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章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社团章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社团章程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设计;两往

1 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活动简介

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和需要层次理论做指导的。我们把对两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在有经验的心理辅导人员的带领下,设计一系列有计划的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探索,更加了解自己的问题和认知行为方式,并在团体互动中学习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团体活动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并将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应用到日常的两往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入校不久的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在心理上强烈要求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而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异性的交往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形成正确的两往观和恋爱观显得十分重要。

有关调查反映出了大学生交往能力欠缺和强烈的交往需求的矛盾。他们感到进入高校后最烦恼的事情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表现和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和异性同学以及朋友的关系。对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中,设计了“两往成长团体活动”,招募对两性关系与爱情关系有兴趣探讨的大学生10~12人,有恋爱经验者可优先考虑。团体活动分6次进行,每周1次、每次1个主题,每次活动2个小时左右。通过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参加团体的大学生认识两性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探讨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因素,了解异性沟通的正确方法,并发展和谐愉悦的两性关系。

2 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活动设计单元

2.1 活动目的①了解正常的两性生理,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掌握邀约的技巧与遭异性拒绝时的自我调适之道,培养健康的两往心态。③协助成员并建立两性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协助成员学习珍惜自己的身体,探讨婚前,建立负责任的性态度。④协助成员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⑤协助成员分享成功的、愉悦的两性关系。

2.2 活动要求 自愿参加,服从规范,遵守时间,尊重他人,注重体验,自我开放,保守秘密。

2.3 活动单元程序和内容

2.3.1 缘,妙不可育第一步;叠罗汉――促进成员的相互认识。首先让成员围圈坐下,领导者播放音乐。请成员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接着征求自愿成员,说出“我是XXX”,依次每位成员在介绍自己姓名之前,需重复已介绍过的成员名字。第二步;男生女生配配配。男女成员分别抽签配对,领导者播放音乐,让配对成员相互寒暄认识。要求每个成员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自己的个性特征。当停止音乐时,成员围坐一圈(配对成员相邻而坐),每对成员相互将同组伙伴介绍给团体认识。第三步:爱的礼物。发给每位成员海报l张,有心形、叶子形、花形、星形、鱼形的彩色纸张。请成员扮演小记者,相互访问以下问题:最喜欢的休闲娱乐、喜欢的性别、与异性相处的经验、对自己外表的自信心、最难忘的一件事、心目中理想对象的特征。要求每位成员必须找不同的人来回答以上6个问题,各人尽量回答不同的问题。互相问答并记录下来之后,进行团体分享讨论。第四步:认识团体,形成规范。结合活动,每个成员说出一个团体期望,团体成员都同意之后拍手示意,最后领导者综合成员意见,和成员一起制订团体规范。第五步;每个成员写下参加活动的感受、评价和对团体的希望。最后每个成员用简单的一句话表示此刻心情。

2.3.2 理想中的男性与女性第一步:暖身活动丢抱枕。成员围成一个圈,接到抱枕者在团体中央做动作,配合音乐,其他人一起跟着做。在丢给下一位成员时,前者要说某某人丢给某某人。第二步:涂鸦时间。将成员分成3组(每个组由2男2女组成),发给每一组2张带有男女正面轮廓的海报纸,请各组讨论并在15分钟以内画出两性的生理特征以及穿着习惯。每一小组回到团体分享,再由领导者针对成员所作的画做出说明解释。第三步:丘比特之箭。将成员分为男、女两组,请各组讨论,集思广益,爱神丘比特之箭到底会射向何方,在海报上写下喜欢与哪些特质的异往,不喜欢与哪些特质的异往。就海报上提到的对男生及女生各个特点,让成员讨论是否合理。让成员针对不喜欢的异性特点提出看法。领导者要协助成员学习了解异性并尊重异性。第四步:自我探索。领导者说明:其实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如此人格才完整,生活才健康。请成员用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性格并分成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或中性特质)。第五步:活动分享与反馈。

