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生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具生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具生产

模具生产范文1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模具生产范文2

关键词:汽车冲压模具;车身的质量;生产组织和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汽车的发展自然离不幵汽车冲压模具,汽车的车身零件几乎全部是由模具成型的,模具现在也分得越来越细,出现了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等,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又分出多个类别,模具总体上是朝着高精度、高速度方向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估计2010年单是汽车模具行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近年来汽车冲压模具快速发展。汽车模具种类很多,其中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是用量最大的两大类。此外,还有铸造模具、锻造模具、橡胶模具、粉末冶金模具及拉丝模具和无机材料成形模具等。在汽车工业十分发达的国家,为汽车服务的模具往往要占到其全部模具生产量的4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为汽车服务的模具约已占到了全部模具产量的1/3左右,其中,冲压模具要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汽车冲压模具在模具行业和汽车工业中重要地位。尤其是汽车班盖件模具直接关系到汽车车型,因此其地位尤为重要。

2、模具调试料生产管理

模具调试过程中,需要不断冲制冲压件,通过对这些冲压件的检查来达到确认模具状态的目的,冲制这些冲压件所使用的板材就称为调试材料或者调试料片。模具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技术交流到商务招标,从模具调试到外委生产,从物流规划到制件配送,都决定着模具调试用料的流向,做好此项工作应从源头介入。

2.1模具调试用料生产特点

①需求量小。调试材料为两部分用途:一部分用于模具调试,另一部分用于装车样件提供。一般外板覆盖件模具调试料片规定800张,其中100张用于模具厂家的品质调试。100张用于模具状态确认,自动化设备调试,300张用于量产状态模拟,300张用于量产品质确认和供试装车用。即使是这样小的需求量,也要根据节点进度分批提供。根据项目节点,分手工提样、全序提样和预验收三个阶段,连同小批量共计下料四批。

②种类繁多。每种零件所用钢板的牌号厚度规格各不相同,按主机厂冲压车间负责的每台整车80个零件计算,对应的钢板种类就是80种,这给生产、配送带来的压力很大。

③钢板规格的不确定性。模具调试之初,板料的规格比实际需要大很多,这样因为如果板料大了可以减小,如果小了就没有补救措施了。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每轮调试都不断减板料尺寸,直至达到最经济为止。因为每批次生产规格不同,所用卷料也相应各异,如果调试之初专门针对某一零件采购钢卷,后期会因调试规格减小造成卷料浪,从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④新牌号钢种的应用。新材料在新车型开发中时常应用,而这些新材料是公司钢板库所没有的,若要使用,就必须采购。钢厂采用订单式生产,周期一般为两个月,加上物流时间,采购周期需要三个月。这将对模具调试节点造成不利影响。因为采购的卷料最少达数吨,而单个零件的需求不过十分之一二,余下的卷料退回钢板库,这将又对库存带来不利影响。

2.2.对模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国产模具的相对低成本成就了国产品牌车的迅捷快速发展,这已经被大家公认。但低成本的模具并不意味着制造水平低下,这一观念尚未被大家所认可。在低成本开发多品种的同时,国产品牌车要快速发展和提高品质,一定离不了国产模具水平的提高。国产车不但要在中低档市场上继续发展而且一定会在中高档市场上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这一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对模具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是汽车冲压模具市场的必然趋势。模具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趋势,并要依靠技术进步来保持低成本,并不断提模具质量。

