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语范文1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黍不为黍。稷不为稷。

不能蕃殖。所生不疑。

国语范文2

关键词 韩国语 冠形词 中韩对比 对应关系

引言

冠形词是韩国语独有的一类词,在语法功能上与汉语区别词相似,但在语法意义上却与汉语中将近十类词对应。汉语和韩语虽然在冠形词的词类名称上没有对应关系,但在内部分类和特点上却存在一些共同的语言特征,在词汇使用中也具有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帮助分析汉语、韩语之间的关系。也为相关学科研究起一定的补充作用,并且也希望能够对在中国的韩国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韩国语冠形词

(一)冠形词的定义

目前,国内对冠形词最明确的定义是许维翰先生在其《实用现代韩国语语法》(2008)一书中所下的:“冠形词是用在体词前面,修饰或限定体词的词,它没有任何词形变化,也不能添加任何词尾或附加成分,它只能作定语表示体词的性质、分量等。”并且认为,韩语的冠形词,纯粹的不多,一般多由其他词语构成的。

(二)冠形词的界定标准

关于冠形词的鉴别标准问题,各家的观点不尽一致。赵美景(1992)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把冠形词的鉴别标准概括为以下四条:

修饰体词性成分:冠形词只能修饰体词性成分,如“(新衣服)等。

非曲用性:冠形词后不能加任何助词,如“*(新衣服)”等。

非活用性:冠形词后不能有任何词尾变化,如“*(角落)”等。

扩展性:能扩展的是冠形词,不能扩展的是前缀,如“(新的好朋友)”等。

二、韩国语冠形词类型

(一)按转移方式分类

韩国语冠形词按转移方式分类主要分成四类:从体词转移过来的冠形词,从谓词转移过来的冠形词,汉字词冠形词和不知起源的冠形词。

(二)按词语来源分类

《新国语》收入的150000多个词条中,有613个冠形词(古朝鲜语和方言除外),占收词总数的0.4%。根据词语来源,我们将这些冠形词分为汉字词冠形词、固有冠形词和外来冠形词。

(三)按语义分类

按照语义分类,韩国语冠形词可以分成三个大类:指示冠形词、数冠形词、性状冠形词,这是目前韩国比较通行的分法。

三、韩国语冠形词的语法功能及与汉语区别词对比

冠形词属于韩国语的修饰语(韩国语修饰语和汉语加词名异实同都指包括副词在内的修饰成分)。作定语是冠形词的唯一语法功能,也是冠形词与汉语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下面阐述冠形词的句法特点的同时,把冠形词与汉语区别词也作以对比分析。

(一)冠形词只修饰名词。

此项功能汉语区别词也具备,二者都位于名词前,但不能位于固有名词前。例如:

旧式 家具 程控 设备

但是,冠形词和区别词并不能修饰所有的名词,还受到语义的限制。专有名词是为了区别于同类的其它对象而使用的名称,它表示的是独一无二的具体事物或人,“用不着用数量词或其它区别修饰语来加以区别”(赵元任 1979)。由于这种语义上的互相“抗拒”,专有名词不能受冠形词和区别词的修饰。例如:

*大型(的)太阳

*优等(的)李明

(二)冠形词在修饰名词时可以连接使用

冠形词可以位于其他的冠形词前,形成“G+(G+N)”(G—冠形词,N—名词)的结构模式。例如:

汉语的区别词也可以位于其他区别词前,形成“Q+(Q+N)”(Q—区别词)的结构模式。例如:

新式的翠绿的毛衣

银的老式的耳环

进口的新型的微波炉

如上例所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别词连接使用时每个区别词后都必加“的”,否则不成立。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冠形词连接使用时,冠形词的前后顺序有限制,一般按指示—数量—性状冠形词的顺序排列,并且相同类型的冠形词不能连用。这时与区别词的情况一样,前边的冠形词不与后边的冠形词发生关系,是修饰后边的“冠+名”结构这一名词性短语。

(三)部分冠形词能位于数量词前

有些汉字冠形词只能位于数量词前,但这时的冠形词与后面的名词不发生直接关系,而修饰后面的数量词。而《现汉》所收的550条区别词中,没有一例可位于数量词前。可见,区别词不能或极少修饰数量词或数量名结构。