2.3.3 异往之道第一步:暖身活动――按指令行动。领导者让团体成员男女各站一排,配合领导者的指令作下列反应;(1)一见钟情:男女面对面;(2)自作多情:男面向女,女背向男;(3)不解风情:女面向男,男背向女;(4)翻脸无情:男女背向对方。游戏结束后和成员一起讨论分享4种状况各人应对之道。第二步:两性拼盘。男生和女生分成3组(每组2男2女),每一组都将拿到写有5个问题的小卡片,对上面的问题思考讨论后给出相应的回答。请各组利用手上的道具,充分发挥想象力,任选一题在20分钟之内以短剧表演的方式呈现。表演完毕,回到大团体。评议哪个小组的可操作性最强,而且效果可能更好。领导者引导成员针列刚才的剧情加以讨论,协助成员培养健全的两往心态。第三步:爱情分分合合。引导小组讨论两性关系中产生分与合的因素。并深入探讨结束一段异性关系后该如何正视分手和失恋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树叶上并贴在海报大树上。针对失恋或分手后的处理方法,领导者引导探讨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宣泄途径。让成员学习尊重别人的选择,了解失恋并不是世界末日,学会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第四步:活动分享与反馈。

2.3.4 知性时间第一步;暖身活动――情人岛游戏。男女生抽签配对,进行游戏。一对恋人,男子是盲人,女子是瘸子,要求成员扮演这样一对恋人,相互配合。相互扶持,跨越障碍,达到共同的目的地:情人岛。游戏的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两个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精心合作才能完成。第二步:鳄鱼河故事。领导者发下鳄鱼河故事资料,带领成员阅读,请

成员分别假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谈谈自己可能的处理方式。第三步:亲密爱人。男女各1,两两成组演练。如果对方要求你与他亲热,这时你该怎么办?演练完回到团体中,分享刚才演练的情况与感受,并结合讨论成员感兴趣的话题。第四步;活动分享与反馈。

2.3.5 爱情价值大拍卖第一步:信任大跌倒:邀请每位成员到团体中央,其他成员围着甲成员,调整圆圈使中间的成员感到很放松很舒服,要用力均衡。第二步:爱情价值大拍卖。领导者首先发给每个成员一张“爱情价值拍卖单”。假设给每位成员1000元,作为参加拍卖之用,接着按拍卖程序进行。拍卖结束时,请成员讨论彼此的择偶标准是否切合实际,并提醒成员:人没有十全十美,对爱情及婚姻不可过于理想化,但也不可过于消极,机会来时应懂得把握,以免像在拍卖会上一样,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第三步:活动分享与反馈。

2.3.6 认识你真好!祝福道别第一步:暖身活动――心有千千结。第二步:情感分享。领导者让成员找一个最舒适的位置坐下,闭上眼睛,配合轻柔音乐,请成员回想自己的两性经验里最轻松、愉快、松弛的情况,分享与讨论他们对两性关系的期待。第三步;“滚动内心话”活动。首先领导者将抱枕滚向某位成员甲,邀请其表达参加今天团体的感受与心得。甲说完,再将圆形椅垫滚向另一成员乙,由乙表达感受或心得。依此类推。所有成员自我表露后,领导者带领成员回顾本次团体历程,统整团体感受。第四步:结束团体,成员互相祝福道别。伴随着《一路顺风》和《祝福》的音乐,领导者发下心形卡片,每位成员取12张,写下对每位成员(含领导者)的反馈与祝福,并交给对方。

3 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践的反思和体会

在大学生中进行这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很有必要的,1998年~2000年期间我国有关学者主要研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作用,表明了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形式有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2000年~2002年期间主要研究大学生个人成长小组以及身心灵健康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2002年以来主要研究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在贫困生心理压力调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等。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地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本次的大学生两往成长团体活动的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体会和感受。

3.1 团体辅导活动的成员招募和组成不可忽视,因为在团体活动中可能遇到团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人目标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如果造成成员的中途退出和流失,对于团体的规范和团体凝聚力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团体辅导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参与者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强的吸引力,愿意参加的大学生比较多。但是团体成员的选择、团体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在整个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是要慎重的。

