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材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材的作用

教材的作用范文1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如新教材中有很多“规律型”讨论题,其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就有13个。这些题目不难,学生愿意讨论,讨论的结论带有规律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愉悦地“成就感”。再说,讨论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化学知识及方法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新教材上的“讨论”题目是在长期地教学实践中总结或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例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和“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这类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的好答案。再如“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一题,学生能讨论出十多个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广联知识,深入讨论,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讨论”,不仅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讨论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切磋甚至是争论,都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教材上有一讨论题:“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的棉花应用什么溶液浸湿?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用什么“溶液”?多数教师想到的是非挥发性的酸溶液,而有的学生却想到是酸性溶液,如NaHSO4溶液等。在回答“为什么?”时,教师易受到旧教材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棉花的作用是阻碍NH3与空气对流以便得到较纯净的气体,而学生考虑则是环境保护问题。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缺,相互激励,就能共同提高。

四、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的作用范文2

一、 暗示情境不能主观臆断,要科学验证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页《有趣的拼搭》有这样一幅插图,看哪个滚得最快?

球滚得最快,所以教材就用插图暗示我们:球在最下面,它应该滚得最快。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怎样才能说明球滚得最快呢?这个插图中的暗示有点问题,要说明球和其他物体相比滚得最快,应该这四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并且同时放手,让它们滚下,看哪一个最先到底,从而看出谁滚得最快。笔者对该插图的暗示还有一个疑问:球和圆柱同时从很低的高度滚下,学生的肉眼能看清楚它们谁滚得更快吗?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有些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是物理实验,作为数学课不需要重点研究这些问题。在这里,我想强调暗示不能主观臆断,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要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态度处理数学规律与结论。

二、 暗示引导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教材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3页《找规律》有这样一个插图: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材暗示:先在下面用线连一连,再回答。如果按照这个暗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该问题。但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找规律,是关于排列与组合的问题。教材插图的暗示与组合关系有关系,但学生可能体会不到组合的含义。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组合的含义以及它和排列的区别,我个人觉得教材可以去掉这个暗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每一场的对阵双方写下来:红队――黄队,红队――蓝队,红队――绿队,黄队――蓝队,黄队――绿队,蓝队――绿队,得出结论:一共比赛六场。如果有学生写出多于六场的比赛,如出现了黄队――红队等,教师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来探讨:红队――黄队和黄队――红队是不是同一场比赛?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肯定会对组合的含义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这个插图的暗示作用为什么会喧宾夺主?笔者觉得教材插图的暗示没有体现组合的含义。

三、 暗示方式不能过于明显,要润物无声

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的插图。教学时,笔者总是觉得这种暗示太明显,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如果可能直接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事实上,这样的公式是有的),那么还要转化做什么呢?教学设计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改:教师先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回到定义去)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暗示让学生感觉到很自然,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放在透明方格纸下,也就会出现象例2这样的图形。这时候,教师不要急着提问:你能把例2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而是让学生想办法得出它的面积。如果学生用不满一个算半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则可以提醒学生,这种方法得出的面积可能不精确,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得到它的精确面积呢?这样学生就会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才能从一个简单操作者变成一个积极思考者。

四、 暗示形式不能画蛇添足,要讲究自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5页《三角形的面积》有这样一个插图:

例4后面是例5,例5:从第127页上照下图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从例5我们可以看出,例4中插图的作用就是暗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笔者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去掉插图中没有涂色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学就从直角三角形入手,提问学生:你能说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准确面积吗?学生很自然考虑把这个直角三角形和它右上方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涂色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一般情况下,不会考虑如插图所示的那个直角三角形。虽然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的插图只想暗示我们: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这样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一般都会考虑拼成长方形,而且这种研究问题的过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先考虑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得出一个猜想,当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时,再进行类比,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可以体会到直角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三角形它也有其特殊的性质。

五、 暗示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要理解消化

教材的作用范文3

下面是笔者以“新人教版”为例探索插图在教和学中的作用。

1 利用插图展示的物理情景,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教材的许多插图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片断,用它们导入新课,同学感到亲切自然,易为新课的教学铺平道路。如我在讲授《压强》时,要求同学仔细观察图1和图2,看看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顿时神情专注,仔细观察,七嘴八舌的议论:蝉吸吮树汁时,为什么可以把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它有什么样的作用?驼骆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会留下一道道脚印?通过一番观察