此外,汉语区别词可以省略中心词,冠形词则不可以;区别词可带助词“的”冠形词也不可以;并且区别词在特殊条件下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如“这些书要平装还是精装?”、“101型卖完了,只有102型”。而冠形词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二者都不能作状语和谓语。

结语

经过分析发现,韩国语冠形词大多是从其他词类转移而来的,还有相当部分借自汉语,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它的特性,在给它分类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词语来源,并兼顾了构词方式和语义特征。基于冠形词和上古汉语中某些语法特征的高度相似,本文推测韩国语冠形词的源头是汉语。

而冠形词在构词法、分布、功能、形式以及游移性等方面与汉语区别词存在很多共性。可是区别词和冠形词的内部成员却很少能够发生直接对应,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划分韩国语冠形词和汉语区别词的依据不同,汉语以意义和语法功能为主,而韩国语则以形态为主;第二,汉语区别词和韩国语冠形词都存在严重的跨类现象。这些都使得二者不能一致地、系统地发生对应。

韩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存在大量的相关性,如果我们能够将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之间的各种关联一一理清,必将会对两种语言的本体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也会对第二语言教学(汉语/韩语)起到借鉴作用,更会对语言接触理论和语言类型学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实用现代韩国语语法》,许维翰,外文出版社,(2008)

[2]《简明韩国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1)

[3]《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国语范文3

关键词:韩国语 paksu 词源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79-02

韩国语是朝鲜半岛使用的一种语言。大部分学者、包括国内学者多赞成归于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本文也取肯定一说。阿尔泰语系的主要共同特征有:元音和谐;流音不能出现于词首;黏着语结构;副动词发达;无元音和辅音交替;缺乏关系代词和接续词。[1]韩国语除具有阿尔泰语系的共同特征外,大量汉字词的使用也有异于其他同系语言。由于在阿尔泰语共同的结构底层之上存在大量汉字词,如何正确辨别借词(loanword)和同源词(cognate)也是词源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1 韩国语巫觋名称的相关学说

韩国语常用男巫名称有paksu(),关于其词源有“汉字词说”与“阿尔泰语同源说”两类。汉字词说以李能和为代表:“我语呼男巫曰博数(pasku),疑即博士或卜师之传,按巫书,称卜师曰博士。周易博士、多智博士等者即是也”。[2]“阿尔泰语同源说”以白鸟库吉为代表,且随着阿尔泰语研究的逐步深入,持此说的学者渐多。

但在分析之后可以看到“阿尔泰同源说”大部为重复引用,更有引用错误、后人继续沿用者。鉴于此,有必要对韩国语paksu词源问题重新审视。

2 阿尔泰诸语的巫称

传统阿尔泰语系下分为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韩国语也属该语系独立一支。该语系诸民族大体都或多或少保留了原始萨满教的信仰及痕迹,巫称也呈多样化发展。

突厥语族巫觋名称大致可分作两系:一为Baksi系,一为Kam系。①前者使用范围较广,多见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意为“史诗歌手”及“萨满巫师”。后者始见于《新唐书》“黠戛斯……祀神惟主水草,祭无时,呼巫为甘”。甘,见母谈韵字,拟作kam。此称谓大致见于西部裕固语、图瓦语、哈卡斯语及阿尔泰语中。[3]从其各自信仰方式来看,前者操Baksi系民族的显著特点是伊斯兰化,仅部分留有萨满教痕迹,而Kam系诸民族则完整保留了原始萨满教信仰。从出现时间上及信仰更替角度来看,kam应为突厥语最早的巫称。

若kam为早期共通词,则baksi应是后起的。尤其是黠戛斯“呼巫为甘”的文献记录。黠戛斯即今日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现代柯尔克孜语中的巫师为baksi。[4]进一步说明baksi一词在部分民族语言中取代了原有的kam。②baksi最早出现于7世纪的文献,[5]也并未见将baksi作为巫称使用,所以现代突厥诸语中将其作为巫称是很晚的。

蒙古语中亦有baksi一词,意为“老师”。史料有载“师傅,巴黑石”,另有“师公,孛额”的词条。[6]孛额,蒙古书面语作bge(音boo)。师公即男巫,语义明确,与baksi无关。现代蒙古语中的解释也完全相同。且baksi语义单一,仅限于老师之意,与突厥文化应该是相互借用关系。