3、汽车冲压模具设计制造中的新技术

CAE 冲压仿真分析技术 在汽车冲压模具的工艺设计中,现已广泛开始引入CAE 冲压仿真分析技术,主要软件有DYNAForm、AutoForm、PAM —STAMP 等。汽车模具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是冲压工艺技术。冲压工艺技术包括工序设计、成形型面设计、修冲刃口设计等等所有涉及产品成形部分的技术。因此,冲压技术水平决定了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目前国内模具制造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大差距就体现在冲压工艺水平的差距上。以往我们的冲压工艺技术主要靠人的经验,由于传统的设计方式不能完全解决模具调试中的拉延开裂、起皱、变薄、回弹等技术难题,CAE 技术因此成为国外大型汽车和模具企业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CAE 冲压仿真分析可以在冲压工艺设计阶段对所完成的模具设计进行成形分析,通过分析能有效地发现成形中会出现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工艺补正,来解决问题,再反复进行分析和补正,直到对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数字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在先进的模具制造厂商中已被广泛运用,在国内的冲压模具制造企业中也开始大量采用,但由于分析经验较少,还不能完全解决模具调试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通过分析技术的运用,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加上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并与CAE 技术相结合,CAE 技术就完全能指导模具设计与制造,能明显地缩短了模具调试周期,提高模具质量。目前,CAE 分析已成为模具设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将成形模拟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法运用于覆盖件冲压工艺设计, 通过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迭代过程来实现最优设计, 是覆盖件冲压工艺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实现集成化设计和使其摆脱个人经验束缚的有效途径之一。

车身覆盖件的SE 分析及工装同步开发 由于汽车新车型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对模具工装的要求也是时间紧张,为了节约开发时间和开发中零件的工艺性问题,现在大部分主车厂在进行新品开发时都会提出对新车型进行车身覆盖件的SE工艺分析,在进行零件工艺性分析的同时也就可以进行模具的工艺设计与成形分析,同时也可以对零件工艺性提出很好的改进意见,为车身工程化设计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节约了车身冲压件模具的设计时间。同样还会减少因分析结果不好造成工艺性差,在后期增加大量的设计变更,增加制造中的设计变更难度。能在先期对零件做好较为充分的分析,不仅能有效减少零件的后期设计变更量,提高零件的工艺性,还能降低因大量设计变更所产生的设计变更费用成本,缩短模具调试及变更时间,也能有效地提高模具质量。由于模具的设计分析与汽车车身覆盖件的工程化同步,在车身覆盖件工程化完成后,模具设计时间大量节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模具结构设计工作,进入投料制造过程,这种同步化开发可以节约模具设计时间5 0 % 以上。

4、结语

现在正是汽车冲压模具企业的良好发展机遇,汽车工业必将带动模具行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昂贵的进口模具是国内模具的市场,要做高质量的模具就需要新技术来进行支撑,新技术的大量投入也伴随着人才的培养,模具行业的人才也是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模具产业会运用新技术来进行发展,增强质量提高和有效管理,将为国内汽车行业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运用新技术来提高传统模具制造业势在必行,也是模具行业进入国际模具市场的必备条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同行的设计制造经验与新技术,就能有效地加快国产汽车覆盖件模具国产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模具生产范文3

关键词:内控制度 应对措施 监督执行

1.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受资金短缺和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少或者减化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执行力。

2.应对措施

同规模型批量生产企业不同,中小型模具生产企业一般采用单件订单式生产。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上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存货、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做简要论述。

2.1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制度

内部组织机构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均规定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下面是某中小型模具生产企业材料采购流程:

技术部门根据与甲方会签后设计向生产部门传递模具设计——生产部门根据工艺向部门提出原材料的生产采购计划同时传递财务部门备案——采购部门根据计划采购原材料——原材料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仓库保管员验收后由财务部门审核计划——计划内合格材料入库登记原材料明细账同时财务部门登记原材料总账。

2.2存货的内部控制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模具生产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流动性高等特点采用如下控制措施:

(1)设置专门的仓库‘专人负责仓库业务和记录’也就是货物进入或支出仓库者要有正式的手续、记录和负责人。

(2)采用永续盘存制度‘由会计部门控制总帐’仓库部门设分类明细账的方法进行内部控制‘在货物收、发、存业务中’所有有关收发业务的手续凭证都应有一联送交会计部门进行记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库内部控制。

