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周期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周期律范文1
关键词:元素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诺贝尔化学奖;科学史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94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1]的结束语中写道:“为此,我们应该理解和感谢化学。”这里的“此”,是指化学帮我们树立了“元素观”和“微粒观”。只要学过化学的人提到化学,绝大多数最先想到的是那张具有100多种元素的周期表,然后想到的是最早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从事物理专业的人,如果说请他们列举一位他们崇拜的化学家,很多人会把门捷列夫放在首位。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每次在教高一化学时,下学期总会要求学生读《门捷列夫传》,并写读后感。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门捷列夫如此功勋卓著,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呢?当屠呦呦作为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学生更关注科学研究的贡献大小与是否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相关性。于是,笔者遍寻化学史相关资料,对门捷列夫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事实上,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化学奖。1905年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2],但最终都未获奖,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而且元素周期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至今,诺贝尔化学奖未授给过不在世的科学家)。
1 当时门捷列夫的贡献真的太过陈旧吗
回顾化学史,有这样一些标志性的事件[3]: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大纲》中第一张元素分类表;1829年,德贝莱纳发表了《元素按其相似性来分类的尝试》,提出三元素组;1859年,杜马在元素族间寻觅原子量的“公差”,对后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具有极大的启迪;1865年,纽兰兹发现“八音律”。
1869年,T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70~1871年,他大胆预测了类铝、类硼、类硅三种元素的存在,创排了短式及自然长式周期表;1875年,类铝(镓)被发现;1879年,类硼(钪)被发现;1886年类硅(锗)被发现;1889年,门捷列夫受英国皇家学会邀请,接受法拉第奖章并发表演讲,标志着元素周期律已被世界科学家公认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定律;1894至1898年,5种惰性气体的被发现使发展中的周期表更加完整。从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1900年间,迈耶尔、贝利、巴塞特、汤姆生等科学家尝试排布并发表过其他形式的周期表。历史发展至此,似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经历了30多年,已经开始陈旧了。而第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于1901年颁发给了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因为他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然而,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历史还在续写神奇。
神奇之一在于新元素的继续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早在1889年门捷列夫就详细预言过的类碲(钋);之后,锕(1899年)、氡(1900年)、铕(1901年)、镥(1907年)等陆续被发现;瓦尔克在1900年最先发表了经他改革的长式周期表;维尔纳(1905年)、爱默生(1911年)等随着新元素的增加陆续设计出了新的元素周期表;至今,还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周期表的延伸和完善研究。
神奇之二在于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使化学叩开并迈进原子的神秘大门,从而进入揭示元素周期律本质原因的新阶段。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07年,密立根精确测定电子的质量;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的原子模型;1913年,莫斯莱从研究X射线入手,提出原子序数,发现其顺序竟与周期表中元素排列次序不谋而合;1920年,查德威克测定了原子核电荷,恰好等于原子序数。至此,元素周期律发展成为: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而周期性改变。莫斯莱的发现,使元素周期律有了更严密、更科学的基础。
1913年,玻尔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5年前后,四个量子数的提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核电荷数递增,各元素价电子构型呈现周期性,这才是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所以,纵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前后的100多年科学史,在20世纪初,很难说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了,那时,他的贡献正在物理化学发展史上迎来第二个春天。
2 对门捷列夫成就的一些质疑
有人质疑门捷列夫的成就,不过是前人成果的总结而已,也许别的科学家更应该有优先权。在1880年左右,迈尔就决定从门捷列夫的发现中把他认为是他的那部分分出来。面对这种关于优先权的争论,门捷列夫是很宽厚的。他认为:“伟大的发现既不能被偷走,也不可能被剽窃。可以被偷走的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伟大的发现,这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胜任的重担[4]。”基于门捷列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克德罗夫院士解释门捷列夫的立场的文字了:“根据对该发现的态度能立即发现谁是真正的作者。因为真正的作者首先关心的不是炫耀自己和为自己的优先权大喊大叫,而是关心他的发现能否被其他科学家承认为真理,从而在科学上确立自己的地位。”迈尔许多年后也公开承认他是没有勇气像门捷列夫那样自信地提出有远见的推测的!
