甜美少女Grace的一个美丽梦境。一匹漂亮的马奔腾在无边的雪野上。晨曦辉映出它优美的线条和奔腾的姿态,这是一种具有野性生命力的梦境,充满畅快淋漓的奔跑与自由的生命情态。与此同时,也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喧嚣的大都市。高压的生活,快速的节奏,镜头的快速闪现切换让观众的心情也禁不住地紧张起来。而其中以Grace的母亲Anny为代表,脸上少了平和的笑容,多了几分憔悴与倦怠,至此隐隐可见这个家庭的不和谐。紧接着是Grace的灾难,一场车祸给了她也给了这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Grace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成了残疾,而她心爱的马“朝圣者”因身受重伤而疯狂。这个家庭的矛盾和痼疾也真正凸显在镜头上。影片在此表现出了对都市女性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她们生活中的种种悖谬现象。以Anny为代表的一类人,即为物质利益而求生存的人,为此她们淡漠了内心真正的需要,甚至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疲倦地在勾心斗角的社会里挣扎,主宰别人的同时也为人主宰,对丈夫对女儿亦如此,因此丈夫容忍她女儿仇恨她,这是一个表面平静幸福内在爱已失落麻木的家庭。影片在此从深层平面上表述了人认识自我之艰难,我们会因旅途中的诱惑而迷失自己,在生活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到最后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这也是生存的悖谬。

正如戴维・里斯曼在其《孤独的人群》中分析的那样,他认为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当代社会的性质发生了进一步的激变。就像Anny,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疲倦地挣扎,因此而失去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造就了缺少幸福感的悲剧生活。这同时也是别尔嘉耶夫对人类文明与自由的思考,文明组织人拓展自身的整体性和自身圆融充足的生命,把人贬成了奴隶。每个时代的文明人都见到:当人走出自然时,却失去了自身的整体性和自身的原始强力。人不能不沉思文明的价值。影片在此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表现出导演对以Anny为代表的现代人之悲剧生存状态的审视,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其束缚,社会是人生存的土壤也是人不自由的所在,每个人皆成了镣铐下的舞者,在生活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接下来,影片推进到这个家庭因为灾难开始的爱的复苏,Anny开始了拯救女儿的艰难路程,她排除万难保住了女儿心爱的朝圣者后毅然带着他们穿越美国来到西部大草原寻找懂马的人,因为她深知只有救活朝圣者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的女儿。至此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两重关系:人与社会,其中有诸多悖谬,社会由人来创造,人却并不能自由地徜徉其中,人的主体性往往毫无道理地被消解在诸多的事实之中:人与人,即夫妻之间,母女、父女之间,人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谬误,为假象引导,受命运愚弄,人的存在似乎永远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种状态,生活总出现许多不和谐,人也因此而缺少幸福感。这也正是导演罗伯特・雪德福通过影片告诉观众他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Anny是一位坚强聪慧的女人,也是一位伟大崇高的母亲。她毅然从复杂的环境中抽身出来,带着乖戾厌世的女儿,踏上万里跋涉的拯救之旅。镜头也随即从钢筋混凝土的大都市转向辽阔野性的大自然。这里是一个完全异于前者的世界,这里辽阔宁静、质朴粗犷,让人窒闷的心顿时放松下来。这里保存了较多的原始生存状态。代表着自然文明的Tom,看到了一位束手无策的母亲,一位充满敌意的女儿和一匹濒于绝望的疯马,以及其中人感情的匮乏。如此深重的灾难深深震撼了这个倔强粗犷、善良坚强的牧人,他决定拯救他们。

现代京剧范文4

不久前,笔者有幸随学校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摩了一出大型眉户现代剧《西部风景》,忽生耳目一新之感,的确觉得和小时候在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和五一剧院所看的传统秦腔戏有所不同。该剧由秦腔名伶李梅女士主演,以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段迁校史作为历史背景,反映出了孟冰茜一家为代表的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在大西北的奋斗历程。不论从它的道具布景、灯光音响等舞台设计上,还是从化妆服装、人物造型等形象设计上,均有突破传统之处。比如其中大量运用了立体舞台的多视角优点,使得虚实结合,真幻互映,时代波澜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意味。而演员在动作表演、声腔处理上也多能推陈出新,灵活多变。比如苏家的儿媳古丽有一处小唱段显然溶进了新疆民歌的特色,听来饶有情调。戏里时而又穿插着跑龙套演员的芭蕾舞小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杏花一角尤为引人,满口的俗词俚语,加之以秧歌化的夸张动作,实在是洋相百出。而细细想来,又觉得她仍是传统戏曲中不可或缺的彩旦一类角色。这些均能体现编创人员的匠心独运。

