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月亮的诗句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1

1. 猜谜语,出示谜面:“有时落山腰,有时挂树梢,有时像圆镜,有时像镰刀。(打一天体)”学生尝试猜谜,教师相机先后板书:月亮、河里的。

2. 学生读题,引导质疑:月亮一直在天上,河里怎么也有一个月亮呢?

3. 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诗,去看一看河里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吧!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谜语,新课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猜谜中缓缓拉开序幕。教师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学在浓厚的情趣中悄然展开。

二、 通读诗文,感知韵味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看书聆听。

2. 学生充分自读,尝试将每一个字音读准确,将每一行诗句读通顺。

3. 同桌互读生字、词语及课文,帮助同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检查初读情况:

(1) 出示一类、二类生字进行认读,引导对比字音,加强巩固朗读:

jīng īng jìng dōng dòng yào qiáo liǎng ràng

晶―惊―静 东 ― 动 要―瞧 两―让

(2) 读一读,说一说。

滚圆 圆滚滚 圆滚滚的皮球

晶亮 亮晶晶 亮晶晶的____

5. 再读诗文,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语句押韵,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评析】对于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是一块藏着无数未知的宝地。因此,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设计,扎实推进。首先,示范朗读,先入为主,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其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其次,教师关注学习伙伴的合作能力培养,在识字、朗读词语和课文之初,创设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再加以当堂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就能慢慢培养起来。再者,教学生字词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音同、音近的词语归类,强化识记,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为后面学生对全诗押韵、富有节奏感的认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1. 品读第一句

(1)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试着在脑海里“画画”。

(2) 交流各自脑海中勾画的画面,教师相机板画。

(3) 想象着画面,尝试朗读,引导将“滚圆,滚圆,晶亮,晶亮”读好,读出月亮晶莹圆满的样子。

(4) 学生加上动作,配合音乐、画面演读。

(5) 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天上、河里都有一个月亮?为什么诗人要用两个“滚圆”“晶亮”,去掉一个行不行?)

【评析】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朗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动作表演,将自己体会到的内容生动地加以再现。

2. 品读第二句

(1)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鱼儿游过时的情景。

(2) 指导多形式练读,着重引导读好“忽然”“一块,两块,东晃,西晃”。

(3) 指导学习书写“东”“西”两个字。根据教室朝向,让学生尝试指出“东”“西”方向。引导对照书后“描红临写”,自学书写笔顺。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 情景对话:看到河里滚圆晶亮的月亮“碎”了,你想小~儿和月亮说些什么?

――小鱼儿啊小鱼儿,你怎么把那么圆、那么亮的月亮弄碎了呢?

――滚圆晶亮的月亮啊,你怎么碎成一块、两块,还东晃、西晃了呢?

3. 品读第3句

引导多种形式轻声朗读第3句:“啊,不要惊动它,让它安静一下。”

【评析】情境里对话,语境中识字,是这一环节的亮点所在。首先,教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并围绕动态变化展开朗读评价。当学生全身心投入情境时,教师适时采访,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心中的疑惑吐露,从而使品读过程彰显思维的深度和语言的审美。其次,在语言学习情境中,教师紧紧抓住“东晃”“西晃”这两个动态变化的词语,引导学生关注“东”“西”两个生字,开展生字教学,使诗句品味和生字书写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4. 品读第4句

(1) 同桌互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教师相机指导合作朗读。

(2) 引导体会:“依旧”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照旧、还是)

(3) 交流想象到的画面,与第一句对比朗读。

(4) 引导讨论:读到这里,你能解开读题和初读第一句时产生的问题吗?(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河里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水里的影像,不是实实在在的月亮。)

(5) 相机出示儿歌,了解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联系: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评析】针对全诗首尾呼应、反复描写的手法,巧妙设计“首尾呼应释疑”,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悟写法,并解开阅读的疑惑,将学习的方法指导蕴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四、 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 拓展延伸:你还会背诵其他写月亮的小诗或儿歌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中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出示《月亮歌》: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蛾眉/十五十六圆又圆。)

2. 教师小结:诗人用优美、富有感情的诗句,描写了美妙的月亮,希望大家课后多读、多积累,本月的诵读小擂台比赛中,我们将选出背得正确、背得多的同学,成为班级的小诗人!