门捷列夫由于具有渊博的化学知识,才能做出如此大胆的推测,才能推测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和纠正许多涉及很少被研究的元素的谬见。1869年至1871年,他纠正了11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并在周期表中改变了20种元素的位置。但是,他起初被人质疑的原因恰恰正是因为这是一种理论推测。当门捷列夫建造好了周期律这座大厦后,1872年开始停止了相关的实验尝试。因为他惊人地感受到:“下一个30年对看清周期律的本质是没有结果的;单体和复合体的周期性变化服从于某种高级的规律,这种规律的本质,另有原因,现在还没有办法理解,它很可能隐藏在原子和粒子内部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中。”他能绕过那个世纪还不了解的微观世界的规律,创立了第一张周期表,使之成为了解50年后出现的“原子内部力学”的钥匙。这恰恰是门捷列夫的伟大贡献。科学不仅是由公认的准确的结论的总和构成的,而且还是一系列假说构成的。这些假说在于解释、表示和引起尚未确切了解的关系和现象。
3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归属
从19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评奖开始,评奖委员会开始考虑授给有重大意义的旧研究。但究竟多陈旧的重大发现可以纳入考虑,存在争议。
1905年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门捷列夫均获得提名,然而,最后花落谁家呢?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项提名了三人――贝耶尔、莫瓦桑、门捷列夫。最后授予德国有机化学巨人贝耶尔,因为他在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5]。最早风靡全球的牛仔裤所用的染料正是靛蓝。他的诸多研究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身上的穿着有了更多的色彩,化妆品的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1905年颁奖时他因病未能出席颁奖典礼。他于1917年去世,享年82岁。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竞争继续在门捷列夫和莫瓦桑之间展开,即“元素周期表”与“氟单质的制取和电解炉”的竞争。起初,整个瑞典皇家评审委员会只有1人赞同莫瓦桑,门捷列夫赢得了多数票。但支持莫瓦桑的那位委员克拉松非常能言善辩。他坚持:(1)门捷列夫并没有预言到惰性气体的l现,在周期表里并没有给它们留出位置。(2)门捷列夫的研究是在把元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的基础上,而康尼扎罗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阐明了什么是原子、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6],所以应该两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但康尼扎罗当年并没获得提名,因而,门捷列夫也不应该被评奖。他推荐莫瓦桑的评语是这样的:“莫瓦桑与同时代的能原创出重大的科学观点的化学家相比,具有更好的实验技能。”今天看来,这句推荐语恰恰道出了莫瓦桑的劣势和门捷列夫的优势。而在当时,实验科学比理论研究有更高的地位。随着克拉松的坚持,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小组只好交由其上一级瑞典皇家科学院投票。随着诺奖揭晓日的临近,1906年10月2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最终投票是莫瓦桑得5票,而门捷列夫得4票,门捷列夫以一票之差败北。“有人把这一天叫做瑞典皇家科学院威望的最低点。门捷列夫成了千年化学史上像帕拉塞尔苏斯一样的牺牲品”[7]。
最终,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其成功制备剧毒单质氟和电解炉的发明,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氟的天然化合物萤石在文献中第一次被记载,到1886年莫瓦桑成功制得单质氟,前后共经历了200余年,这在化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莫瓦桑填补了化学史上的空白,他在实验中差点因为氟化物中毒而丧命。1907年2月,他在巴黎去世,享年55岁。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科学史的细致对比研究可以得出,1905和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没有授给门捷列夫,是因为他的贡献过于陈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史实的;元素周期表为众所周知,恰恰说明其贡献之大。1905年,拿贝耶尔和门捷列夫相比,显然贝耶尔在有机领域的成就大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这是在化学领域无可争议的。如果站在1913年莫斯莱关于原子序数的发现之后再审视门捷列夫的成就,相信人们会更加认可其足以被评诺贝尔化学奖,尽管莫瓦桑的贡献也不小。只可惜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了,永远地失去了被评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
由此可见,科学家贡献的大小,绝不可以是以一时的诺贝尔评奖来估量。被评上的科学家贡献肯定不小,但没被评上的科学家依然可能贡献很大。我们要学会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客观地看待其是否获奖。于我们自己做事而言,就是应该踏实做事,看淡名利。
有一位科学家曾意味深长地说:“周期律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成千上万种创造发明的指路明灯。”
为纪念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伟大功绩,科学界将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钔最相邻的元素是为纪念诺贝尔的第102号元素锘。
元素周期律,与达尔文的演化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被视为科学上最伟大的整合归纳工作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J. Emsley博士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评价是:“只要有化学研究,就会有元素周期表。即便有一天与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我们确信不同文明形式都可以识别的是一排列有序的元素周期表。[8]”
其实,争论门捷列夫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过程,是深入研究一百多年化学史的过程,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科学史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的暂时性和实证性,追求科学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是体会科学本质的过程。这个主题的讨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3.