陕西戏曲研究院向来以秦腔改革为旗帜。早在抗日期间,后来成为戏曲研究院奠基人之一的马健翎就在延安编创出了著名的革命现代戏《血泪仇》,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甚至唐|所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忘给其留有一笔:“作者充分利用了传统戏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长处,向观众展示了相当宽广的社会画面。全剧共三十场,剧中人近五十,从统治区农村经关中地区一直写到陕甘宁边区,借助于秦腔粗犷、激昂、强烈的剧种艺术特点,演出了一个惊天动魄的故事。”又说:“他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很有戏,很有吸引力,特别受到农民观众的欢迎。”马健翎的风格基本上成了陕西戏曲研究院的一贯特色,该院创作的许多著名剧目如《梁秋燕》、《两颗铃》以及《屠夫状元》等均给人以清新的气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贴近生活,符合时代精神,并且广摭博采,大胆创新。笔者从最近所看的一部电视剧《老三届》中,也得出许多感触:真正具有震撼力的文艺作品应该包含坚实的生活内容,应该是作者所亲身经历过的个人史和时代史,是足以让一代人为之伤心落泣、为之感发振奋的青春史。《老三届》给人的感受完全不是当今娱乐休闲之类的影视作品所能给予的,也不是商业炒作所能包装的,因为它灌注着一代人的血泪。同样,戏曲的创新不仅应该追求形式的新颖,更应该注重内容的坚实,这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西部风景》禀承的就是求新求变的作风,它吸收了话剧、歌舞剧、芭蕾舞剧以及少数民族音乐、通俗歌曲的长处,从视觉到声觉,大胆创新,细心探索,把古老雄浑的秦腔唱腔和新颖时髦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西部风景》的取材以大西北知识分子为对象,反复强调“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主题思想,既有从纵的方面对几代知识分子不同待遇的客观叙述,又有从横的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热烈响应。特别是李梅洪亮高亢的嗓音,更能烘托出主人公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奉献精神。凄厉处,撕人心腑;激扬处,热血沸腾。简直将秦风秦韵的优长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个配角如周长安和尹美兰也能突出正反形象的强烈刘比,有层次,有波澜,这也是在构思布局上的新意。

现代京剧范文5

 

关键词 :意境 人性化 虚实相生 文化品性

一、线条飞动与住宅设计的人性化

古人云:“无线者非画也。”油画是色彩、块面的艺术,而国画的主要艺术语汇却是线条。国画的线条首先具有造型功能,它以线条的流动婉转为主旋律,以线条的明快、犀利、多变来表现、勾勒不同物象的形态结构和质感。人物画常用的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等数十种线型,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细匀遒劲,韵律感强;李公麟的《五马图》《维摩诘图》淡墨轻毫,线条富于节奏变化;陈洪绶线描质朴简练,清圆细劲,有金石味。粗细长短不一、刚柔曲直各异的线条,或细腻描绘,如须发勾描、衣纹处理;或概括、摄取客观物象的神质,离披点画,简洁流畅。山水画多以线条勾取轮廓,进一步地描绘则用“皴”。披麻皴、劈斧皴、折带皴都是用笔不同而造成的线的变异形态。披麻皴运笔舒缓,延绵重叠,疏密相间,柔和闲远;劈斧皴短粗有力,豪壮顿宕,棱角分明,一气呵成。树木高低倾斜地排列,溪水回旋曲折地流走,峰峦起伏连绵地配置,也都是线的集结、交融。

国画的线条还具有情感功能。它不仅标明客体的式样性质,而且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体现了它特有的主观性和表现性。它是画家借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注情思意趣、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语言,较之块面的运用,线条的抒情显然更自由尽兴。

线条是人的主观创造,是抽象认识的结果,是绘画艺术表现客体物象的视觉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对客体对象的超然把握。中国传统绘画始终贯穿着这种传神写意的精心构筑,贯穿着运用线纹再现、表现客观形体本质和画家主观精神的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画论特别重视骨法用笔。从线条概念的“一笔画”理论到清代石涛的“一画说”,都认为它不仅仅作为勾勒物象轮廓体态的媒介,而且渗透着主观意向,连贯着艺术构想,运笔造型,缀合意笔,统领心物,左冲右突,纵横飞扬。油画的线条遁迹立形,抚摩着形体,显露凹凸,以把握坚实的感觉;中国画的线纹则飘洒流畅,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显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也就在抽象点线的皴擦滑动之中,国画得以超脱形相实摹,而摄取万物神韵,创造意象,表达人格性情与意境。

现代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设计中应根据线条飞动的特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平面关系,使各种居住行为减少相互干扰,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各功能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避免相邻住户的视线干扰,起居厅和卧室应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视野;保证各功能空间的自然通风,提高空气质量;室内装修尽量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材等。