3.2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会根据l主题设计一定的暖身活动或游戏,使成员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开放、也增强他们的经验和体验。成员表示在游戏中他们的确玩得很开心,也很放得开,这说明游戏在增进成员的了解和开放上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成员反映情人岛和信任大跌倒的游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们也把这些游戏带到了日常的同学活动中,反映不错。不足的地方在于在游戏之后的分享和讨论感受体验时,成员的反馈不够深刻,基本停留在高兴、开心的情绪表达层面,对于游戏的内涵和本质感受得不是很深,所以探讨时往往显得气氛不够热烈。

3.3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领导者要充分尊重每个成员,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问题,要善于在活动中及时观察每个成员的反映和细节的变化,重视成员和自我“此时此地”的感受,并把它在适当的时刻巧妙的表达出来,反馈给成员。

3.4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在于在温馨宽松尊重的氛围中,成员之间存在团体动力,真正起作用的是团体动力。在共同的交往中,成员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彼此的沟通、模仿和探索,加强自我认识,并学习他人适当的交往技巧,形成新的经验,并尝试改变自我,最终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们的成员男女比例相当,活动的开展比较顺利,但是团体的凝聚力仍然有待于加强。

3.5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作为团体辅导者的经验和开放显得比较重要。团体辅导者要经过理论、技巧、计划、个人成长、经验、实习、督导、伦理等8个方面的训练才能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尝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如何引导团体深入探讨,如何打破沉默、如何增强团体凝聚力、如何恰当的自我表露方面要多多反思。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2

一、19世纪英国医疗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个19世纪英国医疗行业的内部都充斥着各类同行纠纷,既有个人之间的也有社团之间的,其纠纷内容是对治疗方法和行业行为准则意见不一。出于竞争,同行之间的矛盾和争端尤为明显。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当时医疗行业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当时的药房和诊所的岗位竞争十分激烈,竞争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以求得到主管人员的支持――恳求、宣传、甚至是买选票。1814年的《利兹水星报》()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1814年哈德斯菲尔德药房开幕,外科医生一职竞争激烈,威尔金斯获得209票,罗宾森获得174票,布拉德肖获得163票,霍顿获得161票。最终威尔金斯胜出,担任首席外科医生,罗宾森则任次席。在获得任命之前,威尔金斯特地赶往爱丁堡,通过皇家手术室学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的考试,因为不通过这门考试,就无法获得上岗资质。

这种激烈的竞争在使医生本人加强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加快医疗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医疗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但是除了这种基于业务本身的激烈竞争之外,当时的医疗行业还充满了对抗气氛,有些甚至充满着徒劳无益的嫉妒,比如1860年的《韦克菲尔德和哈利法克斯期刊》()就披露了两个从业人员的争论:

克拉夫医生(Dr.Clough)和匿名的MRCS先生,双方以报纸为平台,相互来信指责,双方争论核心是克拉夫是否有资格使用“医生”这一头衔,持续了数周。MRCS指出,尽管克拉夫获得了皇家内科医生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的开业证书(Licentiate),但这一证书不足以使用“医生”头衔,只有从正规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克拉夫则回复道,MRCS是因为嫉妒,因为他发现我的合法资格证现在已经领先自己。

这种徒劳无益的争执充满对抗、敌意和嫉妒,既对行业从业人员自己的利益,也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医学社团对不正当行为的规范

纵观整个19世纪,英国医学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得政府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并无太多介入,医疗行业道德伦理主要依靠各种医德社团来规范。因此这个时候,医学社团的出现就尤为重要了,处理争端、确立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一套为团结一致的解决程序。从19世纪中期开始,医疗行业开始更多关注医德问题,1852年《医疗时代报》就这样写道:“纠正医疗行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活动,我们坚信各类一些人员将会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纠正不合理现象,树立纯洁而正直的从业动机,确保所有法律的制定目标只有一个――惠及大众。”这个时代的医德规范主要是针对行业从业人员,而不是医生和病人之间,这种规范的发展使得行业同行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曼彻斯特就于1847年成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Manchester Medico-Ethical Association),专门处理行业中出现的医德问题。1852年建立的哈德斯菲尔德医德社团就在社团章程的第一章严格规定:

1.会员不得伪称或者排他的使用顺势疗法、水疗法或者催眠术。

2.会员不得使用广告或者其他不正当方式,招揽私人生意。

3.会员不得依靠售卖私人专利获利,或者以任何方式将其用之于大众。

4.会员所开之药房,应当专门售卖药品,而不是香水、专利之类的东西。

这个社团一直由行业精英主导,受到了当地医疗行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得以制定最为严格的调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该团体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维持整个行业的正当行为规范,维护行业利益,推动行医者之间的互利互助。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3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团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探索科学化管理之路,是高校学生社团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

1.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团定位不准,管理理念陈旧。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社团?谁来管理学生社团?怎样进行社团管理?这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有些学校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仅把社团活动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没有把支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认识统一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来,统一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的要求上来。

1.2 工作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清。高校学生社团大多是由团委、学生会主管,但这种管理只能是形式上的指导,缺乏管理监督和控制,容易造成管理责任不清或混乱等诸多问题。比如社团成立盲目、完全自主和自发、缺少准入和审批、社团缺少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社团管理存在放任自流的倾向等。

1.3 缺乏整体规划,社团结构不平衡。盲目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势必造成社团发展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社团类型结构不平衡,如学术类社团较少,与专业结合较少;社团成员构成不平衡,一年级学生占多数,高年级参与人少,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社团发展横向比较不平衡,社团间差距较大,社团整体功能发挥不够,社团缺乏品牌活动。

1.4 社团指导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任课教师、团委老师、辅导员等担任。这些指导教师大多为义务兼职,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指导力度不够也导致了社团管理规范化欠缺、制度不健全。个别社团甚至没有管理条例或章程,大部分社团传承性不够,等等。

2.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化管理思路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需要应用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管理办法,探索社团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径。

2.1 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社团科学发展。

2.1.1 健全管理机构,科学定位规划。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健全管理机构,坚持"党委领导、团委引导、分类指导、教师辅导"的管理模式,建立分层管理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对社团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方针,以育人为宗旨,重视社团建设,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先进的社团文化,推动社团建设提高层次、提升水平。

2.1.2 加强社团队伍建设,提高社团管理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社团类型和特点,选聘优秀教师指导社团。建立指导教师奖励制度,重视和肯定社团指导教师,将其作为工作考核和晋升职务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作用,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参与社团指导工作。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社团干部;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指导并举;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更替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骨干队伍。加强社团会员队伍建设。抓好社团会员纳新环节,建立应聘面试程序。组织好新会员培训,宣讲社团章程、宗旨,明确会员权利和义务。搭建社团会员成长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2.2.1 各干个事,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依据社团工作特点,将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坚持全员参与,明确社团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所有参与人员的职责,建立人与事的关系,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明确要求社团工作动态申报、重大活动申报,加强社团活动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完善信息反馈。

2.2.2 各考各评,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坚持考评两手抓,建立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依据四个方面:社团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及活动效果、社团大型活动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学期初书面工作计划及学期末书面工作总结、社团联合会和学校其他机构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的活动成果等。完善评价制度,奖优惩劣。定期对社团进行考核评价,对优秀的社团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管理不规范的社团要予以批评和处理,确实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社团坚决予以整改合并或取消。

2.2.3 以个性化管理为目标,坚持创新,彰显社团特色。

2.2.4 树立品牌化理念,培育精品社团。品牌化应是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社团活动走品牌化之路,必须坚持出精品、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各著名高校都有自己特色的社团,如清华学生艺术团、北大爱心社、北师大春秋学社等。树立品牌理念,打造精品社团,需坚持社团特色与高校发展特色相结合,重点扶持思想性强、特色鲜明、有发展活力的社团。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加大投入,有意识地打造品牌社团,让社团在良性竞争中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要挖掘内涵,坚持高品位,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2.5 坚持方法创新,适应社团发展趋势。增强创新意识,注重观念创新、方法创新。网络化是社团建设的创新载体。利用网站、微博、QQ群、手机报等新媒体开展社团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社团内外交流平台,扩大社团宣传,促进社团向纵深发展,提高社团辐射能力。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4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体制 改进策略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激发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同时,也是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社会化、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精神文明建设、音乐教育、个性培养,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大学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必要保证,是大学生才华施展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条件,也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高校社团的发展势头良好,高校学生社团从数量、规模、性质、类别上都越来越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动机则由纯粹的兴趣到兴趣与需求相结合转变,学生参与社团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更是希望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社会,并期待在社团中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完善自己。但伴随着社团的迅速发展,其重要作用及地位的日益显现,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明显,如社团经费场地不足,管理体制不善,品牌声誉不响,成员素质不高等。其中,管理体制不善是所有问题之根本,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不容忽视。