(3)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查明库存数量和金额‘并将账面同实物盘存的结果相对照以开成一种牵制关系。

(4)对某些长期末用或不用的存货‘因其账面长时间没有变化容易会计人员麻痹’疏于对账及实物的盘点‘为仓管人员贪污、挪用企业资产造成可乘之机。对于这部分资产’会计人员应更加重要强实物的核查。对长期末用并不需用存货及时报企业管理层批准处置。

2.3采购与付款的控制

采购与付款业务是各单位经常发生的业务,其关键控制点包括:

(1)建立采购与付款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建立严格的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制度,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同时保证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审批。

(3)对于重要的采购付款业务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实行单位领导集体决策和审批。

(4)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限量采购管理,节约资金使用。对于可公用设施的采购,应合理确定采购量。

(5)严格按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的程序办理采购付款业务,并及时准确人账。

(6)建立健全验收制度,根据制度验收所购物资或劳务并出具验收单据或验收报告,实行验收与入库责任追究制度。

(7)应加强对货款支付的控制,严格核对采购发票、验收单、入库单、合同等有关凭证,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对符合付款条件的采购业务及时办理付款手续。

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耗费,包括直接成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的控制的核心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合理地节约开支,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设立专项部门监督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3.1拟定稽核计划:

查核依据、查核对象、查核目的、查核范围、查核方法、查核日期、查核资料搜集准备、查核通知等计划准备工作。

3.2稽核工作实施执行:

初步查核:系全面性,内容包括受查单位各种业务与内部控制措施;搜集资料后应抽查验证。

深入查核:就初步查核所发掘的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查核,以了解问题的症结点。概分为以下二类:

(1)制度系统查核重点:

例行作业是否已制度系统化?并有明文规定可资遵循?

现行制度系统是否合理?是否与公司政策一致?流程是否明确?执行、记录、检查是否由不同人员执行?现有资源是否有效运用?

随公司内外环境改变,是否需要修定或建立制度系统?

(2)执行作业查核重点:

实际执行作业与制度规定是否相符一致?

各项原始凭证是否有案可循?

执行作业方式是否前后一致?

查核工作底稿记录要点:查核对象、日期、编号、目的、范围、依据数据来源、处理事实、取样范围、种类、数量、凭证、查核经过及事实说明。

3.3查核结果分析研究:

找出发生问题之所有因素;分析各因素彼此间之关系;决定各因素重要性的先后次序;研究所有可能解决方案;将各种可能解决方案与有关人员商讨;选择最适当可行之方案。

模具生产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型本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其它科学技术的全面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议题。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程;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来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 [1];2012年3月13日,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3年工作要点文件也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二、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等职业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核心模块的课程,它主要培养从事聚合物材料改性、成型加工生产、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紧缺,虽然全国各地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每年都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许多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却达不到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整合,一方面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内整合”和“课外整合”进行学科教学整合,使学科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新的课程体系中,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科书、创建游戏式的教学方式等,可以使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得到整体优化;进而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为塑料模具相关的企业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才。

三、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改革旧的教学结构的、建立新型的、符合信息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结构,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为:

1、教师方面: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从学校到企业适应期做准备。

四、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具体措施

1、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价值观念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还只停留在是单纯地将信息机械应用于教学上,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通过学习让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选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通过学习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就要求所设置的教学项目:第一,能够涵盖所需的知识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服务于企业;第二,要充分考虑各类信息技术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使所选内容具备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第三,要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基于此,在研究中必须认真研究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高职学生的现状,研究企业目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3、创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该从原有的45分钟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创建“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建利用各类网络资源的“网站开发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等等。

4、建立多元考核机制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一卷定高低,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只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所以必须建立一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5、编制一批信息化教材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目前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学生就可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随时随地的上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建立网络教科书平台,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整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反思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模具生产范文5

关键词:生产业务;集聚;驱动因素;模式选择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16年度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630146)

