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之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轼之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轼之词范文1

[关键词]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31-04

甘肃方言是一个地理范畴的说法,包括陇东方言(六盘山以东地区)、陇中方言(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及平凉市六盘山以西的,兰州市以东、以南的方言)、陇南方言(包括陇南市及甘南州舟曲的方言)、洮岷方言(指洮河流域的汉语方言)、河州方言(包括临夏州和甘南州的汉语方言)、兰州市及周边部分地方的方言、河西走廊方言。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本文中的甘肃方言指甘肃的汉语方言。甘肃方言从汉语方言分区的角度来说,分属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也有少数几处方言属西南官话。

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二分还是三分,讨论的深度不够,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描写方言事实的材料太少的缘故,已有的大区域的成系统的也不多。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的二分或三分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

一、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类型

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类型,我们认为属于二分型,就是近指和远指二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和“那”。远指内部又可分出远指和更远指。更远指的表示形式,有的跟远指的相同,有的不同,不相同的也可认为是三分的。更远指的形式不是所有方言点都有。甘肃方言指示代词在使用上都用基本形式加词缀语素的复合形式,也有少数方言点单用基本形式,如靖远方言在指人或物时用“个”直接加名词。代词作为一个词类,不是按照它的句法功能来划分的,而是按照它的指代功能来划分的,所以,甘肃方言指示代词,我们主要从它的指代功能方面分为指人和物、指时间、指处所、指情状、指方式、指程度频率六小类。

(一)近、远指代词的类型

甘肃方言近指代词基本形式,从声调角度看,调类大都是去声,有个别点是上声;从声母角度来看,可以分为 四种类型;从韵母角度来看,可以分为 、 、 、 六种类型。远指代词的基本形式,从声调角度看,调类也大都是去声,也有上声的;从声母角度看,有 、 、 、 四种类型;从韵母角度看有 、 、 、 、 、 、 、 、 、 等十种类型。

1.指人和物的类型

甘肃方言里指人和物的代词一般用基本形式,或在这类代词后加“个”或“些”,再修饰限定名词。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方言里“些”后还加“个”。近指代词的类型,我们用方言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转写,如果都没有时,我们也借用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转写,后文同。有“致 、兹 、宰 、债 、者 、咒 、既 、贼 、 (后文也用“”来表示)、泽 ”等11种。远指的有“兀 、外 、畏 、窝 、奈 、呢 、内 、那 、捏 、尼 、欧 、闹 ”等12种。近指的复合形式有“致个/致给/致该/致一个/致开/宰个/宰该/宰高/宰开/债个/债块/ 个 /该/贼开/贼个/咒个/咒乖/即个/近个/兹个/兹该/者个/待个/宰些/宰些过/兹些/兹些/债些/致些/致些儿/致些过/致点子/些/贼些/贼些个/咒些/咒塞/即些/待些”等。远指的复合形式有“兀/兀该/兀给/兀块/兀怪/能个/外个/外高/外开/外该/那个/拉开/那给/欧给/欧个/欧该/奈个/奈一个/来个/威该/威个/内个/类个/呢些/窝乖/尼个/外些/外些过/外些个/那些/拉些/ 拉些过/奈些/奈些儿/来些/兀点子/兀塞/兀些儿/尼些/捏些/内些/类些/欧些儿/欧些/窝/窝些儿/畏些”等。更远指的复合形式有“欧一个/欧开/奈个/奥给/呢个/内个/尼些/捏些/奈些/呢些/内些”等。后加的语素都是表数量的。“能个”可以写为“恁个”。

2.指时间的类型

指时间的指代词可以分为指时点的和指时段的两种。指时点的为基本形式后加“会”、“会儿”、“会子”、“半会”、“乎”、“乎子”、“哈儿”、“伙”、“阵”、“阵子”、“半阵”、“时子”等词缀语素,指时段的为基本形式后加“时儿”、“阵儿/一阵儿”、“阵子”、“一向”、“一弓”等词缀语素。指距离现在较远的一段时间,一般后加“时间”、“时候”等。关于“阵子”的归类这里还需特别说明,“阵子”在中原官话区大部分地区表时点,在兰银官话区则多表时段,而“阵儿”则多见于中原官话区表时段的形式中。后加形式的分布,从甘肃方言的语言分区上来看具有不平衡性,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中的使用不一致,“会/会儿/乎”主要分布在中原官话里,“会子/乎子”主要分布在兰银官话里。它的内部形式也具有不平衡性,如“会儿”和“哈儿”指代的是时间点,但是部分地区如和政、舟曲,当远指代词基本型加“会儿/哈儿”时,也可指代距现在较久远的时间段,同“时候”。甘肃方言中的指时间的代词较为复杂,有的地方在指代时点和时段的用法上界限较为模糊。

