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原文及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氓原文及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氓原文及翻译

氓原文及翻译范文1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教材注释为“先生,指孔子”,这样注释显得太过简略,容易引起误会。我们知道文献中单称“子”并不都是指孔子,如《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郑玄笺:“子者,男子之通称。”“子”字古代用法很多,一般而言是对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尊之称。”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1] 所以“子”最好注释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单说‘子’即指孔子。”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忠”,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解释,我们知道“忠”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将孔子之道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此处的“忠”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忠心、忠诚,前贤对《论语》中的“忠”有很好的解释: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忠者,内尽于心”; [2] 宋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 [3]所以现代学者一般都把“忠”解释为“尽心竭力”,更通俗的讲就是尽最大努力的意思。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教材没有注释,这里很容易把“一言”误解成一句话,教师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翻译的。孔子只以一“恕”字回答子贡所问,此处“一言”显然不是指一句话。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一言’谓一字……古人称所著书若数万言,数十万言,及诗体四言、五言、七言,并以一字为一言也。” [4] 《汉语大字典》“言”字其中一义项为:“语言或文章中字。”此义项所举例句之一就是此句。现代学者也多把“一言”注释为“一字”,可以参考孙钦善、钱逊等学者的注解[5]。

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这句话教材没有加任何注释,此句看似语义晓畅明晰,实则疑惑很多。这句话容易产生疑惑之处在于两个“其”字的指代对象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也经常产生疑惑。我们首先看朱熹的《论语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6]。朱子把“三人”理解为“我、一善者和一恶者”,所以第一个“其”指善者,第二个“其”指恶者,以朱子的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只能翻译为“选择善的人而学习他”;那么“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只能翻译为“选择恶的人而改正他”,按着这样理解,“改”成了改正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显然违背孔子的原意。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显然是选择他人不善的地方引以为戒并改掉自己类似的缺点,即所谓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朱子的理解问题出在这里的两个“其”字,它们并不是指泾渭分明的善者和恶者,而是指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两个“其”的指代对象是同一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四书辨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谓择其一人全善者从之,一人全恶者改之也。但就各人行事中择其事之善处从之,其不善处改之,不求备于一人也。全德之人世不常有,若直须择定事事全善之人然后从之,于普天之下终身求之未必可得,三人中岂能必有也?”[7]所以“其善者”当译为“他们的优点”,“其不善者”当译为“他们的缺点”。另外,该句“三人行”也不能机械理解成三人同行,正如邢m《论语注疏》所言“此章言学无常师也” [8],即子贡所言“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罕》)此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隐含了“即使只有三人同行,也必有老师存在其中”之意,即皇侃《论语义疏》所言“虽三人同行,必推胜而引劣,故必有师也……夫三人之行,犹或有师,况四海之内,何求而不应哉?”总之,此章可译为:即使只有三人同行,也必有老师存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而加以改正。

注释:

[1]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5]孙钦善《论语本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上一篇周末短信大全

下一篇勇于担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