[2]敬文.发明与创新[J].中学时代,2013,(2):4~7.
[3]张学方,王少亭.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的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31~53.
[4] [俄]斯米尔诺夫著.徐桃林译.门捷列夫传[M].北京:海燕出版社,2004:139.
[5]郭豫斌.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9~42.
[6]陈德军.门捷列夫[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74.
历史周期律范文2
[关键词]游憩空间;旅游城市;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 (2015)05-009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7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伴随着旅游业带来的各种效益,旅游城市全力发展景区,为了提升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可以开发利用城市其他资源。发展城市旅游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要做好城市旅游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外,还要注重城市的文化细节建设,让城市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常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常州的旅游资源在苏南圈甚至在整个华东圈都不具备独特性和优越性,先天不足正是多年来制约常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更多地利用常州内各类资源,尤其是游憩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与整合,既满足市民游憩需求,又形成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游客,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常州市的概况
(一)常州市区域概况
常州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实行开放政策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二)城市旅游资源
常州市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共涉及7个主类,占国标中所列全国旅游资源8个主类的87.5%,其中24个亚类占全国34个亚类的70.6%,77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81个基本类型的42.5%。旅游资源质量较高,主要旅游资源属于的优良级旅游资源,但同时常州市旅游资源存在许多问题:旅游资源与周边城市具有同质性,旅游地竞争力不强;景区(点)知名度较低,拳头旅游产品较少。近年来,政府积极主导旅游发展,不断加大景区景点投入和建设力度,旅游区(点)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共有33个旅游区(点)和17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区(点)7个。
(三)城市游憩空间现状
近几年来,常州市从城市规划建设、绿地规划建设以及旅游规划建设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打造常州市的人居环境,树立常州市的新形象,相应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也受益于此。
常州市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绿色常州、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城市绿化建设的投入。截至2013年底,常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96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8088公顷,公园27个,公园面积达66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平方米。截止2011年年底,常州市区将有公园绿地达到64个,占到了常州市绿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常州也是江苏省第一个实现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2014年年底常州有超80个公园。目前常州市区较大的几个大型开放式公园有:五星公园、红梅公园、青枫公园、武进新天地、荆川公园、东坡公园等等。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游憩场所。以延陵路、南大街步行商业街和莱蒙都会为主体,将东起南大街、西至早科坊、南到西瀛里、北靠延陵西路的区域建成超大规模的商业街区,整合常州餐饮、购物、娱乐、民俗资源,使之成为华东著名游憩商务区。在新北区,以中华龙城建成现代休闲旅游区,突出恐龙主题,延伸龙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科普基地、现代旅游休闲等主要特征,打造沪宁线上集旅游、休闲、商贸、文化、居住为一体的主题特色旅游休闲区。
此外,常州市还有文体文博体教类的游憩空间:如屠一道艺术馆、刘海粟艺术馆、常州博物馆、常州奥体中心、常州大剧院、常州亚细亚电影院等等一应俱全。
常州市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得益于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多样、构成要素合理、结构模式理想的态势。
三、城市游憩空间整合
(一)扩大游憩者范围
城市的新形象在政府的努力下正逐步完成,城市的游憩和旅游功能逐步系统规范,而这些变化是需要市民与旅游者体会与享受到的,让市民乐在城市形成城市归属感以及让外地旅游者看到常州城市的新面貌新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进行各种宣传:在电视台播放宣传片、报纸上宣传、在街头公交站台张贴大幅的宣传画、政府组团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展览会等等,由此吸引市民走出家庭到市内各游憩场所活动,常州周边的旅游者到常州进行周末游憩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吸引本地和外地的旅游者,如完全免费开放的各类公园、对景点门票优惠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形式的优惠或促销措施,引导激发市民的城市游憩与城市旅游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二)充分利用城市资源
游憩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城市旅游也逐渐成为城市的又一附加功能,这两者都同一于城市系统之下,进行城市各类资源的挖掘并进行整合与开发,是使城市充分发挥游憩功能的唯一途径。
常州市在城市游憩建设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城市资源的全面挖掘、整合与开发。常州市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真正为大众所熟悉的就是“常州中华恐龙园”。因此全面整合城市已有的风景资源、文化资源时,以常州城市为核心,以“中华龙城”为主题,重点开发建设天宁风景名胜区、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淹城春秋文化旅游区(遗址公园),提高城市游憩旅游的影响力。这三个游憩旅游区域是由众多分散的游憩空间和景点集合而成,在规划系统下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其分别成为形象特色鲜明、功能明确的游憩旅游区域。
