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亲情的美文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1

【关键词】孝文化;女性美;家庭伦理剧;传承与流变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66-1.5

我国电视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构成,传统文化虽然属于主流文化范畴,却是大众所尊崇的,是影视创作中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儒家、道家经典的主张与理论,不仅成为后人的道德标尺、行为准则,也成为了影视作品所重点表现的内容,构成了众多影视剧的灵魂。

在我国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历史剧与家庭伦理剧大都取材于传统的文化,但是审美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历史剧主要是展现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礼仪、服饰、民俗、语言以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等;而家庭伦理剧则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表达,它更能反映出我国五千年文明所沉淀出的精神魅力以及审美文化。

家庭伦理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就其本身来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等人伦道德情感为主线,在展开人物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理解、宽容、仁爱等主题的电视剧。而狭义的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专指反映家庭成员之间人伦亲情和矛盾纠葛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广义与狭义之分也只是相对而言,无论从狭义的角度还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划分家庭伦理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背景,所表达的主题常常是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这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两个面来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有哪些传承,又有哪些改变。

一、“孝”文化――从尊重服从到平等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评价一个人善良与否的前提;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它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审美意义上的“孝”存在着长幼尊卑,蕴含着儒家的“伦理秩序”,更多的强调的是服从与尊重、赡养与回报。

在电视剧《离婚前规则》里,蒋薪瑶的父亲蒋勇将“养儿防老”的老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刚刚从监狱重获自由的他,不想着为未来生活做打算,却跑到了女儿蒋薪瑶家里耍无赖,逼女儿女婿养活自己,并给自己找一份轻松的工作。这一切在观众看来是一场闹剧,但是在蒋勇的心理却认为,他给了女儿生命,女儿养他、孝顺他是应该的,是他理应得到的回报。而蒋薪瑶对父亲从陌生到厌恶的反映也体现了新一代人对于“孝”的不同理解。

随着文化不断的发展,新一代人对于“孝”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孝”的内涵在当今既有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又有其自身特点。受西方观念影响,如今人们更加重视人性的解放、人际的平等。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孝”,更应该关注个人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传统的爱护与尊敬、哺育与赡养外,更应该有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注重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孝”就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了,它所涵盖的精神层面,是维系我们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对传统孝道的升华。

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宣言》中,我们看到作为儿媳妇的毛绒绒为守寡多年的婆婆介绍对象,这一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甚至怀疑绒绒是别有用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慢慢的体会到了妈妈这么多年的不易,也了解到了妈妈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从心灵深处关心她伴侣,从而接受了魏叔叔。从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家的儿女对母亲的孝顺方式的转变,从关心物质生活转变成了精神层面的关爱,从把母亲架到一个烈士遗属的高位转变成了将母亲视为需要关爱的单身女性,这一系列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孝”新的审美内涵――平等的关爱。

二、女性“美”――从贤良温顺到独立自信

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是把“美”与“善”相统一。《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说明孔子是将“善”与“美”能否很好的结合,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的。如今,善与美的思想也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美与否,善良是前提。只有在品质上达到“善”,才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好人”,他在人格上所闪烁的道德的光辉才会被世人传诵,认为是“美”的。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认为女性的美在于心地善良、为人和气,在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在于三从四德、孝敬公婆。这些女性“善”的品质,是早期影视作品塑造女性形象的来源,特别是在早期的家庭剧中,性格温顺、勤劳善良的“完美女性”比比皆是。比如《渴望》中的刘慧芳,她是东方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她集传统的爱、仁、忍、善于一身,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弱点,完全符合传统审美文化的标准。还有《亲情树》中大姐雨欣,她在母亲意外去世后,主动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家庭重任,为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却充满亲情的一家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相信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会为之动容,她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女性为家庭做出牺牲的一个缩影。

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一直秉承着“柔弱胜刚强”的审美理念,他用具有褒义色彩的“柔”、“谷神”、“慈”、“玄牝”、“水”、“不争”等词语表达对女性尊崇,近代有学者甚至认为老子的哲学为女性化生命的哲学。虽然,老子的主张一直没能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没能与“三纲五常”一并被世人接受,但是,他的思想却对后世提升女性地位起了关键作用。随着西方独立平等理念的流入,道家关于女性的审美也逐渐被推崇,在如今的荧幕上,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传统的完美女性了,随之出现的是独立、自信同时又热情、善良的新时代女性。