讨论后,我一语收场“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揭开这个谜”,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的导入新课,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 利用插图,展示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新教材中有许多直观而形象的插图资料,如: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示意图简单明了;微波中继通信示意图生动形象;硫酸铜溶液扩散现象图对比强烈。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能更好地展示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奇效。

还有如九年级物理《杠杆》一节中力臂的理解是教学难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图3①、②、③,然后每讲授一个概念(动力、动力作用线、支点、阻力、阻力作用线),就让同学找出每幅图中概念所对应的真正位置,让学生根据图示对所学的概念加以对照,逐步由理性的认识过渡到感性认识,教学难点就这样被轻松突破。若没有这些图,大家就很难理解这部分知识了。

又如《热机》这一节中讲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用讲授法枯燥无味,同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模型演示,坐在后面同学看不清楚;用课件动态演示,速度太快,学生对四个冲程无法区分。教材中就安排了4幅插图,教学中引导大家观察图中汽油机的构造,图文结合分析其工作过程。同学很快就清楚的知道汽油机是如何工作的?四个冲程有何区别等知识。可见,有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能始终刺激同学的视觉,激活思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高效务实。

3 利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实验内容的插图,其中有物理仪器图、仪器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过程配套图等,形象逼真,一目了然,能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实验技能的好资料。

物理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和特点。有些仪器图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必要时还要对照实物、看明白为止。如水银温度计图、托盘天平图、电流、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图等。有些仪器图是使学生对仪器有初步的认识,如游标卡尺图、螺旋测微器图、学生天平图等。

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过程套图,能够用来表明该物理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物理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物理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物理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对测G物、F浮、G排这三个步骤的完成,就是通过图5所示的三幅简单的图示意出来。这里没有文字叙述,但事实证明,同学完全可以自己先按顺序看图,观察操作要领,形成完整的操作步操,就可以进行操作练习。测浮力的正确方法,就通过看图轻松地完成了。

4 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1 利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特殊使命。而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插图,这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如教材中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舂碾米和桔槔提水图,说明我国是较早应用杠杆进行劳作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的历史材料。

在讲授《声现象》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引导同学边欣赏教材29页(图6和图7所示)的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插图,边给他们介绍我国明代就掌握了声音多次反射原理和应用于建筑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爱国热情。

再如:讲到核裂变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课本图17.2-4所示的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图,讲述我国的原子弹研究成功是与钱学森教授是分不开的。一个已为美国籍的科学家、他没忘自已是炎黄子孙、自己的根在中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阻挠,返回中国。正是由于有像他这样的优秀的炎黄子孙对我国中华兴衰的热切关注和大批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才有“两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世界前沿核科研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钱教授尚能如此关心我们祖国的兴衰,我们青少年学生――中国明天的希望,又该当如何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4.2 利用插图,注重科学态度培养

物理教材中刊印了牛顿、欧姆、法拉第三位科学家的画像,结合教材内容,可通过讲小故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等方面的教育。如讲授《科学之旅》中物理是有用的,可借助图0.1~0.6讲述有关牛顿的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牛顿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又如学习《电磁感应》时,借助插图介绍法拉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做了上百个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

4.3 利用插图,进行环保教育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与环保问题有关的插图,引导同学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环保教育,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如通过插图9讲解噪声的危害;

教材的作用范文4

一、从教材的图片话题中花心思进行互动性教学

该教材主要是从儿童、成人、师生、文本等多重对话角度设计的,教学时,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师生、生本、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对话教学。

1. 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在素材、图片、话题等方面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方便和指导。例如,该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老师真好》一课安排了三幅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找老师的“好”在哪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并从中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零距离对话。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对话时,是通过图片、课件、角色表演等多样化手段进行的,过程是淋漓尽致的生活化。

2. 生本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留白,方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结论在这些空白里进行倾诉表达,补充教材,达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建构。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好朋友》一课留有这样的空白――你也可以试着做一张漂亮的名片,让学生动手设计名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从内容、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补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施展个性。

3. 生生间的对话互动。

该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它为学生的同桌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例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教材留出了一处空白,让学生贴上“全家福”。当学生把“全家福”贴在空白处后,可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谈天说地话我家”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互动,交流信息、共享收获、实现学生间的视界融合与心灵碰撞。

