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净土五经一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净土五经一论范文1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有效途径
一、医院财务管理
任何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下进行的,医院也不例外。医院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由药品的消费、医疗手术费用以及其他的消费组成的,而所有这些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可以通过财务管理体现出来。一个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发展。现阶段,民营医院的出现给国有医院带来了非常大的竞争,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国家的医疗行业开始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才能够保障他们的正常发展。
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几条有效途径
(一)会计核算账目细分化
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会计制度》等相关政策对内部的账簿进行建立,医院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类型细致的划分会计核算账目,争取账目清晰明了,同时能够详细的反应业务的具体业务经营情况。
(二)提高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力
医院要想更好的实施财务管理,一定要提高财务预算管理能力,医院的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合理的运用医院里的资源,体现财务收支平衡,更好的协调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定要对预算编制方法灵活运用,争取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实施:在进行财务预算时,一定要参考前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对影响年度收入的因素进行添加或者删除,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非正常收入纳入年度收入预算作为依据;进行支出预算时,对医院的各种支出费用一定要考虑全面,医院的支出费用一般分为两种:基本支出(燃料、药品、水、电等)、发展支出费用(购买设备、维护设备等)。在进行资金预算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合理规划;进行合理的资金流预算。在进行资金流预算时,应该以实际收到的资金时间作为现金收入时间,以实际支付资金时间作为现金支出时间。
(三)加强医院内部财务结算能力
要加强医院内部的财务结算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医院需要把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和分配,实施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安排。还要定时的召开资金的调度会,进一步落实资金的使用情况;医院的各个部门或者科室,每个月都要向财务管理部门上交上个月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下个月的资金安排,然后由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统一分配资金;为了加强医院的内部结算能力,要求各个科室能够进行独立核算,根据银行的资金结算办法,客观公正的对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
(四)加强医院沉淀资金的处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医院存在着资金闲置的现象。也有很多医院中的药品以及其他货物闲置,这些闲置的货物或者药品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使得很多医院的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解决资金或货物闲置是医院财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一年医院的财务部门都会对医院的财物进行盘点,确定处理这些积压财物的意见,通过审批后,根据意见,可以把这些限制财物换成现金,使这些闲置的财物给医院带来效益。
(五)管控购买的药品和设备的价格
现代的很多医院每年都需要购买大量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而这方面的支出占了医院整个财物支出的一半左右,这些药品和设备的价格,对医院的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管控好这些药品和设备的价格,是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为此,医院应该建立专门的采购小组,负责药品和设备的采购业务,对采购小组成员赋予不同的权限,使他们在货比三家的情况下,对需要采购的药品和设备公开向供应商询问价钱,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后,把确定的供应商和价格填写在申请表上,然后报给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审批。如果医院需要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可以采用竞价招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使各个设备供应商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各个供应商之间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样做就可以降低采购价格,节约成本,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六)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近年来,国家给医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在这些政策基础上,为医院提供一个合理的经营方案。在医院的资金使用方面,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投资。比如说,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制剂室,并且可以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医院的课题研究。为了能节约成本,医院还可以成立相关的卫生材料服务社。除此之外,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实施医院的融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医院资金不足的状况,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七)合理控制医院管理费用,节省成本
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的办公费用以及管理者和职工出差旅游费用逐年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借鉴其他医疗结构的管理办法和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其中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些费用和个人的利益挂钩,使他们能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和会议交流,更好的管理和监督各个科室对医院支出成本进行节约。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只要医院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一个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调到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让医院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医院的管理层更应该注重财务管理工作,并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好监督和管理。才能保证医院资金的正常运营,让医院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净土五经一论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条路径,包括优化运输路线、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
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 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二运输成本十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然而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输成本包含了几种常见的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还包含了货运成本和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
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利息,它是由于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其中:
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x库存总金额
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计算的,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二(存货持有成本十运输成本)4%
这个4%的比例,则是一个经验值,大体上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国外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美世顾问等调查中国物资市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物流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服务模式和运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成本高、效率低。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中的比例平均占9. 5%一10%之间,而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20%-40%,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全社会物流成本结构中,运输费用增速明显,占总成本的比例有所下降。当年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55 %,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例有些上升,当年保管费用占物流总成本为 31.4%,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物流总成本比例保持13.5%,只比上年下降了0. 1个百分点。 三、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迁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 )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运输效益。
(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空置率却达到40%。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2.合理控制库存水平。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量,以降低缺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降低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
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武装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中国与美国物流成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为14%,美国仅3. 8%。这反映了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差距。