《蜗居》中的海萍便是新时期女性的一个代表。大学毕业后,与老公租住在筒子楼里,每天不仅为工作投入大量的体力、精力,下班后还要为家庭琐事费劲心力,但是精神与经济的压力并没有让海萍失去希望,反而她更加的坚强、独立,最后用行动实现了理想。同样,在《媳妇的美好时代》里,我们看到毛豆豆放弃了前男友所能提供的多金生活,选择了各方面都特别普通余味,而且心甘情愿的与余味一起面对家庭中的矛盾,特别是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她悉心照顾,用爱和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

家庭伦理剧中对新时期的“媳妇”形象塑造并不是刻意去使人物完美化、苦情化,而是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虽然有时会展现她们对社会、家庭的抱怨与不满,但是,观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如今女性角色的塑造更丰富、真实,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于女性新的审美观点:善良中带着坚强自信,独立中不乏温婉柔情。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影视创作思想。在现代影视创作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它也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对于传统审美文化中的精髓,影视作品一直是宣扬、保护与传承的,但其变化的方面,也是影视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因为影视创作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它是对一个时代的影像反映。

纵观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不仅可以看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本文只是从两个小方面进行了叙述,而当今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审美文化特点还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是传承,还是改变,传统审美文化始终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精神核心,而家庭伦理剧也将继续以保护和传承传统审美文化为己任。只有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可以在提供娱乐的同时,让观众品味到文化的魅力,获得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7(8).

[2]董玢.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蕴涵研究[D].2010.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郝夫斯特文化维度;强皮纳斯文化架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65-02

中国文化是传统的以“孝”为价值核心,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尊卑差别,而在美国文化中,“孝”则更多的表现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这就反映出了中美文化的差别。这种不同的文化在中美社会有着强烈的表现,而在国内,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美国电影。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的主人公有台湾移民美国的伟同、美国人Simon、来自上海的女孩玮玮、来美国探亲的伟同的父母,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价值观,在亲情、爱情、友情的碰撞中,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在欢笑和悲伤之后深思的故事。《喜宴》的大概内容是:定居于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他和一位名为Simon的美国男子相恋,一起住在纽约曼哈顿。然而,高伟同的台湾父母并不知情,他们反而不断催促伟同快点结婚生子。正好,一个名为顾玮玮的非法女移民借住在伟同的公寓里面,于是Simon灵机一动——让伟同与玮玮假结婚。这样既能让伟同的父母放心,又能让玮玮拿到绿卡,更重要的是,还能使Simon与伟同保持同居关系。得知伟同要结婚的喜讯,伟同父母欣然赶赴纽约,为之操办喜事。随之而来的并不是Simon想象中的和谐,而是潜伏在中国式喜宴中的各种情感纠纷、冲突。这部《喜宴》获得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使得美籍华人导演李安被国际影坛认可。该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在这部电影中,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中美文化特征及差异。

一、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松散,每个人只关心自己和与自己最亲近的家庭。而相对的集体主义,则是社会结构紧密,人们把别人视为团体中的一部份,然后予以照顾,人们对团体有绝对的忠诚。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在集体主义中,人们有明显的责任意识,重视合作和分享。相反,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则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利益。在《喜宴》中,伟同感到自己有延续香火和责任的压力,但即便已经是决定结婚了,父亲也还对伟同说:“你一定要举行一个大婚礼,如果你不做,你就是一个不肖子孙;如果你照办,你的老爹就不会在美国丢面子。”此外,亲友们都参加了婚礼,也纷纷去闹了洞房,这也清晰地显示出“自己人”分享一切的集体主义特征。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的集体主义,以此同时,作为美国人的Simon,与家人分开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对他也没过多管束;Simon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这是个体主义“我”的重要表现。这明显地表现出了中美文化中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巨大差别。

2.权利距离。中国人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社会等级带有不自觉的默许,较之提倡人人平等的美国,中国的权力距离比较大。在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餐厅老板在很多年之后,仍然对伟同父亲有相同的称呼,即使当前两人已经是平等关系了。另外,在家里,伟同父亲是一家之主,每次家人都要等他先动筷子,才开始吃饭。伟同母亲更是把丈夫和儿子做为一生的事业。伟同母亲她甚至对玮玮说:“丈夫和孩子对我们女人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此事亘古不变,对吗?”没想到,玮玮却坚决反对。这表现了两代人、两岸女性对夫权的不同认识。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成功的标准就是财富功名,人们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法解决冲突。这样的社会文化强调公平竞争,重视工作绩效,对生活的信念则是“为工作而生活”。然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人们更重视生活质量,人们更愿意采取和谐的方式解决冲突。这样的社会文化强调平等团结,注重心灵沟通,信奉“品味人生”,对生活得信念则是“为生活而工作”。在事业成功导向的程度上,中国显然比美国程度高,这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思想有关。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动荡中前进,有国才有家”的思想深入人心。今天,即使社会安定,中国人更多还是以事业做为第一追求。这就明显表现出美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中国文化骨子里“事业”的思想表露无疑。