二、从教材的活动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活动化教学

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我们要在它的主题活动上下工夫,实施活动化教学。

1. 开展富有生活性的活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校本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如,在教学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神奇的手》一课时,教师采用交流回忆、实践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对会做事的手、会说话的手、会表演的手的认识。

2. 开展富有体验性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计问题情境。如,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里的悄悄话》一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对大自然说悄悄话的环节。(2)创设模拟情境。如,教学该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笔者在课堂创设了模拟升旗仪式。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们自觉地肃立敬礼,感受与体验庄严的升旗仪式,爱国情感得到升华。(3)提供现实场境。教学《国旗?摇国旗真美丽》时,在进行热爱国旗教育的活动环节中,笔者播放了一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镜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辨别是非,在情境体验中升华了道德情感。

3. 开展富有拓展性的活动。

在课堂主题学习后,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操作性强、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磨炼,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如,在学习了该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寻宝物”“猜果实”等活动,让品德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三、从教材的意义生成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亲历性教学

1. 实践性亲历教学。

(1)角色扮演体验。例如,教学第四单元《这是我的心意》一课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在家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而你了解父母的需求吗?你体贴关爱过父母吗?请同学们按照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了解父母,谁最能把体贴关爱父母的那种爱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去换位体察他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感受。(2)亲身实践体验。如教学《我给妈妈过生日》一课,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设计的和家里人过生日的活动,从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爱和关心,体验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2. 心理性亲历教学。

(1)移情性体验。如《这是我的心意》一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结合课件绘声绘色地讲述:今天是明明的生日,爷爷为他买来了生日蛋糕,爸爸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妈妈为他准备了一桌好吃的菜,全家人其乐融融,为他庆祝生日。如果是家里的其他人生日,明明会怎么做?怎么想?大家替明明说一说。这样的移情体验架起了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桥梁。(2)反思性体验。如第四单元《我的家》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中一天天长大的,父母对我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请回顾一下,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通过这样的反思性体验,学生的经验获得了改造和重组,自身的认识和情感得到了提升。

四、从教材的延展性特点上花心思进行开放性教学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如第五单元“亲亲大自然”可设计4个活动,用连续的2个课时完成。

1. 赤脚大仙行走校园。

学生自主组成若干小组到校园各角落走一走,谈谈当一回赤脚大仙的感觉。

2. 与大自然交朋友。

学生按兴趣组成小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3. 亲近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悄悄话。

听自然声音(课件:鸟语、蛙鸣、狼嚎、狗吠、鸡叫……);闻自然香味(吸吸小鼻子,交流闻到了什么);看自然美景(课件:彩霞满天、流泉飞瀑、高山大漠、月朗星稀……)。

4. 对大自然说悄悄话。

学生自由组合交流。开展开放性教学,课堂才会多姿多彩,亮点多多,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出生命的智慧,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材的作用范文5

人本主义于70-8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其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相信人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发挥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助推人类潜能实现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要素应该是真诚、信任、理解、尊重和肯定。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提倡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之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目的,即“知情合一”的完整人性教育。因为人只有拥有完整人格的内在动力,才能不断发挥潜能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学生中心”的自由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我需要,为了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不一,个性风格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努力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学习过程,以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充当“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

2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综合教程》中的呈现

2.1关注素材的人文性,实践了人本主义的完整人性教育理念

《综合教程》通过对素材的人文性的关注实践了人本主义“知情合一”的完整人性教育理念。首先,该教程是以充满人文情怀的主题为基本结构来设置素材内容的。这些主题的探讨涉及成长经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谐生活、乐观态度、成功之路、生命价值、团队合作、面对逆境、爱、健康、幸福等众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促成了对学生情感培养的目的。同时,该教程还设计有“getstarted”和“lis-tenandrespond”等活动,通过对与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名人语录、听力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境界。其次,聚焦文本是《综合教程》的一大特色之一,其对文本的聚焦不仅体现在对文本中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上,更多体现在对文本所承载的人文信息的关注上。该教程注重对文本人文性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充分鉴赏。围绕文本,其设计有关于文本整体理解的“discoveringthemainideas”、关于深层涵义分析的“readingbetweenlines”、关于文本深层人文信息思考的“extendedquestions”和关于观点表达的“voicingyourviews”等教学活动。另外,该教程在课文文本之后的“optionalclassroomactivities”还提供有一些基于文本主题的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或新闻或故事材料来深化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思考,并把对主题的理解渗透到对一些事件的分析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思索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该教程将英文素材在同一个人文主题下有机地组合起来,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反思来达到语言知识技能层面的掌握和完整人性的培养。