挖掘以运河背景的资源并进行积极的设计与整合,形成独特的游憩区域。在整合的过程中坚持文化保护为主,改造开发为辅,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使用功能,形成发展活力的原则。以运河为轴线,以运河文化(地方文脉)和龙文化(龙脉)为内涵,加强景点建设和景观环境营造,逐步形成以经营常州的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等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和食品,以及兴办一些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剧院、茶社,演出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曲艺和江南丝竹音乐等,形成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居住功能于一体的游憩街区。
(三)完善游憩服务与设施
常州市城市游憩空间内的各类设施的配置是从方便和满足群众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和整合各类城市游憩空间的设施,达成该游憩空间的功能要求。注重游憩设施的人性化建设,尽可能地为各类游憩者提供便利和服务。如红梅公园是常州市中心公园,区域面积大,资源吸引力强,是一个多功能的市区级城市游憩空间,因此在红梅公园的敞开扩建中,除充分保留与提高原有的游憩功能外,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娱乐、健身、体育、游艺、餐饮、商务、停车等功能设施,完善了红梅公园的游憩设施,使其能真正发挥市区级城市游憩空间的价值。这些游憩设施的配置与整合从生态、能源、环保、便利、功能齐全等各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原则。
(四)合理布局城市游憩空间结构
结合城市的现有条件情况,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常州市充分利用零散街头空地及滨河、洼地等处进行整合建设百余个小型绿地(街旁绿地)。做到以水系为纽带,以文化为脉络,以绿化为载体,实现”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绿水相依”的生态景观格局,形成常州市以大型公园绿地为核心,以沿”江、河、湖、路”绿地为网络,连接“主体”与“核心”、形成“三圈、六轴、节点、多园”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这一布局模式的整合是符合常州市城市建设现状的,从点、线、面各组成单元出发,形成系统的单核结构、带状多中心结构以及组团多中心结构模式合理并存的理想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型。
(五)健全城市游憩空间保障体系
1.各类规划联动
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必须纳入到科学的城市统一规划中。常州市对城市、旅游、园林绿地实施系统规划,通过这三种城市游憩规划很好地解决了常州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问题。
2004年11月,《常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专家论证,意在科学规划,打造精品,要充分体现常州的城市特色和城市风格,把常州作为一个大园林来进行整体规划,把城市的每一项建设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精心布置,使园林绿化做出特色,做出品位。这一规划方案更加明确了常州市以城市为系统为依托来进行城市游憩空间建设的地位,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市民游憩的绿地系统,更加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出台政策,统筹城市经营与管理部门职能,保障建设推进
城市游憩空间、城市旅游、城市整体风貌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因城市各经营和管理部门在职能上的分治引发的阻碍,可以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为城市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保驾护航。
历史周期律范文3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 化学史引入 :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 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 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 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O
B. 金属性:Na>Mg>Al
C. 稳定性:H2O>H2S>H2Se
D. 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 ”、“=”、“
A.碱性:Mg(OH)2 __Ca(OH)2
B.酸性:H2CO3 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 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 微溶, Mg(OH)2难溶, 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 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 S
②核电荷数。例:S > 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 教育, 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 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 Cl2OHClO 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历史周期律范文4
关键词:莱芜境内 齐长城 旅游资源整合与保护
一、莱芜境内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和典型意义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毁于秦,复修于明、清和民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川,千余里以备楚。”①据以上所说,齐长城为春秋时代始建,齐宣王时代完工,比秦长城始建要早一百多年。齐长城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是齐鲁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屏障,是齐鲁大地的分水岭和屋脊。齐长城的走向,虽在泰沂山脉的分水岭之上,但不走山脊线,而是筑在山的阳坡陡险处,蜿蜒600多公里,史称千里长城。其为目前国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遗址。
齐长城莱芜段是齐长城中保存最好,极为重要的一段。莱芜境内有两条齐长城:主线由蒿滩东山入境,先后沿与章丘、博山交界线前行,至双堆山南崖出境,长56390米;复线从青石关西侧的梯子山,至东侧的炮台顶,长4350米。莱芜境内这段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不仅见证了长勺之战、艾陵之战,阅历了嬴城的兴建与衰败,倾听过黄巢练兵的雄壮呐喊,直到时期,它还被人民武装群众所利用给日寇以坚决的抵抗。齐长城莱芜段全段有3个门,史称三关:西有天门关,东有青石关,中为锦阳关。
(1)锦阳关。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今章丘正南、莱芜正北,磨池岭和曹峪顶雄峙东西,中间一道谷地是南北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锦阳关在时期曾是莱芜战役的战场,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
(2)黄石关。由锦阳关逶迤而东,到茶业口镇北王庄村北,这里就是黄石关。关楼已无,形制与锦阳关相同。关南东侧的高地上,原有孟姜女坟和孟姜女庙3间。关址虽无遗存,但关山雄姿犹在。关东1800米处是瓦岗寨(山)遗址,寨门尚存。
(3)青石关。齐长城在茶业口镇逯家岭村进入淄博市博山区,又从博山区樵岭前村,东进莱城区和庄乡大梯子山。大梯子山下就是青石关村,东北部就是齐长城规模最大的关隘――青石关。该关与锦阳关、黄石关形制不同,其实称之为关城更为合适。“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②。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其为齐长城上至今发现的唯有的一座独特的关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青石关原有四门中,现仅存北门,是齐长城现存唯一的关门。