近指的复合形式有“宰会/致会/者会/致会子/ 会子/兹会子/即会子/贼会子/宰会儿/者会儿/致会儿/债会儿/在会儿/兹会儿/即会家/致会儿家/致半会/宰半会/即哈儿/致哈儿/致一怀(会)/ 一会儿/砸一怀子/致一向/贼一向/ 一向/即一向/致忽/近忽子/致忽子/待忽子/致兹火/宰后/兹阵阵/宰阵阵/ 阵/即阵阵/宰一阵子/致一阵子/债一阵子/ 一阵子/ 阵子/兹阵子/宰阵子/致阵子/即阵子/ 一阵/周一阵/宰一阵/债阵儿/贼阵儿/宰/债一阵儿/致一阵儿/ 一阵儿/致弓/ 一弓/债一弓/ 一时子/宰一时儿/致半天/兹半天/泽介/致四介/宰时候/咒时候/者时候”等。远指的复合形式有“来会/内会/奈会/兀会/欧会/外会子/内会子/兀会子/奈会子/尼会子/类会子/奈会儿/外会儿/兀会儿会儿/那会儿/欧会儿/窝会儿/畏会儿/乃会家/奈会儿家/兀半会/兀哈儿/拉哈儿/兀一怀(会)/窝一会儿/畏一会儿/兀一怀(会)子/乃一怀(会)子/兀/一向畏一向/外一向/拉一向/奈忽/兀忽/内忽子/那忽子/奈忽子/呢忽子/奈火/来火/呢火/畏后/畏阵/那阵/来阵阵/外一阵子/奈一阵子/兀一阵子/内阵子/畏阵子/拉阵子/来阵子/外一阵/畏一阵/兀一阵/外阵儿/外一阵儿/奈一阵儿/畏一阵儿/奈弓/畏一弓/畏一时子/外一时儿/兀半天/窝半天/呢介/外四介/兀四介/内时候/来时候/外时候/那时候/拉时候/兀时候/窝时候/欧时候/捏时候/尼时候/呢时候”等。更远指的复合形式有“乃会/窝会/畏会/欧会儿/奈会儿/奥会儿/欧会儿家/乃半阵/欧哈儿/内一会子/奈忽子/欧火/畏阵/乃一阵子/欧阵子/奈阵子/类一弓/奈一弓/呢介/兀四介/兀时候/外时候/欧时候/畏时候/呢时候”等。

3.指处所的类型

指处所的代词,后附语素成分比较多样,有“搭(儿)”、“些”、“扎”、“厢”“底”、“洼”、“半个”等。除此之外,后附语素成分有重叠使用的,如“致搭搭”、“奈搭搭”等。由于后附成分能否重叠的区别,甘肃方言指处所的代词就可分为两套。能重叠的是一套,指代的处所范围确定、具体;不能重叠的是一套,指代的处所范围比较宽泛。比如“致搭是农场,奈搭是加工厂”里的指示代词所指范围较宽,而“致搭搭是拴驴的橛,奈搭搭是拴牛的橛”里的指代词所指就很确定。指代词后附“些”词缀的形式与指数量的形式相同,也与问处所的代词形式相同,这是兰银官话里的一个特点。赵长才的《古本的特指疑问句和是非疑问句》一文里就谈到了这个现象,可参看。

指处所的代词内部形式多样,主要是后附语素的形式不止一种造成的,使用中有随意性,我们认为这是不同时间层次指处所的代词的一种叠置。

近指的复合形式有“搭/切/这/兹切儿/兹搭(儿)/致搭(儿)/即搭(儿)/周/吃搭(儿)/兹担/致点儿/宰搭子/致搭些/致它些/致个搭/搭搭/致搭搭/兹搭搭/兹担担/即地地/即扎扎/致洼洼/致它它/兹刀/致厢/致些/兹些/尼些/泽些/ 些/者些/ 些/致切/即地/致洼/致乍/致它/致即半个儿/兹里/里/在里/致尼/致来/周里/致类/致里/泽尼/ 尼/致搭尼”等。远指的复合形式有“畏/那儿/兀搭(儿)/内搭(儿)/奈搭(儿)/畏搭(儿)/那搭(儿)/拉搭(儿)/来搭(儿)/窝搭(儿)/欧搭(儿)/兀担/欧点儿/外搭子/那搭子/兀搭些/奈它些/奈乍些/欧它些/奈个搭/内个搭/兀搭搭/兀担担/奈地地/奈扎扎/闹洼洼/兀刀/兀厢/内些些/乐些些/捏些些/呢些些/那些些/来些些/尼切/内地/闹洼/呢咋/哪它/来它/欧它/兀半个儿/拉半个儿内尼/兀来/窝来/兀里/兀类/闹里/捏里/呢尼/内搭尼”等。更远指的复合形式有“乃/窝/兀儿/奈搭儿/窝搭儿/畏搭儿/外搭儿/欧搭儿/呢搭儿/兀搭子/欧个搭/内地地/内扎扎/奈搭搭/奈它它/奈/闹些/奈乍/欧半个儿/外一介/外兀/外兀里/外兀搭/欧呢乍/窝里/欧里”等。

指处所的代词还有合音形式的,表近指的有“扎”,表远指的有“挖”,使用时还能重叠或加后缀,如“扎(儿)/扎扎/扎些”,“挖(儿)/挖些”等。

4.指性状、方式的类型

这两小类我们放在一起分析。在甘肃方言里,部分方言点中指性状和方式这两类的形式是相同的,一般由基本形式后加“木”、“木个/么个”、“木家/们家”、“块儿”、“木过儿”等构成。