3. 课堂练习书写生字,当堂指导反馈。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2

片段一:依托文本,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愿人长久》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的感情线索是“埋怨”“思念”“宽慰”。

在教学“思念”这个片段时,我第一次是这样做的。

[A]

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师: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出示月亮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

生:思念弟弟。

师:你能想到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生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设计此环节的时候,按部就班,引出思念,根据文本适当拓展,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教学之后,我默默地思考,月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月是常用意象之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更好吗?于是,我整理思路,作了如下改进。

[B]

1.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时刻,在这样一个家人团圆的时候,人们在干什么?

2.你在中秋节时干什么?大家的心情怎样?

3.出示课文插图,配乐《二泉映月》。

师:苏轼观赏着明月,因思念弟弟二心绪不宁,此时,在苏轼的心里,月亮代表什么?

生:代表思念。(板书:月是思念)

师:真好,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吗?

生1: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生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师:你们真棒,知道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表达了思念之情。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在古人的眼里,月亮还代表什么?

(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此时的月亮在苏轼的心里代表什么?

生:代表团圆。(板书:月是团圆)

师:那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代表团圆吗?

生: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诗的?

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就记了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

……

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你在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写的是它的意思。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此时,月亮在苏轼的心里又代表着什么?

生:美好。(板书:月是美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在古人的眼里代表了许多,其实,月亮还代表着“美”,代表着“相思”,代表着“失意”……那你想不想了解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些内容呢?

生:想!

师:真好,大家这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刚才一位同学说的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中国的古典诗词,积累这些优美的诗句。下一次,我们就以“月”为主题,开一个咏月诗会。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依托文本,紧扣“月”字,挖掘“月”的内涵,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诵读、搜集,旨在从一个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就要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片段二:超越文本,丰富传统文化的体验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在教学“化生万物”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A]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补充句子:的 变成了 。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如果没有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片混沌,没有声音,没有花草树木。

……

教学过后,偶然上网查找资料,看到了《开天辟地》的文言文,读了之后,当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将此文用进去呢?这可不是四年级教材中的体裁,小孩子能懂吗?转念又想,何不试一试,看看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有何感受,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

[B]

过渡:时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样顶天立地,他也支撑不住了,他倒下了,但是就是在他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他的身躯化成了什么事物,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想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这一段的吗?

生交头接耳:

古人不是这样写的吗?

古人是怎么写的呀?

古人说话跟我们不一样?

……

师出示:

师:第一个方框内的就是古人所写的化作万物这一段,与课文写的这一段对比一下,自己小声地试着读一读,你懂了什么?

生1:我懂了“气成风云”就是“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生2:我懂了“声为雷霆”就是“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

师:你读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1:古人写的当中,有的内容书中没有提。

生2:古人用的字数少。

……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没有的这几个: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méng,黎民百姓)。

(引导学生说说意思,不懂的字查字典,学生说得还不错)

师: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生1:的眉毛可以变成雨后的彩虹。

生2:的眼泪可以变成飞流的瀑布。

……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不想用古人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想的?

生1:眉毛为彩虹。

生2:泪为瀑。

……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文言文的片段引入教学中,古今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此段文言文的内容,接着,激发学生练一练的欲望,虽写得简单,也可能不太符合文言文的格式,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很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合理补充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去初步地了解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教师,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依托文本、超越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触摸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3

一、一锤定音。(用“?誙”圈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6分)

的(de dí dì)确 供给(jǐ ɡěi) 求饶(yáo ráo) 嚼(jiáo jué)着

喝(hè hē)彩 诊(zhěn zhěnɡ)所 呼应(yīnɡ yìnɡ) 详略(luè lüè)

执(zí zhí)行 担(dān dàn)当 大臣(chén chénɡ) 背(bēi bèi)包

二、我能写得准确又漂亮。(看拼音,写汉字)(8分)

三、我会查字典。(4分)

在字典中查找“膝”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中查找“饶”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饶”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宽容;②丰富,多。在“饶恕”这个词语中,“饶”应选( ),在“富饶”这个词语中,“饶”应选( )。

四、找伙伴。(把搭配恰当的词语连起来)(4分)

维持 利益 新鲜的 曲线

维护 房屋 蒙蒙的 蔬菜

维修 人心 诧异的 细雨

维系 生活 优美的 目光

五、我会填。(在括号里填写带点词的反义词)(4分)