二、强皮纳斯文化构架理论

1.中性与情绪化。中性—情绪化维度也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文化差异。这个维度指示的是人际交往中情感外露的程度。中性文化指情绪表露比较含蓄微弱的文化,而情绪文化则指情绪表露鲜明夸张的文化。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通常被视为典型的中性文化国家,而意大利、西班牙及南美国家则为典型的情绪文化国家。在中性文化中,因为情绪表露很少,人与人之间不仅很少身体接触,甚至沟通也比较微妙,需要用心领会。相反,在情绪文化中,人与人之间不仅身体接触公开自然,甚至表情丰富,运用各种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电影中,伟同的父亲总是不动声色,即使当听到伟同是同性恋这样的爆炸性消息时,都不把震惊形之于色,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情绪的中性色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imon,他总是把喜怒写在脸上,大声争吵或者开心激动,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想法。亦表现出美国人情绪化的极致。

2.关系特定与关系散漫。关系特定—关系弥散这个维度可以帮助描述、解释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人际交往方式上的不同。关系特定—关系弥散来源于已故的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卢温的圆圈拓扑理论,他在1934年发表了《拓扑心理学的原理》一书。他提出了两类交往方式,一类被称为U类方式(即关系特定类型),另一类被称为G类方式(即关系弥散类型)。在中国,人们普遍都只加入不多的群体,并忠诚于这些群体,与群体其他成员有深入交往。同时,中国人对待群体内外的人态度差别很大,并且倾向于区分“自己人”和“外人”,只把与自己亲近的亲友视为“自己人”。例如电影中,伟同的父母虽然知道Simon是儿子的好朋友,却总把他视为外人。然而,相比之下,在美国,人们常常是许多群体中的成员,但与群体其他成员则只是很松散的联系。

综上所述,这些跨文化理论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虽然文化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各国的文化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深入地研究其他文化的特征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别,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从而更好地建设国家。

参考文献:

[1]李小丽.话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2]宁昊然.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以李安家庭三部曲为例[J].新闻世界,2009,(04).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3

    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冲突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为了追求美国梦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简宁,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影片主要围绕刮痧这一事件将中西文化冲突引向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刮痧上,这个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却被用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中西医学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方式与他们西医治疗方法完全相背离,所以不能理解刮痧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法。在影片中,当许大同竭尽全力去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而在场的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许大同在胡说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送父亲回国,父亲因为牵挂自己的孙子,就问了起来,许大同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过来。这已经违法了,看他认为  他应该这么做。 六、朋友观之差异 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得朋友就该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应该讲“义气”。中国人强调朋友对自己的忠实,容不得背叛。在美国朋友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

    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肯定会为自己“赴汤蹈火”。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

    结论

    电影中的许大同,在解释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户等。因为他的解释,在他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来却是“胡说八道”。当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时候,冲突难免。但是在结局中,当对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时候,一切误会都化解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文化的差异。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像电影中最后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电影文学,2011(4).

    [2] 马樱:从价值观角度解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 电影评介,2008(7).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4

一、教材的处理要精到,注意教学内容的美性和感性。

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是“美文”,特别是名家名篇,字字珠玑,美轮美奂,是美育的好载体,教师应该加以充分发掘。利用这些美育材料时,有些范文可以着重进行关于“美感”的教育,有的则着重进行关于“形式美”的教育,等等,可以有所侧重。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它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姿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美文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可让课堂变成一个美丽的春天。

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语文教材已将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放置其中。我们要做的是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觉得文学反映的是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看见了一位表面严厉、内心对女儿充满爱的父亲形象。病重的父亲仍不忘教育孩子不要畏惧生活的困难,严格的父亲绝不纵容孩子的懒惰,理智的父亲为孩子创造闯练的机会,父亲的一切行为都是爱孩子的表现。我们把这份父爱挖掘出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爱,思考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与默契,由字里行间理解亲情的可贵。由于有学生这份真情的投入,学生很喜欢文章中的英子,也被英子的成长经历和勇创精神深深感动了。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行引人入胜的引思。