还有些方言点两种指代形式不相同,指方式的除以上那些形式外,还有“么”、“们”、“该”、及“木儿着”几种类型。指性状的指示代词,部分地区是在指方式的指示代词形式上加“的”的,主要分布在中原官话区的正宁、广河、岷县等地,还有一些地方是在指方式的指示代词后加“个”来指性状,如泾川、靖远、兰州、肃州、甘州等,仅有少数地方在指方式的形式后加“地个”、“个地刀”、“家”。

还有指代性状和方式完全不同的,如古浪、天祝、金昌等地加“木家/们家”指方式,加“木个/们个”表情状,宕昌(南)与舟曲两地加“过儿”表方式,加“块”可兼指,既可指代情状,也可指代方式。

近指的复合形式有“致木(儿)/致们/者们/宰们/跟兹们/致么/致马/兹满/致们家/兹们家/致木家/宰过儿/致过儿/致木过儿/周怪家/致过儿家/致木(儿、给、个、即)/致木地/兹们呆/宰们呆/兹么(个、该)/致么(个、该)/致马该/兹么介/兹该呆/致们地个/致木地个/致者们(个、该、给)/即块地/兹块儿/宰块儿”等。远指的复合形式有“兀木(儿)/呢木(儿)/内木(儿)/欧们/奈们/窝们/跟们/兀们/嗡们/呢满/奈满/畏么/来们家/奈们家/奈木家/那/尼木家/奥木家/呢么家/外过儿/拉过儿/内木过儿//奈木过儿/兀怪家/拉过儿家/呢奈地/木奈地/那们呆/拉们呆/呢么个/兀么个/那么该/兀么介/兀该呆/欧们地个/兀木地个/奈们(个、该、给)/兀们(个、该、给)/呢们(个、该、给)/拉块地/畏块儿/木块儿”等。更远指的复合形式有“奈/奥/欧木/外们/类么/欧过儿/欧过儿家/奈木个/欧木地/外们呆/兀们呆/奈么个/欧块地”等。

5.指程度、频率的类型

指程度频率的代词,一般由基本形式后加“么”、“木”、“门”、“满”、“嘛”构成。有些方言里的复合形式进一步凝固而有合音形式,如景泰、民勤、金塔、玉门等地。

近指的复合形式有“致木(儿)/兹木(儿)/致们/兹们/致美/兹么/周么/致么/致马/兹满”等。远指的复合形式有“兀木(儿)/呢木(儿)/尼木(儿)/内木(儿)/欧木(儿)/能木(儿)/欧/呢/奈/兀/窝/那/来们/美/外么/呢么/兀么/呢马/奈满/么”等。更远指的复合形式有“欧木”等。

指方式、性状、程度、频率的代词也有合音形式。表近指的有“肿=致们/怎=贼么/脏=兹么”,表远指的有“龙=来们/冷=呢么/浪=来么/温=外们”。

(二)甘肃方言指代词的二分、三分问题

张振兴先生曾撰文谈过汉语方言指示代词是二分还是三分的问题,他说“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二分的。”(张振兴2013)雒鹏说他以前在相关的文章里讨论时说过甘肃方言的指示代词一般是三分的(1997),实际上是把远指的下位分类与近指并列了,这是不合逻辑的。根据我们最近的系统调查,甘肃一些方言远指代词的下位一般有两小类是普遍存在的,一类表示更远或视线之外手不可指的但为说话多方或双方共喻的;一类表示较近的“远”,即相对于近来说远一些,相对于更远近一些,我们称为“较远指”。这是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一个特点。但指示代词在指示上又有内部的差异,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另文讨论。

远指中的较远指和更远指的区分,主要表现在指处所、时间的功能上,指人物及形状、程度等功能上只有远指。较远指和更远指区分的方言里,所用的指示代词普遍都不同形,我们先以笔者熟悉的靖远方言为例来看看,表达更远指的时间和处所用“欧 ”(欧会儿,欧唻/欧搭),指表达较远的时间和处所用“奈 ”(奈会儿,奈搭/奈来)。再看看其他方言里的情况,只对举较远(横线前)和更远(横线后),“兀—外”、“兀—奈”、“外—奈”、“内—窝”、“那—畏”、“外—兀”、“拉—外”、“拉—欧”、“那—奥”、“闹—奈”。

较远指和更远指的形式的不同,我们认为是不同历史时期远指代词的叠置使用。这种情况,在陕西和山西的沿河方言里也有,具体见邢向东等主编的《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一书中张维佳主笔的《秦晋两省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一章。我们不再具述。

二、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来源

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指示代词来源的讨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原因是学者们所依据的证据都是古文献材料。文献资料,有的书面语色彩浓一些,有的口语色彩浓一些,作者的地望也不一致,记录文献的汉字又不是表音的,所以,要对汉语史上的指代词的来源、演变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有很多局限。我们要利用汉语史的研究结论,对方言里的语言现象进行考源,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本节的看法,只是一种尝试性的。

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之分,相当于普通话的“这”“那”之分。近指代词的基本形式“致”“兹”“宰”“者”“咒”“既”等和远指代词的基本形式“兀”“外”“畏”“窝”“奈”“呢”“内”“闹”“那”“捏”“尼”“偶”等,有些是纯粹的基本形式,有些属于合音形式的固化。合音这种情况,普通话里也有,如“这”口语里说 音,就是后加量词变来的,“那”口语里说 或 也一样。甘肃方言里这些形式属于不同的方言,是基本形式与什么的合音,一时不好判断,所以,后文我们尽量以自己比较熟悉的方言举例说明。其他的以俟将来的深入研究。