满-通古斯语族的代表性名称为“萨满(saman)”一词。白鸟库吉最早认为韩国语paksu与满语faksi(匠)同源。[7]但满语中除faksi外另有baksi(巴克什,儒)一词。③文献中将“巴克什”解释为“前辈贤哲之人,乃尊称读书人”,或释为“汉语文儒也”,“乃清语文儒谙悉事体之称”。[8]与巫称毫无关联。满语的老师是sefu(借自汉语“师傅”),蒙满之间长期密切交流,满语中有大量蒙语借词,满文自身也是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而成,应是借自蒙语。所以,满语有其自身巫称,又有借自蒙古语的baksi,若依白鸟氏观点即蒙古语baksi与paksu有关,则满语baksi也应在此列。实际看来,faksi(匠)与paksu并无关联。

3 韩国语paksu的词源

我们大致探讨了韩国语中的paksu与阿尔泰各族语言类似名称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另一角度探讨paksu的词源。首先来看如下的一些内容。

太医署: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掌教禁拔除为疠者斋戒以受焉。

太卜署:卜正、博士各二人,从九品下,掌卜筮之法。

中都督府: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

律学:博士三人,从八品下。

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算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

—— 《新唐书·百官制》

从上述内容来看,博士一职在官位中属非常低者,大都从九品上下,最高者仅从八品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咒禁博士”,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百济最早出现与之类似的咒禁师一职,似受唐制影响。而到高丽文宗时期(1046年至1082年)于太医监中始设“博士二人,丞二人,从八品……咒博士一人,从九品……呪师二人呪工二人”等职。朝鲜王朝建立后,尊儒崇佛,排斥道教,“太医监”的后继者“典医监”的职能也缩至“掌诊视和剂等事”,内设“博士二人,从八品”。高丽时代常见的“咒禁博士”便从官制中消失了。

从收入上来看,太医监博士从八品,田地30结、柴地5结、米16石10斗;“咒博士”从九品,米10石,田地20结,无柴地。10而“咒禁师”与“咒禁工”为品外,无官方俸禄,可以说是百官之中收入最低者,这样也为从事占卜的“博士”一职融于民间提供了绝好途径—— 为维持生计于民间行医念咒也在情理当中了,而改职取消后更是如此,相应的官名博士的称呼也随之普及民间。朝鲜17世纪末刊行的朝中词典类书籍《译语类解》(1690年)中有“端公,paksa”的词条。“端公”在中国本就是唐代官名,后入民间而成男巫名。[9]

韩国语的词汇分为汉字词、固有词、外来词。其中固有词指民族语言固有的底层基础词汇。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脱离了汉字音体系而逐渐融入到固有词当中,但追溯词源的时候仍是汉字词。大致可分作几类:(1)源自早期中国文献;(2)汉译梵语词;(3)汉字表记的蒙古语和满语;(4)近代从中国传入的白话;(5)韩国固有汉字词;(6)汉字词产生音变。[10]

我们在上文排除了paksu与蒙古语和满语的关系,其应属于“(6)汉字词产生音变”的范畴。从语音历时变化角度来看,韩国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特别是中世韩国语向近现代韩国语转变的阶段中,类似“paksu

朝鲜平安北道东兴地区呼巫谓“硕士”[11],硕士亦是古代官称,这也可间接佐证韩国语paksu与“博士”一词之间的紧密联系。另结合汉语发展中“博士把式”的“官方民间”的传播过程来看,亦是合情理的。⑤

4 结语

综上所述,韩国语中paksu一词与阿尔泰语系的baksi系同属汉语“博士”之借词。但二者是各自独立发展,并有各自的演变途径,是如同生物学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般的平行关系,而非相互借用。换言之,表面近似却无直接关联。且突厥语族的baksi也非固有词转化,蒙古语的baksi也非固有词汇,与巫称并无联系。虽然可以假定baksi中bak-为词根,-si为人称后缀。bak-在突厥语族中有寻找之意,但并无-si的后缀,表从事某行业者的人称后缀当为-i[12]。

韩国语中大量使用汉字词,其范围从书面口语到大部分人名地名。在汉字词的压力下,很多固有词逐渐萎缩,逐渐由汉字词取代,如“山(san)

参考文献

[1] (韩)李基文.新订版国语史概说[M].首尔:太学社,2005:23.