1.引言

生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和实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集聚与发展的驱动型因素较多,比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的驱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驱动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生产业的集聚。本文在对生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集聚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通过有效的模式选择来进一步提升对各驱动因素的高效利用,以此促进生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2.生产业集聚主要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

经济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结果。当前,我国生产业集聚的首要推动因素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但是经济基础总量较大,对各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不断强化,使得生产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升发展和集聚的速度,使其整体的集聚趋势不断加强。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强大,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业开始走向转型,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进而使其产业集聚的整体效应明显加强。

2.2 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的驱动

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生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我国整体消费理念的不断发展,加之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强的消费能力,其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在不断增强,对生产业的社会需求不断强化,使其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相关服务、整合现有资源等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以此推动整个产业的不断集聚。因此,从当前我国生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来看,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3 相关产业发展的驱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要以其他产业作为基础和前提,不能独立发展。生产业在实现产业集聚的过程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此也成为生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我国各产业的不断发展,其相互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使得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作为保障,其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不断借助其他产业的推动力量,对自身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以此实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产业集聚等模式实现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

3.驱动因素下生产业集聚的模式选择

3.1 以整体经济发展为基础

在驱动因素下,生产业实现产业集聚的模式选择,必须要以整体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程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目前我国的生产业必须要把握经济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各项驱动因素的综合利用,对其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有效的选择,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更为高效的集聚,以此实现整个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同时可以逐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3.2 激发和提升消费理念及能力

消费理念与消费能力是当前我国生产业实现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生产业在选择集聚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和提升消费理念与能力。其一,要对社会的消费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建立其强大的消费市场,为其进一步实现产业集聚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其二,要通过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等模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其消费的欲望与能力,通过提升社会消费能力来带动整个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当前我国生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使其产业集聚模式不断优化。

3.3 强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是衡量任何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产业是生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在进行模式选择方面,生产业必须要全面强化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一方面要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其各项优势和资源,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步伐,使其能够顺应各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产业集聚效应,降低集聚成本。另一方面,要以自身的发展优势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提升生产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有效促进自身的发展。

总结

实现对各驱动因素的有效分析和利用是促进生产业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在驱动因素下,必须要从以整体经济发展为基础、激发和提升消费理念与能力、强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等方面出发对生产业的集聚模式进行选择,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锋,田家林.基于空间演化路径的生产业集聚与空间重构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9)

[2]韩锋,田家林.生产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的作用路径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5(07)

作者简介:

模具生产范文6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动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83-04

[作者简介]胡俊辉(1985-),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刘丹凤(1989-),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QN-066)。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国家、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及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等战略批准实施,河南省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因此,适时开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自2009年起步建设以来,经过六年的规划建设,数量已达180个,总规划面积为319066km2;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达121个,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达118个;已形成以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轻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建材、钢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等15大类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其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1]。

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各个产业集聚区差距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协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及能耗大等问题,急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转型升级[2]。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

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个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协同效率,减少产业雷同,构建符合地域特点的产业体系。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数达180个,由于所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特点及所处阶段不尽相同,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需在对省域范围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

(一)河南省自然地理情况分析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自北向南依次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安阳―新乡―焦作沿线西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区,濮阳―新乡―郑州―漯河―安徽阜阳沿线东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平顶山―驻马店―淮河一线为淮河上游冲积平原区,西南部南阳所处为南阳盆地,其他地区为山地区;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和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2014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基本上均处于省域西、南部山区。

综合考虑河南省省域范围生态环境现状,从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水源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角度对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二)划分原则

1行政完整性原则

各地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及发展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上级产业管理部门对下级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划分不能出现多个管理机构。根据行政区划的原则,县(区)级产业集聚区隶属地市政府部门管理。因此,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划分需保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的最小单元为18个地级市行政管辖范围。

2结合地形原则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乃至产业类型的选择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水平为前提条件,而地形条件是决定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及各类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规模、信息传输能力等。