(一)近指代词的来源

普通话的近指代词来源,张惠英先生考证,认为是量词“隻”演变为指示代词的转写,文献里就有“这”、“者”、“拓”、“则”、“只”、“遮”等等形式的指示代词。甘肃方言里的近指代词,大多数是“致”,又属官话方言,我们认为也应该是“隻”变为指示词后的音的转写。

灵台、靖远等地的方言里有一个相当于普通话量词“个”的量词形式做指示代词的现象。灵台的是“该”,靖远的是“个”。靖远的“个”可以指人和物、处所等,如“个人”、“个物件”、“个搭”,但不用来指时间、性状方式、程度频率。“个”虽然在靖远的指代范围有点小,但它与文献里“个”作代词是一脉相承。中古及近代汉语中就有“个”做指代词的现象,南方的一些方言里也有,见石毓智的研究(2004)。

(二)远指代词的来源

甘肃方言远指代词大部分为n声母,也有读l声母的,我们认为都是n声母的音变。这样,我们可以假定远指代词就是“那”及其音变的形式。

普通话里的远指代词“那”,吕叔湘先生认为由“若”变来,王力先生倾向由“尔”变来。甘肃方言里的远指代词,我们认为来源比较多,可以分为不同的时间层次,可能有些是上古的,有些是中古的,也可能是近古的。“乃”、“若”、“尔”是上古汉语里属于泥母的一组远指代词,甘肃方言里的“奈”、“那”、“尼”、“内”、“呢”、“捏”应该是从这一组代词演变发展来的。我们提出“尼”略做分析说明。河西地区的高台、临泽、肃南等地的方言里用“尼”ni表远指,应该是由古代汉语“尔、而、乃”变来的,可以看做是第二人称代词又兼指示词的一种遗迹。张惠英先生在《广州话近指词“呢”的语源》一文中有相关的论证,不细述。甘肃方言的这种现象可以为张先生的观点提供又一处佐证。

再说“兀”。这是甘肃方言里比较普遍的一个远指代词。邢向东在《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里的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从其读v声母和零声母这一点来分析,再加上文献里“兀”使用的情况来分析,也就是宋元以来的事儿。“兀”在甘肃方言里可单独使用,也可跟后加成分组合使用,后一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合音现象,如“外”“窝”就是跟“一个”的合音,“畏”可以认为是“外”的音变。“偶”在一些方言里是一个舌面后次高圆唇元音,可能是“兀”的早期形式。以上是我们的推测。近年来,也有学者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兀”等西北方言的远指代词提出了新的看法,如汪化云在《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一文中的相关论述,对张维佳、张洪燕、唐正大、李崇兴、祖生利等人的相关研究也作了介绍,我们同意汪化云的观点。甘肃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是语言接触的前沿,阿尔泰语系语言对甘肃方言的影响是必然的。“兀”应该是借用元代蒙古语 的音译形成。

(三)指处所的后附语素“搭”的来源

邢向东先生的《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里对陕北晋语的指处所后缀“搭”有很细致的考源,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也同意邢先生的观点,认为甘肃方言里的“致搭儿”、“奈搭儿”以及“哪搭儿”等则直接继承了元代的用法。本文不再具体论述。

三、结语

甘肃方言指示代词既有对古代汉语代词特点的继承,也有创新发展。古汉语的指代词从上古至元代,一直是二分的,甘肃方言里今天也是这样,但元代以来,由于受蒙古语的影响,出现了“兀”系的远指代词,并且还可以用来做第三人称代词使用,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对甘肃方言指示代词的描写梳理,我们的研究尚属首次,肯定有很多遗漏和缺陷,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李范文.宋代西北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李蓝.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A].方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4~243.

[5]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陕西:三泰出版社,2010.

[8]日·太田辰夫.蒋绍愚,徐昌华.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汪化云.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A].语言科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7-31.

[10]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张斌,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张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苏轼之词范文2

关键词:日语指示词;“こそあど”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46―02

一、指示词概述

在一些初级日语教科书名词句的例句中,较多使用“これ・それ・あれ・どれ”与“この・その・あの・どの”的例子。在日语语法中常将这些词取其开头部分假名整理,称之为“こそあど系”。有些语法书上也称之为“指示词”。虽说是指示“词”,但却不能成为词类的一种。其他词类划分的标准与“こそあど”归为一类的标准,因其基本思路有所差异,故属于交叉分类。人与人利用语言交流时,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会自然将事物和人作为话题。所以在日语教科书中,常出现使用指示词的名词句:「これは~、「あの人は~等。

在一般教科书中都会将指示词的用法列为以下最基本的6种情况:

表1词类归属及用法これ・それ・あれ・どれ事物(代)名词ここ・そこ・あそこ・どこ场所(代)名词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どちら方向(代)名词この・その・あの・どの指示连体词こんな・そんな・あんな・どんな性质连体词こう・そう・ああ・どう状态副词它们有近称、中称、远称和不定称之分。所谓的近称(これ、ここ、この、こちら、こんな、こう)是指说话人身边的人或事,中称(それ、そこ、その、そちら、そんな、そう)是指示听话人身边的人或事,而远称(あれ、あそこ、あの、あちら、あんな)则指示既不在说话人身边,也不在听话人身边,且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同距离的人或事。不定称是对不明确情况的选择。但上述的使用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语言环境。

