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化范文1
张磊 李晓红 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是这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对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莫言的创作中,中外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其作品主题的提炼上,对其创作方法的选择上。结合莫言先
生的文学作品探讨这种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创作,而且还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广大的理论研究者对此应
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中外文化的影响;题材的影响;主题提炼的影响;创作方法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八十年代的小说《红高
粱》,还是后来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给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莫言众多的文学
作品,探析文学作品中丰厚意蕴,我们会发现,中外文化对莫言
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文化对莫言的创作究竟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下边
结合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参考其他研究者对莫言及其
创作的论述,谈一谈中外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
探析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详细阐释:中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中
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
中创作方法选择的影响。
1.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题材选择的影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以及任何一个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学
作品都不会凭空产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蕴含着中外文化对其影响的痕迹。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莫言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莫言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
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
《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
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仅以其《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莫言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 《红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组成。
这五部作品不论是从题材的表面看,还是从作品题材所蕴含
的意义看,都非常明显地暗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
响:首先,“红高粱”既代表着莫言对家乡特产的喜爱,又是代
表作者对故乡人奋争历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红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为宣传家乡,再现故乡生活的媒介,这不仅是对传统
文化中热爱家乡思想的继承,而且还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一
种继承。其次,《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从题材来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而中国的与其他国家
的有着不同形式的内容和过程。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有的形式宣传,利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抗击日本侵略
者,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题材选择的影响。如,在《红高
粱》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的土炮、鸟枪等,就连中国特色的农具
铁耙也充当了战斗的武器。特别是作战过程中,农民抗战的特色
更能说明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题材选择的影响了:有的人在埋伏
时鼾声如雷、有人因哑巴跌倒枪走火而出师未捷……
2.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这部作品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而对作品
主题影响最深的,或者说对作品主题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应该是
作家本国的传统文化。在上边列举的莫言创作的《红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题也被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如从题材来
看,作家利用农民抗战的故事来表现作者家乡广大的人民在那场
战争中抗争。但这场发生在作家故乡的抗争与其他抗日题材的作
品一样,题材深处还蕴含着中国文学传统的永恒主题——爱情。
不能说所有的中国的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爱情的主题,但却可以说
爱情的主题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在小说 《红高粱》
中,作者虽然选择的抗战题材,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作者却表现
了中国传统的爱情主题。这也就是说,是故事的主要内
容,但在主要内容中,作者却通过具体的事迹表现出“我爷爷”
与“我奶奶”那段惊世的爱情传奇。
3.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创作方法的影响
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创作方
法中,外国文化中的怪诞的表现方法对莫言的创作影响最大。虽
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怪诞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怪诞的创作方
法,如《聊斋志异》等,但细读莫言的作品,外国文化对其怪诞
创作方法的影响显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可怕的情景:小说主人公的妻子,因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这本来是一件生活中的
琐事,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怪诞的结局:杜小雷的妻子因为自
己的不孝的行为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老天爷把她变成了一个半人
半猪的怪物。杜小雷妻子这种怪诞的变化,足可以说明作者的创
作受到了西方怪诞创作方法的影响。因为作者曾经对自己这样怪
诞的创作说过这样的话语:“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
响非常巨大,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能说他没有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
响?我的小说在八六、八七、八八年这几年里面,甚至可以明显
看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见新浪网,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访谈实录,2003.08.06)
外国文化中的怪诞对莫言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
先,外国文化中的怪诞表现在莫言利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赵小甲就是这样一个怪
诞的人物形象。赵小甲的怪诞表现在他对自己父亲的迷恋上。迷
恋自己的父亲本无可多议,也谈不上怪诞,但赵小甲的父亲却是
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刽子手。一个正常的年轻人,不迷恋自己年
轻貌美的妻子,却一反常态,迷恋自己特殊行业的父子,这不能
不说是一怪诞的行为。更为怪诞的是,赵小甲还能推断出当时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变成的,轿夫是由驴变的,更可笑的是县太
爷是由一只白虎变来的……再如在《红耳朵》中,作者不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怪诞
长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吓人,但其耳朵还比较灵敏。
更为怪诞的是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梦见了一个大耳朵的
乞丐, 当他出生后, 这个大耳朵的孩子还专门和长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发现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运出现了奇迹般的变
化:上学堂、沦落为乞丐……
其次,作者不仅利用怪诞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还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诞的表现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在 《丰
乳肥臀》中,上官领弟因为自己的爱情鸟丢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鸟。 不仅具有鸟的外形, 还有鸟儿那样轻盈的动作:“……
她跳上石梅树梢, 把柔柄的树枝压得像弓一样。 母亲急忙去拉她,
她却纵身一跃,轻捷地跳到梧桐树上,然后从梧桐树又跳到大楸
树,从大楸树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动作轻盈得令人
无法置信,仿佛身上生着丰满的羽毛。她骑在屋脊上,双眼发直,
脸上洋溢着黄金般的微笑……”
在这里,作者把怪诞的创作方法可谓是发挥到了极点。主人