一、管理社团体制不完备

当今高校社团一般都挂靠在各校院级团委下,在各级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高校团委承担着繁重的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生管理、各类型活动组织等多项任务,无法将足够精力用于学生社团。面对种类多样、耗资巨大的社团建设,团委往往不堪重负。这种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使得高校难以对学生社团实施真正有效的指导。当然,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即社团联合会,但其骨干成员依然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受自身的限制,仍然很难为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反映社团普通成员即低年级学生的真实意愿,社团联合会往往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其对全校社团进行管理、协助和监督作用。

管理体制不畅导致高校社团发展不平衡,有广度没深度。虽然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大、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但更多的社团只是仅凭着社团骨干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一般来讲,艺术表演类社团发展较好,而理论研究类社团成长较慢,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必然影响社团总体的建设。不少学生反映:虽然加入了某个社团,除了交团费以外从未参与这个社团的活动,导致许多学生对社团慢慢失去了信任。

二、社团内部管理不合理

由于社团的特性是由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社团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当前学

生社团不缺乏规章制度,但难以切实实行。主要有如下反映:

一是入团退团制度不合理,组织活动贫乏。首先,加入社团条件较宽松,学生只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甚至不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会员,而且大都不进行资格审查,不发放有效的身份证明,因而社团成员成分复杂、管理混乱。会员退团时更是随心所欲,不需履行任何手续甚至不需要跟任何人说明就可以退团。有些社团基本上不组织活动,会员对其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会员对其他社团也产生误解,认为社团就是骗取学生的会员费,决定绝不再参加任何社团。管理的松散,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难以长期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是社团发展缺乏有力传承。有些社团骨干只重视自己任期内的工作,对下一任社团核心成员的培养关心较少,从而造成社团在有些能力突出的社团骨干在任时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一旦这些社团骨干离开社团,该社团的活动质量明显下降的现象。此外,许多社团由于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等资料管理不善、交接不力,也导致社团自身文化不能得到有力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民主制度受损。社团民主是社团管理的重要保障,社团民主要求社团成员对社团事务有效参与。然而,社团民主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不乏一些民主受损现象。根据对社团成员的访谈资料表明,社团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评比仅有少数社团干部参与决策,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社团章程的制定也缺少全体社团成员的民主协商。另外,社团民主选举同样存在受损现象,尽管社团选举遵循自由竞争原则,但限于外部力量干涉与内部非正当竞争直接或间接左右选举,如为了赢取选票,一些候选人采取拉关系、请客吃饭等非正当手段破坏了自由竞争氛围。

三、改进策略

一是加强对社团的支持力度,选派专业的指导教师为社团服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和发展必须得到高校党政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应该把改进社团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直接管理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相关部门如学工、宣传、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形成一种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部门齐抓的良好局面。另外,应该选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为社团服务,这样不仅能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而且能形成核心,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进行社团建设及绩效评比,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对那些没有存在价值的社团予以解散。

二是把握社团的均衡发展。高校各个社团的均衡发展决定着整个学校的社团氛围。总体来看,目前高校社团呈现数量日益增多、结构多元的局面,但要注意平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对于同类型社团要统筹管理,对类型重复的社团进行资源整合,对弱势社团加大扶植力度,形成社团的积极有序、蓬勃向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社团干部素质培养。社团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内部管理的好坏。高校主管部门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选举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范畴,要保证社团干部作风扎实、兢兢业业。强化社团的宣传工作,管理好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等,做好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传承工作,促进社团有力的传承。

总之,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形式,已呈现出勃勃生机。虽然目前发展出现了一定问题,但只要抓住社团的特点,找准社团的定位,解决问题关键,理顺社团管理体制,认真寻找对策,就一定能促进社团健康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波.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及出路[J]. 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 2009(36).

