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美丽中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1
从2003年春天开始,一直到本书出版的2013年春天和再版的2014年春天,整整11年,梁晓阳在吉尔尕朗河畔自家院子里的菜地劳动,还到自留地里参加浇水、除草,收割,由一个南方城市的白领成为一个真正的北疆劳动者。他一边劳动,一边思索,从而又成为吉尔尕朗河两岸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享受者和思考者。他对河两岸的风景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最后索性在河畔扎根,他和妻子在这里建造了一所房子,每年用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这里,和吉尔尕朗河两岸风景保持亲密接触,在这里实现了他梦中真正的自由。
他的女儿在伊犁出生,他因为妻子和女儿与这里的关系,对这片土地有了贴心贴肺的血缘联系和生命体验。他深情地称呼自己的女儿为“牡丹汗”,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月亮”,他在这里与妻子重新开始了恋爱:“每次我们回到老马场,我们就迎来了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那又高又美的大平滩草原就是我们感情发酵的温床。”而对于新家的思考,他也融进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独到领悟:“南方的居住与奋斗代表了我的梦想与野心,而后半生我将回到这里居住,则是意味着我有了寄托与安慰。”“要把我们在这里生活下去的理念储存进去,留在新房子里,留在这个家里,留在这片我们倾心关注的土地上。”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根。
一年四季,许多时候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自然之中,看大雪怎样纷飞和河流怎样结冰以及在春天解冻,专注观察日出日落,悉心倾听月亮的声音,观察一棵小草怎样生长,倾听呱啦鸡细长的叫声。他毫不隐晦自己受了梭罗和李奥帕德的影响。“在许多个清晨和午后,我和明月还喜欢赤了脚坐在花儿如海的大平滩草原上,捧读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阿尔多·李奥帕德的《沙郡岁月》,这两本书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也是我们的心灵经典。我们常常那样埋头一读就是一个小时。”并且把“面积广阔达三十万亩的大平滩草原”,当成了“阅读这些自然著作的最好的书桌”。
他和这里的劳动者从春末劳动到秋深,看秋天清凉的台地上黄金一样的杨树叶子簌簌飘落,看漫山遍野的雪岭云杉怎样忍耐着辽阔西域的寂寞和苍茫天山的孤独……在他笔下,草原之夜是宁静与躁动的结合体,山雀、新月、哈萨克小女孩、守林员夫妻、雪岭云杉、林间残雪、宰羊的哈萨克人家、常年在深山的牧羊人、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转场的人、马、羊与狗等等,都是一种岁月的见证与沉积。“从山上吹下一直刮到河岸两边的风明显地冰凉起来,不断地有金蝶红蝶从树上翩翩飘下,库尔德宁河床上的胡杨桦树几乎落光了金色的叶子,在萧索的河风里像一个个哈萨克老牧人硬朗挺立,从头到脚却阳光一般放亮。”这些体现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表达力,同时诗意而沧桑的段落在书里比比皆是。
他在吉尔尕朗河畔居住,不是归隐,更不是养老,而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人的生命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他在河两岸的居住生活是放松的,也是幸福的,他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纯净,享受夜晚草场的神秘,享受加乌尔山牧场的恬静,在牧场上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享受太平滩草原种种神秘的植物气息……一年四季,吉尔尕朗河两岸洋溢着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他通过哈萨克姑娘在河谷阅读的画面,来写这里的静谧和自足:“6月的河风轻轻地掀起她膝盖上那本书的几页,哗啦啦的几声连续响起,又是那只戴着乳白玉镯的绛红肤色的右手,轻轻地抬起来,轻轻地将卷起的书页抚平,却依然没有抬头。”他写秋天阳光下的林场:“高高的树干下还随风飘舞着一小把一小把旺气缤纷的叶子,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这些半空中和坡地上的金红斑斓橙黄翩跹的叶子组成了一束束燃烧的火焰,秋风吹过,火焰闪射,而风平后,依然被一缕缕深浅不一变幻莫测的光线勾勒得充满动感,在我心里留下了这片土地上最亮丽与最透明的基调”……这些经过日复一日细致入微的观察得来的文字,具有大自然的清新呼吸。
可以说,自然风景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我循环系统,人类生活与自然风景密切结合的时候,才会产生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梁晓阳扎根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他带着热爱走进多民族共居区,与少数民族兄弟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骑马奔驰,相濡以沫。他对于少数民族的歌舞,多有自己的见解,尤其对当地民歌具有独到的领悟,比如他阐释哈萨克族民歌《月夜》:“这样的意境唯美忧伤,月光照在吉尔尕朗河上,照在河边的草场上,夜牧的马群悠闲谛听着潺潺流水,似乎有些温饱满足。草原上的雨说来就来,伴随着电闪雷鸣,把远方的牧羊犬也惊吓着了,以为是天狗下凡,雨水说走就走,很快河面风平浪静,连雨滴从河边的树上滚落下来也清晰可闻,如此雨水充沛,却又荒凉遥远的牧区,内心既喜欢它,却又有一份寂寞孤单……”他谛听维吾尔族民歌《黑眼睛》,感叹“这歌唱的是维吾尔人对爱情的无比向往与忠诚,这个多情的人,一生为了一双黑眼睛,一辈子记着一双黑眼睛,这样的爱情首先是忠贞的,然后又是美妙的”。他“听出这个民族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体味到了一种积极坚韧的人生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2
这个春节回去发现,池塘变了。乌黑的池水上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岸边堆满了垃圾,风一吹垃圾向水面刮去。“里面已经没有鱼了,再这样下去,估计水很快就会发臭。”同行的发小说。
近些年,家乡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物质消费逐渐与城市接轨,生产的垃圾也随之增多。过去,村民把垃圾沤肥,现今的垃圾多是不容易腐烂的塑料制品,人们不再沤肥,而是找地方倒掉。农村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设施,庄前村后的空地或池塘便成了垃圾场,“垃圾围村”现象非常普遍。
十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当然包括美丽乡村,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天蓝水清空气好本该是中国乡村的本色,“垃圾围村”让这一切变得形势危急。乡村不仅仅是几亿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是城市人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如若美丽乡村不在,乡情无以寄托,我们将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
要解决“垃圾围村”,首先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一般来说,村集体的收入有限,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需要上级政府拨付资金建垃圾回收设施。可以尝试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其次,加强对农民的环保宣传和引导力度。发小认为,即便建了固定的垃圾场,农民嫌麻烦也未必用,因此需要引导农民改变处理垃圾的传统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再者,建立农村垃圾回收监管机制,保证垃圾回收设施能良好运行。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不妨从解决“垃圾围村”做起。
“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刘怀丕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今年春节记者回老家豫东农村发现,原来对教育几近痴迷的乡亲对孩子是否上大学犹疑不定,“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记者家乡的村庄曾走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几十名大学生。过去,村里人拜年聊天话题都会绕到考大学上,家家户户都憋着劲要让自家出大学生。村里大学生多,惹得周边村非常羡慕,“大学生村”的美誉不胫而走。