[2] (韩)李能和.朝鲜巫俗考[J].韩国:启明俱乐部.第17号,1927:1.

[3] 赵亮.韩国语及阿尔泰诸语巫觋名称之比较研究[D].韩国:首尔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10-11.

[4] 李进新.萨满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遗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59-60.

[5] 李树辉.突厥语词Qaan,Tε in,Ttaj的历史演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8.

[6] (明)火原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经部.华夷译语[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32,229.

[7] (日)白鸟库吉.韩国语与乌拉尔-阿尔泰语之比较研究[J].东京大学:东洋学报,第四卷二号-六卷三号,1914-1916:140.

[8] 张丹卉.论满族文化先驱—— 巴克什[J].史学集刊,2004(1):21-27.

[9] 《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168.

[10] (韩)申基相.汉字语国语化之研究[J].语文研究,韩国语文教育研究会,2005(3):35-57.

[11] (日)村山智顺.朝鲜的巫觋[M].朝鲜总督府,景仁社,1937:37.

[12] 兰司铁,G.J.阿尔泰语形态论概说[M].彭蒂·阿尔托,编,金东昭,译.首尔:民音社,1985:248.

注释

① Baksi系巫称呼由于文献撰写不同有baχi,baxshi,bag?y,багши等多种写法。Kam系有kam,хам等。行文便利起见,统一构拟为Baksi和Kam。

② 对于突厥语族baksi的来源,可参见:VonGabain(1950),力提甫·托乎提(2001:423-524)等内容。

③ 虽然依阿尔泰语研究中经典的兰司铁的头音规则,满语的f-对应韩国语的p-,但蒙古语中应该是0-.无法解释为何满语中同样有老师(儒)含义的baksi。

国语范文4

关键词:《国语集解》 订补 越语

《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字公序)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成为主要传世之本(公序本);又有仁宗明道年间所刊之本(明道本),清黄丕烈重刊之,并作校勘札记一卷。自清中期以后,明道本与公序本同为《国语》通行之本。清代学者校注《国语》者主要有: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三君注辑存》、《国语发正》、《国语考异》)、董增龄《国语正义》、刘台拱《国语补校》、汪中《国语校文》、陈球《国语翼解》,又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于鬯《香草校书》亦有重要校释成果。清末民国间吴曾祺之《国语韦解补正》,采摭各家之说较多。徐元诰《国语集解》,行世最晚,而能网罗各家之说,详于其前各书,于读《国语》者甚为便利,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最佳者。然其中亦有可商榷、补充之处。今就可商榷、补充之处,成札记数条,以就教于方家。时贤有论及且得其义者,兹不赘述。

《越语》上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页五六七一五六八)

韦解:“资。取也。”

今按:韦解疑非确诂。“资”疑训“积聚”义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褥络。皆居积之谓。”《史记・魏公子列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司马贞索隐:“旧解资之三年谓服齐衰也。今案:资者,畜也。谓欲为父复雠之资畜于心已得三年矣。”是其证。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必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页五六八)

“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韦解:“言赦越罪,是得带甲万人事君。”

《集解》引汪远孙曰:“五千人,人人致死,勇气自倍,一人可得二人之用,故曰‘带甲万人’。战而言‘事君’者,逊辞耳。韦注非也。”

今按:韦注不误。“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韦昭注:“偶,对也。”是谓己方拼死以战,一人可对吴方一人。“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一人抵对一人,则死者万人。故其下文曰:“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汪远孙所云:“五千人,人人致死,勇气自倍,一人可得二人之用,故曰‘带甲万人’。”未得其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作:“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司马贞索隐:“言悉五千人触战,或有能当吴兵者,故《国语》作‘耦’,耦亦相当对之名。又下文云‘无乃伤君王之所爱乎’,是有当则相伤也。”可证。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页五七0)

“寡人不能”,韦昭无解。《集解》弓I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曰:“谓不能使四方之民来归,故以生聚为要。”

