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相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雎相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雎相秦范文1

范雎相秦范文2

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来源:文章屋网 )

范雎相秦范文3

赢稷是嬴政的曾祖父。

赢稷:即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终年有75岁。

嬴政:即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2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来源:文章屋网 )

范雎相秦范文4

李 斯

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穆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⑦。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⑧,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⑩,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1,拔三川之地12,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汉中15,包九夷16,制鄢、郢17,东据成皋之险18,割膏腴之壤19,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昭王得范雎22,废穰

① 客:指“客卿”。他国人在本国做官,称为客卿。

② ②过:错误。

③穆公:指秦穆公任好,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④ 由余:春秋时秦大夫,原是晋国人,后逃亡到西戎(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西戎王派他出使秦国,秦穆公用计使他归秦,并采用他的计谋,统一了西戎各个部落。

⑤百里奚:秦大夫,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他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曾做过楚国大夫,后又沦为楚国奴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出,任为相,所以又称五羧(ɡǔ)大夫。

⑥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由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任为上大夫。

⑦丕(pī)豹:晋国人,其父被晋惠公杀死后,他投奔秦穆公,助秦攻晋。公孙支: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人,字子桑,游于晋,从晋国人秦,任大夫之职。

⑧二十:虚指兼并很多小国。

⑨孝公:秦孝公渠梁,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十年,秦国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先进强国。商鞅: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公族,人秦后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秦孝公死后,被秦惠王车裂而死。

⑩获楚魏之师:前340年,商鞅攻魏国,俘虏魏军主将公子印。同年,秦军又南攻楚国。

11惠王:指秦惠文王赢驷,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前325年称王,此后秦国国君都称王。张仪(?一前310):魏国人,主张“连横”的纵横家,曾几次任秦丞相,他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削弱六国,使秦更加强大。

12拔三川之地:此计出自张仪,但在秦惠王时未实行,直到前306年,秦武王才派甘茂攻取三川。三川之地: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河、洛河,故称“三川”。

13西并巴蜀:当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今四川l东部和西部。前316年,秦将司马错领兵灭巴蜀。

14上郡:魏地,郡城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前328年,魏国战败请和,向秦献上郡十五县地。

15汉中:在今陕西汉中地区。前313年,张仪诡称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诱使楚国与齐国断交,事后只答应给六里,楚王一怒攻秦,反而丧失楚国汉中六百里土地。

16九夷:指巴蜀和楚国南阳一带的少数民族。“九”是虚指,表示最多数。

17鄢(yān):在今湖北宜城,楚国旧都。郢(yǐng):楚国国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

18成皋(ɡāo):当时周朝都邑以东的要塞,即今河南荣(xíng)阳县的虎牢。

19膏腴(yì):肥沃。

20从:同“纵”,合纵。

21施(yú):延续。

22昭王:秦昭襄王赢则,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秦武王异母弟。秦武王死后,他由养母芈(mǐ)八子和她的异父弟魏冉拥立为王(秦国政权被这个外戚集团控制)。范雎(jū):字叔游,魏国人。被秦昭王任为丞相。

侯①,逐华阳②,强公室,杜私门③,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④,有随和之宝⑤,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⑥,乘纤离之马⑦,建翠凤之旗⑧,树灵鼍之鼓⑨。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⑩,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11,犀象之器不为玩好12,郑魏之女不充后宫13,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14,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16、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17、傅玑之珥18、阿缟之衣19、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20、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21。夫击瓮叩缶22,弹筝搏髀23,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24《韶虞》《武象》者25,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

①穰(ráng)侯:魏冉的封号,前255年被废黜。

②华阳:即华阳君,芈八子的同父弟芈冉的封号,后被遣回封地华阳(今河南新郑东)。

③杜私门:指范雎帮助秦昭王从穰侯和华阳君等人手中夺回实权。私门:指魏冉等权贵家族。④陛(bì)下:对帝王的尊称。昆山:在今新疆和田西北,古代产玉地区。

⑤随:即随侯珠,春秋时随侯的一颗夜明珠。和:即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发现的一块美玉。