[2] 韩丽颖.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大学社团章程范文5

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团体(简称为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是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展现才华的主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人数众多。

以成都某大学为例,在校5911名本科学生中,就有近4060名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团委审批的21个社团,占全校四个年级学生总数的68.9%。如果加上一些仅凭共同的爱好、兴趣观点自发聚集、联络、以聚会形式的团体活动,可以说学生社团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虽然学生社团一般是由本校在校学生组成,但是,其活动往往突破学校的界限,在活动中建立起此社团与彼社团的联系,进而与社会其它行业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成为大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功能的多样性。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但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数大学生从进大学校门那夭起,就把它作为了走向社会的起点。他们在读书期间,不再是简单地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在自我培养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增加了社会需求人才的参数,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素质、能力等全方面的培养,因而各类大学社团应运而生,有学术类、科技类、语言类、新闻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应用实践类、服务类等等,全面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学术、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这不仅使大学生在学校因为课程的压力而局限了的空间得以拓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也使大学生各自的爱好专长得到施展;还使大学生在发挥特长、服务同学的同时,既领略到了社会实践、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又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因此,社团活动从多方面促进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多种交流。

高校学生步入校园开始走向社会,再也不是以单元式的家庭生活为主,饮食起居都要广泛地与同学、职工和其他行业打交道,都要独立地处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学生社团因而成为大学生心理、身理等多种需要的反映。表现在:

(一)它是大学生在情感依靠方面的需要。虽然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群体一般需求的反应,而这种需求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则是对社团的积极态度。大学生们进校后,离开了母校,离开了家乡,从衣食住行一向由家长、老师们、亲友操特,一下子进入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角色,思想上和生活能力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曾经有人把这阶段称为“断奶期”。为了寻求心理上的依靠和获取信息、结交朋友,自然热衷社团活动,尤其对那种情感依赖、排解乡愁的活动尤感兴趣。

(二)它也是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从17岁左右入校到22岁左右离校的四年,要经历一个思想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受社会阅历、思维能力、批判接受能力的限制,理想化与各种社会现实的统一和矛盾常常在思想上交织。他们追求理想、关心国家大事、疾恶社会丑恶现象,又无力制止腐败和不良行为,常常陷入迷惑、仿惶之中,有的苦闷,有的情绪偏激。而学生社团正适应了大学生反映心声、发表个人意见,交流思想、建立友情,探索问题、掌握理论武器、提高理论水平,排解烦恼,寄托情感、寻求帮助的需要。

(三)它还是社会对大学生课余社会实践的要求。大学生们随着思想的成熟和对社会的逐步了解,渐渐地把社会对人弓的要求与目我培养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使大学生们扩展了视野,广阔的信息来源使他们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挑选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揽、配,而是必须具备高素质、有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择优。加之近几年高校毕业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即实际上竞争下的择优录取,使他们自身高要求的紧迫感得到强化,促使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去锻炼才干、增强能力。而在时空条件和环境等方面最适合大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学生社团就成为众多学生竞相参与的组织。

因此,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在高等院校这个特殊环境条件下,大学生心理、生理、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需求的综合反映。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学生社团将会成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培养的重主要渠道而得到发展。

二、遵循学生社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强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生社团由初始阶段比较单纯的兴趣、爱好的自发性、聚会性,经过教育、引导和管理,已经向着有目的、有方向、形式多样方面发展,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走上了规范化。虽然大学生社团之外还有一些非组织形式且活动频繁的聚会,如“同学聚会”、“同乡聚会”等,还有些不符合校规、校纪或不健康的小团体活动在小范围内进行,但是,大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业余文体活动主要还是由学生会管理的社团在组织、引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内容是其主流方面。可是,学生社团不可能穷尽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游离于学生社团之外的小团体活动还客观存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重视,加强指导和管理。由于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不像共青团组织那样具有先进性,而是以组织的松散性、动态性和活动的多样性、新颖性、业余性为特征。