今按:吴谓“能”为“能够”,可商。此处“能”疑训l‘‘贤能、贤德”。《广韵・登韵》:“能,贤能也。”《国语・鲁语下》:“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解:“能,贤能也。”“寡人不能”,与上文“古之贤君”相对,殆谓己无贤德,犹言“不毂不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冬,王使来告难曰:‘不毂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泛,敢告叔父。”’《国语-楚语上》:“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毂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毂之罪也。”’《左传・襄公十三年》:“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觳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其比。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页五七一)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韦解:“宦,仕也。仕其子而教之,以廪食之也。”

今按:韦解疑非确诂。疑“宦”恐“官”之形讹,“宦”下“其子”为衍文。“宦”明道本即作“官”。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卷四:“‘官’字误。公序本作‘宦’,注同。”于鬯《香草校书・国语》:“鬯案:既云‘孤子’,又云‘其子’,必不可通。‘其子’二字盖衍文。上文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此即涉彼‘其子’而言也。韦解云:‘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则于此‘孤子’、‘其子’之抵牾竟似未悟。即其语亦颇难解。子既可仕,必不须教;既须教,又焉可仕?又曰‘廪食之’,将教之以廪食乎?(宋庠本正文‘官’作‘宦’,解同。‘教’下有‘之’字,‘以廪’作‘廪以’。)窃谓‘官’当读为‘馆’。‘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者,谓‘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馆’也。古‘馆’字本止作‘官’。观‘官’字从一可会。说见俞阴甫太史《兄笛绿》。《左襄公十六年传》:‘改服修官。’《哀三年传》:‘官人肃治。’‘修官’即‘修馆’,‘官人’即‘馆人’。说并见俞太史《平议》。皆‘官’即‘馆’之证。意当时越王必设诸馆,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人居之。故曰令纳馆也。”于说于文意为洽。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祝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页五七二一五七三)

“越君其次也”,韦解:“次,舍也。”

于鬯《香草校书・国语》:“鬯案:越君,以越为君也。越为君则吴为臣矣。自越言之,故曰‘越君’;若自吴言之,即曰臣越可也。上文云:‘余何面目以视天下乎!’是吴王所耻在无以视天下,至于臣越犹为耻之次,故曰‘越君其次也’,即犹之曰‘臣越其次也’。次者次第之次。韦解乃以为次舍之次,则昧于‘越君’之为义矣。不知上文勾践曰:‘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二君’者,辞令耳。《吴语》所谓‘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则一越焉得有二君?意正谓己为君,而使吴王臣已也。故吴王谓是犹耻之次者。然则此句即所以答勾践‘二君’ 之语也。”

今按:韦解失其训。于说强生曲解。皆未得其义。玩文义。夫差对勾践之言有二:一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二曰:“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天下乎!”“次”疑训“比、比次”。《诗・小雅・车攻》:“决拾既做,弓矢既调。”郑笺:“做,谓手指相次比也。”“歆”、“次”通。《文选・张衡(东京赋>》:“决拾既次,雕弓斯彀。”李善注引《毛诗》郑笺曰:“次,谓手指相次比也。”吕向注:“次,比也。”《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居角,长者以次需。”孙诒让正义:“次,亦言相比次也。”故“越君其次也”之“次”训“比、比次”,犹言“比较、权衡”。

《越语》下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页五七八)

“五谷睦熟,民乃蕃滋”,韦解:“睦,和也。”

《集解》:“宋庠本‘睦’作‘程’,非。”

今按:韦解、《集解》疑俱非,似当从宋庠本作“桂”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作:“然则五谷溜孰(熟),民乃蕃兹(滋)。”整理小组注释:“帛书溜字读为程。”“睦”、“程”皆从圭得声,当可通假。《说文》:“桂,疾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内宰》注郑司农云:‘后种先熟曰穆。桂或从蓼。”’王筠《说文句读》:“至于《越语》曰:‘五谷程孰。’韦注曰:‘程,和也。’则以程、睦声近而义通也。故与此不同。”王说似亦可商。“桂熟”、“蕃滋”皆同义连文。《广韵・元韵》:“着,滋也。”韦昭注:“蕃,息也。”一也。“桂”、“熟”亦当无异义。“程”当浑言训“熟”义长。黄丕烈《国语札记》引段玉裁说:“段云:‘作“程”非。《左传》云:“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和熟”、“睦熟”一也。”’跚㈣)段氏未审文例,说似可商。此作“程熟”未必非。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页五八一一五八二)

