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有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参观博物馆有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1

它是一座室外博物馆。当时因为日本人的侵略,韩国与朝鲜都比较落后,没有生产武器的能力,所以展出的武器大部分是美国与前苏联支援时使用的,另一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老式火炮和步枪。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是两排高射炮。炮的长度各不相同,有粗有细,有的大炮内部零件还非常齐全,保存完整。摸着它们涂着军绿色油漆的表面,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在战场上,它们将炮弹一发发投出去的威武雄风。虽然现在这些炮已经不能用了,但它们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博物馆里。高射炮的右边整齐地停着一排运输武器的车辆,有些车身上还有被炸过时留下的弹洞。驾驶座上的皮垫已经开裂,生锈的方向盘仿佛告诉我们战争早已远去。

顺着参观路线向前走,有个高高的球形塑像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像房子一样高的球体中间是分开的,上方还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这座雕塑是博物馆的标志,名字叫“兄弟”。意思是:虽然韩国和朝鲜国土分裂了,但两国还是好兄弟。听导游讲解完雕塑的故事,我从心里默默地祝福两国能够一直友好下去。

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绿绿的草地。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各类武器放在这里自己心里感觉很不和谐。战争博物馆记录了一个国家的战争历史,韩国的战争博物馆更是记录国土分裂的整个过程。“战争”这个词就像一个恶魔,它让无数的人失去亲人,失去了家园。虽然战争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很多科技发明,但给人带来的只有悲伤。能够战胜“战争”的只有“和平”,“和平”她就像天使给人们带来安宁,带来幸福。我想,只要大家宽容地面对生活,平等地去看每一个国家的朋友,那么,世界上将永远和平幸福,战争博物馆再不添一件展品。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74-02

博物馆是对人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典藏、陈列、征集和研究的场所,担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了解历史和教育孩子的好去处。因此,如何通过宣教解说来深化博物馆展览的意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正能量,成为当前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点。

一、当前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行,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实现了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公共服务。博物馆的大量新建和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博物馆的人流量不断增加。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主要是通过讲解、解说,使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展品和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宣教工作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当前,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博物馆宣教工作重视不够

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博物馆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对宣教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紧张。很多博物馆管理者把宣教工作定位为对展览的辅助,认为展览比宣教工作重要,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经费放在场馆的建设和展品上,对宣教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甚至一些博物馆的宣教人员因待遇不高,没有编制而流失。二是博物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定位,一些博物馆为了增加人流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一味注重展览而忽视了宣教和文化的传递与传承,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博物馆内在价值的体现。

(二)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盲目性

由于博物馆的隶属于行政管理体系,很多工作都要根据上级或同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活动,根据红头文件、政府指示来开展宣传工作,大多通过电视、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宣传手段有限,过于官方化,使宣传活动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博物馆的展览得不到较好的宣传,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也就无法实现吸引观众参观的目的。此外,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盲目性还体现在缺乏调研,不能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基层的博物馆展览一般是根据本地官方的要求,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展现政府工作而展,在宣传时,没有从观众的年龄层次、鉴赏水平、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宣传方案的制定过于笼统,没有层次性。

(三)博物馆宣教队伍素质不高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工作人员实行行政事业化管理,专业军人、艺术团改组分流人员、考选人员等是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作机制使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而博物馆宣教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宣讲人员,大多是聘任制,身份是临时工,工作不稳定,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优秀宣教人员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宣教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幕后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要口齿清晰、仪表端庄、反应敏捷等,而且一些地区在旅游旺季时,宣教人员的工作量十分大,这就要求他们要态度好还得吃苦耐劳。宣教队伍素质不高,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感观和体验。

二、新形势下博物馆宣教工作路径优化对策

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网络技术、电子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要在新形势下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进行优化,首先要从宣教理念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要加大宣教队伍的建设,通过活化宣教方式等手段,来提高博物馆的趣味性、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要职能。

(一)创新博物馆宣教理念

博物馆宣教理念的创新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本宣科。在传统的宣教工作中,习惯了提前拟好宣讲稿,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都用同一个演讲稿,没有感彩地照本宣科,这无法引起参观者的共鸣。新形势下,博物馆的主题宣教工作应与时俱进,有针对性。比如在做“七一”活动主题展览时,要根据年龄层次和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宣讲。对有过抗战经历的老党员或经历过抗战年代的老年人,因为他们对熟悉的展览感同身受,因此宣讲、讲解内容要精简,讲解要感情丰富,多与他们交流和讨论,甚至用请教的态度,表达出充分的尊重和敬重。而对年轻一代的参观者,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对历史了解不够,因此给他们做宣讲时要更详细,对一些重要节点和重要事件要重点讲解,强化记忆,让他们铭记那段历史,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对年龄偏小的参观者,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和知晓那段历史,为他们在未来对历史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国家对博物馆建设的日益重视,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对博物馆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博物馆应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总之,博物馆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主动走进博物馆。