二、齐长城莱芜段文化历史悠久
莱芜市的齐长城历史遗存资源十分宝贵,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典型的民族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长城南遗有“青石关”等较多的石刻、雕塑和孟姜女等动听的故事,是一本美丽的书画长卷和发展旅游的重要文物资源。
1、蒲松龄有《青石关诗》:“身在瓮盅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早露。”
2、莱芜齐长城沿线发生和流传的孟姜女传说最具代表性。孟姜女的原型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齐国大夫杞梁之妻,她是一个擅长哭调的歌手。隋唐以后,孟姜女哭倒秦长城的传说才基本定型。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最初的传说也发生在齐地,那么从情理上推测,传说中的孟姜女所哭倒的长城,也应该是齐长城。从文化学的角度说,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孟姜女传说和大大小小孟姜女庙的存在,无疑大大提高了莱芜段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和典型意义。
3、《左传》中《曹刿论战》曾记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疲我盈,故克之。”说的“敌疲我打”的方针,就是曹刿“一鼓作气”的战术。从此,长勺之战名播海内外,莱芜齐长城一带也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军事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文人墨客欣然前往、寻古探幽的胜地。
三、莱芜境内齐长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长城旅游线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莱芜段齐长城周边生态景区众多,可与之联合开发。南有雪野生态旅游区和孔雀山景区,吕祖泉景区;北有章丘的锦屏山景区;西南有房干景区。但是,莱芜段齐长城大多高不足几米,加之多为土夯,很难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很多墙体顶部已与内侧田地取平,连为一体。因此,齐长城的保护应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国家有关的文物保护法令法规,树立“爱我长城、护我长城”的意识。第二,由各级政府保护齐长城的公告,禁止在齐长城上动土、动石,不许在齐长城两侧规定的范围内兴建工程。第三,在齐长城遗址保存比较好的地段,设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或标志物,并由专人负责看护。第四,对坏齐长城遗址者,应予以处罚和教育。对保护长城遗址有功人员,应予以奖励。
(二)旅游资源的整合。当前莱芜北部地区景点众多,但各景点相对独立,没有进行很好的串联和整合。应该以近些年来莱芜市重点开发的雪野湖旅游区为重点,将齐长城的旅游景点很好的融合进去,使该地区的旅游景点更具吸引力。开发这一带的人文旅游资源,不妨做如下工作:第一,在征得有关部门许可的前提下,接着现存的齐长城遗址(保持遗址原貌),沿山岭向西重修一段齐长城,尤其是青石关的齐鲁古道,更应该修建配套旅游设施,方便游客的进出。第二,修复娘娘庙和烽火台等遗址。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景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第四,加大宣传,提高齐长城知名度,可根据齐长城的特点结合莱芜战役在该地区建设青少年军事教育基地。
现在,整个莱芜北部地区开发还处在前期起步阶段。莱芜齐长城及其沿线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各景区、景点又比较集中,自然景观优美,文化遗存丰富,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附近旅游景点虽然各自独立,但是相互之间皆有山间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另外,随着济南都市圈的建立,齐长城旅游区与莱芜城区及济南的距离将日益缩短,交通也会更加便捷。所以,我们坚信,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就一定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大大加快莱芜部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刘艳.浅析齐长城的价值 [J].才智,2009(20)
注释:
历史周期律范文5
1在化学知识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
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教学,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时,可采用事实―分析一雅论―实验验证一^结论的科学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物质的内在联系等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实验多次验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通过课题讲座或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同时,可以根据化学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就应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化学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化学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化学规律。
2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对科学家们开始为何会’’古怪’’地思考问题疑惑不解。如卢瑟福在当时无法验证的条件下,怎么会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罗蒙诺索夫何以会向当时化学家权威们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疑义;凯库勒怎么将梦见的几条蛇的缠绕现象与苯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在100多年前发现了几十种元素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先是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紧跟着是迈耶尔提出”六元素组”和纽兰兹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们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有力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这个追根溯源、回顾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理论和规律入手去学习当然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苯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碱法的建立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转换反应的规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纷纷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新课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之相应地,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给予充分地体现。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不仅特意安排实验探究的专门章节,而且还在每一学习主题里都嵌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所以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页的食用油在洗洁精的溶解实践,则要运用到实验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做法由于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科学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4设计化学习题,夯实科学方法教育实践内容