选择使用“こ・そ・あ”等词的关键在于所属关系和空间距离。但现实中复杂的空间指示、时间逻辑、上下文关系、心理因素等也可以左右指示词的选择,尤其是在重视人际关系的日本社会中,在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对象,指示词的选择也各有差异。本文试就指示词的使用原则受空间指示、时间指示、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不同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二、空间指示

在绝大多数的教科书中,初次涉及到指示词便是其使用原则在空间指示下的使用。如同绝大多数教科书中所阐述的一样(以これ、それ、あれ为例,适用于其他):

1.说话人和听话人相隔一段距离时

これ:距离说话人较近的事物(说话人的范围、领域内的事物)

それ:距离听话人较近的事物(听话人的范围、领域内的事物)

あれ:距离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较远的事物(不属于任何一方范围、领域内的事物)

2.说话人和听话人位于同一位置的场合

これ:距离说话人、听话人较近的事物

それ:距离说话人、听话人较远的事物

あれ:距离说话人、听话人更远的事物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指示词使用原则在空间指示下的使用。再如:

(1)“小林さんはそこにいますか。”

“いいえ、ここにはいません。”

(2)そこにえるのが小学校で、あの高い山は天狗山です。

(3)「これはだれの}ですか。

「これは去年私がいた}です。

(4)こちらは、だんだん寒くなりましたが、そちらはどうですか。

(1)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相隔一段距离”,谈话者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进行的,即问话者将自己视为“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提问“小林在你那吗?”而回话者也是将自己视为“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回答“小林不在我这”的。例句(4)的表达更为典型。例句(2)可视为“说话人和听话人位于同一位置”,能看到“距离双方较远”的小学校,以及“距离双方更远处”的天狗山。(3)也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位于同一位置”,对处于眼前――“距离说话人、听话人较近的事物”一幅画的谈话。

三、时间指示

简单地说,「こ相当于「今,「これから和「今から,「これまで和「今まで意思相同。

(5)これから/今からどんな事があるかわからない。(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6)これから/今からというrその作家は死んだ。(那个作家在正要大有可为的时候死去了)

(7)これまで/今までどおり仲よくしましょう。(咱们和好如初吧)

(8)私はこれまで/今までにこんなつらい思いをしたことがない。(我从来没有这样为难过)

“そ”在指示时间时,指示话题所谈论的时间。如,“昨年、|京にいきました。そのr~”就表示过去的时间,“そのr”是“昨年、|京にいきました。”之时;而“来年|京へ行きます。そのr~”就表示未来的时间。“そのr”是“来年|京へ行きます”之时。

(9)李:先生、Wたち、こらから、パ`ティ`会訾斡杓sに行ってきます。

田中先生:わかった。日rがQまったら、そのrはすぐBjしてくれ。

此处的“そのr”则是“日rがQまったとき”。

“あ”多是说话者的回忆,与听话者既可以是体验关系,也可以是无关的。常常用在谈论学生时代的对话以及谈论战争的往事中。如:

(10)李さん:あのはたのしかったですねえ。

王さん:うん、あのにもう一度りたいよ。

四、心理因素

所谓的“心理因素”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意识、情感意识。这种情况多与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关,一般是根据情况来变换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从而产生亲疏感。这类表述中多用「こ系,使人感到说话者将视点移到谈话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跟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亲疏感。

(11)病院で

医者:「どこが一番痛いですか。ここですか。患者:「はい、ここが一番痛いです。

医生和患者是两个不同的对立面,但此时他们关心的都是病情,且疼痛部位都看得见,摸得着,在此进行场所的换位站在了一起,因此次双方都是用了“ここ”。

(12)お客さん:「まあ、この子はずいぶん重くなったわね。

母H:「この子の方が生まれたr、上の子よりXかったのに、半年でXく追い越してしまったのよ。

例(12)中的对话,客人用“この”是表达了客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母亲用“この”则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亲密之情。

综上所述,我们在日语学习中选择使用指示词时除了要考虑到所属关系和空间距离外,还要注意现实中复杂的空间指示、时间指示、心理因素等对指示词选择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运用指示词进行日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瑾.简明日语语法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振平.现代日本语理论文法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苏轼之词范文3

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互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就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的一样,人皆天生恻隐、同情之心,我们要对这颗人类向善的种子,进行呵护、培养,让他茁壮成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开展慈善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将慈善与尚未走出校门、不具备经济独立能力的在校生“挂钩”,难免有些急功近利了。这一点,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笔者以前读书的时候,家里很穷,学费都是左借右借的。每逢学校捐款,看着同学们积极踊跃,内心虽忐忑、羞愧,但能够不捐的我还是选择了不捐。有些时候,因老师反复强调,且公布每个人捐款的情况,也就只好宁可饿两天不吃饭,捐出几块钱。如今想起,笔者感到很庆幸,因为当时没有把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如果纳入了,我这方面的素质就极有可能不合格了。