2.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综合教程》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创建了不同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首先,该教程每单元都包含有供学生自主学习的TextB文本,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辅助学习资料和自我评估材料,如将需掌握的“积极词汇”在课前生词表中列出,学生可借助书后的Glossary自主习得;将超纲词汇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在课文夹注或页边注中给以注释;设计了“Chec-kingyourvocabulary”和“Checkingyourcomprehension”两项活动供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其次,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自主习得,该教程的教师用书设计有很多启发性问题作为指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使他们学会有效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然后,该教程设计有“optionalclassroomactivities”等活动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选用这些素材开展个性化学习。最后,《综合教程》配有学习光盘。同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专门打造了“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库,有直接供学生下载的“网络课件”,有课文详解,译文,词语搭配知识和有效的背记单词工具,自测题。该教程提供的这些素材和平台创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2.3选材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聚焦学习者的需求和情感

“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在《综合教程》编写的各个方面。首先,该教程的第一册特意在前言之后安排了几页篇幅的“写给同学的话”,其中渗透了人本主义的编写宗旨和理念,让学生明白其内容构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这些理念对学生学会使用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关注学生情感。比如,第一册的单元主题依次为:大学生活、语言学习、父母和孩子、成长、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大多数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的话题。此外,该教程还设计了一些基于文本内容的启发性问题和素材,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比如第二册第三单元文本主题是“梦想的阴影地带”,教师用书围绕学生自己的梦想实现过程设计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如“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怎么办?”“你曾经遇到过什么诱惑?”“你在困境中有能帮助自己的真正的朋友吗?”等等。其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验学习。最后,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该教程每单元都设计有“enjoyEnglish”的活动,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饶有兴趣的学习环境。

2.4将师生交互的问答模式贯穿于课程设计始终

该教程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于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在教程学习中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交互贯穿于《综合教程》课程设计的始终。首先,该教程的大部分教学活动是基于师生交互模式,设计有“contentquestions”、“extendedquestions”“comprehensionquestions”等等大容量的师生问答讨论活动。其次,该教程设计的供师生交互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话题,没有绝对的“yes”或“no”的答案。比如第一册第六单元文本主题是“公园中的星期天”,讲的是在现实中面对粗鲁无礼的人时无可奈何的故事。教师用书设计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赞同主人公的做法吗?”“当你遇到了蛮不讲理的人,你会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本身,教师的角色不是告知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积极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情感共同发展。总体而言,《综合教程》体现了人本主义完整人性教育的理念,突出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了“学生中心”,构建了师生交互的问答教学模式,是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融入教材编写的成功尝试,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李蕊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杨.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教材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活动探究;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教学中发挥“活动、探究”作用的几点观点。

一、利用“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化学必修2第11页的“活动、探究”它通过让学生们填表对“元素周期初探”有一定印象,然后通过观察这些图表让学生分析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柱状图,分析规律。还有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还可以用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等。通过填表与绘图,学生很快掌握元素周期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填表,然后告诉他们在通过描点法绘制折线图、柱状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对于这种找规律的习题如何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后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就知道从那个哪方面去思考了。此外,学生还学会了折线图和柱状图的画法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又懂得新的知识,而且轻松易接受。

二、利用“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活动、探究”都牵涉到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必修2第81页乙酸乙酯的水解,我让学生自己操作乙酸乙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的实验,继而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油污的除去方法,学生很自然的回答用热水和食用碱洗涤的原理。如,必修2第79页我也让学生动手操作“乙酸性质”实验,进而提问烧开水的壶使用一段时间上结一层水垢如何除去?学生们很快回答用乙酸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清水洗便可除去。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进入厨房,用厨房中简单的化学药品大胆设想,动手。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结合具体问题,恰当、适时地对学习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做,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活动、探究”数量很多,内容也丰富多样,涉及的化学知识也比较多,而且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使高中化学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其中滋味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动手、细细揣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