⑥太阿(ē):宝剑名,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铸造的名剑。

⑦纤离:骏马名。

⑧翠凤之旗:用翠风的羽毛做装饰的旗帜。翠风:一种珍奇的鸟。

⑨灵鼍(tuó):鳄鱼类,俗名“猪婆龙”,皮可蒙鼓。

⑩说:同“悦”。

11夜光:玉名。

12犀(xī):犀牛角。象:象牙。

13后宫:嫔妃居住的宫室。

14駃騠(jué tí):古代北方名马。外厩(jiù):设在宫外的马圈。

15丹青:颜料。采:彩饰。

16下陈:指站在后列的姬妾。

17宛珠之簪(zān):用宛地出产的珠子装饰的发簪。

18傅:附着。玑:非圆形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珥(ěr):耳环。

19阿缟( gǎo):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出产的白色丝织品。

20随俗雅化:随着社会风尚而装扮雅致。

21佳冶窈窕(yǎo tiǎo):指女子善于打扮自己,使自己的容貌体态艳丽美好。

22瓮(wèng):汲水的瓦器。缶(fǒu):小口大腹的瓦罐。秦国把这两种瓦器用作打击乐器。

23筝:古代秦国地方的弦乐器。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

24《郑》《卫》:指郑国、卫国地方的民间音乐。《桑间》:卫国濮水边上的一个地名,相传这个地方的民歌十分动听。

25《韶虞》:也称《箫韶》,相传是歌颂虞舜的乐舞。《武象》:周初的一种乐舞。

福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③,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④。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⑤,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① 鬼神降福:鬼神降福人间,是迷信的说法。

②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三代开国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

③黔首:百姓。黔:黑色。

范雎相秦范文5

[关键词]白起;王翦;异途人生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91-1

一、司马迁的双星结构

朱桂昌在《秦汉史考订文集》中提到,司马迁描述历史人物时运用了一种结构――双星结构。

他是这样论述的:两个成就显赫的历史人物往往存在一种前、中、后期的三段式的纠葛。这前、中、后期的三个阶段,可称为序幕、正篇和尾声。在序幕中,双方往往有一段合作的经历,或是有一个共同的环境,或是有一种主从关系。在整篇中,双方各展才能,各建功业;同时或发生矛盾,形成水火之势。到了尾声,两人在尖锐的对立中产生悲剧性的结局,故事结束。对立的双方当然有善良与残暴之分,正义与邪恶之别。但是双方必须都具有很高的本领,可以说都是明星式人物。这种结构包含的人物关系主要有:韩非与李斯、庞涓与孙膑、楚王与屈原等。

二、白起与王翦的相同点

在朱桂昌双星结构中,存在着这样两对明星组合:白起与秦昭王,王翦与秦始皇。白起和王翦被司马迁同时列入《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中,这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白王两人的相同点。

白起与王翦作为秦武将,都是明星式的人物。他们都效劳于秦。虽然时代不同,白起服务于秦昭王,王翦服务于秦始皇,但都在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大业中创造军事战争上的奇迹,起到重要作用,受到秦王的赏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白起在军事事业中的进程。初事秦昭王时,他只担任左庶长,一个在秦二十等爵制中位居中间的职位。而仅仅两年的时间内,白起便由左庶长升至大良造。两年迁六级,也只有白起这样的军事奇才才可以做到。其后的十四年中,白起又平步青云,在攻城斩首中取得了武安君的封号。《正义》解释他获此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而白起一生中最大的战功便是与赵的长平之战。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军事思想,加上合作伙伴应侯对赵实施的离间计,取得了斩首四十五万的战绩。赵国参战人员仅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可以说是全军覆没。而白起的人生如一条将要下降的抛物线一般。也正是从长平之战后,他开始遭到同僚的嫉妒、秦王的猜疑,最终走上了自杀之途。

再来看王翦,出生在军功地主家庭中。在灭赵、燕的过程中展示了非凡才能。在面对灭楚的问题上,秦始皇愿意亲自请他将兵,王翦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善待士兵,一举取得胜利。就在王翦灭赵、燕、楚的过程中,他的儿子王贲也率军灭掉了齐国。可以说王翦父子在秦统一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点从秦刻石中可以看到。秦始皇在东南巡行至琅琊刻石记功时,王翦名列榜首,还被封为武城侯。

其次,白起与王翦作为一代武将,都曾经遇到与秦王不同意见的情况。白起曾在战与不战两次商讨中都没被采取意见。王翦则是在秦灭楚过程中与年轻将军李信在用兵数量上产生了不同意见。

再次,白起与王翦在史记中都受到司马迁这样的评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成功了那么多次,却因应侯说毁而终。王翦,战功累累,却不能辅秦建德。这便是司马迁所认为的他们的短。且他们的最终下场都被总结为报应。白起在仰声长叹向天追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时,不禁自悔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王翦之孙王离被项羽虏获后也得到这样的解释:“夫为将三世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