举我自己亲身的例子,主要还是想再一次重申慈善的本质。慈善有道德的意蕴,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德,或者说它并不完全属于道德,因为道德是一种规范,慈善不是。目前的共识中,慈善的本质有三:一是自愿,不被强迫,不被要求,不被胁迫,不被裹挟,不被欺骗;二是回报,慈善的回报指向社会,指向人类,不指向特定领域,不指向特定对象;三是民间,依赖于民间社会的发育程度,与人们善心的有无无关,依赖于官方引导下的民间自发,与官方有组织的强迫无关。

苏轼之词范文4

关键词:汉语植物词“柿” 韩语植物词“?” 国俗语义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柿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此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柿树种植国,其次为日本和韩国(王永蕙、李树林,1989)。柿树既有经济性,也有观赏性,可谓一身是宝。作为柿果的柿子含有大量的糖类及多种维生素,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柿子除了可供食用,还可以制成柿漆,用于日常用品的防水、防腐和防蛀等;除了柿子以外,柿蒂、柿叶也可以入药,柿木也是不错的木材。(胡青素,2010)

由于柿树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柿果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作为吉祥果被广泛地运用于民俗生活与民间艺术之中,故在东亚各国家柿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李雪艳,2005)

柿子是韩国人最喜爱的果实之一。与其他亚洲及东南亚国家相比,韩国人更常食用柿子,对柿子有特别的亲近感。韩国庆尚北道的尚州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柿子生产基地,柿饼成为当地的特产,现在每年在那里都会举办庆典活动。在百姓穷困潦倒的时代,柿子作为最晚结果的水果被当作零食食用。在秋季,人们更是将柿子包装成礼物赠送亲朋好友,以表达感谢。

柿饼在韩国古时候曾被评选为最佳食品。在朝鲜时代,柿饼外面的白霜(柿霜)曾被作为甜味剂使用。近年来,随着健康食品热的兴起,柿霜也代替白糖在料理中被广泛使用,受到男女老少的广泛喜爱。

随着柿文化的发展,汉韩语言中的植物词“柿”(包括“柿子”“柿树”“柿饼”等)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地理、观念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作为对等植物词的“柿”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有人对此进行专题对比研究。

本文尝试对汉韩语言中“柿”和“?”文化意义的异同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利于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对中韩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以及对韩汉语教学和对华韩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汉韩植物词“柿”和“?”的文化意义

(一)汉语中“柿”的文化意义

汉语“柿”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谐音口彩,一是有关柿子的俗语。

1.谐音口彩

谐音口彩是传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谐音口彩”,“就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关系,赋予某些事物以吉祥的象征义,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行为象征。这些事物自身的性质和特征与其所象征的对象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样也是由人们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的语音联系而成为象征的媒介物”(李柏令,2011)。在植物词的谐音口彩方面,除了“枣”(谐音“早”)、“栗子”(谐音“立子”)、“桂圆”(谐音高“贵”“圆”满)、“花生”(谐音“花”搭着“生”)、“百合”(谐音“百”年好“合”)、“榛子”(谐音“增子”)、“柚子”(谐音“有子”)、“橘”(谐音“吉”)、“柏”(谐音“百”)、“赤豆”(谐音“出头”)、“菜头”(即萝卜,谐音“彩头”)、“发菜”(谐音“发财”)、“苹果”(谐音“平”安)、“佛手”(谐音有“福”)、“柳”(谐音“留”)等较常使用以外,“柿”由于谐音“事”,也常与其他谐音词语搭配使用。

“柿”一般是与“柏”搭配,组成“柏柿”,谐音“百事”。例如,明代田汝成在其散文集《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中,曾提到浙江杭州过年风俗,有“正月朔日……签柏枝以柿饼,以大金橘承之,谓之‘百事大吉’”([明]田汝成,2012)在传统的年画中,也有将柿饼与柏树、橘子画在一起,以象征“百事大吉”;将两只柿子与玉如意(或灵芝)画在一起,以“柿”“柿”“如意”象征“事事如意”;将柿子与百合花(或柏树)、灵芝画在一起,以象征“百事如意”;将柿子与苹果画在一起,以象征“事事平安”(李雪艳,2005),等等。据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在其住宅中种过两棵柿树和一棵苹果树,取“事事平安”之义(孟昭泉,2003)。另外,在一些地方的婚俗中,需安排讨口彩的“喜果盘”,其中鲜柿子或柿饼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是暗含“事事如意”之义。

2.俗语

汉语中有丰富的带有植物词的俗语,不过有关柿子的并不多。据笔者仔细搜集,仅得2条,一是“柿子专拣软的捏”,一是“烧柿不吃吃漤柿”。

(1)柿子专拣软的捏

“柿子专拣软的捏”本来是对一种生活经验的总结。因为柿子在未成熟时都是硬邦邦的,吃起来涩苦,而成熟变软的柿子则会甜美,所以人们在挑选好吃的柿子时一般都会优先拣出软柿子来吃。久而久之,这样一种来自饮食的生活经验通过隐喻的作用而投射到人际交往领域,就形成了俗语“柿子专拣软的捏”,表示“专门挑好欺负的人下手”的意思,带有贬义。