“杂受其刑”,韦解:“杂,犹俱也。”

《集解》引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外传国语》:“俞樾曰:‘杂者,币也。《吕氏春秋-圜道篇》:“圜周复杂。”高注曰:“杂,犹币也。”《淮南子・诠言篇》:“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高注曰:“杂,犹币也。”《说苑・修文篇》:“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而又始,穷则反本也。”亦以杂为币。《说文》:“币,周也。”周币,则有反复之义。《太玄》有“周首以象”复卦,范望注曰:“周,复也。”然则币亦复也。“币受其刑”者,复受其刑也,犹上文言“反受其殃”也。”’

于鬯《香草校书・国语》:“笆案:杂(摊),盖当作离(靛)。离(躲)、杂(摊)二字形近,传写易讹。《周礼・形方氏职》:‘无有华离之地。’郑注引杜子春云:‘离当作杂。《书》亦或作(《十三经注疏・周礼》‘作’为‘为’。)杂。’《急就》颜师古本:‘分别部居不杂厕。’他本‘杂’皆作‘离’。并其证矣。韦解云:‘杂,犹俱也。’训‘杂’为‘俱’,却与‘离’义相近。《易・兑卦》陆释引郑注云:‘离,并也。’《后汉书・邓皇后纪》李注云:‘离,并也。“并’、‘并’义即‘俱’义。则韦本或正作‘离’,亦未可知。要训‘离’为‘俱’义,亦未确。‘离’之言‘罹’也。《诗・兔爱篇》:‘雉罹于罗。’陆释云:“‘罹”本作“离”。’《文选・卢子谅》李注云:“‘离”一作“罹”。“离受其刑’者,犹云‘罹受其刑’也。《书・汤诰》:‘罹其凶害。’传云:‘罹,被也。’《史记・管蔡世家》:‘无罹曹祸。’司马贞索隐亦云:‘罹,被也。’然则谓‘被受其刑’也。《说文》无‘罹’字,见新附。而云‘罹’古多通用‘离’,盖古止有‘离’字,故曰‘离受其刑’。‘离’讹为‘杂’,斯不可解矣。”

今按:韦解失之,俞说迂曲,皆不可从。文中“其刑”相对“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一事而言,并无其它数种情况。故“杂受其刑”,若依韦解:“杂,犹俱也”。则文中无所指。且《国语》连文者夥矣。于谓“杂(摊)”殆“离(雕)”之形讹,“离”之言“罹”,训“被”、“遭”,与“受”同义,于文例得之。可从。

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曰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曰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页五八四一五八五)

“无过天极,究数而止”,韦解:“极,至也。究,穷也。无过天道之所至,穷其数而止。”

今按:韦解训“极”为“至”,失之。《说文》:“极,栋也。”《释名》:“栋,中也。”极为栋,居室之正中,因通训极为中。惟中正可为法则,故极亦为法。《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郑玄笺:“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效,乃四方之中正也。”《后汉书・樊准传》准上疏称《诗》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则。”李贤注:“韩诗之文也。”极与则音近而义同,故通用。极由法制引申可得常规,常道之义。下文“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是其比。《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力黑已布制建极。”制谓法度、制度。极、制对文,其义甚明。“无过天极”之“过”,殆非“超过”之“过’’,疑训“失”。《国语・周语上》:“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韦昭注:“过,失也。”《管子・霸言》:“夫举失而国危,刑过而权倒。”黎翔凤《校注》引丁士涵说:“过,犹失也。”《管子,势》作:“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亡”、“失”义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Ⅲ∞)“过极”与“失当”对文,此处之“极”,当训“常”或“当”。“过”亦与“失”同义。《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过极失当,变故易常。”是其类。

“目困而还,月盈而匡”,韦解:“匡,亏也。”

《集解》引宋庠说:“字书无训‘匡’为‘亏’者,此当有所本。俗本作‘昃’,非。”