3环境保护原则

产业集聚区的本质是将生产力集中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综合治理利用。因此,a业集聚区区域划分应以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开展生态环境容量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划分产业集聚区,体现环境保护要求。在进行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过程中,应将三个原则结合起来考虑,尽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结果

结合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在统筹考虑自然地形条件、行政管理及各地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情况基础上,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各区域空间范围如图2所示。

三、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影响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各类资源、经济要素、政策体制等重新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内在机理[3],通过对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可对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一)发展环境变化的驱使力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及最终产品的消费情况。经济发展背景发生变化,将对产业内部结构、生产要素整合、生产技术与水平、产品生产效率等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产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由高污染高能耗型向无污染低能耗型、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4],这个过程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优质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驱使动力。

(二)产业发展战略保障力

战略是军事用语,特指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谋划与决策,一般以战略目标、重点、措施来体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动态调整过程,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经济发展的永续性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到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经营、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调整要求与任务,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确定产业调整及优化战略重点及目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上的保障力。

(三)要素投入转变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要素主要指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土地和原材料利用程度、资金和科技的积累、能源的高效利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均至关重要,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要素高强度投入为代价,更多的是要素的粗放投入,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要素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要素投入方式,促进要素的更高效利用,是经济永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四)科技创新研发引导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活力所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力;它促使生产工艺的改革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以带动生产效率提高,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无不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5];科技创新激发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及产品,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促使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产生,优化产业结构;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产业创新也要注重文化创新与传承。文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精神食粮,吸收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技术,能丰富产业内涵,塑造产业特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产业永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五)政府机构的整合协调力

政府机构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来调控、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整合协调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政府可利用权限,从全局的视角,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与保障制度,以整合各地资源,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确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产业引进门槛,加大科技创新及人才引进力度[6]。

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模型构建

(一)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模型

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根据系统论观点,可将其分为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包含发展环境变化、政府机构;内部系统包含战略目标、要素投入、科技创新;内外部系统相互作用,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据此构建动力模型如图3:

外部系统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促使产业集聚区政府管理机构及时做出应对,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此阶段相当于动力模型系统的“引燃器”[7],激发内部系统做出改变,外部系统的运行是线性的模式。产业集聚区在其“引燃”作用下,根据自身产业特点,确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明确要素投入方式改变的方向及科学技术创新要求;要素投入方式对科技创新方向具有指示作用,科技创新程度的提高,能加快要素投入方式的改变。转型升级是个漫长的经济调整过程,发展战略需要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给予反馈并及时修正,促进转型升级内部系统的良好运行,三者是循环促进的模式;第三方主要是指除政府及产业集聚区之外的部门,它在三者之间起着“剂”的作用,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模型

结合前文对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及产业集聚区区域划分,在省域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模型如图4所示。

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面临国家“一带一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核心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等战略,促使18个地级市政府做出应对以及转型升级的“引擎”启动;在外部动力作用下,内部系统开始“运转”,结合省域集聚区的区域划分,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对应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不同区域的发展均离不开要素投入;各个区域要素投入均应强化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第三方为各自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应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指导与评估,真正体现动力系统“剂”作用。

本次构建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动力模型,包含各个区域自身的动力模型,对其转型升级具有一定指导性。

五、结语

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地域转型升级动力有所差异。将研究区划分片区,并从系统论的角度将其分为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分析其动力因素,并构建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河南省地域差别较大,构建的动力模型是基于产业视角,虽然符合地域特征,对特定区域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不可机械套用,应充分考虑背景的随时变化并及时加以修正,如何修正及构建特定主导产业转型升动力模型并进行量化评价,是本文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五岳,俞肖云,刘朝阳 2015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陈娟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来臣军,王磊,卢恩平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5(25):50-52

[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之主报告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5]姜泽华, 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 (10):53-56

[6]王娇俐,王文平,王为东产业集群升级的内生动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2):90-96

[7]杨主泉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11(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