(2)烧柿不吃吃漤柿

“烧柿不吃吃漤柿”是山东方言中的一句俗语,来源于柿子的不同吃法。柿子采下时一般比较生涩,一般需要先将它“漤”(放入热水或石灰水浸泡)一下才可食用。而山东某些地方则习惯于将生柿子放在火上烤熟,吃起来甜美滑嫩,而且香气扑鼻。据介绍,“山东省柿子产地王坟镇人认为,柿子以火烤脱涩与用其他方法脱涩相比,味道更为鲜美,若不食用烧烤脱涩的柿子而去食用用其他方法脱涩的柿子,说明此人之愚蠢,好坏善恶不分”。(李雪艳,2005)

(二)韩语中“?”(柿)的文化意义

韩语“?”(柿)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俗语中。由于韩国人长期偏爱柿子,韩语中就形成了不少与“?”(柿)有关的俗语,按照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下列几类。

1.多管闲事类

在韩国,每年中秋节和春节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祭祀时,要将鱼、肉、水果等供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供桌上让祖先享用,而柿子则是不可缺少的水果之一。这样,柿子就与祭祀紧密联系了起来。

(3)?? ??? ???? ???? ??(在别人家的祭祀中摆放梨和柿子)

既然是祭祀祖先,当然应该是各人祭祀自家的祖先。这样的事情,当然具有很强的排外性。因此,在摆放供品过程中,必须由享祭祖先的后人亲自动手来摆放,容不得外人插手。那么,“?? ??? ???? ???? ??”(在别人家的祭祀中摆放梨和柿子)就表示插手别人的事,多管闲事,对别人横加干涉、指手画脚的意思,带有贬义。这条俗语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狗抓耗子,多管闲事”。

(4)“??? ??? ??? ??? ??”(在亲家的祭祀中摆放柿子和梨)

这条俗语的意思与俗语(3)相近,说明亲家之间虽然关系亲近,但毕竟不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人,不宜越俎代庖而插手对方的事。

2.守株待兔类

(5)??? ?? ??? ?? ????? ????(躺在柿树底下,盼着柿子掉下来)

长在树上的柿子自然熟透之后,由于重力原因就会自动掉落。那么,“??? ?? ??? ?? ????? ????”(躺在柿树底下,盼着柿子掉下来)就表示期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意思,带有贬义。这个俗语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守株待兔”“等着天上掉馅饼”等。

(6)??? ?? ??? ?? ???? ???(就算躺在柿树底下,也要拿斗笠来接)

这条俗语与俗语(5)有关,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明,即使躺在柿树底下等到了柿子自然掉落的那一刻,也要主动用容器接着,表示就算是对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机会或利益,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7)“??? ???? ?? ??? ???”(在柿树底下做好功课,等待柿子掉落)

这条俗语与俗语(6)相比,进一步从正面强调如要获得某种利益,需要个人做出努力,提前做好功课。这个俗语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3.阴沟翻船类

(8)?? ??? ? ???(吃柿子把牙齿硌掉了)

吃过柿子的人都知道,柿子的果肉是极其柔软的,怎么吃也不可能把牙齿硌掉。那么,“?? ??? ? ???”(吃柿子把牙齿磕掉了)表示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还可表示原本认为很好处理的事情却出现差错,费很大劲儿才能够处理或者直接导致了事情的失败,或者表示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出现失误。这条俗语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阴沟里翻船”。

4.坐吃山空类

(9)?? ???? ?? ???(从柿饼串上拔柿饼,吃一个少一个)

韩国人习惯把做好的柿饼串在一根绳子上,吃的时候就一只一只地往下拔,很方便。由于柿饼是韩国人心目中的最佳食品,而且串起来的柿饼看起来很像古代一贯一贯地串起来的铜钱(通常一千个钱串成“一贯”),就具有了财富的象征义。那么,“?? ???? ?? ???”(从柿饼串上拔柿饼,吃一个少一个)表示将长久积累起来的财产不经意间一点一点消耗殆尽,总有一天会只剩下串柿饼的那根绳子。这条俗语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坐吃山空”。

(10)?? ???? ??? ??(眼下柿饼吃起来还是甜的)

柿饼由于糖份充足,口感甜美,所以容易诱发人们贪吃。然而柿饼也有“缺点”,因其成分中含有丹宁酸,可能诱发便秘,所以又是不宜多吃的食品。那么,“?? ???? ??? ??”(眼下柿饼吃起来还是甜的)表示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意思,告诫人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是要做长远打算。这条俗语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的“贪多务得”。

(三)汉韩植物词“柿”和“?”文化意义的异同

根据上文的考察,我们发现汉韩植物词“柿”和“?”的文化意义既有相同的方面,更有不同的方面。

从同的方面来看,“柿”和“?”在汉韩两种语言中的文化意义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都产生了相关的俗语,这些俗语一般都带有贬义或警示意味。

从异的方面来看,可以总结为下列几点:

1.汉语的“柿”常用于谐音口彩,而韩语的“?”不存在这样的用法;

2.汉语中与“柿”有关的俗语较少,而韩语中与“?”有关的俗语较多;

3.汉语和韩语中不存在采用“柿”和“?”表达对等或相近意义的俗语。

三、“柿”和“?”文化意义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语言结构因素

汉语和韩语是两种差距较大的语言。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或同音语素,为谐音口彩文化的发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由于“柿”与“事”同音,因此就在谐音口彩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而韩语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但在韩语中,“?”(柿)与“? ?”(事)并不是同音词,所以不可能用谐音的方式,把“?”(柿)与“? ?”(事)联系起来。