今按:“匡”,疑读为“鞋”。“蜒”从“匡”得声,当可通借。《说文》:“躯,车戾也。”犹今言车轮扭曲,不圆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戾者,曲也。鞋不专谓轮,凡偏戾皆是。”《广雅・释诂》:“框,墼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眶者,《说文》:‘框,车戾也。’字通作匡。《考工记・轮人》:‘轮虽敝不匡。’郑众注云:‘匡,枉也。’枉,亦戾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匡,假借又为枉。《越语》:‘月盈而匡。,注:‘亏也。’按:犹曲也。”月盈时则圆,其它时曰则有偏缺曲,偏曲则不圆,不圆即不盈,不盈则亏。《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刑德皇皇,曰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口无匡。”整理小组注释:“匡,亏损。”宋说是,今试为之补证。

注释:

①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埔:道光丙午振绮堂刻本卷四,第18页

参考文献:

[1]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振绮堂,清道光丙午

[3]于鬯,香草校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

国语范文5

这些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要旨”里所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以下为《开明国语课本》内容选编:

第3课 先生早

“先生,早。”“小朋友,早。”

第18课 太阳

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第22课 怎么不种花

田里有爸爸种的菜。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

第28课 雨下着

雨下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树都没有了。太阳也看不见了。只看见满天的云。

第36课 妈妈缝衣服

“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干净的孩子穿。”“我爱干净。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

第41课 荷花

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上桥去,看荷花。一阵风来一阵香。

第44课 小猫姓什么

“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第59课 客人和主人

客人在门外。主人在门里。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你好?”“好。请到里边坐。你好?”“我也好。”主人捧着一只茶盘。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他说:“请用一杯茶。请用一点果子。”

第68课 绿衣邮差上门来

绿衣邮差上门来,送来小小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你想是什么?说来给我听。

第69课 一封信

先生:你要我写信。现在写一封信给你。我在家里,每天看书。又写一张字,画两张图。我用心看,用心写,用心画。妈妈洗了衣服,我帮助她折衣服。客人来了,我捧茶杯敬客人。写完了。你看这封信写得像不像?黄小云十二月八日

第70课 麻雀问老树

冬天,麻雀飞到田野里,不见从前的许多朋友。他就问老树,说:“从前我到这里来,遇见朋友很多。怎么现在一个也不见了?”老树不开口,只是摇他的瘦身体。麻雀再问,老树还是摇他的瘦身体。

第71课 麻雀问北风

麻雀在田野里,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朋友。他就问北风,说:“从前这里,我的朋友很不少,大家有说有笑的。怎么现在变得冷清清了?”北风不说什么,只是对他哗哗哗。麻雀再问,北风还是对他哗哗哗。

第74课 窗外雪花飞满天

国语范文6

训诂的方法与程序

汉语零形指代中的模糊性

逆序词与吴语的话题优先倾向

试说复音词结构关系的复杂性

汉语关系从句内部的时体态

论白语处置句和被动句

金代《礼部韵略》及相关韵书研究

“多学科语言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语用推理——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汇点

否定和双重否定的多维度研究

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视角看外来词

俄语动名词的过渡性特征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会阶层差异研究

现代日语动词テ形作副词使用标准的考察

普通语言学基础上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研究生语言学专业课中的参与者结构

形式科学对生成语法产生的影响

纳木依图经历书与神路图解读与初探

赵元任与罗曼·雅柯布森——变与恒

《西伯威书》“绪论”中的语言思想

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语言类型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指人名词人称分裂的语言共性研究

汉日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的类型学考察

网络语言中数字指称的不对称性研究

语言态度对聘用决策的影响研究

斗牛文化在西语中的象征、隐喻和熟语

语用等级含义加工的脑与认知机制

论“相关性”及其在语言层次上的分布

论阿拉伯语回指的语用修辞制约因素

两种不同性质的“有+N”结构

普通话基础元音习得与发展的声学研究

汉语声调与词类范畴之间的象似关系

汉语词类划分的理论标准与实际标准探讨

方言濒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学者的使命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演化趋势及特征

论《韵略易通》中知系声母的读音分合

“完结短语”假设理论与“着”的语法化过程

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正反问句的生成

汉语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的韵律问题再探讨

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

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之评论

由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段玉裁《说文》校勘

汉语名词和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产生与佛经翻译之关系

武鸣壮语aη5naη2(干脆、故意)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

认知语言学与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的理论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