(二)健全强化博物馆宣教队伍

博物馆工作不是一个展示陈列展览品的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对展品进行讲解或数字虚拟情景再现,来传达展品背后的故事或内在涵义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宣教人员的讲解对博物馆而言至关重要。要充分加强宣教力量建设,打造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宣教人才建设。博物馆宣教人员承担着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于参观对象,是博物馆的“形象代表”和“名片”。宣教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所以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宣讲人员队伍。因为要直接跟参观者互动和沟通,对宣教人员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质,要求都比普通服务行业的标准要高,因此必须把好入门关,严格入门条件,将优秀的人才选聘到宣教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后期培训。宣教工作并不是简单地“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而是一项综合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仪表仪态等多方面内容的十分复杂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宣教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宣教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虽然宣讲人员的主要讲解内容是根据陈列品进行讲解和说明,但不能“就事论事”,讲解员不仅要掌握陈列展示品的相关信息,还要全面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面对参观者五花八门的提问,讲解人员才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综合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答。其次,要加强宣教技巧的培训。宣教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要通过培训使宣教人员克服怯场、紧张、亢奋等不良情绪,在整个宣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落落大方、自信优雅。同时,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或穿插幽默、表演等表现形式。三是加强宣教队伍的管理。要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通过定期考核、测试等方式,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和检验,激发宣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增强服务意识,在讲解时要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三)活化博物馆宣教方式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要求。一是大力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博物馆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漫等电子技术手段,更形象、生动地展示或还原故事和时代背景,这种方式可以丰富展览的内容,让观众深刻了解展览的含义。此外,可以将报纸、网络、电台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相结合,多渠道地开展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二是多采用展览性宣教方式。针对流动展览和主题性展览,可以根据确定的主题、内容和展览对象,在重要时间节点或事件节点上开展主题宣传教育。这种形式的宣教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场地和人员,节约资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教功能。三是充分发挥阵地讲解作用。阵地讲解是博物馆宣教的一种重要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教作用。比如可以通过组建宣教队伍,到学校、机关单位、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宣教,进行博物馆内容的宣教。四是建立互动机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当由封闭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如增设互动项目,将单纯的观展变成兼具教育和娱乐功能的交流活动。通过互动,让群众体验更为人性化、互动化、情景化的主题展览,让更多人愿意主动走进博物馆,获取知识、了解历史、感悟文化。

三、结语

宣教工作是联系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宣教工作做得好,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着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创新宣教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活化宣教形式等路径的优化,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晓雅. 浅谈如何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效果[J].科教文汇,2013(9).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3

——参观中国科技馆有感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全世界的惊呼声中,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正以一个不可思议的速度奔向未来。“五一”节那天我亲眼目睹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因为我去了中国科技博物馆。

我与科技博物馆之缘还要从“五一”那天说起。那是一次令我难忘的参观。我亲身实践了科学的奇妙现象,刚一进展厅,便是一个十分现代的高科技机器人交响乐团,不是很大,在一个台子上,我亲耳听“他”演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每一个“人”都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后来我又见到了爸爸常说的而且要推广的一种列车——磁悬浮列车,造型完美,并且这种列车不用能源,利用磁性就可以使它开动起来。接着我又观看了电灯发亮原理,然后我还实践了光学现象。

当然最令我难忘的还在后面呢,突然一个巨大的仪器展现在我的面前,那时航天员感受器,坐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360度大转弯身体负重压力大,椅子有按纽可以调快慢,妈妈问我要不要试试,我说等等,因为那毕竟是有挑战性的呀!终于我下了决心上去了,开始不会调按纽,受椅子的任意摆布,有一下我感觉差点从上面掉下来。感受完毕之后,我就感觉有些头晕目眩了,真的很难受,你想想在那椅子上,我心理恐惧,它又使劲把我往下压,然后经过360度大转弯,哎!可是这毕竟还是体验呢。神州六号上真正的航天员一定比这个累多了。正当我头晕脑涨时,一个宇航服有映入我的眼帘,真希望我以后可以穿上它,当一名宇航员……