初一学生好奇心重;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并希望得到认可;好动,冒险心强。教学应充分肯定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老师用问题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并让学生在发言回答中体会到成就感。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自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提问题和解决困难中理解教材,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有一个学生甚至质疑:刘连满不是英雄,他在困难面前退缩了,没有知难而上的英雄气概。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激起了千层浪,课堂“炸了锅”,同学们都进入了讨论和深思的阶段,并且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刘连满最终虽然不能登上最顶峰,但是他已经越过了“第二台阶”,就凭这一点,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有的同学认为:刘连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的战友,而自己却在有生存希望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了死亡,在困难和死亡面前,无私和责任感是英雄的真实写照,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有的同学又反击了(也许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想法):他也许是假惺惺的,留下遗书留下氧气,说明他内心觉得对不起大家,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来补偿……因为初中学生的不甘落后,由于我能适时放手,所以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空前浓厚。

三、运用多种丰富生动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老师在语文课教学中不甚得法,无论对哪个年级学生,讲哪种课文,总是一个模式。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效果大大削弱。针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担心,但是由于学校黑板加课本的场地限制,很多问题被疏忽了。《斑羚飞渡》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学生视听感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既得到感官享受,又在感知中深入思考。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形象直观、制作简单的关于人类滥杀动物的触目精心的幻灯片形象展示教材的环保主题,脉络清晰,学生在事实面前,都大为感慨,很多学生在下面唏嘘不已。另外我用美国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表现时代主旋律。把拯救地球刻不容缓的主题提到了眼前。这是在教室里单靠老师的语言或同学们的发言联想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果有老师说现代教学手段只是发挥了调动视听两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多媒体教学对于辅助“比较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在《斑羚飞渡》的第九段,我通过删减该段的有关语句,让学生比较该段与原文的不同,并总结写法的时候,我制作的幻灯片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准确、传神的动词、形象生动的比喻、主观感受的抒写等的写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这节课,我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消除了学生学习语文课时容易产生的枯燥乏味感;用形象生动、独具魅力的录像片说明时代生活,反映社会热点,从而让学生及时捕捉社会信息,等等。

四、向生活靠拢,从课外到课内,提高改学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饥渴度。

我发动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内容,将其引入课堂,由学生自主设计出探究性题目,然后将其汇编,让学生再思考研究,这样不同学生的发现就成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关注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5

[关键词]“杀父娶母”;伦理主线;伦理选择;伦理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173-04

张连桥(1982-),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铜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湖北武汉 430079)

本文系贵州省社科基金项目“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六十年流传与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1GZQN32)、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美国荒诞派戏剧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1QN014)的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希腊原始先民对伦理与道德的诉求,其“神与神”、“神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承载着原始宗教的伦理表征及其核心价值。“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类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想象化和抽象化。”其中,“神谕”(Oracle)故事是古希腊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希腊历史的组成部分。“神谕”故事用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甚至体现了人们对于“神谕”的接受差异从而导致事物发展的差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因果报应”原则是古希腊历史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他的著作中所描述的‘神谕’,绝大多数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这项基本原则的严肃性和这条基本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黑格尔也说:“神谕是和希腊所有独有的那种民主政体方式密切地联系着的。”因为神祗通过其所选定的人指示,对古希腊民族、家族、个人未来的幸与不幸做出判断和预言。可见,“神谕”在古希腊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古希腊人独有的及其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有关“神谕”故事的悲剧。剧中出现的三个“神谕”推动着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戏剧人物伦理关系的变化;“神谕”故事充分展示剧作家的叙述目的,即围绕着“神谕”故事而展开的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忤逆、、恐惧、痛苦、绝望、罪恶、责任、自杀、自残、流放等伦理命题,体现着戏剧人物生命历程中所承载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神谕”故事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必须遵守伦理禁忌,否则就要遭受惩罚;同时也体现了剧作家对血缘伦理秩序的维护,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古希腊戏剧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神谕”与伦理困境