二、水墨交融与环境的自然化

画论曰:“墨具五色”“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淬。”(《历代名画记》)在国画中,墨是与线条紧密相联、并列依存的另一语言形式。中国画遗形似、尚骨气,薄彩色、重笔法,以墨调色,以水墨浓淡晦明稀释表现种种变化,“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没有彩色的喧哗炫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①

其实,中国早期绘画对色彩运用并不贬抑,半坡彩陶纹样约略可证。民间年画、寺庙壁画、宫廷绘画设色也都相当繁复艳丽,即使文人画的墨色在绘画中的作用,也主要是钩斫轮廓,再现物象本色,其独立的文化属性没有得到艺术上的张扬。唐代中晚期后,水墨逐渐取代色彩,成为重要的造型语汇,成为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说是水墨强化、催生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不如理解为中国画的写意需求选择了水墨媒介。国画由“丹青”到“水墨”的递进演变,进而对水墨的强调,实质是绘画艺术由俗到雅的转换,是古代绘画文化意识的自觉,是绘画语言形式的发展与丰富。它从形态上淡化了绘画的装饰性质,突出了绘画的认读性,为绘画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重要的是,它为国画传神写意开拓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驰骋空间。“它削弱了绘画艺匠式画的成分,进一步强化士子文人写的意趣”。②墨花飞舞情了无寄,超象立形心物交融,并以梅兰竹菊等客观物象的符号性简写,传达出画家的心志和情怀。

中国有句古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描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居住理念的精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存观念的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民居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极为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注重环境的绿化建设,关注人的心理需求,降低噪音、通风采光、隔热保暖、节约能源等,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设计原则。优美的景观起到赏心悦目效果的同时,消除了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惫,安抚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绿化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它可调节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改善气候,并且有防风降尘之效用。近年来,政府进行城市绿化、美化,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质量。

现代京剧范文6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迅猛,导致大数据在各个领域产生出现。各种数据源源不断的产生、汇集,导致了“海量数据”的出现。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普及,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必将会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数据的标志并不是掌握数据,获取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相关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预测,依据这些预测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能适应,降低了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的竞争力。不能够根据客户消费记录和相关资料分析出有用的信息,就会在新的竞争中被淘汰。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这种发展趋势与环境,对企业来说存在各种挑战,更多的是发展机遇。因此,以大数据为时代背景,进行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二、大数据的含义

早期的“大数据”定义是美国麦肯锡信息咨询公司给出的,具体为: “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重要的生产因素”。 “大数据”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对内容进行抓取、管理以及处理的数据的集合就是大数据”。本文认为,所谓的“大数据”是指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处理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不能够处理的海量数据。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的大数据技术以及服务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11年的7760 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17 亿美元,其增长幅度高达795%。在未来的五年里,复合增长率也会保持高速增长,预测高达 51.4%,并且市场规模的增速也很大,预计会扩大 7 倍。但是,我国很多的企业目前还没完全适应“大数据”的冲击,面对很多的挑战。

三、传统模式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比较

传统模式指的是以问题作为驱动,从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出发的探索型创新;利用专业知识,以人性化管理以及制度管理作为出发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企业管理领域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条件比较复杂,而且充满各种不确定多变因素,企业也有更多可能的创新选择,将有更多企业管理的创新方法。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好比是“池塘捕鱼”;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好比是“大海捕鱼”,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是供可选择的“鱼”也多了起来。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与传统企业管理有本质区别。

四、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1.获取数据与数据平台形成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数据或者问题驱动企业的创新管理,企业数据平台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数据的监测、收集、分析、处理、存储的作用。

2.企业创新问题与方案决策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要确定是否需要创新企业管理,获取、收集相关数据是与决策有关的因素。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收集相关数据,是否要进行创新以及创新能否成功,都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决策。要进行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做的是界定创新问题:确定需要创新的领域与范围;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具体阐述创新问题。依据创新问题界定,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隐藏的深层次信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作,对拟定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再分析验证,选出可信度最大的方案。

3.动态数据与实施创新方案

创新方案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积累绩效数据、实施数据的过程,把这些实时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将其加入数据共享平台数据源,分析反馈这些实时数据,对企业在创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实时纠正,实时监控、优化创新方案,确保顺利完成创新目标。从而确保创新方案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实时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过程,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方案成功的概率。

4.??时数据与提升创新方案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创新方案实施过程中,一直都有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其进行实时的验证,进而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相应的修正以及调整,保证创新方案的顺利进行;每个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是不相同的,避免引入其他的类似的创新方案所带来的不适应的现象;对企业的创新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的收集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根据分析到的结果,进行原有管理方案的修改,达到提升创新方案的效果。

上一篇平凡生活

下一篇一毛钱一个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