我知道这不是幻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成为新世纪的接班人,中国在召唤我们,在这次博物馆之行,我与博物馆结下很深的情愿,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迎接新的召唤。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4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和户外建筑材料及展厅空间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讲博物馆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外观的材料体系较为重视,牵涉到建筑立面的质感肌理、结构控制、色彩配置等基本设计内容,尤其是这些设计内容和博物馆建筑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由贝聿铭设计新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博物馆外墙用乳白色石灰石干挂堆叠而成,石材规格模数巨大,密拼的铺装方法强调了立面的整体性;建筑的细部采用典型的阿拉伯地域传统拱形窗和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又使这座建筑增添几分柔美,尤其是多种灰色檐口的开窗使建筑立面灵动有致,当建筑映射在多哈近海时,犹如阿拉伯之魂荡漾和浸印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艺术力量。博物馆中庭设计成银色的穹顶,环绕构造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将户外建筑立面的材质导入室内中庭,模数的变化,色彩的统一,都加强了和博物馆建筑外观材料的统一性和关联性,同时将这个材料体系逐渐导入到展厅内部,堪称讲究至极、无与伦比,不愧是大师的收山之作。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选址上,大师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该馆填海建立一个独立的人工岛。在这个案例上,我们不难看出贝聿铭大师的建筑设计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综合自然环境--建筑结构立面--室内公共空间--室内展厅陈设的关联序列。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物理功能

1.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环保性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装饰材料首先要注重品质的环保性,在选用这些材料时应认真评估和测试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质量标准,在执行这些标准时尽量满足和达到在国家标准,避免因造价条件限制和其他因素影响,使用环保评测不达标的装饰材料。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装饰材料品质的环保性应从设计环节、采购环节、施工环节、验收环节层层把关,始终把材料的环保性要求和达标放在建设质量要求的第一位。在设计环节要求设计师避免使用环保测评容易出问题的装饰材料,了解各类装饰施工材料审美属性的同时也了解材料的环保属性。在采购环节要求采购人员采集多个材料小样,先进行环保评测,选用评测指数最佳的材料商,然后才进行价格谈判,优质优价,将材料小样封存作为大宗材料的验收样板,避免材料供应商以次充好,确保装饰材料的环保安全性。在施工环节,要求施工班组严格按材料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安装,避免装饰材料的环保封护层破损,造成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的释放。在验收环节应整体评估博物馆公共空间装饰材料的综合环境评测,如遇不达标的情况应分析出那些材质出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调整和处理解决方案,实施材料的更换和其他封护处理技术手段,直至复评合格满足博物馆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要求。

2.博物馆公共空间声环境

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因为其衔接接引、驻留等候、疏导人流等建筑功能,是通过参观人群最多的场所,有些时候常常被形容为“人声鼎沸”,因此该空间的声环境设计是尤为重要的。首先,设计师应在满足博物馆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条件下,对结构立面做声环境塑造,如在立面反射体的设计上,将声音的反射引导向地面、顶面,拉长声音反射距离,在声反射过程中弱化反射声音,灭失反射声音。尤其是在距地面4米高的立面材料选择上审慎考虑,在材料选择上多采用各类洞石、各类砂岩、各类瓷板、各类陶板、各类木多层板、各类吸音板等;在选用其他石材和瓷板、陶板时,则将这些材质的表面做机理处理,如火烧板、机刨板、打孔板、毛石、蘑菇石、片岩叠石等,使墙面材料产生吸音效果和声音的漫反射效果,弱化噪音,减少声反射,达到较好的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声环境条件。

3.博物馆公共空间光环境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光环境一般是由自然光源、人工光源以及自然光和人工光结合的光源所构成的,光源、光色、光照度都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材料。现代建筑的自然光是经由玻璃幕墙、大型门窗、天井和桁架式玻璃顶棚导入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该光源和室内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光源,好的建筑设计通过自然光的导入,可以使博物馆公共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人工光源多用在博物馆公共空间不具备自然光导入条件的情况下和夜间晚场照明,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光源、光色、光照度对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塑造和影响。通常的设计原则是普通照明和重点照明的结合、泛光照明和点式照明的结合、常规照明和装饰照明的结合等,这些照明体系强化了空间的表现力和材料质感,使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光环境较为准确的传达设计意图,从属性上来说自然光源是动态的,人工光源是静态的。也可以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结合使用,根据自然光源的变化,配合和辅助人工光源,人工光源多用在自然光源照射不到的空间和由于天气变化照度不足的空间,在人工光源的控制系统应充分智能化,巧妙地对应设计和控制有效地补充了自然光源的不足,从而营造出最佳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光环境。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艺术感受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材料体系不能够忽视空间的艺术感受,应着重的表现出材料质感的美,使之在视觉上与空间结构高度协调,产生富有感染力的空间结构材质语言。材料质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质感粗粝的材质使人感受稳重、沉着和粗犷的视觉效果;细腻的表面质感则使人感觉轻巧、精致、高贵和华丽的视觉效果。正确地选用装饰材料,在质感处理上充分考虑质感的均衡和搭配,能增加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材料体系的整体性直接影响最终设计效果的实现,材料的合理配置是设计的根本,材料使用的统一性贯穿空间始终。既要注重不同空间材料和材质的变化,又要考虑变化之间的衔接和延续,既富于节奏又整体化一,这些要素包含了材料的选择类型、质感肌理、色彩效果、板块模数、加工技术、安装方法等细节,是考量设计师控制能力的一道大题。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性也是空间材料体系构成的关键,除了在空间里配置反映博物馆地域特色的艺术品(壁画、浮雕、圆雕、其他大型艺术装置),还应该在造型语言上反映地域的文化特质,如当地的建筑、文物、习俗及其他造型特点。在材料体系上尽可能选用当地材质和营造技术,响应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建设“三贴近”的设计原则,实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需求。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保洁和养护