化学习题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习题要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通过让学生在解决这类化学习题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
例1:请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学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义,用图表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并将下列物质列入相应物质属类。①铁矿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气;④铁粉;⑤氧化镁;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气;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鲜鸡蛋入入水中,鸡蛋深入水底。加入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盐酸试一试(先鸡蛋后放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鸡蛋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
以上的两个化学习题在设计时都注重到了科学方法的渗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必须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只要教师能对化学科学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并能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通过知识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并能长期坚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周期律范文6
一、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常见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觉习惯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表现。
1、“标签”心理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在心理上相当于有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学生本人对自己在群体中位置的认识。尤其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少体会到好成绩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缺乏自信,自卑的“标签”使自己过早地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2、“偏重”心理
在初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偏重化学结果而忽视化学过程的倾向,表现为:老师进行习题讲评时,正确的就认为自己懂了,不要再听了;错误的只记录正确答案;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只满足于请教答案,不考虑过程的方法,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仅是对答案,比考试分数,很少有同学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实验设计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方式,问题探究则更少涉及。
3、依赖心理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总是期望老师对化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一一讲述。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或模板,甚至是公式,便于自己模仿套用;遇到难题总想在某本“解题大全”、“题典”中找到解法或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答案。这种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原有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的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二、克服学习化学心理障碍的对策
1、注重情感培养,使学生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要体验一个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要减少学生的挫折感,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取老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这一点很重要。
(1)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化一些,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回答一些问题,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增强其学习信心。
(2)布置作业时要有一些弹性和灵活性,避免一刀切,根据学生在一定阶段上的可能性来确定作业的复杂程度。
(3)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地发挥。
2、注重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1)发挥实验作用,培养学习兴趣。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巧设悬念,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从而引发、调动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来掌握知识和揭示规律,能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作用。
(2)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创新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研讨释疑中提升兴趣。
(3)运用现代化媒体,培养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媒体可将某些疑难问题比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减轻学习的心里压力,弥补在思维力和想像力方面的差距。同时,利用现代化媒体的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仿真模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学习兴趣。
④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充分享受成功的、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巩固其学习兴趣。
3、注重目的和意志的培养,变盲目被动为主动和自觉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化学知识在教学中的各种教育潜力,激发学生已形成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