1.全世界人民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 )。

2.他是个( )的孩子,可今天却显得很懦弱。

3.通过这件事,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加( )了。

4.花坛里的花朴素中带着几分( )

六、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成语)(4分)

1.平庸,没有特殊能力,没有什么作为。( )

2.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 )

3.指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

4.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指使人不可理解,摸不着头脑。( )

七、想一想,用“望”字可以组成多少个词语,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望:

自从爸爸去执行维和任务那天起,我就日日( )他早日归来。我( )爸爸实现诺言,给我带回一顶“蓝盔”。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却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全家泣不成声,我原有的( )化为乌有,我( )了。

八、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分类。(12分)

翠( )欲滴 坚韧不( ) 风( )雨顺 心惊( )战 恩将仇( )

坚强不( ) 风和日( ) 聚( )会神 眉( )眼笑 五彩( )纷

一丝不( ) 多( )多彩 全( )贯注 助人为( ) 神( )十足

(1)描写自然景物的: (1.5分)

(2)描写人物神态的: (1.5分)

(3)描写人物品质的: (1.5分)

九、按要求写句子。(3分)

1.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

2.描写月亮的诗句:

3.描写落日的诗句:

十、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我们请民警叔叔。民警叔叔给我们讲法律常识。

合并成一句话:

2.桂林山水真美。

改成比喻句:

3.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多日的沉寂。

改为“被”字句:

4.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

改为“把”字句:

5.花开了。

扩句: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缩句:

十一、阅读大观园。(共25分)

(一)莫干山的蝉鸣

到莫干山避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鸣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

突然——又是一个突然,停了。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真奇怪……

1.是什么现象引起了“我”对莫干山蝉鸣声的注意?用“ ”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1分)

2.短文怎样描写蝉鸣声的“五花八门”?用“ ”划出有关句子。(1分)

3.用最简要的话把第3自然段缩写成一个短句。(2分)

4.文章的结尾是“真奇怪……”,“我”到底对什么感到奇怪?(2分)

(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 知道了他们的怨恨 老人走上前去 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 你的耳朵虽然坏了 但眼睛还是明亮的 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 你的眼睛尽管坏了 但耳朵还是(灵敏 灵活)的 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 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感激 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我,该感谢你们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

。”

1.用“\”划去( )里不恰当的词语。(1.5分)

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1分)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6分)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名扬四海:

技艺卓绝:

5.事实证明了什么呢?请你把老人想说的话写在文中横线上。(2.5分)

(三)跑掉的音符回来了

夜色像墨黑的瀑布一样垂挂下来。一心想当作曲家的东东坐在钢琴旁思考了一整天,才谱成了一首令他满意的乐曲。大功告成,他美滋滋地睡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奶奶把一盒子月光泼到东东家的院子里。被月光照亮的音符手拉着手跳出了乐谱,兴高采烈地奔向了森林。

东东醒来后,找不到音符,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到哪里去找呢?这时,门“吱扭”一声,妈妈走了进来,“到大自然中找找看!”妈妈提醒道。“对!”说罢,东东乘车直奔郊外。在一片大森林里,东东惊喜地听到:哗哗、沙沙沙、唧唧喳喳……

各种各样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在大自然奇妙乐声的召唤下,东东兴奋地唱起歌来。在歌声中,淘气的音符又飞回东东的身边,围着他翩翩起舞。

1. 从文中摘录四个描写声音的词语。( )( )( )( )(2分)

2. 认真读例句,然后照样子,从文中再摘录一句这样的话。(2分)

例:被月光照亮的音符手拉着手跳出了乐谱,兴高采烈地奔向森林。

3. 下面哪句话准确地写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括号里画“√”。(2分)

(1)音符又悄悄地回来了。( )

(2)东东乐谱上的音符趁他睡觉时跑掉了。东东到森林去找,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他兴奋地唱起歌来。在歌声中,音符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

(3)月亮奶奶把月光泼到东东家的院子里。音符一下子被照亮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跑掉了。( )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5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描写月亮的诗句范文6

松间明月:王维令明月清幽雅致、悠闲自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这是何等的幽静空灵,若没有诗人心灵的旷达、超然,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

秦淮明月:刘禹锡让明月见证悲凉的历史。《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返思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锡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鉴湖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已。多情的月亮,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同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小楼凄月:李后主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柳崖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雨霖钤》:“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赤壁江月: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不幸,“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客忧怨。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谧之夜。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