博物馆空间材料应具有保洁和养护的便易性,尤其是博物馆的共享大厅地面材料应当耐磨、耐腐蚀;不适宜使用软的材质和易污染的材质,不适宜使用机理复杂的材质和密度粗粝的材质,设计师在材质选用时就应给后期保洁和养护留下可能和余地。其中石材养护是为了突出石材的优良品质、延长石材的使用寿命,利用先进的技术及方法,对石材采取的系统专业化和规范的保洁和养护措施。除了石材打磨抛光、石材打蜡封护、石材晶面处理的基本养护技术外,还吸收引进了国外石材改性研磨、石材无缝处理、石材釉面处理、石材皮革面处理、石材返碱治理、石材无痕修补、石材空鼓治理、石材抗渗透处理、石材色差调整、石材覆膜保护整等工艺技术。无论是石材、瓷板、陶板、木材质、人造板材质等装饰材料,保洁和养护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保持原材质特点、维持原材质清洁、延续原材质使用寿命,使设计师意图最佳的呈献给观众。

博物馆公共空间材料的新颖性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5

关键词:走近艺术家;培训模式;构建;探索

一、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丰富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要想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好美术教育活动,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地方的这些课程资源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较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同时这些课程资源也可以转化成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二)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区、县一级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我们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充分运用名人效应策略,运用人们对艺术家的崇拜心理,将培训内容与美术教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培训模式与教师的心里渴望紧密结合,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广大教师忙于教学,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接触艺术名家很难,无法得到名家的点拨与指导,专业技能、技巧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名家的点拨与指导在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为教师和艺术家之间搭建了桥梁,通过参观和艺术家接触,开阔教师的眼界,丰富知识,领略大师的风采,实现美术教师个体难以实现的想法或愿望,通过培训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传承和发扬优秀美术文化

优秀的艺术家不仅创造出的作品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家本人更是一种宝贵的财产,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虔诚,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对教师来讲更是宝贵的财富。走近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美术文化方面有着积极意义,而且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还有着一丝紧迫感。

二、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走近的对象

确定走近对象的过程就是开发与优化美术文化资源的过程,也就是明确培训的主题和内容的过程。居住在通州地区的艺术大家要想转化成为教师的培训内容就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接触到,教师能够走近。二是艺术家在通州要有艺术馆或工作室,教师能够参观。三是艺术家身体条件好,能够和美术教师进行交流。根据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对艺术家的条件进行分析确定韩美林、高占祥、黄永玉、张源、高士尊、齐辛民等艺术家为教师走近的对象,每次走近一位艺术家。

(二)制定培训方案

确定走访的时间、地点、交流的主题,制定程序安排,联系新闻媒体等。

(三)培训的实施

1.参观艺术家的艺术馆、工作室

观摩、欣赏艺术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等多方面加以赏析。

2.走访艺术家

内容主要有:艺术家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艺术创作经验、作品介绍、技法示范、教师请教等。

参观与走访是相结合的,二者是统一的。

(四)培训后反思、内化提高

教师参观、走访完后要撰写活动反思,反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的作品对自己专业的影响,二是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影响。

三、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一)培训模式的创新性

传统的区、县一级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多以教学为主,培训手段单一,多以上大课为主,以灌输式为主,培训模式缺少新意,往往激发不起教师参与的热情。走近艺术家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别于单纯的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或展览,也有别于请专家进行讲座,它将参观艺术家的艺术馆、工作室和走访艺术家本人相结合,这种培训方式还很少有人尝试,走近艺术家呈现创新性的特点。