公不仅有怪诞的想法,而且还有怪诞的行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诞的行为还带来了怪诞的结果。即读者对作者这种怪诞创作方法
的认可。
再次,怪诞不仅是作者莫言用来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还利用怪诞的创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对社会问题的
关心,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当然了,这种关注是
基于怪诞手法中的一种关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状闪电》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诞的“飞”不仅为家挣钱,还引起了众多的
人对她“飞”这种怪诞行为的效仿。而且还把“飞”当成了自己
谋生的手段。可以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飞”这种怪诞
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贫困”的一种关
注。再有,近亲结婚的事实,造成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怪诞事情的
发生。作者莫言利用社会生活中诸多的怪诞事实,表现出对近亲
结婚这种现实的关注。
可以这样说,作者莫言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他为我们创作
了众多怪诞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这样人物形象怪诞的行为和怪诞
的命运与怪诞的精神世界。
总之,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
响表现在作者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作者对作品主题的提
炼上,同时也表现在作者对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当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开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们很难把这两种文化
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截然分开阐释,但这两种文化对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响却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刘广远,王敬茹.莫言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01.05.
[3]费立军.莫言小说的怪诞书写与价值[D].延边大学,2012.06.
作者简介:
张磊,女,1984年7月出生,讲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及中外文学。
李晓红,女,1973年6月出生,教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
中外文化范文2
三年前刚听到“华侨大学”这四个字时,心中有这样一些疑问:这是一所私立大学吗?这所大学里有很多外国人吗?上这所大学的成本很高吗?可当我真正走进华侨大学,参与了大学里各种各样的境内外学生活动时,发现我当初的疑问是对华侨大学的重大误解。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是一所综合性一本院校,校园里有许多境外生,大部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然而在学校里的开销并不大,学费还比大部分一本院校低许多呢。更为重要的是,在华侨大学能随时感受到境内外文化交流的氛围,也能体验泉州和厦门两座休闲城市的宁静与开放。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至今有许多泉州人去海外开拓事业,使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厦门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短短三十多年里便建设成了经济发达的现代都市。1960年华侨大学选址泉州,便是看中了泉州浓郁的侨乡优势和历史文化氛围;2002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在厦门建设华侨大学新校区,也是看中了厦门众多的境外机遇和发展条件。因而,如今的华侨大学身兼泉州厚重的历史感和厦门清新的现代气息。
华侨大学的最大特色在于“侨”。大学以“华侨”命名,自然有一大批华侨兴资办学,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侨生前来学习。华侨的资金投入和侨生的文化注入使得华侨大学成为国内独具侨校特色的高等院校。“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是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在校园里,时常会遇上境外生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校园外,华侨大学也与境外大学有诸多交流。
“二十四节令鼓队”是华侨大学最为世人所知的学生组织,它不仅受到了校园内广大师生的喜爱,也曾登上过人民大会堂等校园外的大舞台。这支鼓队最早由马来西亚的学生引入,随后传给境内生,马来西亚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交融使得鼓声有着别样的内涵,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成果。
在一年一度的国庆游园会上,大部分学生社团都只是用游戏吸引众人的目光,而华侨大学内,来自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生却身着自己的传统服装,搭建有本地区特色的小店铺,用美食捕获师生的胃口。这一天,许多泉州、厦门的市民也会走进华侨大学,品尝并不多见的东南亚美食,感受独特的侨乡文化。
华侨大学与境外大学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每年学校都会派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去台湾的辅仁大学、义守大学等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目前正在台湾交流的小学妹告诉我,台湾的许多风俗习惯和闽南地区十分相似,比如语言和美食。而被派往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支教的优秀毕业生们,更加切实贯彻了华大“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
中外文化范文3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完成系列重大科研任务后,返回舱于6月26日顺利返回地面。随后,在中国航天控制中心举行的返回舱开舱点验仪式上,著名军旅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中国梦》在搭载物品中,格外引人瞩目。这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是李洪海先生应中国航天控制中心之邀,专门为“神十”发射而精心创作的,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审查,最终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件寄托了中华民族美好愿望的书法作品,伴随“神十”遨游太空,并与3位航天员乘返回舱一起安全着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洪海的书法曾100多次获奖。2001年10月,在法国巴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书法作品展览上,他的一幅书法荣膺金奖。2004年,李洪海荣膺中国书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并被评选为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2009年,他被评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功勋奖。2010年,应外交部邀请,李洪海赴毛里塔尼亚、法国举办“舞动的中国文化”个人书法作品展,受到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此外,李洪海先生还创作了《毛笔黄金格习字法》、《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洪海书王羲之兰亭序》等书法专著,《李洪海学录雷锋日记》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7月2日荣获首届出版奖图书奖。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强烈的民族文化感染力,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洪海先生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书法推广到世界,其书法作品被列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和社会名流的礼品,多次应邀为中央有关部门创作书法作品,使书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赞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书法外交大使”。
李洪海说:“中国书法是世界上一种绚丽和奇特的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很多外国人是通过书法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在国际交往中有时能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李洪海遵循恩师启功先生的教诲,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做人和工作的准则是:勤于思考,兢兢业业,诚信为本,谦虚谨慎;善解人意,广结善缘。 (本文为节选)
中外文化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资源;中外
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己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2007年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一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扩一大文化市场的准人,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人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总体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人中国文化市场,推销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这种冲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在必行。
二、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和冲击呢?