在《俄狄浦斯王》中,戏剧开篇展现了充满戏剧张力的现实境况:瘟疫突然降临忒拜城,庄稼枯萎、牛羊倒毙、孕妇死亡、家园荒凉。面对着这样的灾难,作为国王的俄狄浦斯竭尽全力想办法拯救城邦,但瘟疫久久不能解除,最后只好派克瑞翁前往阿婆罗神庙请求“神谕”。克瑞翁带来了戏剧中出现的第一个“神谕”:“消除那污染忒拜土地的病害/若让它留着,我们便无药可救……放逐或者流血,清偿一笔血债/城邦眼前的激烈动荡,正是因为/这笔血债不曾得到偿还…拉伊奥斯曾是我们这地方的王……他被杀了。如今‘神谕’清清楚楚/惩治凶手,无论他们是谁。”由第一个“神谕”得知,由于前国王被人谋害而忒拜人没有惩罚凶手,这就违背了神的旨意。也就是说,忒拜的土地受到了“病害”的“污染”,一直没有消除这个“病害”,从而惹怒神祗,因而神祗降临瘟疫惩罚忒拜人,若要瘟疫消除,必须查找并惩罚凶手。凶手是谁?凶手在哪里?叙述者设下悬念,并根据剧情需要,引出先知特瑞西阿斯,由他告之凶手是谁,因为先知“心灵通晓一切,可以言传的和无法言传的,天上的和地上的”。先知的“出场有其特定的戏剧动机,但从根本上说他在这个悲剧中的出现不仅是受到传统的激发也是出于传统的要求”。

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6

古代诗词是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情深思想,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采。让我们徜徉于古诗苑,诗意地栖居,驱遣想象去领悟其美丽,在纵横驰骋之中打造出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病文展示】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 柳

我十分喜爱古代的诗词,其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情怀,让我感动不已。对于古代诗词中与水有关的名篇佳作格外钟情,那些写水的名句凝炼生动、含蓄隽永,让人读之回味无穷!(此段紧扣文题,运用对比凸显了自我对古诗词中水的喜爱之情,但平淡单调,难以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例很准,但没有进行评点,给人印象不深。)

水是相思

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此段中心意思不鲜明突出,并且没有结合自我阅读的感悟来作分析,使得词中的情感无法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此段要紧扣“不胜枚举”一词,大量引述名句,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美感,并且最好运用议论之笔来点化其艺术特色,让人从中受到启发,体会其内在意蕴!)

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此段倘若能对上文作个总结就更妙了!)

【升格建议】

本文以三个小标题准确地凸显出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蕴,十分到位。其选例也十分典型,语言也非常流畅,但其硬伤也显而易见。倘若在如下方面作些修改,一定能提升文章的档次:一是文章的开头如失其抒情的力度:二是在行文中要大量引述关于“水”的名篇佳句,并且最好结合自我的体验来品出直情韵,在驰聘联想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要以议论之笔对其名篇佳句作评点,其特色要让人一读便心领神会。

【升格佳作】

古诗词中的水

湖北省松滋市八宝中学 张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揭开《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溅。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数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阕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感伤,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的《江城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的《一剪梅》)……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词佳句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观之,水之意象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的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让它吐露出永恒的芬芳!

【简评】

本文整合与水相关的诗词名句,以水之意象统领全篇,为我们洞开了古代诗词中最唯美的天空,让我们在流水落花中感知出诗词的魅力无限!本文开篇总写水之千古长流,其诗词作品也因此而流芳千古,然后用其千变万化的佳作名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品出其内在意蕴之所在,从而让我们深刻感悟:水与诗词交相辉映,互放光亮。行文中采用小标题构思行文,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更加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导教师黄松海)

【升格启示】

走进古诗苑,我们要有善于发掘美点的慧眼,要让诗词的亮丽去点燃读者的激情,并且要激活思维,结合自我情感体验,在纵横驰骋之中,挥洒自我的个性,打造出靓丽的美文来。写好此类文章,同学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融入个人体验。

写作品读诗词之文,同学们首先要细心地钻读其诗词,对于其情韵与技法要熟烂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鲜活地进行解读。其次是在写作之时,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创造出自我心中的“诗情画意”。

二,抒写独特感悟。

写此类作文,还须跳出作品,去调动自我生活的积累,用已有的经验去汇兑诗词的情意,从诗词中受到启示,去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读杜甫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你也许会从中悟出表情达意的高超技艺;读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句,也许会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许会让你发现亲情、友情、乡情的可贵……也许因为作品的蕴含哲理,让你重新认识自我、社会、自然。跳出诗词来作文,就是对诗词重新的认识,构建自我的感悟,写出个性意识。

三、大胆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