(二)培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每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不同,作品风格不同,创造的手法和艺术特色不一样,每一位艺术家都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培训主题。

(三)培训方式的开放性

走近艺术家将教师培训的地点从教室转移到艺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培训活动离开了传统的培训基地,离开了教室、学校,走向了社会。培训活动教师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和艺术家互动交流式,同时新闻媒体也参与活动过程,对走近艺术家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从而使封闭的研修培训活动转变成开放性的,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了活动影响,提升了美术教师的社会形象,使活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四)培训过程的长效机制性

走近艺术家是一个系列的研修培训活动,它有别于单独的一次参观走访活动,而是将走近艺术家培训活动系列化,每学年安排一至两次走访参观活动,通过几年的时间走遍通州地区的艺术大家,通过系列培训活动,开阔教师的眼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走近艺术家――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的效果

1.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人数多,热情高,参观学习认真,很多教师写了培训心得和参观有感。

2.艺术家们也被教师们的真诚所打动,毫无保留地传授创作经验、书画技艺、赠送作品、题词鼓励。韩美林先生接到教师们献上的鲜花,看到学生们画的福娃作品特别激动,站着给教师讲了一个多小时,为活动题了字“师道尊严”。高士尊先生示范讲解绘画、书法技巧,将书法、绘画作品送给教师们。张源先生为活动题词“育人兴邦”。

3.通州电视台播放培训活动新闻,通州时讯也对此进行报道。走近韩美林、高士尊、张源三次活动情况都在通州新闻中播出,通州时讯头版报道了几次活动情况,走近艺术家教师系列培训活动还成为电视台、通州时讯合作节目,每次活动新闻媒体都全程参与,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6

每年我都很期待参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Art Basel Hong Kong),看看国际级的艺术作品,感受丰富的艺术创意氛围。上月有幸到韩国首尔学习,并参观了多家美术馆,了解当地的文化艺术。

是次首尔之旅特别乘坐了四小时车程去光州,为的是参与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这是一个国际现代美术节,由1995年创办至今已是第11届,旨在透过艺术,扩大民族、国家、文化圈之间的文化沟通,将光州民主精神的文化价值发扬光大。本届的主题为“第8气候(艺术何为?)”,展示了超过一百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家作品。光州双年展主展览馆设有五大展馆,展览馆亦设有每天11场免费导赏服务,为参观者讲解。

光州双年展的展品非常多样化,有画作、设计品、雕塑、装置艺术、影像,以至视频,当中不少作品更是混合塑材而且相当出色,例如德国艺术家Tommy St?ckel以纸制成不同姿态但富有感情的石头雕塑作品《光州石》,伊朗艺术家法曼法玛妮(Monir Farmanfarmaian)以镜面碎片镶嵌的画作,及以铅笔绘画出来的立体金属感作品,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光州双年展除了主展览馆,亦设有多个外部展览馆及交流中心,可以拿着地图到处走走,顺道于市内观光,逗留两天也不错。

回到首尔,特别推介的是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及东大门设计广场 (DDP)。MMCA首尔馆于2013年正式开馆,位于景福宫旁,是一座复合型文化艺术中心。现有工艺工坊一直到成为工艺及韩国艺术家奖2016的展览,展期到2017年1月。美术馆旁展示了一个由废弃船身改装并绿化成为休憩处的建筑Temp’L,此外,其画廊艺术区更展示了新一代艺术家的文化商品,是购买纪念品的好去处。

于2014年开幕的东大门设计广场(DDP)位于著名的东大门时装批发区,其外形奇特有点像飞碟,这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所设计,她是第一位获得建筑届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可惜她今年初已因病离世。DDP中包括有博物馆、大型展览馆、会议厅、美术馆及文化公园,外墙由一万五千多块铝片拼砌而成,晚上会有点点幻变的灯光,加上公园上二万多朵LED白玫瑰花海,难怪DDP已成为多出韩剧的拍摄热点。

Gwangju Biennale 光州双年展

展期:2016年9月2日至11月6日

网站:http:///

MMCA国立现代美术馆 (首尔馆)

地址:首尔特别市钟路区三清路30 (昭格洞)

网站:http://mmca.go.kr/

DDP 东大门设计广场

地址:首尔特别市中区乙支路281 (乙支路7街)

交通:乘地铁到东大门历史文化公园站,1号出口

网站:http://ddp.or.kr/

相片必选:GwangjuBiennale2, GwangjuBiennale3, MMCA2 或 MMCA3, DDP1, DD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