一首先,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阴文化发展一旦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独有的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其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过去,人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无限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木国的文化产业利润。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持下,从技术角度讲,它对一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几乎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对于该国的文化产业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差的文化生产单位来说,对同一素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消费者旱已经认同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品,由此引发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间,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为例,欧美文化市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在对阿拉伯文化的消费土,有两类作品特别受西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一类是有争议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欢迎,有的甚至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类是表现阿拉伯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的风俗和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从这一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角度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控制的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单一性的消费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然贯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将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会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将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将大规模进人中国,文化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虽然广大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者会从中受益,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也面临着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中国本土有12亿人口,海外还有7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国外文化资本绝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着地缘优势,但是却有着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劣势。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人,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力。“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级阶段。这首先表现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条件,从而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全面发展;还表现在文化经济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将文化产业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2.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外文化范文5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中外文化范文6
一、历史文化内涵方面
1.。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儒家学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还有佛家、道家的影响也较大。而西方则受基督教影响较大。
2.通俗口语。谚语俗语是经过长时间流传或经专人整理下来的语言,其大都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确,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有志者事竟成”这句俗语的含义就与“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这句英语谚语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祸不单行”这句汉谚与“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这句英谚类似。中国描述夏天一般是“暴晒”、“酷热”,而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因而常用“美好”、“可爱”来修饰。
二、日常交际用语方面
1.询问私人问题的差异。就中国人而言,我们并非非常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而欧美人却对个人隐私尤为注重。在见面时,中国人习惯于询问对方的marriage、work、parents等有关对方隐私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西方的人来说都是很不礼貌的,因此,“Do you have a boyfriend? How old are you?”等问题不能随便询问。如果你对外国人十分关切地询问这些问题,那么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冷冷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2.问候及致谢语的差异。日常交际用语诸如致谢、问候等的使用方面,往往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该方面的英语文化知识如果缺乏,根据汉语习惯加以套用,比如与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这样便会导致一些误会的产生。这是因为这些话在西方国家并不是打招呼的语句,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很重视对隐私的保护,会认为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对于这样的问候对方会认为很没有礼貌,甚至还会产生没必要的误会。还有,当中国人受到奖励或者表扬的时候表现都比较谦虚,例如对于夸奖:You are pretty good, well done!中国式的回答会是:Well, just so so.或是Oh, no!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些反应是非常正常自然的,但是却会使得赞美者产生不快,他们认为“Thank you.”才是正确的回答。因此,让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礼仪及社会风俗方面
1.谈话切勿拐弯抹角。在谈工作的时候,英美人往往会直接切入主题,他们将拐弯抹角的交谈认为是浪费时间。一般英美人在说“No”时,并非是与你讨价还价,而是将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说的“不”则表示谈判的开始,拐弯抹角更被看作是“修养与涵养”。与此同时,英美人比较喜欢幽默,在严肃的谈话中也会有一些笑话穿插。
2.遵守公共秩序,讲礼貌。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总量。往往人越多的地方会越拥挤,人们一味地担心自己会吃亏,特别是在邮局、银行、汽车站以及火车站等地方等待服务的过程中。有了限行通道及排号机之后,这些不良状况有一定的好转。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公共秩序的自觉遵守已经成为习惯,站在自动扶梯上,英美人会靠右边站立,将方便给予其他人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在遇到困难向他人寻求帮助时,英美人一般都会说“Excuse me ”,而当他们接受旁人帮助时会说:“Thank you very much.”欧美人一般都会说“It’s a pleasure”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这一语言习惯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是遇到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均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