春节期间,记者给小学老师书勤叔拜年,他不无感叹地说:“咱村这么多大学生都毕业了,没见有人干出多大的成就,甚至还不如打工挣得钱多,村里人这几年对上大学失望了。”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田地和打工,收入有限,供出—个大学生非常艰难。在豫东一带,谁家有大学生,谁家基本就是贫困户。村里一户人家供读一个大学生,曾穷到“吃凉面条不放醋,油就更不用说了”的地步。
苦心巴力供出—个大学生,理所当然地希望能有高回报。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并没有如乡亲们所期待的那样出入头地,而是在城市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无力反哺供应自己多年的家庭不说,买房结婚甚至需要年迈的父母资助。相比之下,还不如一早就辍学出去打工的人过得好。
另一条是生育观念上的冲突。农民是不生出儿子不罢休。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城市生活,不论男孩女孩只能要一个。生了男孩,家里基本无事;若是女孩,家里死活不愿意。村里一位独子家庭的大学生生了女儿,老父亲放话:“村里一千多号人,不上大学的也没见饿死一个。你在城市里不敢生,就回家种地吧,反正得给我生个孙子。”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3
近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东南卫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网络植树——助力美丽中国建设”高端对话暨第五届中国网络植树节在北京启动,青春偶像组合TimeZ组合被聘为第五届中国网络植树节绿色公益大使。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张世钢,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家王如松等出席启动仪式并现场参与网络植树活动。
张永利在讲话中说,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造福人类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通过“网络植树”这一平台,拓宽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丰富了全民义务植树的活动内容,为社会公众搭建了一个透明、便捷、扁平化的参与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公众参与植树造林模式,为最广泛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自然保护等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网络植树工作不断深化内容,拓展领域,创新方式,与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这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品牌。
王志宝说,“中国网络植树节”创办5年来取得的进展表明,网络植树、绿化美化家园这项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公益活动正在迈向全民化,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企业和机构,关注和支持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公益事业,以网络为载体,身体力行,植树绿化。
当前,气候变暖、干旱加剧、森林消失、物种减少等生态危机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通过植树造林,加快生态建设,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必然选择。“中国网络植树节”大型全民互动在线植树公益活动,自2009年3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倡议和影响了数百万社会公众,并获得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淘宝网、支付宝公司、气候组织、美国联合技术国际公司、深圳狮子会、高露洁公司、汉斯格雅公司等多家机构的支持。截至目前,仅通过网络捐赠的绿化公益资金超过800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生态扶贫公益项目,一期项目援助甘肃省通渭县1.7万户贫困家庭,种植近10万亩、1000多万株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树;二期项目目前也已援助广西自治区金秀县400户贫困家庭,种植1600亩、40万株石崖茶生态经济树。为绿化祖国、西部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均发生了大面积持续性雾霾天气,启动仪式上,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老派》杂志特别发起“呼吸爱·PM2.5净霾运动”的倡议,号召社会公众、特别是明星和企业等一起加入植树造林、低碳环保、节俭生活等绿色行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注环境、支持环保的氛围,以此应对并消除雾霾天气。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4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是行动先导,“观念决定成败”。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者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要在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进行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大步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例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立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债问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要根本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偿还生态欠债,是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虽然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大小各有不同,但是为偿还生态欠债做出贡献,则责无旁贷。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5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观;生态观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报告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奠基
”美丽中国”代表着绿色的、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生活保障。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更优美的环境”如同丰衣足食、人身自由、知书达理、公平公道、安居乐业、和平和谐一样,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说教,当山川秀美、山清水秀离人们渐行渐远,甚至连呼吸安全都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难理解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不难理解无人能置身于美丽中国建设之外的道理。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的声音,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如此紧张的大背景之下,呼吁”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中之重。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应首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民。