(一)从发展成员的组织过程来看,一般是在新生入校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后第二学期开始选择社团组织并投入到其活动之中,在二年级至三年级期间,普遍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而到了大四年级,学生的思想观点则转入以毕业、择业为中心的活动之中,有的对社团活动不热衷,有的干脆不参加活动,有的参加社团活动也选择与捕捉信息、选择职业、开辟就业渠道有直接关系和影响的活动。所以大四年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呈现热情明显下降、内容有选择性、目的性强的特征。成员变化呈明显的周期性。

(二)从活动时间阶段来看,春季、秋季是学生活动的旺季。一是因为老生毕业、新生进校社团组织要调整充实;二是因为春、秋两季没有进入考试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小些,有更多的精力参加社团活动;三是因为国家的一些大型活动、纪念日比较集中在春、秋两季,社会上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选择春、秋两季的也为数较多。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月国庆节”,以及具有地域性的“国际艺术节”、“电视节”、“熊猫节”等等,学校一般也在这两个季节组织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三)从社团成员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刚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是按照组织的安排活动,随着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便参与策划、组织等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正常表现。因此,我们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对待学生社团,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充滞着学生课外的主要生活,与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成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好了,激励作用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又促进社团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如果不注意引导,出现了颓废消极的思潮,不仅影响到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且会使社团误入歧途。因此对学生社团的引导要从政治上强调方向性。把稳定、健康、积极向上作为社团发展方向性问题来把握(尤其是在政治问题面前,要把政治稳定放在社团工作的首位),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社团中的不安定因素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要防止学生社团活动中的闹事苗头。大学生活泼、热情、思想活跃,关注社会热点,人员密集、信息传播快,感情充沛、易冲动。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和大型活动中因为激情进发和情绪兴奋,容易出现分不清是非、不能自我控制的异常情况。有的被利用游行、张贴大家报,构成违法;有的一触既发,酿成事端(如在有的高校中学生球迷因为输球就发生闹事的情况),造成危害。因此,对社团的闹事苗头应高度警惕和重点防范。

二、要防止学生社团外的一些柞正式社团活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除了社团组织、班集体等活动外,大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同乡”、“同学”名义的聚会,有的还与在社会上办企业的同乡有直接联系。对这种没有组织形式但活动十分活跃和经常的小团体,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防止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

三、注意区别矛盾,加强疏导。在大学生的活动中,还存在社团活动与非社团聚会相互交叉的情况。学生行为也表现出多重性:既是学生社团干部,又是聚会者的朋友;活动中各种消息混杂:有正常渠道的信息,也有流言蜚语传播。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定性和处理,而是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区别矛盾、疏导矛盾,引导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比如,对常见的又较普遍的同乡、同学生日聚会,就可以把社团对成员的祝福与乡情结合起来,使未加入社团仅热衷于小团体聚会的同学感受到社团组织的关心,体会到社团活动的热烈,增加社团的吸引力,淡化学生中的哥们义气和乡土小团体活动。

强化管理是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生社团成员多,分布广,活动时间以业余为主,活动地点不固定,活动形式不拘一律,活动内容多样而新颖,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更加显得加强管理的重要。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执行规章,让每个社团成员明确社团的宗旨,了解社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每个成员有了自我约束、规范行为的可循之章;同时,公告社团章程,将社团活动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也便于校团委和其他部门规范管理。

二、在社团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把学生社团作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遵纪宁法自觉性的重要渠道。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用法律武器维护正义、保护自己、惩治违法的能力较差的情况,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必须的法律意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社团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专题研讨等,结合课程开展“三五”普法活动,使广大社团成员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受到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三、密切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有益活动。比如,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收广大同学参加;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歌咏、书画、摄影、棋、牌、球类、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等等),用健康的娱乐活动抵制社会黄、赌、毒的侵害;通过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讨论,举办学术讲座创造学术气氛,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勤工助学、设立维修站、组建读书俱乐部等,总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工作,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四、针对社会上的“热咨、”、“焦咨、”等敏感问题和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等大事加强引导。同时对发生在个别大学生身_[的具体问题(如失恋、生活困难等),社团组织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大学生在处理具体事情中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