净土五经一论范文3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以及区域高地球化学背景等因索。同时,由于土壤污染的特性和环境保护的阶段性,我国对土壤污染的关注和治理起步较晚,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在政策机制、技术标准方面亟待完善,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加速成熟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实现修复行业规范化发展,从而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的进步。
关键词 土壤污染;标准;责任机制;土壤修复
万物土中生,人与土壤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高强度利用,土壤的脆弱性十分突出。此外,与较小国家相比,我国从土壤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到管理都更为复杂。根据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状况不容乐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本届政府的环保理念,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与水、气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有自身的独特性,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理成效,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循序渐进解决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的瓶颈问题,才能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前行。总之,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使命光荣,但极富挑战。
多重因素导致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危害人体健康。农田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工业用地污染则会通过污染物的暴露威胁人身安全,对污染土壤的接触、吸人和摄人最终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二是危害生态安全。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发生变化,影响土壤生态安全,进而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保护土壤的首要意义是保护人体健康,同时保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环境更加协调地发展。
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目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局部地区污染严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土壤从农田到工业用地总体上有一定污染,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些污染地区本身背景值较高,即使没有任何经济活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比如南方局部地区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较高。
土壤污染并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总体而言有农业活动、工矿业活动影响,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高排放等。从农田而言,长久以来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施用滥用、农用高分子材料等使得农业活动本身就会造成污染。工业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重化工业、重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通过大气扩散、干湿沉降,最后进入土壤并影响土壤质量。尤其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排放,土壤环境接纳的污染不可小觑。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难度大
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历程来看,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对于土壤的关注、治理和管理,都要晚于大气和水,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可逆性的特点,危害表现不明显。二是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的,并不像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那样直接。三是土壤污染治理、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1吨土的处理成本有时达上千元,与大气和水的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付出代价更大。我国土壤类型从用途上主要分为农田和工业商业住宅用地,还包括矿区、油田等,类型较多,治理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机制不明
在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方面,责任机制、融资机制不健全。比如责任的界定过程中,对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污染者界定不明晰,在界定污染主体后,责任的分担、修复所需资金及资金的分配比例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责任机制不明导致土壤污染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或者责任主体责任的分配无法确定,从根本上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外成熟技术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从技术上,一方面,国外土壤治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技术方案的确定和优化难度也不小,土壤治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定治理方案。
标准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土壤环境标准是土壤环境管理的基石。标准制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与同一地区水气污染比较均一不同,土壤是高度非均一性介质,不同点位土壤污染情况不同,有时相距1米污染情况却相差很大,土壤的不均一性、空间差异性为标准和管理策略的制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土壤环境标准研究,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土壤管制标准等,整体研究节奏进展较快,但是标准的指标、取值范围还需要优化。在土壤标准的修订上还需要综合考虑背景值的多样性、酸碱度和土壤的其他特性等,通过国家、地方共同发力建立适合国情的土壤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发展尚不成熟
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一方面土壤治理政策、标准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修复后的验收环节也缺少管理依据。此外应当承认,任何产业在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序、盲目发展的现象,如何使修复行业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循序渐进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源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水的治理也取得了较好进展,相对于水气介质来说,土壤污染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总量上来看,已治理的污染土壤所占比例还很小,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少,土壤污染治理的道路还十分漫长,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责任机制、技术标准等,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确立责任机制
明晰的责任机制是土壤污染治理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壤环境政策机制的核心。其一,需要通过立法途径,结合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包括投资模式、风险管控的基本措施等。其二,建立长期的调查机制,界定土壤中各方的污染贡献,花较大的代价界定、研究、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担责机制。其三,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由环保部门联合农业、国土、建设部门适度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在试点地区示范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分担机制,真正把土壤污染的责任界定清楚,把投资模式初步建立起来,并对试点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加速土壤修复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土壤治理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形成本土化的新技术。土壤污染治理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方案制定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选,技术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方面还有更多优化的可能性。土壤修复技术的筛选和决策是修复工程的关键,事关修复工作的成败。在修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应用过程中应该细致考量,结合我国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文特征,引进适宜的技术,并加以吸收转化创新,推进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采取先进的风险管控方法
风险管控是指按照污染土壤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不同管理策略和干预措施的考虑。我国受污染的土地数量较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所有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需要根据风险高低进行优先性选择,在治理难度相同的前提下,对于造成人体危害大、风险高的污染地块优先进行治理。比如农田涉及粮食安全,工业用地作为住宅用地涉及人体暴露,对于这些地块,在治理上应该优先予以考虑。
推动土壤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
引导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包括污染企业、政府、修复企业、公众等,处理好各方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顺利地推进修复工作需要每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自律,修复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推进修复产业规范化发展,首先需要完善污染场地的基础信息采集;其次,关注场地环境修复领域的人文问题,比如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如何站在一种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是土壤(场地)修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