三、白起与王翦的差异

尽管白起与王翦以及王氏家族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从他们的结局来看,还是不得不说王翦要比白起幸运多了。白起最终因为与秦昭王意见不和,又加上对手的谗毁,怀才不遇的他选择了自杀。而王翦却善始善终地帮助秦始皇完成了霸业,并且得以安享晚年。同样是辅佐秦王,白起与王翦的人生境遇为何会这样的大相径庭。我们不得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根本原因是白起与王翦的个人性格差异所导致的。白起一生战功赫赫,勇猛无比。长平之战后本想乘胜追击一举灭赵的白起,万万没有想到秦昭王听取的是范雎――个被韩、赵收买离间的大臣的意见。范雎不想让白起的辉煌继续下去,所以用“天下不乐为亲民之日久矣”的借口阻止了对韩、赵的进攻。白起由于自己的雄心没有得到实现,开始与应侯有了矛盾。秦昭王继续进攻赵失利后,想请白起,而白起运用自己远见卓识的军事头脑给秦王分析不可战。秦王没有听从白起的意见,这个时候谁都不可以阻止他兼并六国的雄心。可是他已经错过了灭掉赵国的最好时机。当秦军损失惨重想再次请白起时,他却如此应对:“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样的一席话,无疑对秦昭王的自尊心进行了猛烈的撞击。白起在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发生冲突后,又面临着更严重的个人情感与君王意志的冲突。这对一个一心只为君王效力的武将来说真的可以说是灭顶之灾。一代名将完成在战场的潇洒后接到的却是秦王赐予的自杀之剑。而王翦虽也遇到了灭楚用兵数量的问题,但他在秦始皇亲请之后给足了始皇面子,完成了灭楚这漂亮的一战。据记载,秦灭六国的战争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都是由王翦父子参与完成的。

这里透出王翦明于白起的地方很多。在遇到个人意志与国家战略产生冲突之时,白起不小心树敌四方,而王翦低调地称病回家。当君王抹掉面子再次请他们出山时,白起摆起了架子,而王翦却小心翼翼地提出两个条件后,踏上了灭楚之路。白起在灭赵雄心得不到抱负后,就一直感到失落。后来他不肯参与攻打邯郸之战不仅仅是那份失落之心仍在蛊惑他,更由于这位一代名将不愿意打那场无把握之战。而自信的王翦却坐等始皇亲自来请他。另外,王翦更精明的一点还在于临行前向秦王申请的美田宅院。虽然他是借后世子孙的名义申请的这些赏赐,但这正是王翦了解秦始皇,懂得伴君如伴虎的体现。自古功臣在协助君王取得胜利后,遭君王猜疑而走向末路的不胜枚举。历史上又有几位可以像范蠡这么聪明的大将呢?王翦做到了。他深知秦始皇的疑心之重,所以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其次是面对的领导者,两位秦王性格不同。秦昭王身边虽不缺谋臣勇士,但统一大业却拖延至始皇一朝完成,这与昭王个人性格有关。昭王不加分析地听从范雎谗言,而且也担心白起的才能与战功对自己的权力和威望造成威胁。而秦始皇实属大丈夫能屈能伸。正如尉缭所说:“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能“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并且“自送至霸上”。

可见白起的死正是个人性格与周边环境造成的,这与他一生杀人无数没有关系。哪位大将不是在占城斩首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再加上秦本就是奖励军功的国家。秦军功爵规定以杀死敌人的多少作为赏赐爵禄的标准。而王翦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获,这与他父辈的功过没有任何关系。王翦与王责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们处在秦灭六国将要完成统一的过程中,此时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给这对父子施展才能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而王离则处在秦二世之时,国破兵败,本就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相信此时,再有天才的军事家也无能为力将其挽救了。所以,对司马迁将白起和王翦都归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说不敢苟同。

[参考文献]

[1]朱桂昌,秦汉史考订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范雎相秦范文6

——读《大秦帝国》有感

文/中国人民银行朝阳中支建平县支行 李笛生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秦国,能够从一个穷苦偏僻小国,最终能够一统山东六雄。期间有商鞅变法,有张仪的连横之计,有白起的辉煌战绩,有秦皇嬴政的一统天下。通过总结秦国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迹。虽然秦国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但是所带来的启示依然值得我学习受用。

坚守承诺,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变法指导思想,为了取信于民,在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最后他将赏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一百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是古人高风亮节的人格,在这部书中的商鞅为了变法的实施,不畏同贵族、权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也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们,但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威逼恐吓、甚至暗杀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他所体现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承诺的坚守是使他的法能够最终在秦国实施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保证。我们在做事情上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困难和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就退缩。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敢于担当。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秦国历任君主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国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是这些外来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国,而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离不开秦国历任君主的招贤纳士。没有他们的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也就没有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秦国得以强大不是一时之功,秦国统一六国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更是如此。作为领导,要有大气度,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华,任人唯贤。作为员工,要懂得展现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以证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秦国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成功绝不是"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长远眼光,以及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