在伦理学领域,道德是改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重要标杆。建设”美丽中国”将道德关系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认为当下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立的后果,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道德关系,坚决反对以自然为手段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改变不合理的唯利论观念,注重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平等共赢、和谐共生的道德关系,在和谐关系中逐渐改善生态危机的现状。因此,应做到关怀自然,理解自然,明晰自然的收获就是人类的收获。建设”美丽中国”即建立美丽生态,更是为人们建立美丽人生的舞台。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观现状
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心尽力的责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大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积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言行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整体后备力量的文明程度,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标榜作用。观念决定行动,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基本生态观念,掌握大学生对生态建设的基本看法,明晰大学生存在的不合理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生态理念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所在。
(1)生态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一部分,也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明白了进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缺乏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生态理论主要指的是区别于专业生态学知识、更为普通非专业人群所接受的常识性生态学知识。尽管是常识性知识,很多大学生依然了解的不清楚,比如有关生态保护的节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的日期和节日要求均不详,以及关于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也不清楚,还有类似废电池、白色垃圾的处理及消化也不甚解等,诸多现象表明,大学生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接收者,却对基本生态保护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对生态系统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生态责任感薄弱。当代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言语上充分表明进行生态保护的决心,但同时,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瑕疵不会影响生态全局,无形之中造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现象,对他人违反环境保护的做法也无心去劝阻,或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矛盾选择无视和逃避。由此看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较强的责任感,以人为主的思想观念指导着其日常行为,面对环境污染,只想到自我所受伤害,忽略了自我作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进行日常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较弱,缺乏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
(3)知行转化能力较弱。绿色生态梦的实现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去实践,将具有的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态实践行动,切实做好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为了省事,随手丢弃垃圾;看到校园内的废弃物,绕开代替了捡起;出于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等。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在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环节是断裂的状态,没有很好的运用生态理论知识约束自我,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只是转化为实践。这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生态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逐渐改善较弱的知行转化能力。
三、“美丽中国”建设下大学生生态观教育路径
美丽中国的创建离不开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倡导大学生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引导其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中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1)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基础课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历史重任。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开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短时间实现,但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加强其与专业课知识的联系,是较为可取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在与自然环境的摩擦中的是非善恶,正确调整个人言行。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虑,进行大学生生态观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学习。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回归自然”思想,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思想,提倡崇尚自然,反对恶意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本性,应以一颗关怀的心对待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永续发展。第二,大学生生态观教育应与当下生态现状紧密结合。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否则就是凌驾与实践上的空洞理论。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生态问题,深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劣现状,才能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中的严峻危机,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也才能自觉地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关心生态问题,切实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去。第三,加强大学生在法律层面的生态观知识。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发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旨在制止恶意破坏环境的违反分子。使大学生对生态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做合格公民。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6