(二)地理环境因素

苏轼之词范文5

【关键词】VB;ActiveX自动化;Grapher;电压衰减曲线

0 引言

瞬变电磁法是较为广范使用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目前的各种瞬变电磁法处理软件在快速整理并输出野外瞬变电磁法衰减曲线还很薄弱,野外技术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grapher绘制电压衰减曲线,但存在制图比较繁琐,用时较长的问题,且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利用Visual Basic6.0及Grapher软件的ActiveX Automation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电压衰减曲线快速生成程序。本程序批量生成电压衰减曲线,节约了技术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1 ActiveX 自动化技术

ActiveX 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对象的解释型开发工具,在广义上是指微软公司的整个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架构,但是现在通常用来称呼基于标准COM接口来实现对象连接与嵌入的ActiveX控件。该技术通过应用程序对外界提供面向某一特定任务并提供完成该任务的完整功能的Automation对象实现应用程序间的对象共享。[1]

Grapher是Golden Software公司研制的二维和三维科技绘图软件,其操作简单,能导入多种格式的数据文件,并能对数据进行各种复杂计算,是地质工程专业常用的绘图软件。从Grapher3.0版开始提供了对ActiveX Automation技术方法的支持,为通过程序控制Grapher自动绘图提供了编程接口,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编程工具(如Visual Basic、Delphi、VBA等)对Grapher进行二次开发,用户可利用ActiveX Automation技术操纵Grapher的服务器,通过简单的编程将其功能集成到客户应用程序中,快速实现其强大的绘图功能Grapher采用层次化的方式来组织其自动化对象,其中应用程序对象(ApplicationObject)处于最高层,所有其他对象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应用程序对象来获得,各个对象的获得都需一层一级地进行。它的主要Automation对象模型树如图1所示 在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二维折线图AutoLinePlot)和二维步阶图(AutoStepPlot)对象及其属性和方法。

由于ActiveX不依赖于语言,所以传统的开发工具基本上都能构筑、配备ActiveX控件,最常用的有Delphi、Po werBuilder以及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J++等,而VB因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成为目前众多开发者的第一选择。

2 实现方法及部分代码

2.1 实现方法

通过对ActiveX Automation技术的介绍可知,VB要想使用Grapher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就必须首先要创建一个Grapher的Application对象,然后通过各种集合对象对各自的派生对象按各种层次结构逐层操纵调用,进而实现自己的绘图操作在Documents 集合对象中的Document对象代表了当前的图形文件,该对象下面又有AutoDocWindows(文档集合对象)AutoShapes(图形集合对象)AutoSelection(选择集合对象)等子对象,这些子对象又产生下一级的对象,如AutoGraph、 AutoMText 等,对应着Grapher中的各种图元命令,分别可以在文档空间中创建各种图元。首先创建一个Grapher Application对象实例句柄,使Grapher可见,并为Grapher添加一个新文档借助Plot对象的Shapes属性及其派生对象执行用户具体的绘图操作功能。通过Shapes派生对象Axes对坐标轴进行格式操作,通过Shapes派生对象Axes对坐标轴进行自定义标签操作。

2.2 部分代码

3 程序界面及应用示例

3.1 程序界面

程序具有以下特点:绘制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和批量化,以往需要花费数个小时绘制的图件,现在仅需要几秒即可绘制完毕,并且格式规范,可以使技术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分析和研究地质资料。程序界面如图2。

3.2 程序运行结果

绘图过程自动调节比例及幅面布局;生成的矢量图样文档可以任意缩放,不会失真;生成图样后,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进一步手工编辑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效用。程序运行结果如图3。

4 结论

利用Visual Basic与Grapher软件提供的ActiveX Automation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电压衰减曲线绘图的自动化和批量化,能够把地质人员从繁琐、机械的绘制电压衰减曲线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据处理及解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基于的ActiveX技术在地质绘图中的应用[J].计算机论文.

苏轼之词范文6

提前,更年期缩短潜伏期

近年研究表明,城市知识女性更年期正在提前,各种症状的发生率也较以往为高,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许多女性在35岁以后开始卵巢功能衰退,并逐渐发展到功能完全停止。雌激素急速下降,会导致烦躁、失眠、心悸及下降等,这些就是更年期症状。

更年期症状的个体差异很大,有10%~30%的女性会出现某些严重症状,主要是功能性子宫出血、阵发性潮热和出汗、外阴及阴道萎缩、发胖等。心理上,则会出现焦虑、悲观、猜疑等一系列变化,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或反应偏激等。

调理,更年期症状有解方

研究发现,某些植物如泰国野葛根中,含有被称为植物雌激素的物质,适合调理更年期出现的症状。

所谓植物雌激素,并非真正的雌激素,而是某些植物如泰国野葛根体内的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一种物质。它们具有类似激素的结构,可以减轻女性更年期的症状,改善由于雌激素匮乏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和代谢紊乱。关键所在是,植物雌激素具有平衡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功能。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太低时,它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太高时,它又发挥拮抗的作用,使雌激素的水平降低。这就是植物雌激素能有效帮助女性预防一些与雌激素有关的乳腺疾病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反义词通用

下一篇红旗谱