一、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树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体系,打造无锡经济升级版,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一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继续实施产业升级行动,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加快把无锡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胜地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通过产业优化升级为环境减负、给生态增值。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严格落实环保准入门槛,对不符合产业导向、排放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准立项、小予审批、不安排建设用地、不办理相关工商登记。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促进产业间耦合、上下游配套,加快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川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三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抓紧编制和实施市级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增长边界,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加快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舒适宜居的美好家园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伞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一是加大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切实加强控源截污、生态修复、蓝藻打捞、清淤调水等太湖治理重点工作,深化“河长制”管理,全面实施“断面长制”管理,强化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协调推进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连片整治、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太湖新城、望虞河西岸、直湖港、宜兴太湖西岸四大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和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稳步提高,确保供水安全。二是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积极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加快推进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有毒及恶臭气体排放,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扎实开展扬尘综合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发展等专项行动,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和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率先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水平。三是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过程,努力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使无锡真正成为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建设,打造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着力完善生态制度。加快健全规范严密的监管机制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构建稳定规范、严格严密、监管有力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这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提供“硬约束”和“硬保障”。一是进一步健全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立法工作,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围绕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生态经济、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等重点领域,抓紧建立完善符合无锡实际、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把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进一步强化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重点推进排污权二级市场建立和运行,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目录,完善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行有利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使用的优惠政策,用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严格环保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园区、行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实施限批,实现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探索建立环境执法联动网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切实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与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着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引导广大企业和群众了解、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共同追求生态文明、自觉践行生态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格局。一是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创作一批反映生态内涵的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引领作用,积极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快培育生态型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自觉自愿行动。二是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资源,加强对现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同和植物园的建设管理,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生态村、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融合自然、人文和文化要素的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让社会公众更好了解生态文化内涵、感受生态文明魅力。三是努力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格局。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我行动”等群众性环保活动,定期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及时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成立公众参与的第三方咨询调查机构,积极发挥环保志愿者、义务监督员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可以参与、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共建共享,营造全民建设宜居、绿色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强化生态保障,加快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